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1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平面镜成像1

八年级科学平面镜成像1
; 免费看片 ;
尊枯家长老,便同事出手.鞠言给他们带来の压历极大.呐壹出手,就是竭尽全历.两尊道尪境巅峰.第陆陆贰章不满意两位道尪修行者の元气波动,就好像两个充到极限の气球,猛然间爆炸开,那番动静,将远端围观の众多冒险者震得连连后退,全身血气上涌,目中满是惊骇之色.此事此刻,他们才 全部明白,呐两个看上去年纪颇大の修行者,实历有多么强劲.在呐等强者面前,他们就好似大象之前の蝼蚁,甚至连蝼蚁都算不上.只见,两道残影在空间内微微壹顿,便向着对面の年轻修行者冲击过去.远端の冒险者,只能看到壹片可怕の光芒闪烁.那壹片空间,出现无数の细密纹路,不断向外 延伸.没吃过出肉,可也见过猪跑.他们知道,那些细密の黑色纹路,就是空间壁垒无法全部承受住那附近の能量波动产生の裂缝.那些裂缝,足以轻松撕裂他们呐些冒险者の身体.“强大!”“好可怕の历量.”“是啊,真是恐怖の强者.那枯阳大人到底是何等人物?连他身边随身护卫,都有呐样 の实历,枯阳大人の身份,壹定无比尊贵吧?”“那还用说?咱们天元大陆上,最强大の修行者应该是道皇境.而枯阳大人の呐两个护卫,就算不是道皇境修行者,可也壹定是极其强横の道尪境修行者.”“那个鞠氏人真是找死!俺若是他,肯定躲得远远の,又怎么会跑到枯阳大人面前?”“谁说不 是!啧啧,可能会尸骨无存吧!俺还是在站得远壹点,省得被顺手给干掉了.”冒险者们,惊叹中议论.在他们看来,鞠言死定了.“两个道尪境巅峰修行者保护,枯家确实更加小心了.不过,区区两个道尪境巅峰,也敢在俺面前放肆?”鞠言不大の声音,却带着极强の穿透历,传入到枯阳の耳朵之内. 枯阳只觉得壹股寒意在心底滋生,他の目光,死死の望着两位枯家长老对鞠言展开の攻击.心中,也在祈祷,两位长老壹定要将鞠言击杀.至少,要能将鞠言全部拦下来.“唰!”鞠言身前,壹道蓝色剑光瞬息间凝聚.随手之间,散发出冷冽杀意の蓝色剑光横扫而出,毫无悬念の,向着两位枯

三、平面镜成像(1)

三、平面镜成像(1)

三、《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

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三、学法指导平面镜成像是学生最熟悉的,在本节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现象中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并尝试用自己探究到的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

3.平面镜成像_1

3.平面镜成像_1

S M
S'
注意标垂 直符号
知识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平面镜成像
学校楼梯口镜子能帮 你整理衣帽
利用练功房的平面镜,同 学们可以矫正自己的舞姿
(2)扩大视野空间
商店里利用平面镜可以 扩大视野空间
在狭小的医务室利用平面 镜成像检查视特制小镜子看到病 人口腔不易看见的地方
距离/cm
与镜面的夹角
4.30
4.60
90°
2
6.80
6.60
90°
3
9.20
9.20
90°
【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交流反思】
1.实验器材的选择 (1)实验应选用_较__薄__的玻璃板,否则像与物到镜面的距 离差值较大且会出现两个像。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_便__于__确__定__像__的__位__置___。 (3)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_比__较__像__与__物__的__大__小__关__系_。 (等效替代法)
光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态环境 造成不良影响。 光污染的防治:(1)在光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多植 树。(2)住宅区的建筑物应少用或不用反光性强的建筑 材料,若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做外墙,应有自动转向反 光系统。(3)对已经产生光污染的玻璃幕墙,用新型的 亚光外墙建筑材料置换或对受光污染影响的地方增加隔 光措施等。(4)建立并完善光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
能同时看见昆虫背部和腹 部的观察箱
2.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危害
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 会造成光污染
夜间行车时,车内物体在前 挡风玻璃上成的像会干扰 驾驶员的视线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1 课题背景1.1.1 平面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镜子,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对于学习光学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1.1.2 通过学习平面镜成像,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1.3 平面镜成像在现代科技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摄像机、望远镜等,具有实际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平面镜成像原理2.1.1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线反射产生的,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按照反射定律发生反射。

2.1.2 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形成物体的虚像。

2.1.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三、教学内容3.1 平面镜成像实验3.1.1 准备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一块作为平面镜,一块作为透明板。

3.1.2 让学生将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并记录物体的像。

3.1.3 同时让学生观察透明板上的物体和其像,对比两者的位置和大小。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4.1.2 学生能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1.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解释平面镜成像现象。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学生理解光线反射定律以及如何应用到平面镜成像中。

5.1.2 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1.3 学生能够设计实验观察并解释平面镜成像现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一块作为平面镜,一块作为透明板。

6.1.2 物体,如书籍、铅笔等,用于放置在平面镜前。

6.1.3 测量工具,如尺子,用于测量物像到镜面的距离。

6.2.1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6.2.2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笔,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6.2.3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讲解和实验心得。

七、教学过程7.1.1 教师通过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_实用课件1

平面镜成像_实用课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谢谢!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积极思考、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过程设计
1.实验器材: 1个有棋盘的自制转盘底座 2个关于镜面对称的“1”字光源 1块透明玻璃板 1个光屏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2.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将转盘底座置于水平桌面,玻璃板竖立在棋 盘中轴线上作为平面镜,中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提醒学生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2.实验步骤:
2.过程与方法 : ①通过自主创新与探究,收集数据,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并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②通过观察实验,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中,感受 对称美,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 升科学素养。
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 ①平面镜成像特点 ②平面镜成“虚”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步:把一个“1”字光源放在玻璃板前面(最好 放在棋盘“+”位置),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 像;
探究1:感知虚像的存在;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平 面 镜 成 像 _实用课 件1
2.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S
S
S′
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 每个物(发光或反光)点,都有其对 应的虚像点,虚像用虚线表示.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⒈水里的“月亮” 是真实的吗?它 是怎么形成的?
⒉月亮到地球的距 离是3.8×108 m, 井水水深5 m, 则月亮的像到水 面的距离是多远?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你的其 他发现
物到镜的 像到镜的 比较像与 距离/cm 距离/cm 物的大小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分析论证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 是什么?平 面镜所成的 像与物体之 间有什么关 系?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作出猜想
可以从像和物的大小、位置、左 右情况及像的虚实等方面来考虑,提 出合理的猜想.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实验
注意: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 置,且玻璃板位置只画一条直线.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步骤
测量距离 第4步 描出物、像位置 第3步 描出反射面
第2步 组装调整装置
第1步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平面镜成像_ppt课件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导学案】4.2《平面镜成像》01

【导学案】4.2《平面镜成像》01

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版本上海科技版课程标题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一、考点突破:知识点要求学习目标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实像与虚像理解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平面镜成像应用理解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1. 对虚像的理解;2. 平面镜作图。

知识梳理:一、知识脉络图二、知识点拨(一)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思考1:人眼是怎样确定物体的?分析:有光射入人眼,人眼沿光线的逆方向确定物体的存在及位置。

思考2:人眼是怎样看见平面镜中的像的?分析:如图所示,我们取烛焰上的一点 S来研究,S点会发出很多光线,其中有一部分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

因为人眼总是感觉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人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感到光线是由'S点发出的,'S就是S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

烛焰上的其他点与S点一样,在镜后也有一个像点,无数的像点便组成了烛焰的像。

注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谓虚像,即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

2. 实验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站在镜子前面时,总能看到自己的像,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物体越近,成像越近;物体越远,成像越远;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离镜面的距离相等……设计并进行实验:①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直立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竖立着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关于平面镜形成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②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③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1

设计表格
次数
物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 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 比较
1
2
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活动
进行试验 实验步骤
1、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 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3、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 的蜡烛的像重合。 4、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5、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6、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 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 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设计的表格中。
7、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8、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说一说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且平分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数学角度理解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探究活动
实验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用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
3、实验方法: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 抽象、 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简单的过程或现 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
1米 1米
0.5米 0.5米
3.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作图。
M A
B N
A’ B’
1、作垂线 2、取等距离 3、画虚像
小结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 平面镜成的原理:光的反射

第8讲 平面镜成像-讲义(学生版)

第8讲 平面镜成像-讲义(学生版)

第八讲平面镜成像小剧场被“视觉”欺骗了?(可播放视频哦)知识树一、平面镜成像1. 成像特点和原理(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图所示,发光点发出射向平面镜的任意两条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两条反射光线呈发散状态,不能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就会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判断物体的位置,认为物体在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觉得光线好像是从镜后处射来的,其实镜后面并不存在发光点,所以是虚像.2. 注意事项(1)理解平面镜成像时应注意:①物点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实际并不存在,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像才是实像;②物体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像相对于物是的,像与物到镜的距离,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即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简称具有对称性;③作平面镜成像光路图时,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对称性先确定像的位置,再补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2)作平面镜成像光路图时应注意的问题:①作图须规范,应该用作图工具规范作图,切不可随手画;②虚实应分开,实际光线画,法线、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等辅助线画;实像画,虚像画;③不可忘,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箭头应在图中画出,但虚线箭头.概念辨析例题1A. B. C. D.1.小刚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刻是()练习2.如图所示,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B.井有多深,月亮就有多深C.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D.和猴子的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A.变大B.变小C.保持不变D.无法确定3.周末,王雯跟着妈妈去逛街买衣服.王雯站在镜子前试衣服向后退的过程中,镜子中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实验探究例题2(1)(2)(3)(4)(5)(6)(7)4.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改变蜡烛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发现总能与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变短则的像的大小将 .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厚为的茶色玻璃厚为的透明玻璃,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 (填序号).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则像将 玻璃板.实验中观察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在寻找像的位置时,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它重合,请你猜想原因可能是 .如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这种研究方法叫 .①②(8)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 (选填“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作图题例题3(1)(2)5.作图题:请补全图甲中的光路图(如图甲).汽车司机常常利用倒车镜观察路况(如图乙),请利用相同原理画出图丙中的像.练习(1)(2)(3)6.按照题目要求作图:入射光线与镜面成角,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为,请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如图太阳光与地面成角斜射过来,要使光线沿竖直方向反射入井中,求作:①反射光线;②平面镜的位置.(4)如图是两块相互垂直的平面镜,为入射光线,请画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实际应用题练习A. B.C. D.7.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着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②③⑥8.在鞋店试穿新鞋时,小明直立面向竖直放置在地面上的“试鞋镜”,看不到镜中自己脚上的新鞋.小明做以下动作,能够让他看到镜中自己脚上的一只鞋或者两只鞋的是()①站在原地竖直向上提起一只脚②保持直立适当竖直上提“试鞋镜”③站在原地下蹲④保持直立远离“试鞋镜”⑤脚不动将身体适当的前倾⑥脚不动身体适当后仰反转课堂推荐题目9.A.B.C.D.在墙上竖直挂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平面镜(镜的下沿离地面高).身高(约为人眼到地面距离)的人站在平面镜前处,从镜子里观察其身后远的竖直墙壁(墙壁足够高).则此人在镜中可以同时看到墙壁的一段高度是()二、球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凸面镜和凹面镜):(1)反射面相当于球的表面的镜子称为凸面镜,凸面镜能使平行光;(2)反射面相当于球的表面的镜子称为凹面镜,凹面镜能使平行光,这一点称为.例题410.师生用来整理仪表仪容的镜属于 镜,汽车车窗外的后视镜属于球面镜中的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 .练习A.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做汽车的观后镜B.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做成太阳灶C.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做成汽车的头灯D.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能做成探照灯11.下列对球面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B.C.D.12.关于球面镜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球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凹面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凸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发散光束经凹面镜反射后一定能形成平行光平行光经过凸面镜反射后一定能形成发散光束反转课堂推荐题目A.经原路射回B.会聚在焦点C.成平行光线D.成发散光线13.凹镜是球面镜的一种,如果在球心放一个点光源,那么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镜反射后将( )思考:光 思考:光线由一种介质射向另外一种介质时光线是怎么样传播的?三、光的折射1. 概念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 折射规律光的折射遵循折射规律.折射规律的内容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光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角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的.例题5A.B.14.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介质的下面是玻璃下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介质的右面是玻璃C. D.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介质的左面是玻璃是反射光线,折射角等于,介质的上面是玻璃A.景物的实像,像在景物的上方B.景物的实像,像在景物的下方C.景物的虚像,像在景物的上方D.景物的虚像,像在景物的下方15.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景物,他看到的应该是()练习A.反射角减小,折射角不变B.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C.反射角不变,折射角减小D.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间的夹角减小16.当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如果改变入射角,使入射角减小,则()17.如图所示,由发光点发出的某一条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其反射光线过点,折射光线过点,试在图中按题意画出光路图.反转课堂推荐题目A.B.C.D.18.光斜射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砖上,在上、下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发生折射,下列关于光传播的四张光路图A、B、C、D中正确的是()智慧囊四、课堂练习19.请将下面左侧列出的各种现象在右侧找出对应的物理知识,并用直线连起来.例如: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光的直线传播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 光的直线传播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光的反射直直的筷子插入水中看到向上弯折 光的折射开凿隧道时,工人们用激光引导掘进机,保 光的色散证隧道方向不会出现偏差A.一直向左移动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回到点 C.一直向右移动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回到点20.如图所示,一束光线透过容器的玻璃侧壁斜射到容器中,在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21.如图所示,下列成语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A B C DA.凿壁偷光——光的反射B.井底之蛙,观天甚小——光的直线传播C.猴子捞月——光的直线传播D.杯弓蛇影——光的折射22.有经验的渔民知道,用鱼叉插鱼时要朝着所看到的“鱼”更 (选填“深”或“浅”)一些的位置插去,才能插到鱼,若想用一束强光将鱼照亮,应对着 (选填“看到的鱼”、“看到的鱼的下方”或“看到的鱼的上方”)照射.插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弯折了,笔向 (选填“上”、“下”)弯折,光的传播方向是从 (选填“水到空气”、“空气到水”).A.B.C.D.23.人站在平面镜前,能看到镜内他的全身像和周围的景物的像,当人后退时( )他在平面镜中观察的视野变小,他的像也变小他在平面镜中观察的视野变大,他的像也变大他在平面镜中观察的视野变大,像的大小保持不变他在平面镜中观察的视野变小,观察到的景物减少,他在镜中所成的像保持不变A.B.C.D.24.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若蜡烛距玻璃板,则蜡烛距玻璃板才能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若在甲图中玻璃板与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的像若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若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25.图示是太阳灶烧水的场景,太阳光经球面镜反射聚焦于水壶底部,一段时间后壶里的水就沸腾了这一现象说明光具有 ;水沸腾前后声音响度的变化是 ,声源是 .26.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 )11 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D.无法判断A.B.C.D.27.光从真空中射到一块平的透明材料上,设入射角为,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当时,角的范围在到之间当时,角可能大于角将随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最大不会到达角将随角的减小而增大,最大也不会到达A.B.C.D.28.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A.点在点的上方,点在点的上方 B.点在点的上方,点在点的下方C.点在点的下方,点在点的上方 D.点在点的下方,点在点的下方29.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边上,在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点;如果水面上升至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点,则:( )。

精品练习(附答案)《平面镜成像》(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

精品练习(附答案)《平面镜成像》(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每日突破第4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视力表的像,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A.4.1 m B.4.4 m C.5 m D.4.7 m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画出的潜望镜的示意图,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的物体AB的像是()A.放大的倒立的实像B..缩小的倒立的实像C..等大的倒立的实像 D.等大的倒立的虚像3.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图,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会变大B.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C.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的像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蜡烛B始终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4.如图,小华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小华与安全门的距离为1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安全门后的墙壁上明亮的灯箱使小华能更清晰的观察到她的像B.若小华向安全门走近0.5m,则她与像的距离为1mC.小华远离安全门,则她在安全门中成的像变小D.若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则小华在安全门中成的像位置发生改变5.小明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选用比较薄的玻璃板B.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C.选用两支一模一样的蜡烛D.将两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两边6.小华竖直站在一面斜靠在墙边的平面镜前,如图所示,小华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水平面的夹角是()A.50°B.40°C.70°D.20°7.小霞是位热爱生活又很细心的同学,她搜集的下列图片中,像的成因与其他像的成因不同的是()8.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D.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9.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使像清晰便于观察,实验应在较亮的环境中进行B.当把物体靠近玻璃板时,像也靠近玻璃板并且变大了C.拿一块与玻璃板一样大小的不透明的硬纸板平行放置在像一侧,这时玻璃板成的像看不见了D.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与玻璃板间的距离进行测量的目的是使结论具有普遍性10.如图所示的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电子表所显示时间的虚像,则实际时间是()A.12时15分B.15时12分C.21时51分D.15时21分二、填空题11.小明身高1.8m,当他站在平面镜前2m处时,他在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为______ m,镜中像的高度为______ m;当他在湖边树荫下乘凉时,发现树下有很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光的______现象而形成的.12.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高2米,宽1米,小明身高1.6米,站立于镜子正前方2米处,他在镜中的像与人距离为______米,若他向镜面移动1米,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当他沿着与镜面平行方向水平移动l米后,如图所示,他在镜中的像会_____(选填“消失”或“依然存在”)。

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1课时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1课时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1课时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知识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小楠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4-3-1所示。

在此实验中:图4-3-1(1)小楠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的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

(5)小楠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4-3-2所示,用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和一块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越明亮的教室中做实验效果越好B.尽量选用较薄的玻璃板做实验C.为了成像清晰,应将两支蜡烛都点燃D.玻璃板没有垂直水平面放置时,烛焰的像与烛焰不是等大的3.如图4-3-3所示,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图4-3-3知识点2虚像4.如图4-3-4所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______________相交形成的,因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图4-3-45.苗红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 m处,她与像的距离为________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大小相同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 m处,如图4-3-5所示,这时她______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知识点3平面镜的应用6.如图4-3-6所示是潜望镜的示意图,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的情况是()图4-3-6A.倒立、等大的虚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C.正立、等大的虚像D.倒立、缩小的虚像7.如图4-3-7所示,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店员为了顾客方便,通常不会把θ设为90°。

平面镜成像PPT课件(人教版)(1)

平面镜成像PPT课件(人教版)(1)

平面镜
平 静 的 水 面
第三节 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猜想与假设: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设计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玻璃板 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火柴 尺子 白纸
实验过程:
• 在一张纸的中间画一条线,线上竖立一块玻璃 板(玻璃板与线重合)作为平面镜,实验时在 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移动玻璃板后的 那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直到看上去和前面 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然后记下像的位置, 此时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5.
6.当你照镜子的时候,可在镜子里看到另 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个“你”就 是你的_________,由于进入你眼睛的 光线并非真正来自平面镜后的“你”, 所以把这个“你”叫做_________.
7.平面镜成的像_________在光屏上显示 出来(填“能”或“不能”),平面镜 成像是物体反射的光或物体发出的光射 到平面镜时产生了_________的结果.
试衣镜可以 清楚地看到 衣服是否合 身
练功房内的镜子 可以帮助我们纠 正姿态
平面镜的应用: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例:潜望镜
平面镜的作用: 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和成像
如下图所示,L是平面镜,S是发光点, 请你画出能看到S在平面镜中像的范围.
s
s
练 习:
1.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 镜,他在镜内的像将………………[ D ]
A.向平面镜移动了10cm
B.向平面镜移动了20cm
C.远离了平面镜10cm
D.远离了平面镜20cm
12.“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两岸秀美的 山峰在平静的水面清楚地映出“倒影”, 它是
A.山的影子 B.山的实像 C.山的倒立的虚像 D.山的正立的虚像

平面镜成像1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1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镜的概念与特性,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能够正确绘制平面镜的光路图,能够回答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平面镜的特性和成像规律。

2.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解决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面镜,并询问学生平面镜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平面镜的定义、特性和成像规律。

a.平面镜是由玻璃、金属等材料制成的镜面,镜面是平顶面。

b.平面镜具有反射光线的功能,能够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c.平面镜成像规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共面,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讲解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绘制方法。

a.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向”、“入射角”、“反射角”等概念,并提醒学生标注光线的传播方向。

b.讲解绘制光路图的步骤:根据入射光线方向和反射规律,将入射光线与法线连线,再将反射光线与法线连线,标注入射角和反射角。

三、实验与讨论(30分钟)1.实验一: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a.将一个物体放置在与平面镜的距离不同的位置,观察和测量物体和像的位置。

b.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测量和分析,得出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当物距减小时,像距也减小。

2.实验二:探究物像的大小关系。

a.使用不同大小的物体,观察并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

b.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物像的大小关系: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

3.实验讨论总结。

a.引导学生总结物距与像距、物像的大小关系。

b.提问学生参与讨论,巩固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练习一:请学生根据给定的物距和平面镜的位置,绘制出物体和像的位置,并描述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

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1)

二、平面镜的作用:
成像 改变光路
潜望镜原理图
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
1.平面镜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吗? 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2.平面镜是否成正立、等大的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 的距离是否相等?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是 否与镜面垂直?
试一试,你能行
1、 小明身高175c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 的高度应是 175cm,当他由远处走近平面镜 时,他的像会 不变 (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2、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处,则镜中的 像与他相距 2m 。
A B
B
A
A B
C
A
B
三 、 球 面 镜
F
F
凹面镜 会聚作用 如:车灯、太阳灶 凸面镜 发散作用 如:后视镜
巩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 _______ 反射 而 正立 形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______ 等大 的虚像 _______。若小明同学身高1.5m,他站在 大衣柜的穿衣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 4 1.5 ;像与他相距_____m _____m ;若他逐渐远 不变 。 离穿衣镜,那么镜中的像大小将 _____
(1)实线、虚线要画正确(“三实”、“三虚 ”) “三实”:光线、物体、实像要画实线 “三虚”:光线反向延长线、法线、虚像要画虚线 (2)箭头要画准;(光线的箭头要画在 中间;物体的箭头要画在线端。)
(3)光路要完整。(要满足光的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二线分居、二角相等。)
巩固练习:
请根据平面镜成象的规律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象
进行实验:
5.拿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面,改 变它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角度看去后 面的蜡烛都好像被点燃。 等大 6.分别测出蜡烛和它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比 一比大小。量出蜡烛和像的连线跟玻璃板的角 度,看是否为直角。 垂直 7.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5、6 。等距

《平面镜成像》PPT课件【优质】

《平面镜成像》PPT课件【优质】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
R·八年级物理上册
课前自学准备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课前自学准备 预习检测
1.平面镜是指反射面是_平__面___的镜子,平面镜能成 像是利用了光的__反__射__定__律___.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的是_虚___(填“虚”或 “实”)像,物体大小与像的大小__相__等__,物体 到镜面的距离与_像__到__镜__面___的距离相等,物与像 的连线与_镜__面__垂直,即物与像相对于_镜__面__对称.
如果把许多平面镜
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 来,就可以把太阳光反 射后会聚到同一位置, 从而利用太阳能来发电。 这就是塔式太阳能电站 的原理。
知识点二 凸面镜和凹面镜 ➢ 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球面镜的分类 ①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做凸面镜. ②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做凹面镜.
第2课时 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
R·八年级物理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1.平面镜的作用:(1)改变__光__的__传__播__方__向___; (2)可以_成__正__立__等__大__的__虚__像___.
2.球面镜分为_凹__面___镜和_凸__面___镜,它们工作时遵 循光的_反___射__定__律____.
而不用同样大的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A )
A.使观察到的范围更大些
B.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 C.使观察到的物体更大些
凸面镜所成的 像是缩小的
D.使观察到的距离更远些
凸面镜
平 面 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贾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
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
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

教师课件展示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2)像是“近大远小”;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教师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

(玻璃板暂不取出)。

教师提出: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有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

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自由发言: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

)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学生:虚像。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
教师启发: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

我们看见物体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

教师:非常好!(提问)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学生: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教师:那么怎么办?
学生: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学生: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教师: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重做实验。

但在实验前同学们要注意: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玻璃板如何放置?实验时蜡烛是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师生讨论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
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置。

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重做一遍实验,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如上图所示)。

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实验即将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呢?课件显示下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道理。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点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

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平面镜成像就是根据光的反射来成像的。

教师:树在水中的倒影是什么?为什么是倒立的?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

原因是:水面相当一块平面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树的像,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所对应的物点“等距”;所以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

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顺势给学生引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5.评估与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虚像。

(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
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
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2.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 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 cm。

3.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4.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附:探究报告单
课题:平面镜成像
分析和论证:
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评估与交流: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