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包括形态、生活习性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蝈蝈和蛐蛐的形态特点。
2.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1. 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学PPT:包含蝈蝈和蛐蛐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等内容。
3. 环保宣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
2. 讲解: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形态特点,如身体结构、颜色、触角等。
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蝈蝈和蛐蛐的观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等。
4. 探索:引导学生思考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6. 作业:让学生课后调查蝈蝈和蛐蛐在当地的分布情况,了解它们的生存现状。
7.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纪录片,深入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探索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调查蝈蝈和蛐蛐分布情况的相关性和深度。
3. 拓展阅读报告:收集学生推荐的书籍或纪录片,评估其相关性和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开展一次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和感悟。
九、教学资源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2. 相关科普书籍和纪录片推荐列表。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3.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询问他们喜欢哪些小动物。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蝈蝈和蛐蛐分别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3.教师提问:蝈蝈和蛐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感受蝈蝈和蛐蛐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写一篇小作文。
2.观察身边的动植物,选择一个进行介绍,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激发他们对蝈蝈和蛐蛐的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
1.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故事中所展现的品质,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来体验和传达角色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想象力,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写作。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蝈蝈和蛐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甲:我见过蝈蝈,它的叫声特别响亮。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2)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2)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2)学生对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器材和工具;(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案。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相关知识;(2)准备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容器和食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2)学生分享自己提前了解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观察与实践:(1)学生分组观察蝈蝈和蛐蛐,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昆虫的异同。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饲养蝈蝈和蛐蛐;(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的识别能力;2.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方法的掌握情况;4. 学生对大自然的态度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蝈蝈与蛐蛐教案课时安排:25分钟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
教学材料: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观察记录表。
3. 彩色笔或蜡笔。
教学步骤:1. 引入:向幼儿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讲述:简要介绍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3. 观察:让幼儿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如叫声、动作等。
4. 记录:提供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彩色笔或蜡笔记录下观察到的内容。
5. 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的认识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观察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仔细观察并记录。
3. 评估幼儿在分享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
二、课堂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音乐会活动时间:15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
2. 音乐播放设备。
活动步骤:1. 引入:向幼儿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播放录音: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倾听并辨别。
3. 音乐会:组织幼儿进行小音乐会,让幼儿模仿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4. 音乐欣赏: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欣赏并感受音乐的美妙。
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叫声的辨别能力,是否能够正确模仿它们的声音。
2. 评估幼儿在音乐会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模仿并享受音乐。
三、教学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手工制作活动时间:10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手工制作材料:纸张、剪刀、胶水等。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如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2. 掌握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生活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生活在哪里。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如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分析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及其作用。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
2.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鸣叫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的鸣叫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鸣叫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是如何鸣叫的。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如发音器官、鸣叫声特点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分析它们的鸣叫特点。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其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诗歌鉴赏方面仍有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但往往缺乏将这种感知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歌的教学时,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提问:“为什么诗人会选择蝈蝈和蛐蛐作为诗歌的主题?它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3.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种小生物,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诗人简介: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特点,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5.课堂反馈:
-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诗歌鉴赏和创作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要求:以书面形式提交,不少于20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蝈蝈与蛐蛐》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诗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如“轻歌曼舞”、“低吟浅唱”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掌握《蝈蝈与蛐蛐》的文学地位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歌。
3.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隐喻等知日常生活中关注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一、教学目标1.了解蝈蝈和蛐蛐的习性和生态环境。
2.能够区分蝈蝈和蛐蛐,并对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写作,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蝈蝈和蛐蛐的区分与辨认。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取的教材是《蝈蝈和蛐蛐》,这是一篇富有浪漫色彩的童话故事,它以小小的昆虫们为主人公,通过动态的描述和富有生命力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奇和想象的世界。
2.教学流程(1)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先自行进行观察和思考。
并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感觉,去区分两种昆虫,并就它们的不同特点逐一进行辨认。
(2)利用图例,对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进行阐述,并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昆虫在自然环境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和地位。
(3)介绍蝈蝈和蛐蛐的习性和生命周期,并对它们的行为和生命活动进行生动的描述。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几个聚光点进行深度探究。
例如,让学生选择一个属于蝈蝈和蛐蛐的聚光点,进行深刻地分析和叙述,以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语文表达水平。
(5)帮助学生分析蝈蝈和蛐蛐的形象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去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
(6)通过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爱好自然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1.课堂介绍法:通过图片和阐述,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基本情况和生态环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高质量互动。
3.形象描述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描绘出蝈蝈和蛐蛐的生命特点和行为习性。
4.课外阅读法:通过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短篇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课文简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一、整体感知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二、自主探究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三、比较品析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第二课时夜教学预设:一、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二、研读赏析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四、比较品析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叶赛宁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九(上)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与说课稿一、《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那样充满“喜悦”。
八、重点知识介绍《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
(2)让学生掌握有关蝈蝈和蛐蛐的成语和典故。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和典故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
(2)有关蝈蝈和蛐蛐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2)运用成语和典故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蝈蝈和蛐蛐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成语和典故,使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蝈蝈和蛐蛐的了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
(2)讲解有关蝈蝈和蛐蛐的成语和典故。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4)邀请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运用成语和典故描述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4. 课后作业:(1)观察身边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收集有关昆虫的成语和典故,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开展昆虫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昆虫知识的兴趣。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方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方案设计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思绪随之蔓延。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两首充满诗意的作品——《蝈蝈与蛐蛐》和《夜》。
这两首诗分别来自英国诗人济慈和俄国诗人普希金,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生机。
一、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普希金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中的意象和情感。
3.探讨两首诗所表达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两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探讨诗歌中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1.导入(1)简要介绍济慈和普希金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思考:为什么济慈将诗歌命名为《蝈蝈与蛐蛐》,普希金则命名为《夜》?2.分析《蝈蝈与蛐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蝈蝈、蛐蛐、草地、月光等。
(2)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宁静、哀愁等。
(3)探讨诗歌中的自然主义思想,如何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3.分析《夜》(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夜幕、月光、星星、寂静等。
(2)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思念、宁静等。
(3)探讨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如何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2)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如《蝈蝈与蛐蛐》中的自然主义与《夜》中的浪漫主义。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济慈和普希金的其他作品,如《夜莺颂》、《致云雀》等。
四、作业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诗歌,让学生领略了济慈和普希金的诗歌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细节,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同时,也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济慈和普希金的诗歌创作,分析了《蝈蝈与蛐蛐》和《夜》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剧)、说唱(如快板书)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
歌曲以趣味性与理论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表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五年级学生刚好处于青春期的转折阶段,害羞、被动,而且对京剧有着固有的观念:乏味、无趣。
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由浅入手,运用大量的音频、视频、示范及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听觉、视觉刺激,提高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加强他们的参与感,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摒弃固有观念,不再害怕,不再厌烦,轻松学习京剧。
教学方法:点拔、示范、引导、游戏、评价、激励、创作法等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互联、教材、报刊等)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道具、音乐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用京剧方式问好教师用京剧的唱腔问:同学们好哇!(初步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导入1.导入新课师:老师刚才是用什么样的腔调和大家问好的呢?生:京剧。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蝈蝈与蛐蛐》这是济慈早期创作了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那样充满“喜悦”。
八、重点知识介绍《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课文蝈蝈与蛐蛐教学方案
课文蝈蝈与蛐蛐教学方案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特点和习性。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和保护意识。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蝈蝈与蛐蛐》这一篇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蝈蝈与蛐蛐的外貌特征、习性、生活环境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 教学重点•学习蝈蝈与蛐蛐的外貌特征和习性。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活环境。
•掌握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教学步骤4.1 导入与前置知识铺垫(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的教学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蝈蝈与蛐蛐的小视频,或者利用图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特征,让学生猜测这两种昆虫的名称,并引导他们讨论一下他们对蝈蝈与蛐蛐的了解和认识。
4.2 阅读与理解课文(15分钟)带领学生读一遍《蝈蝈与蛐蛐》这篇课文,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可以适当解释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可以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思考。
4.3 小组合作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蝈蝈与蛐蛐的外貌特征、习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鼓励学生提问、交流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老师可以在小组之间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4 小组展示与总结(1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展示,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总结。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内容。
在展示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5 延伸活动(15分钟)可以开展一些延伸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关于蝈蝈与蛐蛐的海报,并在课后进行展示和评选。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采集蝈蝈与蛐蛐,并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例如模拟蝈蝈与蛐蛐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验一下它们的生活方式。
5.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蝈蝈与蛐蛐的外貌特征、习性和生活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题目简介本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的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学习到英语诗歌形式、意义及相关知识,了解诗歌在不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及感受。
教学目标1.了解英语诗歌的基本构成和特征,掌握诗歌朗诵技巧;2.了解《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情节和形式,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化意识;4.通过本次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应该掌握《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形式、技巧和意义,了解诗歌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
2.学生应该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和朗读,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英语文字,抽象表达出非物质文化的和文化特征,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2.强化对《蝈蝈》与《蛐蛐》夜中句子结构和意义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教师通过介绍《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情节和形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文化意识。
b.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朗读《蝈蝈》与《蛐蛐》夜,了解诗歌基本意义和朗诵技巧。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a.教师撰写相关教学手册,要求学生对手册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
b.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写出对《蝈蝈》与《蛐蛐》夜的基本理解和背景信息。
3.朗读和模仿(20分钟)a.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朗读材料和参考答案,朗读《蝈蝈》与《蛐蛐》夜。
b.要求学生通过模仿和表演,提高英语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30分钟)a.要求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课前准备的模板,写出对《蝈蝈》与《蛐蛐》夜的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b.要求学生向同学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英语口语和文化交流能力。
5.总结(10分钟)a.教师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蝈蝈》与《蛐蛐》夜在英语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蝈蝈与蛐蛐的教案1一、教学设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
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
“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
(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歌唱”。
“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__,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Two foreign poems (cricket and cricket, night) tea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外国诗两首教案2、篇章2: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章3:外国诗两首教案4、篇章4:外国诗两首教案篇章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想〗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
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