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合集下载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存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指出,没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为例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摄”里可以看见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就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识。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笼统,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去都没一致的观点。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注重的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就是谈真实的,《山海经》通常被视作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下《史记》都不敢使用。

虽然《山海经》里朴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当归为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似乎有违信史,所以清人编成《四库全书》,言其“侈谈民间故事,百无一真,就是的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提报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困局直至“五四”以后才大致找出。

找出的途径存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做一部提要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属于神话,历史归属于历史;二就是神话中也存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统一度量衡D. 修建长城答案:ABCD分析: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焚书坑儒以消除思想上的异己,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度量衡以促进经济的统一和交流,以及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2. 下列哪一项不是唐朝时期的文化成就?A. 唐三彩B. 唐诗C. 京剧D. 佛教的传入答案:C分析:京剧是清朝时期的文化成就,而唐三彩、唐诗和佛教的传入都是唐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的代表,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佛教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

答案:展示国威,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分析: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交流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目的是展示明朝的国力,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

2.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一场以学生为主力的爱国运动,史称______。

答案:五四运动分析: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

三、简答题1. 简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案: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主张驱除外敌,恢复民族独立;民权主义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实现人民的主权;民生主义主张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社会公平。

2.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在于结束了中国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及答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并未统一语言。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C.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了世袭制,使得社会阶层不再固化。

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B.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贸易往来C.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D.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贸易往来以及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并非寻找建文帝。

4.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三藩之乱,对外抵御外敌入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直接引起的B.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引起的C.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引起的D.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和父亲共同引起的答案:B解析: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时期遗留的问题引起的。

5.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C.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现代化D.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但并未使得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阅读下列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 实行分封制B. 推行郡县制C. 推行科举制D. 实行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A. 促进了社会等级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 阻碍了文化发展D. 限制了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力。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流,也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

4.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___。

答案:清朝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

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6.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屈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王室衰微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D.土地私有制发展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3.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下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先进的纺织技术5.南宋范成大诗曰:“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民过着非常富足的田园生活C.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蚕丝6.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7.2012年是我国干支纪年体系中的龙年,下图为我国银行系统发行的银行卡和纪念币,这些具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根源于()。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
案)
随着高考的临近,复历年的高考真题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了
解考试内容和命题趋势。

本文将对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进行归
类分析,并提供答案供参考。

1. 主题一: 中国古代史
- 历史大事: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背景、原因和影响。

- 古代文化:考察古代文化的特点、代表性作品以及文化传承。

- 政治制度: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征。

2. 主题二: 中国近代史
- 中外关系:分析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冲突和影响。

- 改革与开放: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开放进程及其影响。

- 革命与建设: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背景、成果和困难。

3. 主题三: 世界史
- 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影响和互动。

- 世界文化与科技: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

- 国际关系: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和重要事件。

以上只是归类的一部分,具体的历年高考历史真题请参考相关资料。

这些归类有助于考生们更好地了解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命题思路和重点考点,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复和备考。

注意: 考生在复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思考,避免抄袭和机械记忆答案。

最好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思考,避免抄袭和机械记忆答案。

最好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说法正确的是:A.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 只包括儒家和道家C. 没有法家和墨家D. 与秦始皇统一六国有关答案:A2.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A. 家世背景B. 个人财富C. 考试成绩D. 皇帝的喜好答案:C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寻找建文帝B. 宣扬国威C. 进行贸易D. 探索新大陆答案:B4. 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指:A. 完全禁止与外国的贸易B. 限制与外国的贸易C. 鼓励与外国的贸易D. 只与特定国家进行贸易答案:B5.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建立了中华民国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C6.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是:A. 1911年B. 1919年C. 1921年D. 1927年答案:B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A. 1921年B. 1927年C. 1931年D. 1945年答案:A8.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B. 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C. 抗日战争始于1941年D. 抗日战争始于1945年答案:A9.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A. 1949年10月1日B. 1948年10月1日C. 1950年10月1日D. 1951年10月1日答案:A10.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一场政治运动B. 持续了10年C.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__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郡县制2.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答案:李渊3.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答案:朱元璋4. 清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度量衡的统一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科举制答案:D2.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其中最著名的使节是:A. 张骞B. 玄奘C. 郑和D. 王昭君答案:B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联系。

这位航海家的名字是________。

答案:郑和4. 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康熙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设立________,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答案:理藩院三、简答题5. 简述唐朝盛世的成因。

答案:唐朝盛世的成因主要包括:政治上实行开明的君主制度,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经济上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发扬光大本国文化。

四、论述题6.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朝贡贸易制度,二是对外贸易以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为主,三是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这些特点的影响包括: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经济结构。

五、材料分析题7.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诸侯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材料二:《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秦朝和汉朝初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同。

答案:秦朝和汉朝初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同主要表现在: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汉朝初期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但同时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逐渐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考各地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考各地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考各地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试题一:请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 土地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土地可以买卖;2. 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皇权至上;3.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相对落后;4. 社会结构上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各阶层分明;5. 文化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忠孝节义。

试题二:请分析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答案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2. 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民主化进程;3. 引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4.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5. 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试题三:请列举并解释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答案三: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包括:1. 联合国的成立,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 冷战的开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3.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战后欧洲国家重建经济;4.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西方阵营的矛盾;5. 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试题四:请简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四: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生产方式;2. 引起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3.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 促进了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5. 引发了环境问题和资源消耗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

试题五:请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答案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1. 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4.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些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5.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高考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高考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高考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和传承。

每年的高考历史科目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仅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对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历年高考历史科目的真题及答案。

一、1999年真题解析1999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纲领。

二、2005年真题解析2005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秦始皇皇帝称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秦始皇皇帝称制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秦始皇皇帝称制的主要原因是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因为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异己势力、加强统一和集权。

三、2012年真题解析2012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抵抗”,因为中国人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斗争,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四、2018年真题解析2018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欧洲探险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欧洲探险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欧洲探险的主要动力是寻求财富、扩大殖民地和传播基督教”,因为欧洲国家在探险时主要目的是通过发现新大陆和建立殖民地来获取财富和扩大势力范围。

总结起来,历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备考历史科目时,需要经常进行历史事件的复习和归纳,掌握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

第五,40题主要关注对归纳、比较、分析(归因)、评价、阐述
(重新设计)、解释等技能的考核。
第六,41题的“变”与“不变”
41题的变化
1.试题内容(素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2.思维视角的变化。 2010年,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年,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 “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 提取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和有关中英建筑 的信息 2014年,对教材目录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不同 2015年提出“新公式” 3.作答要求和难度的变化。
世界史
25 经济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41
12
45 46 47 48
经济史 政治史 政治史 政治史
重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及同时期同 类事件的类比
通史结构
古希腊、罗马 古代中国 近代世界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4分 24分 25分 4分 30分 8分 4分 29分 16分 4分 33分 16分
●推理技能 推理是指根据原理、一系列实例,去发现信息中蕴含的 规律或特征。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 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 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 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 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举例说明与归类技能 该类技能要求考生用例子说明某一概念或原 理,能确定概念或原理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 征去选择或举出例证。归类与举例说明是互补 的过程,举例说明提供概念或原理等信息,要 求考生举出实例;归类则是题干提供若干实例, 要求考生发现它们与一般概念或原理间的关系 ,将某一事物归为某一类型。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答案:B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B.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族门阀的势力得到削弱D. 科举制度的实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答案:D二、非选择题3. 请简述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仅允许官方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影响了经济的开放性,同时也限制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

4. 试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强化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其次,它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人才储备;最后,洋务运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材料分析题5. 阅读下列材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请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规律。

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一和分裂往往交替出现。

例如,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而汉朝的衰落又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统一时期,国家往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而分裂时期则往往伴随着战乱和经济衰退。

因此,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规律性,但也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历史现象,因为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

历史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历史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历史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历史是一门既古老又深邃的学科,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明的传承。

对历史的认知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能为我们提供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借鉴。

高考历史作为中国高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被广大学子所关注。

在这里,我们将汇编历年历史高考真题,并进行答案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1980年真题:1、请简述李自成建立大顺国的基本内容。

答:李自成建立大顺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推翻明朝统治、建立农民武装、创建大顺政权。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首领,他借助起义的机会,推翻了已经土崩瓦解的明朝,建立了以自己为皇帝的大顺国。

他在建立大顺政权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民政策,包括减低赋税、改革土地制度等,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政治利益。

2008年真题:2、请简述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答: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是中国统一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手段,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实现了中国的政治统一。

同时,秦始皇还推行了许多重要的制度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始皇还兴修了万里长城,以保护北方边疆,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壮丽的历史遗迹。

2014年真题:3、简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经济状况的变化。

答:中国南北朝时期经济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动和土地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农民失地漂流成为普遍现象。

而随着农业的衰败,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相对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和家庭化的特点,手工业者通过与市场的交流,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商业经济。

北朝时期,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封建制度的稳定和农业的恢复使得经济生产有了较大的起色。

同时,商业也逐渐兴盛起来,城市商业中心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历年历史高考真题的汇编和答案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历史高考题目的变化和特点。

在不同的年代和历史阶段,高考历史题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B.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于隋朝C.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D. 科举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直至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

因此,选项D中的“清朝被废除”是不正确的。

2. 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兴起的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C.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D.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而非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新文化运动并不主张全盘西化,而是倡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C.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D.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立即实现民主共和,而是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

4. 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五四运动是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的不公C.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成立了中华民国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思想的觉醒,而非成立了中华民国。

历史大题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历史大题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历史大题高考真题答案及解析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学科,被广大中学生广泛学习。

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常常是一门难以攻克的学科,尤其是历史大题。

历史大题在高考中占据较大的分值比重,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熟悉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非常必要。

本文将针对历史大题高考真题以及答案进行解析和分析,帮助学生提升答题能力。

第一题:xxxx年的某事件对xxxx时期的xxxxx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请分析并给出论述。

分析: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对事件对某一时期的影响进行分析。

答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确定某一事件和所涉及的时期。

然后,需要对该事件进行梳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思想观念等方面阐述事件的影响。

最后,要在文章中给出具体的论据和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第二题:xxxxx战役是xxxx革命的转折点,请说明论述。

分析: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某一具体战役的意义进行分析。

答题时,首先需要了解该战役的背景、与革命进程的联系。

接下来,需要说明该战役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性和转折点的原因。

可以结合战役的胜利与失败、战役后产生的影响等进行论述。

最后,应在文章中给出相关事例、历史事实等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第三题:xxxx是xxxx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简要评述其功绩和影响。

分析: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评述。

答题时,首先要了解该人物所处时期的背景。

然后,通过阅读资料,梳理该人物的重要贡献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可以结合事件、政策、理论等具体阐述该人物的功绩和影响。

注意不应过于篇幅冗长,要突出重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

通过以上的题目分析,可以发现历史大题的解答需要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及理解能力。

同时,在解答题目时,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论述和分析能力。

掌握历史大题解答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为了提升历史大题的解答能力,考生可以进行如下几种练习方法:1.坚持阅读历史相关文章和书籍,增加历史知识面和理解能力;2.解答历年历史大题真题,找出解题的规律和技巧;3.多进行历史模拟题的练习,熟悉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方法;4.参加历史学习小组,与同学们互相交流解题经验,互相帮助提升。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

高考历史试题解析(精心整理完整版)

201*年高考历史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答案】B【解析】由“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时”郡国并存,仅凭此即知“时”乃西汉初期从而选出B。

其实,这里的“时”如果再详细点,是西汉七国之乱时期。

很巧合,今年安徽卷和北京卷也都考到西汉初期的郡国并存的特点,北京卷是通过地图考查的,安徽卷和江苏卷都是以材料命题考查这一知识,而且都选用了同一材料即本题材料,安徽卷除此之外还多用一段材料。

考同样知识点,无论从材料形式和材料容量来看,此卷都比另两省(市)简单许多。

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这首诗四句,每句都是解题信息点。

前两句的大概意思是说世代相传的贵族子孙登上高位,而杰出的人才却沦为下级官吏。

后两句对前两句的现象阐述原因,即地位权力使得这样,由来已久已经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了。

这四句缺失任何一句或者不理解任何一句都难以解题。

其中比较难的一个词是“世胄”,意为世袭的帝王或者贵族子弟。

理解诗意之后,则可知,科举制是为解决这一现象的应予排除,A、B是不会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也应排除。

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历史考试审题,时间很重要,但是这题的“元”这一时间限定无法帮助我们解题,因为四个选项都是元朝时的官职机构,无法排除任何一个。

但是根据“佛教”、“领之于帝师”(“帝”是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可知这里的“官”是管理宗教事务的。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2022 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但凡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行;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确定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 年2 月12 日〕(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 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 分〕2.(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四周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气,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 张,织工2 330 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 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进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头,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进展。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根底上进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进展。

l6 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 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近5年山东历史高考题中国史的分析

近5年山东历史高考题中国史的分析

近5年山东历史高考题中国史的分析(分值和考点分布)莱西一中南校王学凤近五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史知识点分布中国古代史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

同时与分封制又是互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

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1、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是互为表里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推行和顺利实施)。

相辅相成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是分封制2、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共同作用:①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3、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探究思路和方向: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4. 干部职务终身制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本质: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人民的工具。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A: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 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答案】A【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根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A项正确。

B项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排除。

C项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排除。

D项是百家争鸣的政治基础,排除。

故选A。

第2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主父偃之计是()A: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D: 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答案】A【解答】从材料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

可以看出主父偃是建议汉武帝通过广仁孝的名义广封列侯,进而削减诸侯国的势力,故选A;选项B是董仲舒的建议,排除;选项C是建议汉初实行分封制,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治,排除。

故选A。

第3题.有回忆录记载:陈公博参加过中共一大,但由于其所住旅社内隔壁房间发生凶案,所以偕妻离沪,最后一天会议没有参加。

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学者查证上海当时的报纸,凶案确系事实,这不仅证明了该回忆录的可信,并且为考定一大结束的时间增加了依据。

这说明()A: 回忆录的可信度依赖于其所记事件的完整性B: 不同材料的互证是探索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C: 历史学者应当避免依据非一手资料作出结论D: 报纸记载是考证中国近代史问题的直接史料【答案】B【解答】根据题干材料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学者查证上海当时的报纸,凶案确系事实,这不仅证明了该回忆录的可信,并且为考定一大结束的时间增加了依据可以看出不同材料的互证是探索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2024年高考历史现代部分历年真题精细分析

2024年高考历史现代部分历年真题精细分析

2024年高考历史现代部分历年真题精细分析在2024年的高考历史科目中,现代部分是学生们需要重点关注和准备的一部分内容。

针对历年真题的精细分析,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和解题技巧,为他们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1. 清末民初时期的思潮与政治实践在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中,清末民初时期的思潮与政治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学生们需要了解并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潮和政治实践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他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通过对时代背景、动机以及后果的分析来展开论述。

2. 辛亥革命与建立近代化的中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也是高考历史题目中的常见考点。

学生们需要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他们可以探讨辛亥革命对国民革命的开启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之一。

学生们需要理解并评价中国在抗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抗战对中国的意义。

他们可以分析中国抗战时期的战略、外交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并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冲突进行比较和归纳。

4. 新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发展和变革。

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了解和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计划经济的实行、农业合作化和工业化进程等一系列事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可以比较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5. 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要时期。

学生们可以通过对真题的分析,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动因以及影响。

他们可以研究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并评价这一改革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总结:2024年高考历史现代部分历年真题的精细分析应注重对历史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掌握。

通过对清末民初时期的思潮与政治实践、辛亥革命与建立近代化的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抗战、新中国的发展与变革以及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开放等一系列重要事件的研究,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题练习(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分)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16分)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6分)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考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9分)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

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

(9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6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8.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学科网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鳊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尸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9分)1.(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8分)(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7分)2.(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责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4.(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