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借助诗题初步感知三首诗的写作内容,理解诗中风光的位置。
2.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3.在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欣赏中,丰富认知,积累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一、找位置初识三首诗1.出示诗题,从“望〞联想积累。
学生结合自己的联想积累背诵。
2.再读诗题,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
学生汇报: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3.借助注释和生活积累,在地图上找寻风光的位置。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天门山—安徽,西湖—杭州,洞庭湖—湖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题目出发,一方面借助诗题中的关键字联络学生的古诗积累,浸透分类积累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诗题中洞庭湖和西湖的位置,从单元首篇课文的学习中建立“祖国山河〞的概念,为本单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奠定根底。
】二、圈画走进洞庭湖导语:顺着长江自西向东的走向,我们先来到洞庭湖。
1.读古诗,注意音准和节奏。
学生读故事,注意字音读准,感受七言诗的节奏。
2.指名读,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说大意:注释中的洞庭和君山,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后两行诗的意思。
3.默读圈画走进洞庭湖。
〔1〕第一次圈画景物。
①学生读古诗,圈画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银盘、青螺。
②引导从“潭〞的水很深联想旧知,积累?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有感情朗读。
补充洞庭湖的资料:古人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五湖之首,是中国最大的通江湖泊。
〔2〕第二次圈画色彩。
在这秋月之下的洞庭你可看到了画面上的色彩?①学生读古诗,圈画色彩:翠、白、银、青。
②按照色系,学生给这四个表示颜色的字进展分类:翠和青、白和银。
③联络诗句和注释理解“白银盘〞和“青螺〞。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202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2. 《望洞庭》: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诗意:描述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重点字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日边来- 《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诗意: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重点字词: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描述其意境的短文。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白帝城独特的美景。
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
活动意图说明: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交流学习所得,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固着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板书设计】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教后反思】【作业设计】【字词小明星】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妈妈把盆里的一堆抹.(mā mǒ)布洗干净,然后在手上抹.(mā mǒ)上了护手霜。
2.爷爷年轻的时候开过磨.(mó mò)坊,学过磨.(mó mò)玉器的手艺。
二、读拼音,写词语。
yáo yuǎn yín pán jìng zi( ) ( ) ( )【阅读对对碰】一、先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 镜未磨。
, 一青螺。
1.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的《》。
2.诗歌从一个“”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和“”是遥望所得。
3.全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还比作“”,而“”是对洞庭湖中的君山的比喻。
4.读了后两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二、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背诵小能手】背诵《望洞庭》《早发白帝城》。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句子和段落,但古诗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难以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加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字词和语法规则。然而,古诗的学习需要更高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及对文化背景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望洞庭》古诗,掌握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望洞庭》古诗,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 拓展建议:
- 组织学生参观洞庭湖: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洞庭湖,让他们亲身体验诗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 开展古诗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古诗朗诵比赛,通过朗诵和表演,提高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 制作古诗手抄报:鼓励学生制作与《望洞庭》古诗相关的手抄报,通过绘画和文字,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讲授法课时第一来自时步骤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使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讨论法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美景,想象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郊,岳阳市附近,有著名的岳阳楼,
是我国的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古诗《望洞庭》。
2.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刘禹锡吗?(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师强调“潭”字笔画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⑤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2、理解诗意及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生从中受到美重陶。
重点: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难点:欣赏本诗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去领略洞庭美景。
2、板书课题,强调“庭”的写法3.交流洞庭湖的资料。
二、读悟结合,让诗在读中飞翔一读:字正腔圆a、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指名读,正音c、齐读二读:抑扬顿挫a、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b.画出节奏读c、举手朗读三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品读前两行,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田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1)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2)“和”是什么意思?理解“镜未磨”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诗句,轻轻的读,读出柔和之美。
秋月的清辉静静的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无风的夜晚,谭面是那么的朦胧,是那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的笼罩下,像一位仙女一样降落人间,多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令我们产生了多少遐想衙,这个“和”就是本诗的眼睛,即——诗眼。
2、品读后两句,从形、色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的画面美。
(1)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是苏轼眼中的水,那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水是怎样的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理解“翠”的意思,扩写关于绿的词语。
(2)重点品味“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比喻的修辞手法。
(3)激发想象,老师读,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禁赞叹道: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望洞庭》: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其艺术美。
2. 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教师讲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情境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够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2.能够参看注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比喻的巧妙,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美,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描写过,赞美过祖国的大好河山。
让我们跟着古代诗人的足迹,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二、引出诗人,揭示诗题你瞧,说话间呢,就来了一位唐代的大诗人,猜猜他是谁呢?没错,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
他之前就曾带领我们游览了庐山的瀑布,还记得吗?读一读,背一背《望庐山瀑布》。
今天,他要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呢?出示图片: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途径安徽当涂县的天门山。
写下一首著名的《望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多种形式朗读古诗,从读正确读通顺,到读出诗歌节奏,读出初步感受1.学生自己读一读2.指名读一读3.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或者教师读前一句,学生读后一句,以教师的朗读带节奏,感染学生的朗读。
然后调过来,学生先读,教师接读,要求学生给老师带节奏,感染老师。
4.说说读这首诗,有一种怎样的感觉?(很有气势、天门山很雄伟、诗人很兴奋……)四、参看注释,理解诗意1.李白“望"天门山,改成“看”天门山好不好呢?2.在李白的这首诗中,你都望见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自己读一读诗句,划一划景物,参看注释和画面想一想景物的特点。
交流,反馈,相机板书:青山、碧水、红日、孤帆五、品味诗句,体悟诗情1.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用到了许多动词。
圈一圈,想一想,你通过这些动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动态画面?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你圈出的动词是?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17 -3《望洞庭》 教案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17·3《望洞庭》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螺”,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更是秀丽迷人。
谁能给大家分享下在你印象当中最美的景色是哪里? 师∶你最先举起了手,请你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你去过苏州园林,听了讲解员对园林的讲解,让你更加的喜欢上那处地方。
师∶你也有想说的,快起来说一说。
师∶你说你去过杭州西湖。
师∶说到杭州西湖啊,老师的脑海中就浮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今天呢,老师同样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处美丽的景色,那就是洞庭湖。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古诗《望洞庭》。
(板书课题:望洞庭)二、初读师∶现在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在范读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重点生字词,并注意划分朗读节奏。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了,老师读完了,老师看到很多同学边听边做了标注。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非常棒,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啊,老师发现大诗人刘禹锡为同学们设下了关卡,需要我们一一闯关才能够读懂他的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么? 师∶看到大家都自信满满,那我们现在立即开启第一关,也就是字词关∶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谈谈"螺"字的书写。
师∶现在老师已经把这些生字请到了多媒体上,它们正迫不及待的想跟大家交朋友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师∶哪位小勇士愿意率先读出它们的名字? 师∶你的手举的最快,就请你。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望洞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赛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4.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搜集其他描绘自然美景的古诗。
六、板书设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望洞庭》。
2. 搜集其他描绘自然美景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诗歌的形式描绘一处自然美景。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讲解、感悟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望洞庭》有了深入的理解,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7 古诗三首《望洞庭》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习重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作用。
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利用。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了解洞庭湖激趣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了解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习任务二:朗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生词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学习生字:庭、未、磨、盘3.交流识字技巧。
比一比:未——末盘——盆多音字:磨4.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辨析生字结构,并给生字组词。
磨,半包围结构,广字旁。
书写时要注意:“广”的点居中,两个“木"左小右大,与“石”对正。
“石"的撇从竖中线起笔,“口”稍扁。
遥,半包围结构,走之旁。
书写时要注意:“缶"两横与竖折黄子健的距离要均匀,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
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被包住的部分。
“镜”右部中间是“日"不是“口”,“未"上横短下横长。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朗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了解作者。
(1)自由诵读。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
新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
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板书: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遥望:远望。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打磨过的铜镜。
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3.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感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湖光、秋月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之中。
清澈而平静的湖水。
)(2)抬起头,我们又看见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皎洁的秋月)师: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3)为什么是“潭面无风镜未磨”?(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安宁温柔。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
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材分析】
第五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
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
部编三上语文《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三首望洞庭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学习书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
(二)借助注释与图片及音乐的渲染,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秋夜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想象的妙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二、教学准备课件,微课视频。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初识洞庭1.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个美丽的湖泊。
(出示“洞庭湖”景区题字)(1)指名读。
(2)认读“庭”,注意后鼻音。
2.简介洞庭湖,教师适时补充。
洞庭湖在我国的湖南省境内。
它很大,是我国第二大湖泊,有两个太湖那么大,有1000多个仙山湖那么大。
它很美,岸边有著名的岳阳楼,历经千年;湖中有大大小小的岛屿点缀其间。
清晨,朝霞映在湖面上,满湖通红;中午太阳高照,蓝天白云飘浮在湖的上空,也映在湖面上,上下天光,浑然一色;傍晚,夕阳下,天空有多美丽,湖面就有多美丽。
听了这些介绍,洞庭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齐读诗题。
带上这美好的感觉,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唐诗。
(齐读题)(二)初读古诗,走近洞庭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学习生字。
(学习多音字“磨”,出示词语读正确:打磨、磨刀、磨坊)3.师生合作读,重点领读好诗的节奏,注意停顿。
4.同桌练读,展示读。
(三)读诗想画面,领略洞庭风光1.学习第一句诗——欣赏风景的美。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洞庭湖的风光。
(1)指名读第一句,画出诗句描写的景物。
这句诗里写到了两样好景致,是什么?(交流,板书:湖光、秋月)(2)指导朗读。
这两样景物最先吸引诗人,你想怎么读?(指名读,相机点拨评价:湖光,夜色中的湖静静的;秋月,多么明亮多么皎洁)(3)配乐描述,想象画面。
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
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4)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中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清,一片和谐开篇。
再用“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的朦胧之美。
最后诗人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色调淡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感悟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去感悟,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想象画面,从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
3.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湖的画面美,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方法: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准备:
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入题
1.出示图片,猜诗句:《中国诗词大赛》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游戏:看图猜诗。
规则就是出示一幅图,选手根据图上的画面猜一句诗,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挑战?
2.出示洞庭湖美景,看到这些画面你会想起哪些词语?
3.诗人和你们一样,他望着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水面,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板书:望洞庭)听,他正在朗诵……
二、初读古诗,读顺(识题材,会诵读)
1.《望洞庭》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有严格的格律,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2.回忆我们以前都是怎么学古诗的?谁来交流一下指名说。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写景诗。
一起读题目。
3.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朗读?指名读诗。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大家读诗不仅要读的正确通顺,还要注意节奏和韵律,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三、再读古诗,读懂(想画面,明诗意)
1.齐读古诗,你认为题目里哪个是关键字?
2.学习单上已经预习到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的景色你最喜欢哪一句?
指名读诗句。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这句古诗,边读边想象其中的画面,你能想到怎样的景色?
(一)想象画面,感悟诗境,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月夜画面美。
1.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
2.还有喜欢这句写月色的吗?这是什么样的月色?
预设:朦胧的、秀美的、宁静、祥和的、皎洁的……用上这其中的词语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3.“和”在这里指什么?合为一体、和谐、祥和
音乐起: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宁
静,女生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闪着点点银光,是多么的和谐,男生读……
一幅生动的画面把我们带进古诗的意境,看来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二)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湖山水工艺般的画面美。
1. 与这月光和谐相称的是怎样的水面?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
2.理解“镜未磨”,指名读句子。
3.这湖面波光粼粼,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多么柔美,一起读。
4.望到这样的画面,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陶醉、平静、平和……诗人已经完全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所以诗人不禁吟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这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赏析“白银盘里一青螺”,体会诗人非凡的想象。
6.多么神奇巧妙的想象,这就是古诗,古诗神奇魅力正在于此,看到大自然的美景,诗人都可以通过非凡的想象或比喻或夸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你能想起哪句诗:预设: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江雪;
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
也有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洞庭山水。
7.此时此刻作者在哪里望?哪个词看出:遥望。
远远的看去。
他看到了什么?
(三)1.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根据刚才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那句画面整理通顺,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选4位同学汇报。
是啊,月夜遥望,湖面水平如镜,青山绿水相依相伴,那翠绿的君山恰似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在白银盘中,如同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品;让我们美美地读这首诗!
2.这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诗人笔下凝聚成28个字的山水诗。
你还记得这些写山水的古诗吗?
预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而在刘禹锡眼中洞庭湖的山水是清奇秀美的。
四、又读古诗,读美(多吟诵,悟诗情)
那八百里的洞庭在作者的眼中,不过是案头的杯盘,不过是:白银盘里一青螺!能写出这种诗句的诗人是怎样的?
1.拿出学习单,谁来说说你了解的刘禹锡?一生补充
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心情会怎样?
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刘禹锡已宠辱不惊。
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作者与这山、这月、这水同归于平静,同归于和谐,于是《望洞庭》连同这“洞庭秋月”一起成为永恒。
(板书)
2.永恒的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师唱你们听过这种读法吗?这就是古诗的吟诵。
老师已经把节奏标出来了,蓝色的线是节奏线,粉色的字是节奏点,节奏点的字读的时候读长一点。
一、二、四句最后一个红色的字是韵字,古人写诗都要押韵,韵字要读得更长跟老师老读一遍。
节奏点和韵字要读长,有长就有短,短的字就是入声字,已经用蓝色标出,入声字要读得特别短,比如:月、翠、白、一
像老师一样伸出你的右手触摸这些文字,让它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立起来,起立,跟老师一起唱。
3.思维导图背诗:
现在你们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刘禹锡,站在宁静和谐的月夜湖边,看到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你们会说:生背诵第一句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生背第2句。
遥望洞庭湖,青山绿水,相依相伴,生背第3句朦胧中那翠绿的君山就像是放在白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惹人喜爱。
生背第4句就这样,读着读着诗中优美的画面就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4.小结:
刘禹锡虽因被贬逐路过洞庭,但这首诗却像一副色彩生动的山水画,全不见失意、消沉悲观,真不愧是一代“诗豪”。
描写洞庭湖美景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游洞庭湖》,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到
的抓字眼想画面的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中华诗词的魅力。
五、作业
1.搜集写山水的写景诗读读背背。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写一段洞庭湖的美景。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