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史料有效运用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史料有效运用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史料有效运用策略摘要:史料是人们认识、解释历史事件的重要依据和途径。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对史料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同时促进初中历史教学发展。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策略。

首先从史料的含义与史料实证素养出发,诠释了何为史料。

其次从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两方面论述了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提出了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涵盖从史料准备、课中呈现与提问讨论、引导自主搜集的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运用策略一、史料的含义与史料实证素养史料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通过文献、实物等多种载体来呈现历史事实。

根据其载体的表现形式,史料一般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以及口述史料(程爱民,2018)。

在历史学中,史料是人们认识、解释历史事件的重要依据和途径。

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和分析,还原历史事实以及构建历史认识,即为史料实证素养(丁庆华,2020)。

史料实证素养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到重要作用。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基本方法就要求具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两大素养(虞云国,2011)。

充分且完备的“史料实证”是得出准确可信“历史解释”的基础。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9修订版)》的要求,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技能和素养(陈德运&赵亚夫,2021)。

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通过“点—线”结合的授课呈现形式,“点”即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而“线”则是“点”串联起来呈现的历史发展脉络。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对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认知、分析能力,更好地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一)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呈现了高度概括的特性,从简要的历史事件描述中得出简要的历史结论(王春茂,2019)。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强调历史思维: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视思辨和分析的学科,学生应该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提出问题、搜集和分析证据、结论推理和评估证据的过程。

3.互动性教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做知识传授的角色,而是扮演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出问题的角色。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和辩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4.多元化教材:历史教材的选择应该多元化,包括不同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

教材应该反映不同的观点和历史解释,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了解历史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答案。

5.资源丰富: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互联网等。

学生应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1.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分析案例中的原因、影响和意义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活动、辩论和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互动和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图表和图片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中的图表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并揣摩历史背后的信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听取历史人物的讲述和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想象力。

5.参观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地参观和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6.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探讨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探讨
论都 会显 得 空 洞 无 力 。“ 史 由证 来 ” 强 调 在 历 史 教 学 和历史研 究 的过 程 中要 掌握 充 分 的、 有信 度 的史
料证 据 , 公正、 客观地评析历史 , 力求“ 证史一致 ” 。 “ 论从 史 出” 要求 凭事 实说 话 , 在 充分 占有 史 实 的基
书为凭据 , 引导学生对史料进 行甄别、 分析 , 积极 开展研 究性学 习课 。 关键词 : 历史教 学; 证据意识 ; 史料证据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 i s s n . 2 0 9 5— 5 6 4 2 . 2 0 1 3 . 0 0 8 . 0 6 7
中图分类号 : C , 6 3 3 . 5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5 42 6 ( 2 0 1 3 l 0 8 - 0 0 6 7 - 0 3
证据 一词 更多 的时 候是 在 法 律 上 被用 到 的 , 它 是指 用 以证 明案件 事 实 的 一切 材 料 和 依 据 , 证 据 问 题是 诉讼 的核 心 问题 , 全 部 诉讼 活动 实 际 上 都是 围 绕证 据 的搜集 和 运用 进 行 的。证 据 讲究 真实 性 , 虚 假 的东西 是不 能够称 为证 据 的。证 据对 于法律 而 言 是不 可或 缺 的 , 其实历 史 与法律 一样 都立 足于 真实 , 讲求 严谨 , 求 真求实是 历 史教育 的应 有之 义 , 坚 守求 真 的历史 需要有 证据 做支持 , 从 这一 点上讲 , 证 据 于 历史 而 言同样是 不可 或缺 的 。新 的历 史课 程标 准 强 调要 培养 学生 重证 据 的 历史 意 识 , 这 种 强 调是 很 有 必要的 , 这对提高学生 的历史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养 成 严谨 的思 辨 习惯 和思 维方 式 , 养 成 实 事求 是 的科 学精 神和 态度 十分有 益 L 1 J , 与“ 树立 求 真 、 求 实 和创 新 的科 学 态 度 ”的历 史 课 程 目标 是 相 契 合 的 。那 么, 在 高 中历史 教学 过 程 中怎样 才 能 培 养 学生 重 证 据 的历史意 识 呢 , 本文 拟 就这一 问题 进行 探讨 。 处 理好 史证 、 史 实、 史论 三者 之 间的关 系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引入丰富多样的史料,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往往给学生一种枯燥、遥远的印象。

而史料,无论是文字、图片、实物还是音像资料,都能够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式呈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历史研究需要以证据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明白历史结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可靠的证据得出的。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证据意识。

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

学生在接触和处理大量史料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辨别真伪,提取有效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单纯的教材叙述可能会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过于片面和简单。

史料能够提供更多的细节和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立体的历史画面,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史料的类型与选择1、文字史料包括史书典籍、档案文书、铭刻碑文、私人笔记等。

在选择文字史料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难易程度,既要确保史料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又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2、图片史料如地图、绘画、照片等。

图片史料直观形象,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3、实物史料如文物、遗址等。

实物史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存在。

在选择史料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即所选史料要与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紧密相关;二是多样性,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从多个角度呈现历史;三是适度性,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避免史料过于复杂或简单。

三、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浅析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唐志(安岳县人和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四川安岳642352)课堂内外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

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历史学科的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元素历史意识,人类的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

这种能力逐步发展为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

而历史意识的基本思维就是重证据的意识,可见史料证实在历史学习中的突出地位。

探究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无疑对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史料实证素养与其它核心素养一样,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步习得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史料为素材,通过对史料的分类、甄别分析史料价值,阅读、提炼史料信息并对史料信息正确解读,同时对历史结论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论证,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为了更好在课堂中渗透史料实证意识,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将史料实证意识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中思想决定行动,教师首先要树立史料实证教育理念,用史证理念去研读历史教材,研读历史教参书,才会在备课、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手段、教学重点难点和达成教学目标等问题上,自觉运用史料实证思想指引,就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觉渗透史证意识。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教师就会把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参考书作为史料证据的重要载体,作为引导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重要证据,也会促使教师去挖掘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典型材料论证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史料教学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通过历史材料来作为解释历史的依据,要学会和提高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等。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论,越来越被认可,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教学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学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学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言:历史意识是指个体对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章将探讨教学计划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一、设置多元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影视资料、实地考察等。

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教材和资源,可以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增加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开展互动性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通过互动性的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研究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情感体验。

五、鼓励学生写历史相关作文教师可以布置历史相关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历史意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通过写作活动,学生能够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六、评估历史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要评估学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情况。

可以通过考试、课堂讨论、期末项目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历史意识的提升程度。

结论: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师应注重多元的教学资源的引入,开展互动性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写历史相关作文。

评估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历史意识,提升其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摘要近年来,作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之一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意识被逐步冷落,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证据意识,不善于用史实说话,无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培养作出了特别的强调,这对学生的思辨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的养成都深有益处,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关键词证据意识;课堂;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再现和还原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非常严谨的人文学科。

然而,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在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正在逐步地发生变化,功利主义更是在此时趁虚而入。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了历史教育的人文属性,却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培养,总是以“以论带史”的观点为出发点,我们更多地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而从来不告诉学生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此文,明确的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培养。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证据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

因此,探讨以“论从史出”为出发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一、重教师责任,提升教师自身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这些口号看似简单,真正实行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别说是学生,就连一般的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史料也很难做到这些。

况且,中学时期的学生获取史料的主要来源还是课本,毕竟这些资料都是有限的。

因此,想要培养出学生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首先就要从教师下手,要重视教师自身责任,以及重视教师教师自身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必须重视历史叙述和评价 的证 l 品为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直观 、 生动的材料 。 但长期
据意识。 但现实状况不佳 , 诚如冯一下教授所言: “ 长期以 I 以来 ,这些影视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 中的运用往往被停
来, 我们总认为考证( 考据 ) 是旧史 家的雕 虫小技 , 不值一 留在“ 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直观感受” 的层面 上, 其实若 能合理选用这些影视资源 , 对培养学生 的历史 提, 总以为深入分析、 透彻说理才显得有学问。 其实, 这是 j 种误解 , 甚至可以说 是无 知的表现 。 对史 学研 究者 和历 I 证据意识是会有很大帮助 的。如文献纪 录片一般能够具 史教师来说 , 考证( 考据 ) 是 必须具有 的基本功 。 ” 的确 , 虽 l 体、 生动地再 现某 段历史 , 刻画某些历史人 物 , 叙 述某些

然我们在课 堂上鼓励学生“ 大胆质疑 、 小心求证 ” , 可在传 。 重大历史事件 ,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 。 具体在教学
统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的作用下 , 还是“ 是什么” 讲得比 l 中, 教 师可先把教材 中与之相关 的知识 点讲 清楚 , 然后引
导学生观看相关 的文献纪 录片 ,让学生找出反映或印证 较多, “ 为什么” 分析得比较少 , 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比较 I
忽视 了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的培养 ,我们习惯于从观 I 揣摩教师的意图和参考答案 , 毫无创造力 。因此 , 教师在
点出发寻找史料的“ 以论带史” 和没有史料支撑的清谈高 I 教学中一定要有重证据 的意识 , 使学生 明白: 历史是 已经 论, 甚至以培养学生求真为中心的史证教育, 还在戏说泛 { 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它既不能重演 ,更无法实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摘要近年来,作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之一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意识被逐步冷落,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证据意识,不善于用史实说话,无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培养作出了特别的强调,这对学生的思辨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的养成都深有益处,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关键词证据意识;课堂;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再现和还原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非常严谨的人文学科。

然而,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在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正在逐步地发生变化,功利主义更是在此时趁虚而入。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了历史教育的人文属性,却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培养,总是以“以论带史”的观点为出发点,我们更多地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而从来不告诉学生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此文,明确的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培养。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证据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

因此,探讨以“论从史出”为出发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一、重教师责任,提升教师自身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这些口号看似简单,真正实行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别说是学生,就连一般的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史料也很难做到这些。

况且,中学时期的学生获取史料的主要来源还是课本,毕竟这些资料都是有限的。

因此,想要培养出学生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首先就要从教师下手,要重视教师自身责任,以及重视教师教师自身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策略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策略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策略作者:邓兴桃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08期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向,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促使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史料实证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

另外,史料实证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价值在于它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体现出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并判明其历史价值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中学历史;历史认识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史料实证是学生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素养的基础。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主要是通过史料教学,而史料教学又是深化学生历史认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在新课改指导下,强调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角度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搜集历史材料,全面掌握相关历史事件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基础。

另外,史料类型本身的多样性,为历史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为枯燥的历史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人的角色: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搜集历史材料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史料搜集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史料教学的高效性和趣味性提供更多可能。

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这一课内容时,一方面,我会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播放历史图片和视频,并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从“二重证据法”到“史料实证”——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思维和求真意识的培养

从“二重证据法”到“史料实证”——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思维和求真意识的培养
以此来推导,如果将“二重证据法”引入历史 教学,我们可将其改造为“二重实证法”。二重实 证的过程既要求同,也要立异。按照这个思路和方 法:一方面,如果是以纸上资料为本,我们可以先 用纸张材料(文本资料)去推导、证明一个史事, 然后再用地下之资料(实物)加以求证,这叫求同。 也可以用实物材料质疑纸上材料反应的史事,这叫 立异;另一方面,如果以地下之资料为本,我们可 以用纸张材料解读,补充证明实物资料。也可以用 纸上之材料质疑对地下之材料的解读。“二重实证” 包括了补正和证明两个向度,既可以证明求同,也 可以辨伪立异,具有“疑”与“信”,“破”与“立” 两个方面的功用,质疑基础上的以实证为方法的批 判思维,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思维能力。
二重实证也可以用地下之材料补证地上之材 料。比如在学习《明朝的中外关系》这一课题时, 完全可以用考古发现来证明郑和船队的航程。首先 是纸上之材料:亲历者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据 该书记载,郑和船队到达了非洲并且发现了一种叫 “麒麟”的神兽,其实就是长劲鹿。那郑和船队是
否真的到达非洲并见到了长颈鹿呢?我们可以通过 2013 年非洲发现的“永乐通宝”这一考古发现来补 证,根据《文汇报》2013 年 3 月 15 日报道:美国 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 13 日说,该博物馆与伊利 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团日前在肯尼亚 的曼达岛出土了一枚距今约有 600 年历史的永乐通 宝。这枚钱币由铜、银混合制成,中部有一小方孔。 由于钱币上铸有“永乐通宝”字样,研究人员判断, 其铸造年份应处于中国明成祖朱棣在位的 1402 年 至 1425 年间。(《肯尼亚出土明代永乐通宝,证 明郑和曾到过非洲》)。这说明永乐年间的确有人 到达了非洲。这就是用地下之材料补证纸上之材料。
教学研讨
从“二重证据法”到“史料实证”

立足2016版新教材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立足2016版新教材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立足2016版新教材培养史料实证意识作者:许峰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第9期历史思维是一种基于史料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方法。

初中生对历史的故事性、趣味性具有巨大期盼,历史课堂要基于学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一、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要求在2011版新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下的“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1]。

可以看出,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要求贯穿了初中历史三维目标的每个方面。

二、例谈2016版新教材中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体现2016版新教材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其学习方法,示范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途径,落实2011版新课标的要求。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新教材新增“材料研读”栏目旁设在每一课内容中:列出简要的文献史料,标注出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和思考问题。

这表明:强化文献史料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的积累,是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主要途径。

此外,2016版新教材更选取多样的史料,向初中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史世界。

新教材着力增加新文物史料和历史遗址,如:商鞅铜方量、居延汉简、秦坑儒谷和司马迁祠等。

丰富的史料呈现史实,全方位地体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料互证”等学史意识的培养,指明了历史教学应开发生活中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珍视和欣赏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介绍分享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介绍分享

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介绍分享历史教育直接影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对价值观、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形成,不能完全用具体的行为化目标来观察,思维素质的提高也不能以目标精确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希望大家喜欢!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在目前所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教育学和历史教学法的著作中,以教育目标分类学阐述历史思维能力的,大概只有聂幼犁教授。

他将历史学科能力归纳为“历史学科的识记鉴别和领会诠释能力”和“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辩证能力”两大类,并且从测量的角度加以论证。

①布卢姆的认知分类体系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聂教授显然是应用了布卢姆的理论。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也是按照布卢姆的理论,简化为“识记”“理解”“运用”。

布卢姆的分类是一种行为目标的学习理论,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强化,是一种超越学科内容的目标分类。

正如批评者所言,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程序都不一样,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应具有“领域特殊性”,没有一种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的分类学。

②布卢姆的分类以“知识”为基础,但是历史知识不是像理科的定理、定式那样,知识都是被证明是千真万确的,是进入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而历史知识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一是历史课程内容所选择的史事不断变化,以前中国古代史很大部分是讲农民起义,现在删除了。

不是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而是时代变了,了解那些农民战争无助于实现现在的教育目的。

二是写进教科书的史实也未必确实。

例如对“司南”的质疑至今也没有改变教科书的说法,类似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作为理解、分析的基础。

三是概念性的历史知识差别很大。

比如古代的农民,中国和欧洲只有一般意义的相同,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但是身份、地位、权利有很大不同。

四是用于解释历史的原理具有多样性,没有作为普遍意义的绝对正确。

对洋务运动由否定改变为肯定就是明显的一例,后人对历史的解释受时代、立场、观念的限制。

因此,很多所谓历史知识只是前人实践的信息,后人的认识不同,获得的经验也不同。

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教案设计

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教案设计

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教案设计一、明确要落实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只要历史教师善于挖掘,每一节历史课都能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素材,上课前教师要仔细思考本节课我要让学生达成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围绕着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追问以下问题:1.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2.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思维是什么?3.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什么?4.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方法是什么?5.本课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理论是什么?以上五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后,历史教师可以设计表格把这些内容写从以往的下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七年级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核心理论(唯物史观):认识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在本课三个知识模块“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域的管理”中对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明确丝绸之路开辟和历朝历代完善的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沿途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培养初中生的时序意识和空间意识。

核心方法(史料实证):通过《博物志》《史记》《汉书》等文献材料、图片、图表、丝绸之路出土的实物、楼兰的遗址遗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像、历史学家的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形成重证据的意识。

核心能力(历史解释):通过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物品,也传播技术和文化,引导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体会张骞和班超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和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于历史的认识、理解和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不仅能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能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并分析培养历史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一、提供多元化的历史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师和学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源,如历史文献、历史文物、历史地图等。

这些资源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也应被鼓励去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二、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让他们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多重因素和复杂性。

同时,学生也应被鼓励多看历史解读的不同角度和立场,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三、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培养历史意识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创建线上历史资源库供学生使用。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地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四、开展历史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践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调查、历史研究、历史考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历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此外,学生可以参加历史写作比赛、历史演讲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历史意识的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层面,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历史的发生与演变。

例如,通过历史小剧场、历史故事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历史事件的情感冲击力,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情感投入。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意识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摘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加大了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考查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

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高考“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历史课标对史料掌握程度的要求是:强调学生要了解历史呈现的多种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

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史料实证”的教学意识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重视史证教育的理念。

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史证教育。

传统历史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更为强调过程性知识的引导。

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论证历史问题,增强其历史分析能力,进而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

教师也要提高专业素质,增强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这一培养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值得教师认真研究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因而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材料,做到史论结合,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辨别不同史料的作用;“史料是还原历史的证据,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能力” [1]。

浅析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析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析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沈阳虹桥中学王彬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本文从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谈起,进一步就其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必要性;策略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指向,它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高校理论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它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

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获取可信史料基础上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能力和品质。

它是其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价值观素养的基础。

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作一番探讨。

一、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一)我国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待提升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学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

结果表明,学生对史料的态度与运用、对史学的态度、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方法的养成状况都存在明显问题,学生的证据意识很薄弱。

这则案例说明当前我国历史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亟待提高。

(二)国外历史教育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辨别历史文献或历史叙述的作者或资料来源,并评价其可信程度,要能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又能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历史图表、文学资料等阐明历史叙述隐含的信息,要能运用史料支持历史解释,尽量构建理由充分的论点等。

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
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历史中的重证据,现在已经是很丰富的史料了。

视频,图片,而不仅仅是文字。

那么,第一掌握事实,第二,辨别真伪,第三,还原真相。

在此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

所以,在教学中,从历史背景,历史经过的史实,历史结论。

这种方法中,学会了解历史证据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
比较原汁原味的历史书籍,并且在班上进行交流,如果遇到相互矛盾的地方,则进行探讨,找相关证据证明各自观点。

“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要掌握基本史实,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如上网、到图书馆查资料,互相交流和讨论等方式来了解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并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例如,再讲初三埃及历史时,在讲到人类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埃及
金字塔时,以往只是告诉学生是奴隶修建的,这个观点是从苏联抄来的,苏联是从欧洲抄来的,欧洲是从希罗多德那里抄来的,希罗多德怎么得来的,无从得知。

现在不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金字塔究竟是什么人建造的?怎样建造的?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并且在让学生展开联想的同时,告诉学生想象绝不是满无目的的、不着边际的“瞎想”,它应尽可能是一种客观的、合理的推理和解释,最好
是把自己的想象与得到的考证材料结合起来,那么这种想象才更加经得住推敲,也才会更有意义。

怎么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怎么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怎么提高历史学习成绩1.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能力要求: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能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2.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能力要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理解和判断。

3.多种呈现方式的历史资料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历史情景的想象力能力要求:从多种渠道比如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来了解历史信息,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历史事务的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依据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1/ 8能力要求:了解历史,可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观看历史纪录片、考察遗址遗迹、参观博物馆、调查访问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

凭借和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并分辨史料的价值,充分挖掘资料的内涵,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5.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能力要求: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

当有足够证据证实历史事务存在过,这些发生过的历史事务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信息,让人们更好的去解释当时所发生的事。

6.对历史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历史理解要合理合情,需要关注历史和事件,把历史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与思考,注重自我理解分析的逻辑关系与意义关系。

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7.历史学习中的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能力要求:2/ 8历史语言的表达要规范准确、形象生动、简洁精炼、设疑置辨。

历史的语言表达必须符合学科自身的特性和认识规律,解答历史问题时应运用唯物主义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的“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认识;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

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人事的表述。

要了解历史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历史资料的作用。

只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特性;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特性,才能真正认识历史的真面目,从而体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

史料是构建历史学的原始素材,也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源泉和依据。

认识、了解史料,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去认识、了解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新构建。

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新构建过去所涉及到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其中包含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对史料的鉴别,二则是对史料事例的说明和诠释。

史料教学是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学历史课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它代表着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跨世纪之际,中、美、英三国相继出台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它们都十分重视史料的运用。

可以说,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与发现式学习"探究模式"(mode of enquiry approach)的理念相一致,激发学生的思考,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一──史料被引入教学之中。

一些历史教师让学生通过史料感受历史学家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不仅是记诵事实,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评价证据,分辨"事实"与"说法"的差异,即通过理性的思维和以证据为基础的想象来理解以往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英国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授狄更斯和李彼得等撰写了《历史课中的证据》一文,指出原始史料在课堂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兴趣、阐明主题和解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是一种证据。

学生可以查看原始文件、统计资料等,以便掌握一些历史研究的技能。

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学做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可以说,通过有限度地运用史料,学生可以学到历史学家的观点和方法。

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是"给予",那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在积极探究的理解中,学生通过运用史料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他们会感到有兴趣。

许多教师更认为,学校的历史教育应该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
在新课程理念的脉络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是:由于学生不能仅仅是被教导固定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分析历史知识的方法,而这便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学生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直接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分析历史知识的方法。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历史学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比较熟悉,它强调教师的讲授,学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体现不够。

中学生长期以来"喜爱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状况也与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密切相关。

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列为当前中国历史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

学生通过对一定史料的研读,逐渐培养起一些基本的史料阅读能力。

比如,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识记理解能力,运用基础知识说明阐述历史事件、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能够逐渐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的自主创新意识;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作为历史知识的基础来源,史料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必须依赖的重要课程资源。

将史料引入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它成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和途径。

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由此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选用哪些史料才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水平,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就需要历史老师进行认真的考虑,如何选择最有价值的史料,反映出一个历史老师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功底,也渗透了历史老师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运用初始资料和处理证据问题能给学生一种真实感、再现感,而这是第二手资料所难以做到的。

处理特定历史时期的证据,能使学生了解那一历史时期的许多方面的知识,并有助于他们探究正在研究的问题。

第二手资料不容易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感、想象和行为联系起来,而第一手资料和初始资料,只要处理得当,是可以做到的。

教师在选择和指导研习史料时,要通过广泛的考察,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

分析时应注意看其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然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取舍。

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否则所得出的结论就站不住脚,所做的一切都将劳而无功。

同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无限制地滥用史料,这样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