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历史
中国著名画作介绍
中国著名画作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幅长卷作品描绘了北宋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繁荣和文化风貌。
画中绘制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建筑和物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被誉为“东方之奇迹”。
2.《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明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是中国著名山水画之一。
这幅作品描绘了浙江富春江的山水风光,山峦叠嶂,江水潺潺,树木葱葱,展现出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观。
作品中色彩明快,构图和谐,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被誉为“青砖继白描,元代媲金翳”。
3.《八骏图》《八骏图》是明代画家徐渭的代表作品,是中国著名的马画之一。
这幅作品描绘了八匹不同姿态的骏马,每匹马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画面布局疏密得当,线条流畅,给人以立体感和动感,展现了徐渭的高超绘画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4.《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明代画家唐寅的代表作品,是中国著名的山水画之一。
这幅作品以淡泊明快的笔墨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山水风光,整体构图宏大,气势磅礴。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山石云水技法,给人以豁达、洒脱的感受,展现了唐寅的独特艺术风格和精湛技艺。
以上介绍的几幅中国著名画作,代表了中国绘画的不同流派和风格,展示了中国悠久的绘画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为世界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中国著名画作,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绘画的魅力和价值,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0字完】.第二篇示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画作,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艺术技巧、题材表现,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画坛的珍贵遗产。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名画鉴赏: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名画鉴赏:论《富春⼭居图》(⼦明卷)⽂/江枫在中国绘画史中有⼀幅绝⽆仅有的画,这幅画被⼀位皇帝如此喜爱,塞北江南随⾝携带五⼗余年,到⼀处地⽅,都要拿当地事物与此⽐照,写诗作⽂在画上题识多达五⼗五处。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及世界美术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这位皇帝就是乾隆,⽽这幅画就是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代《富春⼭居图》(⼦明卷)。
(下称(⼦明卷))《富春⼭居图》(⼦明卷)全卷(⼦明卷)⾃乾隆⼗年(1745⼄丑)进⼊清宫内府,就得到乾隆的赏识与喜爱,以黄公望真迹名义,录⼊了权威的乾隆藏品集《⽯渠宝笈》初篇。
因为是乾隆御定,之后的有清⼆百余年,是没有⼈提出疑义的。
直⾄近现代,⼈们才慢慢地认识到同时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居图》(⽆⽤师卷)才是黄公望真迹,⽽且也渐渐成为⼈们的共识。
那么(⼦明卷)究竟是怎样的⼀幅画呢?正在受到⼤家的关注。
笔者也想就此作⼀探讨、研究。
⼀论及(⼦明卷)的⽂章很多,对(⼦明卷)的性质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
虽然认为它是黄公望真迹的⼈⼏乎没有了,但是有⼈认为是“摹本”有⼈认为是“仿本”“临仿本”,有⼈认为是“赝品”不⼀⽽⾜。
因为牵涉到(⼦明卷)的性质必须界定⼀下。
我们知道学习西⽅绘画和学习中国画的⽅法是不同的,学习西⽅绘画,⼀般是以素描、速写为学习⼿段。
通过写⽣来掌握造型,构图等等艺术技巧,⽽后逐步进⼊构思,创作阶段。
⽽中国画则不同,不是以写⽣为⼊门途径,⽽是通过临摹为掌握中国画艺术技巧和造型能⼒,再通过写⽣然后进⼊创作阶段。
在临摹的过程中就会产⽣许多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致可分为真迹、摹本、临本、仿本、代笔、赝品等形式,下⾯就此作⼀研究分析:1、真迹:⼜称真本,这是由书画作者亲⾃完成,并题款、签名、盖印⽽确认的作品可称为真迹。
也有可能作者完成后因某种原因没有题款、签名、盖印的情况,但有作者的亲友、师长或艺术鉴定权威考定的作品也可称真迹。
如黄宾虹去世后留下⼤量完成、没完成的作品,没有作者的题识,黄宾虹的亲属将这些作品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后,浙江省博物馆进⾏考定,盖上鉴藏章,这些作品也应认定为黄宾虹的真迹。
五年级下册第2课课文讲解
五年级下册第2课课文讲解
五年级下册第2课的课文是《富春山居图》。
这篇课文介绍了中国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和画面描绘。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
1. 黄公望:中国明代画家,擅长山水画,作品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想象力,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 《富春山居图》:又称《富春山谷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长达6.4米,以水墨为主要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富春山
谷的秀丽景色和人物生活场景。
3. 富春山谷:位于浙江绍兴市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以秀丽的山水和淳朴的人文风情著称。
4. 富春江:富春山谷内流淌的江河,是浙江省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黄公望画作中的主要景象之一。
5. 画面描绘:《富春山居图》以富春山谷为背景,描绘了江水、岛屿、奇峰、溪流、古树等自然景色,以及渔翁、渔船、牛羊、行人等生活场景,展现了浙江乡村丰富多彩的生态和人文风貌。
6. 艺术价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一件无价
之宝”。
中国美术史作品鉴赏2500字左右
我国美术史作品鉴赏一、概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灿烂的美术传统,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品,在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美术作品不仅在艺术技法上具备精湛的表现力,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文将结合我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二、唐代丹青1. 作品名称:《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它描绘了汉代大文学家司马迁赞颂洛神的故事。
这幅作品以唐代山水画为主,富有诗意的笔墨表现出了古代女性的风采和气质。
2. 作品名称:《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是唐代女画家周昉的代表作之一,她婉约含蓄而又洒脱大气的画风,展示了唐代女性的高雅与风韵。
此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特的个性,更在当时的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宋元绝妙1. 作品名称:《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以精湛的写实技法描绘了宋代都市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北宋时期城市风貌与社会风尚。
通过这幅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前的繁华与生活场景。
2. 作品名称:《献寿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献寿图》以典雅清丽的风格,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发挥到了极致。
画面上的灵动笔墨,勾勒出了人物的生动形态和优美动态,展现了我国绘画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情趣。
四、明清艺术呈现1. 作品名称:《富春山居图》明代艺术家文征明的《富春山居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技巧,表现了富春山水的清幽和恬静。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艺上有着极高的水准,更体现了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调与内心世界。
2. 作品名称:《居山图》四大家之首的文人画家董其昌的《居山图》以饱满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自然山水的宏伟气势和绵延曲折的线条美感。
此作品凝聚着董其昌在绘画艺术上的精微心得,展示了明代绘画的高度成就与艺术风貌。
五、现代精品绘画1. 作品名称:《白菊图》著名花鸟画家徐悲鸿的《白菊图》以恢宏大气的笔墨和细腻入微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白菊风姿的优雅与华贵。
中国历史故事:《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
中国历史故事:《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中国的传世之画中,富有传奇色彩的很多,但如《富春山居图》的经历这般曲折跌宕、充满戏剧性且寓意悠远的,可谓独一无二。
公元1347年(元至正七年),78岁高龄的一代山水画宗师黄公望,决定要使出毕生功力,研磨出一幅山水画长卷。
此后三年,黄公望潜心创作,1350年终于大功告成,作品取名《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自觉年事已高,恐不久于人世,便将此画送给挚友无用上人。
无用上人展开卷轴,不禁惊为天作:图绘富舂江两岸秋景,坡岸水色飘渺,远山隐约,接着是群峰争奇,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巍峨挺拔。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
无用上人当即大呼:“此画必为传世之作!”4年后,黄公望去世,而《富春山居图》则在无用上人忐忑不安的收藏中开始了漫长而富有传奇的历程。
接下来的一百年,此画历经了众人的一番巧取豪夺,直到明成化年间,才辗转至大画家沈周手中。
按理说,沈周识画、懂画,爱画,《富春山居图》算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
不料,沈大画家有一天突然头脑发热,觉得这么好的画,却没名人的题跋,显得有点美中不足。
他接着就干了一件把肠子都悔青的事。
他将此画交给一位朋友,请他题跋。
哪知道朋友的儿子是个纨绔子弟,见老爸的书房里有如此名贵的画,就动了邪念,偷偷拿出去卖了。
沈周知道后,捶胸顿足,满世界地寻找,还真见证了奇迹发生的时刻,某酒肆里,有人拿出此画公开出售,沈周赶紧掏银子要买,无奈囊中羞涩。
又转身四处去筹钱。
遗憾的是,等他再回来,画已经被别人买走了,再无下落。
沈周欲哭无泪,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凭着记忆,又临摹了一副《富春山居图》来表达对真迹的无限追思。
又是近百年的巧取豪夺。
到了明末,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董其昌粉墨登场。
董其昌既是画坛领袖,又是礼部尚书,讨好巴结的人趋之若鹜,《富春山居图》以“礼品”的形式重出江湖,落入董其昌之手。
中国历史故事-《富春山居图》是如何作出的?它为什么被分为两半
中国历史故事-《富春山居图》是如何作出的?它为什么被分为两半《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元代著名画家和全真教道士黄公望。
黄公望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作画,因为在当小吏的时候,被人诬告下狱,出狱之后看破红尘,此后游历名山大川,专注于绘画山水,那个时候他刚好五十岁。
黄公望大概七十九岁的时候与无用禅师一起来到富春,顿时被富春秀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
一生游离四方,见惯了名山大川的黄公望,最后被富春的山水之景留住了脚步,此后决定定居此地。
无用禅师见黄公望选择落脚富春,于是自己一个人离开。
而黄公望为了让无用禅师了解富春的景致,于是为他绘就了这幅《富春山居图》。
为了更好的描绘富春的山水,已经年迈的黄公望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辛苦的奔波并没有白费,真切的观察和体验,加上晚年已经锻炼的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最终早就了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富春山居图》。
至正七年,黄公望开始动笔的时候已经八十三岁,期间断断续续,一直到至正十年,黄公望为此图题名《富春山居图》的时候,还没有完成。
《富春山居图》历时大约七年时间,一直到黄公望去世不久前才最终完成。
既然是为自己的道友无用禅师所绘的画卷,那么《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者,自然就是无用禅师了。
无用禅师在拿到这幅画的第一刻,就已经为画中展现的秀丽山光和黄公望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所折服惊叹。
如此精品,让他不得不考虑是否会被人给“强取豪夺”的情况发生。
为了避免失去这幅画卷,无用禅师在第一时间,在画卷还没有彻底完成之时,就让黄公望“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
无用禅师是十分机智的,《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完全不需要质疑。
一直到明朝成化年间的画家沈周收藏之前,这幅画藏在何人家中情况不明。
这幅画后来被沈周收藏,也是很短的时间,随后被人借走。
沈周后来虽然有心想要赎回,但是因为家贫,最终只能遗憾离世,凭记忆背临以慰怀。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一.历史背景:《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历经几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
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
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
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
之后《富春山居图》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证实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富春山居图》久经磨难,终于得以保存下来。
现藏的《富春山居图》分两卷,前半卷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自此,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才得以展现在国人面前。
二.作者简介: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元代著名画家,江苏常熟人。
他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
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鉴赏小作文
富春山居图鉴赏小作文哎,你们听说过《富春山居图》吗?这幅画可是中国的宝贝啊,被称作国宝中的国宝。
今天咱们就来瞅瞅这幅画,轻松聊聊它的美妙之处吧。
首先得说,这幅画的历史可不短呢,早在明朝的时候就画好了,至今快六百年了。
不过说到这幅画,真得提提它的命运,那可是一波三折。
咱们这幅画最开始是完整的,但后面因为一些原因,竟然被分成了两部分。
现在咱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在台北呢。
有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小李、小张约在了博物馆,打算好好欣赏一下这幅画。
小李一边看一边感叹:“哎呀,这山真的是画得太有感觉了,山顶那几笔勾勒,像不像你爬山的时候,山顶雾气缭绕的样子?”我点点头,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确实,这幅画里的山真是妙笔生花,山石、松树、云雾,几笔勾勒,就把山的气质全都表现出来了。
然后小张凑过来,带着一副侦探的表情说:“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画里的小船?那条小船上站着一个人,真像是在和山对话呢。
”我笑着说:“对对对,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那个小船上的人特像个山中的散步者,悠闲自在。
”大家聊得正热火朝天的时候,旁边一个博物馆的导览员也忍不住加入了我们的讨论。
他说:“其实这幅画的作者黄公望,在画这幅画时,真的是把自己融入了山水中,感觉就像是在与大自然对话一样。
”这话一出,大家都对这幅画多了一份敬意。
想象一下,几百年前的一个画家,竟然能把山水画成这样,真的是艺术的奇迹。
聊着聊着,小李突然冒出一句:“那你们说,这画里是不是有一种‘山中无岁月’的感觉?”小张接话说:“对啊,画中的山水仿佛没有时间的痕迹,永远那么静谧。
”这时候,我也感受到那种静谧的氛围,仿佛站在画前,所有的喧嚣都被抛在了脑后,只剩下那山水间的悠然。
最后,我们还讨论了一下画的技巧。
小李说:“你看这画,线条非常有韵味,既有细腻的笔触,又不失粗犷的风骨。
”小张则补充道:“对啊,这种对比其实很难掌握,只有真正懂画的人才能做到。
”一趟赏画之旅,就这样在轻松的聊天中结束了。
站在《富春山居图》前,我和朋友们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美妙,也感受到了山水画带给我们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品鉴 《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
品鉴《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它们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描绘了长江流域从四川峨眉山至江苏扬州的壮阔景色,构图宏大,气势磅礴。
王希孟在作品中注重山川的布局和景色的表现,运用了"远近分明、轻重对比"的手法,刻画出远处山峦的轮廓和近处细节,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
同时,他还运用了"枯山水"技法,即用极简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山水,减少了色彩的运用,从而突出了画面的意境和气氛。
《富春山居图》是南宋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画面展现了浙江富阳富春江畔的秀美景色,以及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画面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突出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现了山水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黄公望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表现出山水的细腻和柔美,尤其是在绘制树叶、草木和山石等细节方面,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技艺。
总的来说,这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核心价值观——“气韵生动”,即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山水与自然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生命力。
不同的是,《千里江山图》更注重大气磅礴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而《富春山居图》则更注重细腻的表现和情感的渲染。
这两幅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艺术品的建议:着眼于细节。
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发现画家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着眼于整体。
从画面的整体来感受画家的意图和情感,体验画面给你带来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联想自身经验。
与作品中的元素相对应,联想到自身的经历和情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境。
多方参考。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画家和作品的背景和历史,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欣赏作品。
希望以上建议对您欣赏这两幅画作有所帮助。
《富春山居图》的历史故事
首先,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明代董其昌晚年时,将《富春山居图》以高价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之矩。
吴之矩的三儿子叫吴洪裕,酷爱收藏到了不愿做官的地步。
吴之矩临死前,将《富春山居图》传给了这个儿子。
吴洪裕花巨资为《富春山居图》造了一个楼,唤作“云起楼”,楼中藏图的那间屋子当然就是“富春轩”了,这里,也成了吴洪裕一生最爱的地方。
然而,人总是要死的,吴洪裕也不例外,但他就算要死,也放不下《富春山居图》。
于是,他作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要此画为他火殉。
吴洪裕奄奄一息的时刻到了,他授意侄儿取来《富春山居图》,火点起来了,画被投入火中,吴洪裕带着满足的笑容渐行渐远……说时迟那时快,他侄儿迅速从火中偷偷捞出此画,往火中投进另一幅画,偷梁换柱。
从此《富春山居图》起首一段就被烧去,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后人称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后人称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国宝再也无法完全复原。
与《富春山居图》比,我国另一件著名国宝《平复帖》要幸运得多。
《平复帖》传世一千七百年间,大多时期是在皇家,最惊险的时候是大收藏家张伯驹保管它的那段民国战乱期间。
张伯驹为了保管它,经历被绑票、险些丧命、破家逃难种种艰辛,为之担当风险二十年,最后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历代包括帝王在内的大收藏家,都在《平复帖》上钤下了自己的印迹,只有这个张伯驹,如白驹过隙,不留一痕。
这在那些利字当头的俗人看来是绝对不能想象的。
同样是收藏家,吴洪裕和张伯驹相比,其境界之高下简直如云泥之别。
有人说收藏其实是一种占有欲,甚至可说是一种恋物癖,此种说法虽显得刺耳,但某些收藏家的确表现出这样的心态,例如《富春山居图》的遭遇正反映了一个藏家至死不渝的强烈占有欲。
其实,一个人恋物,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但若只知恋物却不知爱人,就成了恶癖,体现出来的自然是一种自私和狭隘的恶俗境界。
《荀子·修身》中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即君子可以控制对物质的追求,小人只能被物质所左右;北宋诗人范仲淹也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君子的修养要能够抵御物质的诱惑和内心情绪的影响;《韩非子·喻老》中记载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春秋时宋国边远的地方,有人得了一块宝玉,将其献给宋国的执政大臣子罕,子罕坚辞不要,献宝人说:“这是一件宝物,应该佩戴在君子身上,我们百姓消受不起。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艺术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山水画之一。
黄公望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作品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他对山水的表现上。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长卷式的山水画,整幅画面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呈现出富春江的山水风光。
黄公望善于运用墨线的变化和水墨的渲染,使得画面的层次感十分丰富。
在画面的远处,他用淡墨勾勒出远山的轮廓,采用淡淡的墨色和水的渲染来表现山间的青翠和烟雨,给人以遥远和若隐若现的感觉。
而在画面的中间,他运用了浓重的墨色和水的渲染来表现近处的山石和江水,使得整个画面的层次跳跃感更加鲜明。
黄公望在山水的表现上,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立体和丰富。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他对意境的追求上。
《富春山居图》在山水的表现上不仅仅是写实的描绘,更加强调了画家对自然风景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追求。
在画面的布局上,他利用长卷式的形式,把江山的壮美尽收画卷之中,使得整个画面有了种种变幻的意味。
在画面的构图上,他采用了远近错落的手法,使得画面的深度感更加丰富。
而在画面的细节上,他注重了对植物和建筑的描绘,使得画面的细腻和生动感更加突出。
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黄公望注重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强调内心情感和审美意趣的追求。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在山水的表现上注重了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注重了意境的表达和审美情趣的追求,同时也注重了对传统山水画的改革和创新。
他的艺术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画派,也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黄公望的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魅力。
富春山居图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点
富春山居图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点富春山居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幅极为著名的山水画作品,作为浙派山水画代表作之一成为世间不朽的经典。
在文化价值和审美特点方面,富春山居图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一、文化价值1.历史意义富春山居图绘制时期是明朝嘉靖年间,历史时期背景深厚,也是当时文化艺术的高峰之一。
同时,岳飞与钱弘佐之间为了公正和谏言,以死护节的故事也深刻在国人的心中。
因此,富春山居图通过画面中形象的传达而展示出了国人不畏强权,顺应本心,崇尚正义,以及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等极富历史意义的内涵。
2.美学意义富春山居图无疑是品味中国山水画中的杰作之一,通过画面所展示出的绘画技法和意境展现,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画家用骨笔急疾,以韵味处处,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山水风景。
画面把山、水、云一一呈现在眼前,犹如人间天堂般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更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形式与精神形态的相互配合和悉心的追求,极具价值。
3.历史价值在文化上,富春山居图向世人展示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巅峰之作。
他在艺术上的创作能力和提高,也为后来中国山水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早期中国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地位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度挖掘和思考的。
二、审美特点1.独特的格局和版面布局富春山居图的画面布局非常独特,按对角线分成两个部分,离右上角远近递进。
画家巧妙使用了空间,将整个画面构建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这种构图方式清晰地传达出一种比较稳定的平衡和秩序感。
2. 神态自然、传神之感画面中的风景和景物虽然做得非常精细,但是对于每个人的印象,不仅仅是形式的表达,更在于传达出来的神态,更在于富有人情和生动性。
富春山居图所展示出的生动性,是画面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情况的生动,如每根树、每条溪流都有自己的风姿,呈现出非常自然的景象。
3. 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生活方式在富春山居图中,画家十分擅长运用绘画技巧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生活体验。
富春山居图介绍作文
富春山居图介绍作文《富春山居图介绍》篇一《富春山居图介绍》嘿,朋友们!今天我想给大家唠唠一幅超级厉害的画——富春山居图。
这画啊,就像是一座艺术的大山,让人仰望。
我第一次知道富春山居图的时候,还以为就是一幅画了富春山景色的普通画呢。
可当我真正开始去了解它,哎呀妈呀,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这画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掘越觉得深不见底。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画的。
你想啊,那个时候没有咱们现在这些高级的绘画工具,就靠着毛笔和颜料,他能画出这么震撼的画,简直就是大神级别的人物。
这幅画啊,长长的,就像一条艺术的长河在画卷上流淌。
它描绘的富春山那一带的景色,就像是把真实的山水给搬到了纸上。
我看那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好像能走进画里去。
那些山啊,像是一个个巨人在那里站着,有的山高,有的山矮,高的仿佛在跟天空比高低,矮的就像依偎在大山旁边的小娃娃。
山上的树就像山的头发,郁郁葱葱的,一阵风吹过,也许那些树就会沙沙作响,像在轻声低语呢。
这画里的水可有意思了。
水的线条就像流动的丝绸,蜿蜒曲折。
有时候宽得像一片小湖泊,有时候又窄得像一条丝带。
水里好像还有小鱼在游呢,虽然画里看不到鱼的样子,但是看着那水的波纹,我就觉得可能有小鱼在下面欢快地游来游去,就像我小时候在村子里的小河里看到的那样。
不过啊,这富春山居图的命运也是够波折的。
就像一个人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它被分成了两段,就像一个家庭被拆散了一样,想想就挺让人难受的。
可是呢,这也让它更加充满了传奇色彩。
现在啊,这画就像一个明星一样,受到全世界很多人的关注。
我有时候就想,黄公望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对富春山的热爱,还是想通过这幅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也许都有吧。
这富春山居图啊,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承载着古代的山水文化,就像一艘装满宝物的大船,在历史的长河里航行,一直航行到现在,还将继续航行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
你们说,这么厉害的画,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呢?篇二《富春山居图介绍》《富春山居图》,哟呵,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啊!每次提到这画,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要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一样。
富春山居图鉴赏及感受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
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据记载,这幅画花了好多年才完成,画家在这幅画的自提中说“阅三四载未得备”,清初画家元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黄公望是经营七年而成。
下面是我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的粗浅鉴赏以及自己对美术鉴赏的看法:一、简介与背景《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在黄公望创作此后的数百年间,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据记载,这幅被称为精品中的精品的名作,转手与不少收藏家之间,饱经沧桑,差一点被当成富人的殉葬品化为灰烬。
这幅图卷就分成长短两段。
一段被称做《剩山图》,长约51.4厘米,另外一段称做《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636.9厘米。
《富春山居图》分前后两段。
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
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
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
黄公望在《写山水决》中写到:“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
”他以80高龄之躯,以精微而不放纵之笔,热情而沉稳地抒写着对自然的感受。
此图即是最好的印证。
与许许多多历史上成功的画家一样,黄公望初衷未必是当个纯粹的画家。
黄公望也是在报国无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以传道和绘画作为生存方式及性情之寄托。
他虽号为“大痴”,但并没有象徐渭那样疯赖,也没有象凡高那样极端。
他性情温和、睿智,在官与隐、儒与道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这是他的“吏员腑脏”发挥了作用,也是他后半辈子生活道路平坦、并享有高寿的主要原因。
黄公望的晚年生活是安定的,但50岁以前却是穷途潦倒,扁尝辛酸。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简介 黄公望是怎_历史故事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简介黄公望是怎《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出生于公元1269年,去世于公元1354年,是元代著名画家和全真教道士,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
黄公望原本的名字叫陆坚,因为幼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双双离世,族人于是将他过继给永嘉洲平阳县一位姓黄的人家。
此后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元朝至元年间,黄公望被浙西廉访徐瑛辟为书吏,此后在徐瑛手底下工作了一段时间。
官场黑暗,争权夺利的情况时有发生,官员因为这种政治争斗入狱的不胜枚举,黄公望便是其中一个。
黄公望当书吏当的好好的,尽职尽责,也没有出现什么纰漏,最后却因为被人诬告,最后被逮捕下狱。
出狱之后,黄公望对黑暗的官场充满了失望,于是拜师金月岩,进入全真教。
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
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
本来对于黑暗混沌的现世就已经存在不满,等到进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之后,黄公望更加的看破红尘。
他开始游览四方,浪迹天涯。
因为长期出入名山大川,黄公望开始对江河山川产生兴趣。
这也是为什么,黄公望的画作大部分都是名川大山的原因。
黄公望痴迷于山川,为了更好的领略山川的情韵,在居住在一地的时候,当地山川仿佛成了他的情人一样,让他流连忘返,见之不忘。
居住在玉山的时候,朝起晚睡,全身心的沉浸于大自然之中,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居住在松江的时候,黄公望对山川的痴迷已经到了如痴如醉,思之如狂的地步。
沉浸于观察山水的他,经常在山中静坐就是一日,而且这种情况还是连绵不绝,废寝忘食。
居住在富春的时候,总会在身上背着一个皮囊,理念装满了他绘画用的画具。
走到山中,但凡见到山川中美丽的景色,他都会铺开画卷,将所见摹写出来。
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这幅画起稿于至正七年,期间断断续续,历经数年,到至正十年,黄公望为这幅图作题之时都还没有最后竣稿,而那个时候黄公望已经八十三岁,绝对是他技艺最精湛的时候。
《富春山居图》名词解释
《富春山居图》名词解释《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贵族领袖和文人墨客家族极少绘制的传统山水画,它属于敦煌壁画中的著名作品。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为浙江富阳的知名艺术家苏轼。
《富春山居图》是清代中叶的山水画,画中宝无量山为主体。
该图是构成山水画的景物的组合,其中山、树、水、桥、廊柱、石缝以及水池圆满结合,为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又充满活力的山水图景。
画中所绘景物除了宝无量山以外,还有层绿的山峦、秀美的江河水线、碧绿的小溪、神秘的洞庭湖、僻静的草田以及古风突出的门楼。
该画以宝无量山为主体,细心突出每一种画面的丰富性。
宝无量山位于江南的闽江江畔,被描绘为树木葱茏,山峦嶙峋,山顶上有一座名为“火龙阁”的寺院,层峦叠嶂,令人陶醉。
《富春山居图》画风模仿黄公望《渔歌图》,充满清新感。
山石林木形态不一,细节充分,整体尺度大,视角宏伟,令人大开眼界。
图中两排船只和一群小船正在江中游历,给人以悠然自得的视觉感受,以及灵性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苏轼的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精神,也表现出对自然的钦佩与尊重。
此外,《富春山居图》中还有大量的艺术象征,画中的景物超越了实景的限制,融合了古典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远的思考。
比如在画中苏轼用梅花可以代表松树来抒发他的思想,梅花中的宁静朴实代表了苏轼晚年中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同时,苏轼也用画中的小船、野鸭等形象来表达他对水的崇敬。
苏轼用画笔勾勒出峰林峦路,让人们想起山水的憧憬,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回忆。
《富春山居图》不仅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它更象征着一种美学境界,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活活力的审美观点,一种令人赞叹的精神境界。
苏轼以极富艺术魅力的笔触将他对山水、生活与自然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出其对美好生活以及意境的热切期望。
《富春山居图》-你真的看懂了吗资料讲解
《富春山居图》-你真的看懂了吗《富春山居图》你真的看懂了吗?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
黄公望与西方天才型画者梵高不同,在七十岁前,他从未想当个画家。
正如所有宋元明清的中国文人,黄公望幼年书读得好,一心只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府做官。
四十岁之前,他追求的是身份地位,这位了不得的巨人曾一度被摆在难以想象的乏味官职,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
改变他人生境遇的不是任何大时代的文化潮流,而是被长官牵连下狱,牢坐了十年,罪名也不如苏东坡令人同情,而是颇不高尚的贪腐之罪。
五十岁黄公望出狱,转身成了道士;隐居民间长达三十多年。
松花江畔一位后代才知晓的伟大画家日日摆摊,干一个一点也不体面的职业,卖卜为生。
《富春山居图》从完成的一刻,精通卜卦的黄公望已预言此画未来命运将“巧取豪夺”。
黄公望为完成此作,在富春江待了五至六年左右;八旬的黄公望业已领悟人生纵有回荡,但勿须执著;从起始至死亡终结,一段因缘罢了。
黄公望接近完图时,将此画赠与师弟,号“无用”,他则自称“大痴”。
师弟无用看透不了人生,急着想取历史巨作。
无用师弟一毛钱没付取得了《富春山居图》,死后他的后代将之变卖。
《富春山居图》走入明代,名气愈来愈大;历经多位大画家收藏,也从此开启世界绘画史上少见坎坷传奇的收藏故事。
《富春山居图》(局部)画卷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至明成化年间,由沈周收藏。
沈周自从得到这件宝贝,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出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便请朋友题跋,一朋友儿子见画得这么好就产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
(完整版)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邮票形式
温总理记者招待会后的第6天即2010年3月20日,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了《富春山居图》特种 邮票,全套6枚,面值总和为9.3元。整版由2套 共12枚组成(见图)。
《富春山居图》邮票自问世以来,一直受 到邮人青睐,单套邮票特别是整版邮票价格一 直稳步上升,受两岸合展消息影响,版票成交 价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近期创出100元新高,较 春节前夕的61.5元市价攀升50%,尽显邮票明星 风采。
《富春山居图》邮票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历史名画。大凡历史名画走上方寸都能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尤其是 《富春山居图》属于中国十大历史名画。二是政治因素。温总理记者招 待会上的激情演讲,为《富春山居图》邮票无形中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该图分居两岸,随着两岸交流不断加深,想必该图 联合展出今年在宝岛,不远的将来就会在大陆,还有可能到世界华人居 住地联合展出。
富春山居图赏析
朱添哲制作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 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 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 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 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 馆。
《富春山居图》赏析
谢谢大家!
较长的 《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作者简介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 (今属江苏)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 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 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 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 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 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 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 吴镇)中最负众望的大画家。
《富春山居图》的艺术审美与历史考察
富春山居图的艺术审美与历史考察
引言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绘的一幅山水画作,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艺术宝藏之一。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深厚的历史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篇文档将对富春山居图进行全面的艺术审美与历史考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伟大的艺术品。
1. 艺术审美
1.1 色彩运用
•分析画作中所使用的颜色及其表现效果
•探讨色彩在整个画面中起到的视觉引导作用
1.2 构图与空间感
•分析画作中构图元素、线条运用等要素
•揭示黄公望如何通过构图创造出画面中的空间感
1.3 境界表达
•解读画作所表达出来的境界情感
•探讨如何通过形式、笔墨等手法来传递心灵境界
2. 历史考察
2.1 创作背景
•分析黄公望创作画作的历史背景和动机
•解读与当时社会、文化等的关联
2.2 画作题材特点
•探讨富春山居图选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研究其对中国绘画传统的影响
2.3 文化意义与接受反响
•探索富春山居图在后世艺术家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研究不同时期人们对这幅作品的接受和评价
3. 结论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艺术审美与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幅画作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通过形神合一的手法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文情感中;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
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历史角度来看,富春山居图都是一部不可忽视的珍贵遗产。
以上就是本文对《富春山居图》的艺术审美与历史考察所做的简要介绍,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杰出的艺术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王原祁 仿大痴山水
王原祁(1642-1715)清代著名画家。字茂京, 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供奉内廷,充书画 谱馆总裁,《万寿圣典》总裁、《佩文斋书画谱》 纂辑官。晋户部侍郎,故亦称“王司农”。为“清 初六家”之一。 王原祁山水效仿黄公望,喜用枯墨浅绛法,层 层皴点擦染,笔力深厚力透纸背。《仿大痴山水》 虽仿黄公望,实充分体现王原祁的绘画特点。布局 精心,用笔老辣;在山势结构上,重龙脉开合之说, 以小石堆砌山丘,近、中、远景分出起伏、高下、 聚散并有虚实变化。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1301-1374),字元镇, 号云林,自署懒瓒。江苏无锡人。家境富饶,喜在 家中私藏古玩字画。且一心好道,晚年散尽家产过 着隐逸生活。倪瓒画学董源巨然,而后创出渴笔淡 墨横向斜皴的折带皴法,他的画作构图简单,但以 精简的笔墨,呈现出个人心灵情境。传世的名言是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目娱耳。” 《容膝斋图》作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 倪瓒时年七十二,容膝斋是倪瓒之友潘仁仲休闲居 处,传说此画是倪瓒为赠之所作,潘藏之三年,再 请云林补题,又寄赠另一医师。此图采用“一河两 岸”构图,笔墨极为淡雅,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是倪瓒晚年山水的精品。
明 沈周 魏园雅集图
沈周(1427-150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号白石翁。生于世代儒生 地主之家。对科举仕途极为淡漠,长期投身于诗文 创作和绘画书法。他擅长画山水,富有文人的书卷 气。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是 明代文人画“正统”中影响较大的一人。四十岁前 多画小幅,后拓为大幅,重写生,画以意境趣味为 重。吴门派宗师,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合称“明 四家”。著有《客座新闻》、《石田集》等。沈周 的“细沈”画风影响后人既深又远,无愧被称为明 四大画家之首,是“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 《魏园雅集图》为沈周四十三岁所作。画家构 筑的画面气魄雄浑沉静,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 泉雅集的氛围。画中连同作者一共六人有题咏,此六 人皆为一时名流,唱和极盛,《魏园雅集图》实为 诗、书、画融为一炉的难得的山水佳作。从魏昌的 跋中得知此作的创作经过:他邀友于园内把酒唱和, 最后大家推举画坛名将沈周作图以记其实。此作现 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清 王翚 良常山馆图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乌目山人, 耕烟散人,清晖主人等,江苏常熟人。。王翚祖上 四代都善画,曾得康熙皇帝的赏识,赠“山水清晖” 以褒奖。在宫中王翚得以遍观内府所藏历代名迹, 画艺大进,并奉诏作《南巡图》12卷,场面浩大, 内容丰富,为少见之宏篇巨制。王翚的山水画集古 人技法之大成,能工,能写,工力极为深厚,善以 大自然为师,参乎造化。存世代表作品有《岩栖高 士图》《秋山萧寺图》《晚梧秋影图》《秋树昏鸦 图》《仿王右丞雪景山水图》等。 王翬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位。广摹各家秘藏 古画,遂熟谙诸家技法,功力深厚。他在博取各家 精英之同时,重视师法造化,故其山水画富有生活 气息。《良常山馆图》为摩写元代画家黄公望之作。 笔法浑厚工细,颇具画家功力。
明 沈周 青山红树图
沈周(1427-150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号白石翁。生于世代儒生 地主之家。对科举仕途极为淡漠,长期投身于诗文 创作和绘画书法。他擅长画山水,富有文人的书卷 气。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是 明代文人画“正统”中影响较大的一人。四十岁前 多画小幅,后拓为大幅,重写生,画以意境趣味为 重。吴门派宗师,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合称“明 四家”。著有《客座新闻》、《石田集》等。沈周 的“细沈”画风影响后人既深又远,无愧被称为明 四大画家之首,是“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 此图绘秋天山林间红绿相映的醉人美景,用笔 细致,多淡墨勾勒,赋色明艳。远山、坡石用披麻 皴表现山峦的青翠秀逸,近景是被秋风染红的树木, 摇曳生姿;一长者持杖伫立在溪岸旁饱览山色。左 上角作者自题七言绝句一首,未署年款,应为沈周 中年作品。
清 王鉴 富春山居图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园照、 元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王世贞之 孙,明末崇祯举人,官廉州知府,人称王廉州,入 清不仕。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及元四家,以 摹古为宗,功力深厚。用笔秀丽、皴染精到,滋润 浑厚,晚年演变为干笔松秀,气韵苍莽。与王翚、 王时敏、王原祁并称“四王”,为“清初六家”之 一。 中国绘画史上最具盛名的《富春山居图》是由 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他之后很多画家仿其作, 有同名画作。本幅既是王鉴依此题材而创作的。画 面右上、左下留出大面积空白分别表现广阔的天空 和水面。笔墨细致,风格苍茫浓润。署款“戊戌”, 王鉴时年61岁。
明 蓝瑛 仿大痴山水
蓝瑛,字田叔,号蜨叟,晚號 石 头蛇。他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585年), 卒年不详。浙江钱塘(搞州 )人。善 画山水、人物、花鸟、兰竹等,尤以山 水画著称于世。早年摹写宋、元诸家笔 法,风格清润細柔和。至中年形成了骨 力刚硬的风格。从他的画迹可知,崇祯 十五年(1642 年)他在杨州居住,画 了不少精品,一年多后便回到杭州。蓝 瑛在当时江浙地区影响很大,开创了 “武林画派”。 此图为仿元代山水画家大痴老人黄 公望的作品。展卷宗读來,气蕴不绝, 跌宕起伏。此作既追求古法,又有蓝瑛 自身的绘画特点。为画家仿古画之杰作。
清 王原祁 仿一峯山水
王原祁(1642-1715)清代著名画家。字茂京, 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供奉内廷,充书画 谱馆总裁,《万寿圣典》总裁、《佩文斋书画谱》 纂辑官。晋户部侍郎,故亦称“王司农”。为“清 初六家”之一。 王原祁山水以元四家为宗,尤倾心于黄公望, 善浅绛法。《仿一峰山水》摹黄公望笔意不遗余力, 笔笔精心,山石,树木,楼台及河水布局缜密,用 色自淡及浓,自疏而密,以“干积法”为之。用笔 锋芒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为 他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作。
清 王翚 富春大岭图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乌目山人, 耕烟散人,清晖主人等,江苏常熟人。。王翚祖上 四代都善画,曾得康熙皇帝的赏识,赠“山水清晖” 以褒奖。在宫中王翚得以遍观内府所藏历代名迹, 画艺大进,并奉诏作《南巡图》12卷,场面浩大, 内容丰富,为少见之宏篇巨制。王翚的山水画集古 人技法之大成,能工,能写,工力极为深厚,善以 大自然为师,参乎造化。存世代表作品有《岩栖高 士图》《秋山萧寺图》《晚梧秋影图》《秋树昏鸦 图》《仿王右丞雪景山水图》等。 王翬一生博览大江南北收藏秘本,下苦功临摹 古人作品,力追董源,巨然,醉心范宽,对王蒙, 黄公望的山水,取法尤多。“富春大岭”曾是黄公 望喜爱和创作极多的题材。并有《富春大岭图》传 世。王翬的《富春大岭图》轴,浅绛设色,画险峰 峻岭,山雾漫蒸其间,树木葱郁,茅屋幽静。画面 布局饱满,气势恢宏,为传统山水画派风格。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公元1269年—1354年),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通音律,晚年始学画, 最精山水,画风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被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大家” (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为“元四大家”之首。此外,画作之余, 他还留有不少著述,如《论画山水》、《写山水诀》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继著名画家赵孟頫之后,黄公望开创了山水画一代新风貌。《富春山居图》,可 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的是黄氏晚年山居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 水景色。分前后两段,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山川景致。这是一幅浓缩了 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难怪画家董其昌见了曾惊呼道 :“吾师乎!吾师 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富春山居图》在历来的地位之高是旷古未闻的,更是 有诸家竞相收藏。“圣而神” 的《富春山居图》,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享受。元 王蒙 Nhomakorabea稚川移居图
画坛领袖王蒙(公元1308—1385年)字叔明,号 香光居士,出身官宦世家。外祖父赵孟頫为元代著名 画家。王蒙的山水画被后人奉为摹版,广为传摹, 影响至今不绝。成为后世公认的“元四家”之一。 他独创的“渴笔解索皴法”,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 技法之一。 葛稚川,句容人。《葛稚川移居图》是描 写晋人葛稚川携子侄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情景。 此图是画家王蒙平生杰构,以山水为主体,山 中茅舍与行进的人物构成一幅深秀的山水人物 画;是王蒙的变体画代表作,对全面研究元代 绘画风格极具价值。
元 吴镇 洞庭渔隐图
吴镇(1280-1354),吴兴人。字仲圭,号梅花 道人,尝自署梅沙弥。工词翰,善草书,兼工墨竹。 山水师巨然,运用披麻长皴,自成新意。是幅为吴 镇六十二岁时所画,山用长皴,笔线锐利,浓淡笔 墨,烘染兼至,为其杰出之作。 此图画松树坡石,平溪远岫,渔翁垂钓。图中 山峦先勾出轮廓,后用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松针 用细笔勾画,圆浑不板,树干画的苍劲有力。构图 采取一河两岸的形式,疏密、远近相间,静中求动, 是吴镇山水画的优秀之作。
明 董其昌 疏林远岫图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 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 (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擅画 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 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平淡天真。青绿 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 论, 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为“华亭派”杰出代表, 对后世影响深远。富收藏,精鉴赏。工书法,出入 晋、唐,自成一格。其书画风格是明代艺坛的主流。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 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导“南北宗”论, 其作品也始终贯穿着禅宗所讲求的萧散、虚空、淡 远的意境。此图为平远构图,远山空蒙,水域辽阔, 清癯的树木枝叶萧疏,画面简洁朴拙,少皴染,多 以书法线条入画,古雅秀润、超然出尘,体现了文 人画的精神。作于公元1633年,为董其昌晚年作品。
清 王时敏 山楼客话图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 庐老人,江苏太仓人。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均为 高官。明末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 家藏甚富,遍摹宋、元真迹。擅画山水,曾从董其 昌学画,尤好黄公望笔法。山水用笔松秀,墨法精 微,气韵苍润,为四王之首。亦工书法、能诗文。 著有《西庐画跋》。 王时敏早、中期绘画宗法董其昌、兼学黄公望, 风格较为工细清秀;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 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山楼客话图 轴》通过画面右上天空和左下水面的留白成功地营 造出画面的空间感觉,显示出画家对画面布局的熟 练把握。此作署款“乙卯”,王时敏时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