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合集下载

盐文化有关的故事

盐文化有关的故事

盐文化有关的故事在四川自贡那块地方啊,盐可是有着超级传奇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自贡的老百姓发现啊,自家这地底下好像藏着不得了的东西。

有那么一些特别机灵的人,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把地底下的盐给弄出来。

当时有个叫李四的人,这人可胆大了。

他就想啊,这地底下肯定有盐卤水,但是咋个才能找到呢?他就到处看地形,看哪里的草长得奇怪,哪里的泥土颜色有点不一样。

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山坡下发现有块地,草长得特别茂盛,绿得都有点扎眼了。

他寻思着,这地底下肯定有文章。

于是他就召集了一帮兄弟,开始在那地方挖井。

刚开始的时候啊,大家都信心满满,可是挖了没多深,就遇到麻烦了。

那土啊,又硬又黏,一锄头下去,震得手都麻了,进度慢得像蜗牛爬。

有几个兄弟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说:“李四啊,这啥时候能挖到盐啊,咱是不是找错地方了?”李四眼睛一瞪,说:“你们懂个啥,这盐啊,就在下面等着我们呢,现在放弃,那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他们就这么咬着牙继续挖。

你还别说,挖着挖着,突然就听到下面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往上冒。

大家都兴奋起来了,加快了挖掘的速度。

一股带着咸味的卤水“哗”地冒了出来。

大家高兴得又蹦又跳,李四更是激动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这自贡的井盐啊,可就这么被发现了。

但是这还只是个开始呢。

有了盐卤水,还得把盐给熬出来啊。

这熬盐可也是个技术活。

有个老师傅,大家都叫他王伯。

王伯熬盐可有一套了。

他把盐卤水倒进大锅里,下面生起大火。

那火呼呼地烧着,锅里的卤水开始翻滚起来。

旁边的小年轻想帮忙,就一个劲地往灶里加柴。

王伯赶紧制止,说:“你这娃,熬盐可不是火越大越好。

这火得慢慢来,就像炖肉一样,得把卤水里面的水分一点一点地蒸出去,盐才会出来得又多又好。

”那小年轻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王伯的精心照料下,锅里的卤水慢慢变少,锅底开始出现一层白色的结晶,就像冬天窗户上的冰花一样好看。

这就是盐啦。

自贡的盐因为品质好,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那些盐商们啊,就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都跑到自贡来。

观歌剧《盐井传奇》有感

观歌剧《盐井传奇》有感

观歌剧《盐井传奇》有感胡莎/文不久前,我有幸观看了反应千年盐都自贡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和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精神的五幕歌剧《盐井传奇》,收获颇多。

由廖时香编剧,张斧任执导的《盐井传奇》以盐都自贡为背景,以盐商女儿盐妹子和盐场工人梅泽郎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盐场工人不畏艰难、同心协力,十年找井、锉井终获成功的动人传说。

这是一部颇具地域和民间特色的歌剧。

自贡曾经是一座从事盐业生产和经营为主体的城市,象征盐工质朴、顽强的《盐工号子》流传至今。

《盐井传奇》是关于盐井、盐工们劳作场景的歌剧,男主人公梅泽郎的音乐主题提炼自《盐工号子》,盐妹子的几个唱段《相信你》《神奇的故事流传千古》等也都源自盐工号子……,其中以老盐工的唱段《号子声中转星斗》最为典型,其旋律委婉曲折,幽怨悠长,展示了盐工们在井台年复一年、日夜劳作不息的工作场景,反映出祖祖辈辈的盐场工人“种下一个梦,就盼金色的秋”的美好心愿,并甘愿为梦想忍受凿井的艰苦、寂寞……剧中无时不弥漫着顽强奋斗的精神。

这部歌剧对于情感的抒发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梅泽郎与盐妹子的爱情,以及与盐工们真挚的友情,还是与盐场女主人之间的情感纠结都表现得那样真切。

千金大小姐盐妹子与盐场工人梅泽郎之间的爱情故事——从最早的两人“破衣烂衫藏真经,却似小妹在近邻”的相识相惜,到“日思念,夜思念,盼郎早归还”的殷殷期盼,再到“梅郎这时最艰难,不能离他而去”的坚定守候,无不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守。

历经磨难终究苦尽甘来,他们的爱情正如紫薇树一样“钻透岩石把根扎”般坚韧,如紫薇花般“芬芳随风飘天涯”。

而盐工们与盐妹子和梅泽郎的真情更为动人。

质朴的盐场工人被盐妹子的一片深情打动,毅然跟随她在荒郊野岭打井,并在资金耗尽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仍坚持在盐场上,这样一锉就是十年。

另外,难脱商人本性的大东家在面对女儿的离家所展现的浓浓母爱同样扣人心弦,一首直入心扉的《劝女儿》将一位平凡母亲的爱女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谈谈盐都自贡古盐井

也谈谈盐都自贡古盐井

也谈谈盐都自贡的古盐井自贡,因其盐业历史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因其彩灯文化有“南国灯城”的美称,也因其恐龙遗址有“东方龙宫”的美名,而其中与这座城市的形成与进展最密不行分的还是她的井盐业历史,即在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过程中,自贡既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也因盐而兴,因盐而盛,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并形成“盐味”十足、“盐色”浓郁的文化特性,既丰富多彩而又共性鲜亮,既徇烂多彩而又独具特色,其中古盐井堪称绽放于盐文化奇葩里的佼佼者。

据史料记载,在自贡的采盐过程中曾打凿了13000 多口盐井,而使这座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盐井之都,盐井之国,演绎了很多传奇动人的故事,并制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井盐业史上很多个“第一”或“之最”,我们在此仅撷取千万盐井中极微小的局部,以一窥丰富多彩井盐文化的冰山一角。

一.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该井位于今自贡市富顺县城内,它的消灭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

在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 年〕,自贡的先民人便在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据传是汉代时候的獠族人梅泽觉察了这口井,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居人类焉。

梅死,官之为祠”,梅泽也因此成为自贡盐业的始祖,受到“井神”之尊的称谓。

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该井在当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至两晋间,更是因其盐多、利厚、奉献最大而得名—“富世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此井在蜀中以产量高、盐质好而有名遐迩。

到武帝天和二年〔567 年〕,为民食和盐政治理的需要,政府特从江阳县〔今泸州〕划出以“富世盐井”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设置了“富世县”,即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足见当时自贡的井盐生产已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成为促进地方及国家经济进展的重要行业。

到隋唐两代,富世县的盐业生产更进一步进展并有名蜀中,“富世盐井”创下日产6100 多公斤的纪录,其税额占到蜀内盐井年税额的23%。

自贡盐井:植根地下一千米跨越时空两千年

自贡盐井:植根地下一千米跨越时空两千年

自贡盐井:植根地下一千米跨越时空两千年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

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

盐井周圆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信。

故造井功费甚难。

其器治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

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

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

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

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

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

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天工开物〃井盐》自贡地处川南,被称为“千年盐都”,从东汉章帝时期开始,已有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生产历史。

自贡盐场在晋代初具规模,唐宋闻名全川,明清进一步发展,在咸丰与同治时成为四川盐业中心,迄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年产井盐200多万吨。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

据说,“自贡”这个名字来源于两口盐井,一口叫“自流井”,一口叫“大公井”。

关于“大公井”与“大贡井”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贡地区往来商人众多,口音混杂,“大公井”逐渐被叫成了“大贡井”;另一种是大公井生产的盐质量上乘,曾被上贡给皇帝食用,于是人们改称其为“大贡井”。

于是,这座城市取“自流井”和“大贡井”之合称,名为“自贡”。

“吃在四川,味在自贡。

”自贡盐帮菜的味道自然离不开当地井盐的调和。

井盐世世代代承载了自贡人的精神,在自贡人心中烙上了深厚的文化印迹。

自贡市行政区划中的自流井区、贡井区,公交车站中的盐都花园、盐仓、盐卡子等名称的来源均与盐业生产紧密相关,而与井盐相关的餐饮店名更是随处可见,由此构成自贡独特的盐井文化。

自贡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影响力来源于盛极一时的盐业。

自贡历史上先后钻凿有13000多口盐井,繁荣时期同时投入生产的盐井达数百口乃至上千口。

一口盐井“见功”造成,往往会在其周边带出一批盐井建成,如果出产丰富,甚至能够促成一个小镇的诞生。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清朝咸丰年间,四川自贡地区盛产井盐,很多盐商通过经营盐业富甲一方。

盛夏的一天,盐商王远熙刚安排好管家给干活的盐工们补给消暑凉茶,回到家中,尚未坐稳,门外蓦地传来嘈杂声,转瞬,一群衙役如狼似虎地拥了进来。

正在吃惊,只见知县陪着一位身着便服的男人傲慢地踱了进来。

王远熙赶紧上前作揖让座,并问知县为何事前来。

这知县平时也拿了王远熙不少银子,关系不错,悄悄地耳语道:这位是京城盐务司的李照李大人,听说你家有块千年盐宝,想来欣赏一下。

你是聪明人,自己看着办吧。

前不久,王远熙老父七十大寿,在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快开席时,厨房忽然飘出一股奇特的肉香。

翘首企盼中,各式菜肴汤品陆续呈了上来。

原来,香味正是从此汤中散发出来。

这虽然是道普通的排骨汤,汤色却白而不腻,入口甘甜,鲜香持久,回味悠长。

任是宾客们尝遍山珍海味,无一不对这道汤赞不绝口。

在大家的好奇追问中,有几分醉意的王远熙涨红着脸,得意洋洋地说:汤是寻常汤,不同的是用了千年盐宝涮了一下锅而已!众人大惑不解,这千年盐宝是何方神圣?王远熙兴致很高,开始讲述由来。

话说一个月前,王家在掏一口荒废的老井时,居然掏出了一块通体晶亮且有异香的物件。

王家几代凿井煮盐,却无人认识这物件。

碰巧有位云游的僧人化缘经过,一见此物,惊呼宝贝。

僧人告诉他们,这是沉淀千年而形成的盐宝。

由于吸收了土地的精华营养,盐宝已经不仅仅是盐了,它还具备滋养的功能。

僧人教他们煮汤时放进锅中涮一下,不用再放盐,就美味不可言传。

因为害怕盐宝越用越少,王家非重大喜事绝不舍得取出使用。

按照僧人的吩咐,平时就用盐裹着,还可慢慢生长。

当时,王远熙有些醉意,不知不觉就把镇宅之宝泄了底。

现在看来,这千年盐宝保不住了。

王远熙又惊又恐,万般无奈地取出了盐宝,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

李照顿时两眼放光,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盐宝光滑润泽的表面,还不时用鼻子嗅嗅那异香,陶醉不已。

大约过了盏茶时间,知县意味深长地向王远熙使了个眼色。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探秘(下)文/李忠东,图/缪自平大约在2亿年前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

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和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

2000年前,生活于此的先民偶然发现了2亿前“埋藏”于此的盐卤,然后便开始了对这种稀缺物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们凿井取卤,从大口径盐井到卓筒井,最终穿越千米岩层,创造了世界钻井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采盐业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最终孕育了自贡这座城市,以及这里根植于盐卤的独特文化。

[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

这口井的发现者是一种叫梅泽的獠族人。

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井在蜀中已经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6100多公斤的纪录,一口井的赋税居然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再改为“富义盐井”。

到了宋代,改为“富顺县”。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但因“富世盐井”而起的“富顺县(富世县)”却历经1446年而不变,成为自贡盐业史上及自贡置市史上的传奇。

[卓筒井——井盐开采的一次革命]四川井盐开采历史已有2300多年了,但到了宋代,就算有着悠久开采历史和丰富采卤经验的盐工,也遇到麻烦。

当浅层盐卤资源业已枯竭,埋藏于更深的三叠系盐卤,当时广泛采用的大口径浅井便已无能为力了。

自贡盐业的第一次辉煌与沉寂

自贡盐业的第一次辉煌与沉寂

自贡 盐场 因第 一次 川盐 济楚 而发 达 ,一 跃成 为 四川第 一大 盐场 ,但 也随着 川盐 济楚 的结束 而面 临 危机 ,其重要原 因就 是赖以崛起 的楚岸将 被迫 交出 。 自贡 盐场 能 够 从 一个 普 通产 盐 区 而跃 居四 川 第 一 , 乃 至在 全国 盐产地 中都 具有 举足 轻 重 的地位 ,这 与 历 史的机遇分 不开 ,但 也有许 多机 遇之 外的 因素。
太 平军兴
济 楚 缘 由
本 小 ,缴用 轻 ,在经 营上更 为灵活 。
白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建都南京后 ,控制 了长 江下 游航道 ,致使淮 盐不能沿长江上运 ,直接导致 了淮 盐 销区的湘鄂人民饱受淡 食之苦 。无奈之下 ,清廷准 湖
抓住机 遇 盐 场 崛 起
从 川 盐济 楚之 前 自贡盐 场 的发 展历 程就 可 以看 出 ,自贡 盐场 之所 以 能够通 过 J 盐 济楚 奠定 其 四川 1 I 第 一盐场 的地位 ,不 是偶然 的 。而 是盐 业 生产发 展
凿成功 ,使得整个盐场 的产量 不断攀升新高 ,从而 一
举超越犍 为 ,成 为四川第一大盐场 。
在 实 施 川 盐 济 楚 政 策 之 前 ,就 已 有 四 川 等 各 地
私 盐流入 湖 南 、湖 北 ,秘 密 贩卖 。因为在 与 川盐 的 竞争 中 ,淮盐 至少在 以下三个方 面处于 明显 的劣势 : 其 一 ,川盐 色 质俱 优干 准盐 。川 盐 的传统 产 制 技术 是相 当优 良 的 ,卤水 入锅 前 要净 化 ,成盐 后 要 洗涤 ,含 纯盐量 达 9 %以上 ,特别 是 以瓦斯 小 锅 煎 5 制 的花盐 ,颗粒 均 匀 ,色 白质坚 。而 淮盐 系 以海水
同治十一 年 ,曾 国藩等奏 请朝 廷 ,撤 去 沙市配 销局 ,就湖 北九府 一 州 ,分 武 昌 、汉 阳 、黄 州 、德

自贡井盐

自贡井盐

自贡历史悠久,因盐建镇、置县、设市。

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

素以“千年盐都”的美誉而蜚声中外。

说起自贡,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盐,因为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盐的影子。

走进盐都自贡,除了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详尽陈列,除了燊海井的古盐场物证,就连它的地名也在给你讲述盐的故事。

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其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

北周武帝时(公元561 年~578 年),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镇。

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镇置荣州,改镇为公井县。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大平天国攻占南京,淮盐受阻。

川盐济楚,得以运销两湖淮盐引岸市场。

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有设市之需。

1939年9月1日始将川盐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的东西两场--自流井和贡井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而建立省辖的自贡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井盐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

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以千两计,深者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功者。

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

在富荣产区,投资者(称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称客井)和“子孙井”之分。

道光朝以前多为“年限井”,即凿井成功后,投资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届期将井及其设施全部无偿地交还地主;“子孙井”在开凿成功后,由投资者与地主长期共同拥有所有权。

随着凿井技术的提高,井深相应增加,投资者付出的垫支资本数额持续上升,改变了股份结构中投资者与地主原来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过渡为“子孙井”。

古代自贡寻找盐井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古代自贡寻找盐井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古代自贡寻找盐井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虽然盐卤深藏于地下,但地表仍能找寻到它的蛛丝马迹。

聪明智慧的四川先民们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实践,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出现了一批勘探盐卤矿藏的专门家,他们被称为“相度泉脉者”、“堪舆家”,秦代的李冰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李冰不仅是著名的水利专家,而且是四川井盐生产的开拓者,他在治水过程中“识齐水脉”,初步掌握了地下盐卤资源蕴藏的条件,根据治水中积累的经验,采用开凿水井的方法,组织人民有目的地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在古代,盐井的开办常常会花费盐井经营者的众多家产,有通过开盐井富起来的,也有为开盐井所累债台高筑的。

因此,这些通晓盐矿地质知识的专门家就受到井户的特别信赖,言听计从。

在测定井位时,井主完全按照这些堪舆家所说的来做。

这批专门以勘探盐矿、选择井位为职业的“专家”,其技艺往往秘不示人,人们也不知他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本领的,从而使这个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人们通过千百次的打井实践,反复探索地下的奥秘,获得了有关盐矿地质的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

正如云安、自贡等产盐地在民谣中记载的那样:“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两溪夹一梢,昼夜十八包”等等,人们通过对盐矿地带的自然地理形势、山脉构造、河流走向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了盐矿构造在地形地貌方面的一些表象特征:“三牛”与“马岭”相对,反映出山势奇峻,断裂构造的特征比较明显;而“两溪夹一梢”则通过地势起伏,反映了褶皱构造的某些迹象。

这两种构造都是天然卤水富集的地方。

到明代,这些认识经过人们的高度提炼,概括为带有规律性的见解“凡匠氏相井地,多于两河夹岸,山形险急,得沙势处,鸿工立石圈。

”“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

对盐卤矿藏地带地形地貌的这一正确认识,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探测矿源,以确定井位的基本依据之一。

知道地下有丰富的盐卤资源,可怎么确定开采点?又从哪儿开始下钻呢?这就是井址选择的问题了。

明代马骥写的《盐井图说》以及清代丁宝桢等人编著的《四川盐法志》中说,旧时盐场先要“相井地”。

咸味传奇 不可思议的盐之美

咸味传奇 不可思议的盐之美

The Incredible Beauty of Salt文·摄 影 白英咸味传奇不可思议的盐之美白白一片似雪花落下水中不见它单独吃它会皱眉不吃它时活不下――谜底:盐82“盐是人类生命之源,这看似普通的晶体,其奇妙与神秘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大地上构筑了无与伦比的奇异、瑰丽、壮阔的盐景观。

西藏芒康茶马古道上的晒盐场、四川自贡沿袭古法生产的盐井、青海茶卡天空之镜般的盐湖、陕西定边五彩斑斓的盐池,盐的景观世界千姿百态,色彩如梦如幻,还能带给我们视觉、味觉和嗅觉感官上的巨大震撼,每一处因盐而就的美景,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84定边盐湖群位于陕西定边县城北,西与宁夏盐池县接壤,北与内蒙古鄂前旗相连,是西北主要的产盐区,陕西唯一的产盐基地。

每当夏季,微风吹皱盐湖的湖水,翻卷的浪花在风中迅速凝结,生成闪闪发光的盐晶,湛蓝的天上朵朵白云,清澈的水里堆堆盐晶,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身处于此,天然的滤镜如梦似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阳光下一个个纵横排列的盐池颜色各异,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装扮出迷人的颜值。

由于藻类和不同的矿物成分,定边盐田一畦一畦间,在不同时段,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南风至,风起波生,即水凝盐。

”《定边县志》中对定边盐湖盛产食盐有着这样的描述,定边产盐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昌于唐宋,盛于明清,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开采历史超过两千年,区内所属大小盐湖14个,比较规律地分布在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60千米长的弧形地带。

定边盐湖出产的盐,“玉洁冰鲜,不劳煮泼,成之自然。

”且“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自古就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抗战时期的定边盐湖 色彩斑斓调色板1940-1943年之间,英雄的三五九旅,曾在此开垦生产打盐,四支队2 000余名指战员开展了打盐大生产运动,修筑盐田1 094亩,用食盐换回粮食、布匹、器械、药品等物资,有力地支持了边区财政和抗日战争,被誉为“中央第一财政”。

自贡盐工的精湛技术

自贡盐工的精湛技术

自贡盐工的精湛技术虽然四川的盐工最早来自农民、无业游民、甚至刑徒,但他们顽强拼搏,不断开拓创新,解决了从堪地找井到凿井取卤、煮卤为盐等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出现了许多有卓越贡献的能工巧匠,并通过口传心授,逐渐形成了一支技术精湛的盐工队伍。

正是这样一支队伍,创造了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利用这一技术,他们在公元1835年,开凿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1001.42米),“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还发明了充满智慧、简便易行的凿井、治井、打捞、输卤、采气、煮卤等一系列技术,以及大量工具。

如:利用有“打捞工具之王”的偏肩,可将落入井中的东西从直径仅几寸而深达数百甚至上千米的井中打捞出来,堪称中华一绝。

一个在自贡广为流传的故事,印证了其神奇的功力。

据传,当年有位盐商不相信偏肩打捞的神力,与自贡盐场技术最为精湛的颜蕴山打赌,把一块手表扔进一口深达800米的井里,颜蕴山却很轻松地把它打捞了起来。

那位盐商为此支付了50两白银。

再如,让西方天然气技术专家难以置信的“(kang)盆采气技术”。

在自贡很多盐井都是在采集卤水的同时收集天然气。

按今天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标准,这是极其危险的。

因为天然气很容易与空气混合之后发生爆炸,它里面含有的有害气体硫化氢也会在悄无声息之中将人毒死。

然而,自贡历史上却极少发生这类事故,工匠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他们就是在井的工作台面之下安装了一个收集处理天然气的特殊装置,名叫盆。

所谓盆是一种上小、下大的圆木桶状木制井口装置,安装于地表下、井口上,大小视井的产气量而定,一般上口直径1.6——2米,下口径2——2.5米,高约3米。

盆的四周插了很多管道,这些管道连接着盐井之外几百口煮盐的天然气灶口,由于这些灶口都比盆高,且日夜燃烧,所以,管道内会产生很大的气压差,迫使天然气自动、快速地流向各个灶口,而不会大量泄漏到盆之外。

自贡沿滩关于盐的小故事

自贡沿滩关于盐的小故事

自贡沿滩关于盐的小故事
自贡沿滩关于盐的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1.畜世盐井的传说:
很早以前,富世井一带还是一片平坝,中间有绿油油的稻田,是个官饶之乡。

后来,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几十口盐井,卤水长年浸泡,渐渐成了一片盐滩。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凶恶的巨人,他看上了这块富饶的土地,就吼道:“你们这些穷鬼,快给我滚开!我要在这里挖井煮卤。


老百姓被赶走了,可巨人没能挖出并来。

巨人一气之下,放出-群黑蛇来咬老百姓。

老百姓恨死了这个巨人。

这时,来了一个叫仲康的人,他很同情老百姓的造遇,便到仙山学法。

经过几年苦学,他学会了很多法术。

仲康回到人间。

便叫老百姓准备了- -把红萝卜缨、-桶清水和-面镜子。

他手执法杖,口念咒语,大唱-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突然之间,风云突变,雷电交加,但见那巨人被劈倒在地。

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纷纷称赞仲康的法术高明。

巨人的头被挂在树上示众。

奇怪的是,那巨人的头刚-落地,天空立刻云开秀散露出了阳光。

仲康叫老百姓把巨人的头埋了。

刚埋完,天空又乌云密布。

井盐之都自贡的多彩华章_自贡井盐

井盐之都自贡的多彩华章_自贡井盐

井盐之都自贡的多彩华章_自贡井盐如果说城市之魂在于文化,那么井盐文化就是自贡的灵魂,从千年之前延续至今,记录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见证岁月的绚烂与平淡,构筑起一座独特而充满韵味的盐都自贡。

自贡,得名于自流井、贡井。

自命名之初,就决定了它厚重的井盐文化传承。

自贡,1939年设市,时值抗战时期。

自成立之初,便决定了它的与众不同。

这座遍地井盐,因盐建镇、置县、设市的城市,以坚韧而执着的毅力,以超乎寻常的智慧,书写了一篇篇井盐文化的传奇。

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以务实并具开拓冒险的精神,以和平开放的胸怀,接纳着四面八方的聚集,创造了中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

这座水火相融的城市,以包容天下的胸怀,以兼容水火的智慧,让星光灯彩相辉映,珠联璧合满乾坤。

这座爱心满盈的城市,以奉献自我的精神,以乐观开怀的心态,一路前行一路欢歌。

红・经济自贡井盐文化带动的经济发展红色积极、热烈、斗志十足。

如同自贡的发展,持久而热烈,充满永不熄灭的斗志。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釜溪河畔,面积约4373平方公里。

作为天府之国的璀璨明珠,自贡是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

盐乃百味之祖。

出于大自然的恩赐,自贡拥有丰富的地下卤盐和天然气资源。

早在东汉年间,勤劳智慧的自贡先祖就开凿了自贡的第一口盐井一富义盐井,开始了井盐生产。

经过多年发展,到了清朝成丰年间及后来的抗日战争,自贡盐业人抓住两次“川盐济楚”的历史机遇,开创了两个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使自贡成为华夏大地上著名的盐都。

1939年,自贡设市,它的身上早已镌刻了浓厚的井盐文化印痕。

与其他城市不同,自贡在国内大多数地方都还处于农耕社会时,就已经形成民族工业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城镇,具备了一定工业社会的雏形。

正是这种工业文明的影响,使井盐文化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与巴蜀所有城市相同,自贡也是一座移民城市。

“湖广填四川”、“川盐济楚”,大量移民涌入自贡,促进盐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

御盐堂千年御盐传承

御盐堂千年御盐传承

千年盐都自贡以其悠久的井盐文化享誉世界。

1500多年前北周武帝时期,自贡就因天下第一古盐卤井----大公井而设镇。

通过提取1000米以下侏罗纪时期地质层卤水熬制的井盐,品质纯正、色泽晶莹、味道纯美,堪称人间精华,历朝历代均作为宫中御用佳品。

而自贡井盐独特的炼制过程中,盐工们热衷于收集制盐锅盖上的细盐颗粒这一神秘细节被清初时期在盐场巡视的官吏发觉并密报朝廷,而后盐场定期开锅制盐时从锅盖上精心刮下的细盐颗粒就被配制成特供皇帝、贵妃们御用的清洁、美容、养颜珍品封为“御盐”。

随着自贡井盐产量的提高,这种细盐颗粒在满足朝廷所需后,被富有的盐商们作为讨好女性的美容佳品在民间深受追捧。

通过现代化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御盐堂的矿物盐系列护肤产品将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消费者变成了现实。

千年盐都自贡井盐文化源远流长,其采卤制盐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76~88年)。

因自古盐商富可敌国,名流辈出,所以对生活养生的要求与创新都达到了极致。

对以盐养生的追求从盐商的女人们身上就可见一斑:相传,南北朝时期,在今自贡的富顺县,曾有一盐工之女,唤做小玉,与当地盐商一子相爱,两人欲结连理。

可小玉品性善良却面色黯淡,肤质粗糙。

而盐商之子出生名门,相貌堂堂。

这让小玉觉得自己高攀了,于是从家中搬出,终日躲在父亲制盐的作坊里,陪着父亲取卤制盐。

一日,盐商带着儿子到盐场巡查,发现小玉竟如脱胎换骨,肤色嫩白透红,甚至美丽。

后来小玉告诉盐商之子,自己藏在父亲制盐作坊这段时间常用制卤锅烧水洗浴,并刮下蒸盖上的细盐洗脸搓身以去污渍和异味,盐商之子听闻后激动之余更是惊喜。

于是两人喜结良缘,并开始将盐养生理念推广当时的富贾阶层。

后来盐场官吏密保圣上,盐养生逐渐在宫中开始流行并将现自贡大公井的井盐封为“御盐”。

川盐奇商王朗云

川盐奇商王朗云

川盐奇商王朗云I走近大家I文I张永久井盐世家传奇曾经有一句话十分流行:四川人是天下 的盐。

提起四川盐,不能不说自流井。

自流井 是四川自贡市的一个区,盛产井盐。

明、清以 后,自流井已成为井盐生产中心,是中国最大 的井盐产地。

自流井有四大家族——王、李、胡、颜,江湖称号分别是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 堂,颜桂馨堂。

这四大家族中,王三畏堂为 首富,其掌门人王朗云,当年是个响当当的人 物,他的起落,直接关系到王三畏堂的兴衰。

王三畏堂的堂名“三畏”来源于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王家将其中的“畏大人”改作“畏朝廷”,从 中看出,他们已经把官府看得和天一样大了。

这一改之下,能看出王家先祖的良苦用心。

追 溯王三畏堂的发家史,常能发现与官府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

王三畏堂在王朗云这一辈发迹后,整个 家族如日中天,事业蒸蒸日上。

据《王三畏堂 家族史》记载:当其极盛时期,王朗云在自贡 盐场拥有盐井40余眼,火圈(天然气井锅口)700余口。

开设盐号远及重庆、宜昌、沙市、洋溪、汉口等地。

田土乡庄遍于富顺、威远、荣县、宜宾数县,年收租谷一万七千余石。

因而王三畏堂有富甲全川之称。

王三畏堂的鼎盛 时期,每天的收人是一挑银子,重达80公斤。

按照家族史的记载计算,王三畏堂每年的收 人有白银90余万两。

道光年间,清廷的财政年 收人只有4000万两左右。

王三畏堂每年的年收人,相当于整个国家财政收人的1/50。

这真是 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于四川盐 业来说,既是危机,又是机遇。

从清代开始实 行的引岸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 区域只准若干世袭盐商专卖,不准跨区域自由 买卖,否则以私盐治罪。

长期以来,湖北、湖 南所需的盐,都被淮商所把持,川盐所占市场 份额非常小。

太平天国占据南京之后,长江上 的运输路线被阻塞,淮盐不能上运湘鄂。

清廷 发布公告,允许川盐销往湖北、湖南,这是近 代盐业史上有名的“川盐济楚'在川盐济楚的那些日子里,本来胆子就特 别大的王朗云,押送一船船盐,顺江而下,运 往湖北宜昌、沙市。

自贡盐场的传奇

自贡盐场的传奇

自贡盐场的传奇我们再听一听状元井的传说。

光绪乙未年,四川中了一个有名的状元,此人姓骆,名成骧。

他是怎样同盐井扯上关系的呢?当初,富荣盐场的大山铺锉成功了一口井,老板把它取名为“富从井”,老板为了加快加大出水产量,决计要升高天车井架,但在天车升高的同时,拉扯稳固天车的风蔑相应地就要牵得远些。

而富从井的地盘不大,所牵的风蔑要超出自己井的地盘,其中有几股风蔑必须要落栽到另一个老板办的“宝珠井”地盘内。

这个宝珠井的老板早就眼红于富从井的发财好运,眼下,富从井老板有求于自己,正是借机“敲竹杠”的好时机。

宝珠井老板乘机提出:要在我宝珠井的地盘又富从井上栽风蔑,这好办:只要你富从井从推水投产那天开始,每个月三十天的日子(即三十天的利润)按三七分成,我只要三成,这笔生意才说得和。

宝珠井老板未免是太凶狠、太苛刻、太不识情理,富从井老扳于是拒绝了宝珠井老板的苛刻条件。

这样,天车井架就只好不升高,当然产量起码要减少五成,这种看见黄金罐却挖不出来的感觉,使富从井老板心痛万分。

就在富从井老板又想多产盐多赚钱,无奈天车井架又升不高时,得知朝廷光绪皇帝亲自点的四川状元--骆成骧到自流井巡视来了,并探知骆状元是专程来观盐井、天车、火灶的。

富从井老板心生一计,决计要来一个“诸葛亮借东风”。

富从井老板四处奔走,托亲托友,以重金银两买通从县府到本城的大官要员,请他们千万要把骆成骧安排来自己的井上“视察、视察”一番。

这些收了富从井老板钱的大官要员们便顺水推舟,因骆成骧本来就是来看盐井、天车的。

在大官要员、地方绅士名流的前呼后拥下,骆成骧来到了富从井。

富从井老板大摆山珍海味之宴,盛情恭候骆状元。

席上,富从井老板趁状元公已有八成醉意时,换一副可怜之像,在状元公面前唉声叹气道:“状元公啊,我这口井眼是锉穿了,但就是还不能提水产盐哟。

眼下,一要向官府纳税,以为国尽点薄力;二是众多的盐工弟兄们等着提水烧盐要饭吃,以养儿养女养家人,真是难办罗!”骆成骧自不明其中的缘故,便问道:“是何故?你一一道来,我为你主张。

盐井的传奇——燊海井

盐井的传奇——燊海井

盐井的传奇——燊海井燊海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是中国著名的古盐井。

燊(shen):火在木上烧,三个火象征着生意红红火火,同时寓意天然气的源源不断。

海:寓意盐井如大海一般汲取不完,财源滚滚。

燊海井开凿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凿成,历时13年,井深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

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

井凿成后,每天喷出万余担的黑卤,日产天然气8500多立方米,烧盐锅80多口,时至今日仍可日产天然气约1500立方米。

当深井钻成11年后,俄国的谢苗诺夫于1846年钻成了口浅井,采出少量井油。

再过13年之后,美国的狄拉克才于1859年8月,钻成一口21.69米深的井,只从井里采出1.8吨多的井油。

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水火两井共960眼”,而燊海井则是其中最有名的盐井。

燊海井的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

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采输气设施等,展示了清代井盐钻凿、天然气采输、采卤、煎盐等传统技术和工艺。

这就是燊海井的天车。

天车被誉为四川自贡盐场奇观之一,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

天车井架十分壮观,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

这座用一根根圆木、蔑索捆制而成的、高达18.3米的“天车”;运用杠杆原理,由数人在碓架上一脚脚蹬踩冲击打井的木碓架。

如今的天车很有沧桑感,而且并非是遗迹,还可以使用...这是燊海井的井眼,这下面就是那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大清国人民的钝凿法创造了历史。

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看,真是不可想象,只好称之为“奇迹”。

一切看上去都很原始,但是正是这原始的钻井工具,成就了燊海井的传奇。

大车,是用来提捞卤水的设备。

提捞时,将竹篾绳的一端固定在大车上,经地辊、天辊后,另一端连接井口的楠竹筒。

百年盐都——自贡燊海井

百年盐都——自贡燊海井

P1汽车进入四川自贡大安区的长堰塘后,两旁的建筑立马丰富起来。

在依山而建的公路边,有一处白色围墙包裹的神秘之地,那就是著名的中国古盐井——自贡燊海井。

自贡燊海井开凿于清道光十五年,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它采用传统的冲击钝钻法施工,井深达到了1001.42米,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盐井开凿后,每日可以自喷盐卤和天然气,及至百年依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更可喜的是,自贡燊海井是用自喷天然气熬制自采的盐卤,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回报丰厚。

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的秘密,也由此因盐兴市,一时间周边纷纷钻井,到处呈现井架林立、锅灶密布、管道纵横、云蒸霞蔚的井盐生产景象。

其实,燊海井的盐卤,就是地壳变动后阻断在地层内部的海水,经千万年的隔绝存储,形成盐卤与天然气,经钻井探查,重新被身处内地的人类所利用,由此可见我国民众的智慧与当时科技的先进程度。

燊海井盐制作工艺依然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原料即为地下提取的盐卤,制盐的锅灶为圆型的翁笼灶。

制作流程还是提清净化,提取杂质,下渣盐、铲盐,最后是淋盐、验盐。

燊海井盐据说含有比海盐更多的微量元素,是制作泡菜的理想用盐,由它腌制的泡菜不臭、不生花,且清脆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有趣的是,就连提取矿盐后留下的黑色泥土,也含有钠、钾、钙、溴、碘等27种微量元素和40多种常量元素,当地百姓常用来敷在皮肤上,对防止皮肤老化,祛除老化角质、面部暗疮、粉刺、色斑都有积极功效,且可增强皮肤的弹性及色泽,提取药用后,应当是很好的护肤用品。

如今燊海井盐仍在生产,作为中国古代制盐的“活化石”,更具有遗产保护和知识普及的意义。

P2 (老伴拍摄)P3P4 (老伴拍摄)P5 高18米的井架P6P7 大地车(绞车)P8P9 灶房P10 圆形翁笼灶P11 加水P12P13P14P15 柜房P16 盐仓P17 P18P19 P20P21 (老伴拍摄)P22P23 P24P25 P26P27 P28P29 晒卤池P30 (老伴拍摄)P31 采输管道P32P33 P34P35 P36P37 P38P39 P40P41 牛拉绞车P42 (老伴拍摄)P43 (老伴拍摄)。

自贡井盐神秘的开凿仪式

自贡井盐神秘的开凿仪式

自贡井盐神秘的开凿仪式在古代,由于科学与生产力不发达,很多东西难于解释。

尤其充满高风险的井盐生产,人们难于掌控,只能祈求神灵的保佑,听天由命。

因此,为了讨吉利,井盐生产便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使井盐生产更加神秘。

凿井前,必须请“阴阳”先生择地,定井口,后聘“算命”先生根据井主的生辰八字选择破土日期。

开工当天早晨,须由井口管事宰杀雄鸡,沿选定的井口淋一圈鸡血,再破土动工凿井。

井凿好后,要摆放神龛供土地菩萨于井口坝,办土地会庆贺凿井成功,并宴请全体工人。

在开推之时(即从深井提取卤水之日),还要办酒席、宰雄鸡,敬土地菩萨,并扯下鸡毛用鸡血粘贴在天车和采架上“镇邪”,然后才正式放车提吸卤水熬盐。

凿井或淘井时,忌讳外人手摸吸卤器具,如盐水索、吸卤筒等,最忌妇女足跨凿井工具。

烧盐灶分火灶、碳灶。

建灶前,请阴阳择地、宰雄鸡、敬土地习俗与凿井同。

不同的是特别重视上中梁。

先请阴阳定上梁日期,届时老板必须到场,用大红纸一张,上书“紫薇高照”,洒上鸡血,粘在中梁上,取吉祥如意之一。

然后将中梁徐徐升起,平稳投入中柱榫位,老板给掌墨师(木工)喜钱。

如遇歪斜或差错事故则视为不吉利。

仪式,是一个地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常指活动或典礼的秩序形式。

它是根据宗教、社会习俗等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为、举动,随各个地区人们对自然、人文认知与理解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正如在四川产盐地流行的盐井开凿仪式一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虽然进行井盐开凿的四川先民已从实践中得出了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但由于对自然界缺乏更全面的认知以及对凿井结果的难以判断与控制,使得凿井的工匠和井户们对这些长年从实践中得出的丰富经验与技术缺乏足够的自信,只能通过祈求上苍庇佑或计算生辰八字等迷信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四川盐商家族都有一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的家族发展史。

这是由四川井盐生产发展的大环境和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大环境看,四川井盐因川盐两次济楚迅速崛起,走向辉煌,又因政府“收复楚岸”,失去销售地而迅速衰败。

从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看,井盐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既包含着丰厚的利润,也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当时,开凿一口井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每口井的投资多达上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元。

投资者想通过凿井取卤致富,无异于一场生命的赌博。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井场选址没有现代的勘测仪器和技术,只能凭经验,风险极大。

如果盐井的位置选择不当,最终将血本全无。

即使选址正确,要用人力凿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深处,会遇上难于估计的困难、风险,以至于不少投资者费时几年、耗银数万,最后连一滴卤水也不曾看见,只能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此,四川盐商家族都在经历传奇的发迹,辉煌的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败。

一个个显赫的家族在经历大约100年左右,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传奇的发迹。

在自贡,人们只要一提到“川盐济楚”这个词就眉飞色舞,这是自贡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

几乎所有四川的盐商发迹,都无一例外的抓住了川盐济楚的大好时机,加上自己的井灶开采又遇上了好运,挖到了家族发展的第一桶金。

如:富荣盐场首富王三畏堂暴富的起点是“天一井的成功开凿。

“天一井”是王朗云分家时得到的财产,他希望通过加深“天一井”得到黑卤,但因经济甚窘,不得已,准备出卖扇子坝(王朗云另一井盐开采区,后来成为其主产区和根据地)给陕西商人开采,以换取银两加凿“天一井”。

当王朗云将陕西商人约至八店街(时为陕帮八大盐号云集之所)立契时,他见陕帮贪其业,卖与不卖内心十分矛盾,乃乘机熬价拖延,犹豫时,托词出街小解,以延长考虑时间。

适时“天一井”管事奔跑而来,告其井已见功出卤,王朗云遂不辞而遁。

“天一井”起推之初,月推卤水二、三千担,当时卤水畅销,灶户每日订购卤水一担即可先收银一百两,因而获利甚丰,经济为之大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探秘(下)文/李忠东,图/缪自平大约在2亿年前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

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和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

2000年前,生活于此的先民偶然发现了2亿前“埋藏”于此的盐卤,然后便开始了对这种稀缺物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们凿井取卤,从大口径盐井到卓筒井,最终穿越千米岩层,创造了世界钻井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采盐业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最终孕育了自贡这座城市,以及这里根植于盐卤的独特文化。

[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

这口井的发现者是一种叫梅泽的獠族人。

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井在蜀中已经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6100多公斤的纪录,一口井的赋税居然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再改为“富义盐井”。

到了宋代,改为“富顺县”。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但因“富世盐井”而起的“富顺县(富世县)”却历经1446年而不变,成为自贡盐业史上及自贡置市史上的传奇。

[卓筒井——井盐开采的一次革命]四川井盐开采历史已有2300多年了,但到了宋代,就算有着悠久开采历史和丰富采卤经验的盐工,也遇到麻烦。

当浅层盐卤资源业已枯竭,埋藏于更深的三叠系盐卤,当时广泛采用的大口径浅井便已无能为力了。

“人类的文明就是嗅着盐行进的历程”。

巨厚的岩层,并不能阻挡人们对盐的追求,一种新开采方式随之应运而生,就便是卓筒井。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

这是一种利用当地特有的楠竹吸卤的盐井。

它的原理现在看来十分简单,即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足踏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但这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先进的凿井方式,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次创新。

同时代的苏轼曾经对这种新型采卤技术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在《蜀盐说》中写道“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卓筒’。

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

一筒致水数斗。

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精于文字的苏东坡用白描的手法,向我们传递卓筒井诸多信息。

首先是肯定了“蜀始创”的四川专利权,其次是对卓筒井技术要点作为说明,圜刃凿井、大竹筒“套管护井”、小竹筒“单向阀门提捞法”;最后他还对这项“专利”实用效果进行了调查“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专利证书”。

卓筒井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大口径浅井的诸多弊端,人类第一次把触角延伸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第一次在既不能眼见又不可预测的地壳深处获取我们所需。

这种被后来学者称为“冲击式(顿钻)”的凿井工艺,成为世界钻井技术的先驱,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继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

[伟大的井——燊海井]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国外人文学家称之为“伟大的墙”,而自贡的遍地盐井被国外学者称为“伟大的井”。

德国当代著名学者沃基尔教授曾经以“中国伟大的井”为题为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科学与美国人》撰写过一篇关于自贡盐井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一百五十年前在地球上的中国开凿成深达一千米的井来吸取卤水制盐……这口井是积八百年之久的凿井技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所创造的顶峰,其成就堪称当时世界之冠,要领先欧洲技术四百年,这一凿井技术已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继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文中所说的,便是座落在自贡大安寨的燊海井。

明清时期,盐井开凿技术已经又在宋代卓筒井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形成相井地、开井口、下石圈、凿大口、下木竹、凿小口等较为慎密的技术规范。

尤其是石圈、硬质木材、油灰等新型固井材料使用以及大量凿井、打捞、治井工的发明使用,盐井开采中经常出现的“落难”(钻具、吸筒等落入井中)、井壁坍塌、井下出水等事故得以解决。

乾隆时期富荣盐场的老双盛井深度便达到了513米,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的桂咸井深达799米,第一次将盐井凿到三叠系雷口坡组黑卤和天然气层位。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燊海井凿达1001.42米,“工巧匠智,令人莫测”的自贡人由此开凿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口千米深井。

10年之后的1845年,美国人在卡诺地区也创造了美国钻井的最高纪录,而井深仅仅为518米。

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三叠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的秘密,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时自贡地区呈现出“天车”林立,锅灶密布,笕管纵横,云蒸霞蔚的繁华景象。

早在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杂志便对燊海井进行专题报道,并认为19世纪初中国的钻井技术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

1985年自贡市政府对燊海井进行了修复,按照“整旧复旧”的原则,保留了原来的格局和木质穿逗结构的建筑风貌,恢复了旧时大门、柜房和盐仓,对高18.3米的天车进行了重新捆扎,重修了碓房和灶房,碓房中陈列碓架、竹制吸汲卤筒以及治井工具。

加固了大车房以及16瓜大车等设施。

如今,这个保存着了百的年制盐古作坊,仍遵循古老的工艺流程,将千米之下的盐卤提汲出来,然后用低压火花圆锅制成食盐,流向千家万户。

这里也就成为自贡最真实的井盐生产地和盐业活化石,完整地再现了清末钻井、采气、制盐的生产场境。

[最后的十八座天车]卓筒井的广泛应用给自贡带来了两大变化。

向下,我们穿越白垩纪、侏罗纪岩层,将盐井延伸到距今2亿多年前的三叠系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那里埋藏的优质黑卤,成就了千年盐都。

与此同时,地面上用于提取卤水、淘井、洗井的支架也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越架越高,这种由成百上千根质轻,耐腐蚀的杉木捆扎起来的建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车。

这种特殊的建筑曾经如密如森林般群立于自贡的各大盐井,蔚为壮观,成为自贡的象征和标志。

据史书记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

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水火两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所以流传有“自流井盐井(天车)多如麻筛”的说法。

1938年,抗战正酣之时,时任金陵大学教授,后来曾为张艺谋等老师的摄影师孙明经曾经携带一台16毫米特种柯达摄影机和一台120型蔡司依康照相机记录了自贡天车林立,盐井密布,笕管逶迤,灶房热气蒸腾的盛景,并最终以一部纪录片《自贡盐井》和一部以动画片为主的科考片《井盐工业》而轰动一时。

他的这次“自贡科考拍摄”被我国地理学泰斗黄国璋先生称为“一次让无数人永远都可以看到的工业地理科考”。

就算是见惯于上海滩繁华高楼的孙先生,也惊讶于自贡天车的高大,这些仅用细杉木、竹条和麻绳捆绑而成的井架天车有的竟比当时上海最高的国际饭店还高。

盐井与天车,一个地下,一个地上,自贡一次次打破凿井最深记录的同时也一次次打破我国木结构建筑的最高纪录。

然而,在岁月的荡涤中,数以万计的天车大多已坍塌、烧毁、拆除。

2009年5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有自贡“迎客松”之称、位于内宜高速路旁的源通井天车烧毁。

自贡市境内仅存的19座天车,只剩下18座仍执拗地屹立在天地之间,无比孤独与凄凉。

[盛装历史的西秦会馆]“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盐商是当时自贡,甚至全国最赚钱的行业。

赚了钱的盐商为“炫耀郡邑,款叙乡情”,纷纷建立“同乡会馆”。

会馆文化将外乡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自贡文化中的一道靓色。

最著名的会馆有陕西商人修建的西秦会馆,湖北、湖南、江西的同乡会修建的禹王宫,贵州会馆霁云宫,福建会馆天后宫,广东会馆南华宫等。

位于自贡市城市中心的西秦会馆始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经道光七年至九年(公元1827-1829年)大规模扩建后,成为当时,也是迄今为止自贡保留的盐业会馆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精品。

西秦会馆因殿中供奉关羽神位,又称关帝庙。

又因系陕籍盐商“款叙乡情”的同乡会馆,俗称“陕西庙”。

西秦会馆居釜溪河畔,背依龙峰山,坐北朝南于闹市之中,整个建筑群在平面上呈矩形,布局方整,轴线分明。

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置,依次为武圣宫大门、献技诸楼、大丈夫抱厅、参天阁、中殿、正殿。

两侧建阁楼和廨房,建筑之间以廊屋连结,组成多个既相通又独立的院落,四周以围墙环绕,形成封闭的空间。

若要说西秦会馆最与众不同之处,那便是奇特的复合大屋顶。

屋顶造型有歇山式、硬山式、重檐六角攒尖式和重檐庑殿式,而且这些不同的造型在同一个建筑上重叠、配合使用。

这种多檐的复合结构,在明清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极为罕见。

西秦会馆的精彩还不仅仅在于它宏伟的形制,复合结构,密疏相宜的空间布局。

它的细微处同样令人称道。

木雕石刻藏在建筑的每一人角落,尤以木雕最为生动传神。

木雕主要集中于献技、金镛、贲鼓的木栏上,内容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场境、花鸟静物以及秦腔造型为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著名美术史学家陈少丰在所著的《中国雕塑史》中这样写道“自贡西秦会馆的木雕装饰,则是清代民间建筑木雕的杰出代表。

”足可见这里的木雕在中国雕塑史上的地位。

作为陕西盐商精神领地的西秦会馆,将关羽做为精神偶像,集忠勇仁义为一身的关老爷成为凝聚秦人,团结对外,共度时艰的精神象征。

而献技楼、天街、月台,又是陕商们的商务活动、娱乐活动空间。

至今我们仍不难想像彼时“会馆虽多数陕西,秦腔梆子响高低,观场人多坐板凳,炮响酬神散一齐。

”的热闹场境。

而据说,当时四川各地的川剧戏班也皆以能到陕西会馆演出为荣,大有今天维也纳“金色大厅”之意。

解放前,西秦会馆一度曾做为民国时期自贡市政府所在地。

1959年,由邓小平提议,将西秦会馆作为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研究、陈列以自贡地区为中心的四川井盐历史文物。

这里保存着井盐钻井、采卤、输卤、制盐大量生产工具和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契约、帐册、岩口簿等大量史料。

其中馆藏的盐井传统钻凿和修治井工具503件,是中国目前唯一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古代顿钻工具群。

馆藏的岩口簿则真实记录了清代以来井盐凿井的钻前准备、凿井过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凿井的进尺、岩层情况、井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处理事故采取的措施与办法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