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

合集下载

论中医学“气”的生命哲学观

论中医学“气”的生命哲学观

论中医学“气”的生命哲学观摘要:中医学认为,人是由天地之“气”而生成的,是人体生的动力。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与死亡,都是气由混一到分离、由分离复归混一的气化过程。

养生是国人对生命的一种实践过程,体现了中国人有的生命观。

“养生”一词中的“生”主要是指生命。

“生命”是与生长、生活、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体现了国人对“生命”的认识。

从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对生命养护的认识看,均存在这较大的差别。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四家的认识是可以互补的,共同构筑了中国生命哲学、生命文化的面貌。

关键词:气养生生命1.生命是一个“生生”的过程“生”,甲骨文形作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

其本意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向上生长,《说文解字》记载说:“生,进也。

象草木生出土上”。

刘巘《易义》中说:“自无有曰生”,意思是从没有生命到出现生命。

这是一个荒寂地球上划时代的改变,生命的历史亦从此开始,故《周易.系辞传》赞叹道:“天地之大德曰生”。

古人认为生命是一生而又生、连续不断、没有片刻停息的生成演化过程。

自然界浩浩茫茫、无边无际,处于无限的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界本身不断生长、成熟和化育就是“生生”,对万物来说便是“生生之德”。

大千世界万物纷繁至极、生机无限、无穷无尽、千变万化就是“生生之德”赋予万物所产生的,其意义就在于使生命生生不息。

“生生”不仅是大自然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是一切变化的根本,《周易》说:“生生之谓易”。

在自然万物中,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而且最能体现自然界的“生生之德”,最善于利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

2.生命依赖“气交”而发生《庄子》里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东汉哲学家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中医学又认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这就是说即使有太阳之阳,地球之阴,如果两者不相交转化,任何生命现象都不可能发生。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和相似之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汲取营养,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能力和限度。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审视中医,从多个方面论述中医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预防为主的生活方式,以及注重实践检验的思维方式。

这些都与自然辩证法的原则和精神相一致。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具有科学性,是值得研究和信赖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承载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与疾病不断抗争的生动见证。

它汇聚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智慧,为医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医学逐渐形成了完善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领域的综合科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这一重要的医学文献,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难经》作为一部古典医籍,由秦越人撰写,成书于汉之前,内容涵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之处。

同样重要的是,张仲景在两汉时期写成了《伤寒论》,这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的第一部专书,为后世临床实践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还有一些流传后世的医学专著相继问世。

这些典籍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以及经络学说等。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

全面讲解中医的“气”!(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一中医之气与气化论可以说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支柱。

学习中医不把中医里的气和气化理论搞明白,就算你把《伤寒论》、《温病条辨》背熟,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

或者说你也只能是一个问而知之的下工,你还没有学到中医的精髓。

在临床上,你就不可能做到“临症察机,使药要和”,你只能拿书上的条文与患者的证症相查对,在用药上也只能“对病欲愈,执方愈加”,很难会有创新,若遇到新的病症那更是无所适从了。

气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共用共知的一个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不独医学专用。

《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太平经》也有论述:“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

《庄子·至乐》中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芝笏之间。

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

所以说中医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本土文化。

气的文化在诸子百家的学术言论中随处可见。

《内经》发展了这一学说,并使它更进一步的系统化。

气在中医的理论里很重要。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

所以有人说《内经》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的理论之上的,一点也不为过。

《内经》是中医之根,中医之祖。

在中医众多典籍里,《内经》里面讲气的内容最多也是最详细的。

它最早地综合了中医的养生,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五运六气、针灸等等内容。

《内经》之所以称为中医之祖,恐怕原因即在此。

《内经》之后,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治》至今,历朝历代的中医界名流圣手的大作大论,无不是在《内经》的内容之上来发挥创造的。

可以说《内经》之后的作品都是《内经》内容的细化、泛化。

可以这样说《内经》是树干,后代诸书是树枝。

中医对“气”的认识

中医对“气”的认识

中医对“气”的认识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医学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气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一)气的哲学含义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将这,一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二)气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人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要探讨人的起源和本质,必须首先研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场所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

中药药性理论与古代自然哲学观关系探讨

中药药性理论与古代自然哲学观关系探讨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古代自然哲学相关性中药药性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观医学论文格式基础上的,表现为天人相应的世界观,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取类比相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

而中药药性理论也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认识中药、解释药理、指导用药。

本文将从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源流、古代自然哲学对其影响等方面对中国药性理论做一初步阐述。

1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学经过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草创期,到魏晋六朝得到充实发展,在唐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药典式药学体系—《新修本草》。

宋代的《证类本草》更是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完备,但关于中药药性药理方面的论述却相对较少,尚停留在经验用药的水平,未形成有完整理论的中药药性、药理体系。

随着北宋后期医学理论探讨风气的开展和运气学说的广泛应用,金元时期的医家便对经验用药进行整理,转化为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早期是通过《内经》某些自然哲学观点对药味进行归纳,如刘完素在其《素问病机玄病式·药略》一章中以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

……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善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

”1·1五运六气与中药药性五运六气学说自唐王冰之后被古代医家广泛接受,金元医家用其整理药性,而以缪希雍为首的“本经复古派”用它来解释药性。

缪希雍在《本经疏证·原本草药物气味指归》中指出“夫物之所生也,必禀乎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

”正是根据这种自然哲学观来对各种药物的药性进行阐述,如关中药药性于天门冬一味,《本经疏证》中说:“天门冬正禀大寒之气以生,得地之阴精独厚,味虽微苦甘而带辛,其气大寒,其无毒,以甘多者为胜,味厚与气、阴也降也。

除肺肾虚热之要药……”以上对天门冬药性的阐述集中的反应了五运六气学说的天地一体观、天人相应观,是古代自然哲学观在中药学研究的最经典的体现,这类探索药性理论的方法被大多数的“本经复古派”医家采用。

历代哲学观与中医(理论探讨)

历代哲学观与中医(理论探讨)

历代哲学观与中医(理论探讨)研究中医学的发展,必然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哲学绚丽多彩,记录了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发展历程,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古代哲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均有很大影响。

先秦时代:这一时期是古代哲学思想开始兴起的时代,原有的宗教思想不断动摇,许多学派先后诞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人们开始用崭新的科学观念认识世界,使自然科学迅速发展,逐渐与哲学分化,形成独立的专门学科。

传统中医学就是在这一变革时期初具理论体系的,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等均来自这一时期盛行的哲学思想。

古代医生以这些内容作为中医的思维体系,以此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总结当时的医疗经验,不仅作为中医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而且也已经成为中医的学术术语,如心阴、脾气、肾精等,既是中医学术语,又指实体事物。

先秦时期主要是形成了以脏象学说为核心的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魏晋时期:这一时代的哲学特点是以《易经》、《老子》、《庄子》等著名经典为依据,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意识观念——玄学。

玄学主要讨论了“有与无”、“本与末”、“言与意”、“体与用”、“名教与自然”等命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讨论,丰富了哲学内容,活跃了学术思想,使古代哲学条理清晰、更讲究逻辑推理,提高了哲学的思辨能力,也使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魏晋玄学使中医学的天道自然观更加完善,思辨水平大大发展,学术范畴越来越广泛丰富,理论思辨能力空前发扬。

在养生康复方面,强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内心世界。

隋唐时代:佛教虽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兴盛则始于隋唐时代。

佛教哲学主要论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对精神现象的分析尤为细致,反省人类理性,注重洞察宇宙人生,认为人与自然界均蕴藏着高超的智慧。

佛教在隋唐时代进一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儒、道、释(佛教)鼎立。

佛教主张慈悲救世,佛教中的僧人如同其它宗教一样。

中医哲学的唯物自然观刍议_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

中医哲学的唯物自然观刍议_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
战国 时 , 在 齐 国 形 成 的 阴 阳 家 , 将 《周 易》所 论 的 “阴阳”与 (洪范》所论的 “五行”合而言之 。著名的学者 有驺忌 、驺 衍 、驺 爽 , 人 称 “三 驺 子”, 而 以 驺 衍 为 最 。 《史记》说他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 《终始》、《大 圣》之篇十余万言 , 其语阂大不经 , 必先验小物 , 推而大 之 , 至于无垠”。阴阳家用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说明五行的运 动变化 , 构建了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由对自 然现象的认识图式经邹衍阐述推衍而变成对社会政治兴衰 更迭的说理工具 。此后 , “阴阳五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基 本的思维模型 , 对中华文化许多方面 (诸如中医等) 都产 生了重要影响 。
王曰 : 嗟 ! 六事之人 , 予誓告汝 , 有扈氏威侮五 行 , 怠弃三正 , 天用剿绝其命 ,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1〕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 ,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2〕
《周书·洪范》也记载了周武王克殷之后 , 问箕子以天 道 , 箕子论 “天地之大法”共九项 , 称为 “洪范九畴”。尽 管据考这三篇都是后人托名所作 , 《洪范》的著作年代在战 国之末 , 构 成 “九 畴”体 系 恐 也 在 春 秋 之 后 , 但 从 《左 传》、《墨子》已引用《洪范》文字看 , 《洪范》至迟在战国 时代已经成书 。此外 , 还有一篇先秦史籍《逸周书》也有 关于五行的记载 : “周公拜手稽首曰 : 在我文考 , 顺明三 极 , 躬是四察 , 循用五行 ……五行 : 一黑位水 , 二赤位火 , 三苍位木 , 四白位金 , 五黄位土观刍议①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
程雅君
[摘要 ] 中医哲学唯物自然观的核心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广泛运用于中医 : 构建天人理 论 , 演绎藏象模型 ; 阐发脏腑之生理 , 明彻心身之病机 ; 审查诊断 , 指导治疗等 。五行学说 和阴阳学说一起 , 构建了中医哲学之基本精神 , 也成为中医之基础 。

论中医之“气”

论中医之“气”

论中医之“气”
中医学的概念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气被认为是构成人体和整个自然界的基本物质。

在中医学中,气又被分为了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如正气、邪气、元气、气血等等。

下面我详细介绍中医学中关于“气”的概念和应用。

首先,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周围的自然界都是由气构成的。

万物是由精、气、神组成的,其中气是连接精、神的桥梁。

同时,中医学认为,气是运动的,具有向内转化和向外转化的趋向性,从而保持了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

其次,中医学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往往是以调整和加强人体内部的气为主要手段。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气不平衡和不协调所引起的,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要调整和加强人体内部的各种气。

例如在针灸中,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和加强人体内部的“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最后,中医学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气,比如中医学中的“元气”。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一种人体生命力量的总和,同时也是先天的遗传基础,因此中医学往往将增强元气作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总之,“气”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在中医学中既是一种理论概念,同时也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治疗、保健的效果。

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

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

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摘要】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基本成熟后与当时日益发展的医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气论哲学作为自然观基础渗透到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建构理论体系的基石,并指导着中医的诊治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理论自然观气论自然观气论日川月落彰显阴阳;木长、火炎、水润、上生、金敛,蕴藏五行生克之理;风、寒、.暑、湿、燥、火,形成致病六邪,中医学是从“自然”中发祥的。

1 中医理论中的“自然观”1.1《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人的生命规律服从它。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木始”。

这句话明确指出,万物的生成、变化、消灭是自然界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作用的结果。

1.2“五行学说”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明“自然”与“人”这个母、子系统之间不仅有从属关系,且有鲜明的同构关系。

《内经》认为,万物的运动随四时表现出循环性和周期性,以四时为中心,把五方、五色、五材、五味、五言、五星统一起来,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使五行与人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志相结合,形成五行相生相胜规律,展开了一幅“自然五行图式”。

1.3运气学说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把对人的个体看法扩展到自然界中去。

“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九星旋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指明生命的运化与自然运化的同一律的关系;“寒、暑、燥、湿、风、火……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指出人与自然生化的同物质关系;“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则指出运气对人生命活动作用的规律。

2 传统气论哲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气论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础和核心。

人们经过春秋以前漫长时期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内外两个自然的观察思考,逐渐形成“气”这一表示世界普遍原理的观念。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摘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从传统哲学是中医理论形成基础;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理论的联系;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在中医学的应用等几方面具体阐述。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整体观;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学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孙思邈说:“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医源是指医学的源头,即是哲学。

哲学高于具体学科而又指导具体学科,可见所有学科追溯其根源都属哲学范畴。

综观世界哲学发展史,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医学本身就根植于这个哲学理论体系之中,传统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医学理论的各个领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中医理论的形成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

事实上正是这样,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六经”之一的《易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

中医理论中的各个学说,均是以易为本源的,并且全部具体应用到人体生理、中药药性、辩证施治以及病因病机等方向。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渊源。

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如天人相应原理,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平衡原理等等均得到中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这一学说直接指导了中医学理论的创立。

二、重视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系统整体的思想蕴涵在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

“天人合一”主要阐述天道与人道。

在天人关系中非常重视其“合”的一面,虽然“合”是以分为前提,但是中医哲学的分”是同构异形之分,即人道和天道之分是普遍的天道在特殊的人道中的具体展现,天人之分的本质是合,这种本质之合是天人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的,即天人都由共同的物质之“气”构成,这种内在同质性规定了宏观整体的统一性[1]。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

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中医理论概述

中医理论概述

中医理论概述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概述,我们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独特观点和治疗方法。

1. 中医的起源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它形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哲学观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中医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整体。

中医倡导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以达到人体健康的目标。

2.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各种现象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和水。

气血理论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平衡状况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身体的运行和功能。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听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是通过对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4.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推拿和中草药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中药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病情。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推拿和中草药疗法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按摩和外用草药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身体的功能。

5. 中医的发展和现代应用中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的理论和疗法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认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

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论哲学之气与中医之气的分殊

论哲学之气与中医之气的分殊

医学哲学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9年10月第40卷第19期总第630期论哲学之气与中医之气的分殊严家凤①林家虎①摘要:气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物理、生理、心理、伦理、哲理等多重含义。

中医学在吸收融会哲学之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气学理论。

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皆是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气,但哲学之气与中医之气在以气论自然、以气论身心、以气论情及以气论德等方面体现出诸多不同。

气是彰显中华文化特质的概念,当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亟需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只有立足于气的理论,考辨其历史源流,厘清其核心要义,才能从根本上阐明中医药学的“真正优势”,为中医在当代的发展拨开“偏见"的迷雾、扫清“玄虚”的障碍,从理论上推动中医药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气概念,哲学之气,中医之气,分殊中图分类号:R-O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19)19—0017—04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19.19.05O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Qi and Qi of TCM YAN Jia-feng,LIN Jia-hu.College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9Hefei230012,ChinaAbstract:The concept of Qi has multiple meanings in Chinese culture,such as physics,physiology,psychology,ethics and philosoph y.Traditional Chinese Med b ine(TCM)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theory o£Qi on the basis o£absorbing and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philosophy.Chinese philosophy and TCM both appreciate Q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but there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philosophy Qi and Qi o£TCM in terms of Qi on nature,Qi on body and mind,Qi on emotionand Qi on morality.Qi is a concept that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At present,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CM urgently need to be reformed from the bottom and innovatively・Only by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Qi, examining its historical origin and clarifying its core meaning,can we fundamentally clarify the"real advantages"of TCM,avoid the"bias"and clear up the obstacles of"mystery",as well as theoretically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CM.Key Words:concept o£Qi,the Qi of philosophy,the Qi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fferentiation如果说中国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那么中医则堪称是生命哲学的代表。

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思想为基础,将其应用于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

一是在诊断方面,根据《内经》的理论,以及《伤寒杂病论》的实践,将天人合一思想应用到诊断上。

即通过对患者体内外的物理变化和心理反映来判断其所处的生命气机不平衡之处。

例如通过对舌象、脉征、形体特征以及心理因素来判断出患者所处的气机不平衡之处。

二是在治疗方面:根据道法自然思想;采用中医物理学上所定义的五行相生相克原则作为依据;采用中医常用的正气八法作为手段;采用食补术作为促使力;采用促使力作为引导力;采用引导力作与正气八法协同工作,从而使人体能够回归正常,实现真正意义上"天人合一" 的
健康.
三是在预防方面:根据"天人合一" 理念, 就是要通过促使力(如食补术) 和引导力(如正气八法) 激发出我们内部真正意义上 "天人合一" 的能量, 从而实现我们真正意义上 "天人合一", 达到早期干早未雷之效.。

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兼论中西医学差异的自然观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兼论中西医学差异的自然观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兼论中西医学差
异的自然观基础
姚春鹏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5)004
【摘要】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两种医学体系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是具有互补性.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功能,西医重结构;中医长无形,西医长有形;中医主运动,西医主静止.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应该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而不是走西医中化或中医西化的道路.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姚春鹏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中西自然观发展脉络初论——兼论我的自然观 [J], 杨锐
2.中医哲学的唯物自然观刍议——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 [J], 程雅君
3.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兼论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的异同[J], 李猛
4.中西传统自然观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J], 贺绚素
5.试析宋应星的技术观和自然观的关系——兼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性变化 [J], 李亚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理论与“医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理论与“医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理论与“医学”中医学理论中关于气的学说,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但是在中国讲气,首先是哲学的气。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中医学,它的气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既是一脉相承,而又有自身的特点。

1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

哲学是研究世界本原的。

世界本原是什么?西方古代哲学认为是有固定形体的物质或原子,而中国古代哲学则认为是无固定形体的流动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概念形成得很早。

原始的气,作为观念是从“云气、水气、烟气以及人的呼吸之气概括出来的”(张岱年先生语)。

《说文》:“气,云气也,象形。

”从云气以及与云气有共同形象的水气、烟气等自然现象抽象出气的概念,主要是依靠观察的方法,是建立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

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是确立气概念的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决定了气概念从一开始形成就是一个多相式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确定,内涵所包含的成分难以穷尽,外延的轮廓难以廓清,因此造成了气的涵盖面极广。

2那么,这样的一个气在哲学上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有一段极精辟的概括:“中国哲学中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

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

”“气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构成一切物类的原始材料。

中国古典哲学中表示具体存在的概念有二,一是物,二是气。

物指一个一个的东西”,“而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谓之气。

”“气的观念与西方唯物论的主要观念'原子’有很大的不同,原子是一个一个互相分别的,具有分离性,'气’具有连续性”,“气具有流动性,含有内在动力。

”3中医学的创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中国古代医学的观察和实践所形成的关于对气的理解,对中国古代哲学中作为观念的气的形成曾经有过某种启示;另一方面,哲学中关于气的学说对医学理论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医阴阳五行中古代哲学“气论”的运用论文(共2篇)

中医阴阳五行中古代哲学“气论”的运用论文(共2篇)

中医阴阳五行中古代哲学“气论”的运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析中医阴阳五行的核心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对其源流演变,众多前辈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证。

目前比较公认阴阳五行观念萌生于伏狡、尧舜2时代,但一直到了殷周时期才有了“阴阳”一词,后经春秋到战国中、后期,阴阳的概念H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又再具体化。

可查的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可查资料是《国语·周语》。

“阴阳”学说经过不断的演化“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其实质内容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这种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维持这种关系,事物才能正常、稳定的发展,机体才能保持协调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中以“水”“火”作为阴阳的象征“水”和“火”代表的特征反映了“阴”和“阳”的基本属”性“阴”和“阳”可广泛地推演到很多事物和现象。

一般来讲,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世间万物都属于阳的范畴;相对静止的、向下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用来解释事物间以及事物内部更为复杂关系时遇到一定的困难。

于是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了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着重以“五”为基数来揭示事物间的复杂关系,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仍然是基本的阴阳关系。

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征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解释宇宙万物、人体等复杂事物之间及事物复杂内部之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不是静止、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本质仍然是各矛盾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五行的相生是指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积极作用,五行相克是指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0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自然观与中医理论体系
发表时间:2010-02-02T10:26:57.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2期供稿作者:付慧1 马利2
[导读] 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基本成熟后与当时日益发展的医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付慧1 马利2(指导老师)
(1湖北中医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5)
(2武汉市第一医院质控办湖北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R2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260-02
【摘要】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基本成熟后与当时日益发展的医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气论哲学作为自然观基础渗透到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建构理论体系的基石,并指导着中医的诊治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理论自然观气论自然观气论
日川月落彰显阴阳;木长、火炎、水润、上生、金敛,蕴藏五行生克之理;风、寒、.暑、湿、燥、火,形成致病六邪,中医学是从“自然”中发祥的。

1 中医理论中的“自然观”
1.1《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人的生命规律服从它。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木始”。

这句话明确指出,万物的生成、变化、消灭是自然界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作用的结果。

1.2“五行学说”从系统论的角度,说明“自然”与“人”这个母、子系统之间不仅有从属关系,且有鲜明的同构关系。

《内经》认为,万物的运动随四时表现出循环性和周期性,以四时为中心,把五方、五色、五材、五味、五言、五星统一起来,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使五行与人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志相结合,形成五行相生相胜规律,展开了一幅“自然五行图式”。

1.3运气学说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把对人的个体看法扩展到自然界中去。

“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九星旋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指明生命的运化与自然运化的同一律的关系;“寒、暑、燥、湿、风、火……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指出人与自然生化的同物质关系;“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则指出运气对人生命活动作用的规律。

2 传统气论哲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气论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基础和核心。

人们经过春秋以前漫长时期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对内外两个自然的观察思考,逐渐形成“气”这一表示世界普遍原理的观念。

到秦汉时期,进一步以气论为基础建构了宇宙论体系。

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正是在汉代成书的,中医学不能不受到气论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气论是中医学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和原胚。

气论使中医学走上了与西方医学完全相反的发展道路,规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

其一表现在以气的异常变化解释疾病发生的观点,.取代了鬼神致病观,使中医学建立在了一个较科学的基础上。

《灵枢?贼风》篇详细说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

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并进一步指出了百病皆生于气。

其二以气论为基础,构建了以人的生命活动为中心的天人合一整体医学宇宙观。

气论哲学认为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气为中介来传递的。

事物之间存在着同类相应的规则。

《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所谓“东方青色”就是木之精气。

在人体肝属木,这是从结果来说的;从生成来说,就是天地之间的木气形成了人体的肝。

在人体“目”为木气生成,所以肝“开窍于目”。

肝的生理病理反映集中表现在眼目。

在自然界,岁星为木之精气凝聚而成,所以岁星影响着人体的肝藏。

其余四藏与四方及诸物的联系也同此。

其三,以秉气之厚薄多少,说明药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认为,天气形成了寒热温凉四气,地气形成了酸苦甘辛咸五味。

由于药物生长的时间与地点的差异及自身的内在原因,不同的药物秉受的气味以及量的多少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药物不同的治疗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3 气论与中医学的特征
3.1 重视系统整体—天人合一
中医对人体与疾病的研究是总体把握各个脏腑之间的功能联系和协调配合,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即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同样,主张对于疾病的认识治疗要结合发病时的天气、地理,从个人性格、体质状况等多因素,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天人相应”是《内经》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

3.2 重视功能与运动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以气论为基石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人体机能、功能的变化发展。

因此,“功能”概念蕴涵着运动、发展、变化的思想。

这就导致了中医学较之形体结构,更加重视人体的功能改变,形成重功能的特征。

中医学对运动的重视还体现在将天地、人的生命以及疾病看成是发展变化的过程。

《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三阴三阳,五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内经》主张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依据病理改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

3.3 重视时间规律
运动是气论哲学的一个根本观点,而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

这样就导致中国传统哲学对时间的重视。

而《内经》的许多篇名,如《四气调神大论》、《藏气法时论》、《四时刺逆丛论》等都反映了重视时间规律这一中医学特征和基本学术观点。

正因为中医认为人的生理、病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因此在治疗学上非常强调“因时制宜”。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
甲乙,……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千癸。

”意为五藏之病,在其主时之日用药治疗效果最好。

4 结语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中医学不仅包含唯物论的观点也包涵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只有在中医领域训练有素并有相当现代科学基础的人才,系统地接受自然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这些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才能修改和完善中医理论中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使中医学的思想在现代条件下得到更新的认识并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