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学中审美问题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散文教学中的审美问题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恰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突破口。
通过品味与体悟文章内容,进而走进作者心灵。
抓住语言、情感和意境对学生进行指导、熏陶和感染,学生就会逐渐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
关键词:审美语言情感意境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一、品味语言美
散文的媒介是语言,它虽没有诗歌语言那样精粹,但也千姿百态,因而散文教学不能放过语言的品味,抓住语言我们就可以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也会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
梁代沈约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同样,语音的作用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占据着
重要位置。
现代散文偏重于抒情遣兴,表现出来的低回往复和绵延不尽的情趣借助散文的音律进一步加以表现和完成。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叠词的运用,朗读起来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自然有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音乐感。
吟咏诵读是品味语言的第一招。
抑扬顿挫的音调,错落有致的节奏,奇特严谨的结构,学生对此有深切的体验,就会逐渐进入美妙的境界。
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也可以教师范读引导,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感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二、探究情感美
在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情感和体验,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对现代散文丰富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认知智能的基础上,以情感美的形象来打动人、教育人,使之获得性情上的陶冶,建构完美的审美情感心理。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学生用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碰撞,进行生命的对话。
现代散文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只要用心去读,是不难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思的。
《故都的秋》结尾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
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充分抒发了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神往和眷恋,追求淡泊、宁静和悠闲的一种心态,以及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情怀。
“文学是人学”,不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也没有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就放弃了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感情资源。
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如此,学生的精神人格也就势必残缺。
《道士塔》一文是余秋雨先生对20世纪初敦煌文物被盗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悲剧的深沉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要求学生勾画并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并抓住“我好恨”这三个字,深入讨论分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同时启示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这正是余秋雨先生的社会良知、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把握了情感内核,再联系写作背景,我们的心会和作者的心贴得很紧很近。
“我们也就顺着情感这条线索,走进了作者情感深处,破译了作者的心灵密码。
”
三、品读意境美
抒情散文,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往往要营造一种意境,散文内涵的赏读,要借助于意境的体会。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意境。
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课文《荷塘月色》就是经典范例。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等等语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美,美在何处,就要展开充分讨论,然后领悟那份难以言说的含蓄的美,由此一步步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清幽寂静的夜里,流水一般的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恬静淡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美感,自然会在这里生成。
学生进而会体会到作者对美好事物如痴如醉的迷恋和追求,作品的艺术美也会唤起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
当然,意境并非一定是满篇锦绣的文章才能品读出,朴素的文字后照样也有深情。
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以一滴泪,一粒珍珠去折射人性的光辉,去烛照生命的真谛,朴中见美,平中见奇。
文中有一段是说“我”为冥顽不灵的儿子气得掉泪时,“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让母亲掉泪的沙子呢?“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母亲为孩子掉泪,本是平常的生活细节,作者却独具慧眼,泪光中显示着独特的美,发人之所未发,于是博大深厚的母爱与代代承传的亲情,在泪光融融中定格成永恒的画卷。
早年就离开祖国大陆漂泊在外的琦君的心,我们也更深地读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