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与太阳系统: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倾斜和赤道面的转动、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各种天文现象的成因等。
2.大气圈: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的结构、大气运动与气象现象(如气压、气温、风、云等)、天气的形成与变化、气象台网及其预报方法等。
3.水圈: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河流、湖泊、水库及其形成与演变、水域功能及其利用、海洋的特点与利用、冰川与黄土地带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等。
4.岩石圈: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其变化、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和地质灾害的防治等。
5.生物圈: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平衡与生态恢复、植被的特点与类型、动物的特点与类型、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等。
6.地理技术:地图的制作与使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测量与制图等。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口地理: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集聚、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人口老龄化与人口结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3.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发展的战略、农业与农村发展、城市与城市群的区域组织、经济空间结构等。
4.区域生态与环境:区域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区域环境污染与防治、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能源与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等。
三、地理方法部分1.地理思维与方法: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地理研究的途径与手段、地理学的发展与学科特点等。
2.地域研究方法:地域分类与地域分区、地域系统研究、地域比较与地域调查方法、地理模型与实证研究等。
3.地理信息技术与数理方法: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制作与使用、统计与数理方法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等。
以上是高中地理会考的大致知识点总结,学生在备考地理的过程中,应该熟悉这些知识点,并能够理解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同时要善于应用所学的地理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其基本运动形式,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公转导致季节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要素。
学会使用地图,能够识别地形图上的主要地形特征。
二、自然地理1. 大气环境:包括大气的组成、大气压力、风的形成等。
了解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 水文特征: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类型和特性。
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生物地理:生物群落的分布、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
3. 文化地理:不同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包括语言、宗教、风俗等。
四、区域地理1. 世界地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和主要国家概况。
2. 中国地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行政区划、资源分布等。
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
六、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卫星遥感、航空摄影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七、地理实践能力1. 地理观测:学会使用地理工具进行观测,如使用罗盘确定方向、使用海拔计测量高度等。
2. 地理调查:掌握地理调查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
3. 地理数据分析:学会对收集到的地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及引起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 - 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理现象,如时差、春潮带潮汐等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图例-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包括方向、比例、地形图的识别3. 地理坐标系统- 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及其测量- 地理坐标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成分、大气层结构- 气候类型、气候带分布- 气候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河流的特征、流域管理- 湖泊、地下水、冰川等水体的特点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与地貌-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与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4. 生物地理-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物种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理的影响5. 土壤地理- 土壤类型、形成与分布- 土壤侵蚀与保护- 土壤肥力与农业生产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人口问题-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工业与环境- 交通运输地理:交通网络、运输方式、交通与区域发展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 文化扩散与交流- 宗教、语言、民俗的地理分布4. 政治地理- 国家与领土-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边界与领土争端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 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实验- 人口、城市、经济等人文地理要素的调查2. 地理实地考察- 地理现象的实地观察与记录- 地理问题的实地调研与分析3. 地理研究方法- 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地理研究报告的撰写以上是高中地理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实践等多个方面。
地理高考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会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环境1. 地理概念: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2.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椭球体,赤道周长约为40000公里,两极赤道之间的距离短。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轨道周期24小时,地球公转周期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
4. 太阳辐射: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每秒钟能够获得的平均辐射量称为太阳辐射。
5. 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层和外层组成。
6. 气候类型: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温、湿度、气压和风等因素,可以将气候划分为不同类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7. 地球的地貌:包括山地、高原、低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8. 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地方。
9.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的分布:全球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在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而南极洲上几乎没有人口。
2. 人口与资源: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改变产生影响。
3.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口集聚和生产活动密集的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化率提高。
4. 城市生活: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城市中居住区的建设、交通设施的完善、公共设施的配备等方面也有所改变。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1. 农业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2. 农业生产: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地的利用、水资源的利用和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方面。
3. 工业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4. 工业生产: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物质消耗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第四章贸易与交通1. 贸易的发展:贸易是一种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国际贸易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会考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会考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解释和说明。
3.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如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包括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散射和吸收。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地球轨道变化、太阳活动)和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特征,如河流的流域、水系、水文特征等。
- 湖泊、地下水等其他水体的特点。
3. 地貌:- 内力作用下的地貌,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如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各种地貌类型的识别与分布,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4. 生物与土壤:- 生物群落的类型与分布,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 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如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形成。
-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老龄化、迁移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与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的区位因素,如气候、土壤、市场等。
- 工业的类型与分布,工业区位的选择与影响因素。
3. 交通运输与旅游:-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如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规划。
-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开发,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的纬线和经线:纬线是垂直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球表面与大气1、地壳的组成与运动: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运动表现为板块运动和地震,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运动之一。
2、大气圈的组成与特征: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
大气圈的特征包括分层性、流动性和复杂性。
3、水圈的组成与特征:水圈是由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组成的系统,具有连续性和运动性。
水圈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水循环。
4、岩石圈的组成与特征: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硬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岩石圈具有不均一性和运动性,与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
三、世界地理1、世界地理概述:世界地理主要研究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世界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分支。
2、世界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全球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包括地球的地理带、气候类型、自然景观等。
3、世界人文地理:世界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地理分布、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民族与宗教、贸易与交通等。
4、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会考)地理基础知识总结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约1度每天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
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总星系银河系 河外星太阳系其他恒星地月其他行星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平行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固体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常见天气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雨区域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大陆东岸20到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出写出五代的名称和分界线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02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略椭圆形的球体,但在地图上通常用近似球体模型来表示。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4千米,极半径约为6356.775千米,略呈扁球形。
2.地球的运动–自转:地球每24小时绕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作一次自转,导致昼夜交替。
–公转:地球绕太阳作椭圆轨道的运动,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导致四季变化。
3.地球的经纬度坐标系统–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东西方向的角度,以本初子午线为0度,向东西各180度。
–纬度:指地球表面上南北方向的角度,以赤道为0度,向北南各90度。
4.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将三维的地球表面投影到二维地图上的过程。
–常见的地图投影有等经纬度投影、墨卡托投影、兰勃托投影等。
二、地球上的水1.水圈与水的循环–水圈指地球上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的总和。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和蓄水等过程。
2.海洋与海洋的特点–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占地球表面积的约71%。
–海洋对调节气候、维持水循环、提供食物资源等具有重要作用。
3.河流与湖泊–河流是地球上形成的降水径流的主要通道,是水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湖泊是由河流水流停滞形成的淡水水体,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4.冰川与冰川的特点–冰川是由降雪在高山、极地等地积累形成的大规模冰体。
–冰川对水资源的储存和调节、造山抬升和侵蚀等有重要影响。
三、地球的内部1.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外壳,厚度约为5-70千米。
–地壳由岩石构成,分为地壳板块,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是由熔融岩石和半固态岩石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3.地核–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80千米。
–地核由固态的内核和液态的外核构成,是地球内部的热源。
4.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常伴随地壳运动。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的地质现象,常在板块边界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
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平行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常见天气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雨区域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气压状况运动方向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南亚地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大陆东岸35到55度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自己标出写出五代的名称 和分界线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放射元素衰变。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最主要)、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风化(岩石的破碎、根劈作用)、侵蚀(V 和U 型河流、风蚀蘑菇、海蚀柱、角峰和冰斗、黄土高原现在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搬运、堆积(新月型沙丘、黄土高原、三角洲平原、河漫彈滩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沙滩、冰期平原) 地质构造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侵蚀后背斜 向上供起 中间老,两侧新 山岭 山谷(顶部张力破碎,被侵蚀 向斜 向下弯曲中间新,两侧老谷地山岭(轴部受到挤压坚实不易侵蚀)断层地壳运动压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石发生破碎发生位移华山、泰山、庐山 (上升) 汾河、渭河谷底 (下降)岩石圈:把地球分成了六大板块,而不是地壳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公路或铁路)线路的分布(河谷)、延伸方向(弯曲)聚落的分布:越往河流下游城市越密集。
原因:地形平坦利于基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理环境的六个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光合作用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平衡功能:二氧化碳的吸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布规律 产生基础水平方向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垂直方向垂直地域分异水热河流地貌类型 上游 中游 下游侵蚀地貌 V (溯源、下蚀) 弯曲(侧蚀为主) U (侧蚀)堆积地貌 洪积冲击平原 凹岸侵蚀,岸堆积凸 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看此图要求:结合洋流图、气候类型图、和自然带,能准确的说出图中的地理信息。
画出图二中的七个气压低和六个风带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1.决定性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 其他影响因素:人口基数。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 构成指标和类型:①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类型: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迅速。
(发展中国家)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发达国家)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①二战前,伴随地理大发现,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②二战后,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地区成立到80年代计划经济有计划、有组织东北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自发,数量大农村到城市,内地沿海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①正相关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②反相关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二.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估计值不确定。
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位置: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条状。
特殊形式:CBD中心商务区。
特点: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工业区:运输量大→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⑴经济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②交通便捷程度⑵社会因素⑶历史因素⑷行政因素: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基础设施后招商引资。
付租水平: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等级划分标准:①超级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②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③大城市:人口50~100万④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⑤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⑥城镇型居民点: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城市发展的条件:地形、资源、交通。
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增加(衡量城市化高低标准)。
城市化发展特点: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起步早3.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2.过快的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
3.建设生态城市: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①绝对区位:该事物所在的位置,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相对区位:该事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空间联系,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1.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二、工业区位的选择谁是老土运动员水市场劳动力土地运输动力原料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一、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关系2、工业集聚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优点: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2、德国鲁尔工业区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