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2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0,No.22008年3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Mar.2008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贾丽艳

(渤海大学社科部,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为探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践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的分析,确认科学发展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革,提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 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8)02-0113-04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that is

led by the scientif 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J IA liyan

(Depart ment of Social Sciences ,Bohai U niversity ,Jinzho u 121000,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 he problem of adhering to t 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 ment and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ased on t he analysis of p hilo sop hical basis of t 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 ment and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confirmed t hat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ed by scientific develop ment is a p rofound change in human civilizatio n.Adhering to t 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 ment ,people -oriented ,comp 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fas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and const ructio n of a 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are ideological weapons for t he t heory of realizing t he comprehensive const ruction of a well -off society.K ey w ords :develop ment concept of scie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收稿日期:2008-01-03

作者简介:贾丽艳(1956-),女,辽宁阜新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哲学史研究。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其实质就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西方的环境危机触发了绿色生态运动,生态运动产生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1]

。我们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中,发展成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引导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指导着生态文明建

设的实践。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先进相对落后、文明相对愚昧长期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

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危机。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土地沙漠化,全

球气候变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

展,人类开始反思由于物质文明而打破生态平衡的后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加剧的各种全球性

问题和持续的能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生态环保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

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传统的关于发展的观点是线性的,发达国家沿这条单一的轨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落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这一轨道上赶上发达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就是以发达国家为榜样,要享受工业文明成就,走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加剧了各种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在建材消费、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等也居于世界第一。近年来,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引发国际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日益紧迫的现实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就指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飞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样的战略高度,实乃重大创举。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理念系统,其中“可持续发展观”是最基础性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发展观,它的实质是协调,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远发展观,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不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一种着手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观。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起点,也是始终不变的关注点。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落脚点是科学发展观。

2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引导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是生态文明,这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关于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式时,坚持社会和自然的统一,既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同时科学地揭示了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以农业产生和文字发明为标志。恩格斯说,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2]。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自然界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将走向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与积极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是自然存在属性与社会存在属性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协调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因素始终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人是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恩格斯指出,“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3]385。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属性。在看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工业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4]。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去积极地顺应自然,这种对自然的积极顺应只能是社会化的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

41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