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读文化,楠溪江的千年“文脉”在绵延

核心提示:水秀、崖奇、瀑多、滩林美是楠溪山水的自然景观,这良好的田园山水奠定了耕读生活的基础,楠溪江的古村落进一步展现了耕读文化的传统和千百年形成的“文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民俗风情的产物。近日,记者来到岩头镇芙蓉、苍坡等古村落,深入了解我县从古至今盛行不衰的耕读文化及其所展示的魅力。

水秀、崖奇、瀑多、滩林美是楠溪山水的自然景观,这良好的田园山水奠定了耕读生活的基础,楠溪江的古村落进一步展现了耕读文化的传统和千百年形成的“文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民俗风情的产物。近日,记者来到岩头镇芙蓉、苍坡等古村落,深入了解我县从古至今盛行不衰的耕读文化及其所展示的魅力。

古村建筑,耕读文化的根基

耕读文化表达的是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理想,其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晋、宋中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徙、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南宋建都杭州倡导“耕读”、理学兴盛、提倡修身养性等,终使耕读文化走向成熟。然而,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更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成为中原士族迁居耕读之地。

目前,我县楠溪江流域散布着二百多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其中有三十多个为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楠溪江的中游和上游地区,有的建于晚唐,有的建于北宋、南宋,有的建于元代,这些古村落的形成,展现的是我县耕读文化的根基所在。

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建造的,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却仍保留有宋代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苍坡以“文房四宝”进行布局:针对村右的笔架山,铺砖石长街为“笔”,凿5米长的条石为“墨”,辟东西两方池为“砚”,垒卵石成方形的村墙,使村庄像一张铺开的“纸”,在村落布局上蕴藏着浓郁的楠溪耕读文化思想。

芙蓉古村的建筑则以“七星八斗”布局设计,象征性强、寓意深刻,主街称为“笔街”,东西两池命名为“砚池”,池边、街边放置大石条,是为“墨锭”,而方方正正的村落则如一张写满字的纸,使村落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

纵观古村落的基本格局,布局也是形式多样,寨墙、街巷、民居、园林、公共建筑和沟渠系统样样俱全。如芙蓉村的芙蓉亭,建在村子中心地段的芙蓉池中,芙蓉池一带便成为村民们农闲或劳动之余的休息场所。芙蓉村有俗语说:“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芙蓉池逛逛。”类似的公共休闲中心,还有其它形式,如枫林村的“瑶亭御风”、溪口村的“明文里门”,这些现今保存的公共建筑,无不洋溢着安宁祥和的耕读遗迹。

宗教文化,处处彰显耕读传家的理想

“团团一脉石,绿竹间青松。沙外溶溶水,门前叠叠风。山花开屿岸,野鸟唤春风。锄犁能读史,诗书振飞鹏。”这是坦下村《陈氏宗谱》中描绘本村的风景,而且认为理想的耕读环境必出人才。又如《珍川朱氏合族副谱珍川十咏序》说花坦村的选址:“陵阜夹川,陂陀下弛,衍为原隰。林麓藏荫,水田环绕,居民耕植其中,熙熙如也……是盖乾坤清淑之气所钟聚融结,必有玮瑰俊秀杰出乎其间。”

对楠溪江自然风光及人居环境的讴歌与赞美,不是文人的专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楠溪江乡民,对自己的美丽家园更是赞不绝口。大多数古村落的宗谱,都要在卷首的“序”里或者撰专文赞美本村地形环境。在这些宗谱语汇中流露的是,楠溪江流域的乡土文化和绵延千百年的耕读古风。

在封建社会,农村虽然有政府的各级行政机构来管辖,但宗族组织实际上是血缘村落的真正政权机构,宗族组织要管的事情很多,小到邻里纠纷,大至村落选址、规划、建设、管理等。宗族鼓励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祠堂、建桥铺路、兴造学堂、保护环境。无论是公益建设还是环境保护,许多古村落都涌现出有眼光、有能力的贤达,他们具有山水情怀,热心公益事业,大多乐善好施。在古村落的建设与保护方面,他们功不可没。而且这些贤达及其事迹都被载入各族宗谱,激励后人积极从事家园的建设与保护。

同时,在楠溪江的古村落大多设有书院,各宗族对教育也极其重视。如芙蓉村的芙蓉书院使用宗族公产来支付书院的费用,村里的孩子无论贫寒还是富裕,均可在这里接受教育,希望他们能出将入相,光宗耀祖。

“在宗法制的传统农村里,…耕读传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在楠溪江流域古村落,这一生活理想显得更加强烈。”芙蓉村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楠溪江古村落的传统不同一般,其始祖原本多为因世乱迁徙而来的中原世族,在饱经离乱之苦、千里颠簸之后,他们为的是休养生息,为的是在新家园实现耕读理想。所以,在楠溪江的古村落里,几乎村村宗谱都记载了乡绅———乡村知识分子亲自设帐课徒、教授族中子弟读书修身的事迹。同时,永嘉历代杰出的地方官,为化民成俗,提倡读书,促成文风蔚然。至今,楠溪江古村落普通农家的中堂或厅堂的墙壁上,都张贴着自己书写的古代诗词。白纸黑字间,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除了宗谱的文字记载,乡民的口碑文化也在传播。在苍坡村,就流传着一个乡绅保护树木的感人故事:该村仁济庙前有2条石质马槽和3棵柏树。柏树为寨主李西斋所植。为了使柏树免遭破坏,李西斋特订立“凡拴牛于柏者,杀牛不赦”的禁约。后有人拴牛于树,经查系他家的长工。李西斋为执行自己订的禁约,二话没说,杀了自家的牛。此后,无人再敢栓牛于柏树。如今,这三棵柏树已经历了八百多个春秋,仍枝繁叶茂,长势良好,为苍坡村增添了几分古意,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环境保护的佳话。

文化传承,“陈酿”愈加醇厚

耕读文化从楠溪江落地生根后,唐代到清代的1293年期间,我县共出了1200多位进士,明朝孝宗时花坦村有“溪山第一”之誉的布衣状元朱墨瞿,豫樟村一门三代五进士,溪口村一门四代六进士,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羲之、颜延之、谢灵运等都先后在永嘉做官,永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美的田园文化让谢灵运感受至深,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山水诗,为其奠定了山水诗鼻祖的地位。

耕读文化滋养、培育了一代代楠溪江人。然而,通过科场而取得功名者毕竟是少数,毕生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学者的更是寥若晨星。受过教育却未能步入仕途的乡间秀才们,大都留在村子里,继续他们的耕读生涯。他们是农人,也是乡村文人,他们身上有一种一般农民所缺乏的气质。在村落规划与建筑中,这种气质便表现为山水情怀和环境意识,在楠溪江的青山秀水间创造出一座又一座如诗如画、富有田园野趣的村落。

游古村、捣糖糕、滚铁环,过楠溪江特色的传统年;认领一分地,当回农庄主……近年来,“美丽乡村游”活动启动后,这种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乡村游给我县乡村旅游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面对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古建筑群,县委县政府也加大投入全力保护,楠溪江古村落的发展引来了新机遇。

岩头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这几年,岩头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村外建新村、村内搞整饬的新路子。目前,芙蓉下村安置新村一期工程已建好,共有76户已迁移,苍坡安置新村一期工程已建好17间。除了古村外建新村推进古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岩头镇还在古村旅游经营方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各古村落都有不同的经营方式,苍坡村试行联合经营体制,芙蓉古村试行股份公司经营体制,丽水街试行承包经营体制。希望试图通过三种不同经营体制的试运行来选择最适合古村旅游发展的经营体制。

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同时,新一代永嘉人也继承了“文化基因”,并且将它在楠溪江两岸发扬,让这一坛坛“陈酿”变得愈加醇厚。祖籍岩头苍坡村的李大鹏先生当选为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近几年更是多次回乡探望,他捐资建设了苍坡村至方巷村的道路。因为祖辈多外迁,他在苍坡已没有亲近的宗族,但是他把每一位苍坡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每一次回故土,他都带着红包慰问村里所有年长的老人。

去年,一部长达150万言题为《芙蓉外史》的长篇小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鸿篇巨著的作者是岩头镇芙蓉村村民陈晓江。因受浓烈的瓯越古老文化的熏陶及“耕读传家”乡风的影响,使这位从古村落里走出来的高中毕业生从小就酷爱文学。二十世纪末,陈晓江开始着手创作《芙蓉外史》,从原先的175万字压缩为150万字,前后经过十余次的增删、润色,花了他10年的心血。《芙蓉外史》系统、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民国初年到文革结束以后芙蓉村的历史,述说了芙蓉村60年来的变迁和发展,荣辱和升沉,苦难和挣扎,绝望和希望,堪称浙南乡村60年来发展变化的“百科全书”。

近些年,永嘉除了保留前辈的文化传统外,更是诞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其间,永嘉人创造的企业文化独树一帜。红蜻蜓、报喜鸟、奥康……他们将“儒商文化”、“东情西韵,古风新律”品牌文化、“创新创意文化”附着在商品的生产理念中,不仅吸引了国人的眼球,还扬名国际。记者君忆

延伸阅读:

楠溪山水的灵魂

“耕”为生存之本,“读”是迁升之路,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多少农家子弟通过此路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里,前可溯及“耕读文化”的渊源,后可触摸耕读文化的实物,是中国一份颇为难得的文化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