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 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
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 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 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
这个时期的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服务于政教化的要 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了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生活经验和 感情。
二、文学创作的特点
第一个显著特点是:创作倾向由言志走向缘情,又由
缘情走向了“个性”抒情。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 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 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五言古 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 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
魏晋南北朝社会特点与文学的关系
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概况
1、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政治特点
在政治上,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门阀制度。东汉 后期士族和庶族寒门之间形成尖锐的对立。 魏文帝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
的局面。
进入东晋以后,士族门阀势力更加强大 到了南朝,士族衰落,于是又回到了皇权政治
(3)“永明体”(新体诗,永明年间)
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周顒(yóng)发现汉语的四
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 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新诗体。他们试图建立比较 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对偶等方 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作了理
论上必要的准备,“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
人的生命。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印证。《蒿里行》“白骨露于 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敏感的作家在战乱中感受最多的是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命
运的无常,从而使文学形成了悲剧的基调,表现为及时行乐和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为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
许多文人莫名其妙的卷入了政治的斗争被杀戮,孔融嵇康、谢灵运、谢
的故事直接来源于佛经,把它改变成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
代吴均《续齐谐记》里记述的“鹅笼书生”的故事。
三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展。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示人们分析汉
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 声调。例如“冬,都宗切”。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 声的发现和佛经转度有关。 (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称清华四大国
的是崇尚自然地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得意忘言的一派
玄学崇尚自然,“自然”就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 此的、天然而然的状态,只要顺应自然地状态和变化,无 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
老庄所谓“自然”哲学,形成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所
谓“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当时名士的思想行为,其内
涵就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表现自我。这些思想直接 影响了名士的行为风度。名士们开始追求一种任达旷放的 生活,形成所谓的“魏晋风度”。 具体表现为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
团最为活跃。他们群体参与,作家成批涌现,取材、风格 趋同,并产生了重要的诗歌理论,主张“立身之道与文章 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是一种描摹色情的 主张,通过淫声媚态的诗歌满足变态性心理的要求。王瑶
认为,这里的放荡是想把放荡的要求寄托文章,用属文代
替纵欲荒淫),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B、代表作家作品。萧纲、萧绎、徐摛(chi)、庾肩吾
信佛教,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奴。寺庙建筑也布满
各地。如云冈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灵隐寺等等。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
轮回的观念,这就扩大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用因果报应解释
人世间的现象,就有了《幽明录》(刘义庆)、《冥祥记》 (王琰)、《冤魂志》(颜之推)等笔记小说。 二、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有大量的故事,随着佛经的 翻译传入中国,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
学大师)。
四、词汇的扩大。
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使汉语的词汇丰富起来。如“境 界”“因缘”“菩萨”等等。 五、文学观念多样化。 脱离了儒家了政教中心说,出现了关于真与空的观念、 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形与神的观念等 等。
再次是道教兴盛。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产生于中国本土,
它的正式形成始于东汉顺帝时。它的内容比较庞杂,讲炼
(按照审美对象的性质划分,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
美、生活美、艺术美、形式美五种;按照审美主体的审美
感受,美可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
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文学主题的创新。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抒情化的倾向经过了一段曲 折,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不仅有反映动乱时代人生悲惨遭 遇的乱离诗,更有三曹、七子表达英雄壮志的抒情诗篇。 由于玄理的影响和政治的黑暗,在抒情中还不乏浓厚的理 性色彩,如阮籍、嵇康及西晋一些作家,玄言诗曾风行一 时。到了南北朝,作家抒写性灵明显加强。无论是诗、赋,
渡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
涌现,平仄相对观念明确。用韵变密,压平韵居多,压
仄音很严)
(4)宫体诗 A、齐梁文人集团的形成。在皇帝、太子及诸王周围聚 集了一批文人,形成文学集团,其中主要以南齐竟陵王萧 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的三个文人集团
影响最大。尤其是以萧纲宫体诗创作活动为中心的文人集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
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元嘉十五、六年 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 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 重要的标志。
2.文学理论的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
(魏)曹丕《典论· 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 的《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 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
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诗赋欲丽”的“丽”,
“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 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 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 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
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四个显著特点是: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
展。
五言、七言,赋,得到了发展,还出现了讲究声律的
永明体。 小说发展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由于汉末巫风 畅行,加之佛、道的兴起,受宗教思想影响,出现了志怪 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虽还不够成熟,但已初 具小说规模,为后来唐传奇的创作积累了经验。随之又产 生了志人小说。这与士族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之风有
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
(1)山水诗 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 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 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
(2)乐府诗
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诗。鲍照在七言乐府的题材 和形式上所作出的突破,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 义。《拟行路难》十八首以人生多艰为主题,是其代表作。
眺、鲍照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生 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等。
3、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思想文化特点
首先是玄学兴起。玄学的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
关系,东晋以后又吸收了佛学的成分,进入了新阶段,从 西汉的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玄学的重要的论题是: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 意之辩、形神之辩、名理之辩。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
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庾信,虽然选取的
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 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
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
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
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 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 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 础上达到了高峰。
水;从根本上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觉醒——人的觉醒,尤
其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文学上表现为对艺术化人生
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 。
其次是佛学兴起。
佛教从西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一直未有多少社会影响,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才迅速发展起来。佛经的翻译也达 到了极盛,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时佛学与玄学相辅而行,僧人参与清谈,文人士子 研究佛理,与僧人结交为朋友,为其撰文译经,成为一时风 气。王羲之与诗僧支遁相交游,谢灵运为慧远撰写《佛影铭》 等。沈约、刘勰等人都与佛教关系甚密。南朝帝王也大都崇
鲁迅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所谓自觉就是说人们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的客
观规律有了相当的认识和把握,能够按照自己的
意志去驾驭文学创作的规律,从而进入一个相对 自由的状态。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 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 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审美欣赏的艺术形式。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门阀制度的存在,使士族与庶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并成为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特点。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
长叹息。”倾泻了寒士的不平。这些内容成为这一时期文
学创作的一个特点。
2、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时代特点 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
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
关。代表作品是《世说新语》,其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
士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名士风流的极好资料。志怪小 说和志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进入一个重要的阶 段。
乐府民歌在南北朝时期得以集中出现,是继《诗经》和汉
乐府以来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由于南北朝长期对 峙,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民情都有明显的差异。所 以南北民歌也呈现不同的风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 南朝民歌多写爱情与相思;北朝多反映北方现实生活和习 性。《西州曲》和《木兰诗》分别代表了南北民歌的最高 成就。
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 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 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
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
序。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离不开审 美的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
பைடு நூலகம்
还是文,作家都力求抒发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人生无常、
游仙、隐逸、宴游、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成为魏晋南北 朝文学的共同主题。
第三个显著特点是:文人集团比较活跃。
“竹林七贤”“二十四友” 东晋时又有以王羲之、谢
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宋代临川王刘义庆门下招纳了鲍照 等文人,齐代时在竟陵王萧子良周围形成了“竟陵八友”, 梁代昭明太子、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也各自组成了自 己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学集团。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
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探寻文学的特点、 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在汉代,儒家诗独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 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
丹,讲求仙,讲养生之道。它影响到文学的精神,士人们 追慕隐逸,向往山林,倾向于神鬼变异之谈,其诗文小说 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
三教之间为争得优越的地位而展开斗争。
老庄的无为遁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厌世等等各种
思想杂糅,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父)、庾信(子)、徐陵等。
C、宫体诗内容。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 坛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 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 对象。作家在互相切磋中艺术技巧迅速提高,这种创作风
气一直延续到初唐,直到“四杰”和陈子昂手中才有了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