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与发展,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既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现实检验,又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提供了一步丰富与发展宝贵资料。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几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理性思考和果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理论新贡献。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
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
应该做到: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自始至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否定和摆脱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之死必将导致人类之死。人类即便为了生存改造自然,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然而,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巨大的本质力量不断地膨胀,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支配下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掠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人类还在对自己的物质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人类已经陷入了恶劣生态环境的困扰与折磨中。因此,目前人类只有一种选择来弥补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那就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同自然界的主奴关系,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在全社会长期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的道德建设理论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使生态自觉、生态关心成为一名普通地球人的良知。唯有首先转变观念,人类才能在实践中展开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战略,采取追求国民经济总产值高速增长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也极不合理。工农业中高消费、高污染、低效益的以量取胜的产业居多。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农技,在不对土壤、水资源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的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其次,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全国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要令其迅速停产。加大力度扶持一些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资源的业通过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让更多的企业用可再生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水平,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最后,把循环经济作为主导模式推广到产业中去,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探索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如企业、园区、城市、区域层次等,从小循环到大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进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选择一批工业园区,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结构改造,建立服务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以及虚拟生态园,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达到双赢。
(三)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追求过度消费物质资料的批判和否定。对建立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生活与消费的追求,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反而会造成心理疾病和生态危机。因此,必须改变人们盲目地占有地球资源的高消费生活方式,重建一种能够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固与平衡、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追求繁华、浪费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以节俭代替挥霍,革除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高消费的畸形消费观,改变人们对资源的强烈占有心态,使人们认识水平、生活风格越来越生态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抵制、限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和过度的包装,推广绿色的环保产品,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反对因追求不断变化的流行时尚商品,而提前抛弃大量的仍可以使用的耐用消费品,树立消费品最大限度利用的观念;倡导旧物交换、废物分类回收,实现废品的循环利用;倡导使用公共交通、经济适用房等。最后,要进一步引导人们追求深层的、非物质的满足。那就是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绿色消费观念的指导下,人们的身心将越来越健康。
(四)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法律环境。
环境危机说到底是源于私人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过度溢出,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缺乏保护。在当代社会,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制订出相应的政策、法律至关重要。政策制订方面:首先,应该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于目前的GDP 无法正确地反映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无法正确地反应出在这一指标中资源与环境的代价与损耗,它掩盖了很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而绿色GDP的建立刚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它把那些不能真正代表发展、不能反映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剔除,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的衡量方法。其次,用绿色税收进行补贴转移。绿色税收顾名思义就是与自然资源、环境有关的税收,采用绿色税收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不仅直接反映其费用和成本,也反映间接的费用和成本,以此鼓励对环境的有益活动,阻止对环境的有害活动。利用/绿色税收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以带动他们投资环境保护产业的积极性。最后,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经验告诉我们,产权模糊的条件下,会发生各种混乱,搭便车,机会主义,相互蚕食,资源滥用;只有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才能消除人们在资源利用上的搭便车行为,防止人们对资源的哄抢、掠夺。出于对自身财产的爱惜,人们必会长远考虑尽可能合理利用资源。法律法规方面:要加强环境法律建设进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制订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多是从经济上惩罚,而相应的法律手段还不健全。具体表现在:环境法制以实体法为主,不注重环境程序法作用的发挥,环境产权不确定,人们对资源利用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必须通过环境立法,规定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和土地、森林、渔业、生物多样性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