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资料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或者群体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调控和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控制包括诸多方面,如政治控制、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文化传统等。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一定的社会控制来维护秩序和稳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
社会控制的类型社会控制可以分为正面社会控制和负面社会控制两种类型。
正面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正当手段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例如,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宗教对信徒进行精神指导等。
负面社会控制则是指通过压迫、束缚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控制和干涉,破坏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这种控制方式常常引发争议和反抗。
社会控制的机制社会控制的机制多样且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政治宣传来实现,以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在经济领域,社会控制主要体现在市场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保证经济稳定和市场秩序。
在文化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来引导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起到社会凝聚和共识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社会控制主要通过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塑造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世界观。
社会控制的影响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正面的社会控制能够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规范,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负面的社会控制容易导致个体的抵触和反抗,破坏社会和谐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社会控制在保障公共秩序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的挑战。
结语综上所述,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对社会和个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面的社会控制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负面的社会控制则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需要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体权利和尊严,实现社会控制的合理和有效。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四、社会控制的作用
社会控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 社会控制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条件 社会控制是纠正社会不良行为的手段 社会控制可以 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 社会控制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途径
五、社会控制的基本类型
(一)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规模) 宏观控制,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的控制,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实现控制的主 要方式是政府部门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正确的政 策和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 微观控制指在社会活动的微观领域里进行的社会控制。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某些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协调与 控制,来限制社会病态现象的扩展,从而维护社会秩 序、完善社会生活。
(三)心理学的解释 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 本能的冲动,但没有任何控制的表现会造成对他人的 侵犯。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其目的就是使个体维持 在达到目标的轨道上,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 用。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 的反映。本我失控,本能随意表现,就会造成越轨。 2.“心理缺陷”说 越轨是由心理缺陷造成的,正常的人知道限制自己的 越轨行为,而有“心理缺陷”的人则不知道要对自己 的越轨行为加以限制,甚至看不出不限制越轨冲动可 能带来的后果。心理缺陷主要是儿童时期社会化失调 所造成的
(三)社会控制手段 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主要是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 值观和规范。 社会规范的类型:习俗、道德、宗教、纪律、 法律、政权
三、社会控制的特征
(一)社会控制的普遍性 社会控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存在于 一切社会形态之中 (二)社会控制的统一性 社会控制要求社会成员一致服从公认的社会规范和秩序, 对社会成员提出统一的要求. 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 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 社会控制标准的统一 (三)社会控制的强制性 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控制工具来达到其控制目的。
十五 文化控制
三、文化控制的子系统
1.文化系统:风俗、道德、宗教 2.教育系统: 3.舆论系统:舆论、谣言、民谣 4.群体组织系统 5.政治、法律系统
舆论
1.舆论的特点 (1)舆论具有社会力量,可以制约个人行为。 (2)舆论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 (3)舆论有时是一种合理的判断,有时则纯粹
是感情所为。 (4)舆论属于全体的意见、多数人的意见或少
数人的意见,主要根据意见本身的力量。
2.舆论的形成 舆论的主体 舆论的客体 舆论的形式:显在性舆论;潜在性舆论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潜在状态到显现状态的过 程。
舆论形成的最终标志是社会的公认。
谣言
1.什么是谣言 谣言是一种来路不明的、传无根据的言论。 谣言作为舆论形式出现,自然是一种信息传
2.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社会控制效果 3.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 4.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整
体素质的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五、文化控制的意义
1.控制某些文化的超限度增长,编制各种文 化发展的“指令表”。
2.控制文化失调,避免社会问题出现。 3.控制文化变迁,使之更有计划性。
第十五章 文化控制
一、文化控制的性质
社会控制论 文化控制是对文化的生产、传播、冲突和变
迁等社会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和操控的一种科 学。
文化控制的社会学性质
1.自然控制的各种变量一般比较简单,而文 化控制的变量极为复杂。
2.自然控制只是一种刺激反应的生物或物理 过程,而文化控制则是一种有行为规范的社 会文化心理过程。
识混乱,乃至行为偏离。
(2)谣言的传递会社会、对社会公众会造成 巨大的压力。
(3)谣言的Biblioteka 播范围非常广泛。民谣 民谣也是舆论的一种,是社会大众以丰富通 俗的语言、幽默诙谐的形式抒发对社会事件、 问题等社会现象的意见、观点和态度。
社会控制
篇一:社会控制第十五章社会控制本章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特征及其类型,了解社会控制重点:社会控制的含义和特征,主要类型;让学生了解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一、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问题得以孳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处于失控、脱序状态,即社会失去控制,脱离正常秩序轨道。
社会失控就会产生大量的越轨犯罪行为。
社会生活的有序化,意味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依据一些传统的和公认的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籍以避免冲突和敌对状态,社会必须运用社会的力量经常阻止、改变、和约束一些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活动,惩戒制裁那些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奖励和表彰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所有这些社会运行过程就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这一社会学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在1909年《社会控制》一书提出来的。
一般意义的定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或组织(主要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运用社会的力量影响、约束和规定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手段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1、普遍性。
社会秩序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前提。
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需要有效的社会控制。
2、统一性。
任何社会为了和谐发展都必须有统一的意志和规则来约束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行动,不允许各行其是,它以统一的规则和要求瓦解社会成员间的冲突,没有统一的社会控制,社会必然混乱。
3、阶级性。
社会控制形式集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意志和思想,可以说,社会控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4、强制性。
对私有制产生以来的社会矛盾冲突、违规行为都具有强制惩戒和管制的性质。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被统治群体的剥夺,对不遵从社会秩序和制度安排的个体限制或剥夺,尤其是对反社会分子严加控制。
因而具有很大的强制性。
5、多重性。
社会控制的手段具有多重性。
6、社会控制的闭环性: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促使人们行为制度化。
管理学第十五章
第五篇控制第十五章控制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以保证应该采取的行动事实上已经在进行,保证他人应该达到的目标事实上已经达到。
——斯蒂芬〃P〃罗宾斯第一节概述控制是管理过程循环的最后一环,通常认为,管理工作始于计划的制定,然后是组织和领导计划的实施,但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是难以预测到的,例如,竞争对手策略的改变、供应商竞争格局的变化、消费者喜好的转移、重要目标市场所在地的自然灾害的爆发以及本组织内部人员的变动等。
这些都将对组织目标和计划的实现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并非高层管理者把组织的目标和计划确定以后,交给相应的部门去执行,到时候组织目标就实现了。
本章的内容就是关于管理着如何通过管理的控制职能,来保证组织目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一、控制的概念人类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人类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为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向着目标前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控制好时间,控制好工作或学习的速度,控制开支等,即我们必须随时注意自己手中所进行的事件的实际状态。
如果这种状态和我们事先的预期不一致,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控制的含义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控制概念没有质的区别。
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控制一般指比较具体的事物,而管理学中的控制一般指对组织运行状态的控制。
所谓控制是监督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保证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计划要求保持动态适应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来两个方面来理解控制的概念:一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状况,针对出现的偏差情况采取校正措施,以确保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也就是“纠偏”,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理解;二是在纠偏的同时还包含着在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加适合实际情况,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广义的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控制可以说既是一个管理工作过程的终结,又是一个新的管理工作过程的开始。
为准确把握控制职能的含义,我们还需要把控制与计划职能联系起来。
社会学概论概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答:略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第三章社会1.简析“社会”的概念。
答: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1整合功能2交流功能3导向功能4继承和发展功能。
3.如何解析社会结构这一概念?答: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各种要素相结合相互关联的方式,由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和社会制度构成。
4.试析血缘、地缘、业缘与趣缘的关系。
答: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趣缘关系是指人们因兴趣、志趣相同而结合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第四章文化1.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2.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4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4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5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5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5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5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5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5第二章社会------------------------------------------------------------------------------------------------ 5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5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6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6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6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6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6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6第三章文化------------------------------------------------------------------------------------------------ 6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6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7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7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7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7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8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8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8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8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8第五章社会角色----------------------------------------------------------------------------------------- 9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9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9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9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9第六章社会互动----------------------------------------------------------------------------------------10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0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0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0第四节集合行为----------------------------------------------------------------------------------10第七章社会群体----------------------------------------------------------------------------------------11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1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1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1第八章家庭-----------------------------------------------------------------------------------------------12第一节家庭概述----------------------------------------------------------------------------------12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2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2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2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3第九章社会组织----------------------------------------------------------------------------------------13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3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3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3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4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5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5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第五节社会流动----------------------------------------------------------------------------------15第十一章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1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16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16第三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16第十二章社区--------------------------------------------------------------------------------------------16第一节社区概述----------------------------------------------------------------------------------16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7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第一节社会变迁----------------------------------------------------------------------------------17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8第四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8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8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8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9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9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9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9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9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9第三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0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20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20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20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21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21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21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21第四节社会预测----------------------------------------------------------------------------------22第十八章社会调查-------------------------------------------------------------------------------------22第一节社会现象的测量-------------------------------------------------------------------------22第二节社会调查概述----------------------------------------------------------------------------22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2第四节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3第五节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23第六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3第七节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 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十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社会⼼理学笔记第⼗五章从众、依从和服从本章要点从众的概念服从和依从的定义从众的原因服从和依从的⼼理机制依从⾏为诱导策略服从的经典实验服从的原因第⼀节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基本概念从众、依从和服从属于社会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向变化的现象,这⾥的优势⽅向可以是多数⼈的⾏为⽅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从最轻的“简单暗⽰”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在社会影响范围内。
根据⾏为原因和⾏为表现的不同,社会影响可以划分为从众、依从和服从三种主要类型。
(⼀)从众的概念社会⽣活过程是⼀个群体互动的过程,群体成员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获得各⾃需要的信息。
个⼈需要⽤从众的⽅式在最⼤可靠程度上使⾃⼰迅速适应⼀种⾃⼰缺乏判断资源的环境。
从众的⾏为⽅式对于个⼈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意义。
⼀个社会从社会功能的执⾏到社会⽂化的延续,保持多数⼈的观念与⾏为⼀致都是必要的,社会有共同的语⾔、共享价值观与共同⾏为⽅式,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才能够顺利进⾏,社会作为整体才能顺利运作和延续。
从个⼈的⾓度说,⼀个⼈只有在更多的⽅⾯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致,才能够适应其赖以⽣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
(⼆)依从的定义依从指⼈因为他⼈的期望压⼒⽽接受他⼈请求,⾏为符合别⼈期望的现象。
(三)服从的定义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控球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做出命令指定⾏为的现象。
⼆、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三、少数⼈的影响第⼆节从众⼀、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三)不从众三、从众⾏为的利⽤与控制(⼀)有益从众团体共识是团体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共识暗含着正确性,对群体成员如何⾏为提供了启发。
(⼆)不良从众的控制⼀个良性的群体,需要发展民主氛围,减少群体的压⼒,以使不良的从众倾向受到控制。
研究表明,如果群体给予从众者较多的赞赏和对偏离者不能宽容时,就会诱导更多的从众⾏为。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ppt课件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12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此外,金融监管的内容、方式、手段等要适 时调整。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金融监管理论,是在政府管制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对金融业特殊性的分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 促进国际化的因素: ⑴最基本的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这又突
出地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 ⑵大银行面对国内的激烈竞争和政策的某些
限制,寻求向外扩张的空间。 ⑶一些国家相继放松金融管制,形成自由化
浪潮,敞开了金融业国际化的大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⑵ 金融风险论: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 金融业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金融体系的风 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金融风 险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对金融 业实施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⑶ 投资者利益保护论:信息不对称的大量存在, 会导致交易的不公平。这就有必要对信息优势方 (主要是金融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以为 投资者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第十五章 详析模式
中介性
女性-----上教堂的次数 女性----偏见-----上教堂的次数
LOGO
复证:引入控制变量后,原来的两变量关系并没有改变。 辨明:两变量之间的初始关系被证实是虚假关系。 阐明:控制变量是原初相关关系的中间变量。 标明:引入控制变量后,两变量之间的初始关系在某些子群中 继续存在,而在另一些子群中则不复存在。
LOGO
详析模式是一种适用于社会研究的多变量分 析方法。 详析模式基本上是逻辑模型,它可说明其他 多变量方法的基本逻辑。
详析模式的基本步骤
两变量间观察到有关系存在(零阶关系); 控制第三个变量,而将所有研究样本依照第三个 变量的属性再划分开(检验变量); 两变量间的原有关系在每个新划分的次级群体内 重新计算; 比较原有关系和每个次群体内所发现的关系(净 关系),提供对原有关系更全面的了解。
LOGO
LOGO
城镇教师更倾向于研究性学习
LOGO LOGO
1
2015/12/17
毕业学校类型与对新课改态度的关系 控制学历变量后,原本的变量间的关系消失; 教师来源变量和态度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虚假关系 ;
LOGO LOLeabharlann O变量的逻辑关系依赖于检验变量发生的时间 是先于其他两个变量,还是介于中间。
年龄,鞋子大小,数学成绩 先导性
教龄较短的教师更倾向于支持新课改; 而在同一教龄层次上,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较非师范毕业的教师 更倾向于支持新课改。 这说明教师毕业学校类型与其对于新课改的态度之间事实上存 在着相关, 只是由于初步分析中没有注意到教龄因素的影响, 因而将二者间的这一实质性关系遮蔽了 。
LOGO
复证:引入控制变量后,原来的两变量关系并没有改变。 零阶关系:教育和偏见之间存在负相关 检验变量:年龄、地区、种族、宗教……
第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二)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制度化控制: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由某种 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律 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
非制度化控制: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 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 形成的共识来实现。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 会舆论控制。
• 2.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 行为,被称为( )
• A.偏差习惯
B.偏差心理
• C.偏差行动
D.偏差文化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四分。
1C 2C
• 3.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 行为,都被称为( )
• A.违规行为
B.违例行为
• C.违章行为
D.违法行为
• 4.在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
我们了解个人产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特定
的偏差行为的个体发生机制。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四分。
三、社会学解释
(一)失范理论:默顿认为是社会失范导致了个 人的偏差行为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 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比如获得
财富和好名声。
另一种是个人追求目标手段规范。 社会失范会造成紧张状态。默顿认为人可能有五 种适应的方式:遵从、革新、形式主义、退缩主义、 反叛。
②道德控制: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 是非、辨别善恶、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
③习俗控制: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 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 种社会控制方式。比法律和道德具有更广泛、更普 遍的约束力。
④宗教控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能够对其教徒
2024.7《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
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管理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标准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遵循中医药理论,尊重传统经验,体现中药特点,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标准中应用,支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持续提高中药质量可控性。
第四条坚持科学、严谨、实用、规范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制定中药标准,兼倾标准的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
第五条坚持以临床为导向,加强中药监管科学研究,科学设置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联的项目和指标。
第六条坚持对中药质量的整体评价,根据关键质量属性及产品特点,建立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控制项目、方法和指标,保障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控。
第七条关注中药质量安全风险,结合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外源性有害成份及内源性有毒成份等的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置必要的控制项目和限量要求。
第八条倡导绿色低碳的标准发展理念,提倡使用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
减少使用有毒试剂,鼓励开展有毒试剂的替换研究,降低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和危害。
第九条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药品标准在质量控制理念、技术要求、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应当保持协调,注重彼此之间内在质量的关联性。
第十条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第三方积极参与中药标准的研究和提高,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和经费的投入,并对中药标准提出合理的制定或者修订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十一条中药标准的起草单位应当合理评估制定标准所需样品的批次及数量,确保样品的代表性符合要求;应当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提取物标准研究用样品所用中药材基原进行鉴定或者追溯,保证基原准确。
现代舆论学(第15章)
第十五章 舆论引导
二、为什么要引导舆论 5,舆论一旦壮大难以驾驭(社会狂热)。 当舆论处于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进行引导 的时候,这是我们介入从而保证舆论向着正确 的方向发展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 等到舆论壮大起来,我们再想进行控制就难上 加难了。
第十五章 舆论引导
三、舆论是否可以被引导 舆论可以被引导,但是,实现对舆论的引 导是要条件的。换句话说,引导舆论不是绝对 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舆论引导才能成 功。这个条件就是对影响舆论发展的要素的掌 控,即在舆论规律的支配下通过控制这些要素 实现舆论引导。
二、为什么要引导舆论 3,舆论具有负面功能(维模和破坏性功能都 有)。 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它所追求的是和 谐稳定的发展。因此,它希望舆论发挥“维模” 的功能,避免舆论产生破坏性的功能。因此, 对舆论加以引导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第十五章 舆论引导
二、为什么要引导舆论 4,舆论作为一种工具有被不良意图者利 用的潜在风险。 舆论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具有被坏人利用的 风险。一旦舆论成为搞破坏的手段,它的危害 是很厉害的。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对舆论进行 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
第十五章 舆论引导
一、何谓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在日常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既 有舆论的方向进行引导。比如:某地政府要求,对 “海南香蕉有毒”的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舆论是发 展的,错误的引导会导致舆论的恶化。 二是对某个事件或者现象用舆论的方式对人们的 行为进行引导。比如: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干群矛盾进 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引导的方式除了“舆论”之外还 有其他。
第十五章 舆论引导
三、舆论是否可以被引导 2,舆论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舆 论的规律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 舆论的规律是什么?包括:发生的规律、 发展的规律、传播/扩散的规律、作用的规律 四大方面。这些规律的发现为我们进行舆论引 导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暗示包括:暗示者、被暗示者和暗示信息。 暗示有三种分类方法: 1。依信息来源的分类。如果信息来自他人称 为他人暗示;如果来自自己本人则称为自我 暗示。 2。依暗示者的目的性分类。如果有明确目的, 称为有意暗示;否则,称为无意暗示。 3。依暗示者和被暗示者的接触方式分类。 如果暗示者直接对被暗示者施加影响,使之 接受暗示者的意图,属于直接暗示;暗示者 通过他人或其他媒介物进行暗示,则属于间 接暗示。
1.科塞明确提出和阐述了社会安全阀概念: a原始人有节制的复仇制度; b前文字社会中在狂欢节期间对性禁忌、性回 避的解除; c西方文明社会中曾盛行的解决私人仇怨的决 斗; d现代和早期社会中一切有助于缓和统治者与 被统治者以及各阶层间紧张关系、消除人们 平时紧张情绪的共同性的娱乐活动等。 (《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 )
五、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 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 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a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 b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 c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 d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 e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 关系的研究。
医学社会学学习心得体会
医学社会学学习心得体会篇一:医学社会学论文医学社会学论文如何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医务工作者的各方面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另一方面,社会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给我们医学生敲响了警钟,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本文就如何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最终使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即具有仁心,人术,仁爱的有价值的医学人员展开论述,进行一系列自我观点的描述。
关键字: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身我们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们,甚至是大多数的医学生都不一定具备很高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当初我们选医学院校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并不是说想要治好多少的人,要帮人们减轻痛苦,我们更多的想法是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目的,一味的学习,工作,以致可能最后变成一台活的机器。
当前医学大学教育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的状况,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鼓励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或许我们应该认真的审视,反省一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成立时,其序文中界定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灵及社会交往的健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罹患身体或精神疾病”因此,现代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的手段,更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由此可知,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会为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时也应具有爱心、耐心能够关心人,能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正如,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任何医疗的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故事。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Ⅰ篇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人际技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决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能否真正飞黄腾达上,领导和沟通技能很重要;(2)管理者人际技能的开发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的员工;(3)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
二、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在工作中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和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1.管理者的职能亨利·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把这些职能可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职能包括:①确定组织的目标;②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③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2)组织组织职能包括:①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③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④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3)领导领导是指导和协调他人工作。
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领导。
(4)控制为了保证各项事情按部就班地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
他们要对实际的绩效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重大偏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种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的活动,就是控制职能。
2.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指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10种不同的工作相关行为。
如表1-1所示,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管理学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
第一节 传统的控制方法
一、预算 (一)预算的概念和作用 预算是用数字、特别是用财务数据的形 式来描述组织未来的活动计划,它预估了 组织在未来时期收入和现金流量,同时也 为各部门或各项活动规定了在资金、劳动、 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支出的额度。(周三 多) 预算通过财务形式把计划数字化,就是把
(一)、财务比率
4.盈利比率:
• 利润与销售额、全部 资金等相关因素的比例 •反映企业在的盈利程度 •和变化情况
1.流动比率:
•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
之比 •反映了企业偿还需要 付现的流动负值能力
3.负债比率:
财务比率
•企业总负债与总 资产之比
•反映企业所有者提 供的资金与债权 人 提供资 金的比率关系
11
经济订购批量示意图:
总成本 成 本 保管成本
订购成本
O 经济订购批量 订购批量
12
三、质量控制
♠
质量的概念:
广义:产品质量 狭义:除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工作质量 质量检查阶段:20世纪20到40年代 工作重点在产品生产出来的质量检查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40至50年代 管理人员主要采用统计方法作为工具,对生产过程加强 控制,提高产品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C)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 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企业全体员工参与
♠
(二)平衡记分卡控制的优点:
31
(三)平衡积分卡的控制指标
♠ ♠
1、财务方面
财务方面是其它几个衡量方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客户方面,核心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客 户回头率、新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度和从客户处所 获得的利润率 在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应本着满足客户需要来制订衡 量指标 在学习和成长方面,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信息系统 和组织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科恩的亚文化群体理论
亚文化理论认为,一个人可能在这样一个集团或群体 内生活,这个群体有一种稳定的、但与 主流文化的价值 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这样的群体称为亚文化群体。个体 如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
可能产生犯罪。
染色体理论建立在染色体异常学说基础之上。正常人 细胞核都有23对(46个)染色体,其中22对(44个)是 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只有一对性染色体,分为X性染 色体和Y性染色体。男性细胞核中一对性染色体是XY型, 女性细胞核中是XX性染色体。但人们发现有一些男性具 有一种XYY型结合体,即比正常男性多一个Y染色体。这 些人在体质上具有个子高、智商低、面部有严重粉刺,在 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反社会性,在精神病病院和监狱中占 的比重较大。于是,染色体理论就认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 社会越轨的生理原因。
4.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 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的服从舆 论的导向。
二、社会控制的度
(一)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1)控制力度。控制力度表面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 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
(2)控制刚度。社会控制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 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的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高低。刚度越大,表 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 ,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速率,使 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社会控制手段
(一)组织控制手段 组织控制就是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
织规章对该组织内组织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 行为进行知道和约束的方式。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是组织 指令和组织规章。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任何社会都要运用社会控制体系来推行统治阶级所确定的 社会价值观念,维系现存的社会秩序,使其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讨论: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作为一个社会学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 家罗斯(E.A.Ross)在他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 中提出来的。按照他的看法,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 目的的社会统治。社会控制包括三类(1)对于意志的社会 控制;(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3)对于判断的社会 控制
一类是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文化目标是社会 依据它的规范体系认为是值得有、值得存在的东西。制度化 手段是社会认为是合法地获得文化目标的方式。默顿根据文 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个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五 种适应模式。见下表:
适应类型 1.附合 2.创新 3.形式主义 4.隐退主义 5.反抗
(二)心理学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有三部分组成,即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即无意识,它由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
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与周 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的目的是使个体 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道上。
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意识中的反映。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行事。
讨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控制的 度?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控制则是 对它的校正。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越轨实行不同的社 会控制。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
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 的行为。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 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实际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规范的 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指社会
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 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 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 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 这一概念。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2)违警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 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 违法行为。
(3)违规行为。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会犯罪?
(一)生物学解释 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统一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控制各种手段互为补充,
协调一致。二是社会控制的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只对某一 部分人。三是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即社会控制准则对于群 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
社会控制还表现为强制性,强制性是阶级性的需要,也是 统一性的保证。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和闭环性
1. 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最初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价值标 准体系,以后经统治阶级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们自 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在文化控制手段内,伦理道德的对社 会的约束力最强。
2.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所调节和约束的社会行为大都是日常生活领域的
行为方式,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儿养老、接人待物等
1. 组织指令。是指地位较高的一级组织对其下属组织 的组织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规范性文件或口头指示。
2. 组织规章。是指组织内部为调节和制约其成员在组 织内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规定。例如,党纪、校 纪、厂规、守则等。
(二)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控制是指一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规则,并对全 体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 制约方式。制度控制和组织控制手段的共同之处是:都是 一种正式的制度化控制,即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规定社会行 为规范。制度控制手段的具体形式有:
(3)控制网络致密度。社会网络致密度用来表示社会 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表明受到控制的行为越多 。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1.历史的角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 会控制的度有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意 味着社会关系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文化目标 + + - - ±
制度化手段 + - + - ±
附合:既接受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 度化手段。
创新:指人们认为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但他们 不情愿或不能够用社会所认可的制度化手段来实现这些目 标,而用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收到来实现目标。
形式主义:指那种已经失去了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 盲目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
隐退主义:既反对文化目标,也反对达到这些目标的 制度化手段。这些人多位放荡不羁的人,如嬉皮士、酗酒 者等。
反抗:既反对惯常的目标,也反对社会倡导的手段, 他们期望在变革之后有一种的新的目标和手段。
越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就是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 段之间矛盾的产物。以上五种适应类型中,除了第一种类 型外,其他四种都是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应该有 一个协调、平衡关系。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 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
(三)社会学解释
1.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默顿认为失范就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所规定的目 标与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默顿从价值上将社 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
2.社会稳定的角度
在欠控制之下,管理松懈、纲纪废弛、民心涣散,显 然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过度控制可能带来 社会稳定的居民,但这种局面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稳 定的背后必然蕴藏社会危机。
3.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的角度
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 ,该社会控制体系越与“适度社会控制”相吻合。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和意义
具体说来,社会控制的功能有以下三点:
(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 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 会行为。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 的社会地位、社会权 利和义务,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他们之间 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因,这种解释又可称之为体质理论。最早提出这种理 论的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C.Lombroso)。他 测量了一些罪犯的头骨后发现,他们的头骨与正常人不 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于是,它得出结论说罪犯是退化 的人,是再现于现代文明社会野蛮人。犯罪的人是生来 就要犯罪的。
体态理论将人的体态分为三种:一是内容型,其特征 是身体柔软、圆胖;一种中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丰富、 体格健美;还有一种是外胚层型,其特征是肌肉较少,体 质虚弱。该理论问题中胚层型要比其他人更容易犯罪。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一)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1.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 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传统会、任何历史时代中。 在传统农业社会,社会控制主要基于习俗和民风,亲情关系 和宗法关系。在现代社会,社会控制趋向于制度化,其鲜明 特征是法律取代习俗成了主要社会控制手段。进入阶级社会 ,社会控制表现为阶级性,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社会控制的手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多样的手 段,这些手段组成社会控制体系,而他们的作用范围则组 成控制网络。
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 闭环控制系统(close Coop Control System)。社会控制 的闭环性使得社会控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功 能。控制效果如何,控制过程产生了哪些问题,都可以通 过反馈回路将这些信息反映到控制决策部门,以便做进一 步的调整并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