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兴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理性指导原则,它 不服从与“任何自然基础”,而是同人的 劳动和相互作用紧密相连。它是劳动和相 互作用联系的基本导向。兴趣指导认识, 作为认识的基础。由此确立兴趣在作为社 会理论的认识论中重要地位。
三种基本的兴趣
• 技术的认识兴趣:人们通过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的
手段占有或支配外部自然和外部世界的兴趣。
• 社会的非政治化是指,表面上,人们不能 在这种变化中轻易地看到“科学技术异化 ”“在场性”,但是在本质上,它们正是 “科学技术异化本身,只不过当代社会中 的“科学技术异化调换另一种手法,变得 更加隐蔽和迷惑人。
• (一)科学技术的异化:在工具理性批判中
• 按照韦伯的解释,工具理性是指目的理性或技术 理性。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丧失和价 值坍塌,是源于工具理性异化。他希望消除“工 具理性异化”,重构社会的合理化。 • 与韦伯相比,霍克海默认识到工具理性异化不是 单纯的启蒙理性扭曲,而是工具理性的“意识形 态化”。
首先,从历史起源看,马恩认为神学、哲学、道德 、理论等意识形态产生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分 工,是特定历史阶段精神生产独立化的产物。 其次,从阶级属性看,意识形态是特定利益集团, 特别是统治阶级的观念形态。 再次,从社会功能看,意识形态是异化和分裂的世 界的虚假意识或异化之意识。
• 总体上,哈贝马斯对技术是意识形态的观 点继承了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观点 。但哈贝马斯对技术的统治功能和意识形 态性质的分析更加细致。 • 首先,技术理性的统治和传统意识形态的 统治是存在差异的。 • 其次,在强调技术理性的统治和传统意识 形态的统治之间的差异时,又不能否认技 术理性具有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

1 2 3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维度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 (一)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 • (三)交往行为与技术异化的扬弃
1968年《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系统论述了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这 一理论。
• 因而,传统“科学技术批判”必须转向“ 批判的解释学”,只有这样才能消解传统 批判范式的困境。跟传统的解释学不同, 哈贝马斯认为批判解释学是互动的交往行 为、是批判的反思行为,是不能舍弃“批 判思维”的。
• 《认识与兴趣》中提出以兴趣为导向的认 识论构想。 • 第一,作为社会理论的认识论。 • 彻底的认识批判只有作为社会理论才是可 能的。 • 19世纪的实证主义打折“拒斥形而上学” 的旗号,否认哲学反思的价值,把认识论 变成纯粹的知识学。
• 作为社会理论的认识论的核心思想:反对 把认识变为脱离生活的纯粹的自然科学的 静观,主张认识是建立在社会历史条件中 的活动。
• 第二,认识的兴趣与科学的发展。 • 要使纯粹认识论从自然科学的静观,即实 证主义的知识论重建为批判的和自我反思 的社会理论,首要的问题是建立兴趣同认 识的内在联系,把兴趣置入认识论中作为 核心范畴。
• 实践的认识兴趣:建立和维护人与人的相互理解,
确保人的共同性和社会统一的兴趣,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类 历史的解释,而使人从陈旧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关系中 解放出来。 主体性的兴趣,其宗旨是通过自我反思,通过完成反思本 身,而从对对象性的力量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 解放性的认识兴趣:人类对于自由、平等、独立和
(一)科学技术的两重性
•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确是“第一生产力”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 另一方,科学技术也正成为一种新形式的 “意识形态”,成为一种统治形式或统治 力量。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成为 哈贝马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 ?
• 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是:在现代发达工业条件下 ,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了 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因此,就必须实现交 往行为的“合理化”。
• 哈贝马斯通过区分劳动和交往,来突出强 调以主体间性,即主体和主体间的沟通和 理解为主要内涵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理性的 至关重要。
• 首先,劳动和交往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确 的。
• (二)科学技术异化:在意识形态批判中 • 卢卡奇 • 物化意识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掩盖 了人与人之间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时单纯 的商品关系、物的关系。无产阶级必须同 资产阶级进行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用马克思主义消除资产阶级的物化思想。
• 葛兰西也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已经构成 现代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主要场所,争夺“意识 形态领导权”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 • 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阿尔都塞撕毁了包裹“意识形态”范式的 “物化意识”和“工具理性”面纱,使之赤裸裸 地呈现出来;第二,阿尔都塞通过马克思的“意 识形态批判”使得西马“意识形态”视域转向“ 意识形态批判”。
• 3、后交往期(1982-1989)
• 这期间,哈贝马斯主要致力于对现代性范畴的 历史清理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 代主义和阐述一种建立在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 后形而上学思想”。
• •
4、反思期(1990-200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开始有意识地 把交往行为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 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领以及社群主义政治要领 的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 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 二战期间:德国少年团、希特勒青年团。
• 2、大学时期(1949-1954年)
哈贝马斯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和 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德 国文学和经济学。期间1953年的海德格尔 事件对他触动很大
• 3、自由记者时期 1954-1956年 任自由记者,获 “德意志科研协会”助教奖学金。 • 4、1964—1971年,哈贝马斯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 学和社会学系教授。 • 5、1971年离开法兰克福,到慕尼黑市郊的斯塔恩 贝格,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技时代生活条 件研究所所长。 • 6、1983年,哈贝马斯重新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哲 学和社会学教授,直到1994年退休。
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的建立有何意义? • 通过以兴趣为主导的认识论的建立,哈贝 马斯在方法论上为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技术 理性批判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首次把批判理论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 即建立在解放性的认识兴趣的理性概念之 上;在理性的框架内解决技术理性异化的 问题,并且从理性的内在潜能中确立重建 理性的基础。
•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 最大代表。他不赞赏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过度张扬 的“工具理性批判”,何况“工具理性”本身也 是“意识形态”的。同时他认为,阿尔都塞'“意 识形态”需要一次“变革”:即由“意识形态” 范式转向“意识形态批判”。
• (三)科学技术异化:从意识形态批判走 向科学技术批判。 • 以哈贝马斯之见,虽然科学技术已经现代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是“科学技术是意 识形态”命题的全部意义不能还原为某种 “意识形态”,也不是简单到只采用某个 “意识形态批判”就能解决问题。人们必 须走向内在逻辑的批判。
第七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尤尔根·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 月18日—) • •
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 家之一。他同时也是西方马 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 二代的中坚人物,是当今世 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作思 想家。

生平简介
• 1、少年时期(1929-1949)
(三)交往行为与技术异化的扬弃
•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 • 根本原因:人们组织社会劳动的方式出了毛病。 • 解决办法:通过把价值和艺术整合到科学和理性 之中,有可能消除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走向异化不是人们 价值选择的结果,而是科学技术本身的性 质和发展所决定的,是理性发展的内在机 制决定的。
• 第三:认识与兴趣统一的批判理论。哈贝 马斯突出强调解放性的认识兴趣和建立在 这一认识兴趣基础之上的批判的社会理论 。
• 一方面作为解放性的兴趣的核心,即反思对于人 类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 另一方面解放性的兴趣对于其他两种兴趣及对于 理性的科学的核心地位,主张以解放性的认识兴 趣为导向建立批判理论的理性基础。
哈贝马斯的思想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1、前交往期(1959-1968)
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分析以及 认识论的历史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 历史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批判科学的概念。
• • • •
2、交往期(1969-1981)
哈贝马斯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 步完成了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 系的建立。
主要著作
• • • • • • •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8) 《理论与实践》(1971)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8) 《认识与兴趣》(1968) 《合法化危机》(1971) 《交往与社会进化 》(1976)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
• • • • • •
《交往行动理论》(1981)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5) 《后形而上学思想》(1988) 《在事实和规范之间》(1992) 《包容他者》(1996) 《后民族结构》(1998)
• 马尔库塞认为,霍克海默看到技术和科学在现代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角色,但是他们用“ 工具理性批判”,而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来探 讨“技术理性异化”的根源和实质。在他看来, 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异化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 、全面侵扰了生活世界的安宁、单面化了人们的 认知标准,人们所要选择的是“意识形态批判” ,而不是“工具批判”。
• 哈贝马斯的观点更加比其他成员的见解要 更为深刻,更加接近20世纪中后期科学技 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
二、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 (一)普遍语用学:关于交往的一般理论 • (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 一方面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 另一方面与老一代理论家之间形成一种理 论差异和张力。 • 主要争论:是否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 判理论本身进行合法性论证问题。
• 法兰克福老一代理论家基本没有提出自身 的合法性基础的问题。 • 哈贝马斯直接提出了批判理论的合法性问 题。他认为在批判社会之前要先反思批判 理论本身,解决批判理论的规范性问题。
• 劳动主要是一种工具行为,一种目的理性活动, 是一种强调行为目的、行为手段与行为结果之间 的内在一致性的行为。 • 交往行为是指主体间遵循有效性规范,以语言符 号为媒介而发生的交互性行为,其目的是达到主 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保持社会的一体化、有序 化和合理化。
• 其次,同劳动相比,交往活动具有优先性。 • 劳动虽然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其主导指 向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改 造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就人本身的发展而言 ,合理和平等的交往与理解具有更重要的人本价 值,它代表着人类进步的方向,同人类解放的目 标是一致的。 • 更深的意义上说,劳动中所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关 系,只有在主体间自由交往的基础上才能走向和 谐。
• 再次,技术异化的实质是以科学技术为背 景的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了交往行为的 “不合理化”。
• 科技的发展,劳动的“合理化”已经实现,他越 来越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但是,劳动的这种合 理化脱离了主体之间交往的基础,削弱或吞没了 主体间的合理的相互作用。把人的关系和行为降 格为物的关系,导致人的全面物化。
(二)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
• 哈贝马斯认为不能停留于对技术理性异化 的一般批判,也不应该从理性之外寻找理 性危机的根源,而应当在理性的平台上, 从理性的内在机制去揭示理性异化的原因 以及重建理性的途径。
• 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工具理性批判、意识 形态批判,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过是 停留在“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层次上, 都没深入到对当代大众社会“非政治化” 问题的解构。这就意味着传统批判范式转 型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