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注重养生和保健,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重要保障。

养生文化和民俗习惯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一些方面。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深受中医的影响。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注重调整饮食、锻炼和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

在饮食方面,中医养生强调营养的均衡摄取,主张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在夏季可以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黄瓜和绿豆;而在冬季可以多吃温暖身体的食物,如姜和红枣。

此外,中医养生还提倡避免过量食用过热或过凉的食物,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也注重运动锻炼。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被广泛推崇。

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柔和呼吸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和深度呼吸,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中医养生也关注人的精神和情绪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

传统中医养生中常提到的“五福”,即“喜、怒、思、悲、恐”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并不盲目追求情绪的极端。

二、古代宫廷的养生习惯在古代宫廷,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中,养生习惯更加注重和精细。

皇帝的养生不仅仅是一种健康保健的方式,更是一种维持天命和帝位稳定的重要手段。

宫廷养生的一大特点是有关食物的烹饪方法。

古代皇帝和皇后的饮食非常讲究,例如他们经常食用珍稀的食材和草药,如雪蛤、鹿茸等,这些材料被认为有助于延年益寿和增强体质。

同时,在烹饪过程中,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和形状的协调,以增加食欲和食物的吸引力。

此外,宫廷也注重养生保健的其他方面,例如服用草药和中药,参与一些传统的功法和气功练习,以及进行精神修养和冥想。

这些养生习惯被认为可以增强身体的能量和气场,保持精神的平静和清晰。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是追求身体健康和内在和谐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养生中,有六大重要的文化元素,它们是:中医草药、饮食调养、气功养生、按摩推拿、太极养生和自然环境。

一、中医草药中医草药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草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几千年以来,中医草药凭借其独特的药物特性和疗效,在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医草药根据草药的性质,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如何选取合适的中草药和正确的用法用量是关键。

二、饮食调养中国传统养生注重饮食调养,秉持“药膳同源”的理念,运用食材的药用价值进行养生。

中医认为,食物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还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传统的饮食调养方法包括五味调和、冷热平衡和食物疗法等。

例如,常用的养生食谱包括糯米饭、煲汤、糖水等,它们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三、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独特之处。

气功养生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和思维等方式,培养身体内的气(也称为真气)来达到调理身体、增强健康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养生方法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气功练习具有较强的调节身心的功效,可以增加体力、改善血液循环、调整神经系统等。

四、按摩推拿按摩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养生中。

按摩推拿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的穴位、经络来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平衡,促进气血循环,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按摩推拿分为推、拿、揉、捏等不同手法,常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改善睡眠质量、调整内脏功能等。

五、太极养生太极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太极养生通过练习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运动形式,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太极养生注重身心的和谐,通过慢功夫、柔和的动作和舒缓的呼吸来达到平静心态、减压和放松的效果。

太极养生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养生方式,有助于增强体力、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平衡。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仍然在现代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饮食调理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食物不仅需要提供营养,还需要有药膳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味道和属性都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辣味可以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酸味可以收敛,甜味可以补充能量,咸味可以润肤。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治疗一些病症。

运动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运动都被视为养生功法。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拳术,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

另外,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平衡五脏六腑,还可以扶正祛邪,具有治疗功效。

现代医学也证实,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提高心肺功能。

草药保健中草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中医理论,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例如,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力,益气养血;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祛瘀止血。

通过吃草药或者泡草药水,可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很多中草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

心理调节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心理调节的方法也非常受欢迎。

例如,冥想就是一种通过调节身心的方法,提高个人安全感和质量感。

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导致气血不畅、疾病滋生。

通过心理调节,可以改善情绪,保持身体健康。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方法和理念始终为现代人所应用。

这些方法和理念都非常贴近生活,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智慧,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与长寿。

以下我将从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以“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为基本原则,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调理、按摩保健、精神调养等多方面的养生方法。

例如,《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之性,各有所主,各有所病”的理论,强调了人体五脏的功能和调理方法,为后世中医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道家炼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的一种修炼方法,主要通过炼制丹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炼丹起源于道家思想,认为通过炼丹可以达到身体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的境界。

在道家炼丹中,注重“内丹养生”,即通过炼制内丹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气血的流动,实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

道家炼丹经典《金丹真经》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丹药制作、服用方法和养生技巧,对后世的炼丹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修行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修行注重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尘世的追求,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获得身心的解脱和永生不灭。

佛教修行中的禅坐和默观等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尘世杂念,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达到身心的平静和放松。

佛教文化中还有一些养生方法,如素食、诵经、忏悔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清理身体和心灵的杂质,提升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和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中医养生注重身体的调理,道家炼丹强调自我修炼,佛教修行则关注心灵的净化。

这些养生方法在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自愈能力和心灵的安宁,以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现代社会虽然发展了许多科学技术,但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流派古代养生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流派古代养生

国古 代文 养化 生流

(二)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流派
四大中国传统养生流派:








1. 道家养生
老子、庄子 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 自由,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养生观。 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饮食烹调
“凡和,春多酸,夏 多苦,秋多辛,冬多
咸,调以甘滑”
饮食卫生
“八不食” “食不言,寝不语”
谢谢观赏
2020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 然。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
“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 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 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 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养生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 之三得。
孟子在养生上强调人的精神情志的主导地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认为修养品性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 即“养心莫善于寡欲”。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射、御、书、数“六艺”调养 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孔子还 主张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调节人 的情志,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 乐山”。
饮食保健
饮食制作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构成的,旨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命活力。

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平衡、和谐和自然。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防病治病合一”:中医养生不仅注重预防疾病,还包括治疗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平衡和谐,注重营养和饮食,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2. “因人因病施治”:中医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既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调养方式,也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中医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治未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当疾病已经发生时,中医也会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病人获得康复与健康。

4. “五行养生”:中医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相联系,通过调节身体五脏的功能,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 “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精神、情绪的调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锻炼身体、调节呼吸、进行冥想等各种方式,达到身体、心理和灵性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养生保健是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和长寿,更是为了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中医养生理论是传统的保健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方法和习惯。

一、饮食调养的重要性中国人一直认为“食补优于药补”,饮食调养一直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养生饮食不但以有机结构、适口而进为要,还要符合季节的变化和人体的需要。

例如,春季是木生之时,可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与水果,帮助身体排毒;夏季是火旺之时,要避免热性食品,尽量多喝水来降温解暑;秋季是金收之时,可以多食用果实、坚果等食物,健脾养肺;而冬季则是阳气潜藏之时,应多吃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暖胃健脾。

二、运动保健的重要性运动在养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感受力、使人精神愉快。

而传统的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都强调内在的修养和身体的协调性,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心情。

三、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在养生保健中,精神调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养心,使人处于平静、开朗的状态,避免情绪的波动。

养心还有讲究让身心达到平衡,和谐相处。

人体内部是由五脏六腑构成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而在情绪上,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要表现,如喜怒哀乐等。

养生中说“心为君主,肝为将军,心肝协调才能保持身心和谐”,所以人们养生时,要保持心灵的宁静。

四、中草药的保健效益中国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中草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和制作而成,对人体有保健、调理和治疗作用。

中草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节身体和情绪,例如枸杞可以明目、补肾;黄芪可以补脾气、增强体质;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和生理周期等,中草药在养生中是非常实用的。

总之,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不但丰富,而且非常实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饮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传统养生饮食注重养生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很多养生食物在现代已经从古代秘方变为现代美食。

比如,人参、枸杞、田七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在传统养生文化中,养生饮食还强调“五谷杂粮”、“荤素搭配”,提倡吃五谷杂粮以获取全面营养,并提倡荤素搭配,平衡膳食结构。

此外,养生饮食还注重烹饪方法,如熬、炖、煮等,以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

运动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等,这些活动强调意念的调动和冥想的状态,以达到调整身心和谐的目的。

太极拳,通过缓慢的动作,呼吸调整和意念的调动,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耐力。

气功是注重调养气血的运动方式,通过闭眼调整呼吸,舒展肢体,传导气血,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传统养生文化的治疗方法多样。

中医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拔罐、推拿等。

其中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机能的疗法,拔罐是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罐子产生负压,以刺激经络和穴位,通过排除病邪、增益阳气、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推压肌肉、关节、穴位等,调整气血运行,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此外,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还包括中药、按摩、艺术以及一些节气养生习俗等。

中药是中国传统独特的医药学,其主要特点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单一或多味草药的组方,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药以其丰富的疗效和养生功能,被应用于治疗和保健领域。

按摩是一种以手法和指压技巧对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进行刺激的疗法,它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艺术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身心的和谐,通过欣赏绘画、音乐、舞蹈等,调节情绪,舒缓压力,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此外,传统养生文化还注重根据不同时令和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习俗,如立秋时吃受秩瘦肉、端午时挂艾草等。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与长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加,追求健康和长寿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追求。

传统中医养生注重以自然的方式调理身体,通过养生保健来达到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其中,中医药作为传统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药物制剂和疗效被广泛应用。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互联系。

因此,中医药的应用是个体化的,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因素进行调理。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还注重饮食调理,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

中医养生饮食提倡饮食平衡,讲究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草本植物等的搭配和烹饪方法。

比如,人们常常会选择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如大枣、山药、黄芪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此外,中医饮食还强调饮食的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除了药物和饮食,传统中医养生文化还包括其他养生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或经络,调整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像针灸这样的疗法,曾经被认为是神奇而神秘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其疗效和作用机制。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认可。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和长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将其与现代医学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努力,追求健康和长寿,创造美好的生活。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养生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悠久,而中国养生文化的历史也同样悠久。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养生之道,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已开始探索养生之道,形成了最早的养生文化。

古代的养生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保健、药膳食疗、气功养生等方面。

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人们深化了对健康的认识,将养生文化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养生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养生文化也得到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如太极、瑜伽等养生方式相继诞生。

二、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国养生文化具有多种独特的特点,下面列出其中几个:1.中医养生的传承中医理论在中国养生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是一种古老而严谨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方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为核心,通过调整人的内部环境,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健康饮食的传统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养生保健作用在民间也广为人知。

古代就已形成了“食色性也”,“药食同源”等理念,将营养和药物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食物调养和食疗补益,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3.养生文化的普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深入民间,被大众广泛接受。

民间养生活动有着很浓的地方特色,以村民广场作为聚会地点,进行早晨锻炼、散步、武术、舞蹈等活动。

养生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些人会保持“三清”、“三调”、“三戒”等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预防各种疾病。

三、中国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养生文化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养生文化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多对身体有益的方法和知识,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医理论和药膳食物的应用,为西方医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治疗一些慢性病。

此外,养生文化还通过一些传统的养生方式,如太极、瑜伽等,帮助人们进行身体调整和修身养性,缓解压力、改善心情,使人们具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文化
1、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预示人们从生命开始之初就要注意养生,防病于未然。

《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故无患也。

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祸患意识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中医传统养生
2、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养生,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顺应自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以葆健康。

3、阴阳五行,平衡统一
五行从人体来讲,又代表着五脏。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通过“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五行配五脏”的辩证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并借此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掌握人体运行机制。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与健康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指导人们的饮食起居,还融入了医学、哲学和人生观等方面。

通过遵循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原则,人们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一、中医养生理念: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理念认为,人体需要保持阴阳平衡才能获得健康。

阴阳是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与月亮、火与水等。

在人体中,阴阳代表了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状态。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绪等方面的因素,可以维持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二、饮食养生:五谷为基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注重以五谷为基础。

五谷包括了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主要粮食。

其中,大米被视为“稻精”,有滋补养身的作用。

小麦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对补充能量和促进肠道蠕动有益。

玉米富含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有益于眼睛和神经系统的健康。

高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

谷子则具有养胃止泻的作用。

除了五谷,蔬菜、水果和草药也是中国传统饮食养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胃功能。

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养生中,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对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和改善健康状况具有独特的作用。

三、运动养生:气功与太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和太极是广泛实践的养生方法。

气功强调调整呼吸和练习特定的动作,通过调和气血和提高体内的气机来增强健康和延年益寿。

太极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武术形式,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练习方式,通过身体的舒展和呼吸的调整,达到养生的效果。

四、心理养生: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宁静。

修身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追求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养性指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五、季节养生:顺应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理念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

根据季节的变化,人们会相应地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

而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则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这些传统的养生方式,不仅具有历史积淀,更有科学依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之一。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有很多方法,比如针灸、推拿、按摩、食疗、气功等等。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通过调整身体的内在机能,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二、饮食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之道就是饮食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食物通过热性、寒性、甘、苦、酸、辛等属性作用于身体,从而能够平衡身体的阴阳,调节脏腑的功能。

因此,一些饮食养生的方法非常有效。

比如说,中医强调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的食物,而少吃油腻、辛辣、烟酒等对身体有害的饮食。

在调理身体的同时,饮食养生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三、运动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养生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养生以太极拳、气功、武术等为代表,这些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舒缓身体的肌肉和神经,更能够帮助我们平衡身体的气血阴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运动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和有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排除体内毒素,为身体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心理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心情不好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心理养生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悦和精神状态平稳。

中医的推拿、按摩和其他气功方式均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精神压力和改善情绪,增强心理素质,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和心理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重要的养生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预防各种疾病,从而得以保持一个愉悦、健康的生活状态。

养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养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养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养生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和实践经验。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就养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展开讨论。

一、价值1. 丰富的养生智慧养生传统文化通过对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的认知,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智慧,包括中医药、养生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指导,对维护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促进身心平衡养生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提倡顺应自然、保持身心平衡。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方法,帮助人们维持身心的和谐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养生传统文化强调养生保健的全方位理念,包括养心、养性、养生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关注治病,更注重预防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的影响。

4. 弘扬民族文化养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人们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影响1. 健康观念的引领养生传统文化对塑造人们的健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注重平衡饮食、适度运动,从而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丰富的养生资源养生传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养生资源,包括中草药、针灸、气功等传统疗法,这些资源为现代保健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养生传统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包括中医药保健品、养生保健服务等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4. 文化传承与创新养生传统文化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情,推动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养生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5. 国际影响力养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走向国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学习和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

3、房中术中医养身学派
春秋时,人们已注意到性生活对人体的影 响。 房中术又名“玄素”之术,是当时道家的 修炼内容之一。他们认识到节制性生活,有 助于心身健康。《汉书· 艺文志》记载当时房 中有八家,共有书186卷。 唐代房中术达鼎盛期,一是唐代君主崇 尚道教;二是唐代前期较稳定,君主、王侯、 士大夫、富豪纵欲成风,疾病随之而起,客 观上需要正确的性医学知识。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 代蕲(qi)州(今湖北蕲州)人。为古代我 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 名著《本草纲目》。 35岁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 访采四方,跋涉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 南北。经过27年, 61岁完成,全书分为52 卷,共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 氏所新增。
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 《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 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 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 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
1.顺四时 (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1)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2)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2 .节饮食 (1)多吃素 少食荤 (2)代谢缓慢 晚上少吃 (3)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3. 调情志 (1)勤动脑体不动心 (2)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4. 慎医药
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
1、炼丹服饵中医养生学派
秦始皇企求长生不死,出现了专讲神仙之道, 炼长生“仙丹” 的“方士”。 汉武帝发书,搜集长生不老药,招纳方士筑炉 炼丹。 东晋出现了道家兼医家葛洪,研习炼丹术,著 有《抱朴子》,劝人学炼丹术和服用“金丹” 。 唐代,服饵金石之风愈演愈烈。唐代统治者提 倡道教,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 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盛行一时。唐朝后逐渐 衰落。

中医药养生文化

中医药养生文化

中医药养生文化
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指中医药学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有关健康养生、防治疾病的理念、方法和技术。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养生文化的特点包括:
1. 综合性: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所致,因此治疗方法应以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为主。

2. 预防性: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预防为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发。

3. 个体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 强调自然: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顺应自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益于人体健康。

中医药养生文化在中国境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养生文化

中国养生文化
• 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 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
儒家养生说
• 孔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 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 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 具体养生方法。 •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四十不动心”
体质养生-体质的种类
1.平和体质 2.气虚体质 3.阳虚体质 4.阴虚体质 5.痰湿体质 6.湿热体质 7.血瘀体质 8.气郁体质 9.特禀体质
1.平和体质
【形体特征】 体型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 面色和肌肤润泽,头发浓密而有 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及食 欲良好,大小二便正常。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说明:ⅰ 平和体质:32.75﹪ ⅱ 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 人越少。 ⅲ 调养方式:“中庸之道”,“顺时而养”。 饮食:“谨和五味”。 运动:适龄锻炼。
长久健康地活着
传统养生观

• • •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
阴阳五行学说 诸子百家 中医养生


体质养生
传统养生
《黄帝内经》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 晚乎。” 强调,“治未病”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
现代生活健康隐患
• 亚健康 • 食品安全 • 环境污染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 《庄子· 养生主》(“得养生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 人 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 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 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 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 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 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 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 的智慧之树。
• •
养生的目的: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 础。 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 • 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 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 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一)形神兼顾,养神为先
• 儒家还认为“静能生慧” • 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 生。 •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顺乎自然,物我合一
•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
• 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观点
• 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大致包含以下两重含义: 。
• 1、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 • ‚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于‚四时之 序‛ • ———《黄帝内经》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 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 燥;冬防寒;又防风。‛ • ——(《理虚元鉴· 卷上· 知防》) • 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规律完全一致。
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 养、积蓄、长之义;生,指人体生命。养生, 指调养人体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
二、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 ‘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 记载)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 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 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 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 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六)分别年龄阶段,重视老年养生
• • 孔子提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 •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 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七)强调中和,注重节制:
• 传统养生十分强调“中和”的养生原则, 即引导人们在养生中要掌握一定的“度”, “注重节制”,通过调动人的理智力量来 把情感和各种生理欲望控制在符合“中和” 原则的“度”之内,做到: • 精神平和、谨和五味*、运动和劳动等身体 活动适当,劳逸适度,防止‚过用病生‛。 •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华 佗
(五)客观因素与主观努力并重
• 《黄帝内经》按阴阳理论把人划分五种生理特点不同的人: •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春卫气,阴阳不和,缓 • 筋而厚皮。
•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阴脉小 • 而太阳脉大。
•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 •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 •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
• 4、养身需先养心
•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艺文类聚· 养生》 •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 天年》 •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 古代医学认为,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 窍、四肢百骸,为一身之主宰。 即‚神‛是生命的 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因此,调养心神,不但能 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 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 所以养生 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需先养心。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preserve one's health ; keep in good health]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 子· 养生主》(‚得养生焉。‛)。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Physical Edcation)或‚体操‛(Gymnastics)的概念, 但有养生这一传统的词语。
(二)虚静养神,凝神益智
• 这一特点,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 老子主张通过虚无恬淡、清静无为来保生益寿: ‚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老子》 第十六章):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老子》 十九章)
• 庄子进一步提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
•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 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 刻意》)
•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的思、虑、智、志、 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 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 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 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
• 静养——对生命的轻抚 • 其手段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等 • 动则生阳,可以增强人的精力; • 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消耗,人的寿命可以 相对较长。 • 老奶奶为什么比老爷爷活得长? • 龟为什么长寿? • 善于节能、静养,养气耗散的少,阴精保护得 好 ,生命得烛光能常亮不灭。 • 让人惊叹得是: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
四、传统养生方法
• (一)调畅神志 • 所谓“神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过多的言词、过度的 感情冲动以及过多的思虑活动,都可能伤精。 • 传统中医学认为,“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若任 其发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许多养生家 创立了许多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 调畅养生法,如精神内守、舒畅情绪、排泄忧闷、 积极有为和涵养道德等。
• • • •
• 《吕氏春秋`先己》篇中提到: •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 治。‛即把治身看作治国之本,强调治好了本身, 也就是治好了国。 • 《黄帝内经》作者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 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 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 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 •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 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类以养其身。‛ • ——(《春秋繁露》)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
高 嵘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
开设大学生体育文化课的意义
• 弥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文化学习的不足
• • • • • • • • 对体育运动缺乏比较理性的学习和思考 如什么是‚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什么是‚运动‛(sport)? ‚体育‛和‚运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运动?(东方、西方) 怎样科学地增进健康?(跑步、运动损伤、减 怎样理解运动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文化科学素养
肥)
• 继承和发扬北师大体育的传统 • 提升师大人应有的体育意识
• • • • • • • • • • 北师大是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基地 师大人应具备的教育素养中不能没有体育素养。 当前教育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德育和体育 一些教育者、家长缺乏起码的体育意识 孩子们的健康问题和运动能力日益突出 曾几何时,我们被侮称为‚ 东亚病夫‛ 今天‚中日夏令营的较量‛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种 体育就社会而言是一项事业,关系到国力强盛 就个人而言是人权、 是生存和幸福生活之必须
中国养生文化的核心正是要人们在不违背客观 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增
进健康,最大限度地延缓生命的衰老进程。
• 1 通过养气调摄手段改变人的身体素质 • 《黄帝内经》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养气修炼有 助于培养人体真元之气 • 2 人为地选择、改造自然环境,努力创造 出一个有利于身以健康的‚小气候‛ • 3 养性立德,主动增强个体适应的能力

形是基础,神是主导;无神则形不可活, 无形则神无所生;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 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

养形与养神,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所以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必须兼顾, 形神共养,不可偏废。只有形神统一,才是 生命存在的首要保证;只有形神共养,才是 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最佳手段。
5、养生中的形神观与古代哲学的内在联系
• •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天下无独燃之火,世 间无无体独知之精‛——《论衡· 论死》

“人所以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拥则竭, 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 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 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 何由哉!‛——《史记· 太史公自序》
谢谢!
• 2 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成物之 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 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 焉‛ ——《吕氏春秋· 尽数》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 长久‛ ——《黄帝内经》
• •
• 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才能保护生机。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
(五)气功修炼
传统养生认为,气是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 邪防病”的功效,而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 因而创立了“吐纳”、“炼气”、“服气”等气 功修炼的方法,力图通过修炼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思想入静,以便发 挥人体内的生理潜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体质。
睡前5分钟习练得静养气功
的产物,人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
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自然法
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养
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自然而 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人 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
(四)养生与养性、治国相统一
• 传统养生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所具有的养生作 用,总是把养生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 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孔子认为:‚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老子强调‚少私寡欲‛。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进一步提出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尽心 下》)希望通过‚存心养性‛,‚养吾浩然之气‛ 等一整套“修其身”的具体办法,达到治国平天 下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