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耕读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湾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是中国特定的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特别是出现在江南一带的

耕读文化,更是有着自己的特征。也由于江南的自然气候的关系,一年四季分明。江南农民可以利用

下雨天,或者是遇到农闲的时候,通过半耕半读,以此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也是一种“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理念。耕读,使贫困者可以学习认字知理的知识;家有财产者可以请私塾家

教,教其子女读书成才。耕可致富,读可荣身,是当时农耕时代的农民的一种最好的既耕又读的生活

方式。也就是说解决了生活上的温饱之后,可以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可以进

入高一个层次的,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古人所说的学而优则仕,正是这种意思。一般的劳动人家,

可以一边耕种,一边读书,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求知学习。

耕读文化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最初模式。这是一种自耕自读的教育模式。研究耕读文化,理解

耕读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以个案的地域文化出发,以温州龙湾的地域耕

读文化作为出发点,进行初探,以求教于方家。

以耕读文化作为切入点,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龙湾地域文化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随着滚滚商品大潮的冲击,当我们进入壮年,孩子们对家乡的耕读历史文化却逐渐地淡化了,像斜阳

下的一抹风景,渐渐地走向消失。家乡的文化,对他们的成长和走向社会,仿佛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家乡的耕读文化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清流。只有具有丰富人文情感的人,

才能是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有人文精神的人,才能成为为民族乃至为人类的进步事业献身的人。

每当我站在家乡温州斜阳残照的大罗山下,常常对家乡消逝的耕读文化怀着强烈的追忆情怀。也

就是这种情怀,促使我们用文字和图像来追记这种文化的风景线,两位摄影家十多年来积累的图片,

为本书增色不少。

步入屿北,沿着长长的石头寨墙信步漫游,或匆匆穿过那些用石头铺就的古道,或安详地憩息

于“三进九名”堂上,眼帘之中,那些饱经岁月沧桑的卵石,那些爬在卵石上一层又一层的斑驳苔花,

都似乎在向你娓娓诉说一个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

屿北原为徐姓聚居之地。北宋崇宁五年(1107年),徐公仪以一首牡丹诗:“魏紫姚黄未足

林古镇八百年的文化根基。

宋高宗时,为避北兵之乱,江西玉山汪应辰举家“一薰一莸,香履抵温,寻至永嘉岩坦菰田”,

“青山重叠如屏障,绿水环绕似城池,素无兵燹扰至境,民康物阜安乐庄”遂隐居屿北汪山根,至今

已为屿北第一大姓。

汪应辰,南宋绍兴乙卯科状元,累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其弟汪应龙,进士,仕至奉议大

夫。其子汪逵,进士,嘉定二年至十五年先后为朝议大夫,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太子少保端明殿学士

(均见《宋史》)。汪氏一门在金兵入侵、宋室偏安,秦桧擅权之际,力主抗金,正气凛然,声播朝廷

上下。汪应辰少时曾师事吕居仁、胡安国,与张、吕祖谦、朱熹交往甚深。“文行声誉天下,一时仰

焉”。

汪氏隐居屿北之后,一方面身体力行,躬耕农业(汪氏衍族之后,先后开垦良田600余亩);

另一方面课子孙读书、不废学业。耕读之风,由此滋生,蔚为习俗。流风边及溪口戴氏,戴蒙父子成

就斐然,《六书故》一书就是汪、戴两姓联姻的产物。汪、戴两家三世六进士也给楠溪带来“溪山邹

鲁”的美誉。

因此,若问沸沸扬扬的永嘉耕读文化是什么?解读这四个字又需什么来注释?那就请看汪氏族

规:“耕以致富,读以荣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立身思想就在这种

耕读文化的背景中被赋予最明了的表白。只不过它不像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那样的“阳春白雪”,稍显得有点“下里巴人”罢了。

汪应辰、汪应龙殁后合葬于屿北后棠湾,村人谓之“尚书坟”,宋式建筑,近似圈椅,清乾隆十

九年重修。汪逵墓于屿西,由石桥、水池、墓坛、墓穴、华表柱组成,为文保单位。

站在名人的墓前总有许多遐想。秋风古道,夕照残阙,不尽是一派悲凉,更多的是一种对已逝

去的旧有文化的反思。汪氏至今已三十五世,根深叶茂。三十个古宅,均设有蒙馆;八百年间出过一

位状元、八位进士和十名贡生和邑庠生。金榜题名,那是旧时代读书人的一种佐助君王,报效国门的

美好愿望。但如今的屿北不再是旧有文化的延续。一个崭新的时代,总有自己崭新的文化,造就一代

新人。解放以来,屿北出了多少大学生,尚未统计,但只知道屿北曾出过全市高考女状元,只知道有

许多屿北籍的博士生导师、教授、高工,他们分别在祖国各地的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

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文化总是积淀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