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近代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江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3号,完成于 1927年,其形式为西方古代晚期的折中主义。 外墙用花岗岩贴面,建筑分东西两部分:正立面沿外滩朝 东。底层是由4根多立克柱式组成的柱廊,有古典主义精 神;从3至6层明显感觉到线条强调垂直直线,故有哥特复 兴式精神;而上面又有一个强烈的水平檐部,檐下还有齿 饰,又有文艺复兴精神;顶上层层内收的钟塔,又似简化 了的巴洛克风格,如此等等,便形成它的典型的折中主义 建筑风格。 东部沿中山东一路高7层,连塔楼共11层;西部直到四川 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为面砖。3至6层是一个 整体。大楼7层檐口之上四角建有造型简洁的小塔楼,簇 拥着8层之上的中央方形尖塔。 建筑装饰已经简化,更加注重体量的大效果,建筑整体造 型更加典雅端庄。

陵墓入口处的花岗石牌坊

陵门

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 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建 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

中山陵中山纪念馆(原名藏经楼)

原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

“民族形式”的第二种方式用于功能要求比 较复杂的大型楼房中,平面设计与西方现 代建筑差不多,只是披上了一个中国传统 建筑的经过“创造”了的外壳。代表作如 原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中央研究院、北 京辅仁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京 金陵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和原北京图书馆 等。其中有一些还是外国人设计的,由于 对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多少研究,往往不 伦不类,功能上也常常甚不合理。
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 华盖建筑事务所,建筑师:童

寯、赵深、陈植。三人全是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学 生。 华盖的前身为193 0年的赵深建筑师事务所及1 931年的赵深、陈植建筑师 事务所。代表作,民国外交部 大楼、上海马勒住宅 等。

基泰工程司,建筑师关颂 声、朱琳、杨廷宝等。代 表作,南京中央医院、南 京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 乐台。新建筑民族特色的 探索,尝试运用大屋顶和 点缀传统装饰等不同的处 理手法,设计中善于掌握 整体环境的协调,作品表 现出洗练凝重的格调。

上海汇丰银行
楼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5层,另有地下室一层。中部又高出2层, 冠以钢结构穹顶。大楼平面近方形。正门入口内,相当穹顶之位置处, 有一圆形进厅,近年在重新装修时,在大厅天顶内发现了被掩盖的非常 精美的壁画。进厅再内即为营业大厅。大楼外立面处建为严谨的新古 典主义手法。 全楼横向五段划分,中部有贯穿2~4层的仿古罗马克林斯式双柱。 竖向划分亦按古罗马柱式比例。顶部穹顶使人联想起古罗马的万神庙。 外墙面石砌,入口处有铜狮一对。营业厅内有拱形玻璃天棚和整根意 大利大理石雕琢的爱奥尼式柱廊。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1925) 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坐北 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 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 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 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 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 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 摆锤。

外滩22号沙逊大厦现在由和 平饭店使用,属于和平饭店 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 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 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 近现代派建筑。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大厦高10层,局 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 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 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 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 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 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 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中国近代建筑

完全西化的洋房与对于“民族形式”的努力,就构成 了近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两条主线。 西化洋房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为本世纪20年代以前,先是流行古典主义, 更多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形式,然后是集仿主义, 拚凑西方各种古代建筑形式于一身,代表作如上海外 滩英商汇丰银行、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大礼堂 等。 第二时期是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大多已向 现代“摩登建筑”的方向转化,代表作如上海外滩江 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和24层的国际大厦。江海关和 沙逊大厦仍带有折衷主义的印记,国际饭店则属于地 道的现代建筑,与同时期例如美国的现代建筑芝加哥 学派相差无几。 第三个时期是30年代末以后即抗日战争到新中 国建立以前,除东北伪满时期由日本人促成的仍属西 方折衷主义的所谓“兴亚式”建筑外,建筑活动不多。

第三种“民族形式”建筑以形式的简化为 特点,出现在人们开始对前此的作品产生 怀疑以后,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北京交 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会堂、上海中国银 行等。已经与西方现代建筑相当接近,只 是局部运用了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图 案。

交通部
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

外国建筑师导入的 “新建筑”和现代建 筑。20世纪初在哈 尔滨、青岛等附属地、 租借地城市,开始出 现了一批新艺术运动 和少量青年风格派的 建筑。(上图:上海 虹桥疗养院、下图: 上海大戏院)

青岛八大关花石楼 花石楼是位于第二海水浴 场东端的岬角上的一座临海别 墅,建于1931年,它是一幢融 合了希腊、罗马和哥特风格的 欧洲堡式建筑,由于楼内由大 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 石,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 “花石楼”;由于蒋介石曾经 避难于此,因此也有人称之为 “蒋介石公馆”。

原上海市政府大楼

北京辅仁大学新楼为2层 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 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 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 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 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 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 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 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 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 绿琉璃屋顶、汉白玉须弥 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 檐板和水泥仿木斗拱,格 局基本完整。



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 团体。学社于1930年成立。1931~193 2年,梁思成、刘敦桢相继入社,于1932年 分任法式部和文献部主任。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 究作了大量工作,把几千年来一直为士大夫所盲 目不齿的建筑事业纳入学术领域,为中国建筑历 史和建筑理论研究初步奠定了基础。 其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进行大量古建筑实 例的调查、测绘、研究工作,拟定了重要古建筑 的修缮、复原计划;搜集整理了重要的古代文献, 如宋《营造法式》、明,《园冶》等;培育了刘 致平、陈明达、罗哲文等一批优秀的第二代建筑 史学专家。 1930年起1945年止,出版了《中国营造学 社汇刊》7卷23期。

清华学堂大礼堂 与校门(重建)

河南大学老校门

南京政府原国防部大楼

总统府临时大总 统办公楼

“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也呈现出活跃的态 势,其形式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基 本照抄古代形式,把它用钢筋混凝土浇铸 出来,代表作如南京中山陵、原中央博物 院“大殿”、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中 山陵园藏经楼、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等。 中央博物馆“大殿”是一座展览大厅,从 全体到细部,形式完全模仿北方辽代建筑。 灵谷寺塔和未名湖塔也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形式模仿宋塔和辽塔。中山陵园藏经楼是 北京清代汉式藏传佛教寺庙形式的再现。

蒋宋住宅
这幢法式花园洋房位于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现东平路), 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副楼位于主楼两侧,分别是侍从 人员、警卫人员的住所及工作室。主楼坐北朝南,由造型不一 的东、西、中三个单元组成。 主楼南面原有一占地30多庙的大花园,现已大大缩小, 只有三四亩大。顺着花园往前走几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 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假山,在一块突兀的假山石上,镌刻 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
近代建筑教育、



1923年,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 设立建筑科,1927年并入国立第四中 山大学,设置了中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 筑科。 1928年东北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创办。 同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也创立。 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 想,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值得关注 的。

果戈里大街是哈尔滨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 大街,与东大直街相交处就是著名的秋林 百货公司,从秋林百货公司开始向南一路 的下坡,正好应了大直街是哈尔滨的龙脊 的说法。而西大直街自博物馆、苏联英雄 纪念碑往西基本就是原中东铁路的地盘, 与相关的建筑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就是大 石头房子——中东铁路管理局,现在的哈 尔滨铁路局了,在西大直街的最西端是著 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近代建筑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有味道的 一段大街,保留了丰富多彩的 近代建筑,可以被称作近代建 筑的博物馆,也可以看出哈尔 滨作为中国近代最为开放城市 的一个见证,这条街道商业店 铺林立;餐馆、邻舍彼此相邻; 多座电影院放映着不同的片子; 犹太人的银行财源滚滚!

在靖宇街上最主要的建筑 形式就是中华巴洛克,这 种与中国传统装饰技法相 结合的美轮美奂的建筑使 靖宇街别具韵味!

青岛在近代遗留下 20多个国家不同风 格的建筑,形成欧 陆风格的城市风貌。 比如代表性的建筑 有提督府、提督楼、 天主教堂、基督教 堂和八大关别墅区。

德国总督官源自文库旧址,坐落于信号山南麓,1905年10月- 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特拉 塞尔监督施工。因它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故 俗称“提督楼”。这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 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 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 之前列。

中国建筑界在近代还成立了两个职业团体, 一是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刊物, 1932年11月创刊到1937年4月 停刊。融合东西建筑学之特长,国内外名 家建筑作品的介绍等内容;二是上海市建 筑协会,《建筑月刊》, 1932年11 月创刊到1937年4月停刊,刊发大量 由上海营造商承建的建筑工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