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训练: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奋斗,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本教案旨在通过历史回顾和教学设计,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与经验总结1. 社会主义建设背景的回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探索基础上,中国相继开展了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运动等,实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此后,重点转向城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首次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2.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注重劳动者的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育。

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农村、城市和社会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3.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总结了一系列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包括积极引导农村、城市和社会各方面的阶级觉悟,推动中外合作,制定国家发展计划,加强党的领导。

三、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与实践1. 改革开放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开放,摆脱经济停滞的状态。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2. 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于经济领域,通过开放经济、改革农村、引进外资等举措,逐步扩大了市场经济的规模,加强了对外贸易合作。

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3.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经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专题九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选择题专项训练--2广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九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选择题专项训练--2广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专题九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1.201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此次全国代表大会是()A.中共十六大B.中共十七大C.中共十八大D.中共十九大2.图2和图3分别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建工业中心的分布图。

其变化()A.得益于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方针的贯彻B.推动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C.已彻底改变了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D.基于我国周边国际形势的恶化3.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按照“停、缩、发”的方针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顿,区别不同地区的情况,或者暂时停止发展,或者适当收缩,或者在巩固中继续发展。

该举措旨在()A.巩固工农联盟B.配合土地改革C.发展农村经济D.缓解农民不满4.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5.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多次指出“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反对文艺上的“一切向钱看”,反对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强调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这些观点()A.是对“双百”方针的拓展深化B.指导了国企的经济体制改革C.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D.强调了文艺领域的市场规则6年份中央党政代表团教育科技代表团中央领导部委办经贸专题1976.7—1977.6 13次93次49次25次1977.7—1978.6 30次135次8次103次1978.7—1979.6 37次112次63次70次1979.7—1980.6 32次113次65次91次A.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初步形成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共识C.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工作中心D.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的愿望迫切7.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

专题13 开放性试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专题优选优练

专题13  开放性试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专题优选优练

专题13:开放性试题1.(2021广东适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等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阐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执政者的胆识魄力息息相关。

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摆脱受压迫奴役的境遇,“求知识于世界”,开启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先进国家的行列,无疑也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逐年上升就是明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合世界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焕发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就是铁证。

可见,高瞻远瞩的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

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阐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近代史上,印度一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展受东印度公司的掣肘,发展艰难;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上成为列强的附庸,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操控,艰难发展。

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民族独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零世界瞩目,1991年以来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就是明证。

总之,经济要发展,民族独立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中图5、图6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

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的角度进行阐述。

示例二:根据材料中图4、图6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

从近代印度和现代中国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即可。

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2021湖北适应考)(电报与近代中国)小楚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电报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政治(一)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3.加强法制建设(1)颁布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3)通过《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4)普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

(2)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制度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并存。

(3)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

(4)方针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2.实践(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1979年,实现停火。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交流增多。

(3)1992年,“九二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的八项主张。

(5)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6)目前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三)新时期的外交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按照四项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3)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2)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3)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001年与俄罗斯等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4)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十三)一、单项选择题Ⅰ1.(2018·珠海学考模拟)1952年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 )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C.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初步发展D.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C、D三项均是后来发生的事件,与题意不符。

答案:A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解析:“一五”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可见主要在东北地区。

答案:C3.“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解析: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的事实可知选C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C4.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带有主观臆断性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解析:“大跃进”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故D项错误。

答案:D5.(2018·惠州学考模拟)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B.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大办工业及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解析:1956年中共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B项正确。

高三历史练习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练习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练习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旨在实现中国
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这一进程中,高三历史学习的重点是了解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背景、目标以及取得的成就。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二战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

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巨大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路径。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目标包括
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实
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不断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最后,高三历史学习还需要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和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
始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社会公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一些制度和体制
问题。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解决的办法,为未
来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总之,高三历史学习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了解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成就和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高考调研):13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高考调研):13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规律方法总结】 首先注意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如:依 法治国、“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权、不结盟、新型大国关 系等。
其次,注意总结建国以来中苏(俄)关系的演变:亲如一 家、形同冤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考向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
1.(2014·浙江)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 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 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2.(2014·江苏)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
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
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
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
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高考调研
新课标二轮重点讲练·历史
(3)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颁布了1982年宪法, 并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 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 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专题复习改革开放

专题复习改革开放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 南巡讲话 (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 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 导地位。 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团。 (3)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 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 思想:马列毛邓)
三.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1)农村(开始):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作用: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 起来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 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 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重点改革国有企业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 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 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 (3)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观 点(走自己的路) (4)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 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6)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他解决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 说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北京
3.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 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 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 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 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 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改革开放时期)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3.重大战略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知识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邓小平理论(1)概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概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1)概述: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考法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1)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专题(改革开放)

专题(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资料】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87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同时期流行着不同的话语。

请将下列政治词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先后顺序排列()①“多快好省”②“改革开放”③“打倒一切”④“两个凡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④②2.200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国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3.1979年6月初,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向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这首歌谣赞扬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国有企业承包责任制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右面的纪念馆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航程,揭开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要参观这一纪念馆应该去()A.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B.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C.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D.广东省深圳市5.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打破“铁饭碗”和职工“下岗”等现象,已经不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这主要于我国的哪一重大变革有关A.加强民主建设B.农村经济改革C.建立经济特区D.国有企业改革6.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实行“一国两制”政策7.下列哪一个城市,既是清政府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城市()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8.这是在1984年举行国庆游行时的一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的敬仰之情。

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塘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上塘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是由于( )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C.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
D.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上塘经济 的发展,B 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 A 项;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开始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并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排除 C 项;农村合作社是三大改造时期出现的,排除 D 项。]
视角 2 知识拓展——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特征
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苏等国 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行科技成果
三大转变
主义革命); 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社会主义革命);
③从建设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建设)。
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五大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成果
②中国共产党的五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
考向四 思想理论创新
[高考体验]
(2022·湖南卷,10)1992 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 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 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

国际格局变动对现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主干整合
专题十三
(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 中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 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 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苏中 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 反苏也反美。 (3)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 国处于守势。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 联处于守势。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 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新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辨别选项 《共同纲领》 颁布时新中国尚未成立, 排除 B 项;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形成,排除 C 项; 《共同纲 领》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 D 项。 答案 A
主干整合
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
专题十三
(1)理论: 1984 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 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 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实践 ①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 岸交流不断增强。

高三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题及答案在期末的时候,对于高三历史在期末复习要怎样做练习呢?还很困惑的话,那不妨和我一起来做份高三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解析:从材料中“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信息可知“这里”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故选A项。

答案:A2. 《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18个地方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出现于1956年的八大,③出现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符,排除。

②④都是改革开放的内容,故选A项。

答案:A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D两项错误;B 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A4.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

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高三历史复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高三历史复习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一、社会主义建设1.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措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任务包括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建设。

3. 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施与发展有哪些特点?具体实施与发展特点包括三线建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二、改革开放1. 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措施,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2. 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主要目标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市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开放等。

3.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施与发展有哪些特点?具体特点包括经济特区的建设、农村改革的试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民营经济的发展、外资引进和合作等。

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联系与发展1.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有什么联系?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手段和方式。

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发展如何?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如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得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得以保障。

结语: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也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思考,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与借鉴。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含解析)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含解析)人教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经济特区,“特”系指特区( )A.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制度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C.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D.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解析:特区与内地的经济制度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故A项错误;特区的“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故B项正确;特区与内地的社会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制度,故C 项错误;特区的“特”并非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故D项错误。

答案:B2.“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歌反映的事件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某某、某某沿海搞经济特区C.划定某某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开发某某浦东解析:1979年在某某、某某沿海搞经济特区,其他事件和时间不符。

答案:B3.某某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

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某某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B.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某某开始C.国家鼓励某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D.某某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解析:某某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因此有“标界”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4.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D.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对外开放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涉及的主要是对外开放,与改革关系不大,排除A、B、C三项。

题干中提及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答案:D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新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新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基础夯实1.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某某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 )A.某某B.某某C.某某D.某某解析: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设立了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五个经济特区。

而在中英《某某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两者对照,可以判定答案为B项。

答案:B2.(2016某某文综)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3.导学号5234005219世纪的对外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的区别是( )A.开放的对象不同B.开放的方式不同C.开放的地区不同D.开放的前提不同解析:旧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列强侵略下被迫实施的;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在平等互惠的原则下进行的。

A、B、C三项表述均未体现两者的本质区别。

答案:D4.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项指的是经济特区,应排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地也有分布,排除C项;D项指的是沿海经济开放区,应排除。

故选A项。

5.1987年一家日本跨国公司考察我国某某省的某一城市,并决定在当地投资设厂。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们考察的城市是( )A.某某B.某某C.某某D.某某年,外商在某某的投资应局限于当时对外开放的城市或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能力训练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选择题1.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有关科技教育的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契机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A.1956年B.1979年C.1984年D.1992年4.下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家股份制公司——东方家具公司售出的一张股票。

这表明( )A.中国股票交易制度基本成熟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改革开放使家居装修业发展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被打破5.1980年,邓小平曾指出,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以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6.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

……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

这说明当时( )A.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7.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8.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9.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

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B.经济特区的设立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10.《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

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11.1992年我国放开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放开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

这些措施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建立生产资料价格市场体制B.经济发展改善市场供求关系C.改变物资价格“双轨”现象D.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化12.某同学梳理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关键事件,列出了:20世纪50年代看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看非洲,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20世纪90年代看浦东。

如要继续梳理,下列可以成为选择内容的是( )A.中美友善始起步B.联合国里终有席C.海南开放照东方D.入世成功环视全球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福利国家是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和救济贫困不同,最早见于德国俾斯麦的社会保险体系,北欧国家是从自治、互助福利体系发展起来的,其他国家则从1930年起,如荷兰、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等是由政府提供发展起来的。

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选择了为人民提供部分或全面的社会服务体系。

现代福利国家从提供现金福利(养老金、失业补助)扩大到其他方面(卫生保障、婴幼儿保障)等,通过这些福利,福利国家已经影响了他们公民的消费和休闲的习惯。

材料二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前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摘编自《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利国家在西方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共同之处。

(3)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福利国家制度?14.(2015课标全国Ⅱ,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假1950 1995 2000 2008日天数节假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两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进行出访调查,认识到中外之间的差距,这促进了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2.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1982年宪法的修订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而不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这实际上强调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原则在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中一度被破坏,再结合“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史实,可知答案为B项。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题干材料“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说明文件发表于“文化大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

“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等信息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故B项正确。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项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4.D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股票”说明我国引进了西方的股份制度,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被打破;1980年,我国的股份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可排除A、B两项。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项。

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特区……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可知“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A项错误。

“有利条件”指的是国家给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而不是高度的自治权,B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可知C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可知“摸出规律”指的是搞好经济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宝贵经验。

故选D项。

6.A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了“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即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因此A项正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B项错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故C 项错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D项错误。

7.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个体企业”“雇工”,可知该企业属于公有制以外的类型,时间是改革开放初期,故D项正确。

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A项错误,排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于1992年,B项错误,排除。

C项“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8.B 解析1980年,家庭承包责任制才在全国普遍实行,故A项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1993年“市场”一词出现频率较高,故B项正确。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基本确立,故C项错误。

2001年,中国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D项错误。

9.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该学者观点中“混合型”即指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符合“一国两制”的含义,故A项符合题意。

10.D 解析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所以说,“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故选D项。

11.B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题干材料强调了1992年开始放开部分资源的价格,即由市场进行调节。

题目的题眼是“重要前提”,市场经济建立的重要前提是经济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材料的实质,C项是对材料反映的现象的描述,D项是材料的影响,但都不是“前提”,故排除。

12.D 解析本题考查21世纪中国外交的成就。

从材料看,对外关系的梳理是着眼于各个历史阶段的关键成就,题干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关键事件是中国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事件,这体现了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而中国入世是21世纪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关键点,故选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