早期肿瘤检测C12芯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津沪合作开发肿瘤基因表达谱芯片
肿瘤的治疗将实现:取患者的血液或者一小块肿瘤组织通过“肿瘤分型基因表达谱芯片”,将其的基因与人类基因组比对,找到发生改变的肿瘤相关基因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是记者6月1日在本市举行的“肿瘤分型基因表达谱芯片合作开发签字仪式”上获悉的。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郝希山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赵国屏院士代表双方签字。天津市科委副主任陈养发,教委副主任荆洪阳,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姚智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王平、天津市科委、教委、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出席了签字仪式。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王瑛主持了签字仪式。
市委常委、市教卫工委书记陈超英会见了来津参加签字仪式的赵国屏院士一行。陈超英在会见中指出,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生物产业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生物芯片作为新兴的生物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天津始终瞄准世界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把其列为滨海新区重点发展与建设的领域。此次津沪双方强强联合,搭建起一个前瞻性平台,为合作开展高水平生物技术研发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并将加快天津生物技术发展步伐,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其发生可以分为启动、促进和进展等多阶段的逐步演变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外因或内因引起不同基因的改变,即基因突变。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创新型人类全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后,为恶性肿瘤的诊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利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可以全面的揭示恶性肿瘤的病因,了解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恶性肿瘤的影响,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干预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由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将共同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分型基因表达谱芯片(C12芯片)”。研究目标是运用生物芯片技术,采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对肿瘤恶性程度、分子分型和转移情况,以及患者预后和复发作出判断,筛选肿瘤早期诊断和预测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患者术前、
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及相关药物有效性作出判断,为患者提供全新的个体化治疗辅助诊断产品,实现个体化治疗。
作为国家培养肿瘤学高层次人才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重要基地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在肿瘤发病、转移机制及综合治疗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拥有国际标准化的肿瘤组织库,是国内目前管理最先进、资源最丰富的肿瘤组织库。组织库已拥有肿瘤组织标本近1万5千余例,建立起包括肿瘤组织标本数据库、血液标本数据库、临床信息数据库、随访资料数据库在内的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肿瘤生物标本数据库系统。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是我国基因组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主要基地,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基因组研究中心。隶属于南方基因组研究中心的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是国内一流的生物芯片的开发企业,具有强大的生物芯片领域综合实力。
津沪强强合作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分型基因表达谱芯片,将在肿瘤发病率较高的肺癌和乳腺癌为重点,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以期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预测等领域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一成果早日应用于民,惠及于民做出努力。
生物雷达逮住早期肿瘤全国已有200多家医院使用该检测系统
肿瘤刚出“襁褓”,就被生物“雷达”逮个正着。这个生物雷达名叫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一次体检中,它敏锐地从江南造船集团一位50岁业务骨干体内捕捉到了垂体微腺瘤的早期信号。
C-12检测系统是由上海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几位中国博士发明的。它只需2ml 血液,就可以在毫无症状的癌症早期验出10种癌。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测癌原理:通过抗体与标志物反应测癌。如果肿瘤标志物代表杀手,那么抗体就是侦探,C12蛋白芯片是载体,二者在载体上上演“兵”捉“贼”的戏码。研究人员预先把12种抗体植入芯片,检测时把血清滴入蛋白芯片,12个“侦探”就会寻找对应的12个“杀手”。双方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光信号,看到亮光即表明发现肿瘤标志物。
留美归国博士胡赓熙是数康公司执行总裁。创业期间,他带领平均年龄仅26岁的研究团队选定了12个肿瘤标志物,涵盖了12个机体主要脏器的标志。这一产品顺利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获得国家一类生物制品新药证书。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亿人到医院体检。目前,全国各地已有200多家医院使用C12,已有70多万人使用了C12蛋白芯片。
生物芯片世界发展史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半导体芯片的兄弟——生物芯片,这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对于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贡献。
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最初得益于埃德温·迈勒·萨瑟恩(Edwin Mellor Southern)提出的核酸杂交理论,即标记的核酸分子能够与被固化的与之互补配对的核酸分子杂交。从这一角度而言,Southern杂交可以被看作是生物芯片的雏形。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 Sanger)和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发明了现在广泛使用的DNA测序方法,并由此在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另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在1983年首先发明了PCR,以及后来再此基础上的一系列研究使得微量的DNA可以放大,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检测。
生物芯片这一名词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当时主要指分子电子器件。它是生命科学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格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美国海军实验室研究员卡特(Carter)等试图把有机功能分子或生物活性分子进行组装,想构建微功能单元,实现信息的获取、贮存、处理和传输等功能。用以研制仿生信息处理系统和生物计算机,从而产生了"分子电子学",同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如分子开关、分子贮存器、分子导线和分子神经元等分子器件,更引起科学界关注的是建立了基于DNA或蛋白质等分子计算的实验室模型。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和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另一类"生物芯片"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过机器人自动打印或光引导化学合成技术在硅片、玻璃、凝胶或尼龙膜上制造的生物分子微阵列,实现对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细胞或其它生物组分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筛选或检测。
●1991年Affymatrix公司福德(Fodor)组织半导体专家和分子生物学专家共同研制出利用光蚀刻光导合成多肽;
●1992年运用半导体照相平板技术,对原位合成制备的DNA芯片作了首次报道,这是世界上第一块基因芯片;
●1993年设计了一种寡核苷酸生物芯片;
●1994年又提出用光导合成的寡核苷酸芯片进行DNA序列快速分析;
●1996年灵活运用了照相平板印刷、计算机、半导体、激光共聚焦扫描、寡核苷酸合成及荧光标记探针杂交等多学科技术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块商业化的生物芯片;
●1995年,斯坦福大学布朗(P.Brown)实验室发明了第一块以玻璃为载体的基因微矩阵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