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九大理论总结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
我将这九大理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
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
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
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
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
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
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哈贝马斯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备受学术界。
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认为交往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
本文将从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
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交往,另一种是符号性交往。
工具性交往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以达成目的为出发点,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符号性交往则是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注重语言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追求的是理解和认同。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是交往的媒介,是人们互动和沟通的基础。
在交往中,人们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同时也通过语言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哈贝马斯强调,语言是交往的核心,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沟通。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是人们交往行为的基础。
交往理性指的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规范和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能够保证交往的公正和平等。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即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但它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主体间性。
因此,哈贝马斯主张通过交往行为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将主观性和主体间性引入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中。
交往行为理论为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在社会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在哲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在政治学中,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政治冲突和分歧。
然而,交往行为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哈贝马斯过于强调语言在交往中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人们对非语言交往的忽视。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比较抽象,难以具体应用。
交往行为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和结构的学科。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交往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社会交往理论的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理论的概念社会交往理论指的是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理论框架。
它旨在解释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身份的影响。
社会交往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为我们理解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二、主要社会交往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信念、意图的认知。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他人概念对于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促使个体与他人互动和建立关系。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这些角色对个体的行为和行为期望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角色理论研究个体怎样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适应社会环境,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3.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着重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和成本如何相互交换。
它认为人们在互动中寻求最大的利益最小化成本,将个体行为视为一种交换关系,个体通过互相提供和获得利益来维持和发展关系。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探讨个体如何与社会群体建立认同感。
它强调群体认同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系的重要性。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与群体关联来获得认同感,并通过群体认同来塑造自我身份。
三、社会交往理论的影响社会交往理论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动态,促进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更好地协调和解决冲突。
其次,社会交往理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揭示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社会交往理论还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改善社会关系。
总结:社会交往理论是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不同的理论角度解释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行为。
社会学中的社会交往理论评述
社会学中的社会交往理论评述一、引言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人们建立社会关系,满足各种需求,并塑造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
社会学中的社会交往理论致力于研究人际关系的本质、形式和影响因素,以揭示社会交往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社会学中几个重要的社会交往理论进行评述,包括交往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
二、交往理论交往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通过符号系统进行的,通信过程是人际关系中的核心。
交往理论主要研究人际关系的目标、策略和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德哈维尔与沃尔瑟(1979)提出的“交往目标导向理论”。
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中的目标可以分为互惠、自主、支配和抵抗四种类型。
人们在交往中追求不同类型的目标,通过交往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交往理论还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概念、规范和规则,以及交往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交往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估他人行为的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情感评估和社会属性推断的过程。
比较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包括心理批评理论、情绪感知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
心理批评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会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并根据评判结果对其产生情感反应。
通过批评和赞美他人,个体可以在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并且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情绪感知理论则研究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以及这种情绪表达对交往的影响。
情绪感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情绪感知来判断他人的真实感受和意图,并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信息、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情境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在交往中如何理解交往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个体通过评估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目的,并在交往中做出适当的反应。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维持和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他对于现代社会学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一理论强调了交往对于社会生存的重要性,并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面将在结合具体例子的同时,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主要强调了社会理性互动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理性互动能够使得人类社会达到稳定与和谐。
而社会理性互动需要建立在语言交往的基础上,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公共性、批判性和区分性。
例如,如果一个人与别人交往时需要表达清晰的意见,要求对方理解并回应该意见,这种语言交往就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和区分性的交往。
那么,什么是“公共性”?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是指交往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分享某个议题的理性内容。
例如,一个有关于科技文明的讨论需要建立在共同的背景知识和公共的经验之上,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理解这个议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同时,哈贝马斯也认为,批判性是交往理论的重要基石,它是指交往中的参与者必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才能确保交往合理和公正。
例如,在一个政治圈中,人们必须对于不同政治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确定哪种政治观点最符合公共利益和道德标准。
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介绍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1、语言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语言在交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语言交往的三种方式(交往、暴力和命令)来阐述语言的作用。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交往,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交流发表态度的信息,以便确定意义和意义关系。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暴力,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在别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愿和观点。
如果语言的作用是命令,那么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命令和命令。
通过这样的分析,哈贝马斯强调了语言的交往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生存的重要性。
2、经验性知识和批判性理论哈贝马斯将两种知识定义为交往中的两种不同形式:经验性知识和批判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010098 姓名:陆瑶【内容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创立的背景,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生产;社会发展“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
它贯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各个时期。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使用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这类概念,并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系统论述了“物质交往”,以及由“物质交往”决定的“精神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区域、各个领的联系日益增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在这部手稿当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有关交换、交往异化等问题。
著作中马克思对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考察,并不是从人与人交往关系形成和作用开始的,而是从异化劳动这样一个角度,揭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萌生的起点。
马克思最早提出“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主要是针对交换和贸易而言的。
他认为,交换和贸易是社会的交往和人在私有制范围内的联合,所以交换和贸易这样的行为是外化的、外部的行为。
也就是说交换和贸易是维护和获取私人财产的一种手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私有制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成因,而且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本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类特性的异化关系中揭示了人从人那里的异化关系,从而把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的异化同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劳动实践出发,对劳动生产中生产的交往关系的运动过程的研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交往中而形成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和延续出来的。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交往现象,揭示文化差 异对交往的影响以及如何通与合作
加强跨学科研究
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 源和优势,深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
促进跨文化研究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往现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开展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推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发展。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交往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面临着新的交往形式的挑战,如社交媒体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等,这 些新技术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05
当代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意义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交往理论强调国家间平等、公正的交往关系,提倡国际 关系中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推动国际关 系民主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交往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虽然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但交往关系也对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相互关系 会影响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 进了人们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易活动,进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劳动与交往的相互影响
劳动是交往的前提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经验,推 动我国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走向世界。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具有指导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
马克思交往理论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认为社会和谐 是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在当代,这种理论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 导意义。
简述人际交往的理论和类型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基本行为,其有着复杂而令人惊奇的内容,也被称为社会互动。
人际交往是指行为者在一起合作,以图其自身利益的协调行为,通过各种方式的对话,开展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任务。
人际交往的理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正向交流理论、互动理论和关联论。
正向交流理论提出,在任何形式的交流行为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话语、行动和姿态;互动理论提出,交往者之间存在一种交互的协调关系,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关联论则把交往比作一把双刃剑,在某一种交往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正反两种效应。
人际交往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即双方交往和多方交往。
双方交往包括短期和长期,短期一般发生在一些短暂而及时的交流过程中,长期则是在一个固定的情境中长期展开交流;多方交往则指不同行为者之间同时形成联系的交往过程,一般表现在社会场合中。
总而言之,人际交往无处不在,具有复杂多变的内容,由正向交流理论、互动理论和关联论构成,主要可分为双方交往和多方交往两种类型。
了解人际交往理论和类型甚是重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实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参与人际交往,为构建社会伦理、和谐共处提供有力的保障。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内涵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不管是在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与周围的一切人与物发生着联系,这种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随人类左右。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中外许许多多的前辈先哲都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出发,对交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交往理论。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交往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解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时所运用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和论述中可以发现,他们所指的“交往”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交往概念”的最初论述的追溯,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
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反复多次提到了“同别人的交往”。
他从异化劳动的独特视阈出发,揭示了交往关系的扭曲,把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看做是劳动异化造成的必然结果。
另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到“人与自然的交往”,提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
总之,《手稿》中已经出现了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的雏形,但对于交往范畴,马克思还没有加以具体界定。
在随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文,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出发点。
因而,马克思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懂得从人的感性活动的视角去理解事物和现实,不懂得从社会关系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的缺陷。
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一、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1. 自我概念理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所有认知和体验的总和。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自我概念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外观、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认知)、自我价值(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我能力(个人对自己在行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从认知角度解释人际关系的。
根据其理论,个体通过感知、敏感、归纳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去解释和理解社会行为、社会情境和社会关系。
3. 互惠原则理论互惠原则是指,人们有一种倾向,通常看到交往或交换是必须的。
交换不一定是一次性的,但是交换必须是大致均衡的。
4. 自我监视理论自我监视是个人在社交场合中调整自己的行为,表达适当情感的一种方式。
自我监视理论认为,当人们对他人的评价较为重要或对彼此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时,自我监视的行为或策略会更加显著。
二、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应用1. 沟通技巧沟通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环。
了解沟通技巧,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沟通技巧主要包括:积极听取信息、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语言和身体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2. 人格特征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需要强大,有弹性的人格,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并与他人建立关系。
一些常见的良好人格特征包括:包容性、乐观主义、合作、勇气和自信等。
3. 行为策略行为策略是指人们采取的交往方式,以及在一定情况下如何应对其他人和情境的行为。
主要的行为策略包括责任承担、理性化沟通、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诚实、尊重他人等。
4.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调解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调解是指帮助人们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过程。
心理学调解主要包括诊断、问题解决和问题预防等方面的策略,从而提高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水平。
三、总结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原理,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处理人际关系,还能提高工作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率。
沟通技巧、人格特征、行为策略和心理学调解是人际交往心理学应用的一些重要方面。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内容摘要:1“交往”范畴的界定2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1)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首先,交往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人在实践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发生着多样化和扩大化的交往活动,并形成日益丰富的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
在这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系中,人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也将成为越来越具全面性的人。
人的这种社会关系与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即人对人的依赖性、人对物的依赖性、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这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种历史形态。
人的交往活动伴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也将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普遍自由交往关系这样一种由低级不断向高级演进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的历史过程。
在第一个历史阶段,社会没有明确的分工,自然经济及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来进行。
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交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原始的社会共同体已被瓦解,人与人之间那种狭隘的、严重的依赖关系已被打破。
个人直接成为商品的交换者,人的独立性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以政治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人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人的交往也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
人的这种社会关系也仅仅是形式上的独立,因为这种独立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独立。
这种对物的依赖性看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的物化或客体化,实质上是人的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
物已驾临于社会关系之上,它成为人们一切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统治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第三个阶段是指人的全面自由交往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控制之下。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哈贝马斯(Harvey B. Sarles)提出。
该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一种复杂的行为,由表达、交流和收集信息组成,可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双向过程,即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互动。
它包括相互尊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分享情感及信息等。
当两个人处于交往状态时,他们会交换各种信息,共同建立新的关系,并且彼此改变。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它认为交往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过程,是一种建立社会联系的方式。
它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欲望,即通过交往行为来表达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系,从而获得自我价值。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也强调了“情感社会”的重要性。
它认为,情感是交往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个体在社会中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是一种有用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提出了一种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框架,并强调了自我表达和情感社会的重要性。
它也有助于理解社会中人们之间如何交往,以及交往行为如何影响彼此的关系。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具有行为能力和 语言能力的交往主体,主体之间在相互理解的情况下进 行交往,使他们的计划或本身的行为能够达到一种共识, 通过友好协商得到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都愿意遵守的或 者相互制约的一种准则。
(二)交往行为的规范基础—普遍语用学(3个方面) 1、语言是交往行为产生的基础
后果:一是自由和意义的丧失; 二是交往行为的扭曲;
四、基本内容(4个方面)
(一)行为和交往行为内涵 行为:就某种意义而言,是通过身体的运动体现出来
的,但是只有当行为者遵循一种技术的行为规则,或者 一种社会行为规则而同时来进行这种运动时,这种行为 才能体现出来。这种同时进行意味着,行为者是有意完 成一种行为计划的,而不是有意进行借以体现他的行为 的身体运动。
3、话语行为有效性的三个要求 第一、命题的真实性,也就是这个命题是具有存在前提的。 第二、规范的正当性,也就是语言行为所涉及到的规范是 否符合现存的规范。 第三、言说者的真诚性,也就是言说者在发表言论时应该 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相一致。
(三)交往资质理论 1、选择陈述性语句的能力:能够让听者分享言说者表
达的知识 2、表达言说者本人的意向的能力:所用的语言学表达
呈现出被意向的东西,使听者能够相信言说者。 3、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该行为与被认可的规范或者
被接受的自我—影像相一致,使听者能够在共同具备的价 值取向中认同言说者。
(四)交往合理性理论 交往合理性是为交往行为寻找合理的根据,这种合理
根据是指人们在合理交往过程中,通过协商所达成的交往 主体共同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一、哈贝马斯简介 二、交往行为理论社会背景 三、交往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 四、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五、交往行为理论的启示
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一个无处避免的话题。
无论是在家庭、朋友圈,还是工作、学校等社交场所,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而在心理学中,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也是千姿百态。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理论。
一、交往的原则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系统。
社会中的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需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
因此,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原则:互惠原则、社会认同原则和情境原则。
1. 互惠原则:也就是你所付出的,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人们在进行交往时,往往会根据对方的优点、需求、行为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愿意跟对方建立良好关系,并向对方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同时,也期望对方回报自己的付出。
2. 社会认同原则:指的是我们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这种社会认同的观念是从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家庭和教育机构的影响尤其重要。
3. 情境原则:也就是说,我们的交往行为是很容易受到环境和身边人的影响的。
当我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规范。
所以,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我们需要考虑周围的情境因素,以适应社交场所的需求。
二、人际交往的类型在心理学中,人际交往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合作性交往、竞争性交往和退缩性交往。
1. 合作性交往:指的是当两个人都能从交流中获益时,他们就将其谓为合作性交往。
合作性交往可以提升我方人际交往处境和成就感,同时也能让两个人在交流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更余温圆润。
2. 竞争性交往:指的是当两个人相互竞争的同时,他们也在互相伤害。
竞争性交往可能会加剧矛盾和冲突,即使其中一个人胜利了,也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因为长久以来,这种互相攻击、互相伤害的方式会使交往方受到消极影响。
3. 退缩性交往:指的是当两个人在交流中都是消极姿态时,就会出现退缩的情况。
退缩性交往会导致个体相互之间的疏远和孤立,容易引发厌倦和焦虑。
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
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主要反映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成分,也就是对人的喜爱或厌恶。
(1)接近性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引为知已,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使相互接触的机会更多,相互之问更容易熟悉对方。
这个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现象,比如同桌的关系比较要好、同宿舍的同学要比班上其他同学关系更好、同班男女同学之间容易产生感情、刚开始恋爱阶段两个人形影不离等等,“近水楼台先得月”反映的就是这个规律。
这个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是在人际交往的早期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比如说,同宿舍的同学发生矛盾,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这种空间的接近更容易激发矛盾,人际反应更消极,越看越不顺眼,怎么看都不舒服。
(2)相似性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产生相互吸引。
两者越相似,越容易产生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
个人特性指:年龄与性别、个人社会背景、态度等。
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同年龄、同性别的人容易相互吸引,如老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年轻人与年轻人在一起。
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历等方面相似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
这个规律可以解释的现象:老乡之间的感情相对来说比较深,容易接近。
另外,在学校有各种协会,为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提供一个交往的舞台。
这个可以上升到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态度是否相似,比如球迷,如果两个人都喜欢这个俱乐部或者某个球员,可能很容易就谈开了;如果对方喜欢的是自己憎恨的,那可能就容易产生分歧,个人之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
(3)互补性当双方的需要与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例如,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依赖性较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喜欢和脾气耐心的人相处,从而使双方更为协调,个人的特点正好适合对方的需要,各得其所。
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的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
心理学中的人际吸引理论艾伦巴克利的交往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际吸引理论艾伦巴克利的交往理论心理学中的人际吸引理论——艾伦巴克利的交往理论人际吸引是心理学中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艾伦巴克利(Ellen Berschied)是该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交往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和亲近程度的形成原因。
本文将详细探讨艾伦巴克利的交往理论,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亲密关系的形成艾伦巴克利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形成的。
他提出了三个核心因素,分别是亲密等级(intimacy level)、亲密关系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intimacy)和交往频率(frequency of interaction)。
亲密等级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亲密程度,从陌生到亲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亲密度逐渐提升。
亲密关系的稳定性表示人际关系能够长期持续的程度,稳定性越高,两人的关系越持久。
交往频率则是指人际关系中交流的次数和频率,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紧密。
二、相似性假设艾伦巴克利提出的相似性假设是他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人们更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种相似性可以从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性假设对跨文化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
三、互惠性原则艾伦巴克利还提出了互惠性原则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互惠性原则指的是人们对于亲密关系中的资源和付出的平衡与回报的期待。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倾向于对对方付出,并期待对方的回报。
当互惠性得以满足时,人们会认为关系更加亲密。
四、接触原则接触原则是艾伦巴克利交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接触是亲密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通过频繁接触,了解对方,逐渐建立起亲密感和信任。
而缺乏接触则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疏远。
五、应用与启示艾伦巴克利的交往理论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交往理论
产的前提,交往总是不断打破旧的分工而建立新的分工。交往是历
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主要推进器。
交往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
•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 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 人的全面发展除了要求具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
• “生产本身是以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 生产决定的。” • 交往与生产是相互联结,互为前提的,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劳动都是社会性的,是在人们的交往中进行的,离
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产是不可想象的。 •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
工等条件外,改变交往活动的性质,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
普遍交往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 • 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只有普遍交往,才能使
人的活动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自主变换;只有进行普遍交往,才能
造成人与人之间全面的依存关系,形成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
启示与思考
交往基础——实践活动 交往主体——现实的个人 交往关系 ——主体间关系
• “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成果,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
适合于既定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 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 • “最广泛的意义”:包括个人、社会集团、国家等主体之间的物质交 往和精神交往的总和,是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生产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在确立自己的唯物史观过程中,从政治经济
学领域探求“市民社会”的本质,考察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等问题, 从社会生活各种关系中寻找最基本的关系而得出的一个范畴。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以一种主观意识的形式,在德意志人民,特别是德国人口之间传播的一种情绪和观念状态。
起源于1917年,当时德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由于新的思想影响,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开始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将社会变革理论和政治实践相结合,使德国人民具有更加凝聚性和坚定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者阿森·弗雷哈尔提出了一种交往理论,即“真正的社会变革不只要求一种立足于现实、同理心和理想证实,更要求一种特殊的‘追求’和‘行为’来促进新的社会变革”。
也就是说,“交往”教育是一种发展、关注他人、尊重他人的新理念,即给予理解,勇敢地超越自我,喜欢和他人交往。
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教育也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是一种新的实践,以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式,以新思想和新行为促进社会变革。
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忙,大多数人只关注自身。
但追求自私的人,卻会失去真正的幸福,造成矛盾和分歧,影响社会的和谐。
而交往理论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的发展,交往意识无处不在,应当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一种互相理解、关爱、呵护的理念相互配合。
在实践中,交往理论推崇对非理想状况的努力,希望通过交流与互助,来进行社会变革。
要实施交往理论,可以从社会和家庭层面来做。
在社会层面,大家应互相以开放的态度和善意的态度相处,立足于客观真理,把握机会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接纳意见,互相沟通,以此来推动社会变革。
在家庭层面,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让孩子乐于交往,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公平意识和同理心,并在家庭内使用“交往教育”,给予孩子勇气和自信,让孩子来真正理解关爱与尊重,这也是实现“交往教育”最直接的方法。
总之,“交往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许多方面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奠基性的优势:它以友好态度把个人价值观延伸到社会变革;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使人们获得幸福,而幸福则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动力;它在社会文明中唤起未来关乎更大关义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飞守角制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 结构:分为两卷八章 • 一卷(序言和三章构成)批判费尔巴哈、布· 鲍威 尔和施蒂纳等哲学观点,同时正面说明了自己新 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一章《费尔巴哈》详 尽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重要部分 • 二卷(由五章组成)主要是批判所谓的“真正的 社会主义思潮”,这卷的第二、三章已经遗失, 只有一、四、五章
小飞守角制作
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小飞守角制作
小飞守角制作
概念的界定
• 1、 交往与生产的关系
• 2、交往与实践的关系 • 3. 交往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小飞守角制作
1、 交往与生产的关系
交往与生产是相互联结,互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生产本身是以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而这种交往的形 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作为直接的、现实的人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 前提的,这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劳动都 是社会性的,是在人们的交往中进行的, 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 产是不可想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 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 其原因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和彼此 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 成为真正的力量。”“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 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所以,交往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时 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交往,采取什么形式和如何交往,又是由生 产决定的。马克思又进一步阐述了生产的发展对交往的推动作用,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 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交往的扩大, 使人 们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彼此孤立的状态而相互依赖,在分工发展的 高级阶段即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交往具有了世界性,历史也向世界 历史转变。因此,交往与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 力量。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的概念的含义和界定 • 心理学上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 彼此达到一定的认知; • 社会学上主要是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 往行为特定的社会联系; • 语言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用来表明信息交流; • 哲学上的交往是指人所特有的相互来往关系的一 种存在方式,及一个人在其他人的相互联系中的 一种存在方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交往理论
主要内容: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简介(结构及写作背景) ·“交往”的现代概念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提出、理论
来源、概念界定、形式、主要内பைடு நூலகம்等
·“交往理论”的社会作用及现实意义
小飞守角制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1846年, 是对费尔巴哈、布· 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 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 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小飞守角制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 写作背景: 1、19世纪初德国工人运动高涨 2、工人运动的思想障碍:德国思辨哲学和 “真正的社会主义” 3、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真正动机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是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永恒现象, 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存在方式。人 类社会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人类的一部相互 交往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突破了以往理论家忽略对人类 社会关系研究这一事实的历史局限性,开 始对交往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并首次 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小飞守角制作
2、交往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从主体活动的情况来看,实践与 交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以实践 对象为中介的实践活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交往关系正是在人 们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发展的,没有物质生产实践, 交 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随着实践的发展,交往的形式和内容也会 发生变化,那种把交往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之外的过程的观点是不符 合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完成和实 现的,离开交往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也无从展开。另一方面,交往与 实践又是有着不同性质的活动,实践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交 往体现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用实践范畴代替交往范 畴,在重视主体改造客体的能动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主体与主体 之间交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精神交往人类社会的政治、宗教、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
的传播和交流。
小飞守角制作
三者的关系——辩证互动
物质交往是两性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基础,它决 定着两性交往和精神交往。 三者之间又是矛盾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时,两性交往往被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所掩饰,而物 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精神交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两性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的矛盾是人 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三者的矛盾运动 从而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孟德斯鸠提出自然法论
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突出交往的功利主义色彩
康德人际活动的交往关系问题
黑格尔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费尔巴哈首次从唯物主义立场论证了社会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联系
小飞守角制作
理论来源
•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最早提出 了有关交换、交往异化等问题。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萌生 的起点。 • 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反复提到“同 别人的交往”, 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问题上提到“人与自 然交往”, 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视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但 这部著作没有对交往范畴作出具体界定。在1845 年撰写 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是从人们的经济生活出发来 研究交往问题的,, 马克思多处提到交往、交往形式、交往 关系、地域交往、普遍交往等范畴, 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 交往与生产、分工的相互关系, 交往的类型以及交往在人 类社会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是阐述交往问题的一部重要著 作, 但是对交往的内涵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的社会作用
1、交往既可以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也是促使人类社会进行 变革的直接动力。
2、普遍交往是理解人的本质的一把钥匙,它有利于人自身 的自由全面发展。 3、交往的发展最终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的现实意义
• 1、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巩固 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关系,全面融入世界体系。 •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国内各民族和各地 区的交往与合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 3、“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独立 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精神实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 论在新时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成功运用和发展。
小飞守角制作
3. 交往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是生产关系概念的不成熟表达, 在许多论述中是生产关系的代名词,本身并没有确切的含义。其实, 交往与生产关系不完全相同,它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中有特殊的地 位。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著述中能够看到,“交往”是马克思在阐 述社会哲学思想中多次使用的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既包括经济关系、 经济交往,也包括政治交往、精神交往,涵盖了主体活动的一切范围。 生产关系范畴是马克思在确立自己的唯物史观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学 领域探求“市民社会”的本质,考察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等问题,从 社会生活各种关系中寻找最基本的关系而得出的一个范畴。对生产关 系概念的提出和表述,表明马克思探讨社会关系视角的转换,正如列 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 文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 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 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所以,生产关系概念是 马克思构筑整个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这是不容质疑的,但因此忽略 交往的独特地位并把它等同于生产关系,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小飞守角制作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表述,可见, 马克思的 交往范畴含义非常广泛, 是指人与人在生产 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关 系的总和。
小飞守角制作
概念的框架
主体——人
背景——异化 最终目标——共产主义
小飞守角制作
两性交往是最初的交往,它是人类生存和延 续的前提 。
交 往 的 形 式
物质交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 。
小飞守角制作
综合上述定义,“交往”是人类特有 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 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 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 总和。
小飞守角制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 理论”
小飞守角制作
追溯“交往”的来源
柏拉图的对话交往思想
洛克的“交谈—沟通—理解” 休谟强调“共感”或“同情”为纽带的人性论思路 马恩扬弃他们 的交往思想
小飞守角制作
交往理论包含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认为,交往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层次的多样性 2、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人的 存在方式。 3、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4、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两性交往是诸多交往形式中最根 本的交往形式。 5、社会是交往活动的结果,而交往活动本身就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