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分析内容感知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有非常突出的建树。
几十年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他非常活跃地提出许多建筑理论见解。
梁思成的著作可约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建筑学的基本理论的文章,如《建筑和建筑的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的美学问题》等;第二类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建筑传统的论述,如《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的特征》《祖国的建筑》《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第三类是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问题的论述,如《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致朱总司令信——关于中南海新建宿舍问题》《致周总理信——关于长安街规划问题》《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在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上关于建筑艺术部分的发言》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介绍中国在建筑方面突出成就的一篇说明文。
文中,作者以广博而专业的建筑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建筑方面的独特之处。
前半部分作者侧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思路清楚,说明到位,分别从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后半部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同时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全新观点。
难点剖析一、疑难妙句1.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剖析: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单调枯燥的建筑术语变得具体可感。
比喻说明,是本文一大特色,这里把中国邻近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比作“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突出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2.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剖析:“个别建筑物”指的是相对独立的一座房屋,“一‘所’房子”由若干“个别建筑物”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组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1】梁思成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2】,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3】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②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④(一)个別【4】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⑤(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5】、廂【6】、耳【7】、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
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8】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⑥(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付梁架。
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每两付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⑦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沒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五课件411中国建筑的特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原文“汞很容易蒸发 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 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从这句话里推断不出“人类活动较少 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属臆断。
【答案】 D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 转变成为甲基汞。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 物或浮游动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 汞污染并不严重。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 北美和北欧地区。
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科技支撑了文明,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 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 们用创造力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单元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科普文章的理性精神和 睿智哲思,对学生心智的成熟也是非常有益的。 2.把握住“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既要让学生感受到 科学文化的魅力,也要让学生从中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3.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动性,开展跨学科的交流活动。
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 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 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 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 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 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 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 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先生的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梁思成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
主持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中南海怀仁堂的翻新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设计。
有一次,他对学生们笑着说:“你们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可是当年我还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哩!是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项呱呱的。
好了,好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
”马约翰是清华大学体育系的著名教授,梁思成既然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自然也是体育健将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梁思成先生身体搞垮,出现了“又驼又瘸”的残疾呢?学生时代的梁思成,喜欢开摩托车。
1929年5月7日,他正在准备参加毕业考试,并拟赴美留学时,听说天安门广场要举行进步学生活动,便驾驶他的摩托车,带着他的弟弟梁思永,由清华大学出发,进西直门,直奔西四牌楼、西单牌楼、西长安衔。
那时的西长安街,不像现在这么宽,中间还有凹凸不平的路段。
不料,摩托车开到南长安街南口,被一辆从后面驶来的汽车撞倒。
梁思成左腿骨折,脊椎骨受伤。
梁思永面部受伤,满脸是血。
当时的北京各报都报道了这场车祸。
肇事者是军阀金永炎的汽车司机。
汽车撞人后,横冲直闯而逃逸。
警察明知此车是军阀金永炎所拥有的,而且出事时,金永炎就坐在车里,谁也不敢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事后,也没人到梁思成家赔礼道歉,使梁思成的母亲大为恼火,她直接找到总统府说理,要讨个说法。
后来军阀金永炎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派副官到梁家赔礼道歉。
梁思成受伤后,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不太高明,梁思成的脊椎骨和腿部的手术都没有做好。
结果,使他的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
在以后的年月里,粱思成的鞋子都是专门定做的。
梁思成先生颇有毅力,尽管在有这样严重残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了测绘古代建筑,爬梁上柱,奋力攀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共90张PPT)
隔 扇
怡 红 院 的 后 院 游 廊
柱 子 支 撑 的 亭 子
亭子
轩
榭
岳 阳 楼
滕 王 阁
鹳 鹊 楼
黄 鹤 楼
故宫建筑群
小布达拉宫
天 坛
凯 旋 门
北 京 牌 楼
老 牌 坊
罗马的凯旋门
北京的牌楼
外 国 的 纪 念 柱
华 表
巴黎纪念柱
天安门前的华表
以石料为主的西洋建筑
天坛皇穹宇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文章结构
自成体系
概说
个别建筑物
平面布置
柱梁
中 国 建
九大特征
结构 斗拱
举折、举架
筑
屋顶
的 特
装饰 朱红为主
征
外露构件加工
有色琉璃瓦
风格、手法 可译性
谢谢欣赏 再见
站在巨人的肩上是为了超过巨人。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 缺乏明确的目标,一生将庸庸碌碌。 人越是高兴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学会下一次进步,是做大自己的有效法则。因此千万不要让自己睡在已有的成功温床上。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 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素材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泛指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的建筑艺术及其风格。
中西交汇风格多样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发展迟缓而又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形式是以高度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多民族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程式化的传统风格。
西方建筑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国。
除一些早期教堂、圆明园西洋楼和某某十三夷馆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完全隔膜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随着殖某某义、帝国主义的侵入,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成批西方建筑传入中国。
近代建筑类型和近代建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状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建筑转向近代的进程十分曲折,发展状态很不平衡,建筑风格异常多样。
1840~1949年这段时间,传统的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
在一百多年间,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仍然依赖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继续沿袭木构架建筑体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延续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建筑;宫殿、坛庙、陵墓、王府、衙署等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终止了建造活动;盛行一时的建造大住宅、大祠堂的热潮,出现了虚夸、繁缛的不良倾向,暴露出旧建筑体系的衰落趋势。
会馆、茶园、戏园、酒楼、澡堂、客栈等娱乐业、服务业建筑和绸缎、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扩大了人际活动空间,树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显示出旧建筑体系的脱胎变革和中西建筑的交叉渗透,广泛影响着城市商业街道的风格面貌。
散布在各地城乡,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经济实惠,灵巧活变的民居、园林和其他民间建筑,那么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延续着旧体系建筑的活力,构成中国近代城乡建筑民族风格的宏观背景。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新事物和发展主流。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所以。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ZUI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准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所以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中国建筑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
中国建筑一般采用清凉、明快、简练、含蓄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精神。
中国建筑最典型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宫殿、园林和寺庙等。
其中,殿堂饰以琉璃瓦、彩画、木雕等,色彩斑斓,华丽而不庸俗。
宫殿则宏伟壮观,富有气势,游客可在这些建筑中体味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尊荣。
园林则注重自然与人工相融,构建小巧玲珑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
寺庙则处处以素净清幽为主,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安祥和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结合西方建筑风格创造的。
其中,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都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2.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与成就;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2.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2.掌握中国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和技术。
教学方法1.授课;2.分组讨论;3.群体讨论;4.走进建筑,实地考察。
教学步骤及内容1.教师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文化底蕴。
2.教师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的组成结构、建筑的装饰和色彩、建筑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3.分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结合学校及家乡的传统建筑,讨论其主要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简析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 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 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 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 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 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5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 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 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 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 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 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 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 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 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 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 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4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 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 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 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 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 系。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 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 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7 这样的框架 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隋唐五代建筑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素材
隋唐五代建筑从东汉以后的三国开始,直到隋统一中国,分裂的局面前后持续了将近400年之久。
但与秦一样。
隋也很短,只有37年就被唐所取代。
隋统一中国,在城市和建筑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隋文帝杨坚在开国的次年,即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就在西汉长安之东南动工兴建都城,并定名为“大兴〞,以示新的历史的开始。
大兴城的布局,外面是方正的城郭,内部是整齐的街道,整个城市井井有条,建设得十分理想。
可惜隋炀帝腐败,都城建成后不久,皇朝就被李渊等起义军推翻。
后来李渊建立唐朝,其都城也选在此,但名字改为长安。
大兴城的基本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其总体特征是中轴线对称布局,以正对宫城大门承天门、皇城大门朱雀门,直至南城中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门位置道路的格局及东市西市的位置等,都是严格对称的。
城内的道路是方格网形式,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
道路等级分明,层次清楚,以通达城门的大街为主干道,其他那么为次级道路,最后那么是通达诸街坊内的小路。
道路最宽的达180米。
唐长安城内的居住区为街坊形式,是封闭式的坊里制。
这样的布置便于管理,对社会治安有好处。
唐初贞观年间,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即“贞观之治〞。
五代时后唐建都某某,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建都某某。
这些朝代是分裂时期的小国,其都城只是在前朝城池的基础上作一些整修,规模不大。
十国的都城,小而边远,但其中南唐的金陵(今某某)和吴越的某某,有点新的城市气质,有小巧玲珑之感。
金陵在南朝时的都城建康之南,据记载,金陵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二丈五尺,高二丈五尺。
南门一带,均用巨石砌成,东北面依山带江为险固,凿护城河。
城门有八个,除东南西北四门外,又有上水门、下水门、栅寨门、龙光门。
整个都城的位置“夹淮带江以尽其利〞,“南止于长桥,北止于北门桥,盖其形局前倚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而两带石头。
〞隋唐时代的居住建筑,如今早已无存,但在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中,却也留下了不少痕迹。
高中语文同步课件:4.11《中国建筑的特征》74张(人教新课标必修5)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中国建筑的特征
列摹 图状 表貌 举下 例定 子义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先描述“拱”是“弓形 短木”,斗是“斗形方 木块”,它们组合起来 称“斗拱”。它不但可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 交接处的剪力”,还具 有装饰作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 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一层: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二)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 (一)讲立体构成, 诠 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 释 一般是由台基、主体
(房屋)和屋顶三个 主要部分构成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 、个体建筑立体构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举例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
霸王拳
三福云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脊吻
瓦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门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中国建筑的特征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
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
作 诠 释
木刻、石雕、砖雕等,
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骄傲。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滕王阁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岳阳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举 例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 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
子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人教版语文高二新课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
梁 思 成 雕 像
❖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 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 会县人。
❖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 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 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 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 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 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 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 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 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 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 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 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二)讲 平面布局, 一所房子由 一个建筑群 落组成,左 右呈轴对称, 主要房屋朝 南,整个建 筑群)至(五)说 明中国建筑的结构 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 “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 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 “中国建筑的‘文 ❖ 这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
筑的风格和手法。
❖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 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 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 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 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 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泛指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的建筑艺术及其风格。
中西交汇风格多样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发展迟缓而又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形式是以高度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多民族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程式化的传统风格。
西方建筑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国。
除一些早期教堂、圆明园西洋楼和广州十三夷馆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完全隔膜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入,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成批西方建筑传入中国。
近代建筑类型和近代建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状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建筑转向近代的进程十分曲折,发展状态很不平衡,建筑风格异常多样。
1840~1949年这段时间,传统的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
在一百多年间,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仍然依赖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继续沿袭木构架建筑体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延续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建筑;宫殿、坛庙、陵墓、王府、衙署等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终止了建造活动;盛行一时的建造大住宅、大祠堂的热潮,出现了虚夸、繁缛的不良倾向,暴露出旧建筑体系的衰落趋势。
会馆、茶园、戏园、酒楼、澡堂、客栈等娱乐业、服务业建筑和绸缎、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扩大了人际活动空间,树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显示出旧建筑体系的脱胎变革和中西建筑的交叉渗透,广泛影响着城市商业街道的风格面貌。
散布在各地城乡,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经济实惠,灵巧活变的民居、园林和其他民间建筑,则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延续着旧体系建筑的活力,构成中国近代城乡建筑民族风格的宏观背景。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新事物和发展主流。
这些新体系建筑,从风格面貌上明显地分为两大分支:即照搬、引用外来建筑形式和沿用并探索中国民族形式。
它们的演变过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建筑风格发展的基本脉络。
外来建筑形式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20~30年代,欧美各国建筑经历了由古典复兴、浪漫主义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向现代建筑转化的变革时期,这些建筑风格都曾先后或交错地呈现在中国近代新建筑活动中。
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多国占领的租界城市,混杂着欧美各国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城市面貌较紊杂。
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一国占领的租借地城市,则呈现着经过统一规划的、较单一的建筑风格,城市面貌较协调。
早期的外来建筑,如外国领事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及外国建筑师为清末新政、立宪和咨议活动所设计的总理衙门(迎宾馆)、大理院、参谋本部、咨议局等,大多是西方古典式或殖民式的建筑。
散布在各地的教堂,除少数采用中国式外,一般都沿用各教派的固有格式,多为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式等。
进入20世纪后,外来建筑形式逐渐以折衷主义为主流,其主要表现是在不同类型建筑中,分别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等不同的式样,或在同一建筑上自由混合各种式样。
上海汇丰银行大厦(1923)、江海关大厦(1925)等20年代兴建的一批高楼大厦多数属这个类型。
同时期中国留学欧美回国的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如清华大学礼堂、北京大陆银行、天津盐业银行、南京东南大学图书馆等,也属于折衷主义风格。
20年代末到30年代,欧美各国进入现代建筑活跃发展和迅速传播时期,中国近代新建筑也开始向现代建筑的趋势转变。
上海华懋饭店、沙逊大厦、都城饭店、北京清华大学化学馆、沈阳东北大学图书馆等反映了它的早期趋势;上海河滨大厦、百老汇大厦、毕卡地公寓、天津中原公司等,反映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而上海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大连火车站和南京馥记大厦等,则已经是比较地道的现代建筑了,不过这类建筑活动不多。
民族建筑形式早在19世纪后半叶,已经出现了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形。
最初有两类:其一早期的新功能、旧形式建筑,如上海早期江海关(1857)、上海江南制造局机械厂(1865)等,功能是近代的而沿用传统的庙宇、衙署形式;其二早期的中国式教会建筑,如上海浦东教堂(1878)、圣约翰学院(1894)和北京中华圣公会教堂(1907)等,按新功能设计平面而沿用当地建筑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近代民族形式建筑活动进入盛期,尤其是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大约10年间里达到高潮。
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背景是:①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成为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②国民政府推行中国本位文化政策,在当时制订的《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中,对建筑风格都指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③当时中国建筑师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学院派的设计思想,很自然地把运用中国民族形式当作折衷主义的一种式样来创作。
一些外国建筑师也投入了这一行列。
于是,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建造的一批公共建筑中,涌现出一幢幢不同式样的民族形式的新建筑。
这批建筑从单体建筑造型来说,主要有3类:①复古式建筑,从整幢体量到细部装饰全部模仿定型的古建筑法式,如南京中央博物院(1936,梁思成顾问,徐敬直、李惠伯设计),仿辽代木构大殿;南京中山陵藏经楼(1937,卢树森设计),仿清代□嘛庙殿阁;北京燕京大学(1922~1930,美国人H.K.墨飞设计),校门仿清代府第门殿,方阁仿清代楼阁,水塔仿辽代密檐塔。
这类完全复古的形式显然要以损害功能和增加投资为代价,所以建造数量不多。
②古典式建筑,总的形体服从新功能要求,突破古建筑法式,但保持大屋顶等传统的造型元件和较严格的古典构图比例。
著名的有南京中山陵(见中山陵建筑群),广州中山纪念堂(1928,吕彦直设计),原上海市政府、博物馆、图书馆组群(1929~1934,董大酉设计)、北京图书馆、武汉大学组群等。
古典式建造数量较多,是当时民族形式创作的主流;③折衷式建筑,是对古典式的进一步简化,取消了大屋顶和油饰彩画,只在新建筑体量上适当设置一些经过简化的古建筑构件作为装饰,起符号作用。
北京交通银行(1930,杨廷宝设计)、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门市部(1932,梁思成改建门面)是运用符号较多的实例;南京原外交部办公楼(1933,赵深、陈植、童□设计)、上海江湾体育馆(1934,董大酉设计)是略为点缀少量符号的实例;上海中国银行大厦(1936,公和洋行和陆谦受联合设计)是高层建筑运用民族形式符号手法的尝试。
这类建筑较好地取得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统一,是当时民族形式创作探索的重要进展。
中国建筑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建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现代建筑在数量上、规模上、类型上、地区分布上、现代化水平上都突破近代时期的局限,展现出崭新的姿态。
在政治路线、经济建筑、意识形态、建筑方针政策、建筑科学技术、传统建筑文化、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创作思想等一系列直接的、间接的因素制约下,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大体上经历了以下的演变过程:50年代前期的复古主义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1个五年计划。
在全盘学习苏联的热潮中,建筑界接受了苏联当时的建筑创作理论,把建筑创作等同于一般文艺创作,把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视为“没落的世界主义”文化,把强调民族风格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把“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
在北京陆续建造了友谊宾馆、三里河办公大楼、地安门宿舍、中央民族学院、亚澳学生疗养院等建筑。
在其他城市也出现了重庆大会堂、杭州屏风山疗养院、南京农学院教学楼、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组群等建筑。
这些建筑基本上沿袭着20~30年代的古典式手法,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
这种一刀切地普遍滥用大屋顶,形成新中国建筑中一股被称为复古主义的潮流。
与此同时,也建造了一批不带大屋顶的、以在古典构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如北京首都剧场、建工部办公楼等。
这阶段也出现了像北京和平宾馆(1951,杨廷宝设计)、北京天文馆(1954,张开济设计)、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大楼(1955,夏昌世设计)、北京电报大楼(1956,林乐义设计)等摆脱传统形式束缚、格调质朴清新的出色作品。
国庆工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出现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
建筑界在批判复古主义之后,曾一度过分强调节约,几乎完全忽略了建筑艺术问题,建筑创作思想沉闷,国庆工程设计激起了建筑界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新探寻。
1959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提出了“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口号,主张在学习古今中外建筑上一切好东西的基础上,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风格、新形式,国庆工程正是这种新风格探寻的重大实践。
在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纪念意义和复杂功能要求的建筑创作中,为新的大体量、大空间、新结构建筑寻求民族风格作了多种形态的探索,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但基本上仍未超越近代古典式、折衷式的范围,没有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改造。
这批建筑对各地大型公共建筑创作有较大影响,一度成为各地建筑探寻新风格的样板。
广州风格的崛起60年代前期,中国处在经济调整时期,非生产性建设基本停止,建筑创作活动冷落。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进入“设计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建筑设计队伍受到严重摧残,广州的建筑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少量建筑活动,在冷寂的建筑创作园地中,广州的建筑师在他们为出口商品贸易活动所设计的一批宾馆、展览馆、剧院等建筑中,在建筑风格的探索上勇敢地迈出创新的步伐。
广州白云宾馆、矿泉别墅、友谊剧院等都以自然的、切合功能实际的平面安排,灵活通透的空间构成,明朗清新的造型格调,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精神。
他们创造性地在现代建筑中有机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着引人注目的广州风格。
广州风格的崛起,突破了长期以来通过中西古典构图体量和传统装饰元件来塑造民族形式的造型特征的局限,开始了以现代设计方法创造具有民族意蕴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尝试。
同时,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如北京国际俱乐部、北京友谊商店、杭州机场候机楼等,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转折。
多元风格──80年代的新趋向进入80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建筑事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