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与日本三洋达成最终并购协议

合集下载

家电行业跨国并购研究以海尔并购三洋为例.

家电行业跨国并购研究以海尔并购三洋为例.

2.2。1关于跨国并购动因………………………………………………….4
2.2.2关于跨国并购过程…………………………………………………6 2,2.3关于跨国并购效应…………………………………………………….8
2.2.4关于跨国并购风险……………………………………………………10 2.2.5文献简要评述………………………………………………………13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奉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储繇夕乏哪帆加,多年厂时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
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口。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吾群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家电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现在已 经成为全球最大家电生产国。但是由于我国家电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全球知名品 牌,在全球市场上的销售份额比较小,尤其是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此外国内 家电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价格战远未停息,又面临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 升值等压力,使得未来我国家电企业必须放眼全球,利用跨国并购等投资方式, 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走国际化经营之路。
1.2研究内容…………………………………………………………………..2
1.3研究方法…………………………………………………………………..2

八种竞合模式

八种竞合模式

一、海尔模式典型的由制造业介入的产融结合。

这是一种可直接充作金融资本主导下的产业资本化企业集群,它正在成为可以在国际范围同外资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的竞合的大跨国集团公司。

它有品牌、服务、顾客偏好技术,尤其是相当优越的客户资产等,以至堪称一流的企业核心能力。

“多重竞合”是海尔发展重点1999年4月份,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的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集团拥有了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

2001年6月19日,海尔集团并购了意大利一冰箱工厂,这是继在美国之后,海尔在欧洲也初步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2002年1月8日,海尔通过与日本三洋公司竞合的方式成功进入日本市场。

通过渠道互换的办法,2002年5月,三洋海尔株式会社经销的海尔品牌家电全面进入日本家电市场。

2002年2月20日,海尔集团与台湾的家电集团声宝集团竞合。

2004年11月23日,苏宁电器与海尔宣布成立海尔苏宁经营推进公司。

2005年06月海尔、国美的强强联合,共创三赢(经销商、制造商、消费者)发展。

海尔借三洋在日本的渠道,可快速将旗下产品导入当地市场,而不会造成重复投资在相同产品研发与制造上,而通过资源集成,双方彼此又在不同产品上互通有无,将可快速扩增全系列产品线阵容。

海尔和五星的结盟是看中了五星在华东的市场地位,还有借助五星的渠道来实现海尔在华东地区的份额扩张.这是双方将多年维持的买卖关系提升到管理合作关系的一种尝试。

海尔-国美空调以“为客户找产品”为理念,创造出大量高附加值的健康高效空调,不仅受到经销商的青睐,频引大单,也带来市场份额迅速猛增。

海尔的竞合论•竞合是21世纪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趋势。

竞合的基础是优势互补;•竞合的方式是资源互换;•竞合的结果是双赢发展。

二、中信模式这是由金融资本介入工商实业产业形成的金融主导下的产业资本化企业集群。

中信、中保等进入实业产业的战略行动都是这样的案例。

他们正在大举向实业产业渗透,但其每一较大举动几乎都有同外资的竞合交错、关联,同时,亦产生一些磨擦和矛盾,最终以竞合关系而相处之。

案例分析题海尔

案例分析题海尔

工商管理案例分析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011年1月15日海尔集团的发展海尔集团总部在中国青岛.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它与IT行业的联想、化妆品行业的贝雅诗顿、乳制品行业的蒙牛、网络行业的阿里巴巴等都是行业的顶级品牌.也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2005年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034亿元,约合128亿美元,其中海外收入28.8亿美元,占全部营业额22.5%,2006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075亿元,2007年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22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03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六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

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市场地位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

我国家电业跨境并购的创造价值探讨——以海尔的并购发展为案例

我国家电业跨境并购的创造价值探讨——以海尔的并购发展为案例

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94我国家电业跨境并购的创造价值探讨——以海尔的并购发展为案例梁惠雅 张艺莹澳门城市大学 澳门 999078摘要: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主要手段,企业之间的并购成功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购买价格的合理性。

然而购买价格的合理性,要求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非仅参考企业当下的发展现况,仍要考量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潜力等创造价值因素。

本文以海尔企业的并购发展作为案例分析,试图探讨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中的发展趋势及所引起的绩效。

关键词:家电行业;海尔;并购价值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0)35-0094-05一、跨境并购活动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发密切,使得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类企业竞争不断加剧。

根据并购的悠久发展历史证明,成功的并购除了可以加速资本的集中,更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且长远的经济发展。

(一)全球跨境并购的状况西方的并购历史起源于上世纪的发达国家,自彼至今全球已发生了五次的并购浪潮[1]。

伴随着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每次的并购浪潮额的超高额增长均体现出国际市场统一化的急速趋势。

而第六次的并购浪潮是发生于2004年,各国在贸易、金融、研发和服务等各经济活动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此次浪潮中的市场并购额将再一次推向新高点。

随着第六次并购浪潮的到来,全球的跨境并购投资额开始以突破万亿美元为表现,虽然中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调整期,但随之恢复。

直至2019年,全球的跨境并购投资额已达到1万5千亿美元。

图1 2002年~2019年全球跨境并购投资额资料来源:根据前瞻数据库资料而自行整理,访问时间:2020年3月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相比,第六次的并购浪潮重心随着国际市场格局的变化,也随之指向发展中国家(地区),当中以中国的影响力最大。

海尔大手笔收购通用家电

海尔大手笔收购通用家电

039CAPITAL海尔大手笔收购通用家电在众多潜在买家中胜出在于其优秀的整合能力近日,青岛海尔发布公告称,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已正式进行资产交割。

截至6月6日,海尔已就青岛海尔整合通用电气家电公司的交易签署所需的交易交割文件,支付总额约为55.8亿美元。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海尔和通用电气家电的企业文化中都具备与时俱进的基因,相信双方的强强联合定能取得1加1大于2的成果。

”这是中国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业内预计这次并购将会有力提升海尔在全球的竞争力,并将由此奠定海尔在全球白电第一品牌的地位。

完成交割从消息披露到正式完成交割,海尔将通用家电业务收入囊中,历时近五个月。

1月15日,海尔与通用在美国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当时海尔拟以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

同时,海尔与通用电气均同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共同在工业互联网、医疗、制造等领域提升企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收购价格在此前价格的基础上作出了调整,主要调整事项包括营运资本调整、小天鹅股权调整和交易税费等。

公开资料显示,通用家电是北美领先的家用电器公司,其总部设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

2014年,企业收入达到59亿美元及约4亿美元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该公司拥有约1.2万名员工,其中约96%都在美国。

海尔相关负责人告诉《上海国资》,此次交易将使通用电气家电连通海尔已开拓的全球市场,特别是亚洲市场。

“通用电气家电将独立运营并保留现有管理层及品牌,同时海尔与通用电气家电都将受益于高度互补的研发、制造和销售资源。

”该负责人透露,今后通用家电的总部仍将保留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且会在现有高管团队的引领下,开展日常工作,独立运营。

由通用电气家电和海尔的高管团队及两位独立董事组成的公司董事会,将会指导公司的战略方向和业务运营。

为何接盘业内人士表示,除价格因素外,海尔在众多潜在买家中胜出是在于其优秀的整合能力。

并购行为中代理成本的影响因素-以海尔集团为例

并购行为中代理成本的影响因素-以海尔集团为例

并购行为中代理成本的影响因素-以海尔集团为例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正式设立,采用并购手段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自身竞争力已逐渐成为趋势。

我国的企业并购重组模式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一直以来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并购模式,汲取其他国家成熟的并购经验,加速了企业并购的发展的步伐。

本文通过青岛海尔的并购案例观察并购行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结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代理成本的几个影响因素分析海尔集团实际数据,试图对代理成本进行控制提出有效的方法,并提出优化并购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并购行为;代理成本;管理对策一、我国企业并购与代理成本案例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一)公司介绍本论文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为具体案例展开分析。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690),证券简称青岛海尔,曾用简称:G海尔。

1984年,公司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1989年4月28日,改组成为青岛琴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于1993年11月19日上市,由远定香募集公司专为社会募集公司,募集资金净额36494.10(万元);上市首日开盘价12.00(元),上市首日收盘价12.79(元);发行当年实际净利润6951.4500(万元);相关指数:上证180指数.沪深300指数。

青岛海尔在我国家电行业属于先驱企业,比较早的实行并购行为,并购的思想及手段等都较为成熟,主要数据来源来自于同花顺软件、证券日报及并购网。

早在90年代初期海尔集团就开始进行并购行为,经过10年的经验财富的积累,海尔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并购行为的相关经验也较为丰富。

故特以青岛海尔集团在2011年10月并购日本三洋电机的并购行为为例子,分析并购行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首先,并购协议中规定海尔科享有三洋电机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销售的一系列家用电器产品的相关专利以及注册商标,海尔集团欲利用这次并购契机打造在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研发制造基地。

其次,了解到青岛海尔集团兼并的特点:1、低成本扩张;2、同化政策; 3、管理制度灵活,充分发挥兼并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我国跨国公司从海尔国际化经营中得到的启示

我国跨国公司从海尔国际化经营中得到的启示

234学苑论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豪无例外,都加入到产品的国际生产和交换中。

世界各国的参与,优化了国际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跨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

但我国跨国企业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面临着发达国家成本、技术上强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如何从这场合作与较量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完善不足,成为我国跨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跨国市场环境及特点,选择跨国经营区位和进入方式跨国公司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先难后易”或“先易后难”的方式。

海尔在目标市场上“先难后易”。

海尔先将产品卖到德国发达国家,之后是东南亚,中东等发展中国家。

以美国市场为例,海尔在经营方式上采取“先易后难”。

海尔自1995年起向美国出口冰箱,最初以OEM 方式,之后才开始推介自己的品牌。

在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后才设立“海尔美国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在产品种类上采取“先易后难”,海尔的策略是起初以一至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

毋庸置疑,这些正确的战略决策,保证了海尔国际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成功,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上了生动一课。

二、树立品牌观念海尔的宣传主题是:“海尔,中国造。

”张瑞敏对这一主题解释说:“要通过海尔这个品牌让世人认识到中国产品有能力在世界上参与竞争,有能力进入世界名牌行列。

”跨国企业要注重品牌的国际化经营。

品牌竞争已然成为各大跨国公司进行激烈市场角逐的法宝之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必定是品牌全球化的过程,当企业品牌发展成世界品牌时,就代表着会拥有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三、争取当地资源,与利益相关方合资合作以日本市场为例,海尔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竞合阶段、合资阶段、兼并阶段、自主发展阶段。

竞合阶段中,海尔与三洋开创了一种互相开放销售渠道的新商业模式,这一模式使海尔获得了日本市场和经营渠道。

海尔集团海外并购风险探究

海尔集团海外并购风险探究

海尔集团海外并购风险探究摘要:随着海尔集团国内管理模式和对外营销策略趋于成熟,“全球化品牌”的战略目标逐步深化转型为“网络化战略”。

企业并购可加速海外各地区市场进入,但也面临多方面风险。

海尔集团并购意大利Candy公司可能存在战略风险、估价风险、整合及经营风险。

以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海尔集团并购后的风险程度,从管理会计角度,应实施内部组织优化、本土化策略、控制活动、产品链优化创新、费用优化等风险控制措施,促进海尔集团及行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海尔集团;海外并购;风险;管理会计;Candy公司一、背景(一)海外并购历程。

自2011年海尔集团宣布收购三洋电机开始,其海外并购力度日益加大,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2018年9月,海尔集团以支付4.7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05亿元)现金,收购意大利Candy公司100%股份。

截至2020年,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意大利Candy公司等都被并入集团。

海尔集团的战略布局从国内集约事业群架构向海外并购转变,海外收入占海尔集团总收入的近50%。

(二)行业趋势。

截至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将达1820亿元市场规模,智能家电规模仍有继续上升空间。

家电行业智能化率,如图1所示:图1数据显示,2020年,电视的智能化率达到100%,白色家电智能化率达到45%,生活电器、厨房电器的智能化率分别为28%、25%。

随着5G、VR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突破,智能家居场景化运营将会成为家电行业发展新的驱动力。

二、海尔集团发展战略新阶段(一)经营状况。

海尔集团作为家电领域头部企业,创新元素渗透其文化、管理、外部经营,在国内白色家电市场取得领先地位,深入互联网技术探索,建立了COSMOPlat网络供应链渗入客户群、事业群的智能制造平台。

201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达到2661亿元,全球利税331亿元,其海外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1%,全球市场份额占10.7%。

为创新内部驱动力,通过并购拓宽海外市场建立10大研发中心技术群,以创新驱动力促进整体发展。

海尔收购三洋

海尔收购三洋

双方概况:海尔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冰箱生产商和第二大洗衣机生产商,它在采购成本等方面有规模优势,海尔集团是最早举起国际化大旗的中国企业,但之前海尔国际化的路径基本是,在欧美国家兴建产业园并展开海尔品牌的产品销售。

海尔将打造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引领行业的研发能力、竞争力一流的制造基地以及东南亚地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架构,实施海尔在东南亚市场(Haier及SANYO)以及在日本(Haier及AQUA)的双品牌运作机制,实现全流程的以创新为导向的市场瞬间扩充。

而三洋冰箱、洗衣机的成本却较高,所以此次并购背后的实质是全球白色家电供应链的优势资源向领先的中国企业集聚。

事件概况:海尔集团和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签署收购协议,将收购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洗衣机和家用冰箱业务,该协议将于明年3月底之前分阶段完成。

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三洋将把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9家全资或合资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海尔。

其中,在日本的4家公司主要开发、生产、销售洗衣机和冰箱;位于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5家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此外,三洋同意海尔于“一定年限”内在上述东南亚4国销售标示“SANYO”品牌的冰箱、洗衣机、电视和空调等家电产品。

据悉,海尔计划从2012年1月起使用三洋“AQUA”品牌在日本销售洗衣机等产品。

同时,三洋家用电冰箱、家用和商用洗衣机的相关专利、设计和注册商标也将转让给海尔,约3100名三洋员工将转为海尔雇员。

动因:海尔收购三洋东南亚业务看重其海外渠道资源:最有意义的是三洋的洗衣机业务研发实力以及东南亚市场。

海尔在一定时间内可使用三洋品牌进行业务拓展收购后分析弊端:文化整合难最终的成功取决于文化和经营理念的能否融合。

海尔将在尊重当地文化以及保证员工待遇不低于并购前的待遇的基础上,导入海尔的创新理念和机制平台,目标是打造一流的世界家电技术和市场的引领者和规则制定者。

“挑战巨大”:市场份额:在目前的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三洋洗衣机在日本市场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冰箱、洗衣机产品在越南一国就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

海尔跨国并购

海尔跨国并购

• 二是分三次收购三洋在日本、东南亚的白 色家电业务,而是分三次历时五六年才完 成收购。(少吃多餐)

启示
• 坚持做自己的品牌,是海尔国际化战略最 大的特点,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海尔不仅在自己的国际化战略中再三强调 要创世界名牌,而且际知名品牌过程中, 摒弃了传统出口的误区, 着力在国际 市场上打造“海尔——中国造”的形 象, 用创造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
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 海尔采取了 “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 海尔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舞台上份量 极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取得品牌地 位后, 再进入发展中国家。
• 世界上70%的收购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各个 国家的文化很难融合。而海尔收购中的最 具创新之处,即所谓“整合”,是将每个 员工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不是让他们沦为 企业的工具或达成既定目标的执行者。
海尔收购三洋的渐进性
一是在收购交易之前,收购双方有多年的 合作经历。海尔与三洋有全面的战略合作, 这种合作为后来的三次收购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尔集团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施了国际化战 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 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实施了由“海尔 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的飞 跃。
海尔国际化发展历程
• 2011年10月,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白电,打通东 南亚市场,并于2014年实现首次盈利;2012年 9月,海尔收购新西兰国宝级家电品牌斐雪派 克,后在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三权让渡” 的治理机制下,使其品牌价值提升20%,市场 份额增长近50%,树立了中国-新西兰企业合作 的新典范。 从三洋白电到斐雪派克,再到GEA,海尔每一 次都能“强攻”海外优质资产。
提出了“名牌没有国界”的观点。
认为名牌不仅仅是一国之内的名牌, 而应该是国际名牌, 也就是说, 无论 到那儿, 你的产品都能被人们熟悉、 了解, 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海尔全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全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的案例分析一、问题剖析从海尔的角度考虑,面对增速放缓的家电产业,未来的战略重心应当集中于哪些类型的产品和市场?针对日本市场而言,海尔应当继续在日本市场加大投入,进一步开发市场吗?他们真的能在日本市场获得成功吗?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海尔在日本市场能否有效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虽然海尔已在欧美市场取得了成功,并且通过前期与日本三洋的合作和收购在日本市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日本毕竟是世界家电强国,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家电企业,品牌间竞争和挑战将更趋激烈,所以海尔要想在已取得的成效基础上确立在日本市场稳定地位,就必须更深入开展和实施相关的战略战术以实现最终目标。

二、背景分析(一)家电行业的发展形势:对于家电企业来说,2011是不平静的一年,比前几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新产品新技术的冲击……导致家电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放缓。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家电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下滑。

2012年1-2月,家电行业收入同比下降2.39%,但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61%,延续了2011年增速放缓的趋势。

(二)海尔战略发展成效: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通过在美国直接投资建厂、在欧洲实施并购方式先后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并迅速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

(三)海尔在日本市场发展历程:海尔瞄准日本市场并采取始于2002年。

2002年1月,日本海尔销售株式会社成立,构建在日本的销售据点。

2002年2月海尔和三洋成立三洋海尔株式会社,两公司开始在中国和日本的合作销售。

2002年6月,海尔日本控股公司成立,负责管理海尔在日本的相关公司。

2011年7月,海尔宣布以100亿日元(约合1.3亿美元),从松下集团手中接管“三洋电机”,同时接管三洋在日本、印尼、大马、菲律宾和越南的家用电器业务。

实现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案例

实现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案例

实现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案例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乃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

一般来讲,当出现下述几种情况时,这一战略是大致可行的。

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

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

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

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

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在1984年到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

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

这在当时家电产品尚需凭票购买的卖方市场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

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期就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

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当然,这种文化是以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的,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此种文化的必要条件或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体系(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激励机制(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它的中文表述则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海尔三洋交换了什么?

海尔三洋交换了什么?
常大 。 海尔通过 与三洋 台作 , 以j 可 丑速进
包 的不仅 仅是产 品 , 更重要 的是它独特 家 电产 品难 以被 日本甫场接受 . 括韩 的分销系统。
我 们可 以肯定 , 洋可能 不是 第 入 日本市 场井同时获得特有的市场亲乖 三 [
十 发现海尔 网络价值 的 , 是 第一 力 , 但 啃下全 球家 电市场 中最难啃的 ~块
网络? 三洋 介入使 用海尔的市 场网络 好 义非 凡 。 这种 网络资 源的互换 不只是 三 像成了 这 疑 问的答释 . 由此可 以推 断 洋对 海尔 发展的 季认 . 是表现 出 目盘 而

渠道 仍占主导 , 尤其是在 二 、 三级市 场更 为 明显 , 加上 中国的家 电零售企 业数量 庞大 . 所以具有很强的易碎 性。 在这种渠 道环境下外资品牌的渠道建设都比较落 后 . 部分品牌的 渠道覆盖 仅局限在 大 大 中城 市 , 、 二 三级 市场 的渠道覆 盖率低 , 由于对 中国的市场环 境适应 比较慢 . 缺 乏有 针对性的 囊道管理 , 所以渠道 的销 售 力明显 落后与本土品 牌 。 在转 型期 的
中国家 电市场渠道成为所有跨国家 电企
想打海尔网络快车的跨国企业 不只三洋 对中国家 电发展 的第一 次 认 。 如 日 正

本最大的 电视 台 N K 评价的 , H 海尔进
入 日本 与三 洋合作必痔 对 日本其它家电
三洋 借用海尔 的市场 册络 资源对 自 企业 今后 的战略 决簧带 来重 大影 响 , 拄 己在 中 国市 场的发展 意 义重 大 。 第一 们想 这 砷影 响 不 只带绐 日本 的家 电企 在
件 就是渠道 流通领域的长期未得 开
放, 业态发展缓慢 , 基本上 没有覆盖 全国

梁海山:海尔整合GEA的“协同逻辑”

梁海山:海尔整合GEA的“协同逻辑”

梁海山:海尔整合GEA的“协同逻辑”作者:史亚娟庄文静来源:《中外管理》2016年第10期梁海山是海尔第一任轮值总裁,更是海尔内部历经20多年实战后“赛”出来的“良驹”。

在梁海山的带领下,690不仅以优势的冰洗业务带动空调、彩电业务,还成功推动了海尔对日本三洋、新西兰斐雪派克白电业务的并购。

低调内敛、平易近人,是梁海山留给《中外管理》一行的最深印象。

从与记者展开对话到配合事后拍照,这位曾经多次操盘海尔重大跨国并购案的年轻总裁,脸上始终带着羞涩的笑容……没有山东大汉的魁梧身材,独自疾步行走在海尔园区的他,始终平易谦和。

在青岛海尔收购GEA这起中国家电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中,后续对中美不同商业环境下庞大资产的“消化”问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人们更加好奇的是,海尔如何将整合三洋白电与斐雪派克的成功经验复制于兼并的GEA 当中?在中美两国法律及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异下,海尔能否实现同一平台多元文化的和谐并存?并购后如何将“协同效应”落到实处?作为此次并购案的重要幕后操盘手,梁海山首次在接受《中外管理》一行专访时透露,自2016年6月7日最终完成交割到6月底,GEA已为青岛海尔贡献了34.6亿元的销售收入,规模利润达1.03亿元。

而公司经营趋势的持续向上,是并购“协同效益”的初步体现,未来海尔将与GEA积极展开业务协同、组建“中美联合整合团队”,发挥GEA高管层和核心员工主导作用,共同应对整合中的风险与挑战。

“人单合一”应市场差异而变《中外管理》:海尔向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在战略、组织、员工、用户、薪酬和管理等方面已进行深入探索,尤其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上与GE高度契合,对此双方的一致态度是什么?海尔整合三洋白电时,在崇尚团队文化的日本企业推动“人单合一”并不顺利,该模式在GE又将如何推动?梁海山:海尔与GE至今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交往历史。

早在1990年代,GE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海尔便是其收购对象之一;2008年GE首次公开出售家电业务,海尔也是竞标者之一。

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冲突与整合——以海尔集团并购三洋白色家电业务为例

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冲突与整合——以海尔集团并购三洋白色家电业务为例

技术协作信息
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冲突与整合
2.员工间的文化冲突。

两个国家不同的国情,每个人的教育
经历以及成长环境,本就会导致性格、行为等方面产生较大差异。

中国人好客,日本文化讲求人与人之间要遵守严格界限,这使日
本员工给人感觉比较“冷漠”。

3.双方并购态度的冲突。

三洋作为老牌企业突然间要“放低
姿态”主动去融入海尔的文化,三洋员工本能得就会产生消极抵
抗心理。

再加上中日之间的历史摩擦,中日人民之间不可避免的
会存在敌对的情绪。

这二者都将加大并购的难度。

(三)文化整合举措
1.建立共享平台,鼓励员工沟通。

轻松的工作氛围能够缓解员
工工作的疲惫,有利于提起员工的干劲,萌发新的创意与思路,。

海尔收购三洋之福祸分析

海尔收购三洋之福祸分析
主打低端洗衣机 ,海尔在日本及东南亚的市场份 额较低,如何开拓这些市场成为该公司面临的难题, 且与国内同行们 竞争激烈
2、三洋的面临的威胁:近3年来三洋在中
国家电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从2002年开始三 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potential new entrants suppliers bargaining power
越发激烈 的市场竞争
新的技术
更高效 更环保 更安全
新的理念
越来越多的 新进势力
T
S
E
P
美国金融危机,日本大地震, 海尔三洋业绩突出,中日政府 催化海尔收购三洋进程 政策倾斜外加资金支持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优势企业 中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日 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实 本国内矛盾尖锐、秩序混乱, 现“双赢” 被收购属双赢战略 “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及“家 海尔卓越的经营业绩基于其雄 电下乡”政策刺激国内家电市 厚的品牌基础,收购三洋有其 优势,也有几分胜算 场
社会 环境
Text text
海尔vs三洋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海尔收购的效应
积极效应
消极效应
凸显优势 巩固形象 借机学习 打造资源 完善市场布局 走向国际化
本土品牌 巨大挑战
N维辨析
1、海尔着重收购三洋的白色家电,在日本中高 端市场中暂时存在劣势。
2、海尔进入日本会遭到松下品牌的强烈阻击。
政治 经济 环境
技术 环境 民族情感
海尔是中国发展较好的民 营经济体,是民族产业的代 表,有利于三洋产品发展
社会责任
援建希望小学,制作科教 动画片,赞助北京奥运会, 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面对诸强割据,海尔 秉持“创新驱动”,积 极申请专利,确立自主 知识产权 海尔收购三洋,借鉴 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加强自身投入与研究, 实现科学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购三洋,分享全球化2011年10月18日,中国海尔集团与日本三洋电机公司宣布就海尔并购三洋白色家电业务达成最终协议,根据协议,三洋将把日本本土包括洗衣机、家用冰箱业务以及东南亚4国的白色家电业务共计9家全资或合资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海尔。

这其中日本4家公司主要开发、生产、销售洗衣机和冰箱;位于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5家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此外,三洋同意海尔于“一定年限”内在上述东南亚4国销售标示“SANYO”品牌的冰箱、洗衣机、电视和空调等家电产品。

同一天,海尔集团发表声明,上述相关家用冰箱、家用和商用洗衣机的专利、设计和注册商标也将由海尔全部获得。

此外,在日本国内从事协议中相关业务的大约340名三洋员工将转入海尔旗下。

双方一致同意,到明年3月底之前分阶段完成相关业务移交。

根据此前海尔集团相关人士透露,海尔与三洋电机的整个交易价格约为100亿日元(约1.3亿美元)。

此次是中国制造业首次完成了对日本制造企业主力事业的收购。

海尔的膨胀与三洋的兴衰海尔集团是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以“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宗旨,凭借海尔“好兄弟”广告等有效地市场营销手段在中国家电市场一跃成名,更依托抢眼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家电产业内建树了海尔特色,一举确立其市场领先地位。

同时,海尔在企业发展路径上制定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凭借技术层面的专注与深挖,不仅确立了产品优势,更进一步支撑了服务体系。

故此创立初期,海尔冰箱即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国优金牌。

另一方面,海尔也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化经营方面大胆尝试,不惜投资15个亿元建立海尔集团工业园,造就了今日海尔集团的辉煌。

稳固中国市场后,海尔在布局全球化道路上也秉持一贯的清晰思路,海尔采用先进入发达国家、后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先难后易”战略,率先以自有品牌进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市场,并建立起研发、制造和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架构。

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立了设计、营销和生产中心,并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厂,同时进入沃尔玛、百思买等美国主流销售渠道。

2002年,海尔买下了位于曼哈顿中城原先格林威治银行的大楼作为其在美国的总部,标志着海尔在美国市场取得初步成功。

根据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洲透视于2010年12月数据:海尔在世界大型家电品牌中蝉联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6.1%。

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分别以10.8%与9.1%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今天,海尔集团已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

历经27年风雨,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中国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三洋的发展始于1950年,当时身为松下电器常务董事的井植薰和大哥用积蓄2000万日元办起了三洋机电公司。

创立之初,井植薰以“欲善人、先律己”的观念,激励着三洋每一位员工。

成立伊始即依靠在自行车反光板的价格优势顺利击败松下等老品牌。

1952年3月,三洋公司生产的SS-52型收音机上市,以大大低于国内同类型收音机的价格,新潮的外形设计很快就赢得顾客的青睐,三洋电机由此一鸣惊人。

1953年春,三洋制造的日本第一台喷流洗衣机试制成功,同年8月投入生产,被命名为SW-53型,以传统搅拌型洗衣机一半售价第二次让世人为之惊叹。

正如三洋的含义是面向三个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三洋在香港、台湾、加拿大、巴西、美国等地建立了分公司,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三洋在世界各地已经拥有101家从事制造或销售的子公司及孙公司。

至2002年度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的合并报表销售额达2兆247亿日元(152亿美元),拥有海外关联公司158家,在全球开展业务。

在中国,三洋是自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于1983年在深圳蛇口设立了生产基地,以低价产品拓展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型家电商品的日本品牌代名词。

然而世人普遍认为三洋的衰落始于2004年10月日本新泻市小千谷附近的一场地震,这导致三洋电机新泻半导体工厂的全面停工。

由于未上保险,三洋修缮费用及收入上的损失高达6.9亿美元。

依据三洋2004年财报显示亏损额总共高达11亿美元,三洋由此元气大伤。

事实上,在此之前三洋已经开始走入下坡。

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三洋着力实施OEM战略--利用当时日本的生产优势,如精益求精的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的零配件供应系统,来为其他公司代工,这不仅能充分利用三洋在零配件方面的优势,而且能在短期内赚取高额利润。

该策略为三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辉煌。

但是,由于仅靠生产就能赢得各类大单,三洋对研发投入越发淡薄,研发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都只用于生产线改进,而非新品研发,故此逐步丧失了创新能力。

2005年左右,三洋具备传统优势的AV领域已经全面被松下超越,三星则在液晶技术上超过三洋。

代工策略的缺陷终于引起了三洋的全面溃败,而三洋另一利润支点的手机制造,也因缺乏一流技术创新而不断被松下、LG、三星等赶上。

到2004年12月31日为止,从DVD播放器到洗衣机,三洋消费品部门净收入的跌幅高达20%。

自此三洋业绩开始了持续下滑。

双方的第一次握手2001年9月24日,时任三洋董事长井植敏访问海尔工厂铸模车间时,那些全负荷运转的欧美最新设备让其大为惊讶。

获悉海尔产品的价格只有日本的1/4,设计时间缩短为一半后,井植敏对未来日本批量制造业的危机感由然而生。

这次青岛之行最终促成了三洋与海尔的首次资本合作。

井植敏在回国时邀请张瑞敏考察日本三洋,而在张瑞敏与海尔总裁杨绵绵如约抵达三洋电机总部时,三洋方面已备好了有关合作方案并开始实质性商讨。

2002年1月8日双方正式达成合资协议,三洋将借重海尔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成立三洋海尔公司帮助海尔在日本市场进行销售。

具有价格竞争力的海尔产品进入日本市场后无疑对日本本土产业构成巨大威胁,但对三洋则是得到了海尔这一零部件大宗买主,这对此时已陷入困境的三洋来说,无疑是打开了巨大的资金管道。

但三洋海尔成立以来,受制于巨大的品牌投入,故此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三洋宣布将解散包括三洋海尔在内的三家合资公司。

而这正迎合了海尔在日本市场所作的战略调整,原来的资源一点都没有丢掉。

三洋海尔原来的客户资源及合同一部分转入海尔在日本自有的销售公司,另一部分并入新成立的合资公司:海尔三洋株式会社。

5年来,海尔已通过与三洋的合作大大提升了在日本市场的知名度,海尔在日本已经卖出自有品牌的白色家电产品超过200万台。

而后的发展也酝酿了一场大规模重组的必然展开。

海尔必然的并购之举利用并购快速做大市场份额早已被实力企业接受。

三洋一直是全球化的老牌家电企业,而海尔的海外事业拓展开始较晚。

故此该交易也被人称作“徒弟对师傅的收购”。

但是分析双方的实际需求便可以发现,三洋面临国内业务的重组,海尔觊觎更广袤的海外市场,并试图寻求全球技术,成为可信赖的品牌,两方此次交易可谓必然之举。

此次收购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获取和叠加,更是在市场机制上创造性构筑海尔和原三洋资源的协同效果。

海尔集团将打造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引领行业的运营体系、制造基地以及东南亚地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架构,实施海尔在东南亚市场以及在日本的双品牌运作机制。

同时,该收购巩固了海尔在日本与东南亚的市场地位。

三洋洗衣机在日本市场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冰箱、洗衣机产品在越南一国就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

而海尔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冰箱和洗衣机的市场占有率一直落后于三洋。

海尔希望,在2012年推出三洋白色家电后,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额能够翻2倍,达到300亿日元的规模。

强力切入日本市场后,海尔将完成在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布局。

另外,该收购更完成了业内高端人才的整合。

早在2009年,海尔即收购了新西兰家电高端品牌斐雪派克2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大股东,海尔通过与对方在全球范围内互补和强化技术优势,共享对方市场资源、供应链资源,发展高端家电产品,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使海尔在海外的“走上去”市场战略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此次并购将三洋集团在日本从事相关业务的近340名专业人员、近3100名宝贵的三洋员工资源纳入海尔,自此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将形成两个研发中心、四个制造基地以及六个地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架构。

后续整合成为关键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恰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期,可以较低成本并购海外企业,从而整合全球人才资源、市场资源乃至品牌资源。

这也是海尔全球化市场战略加速的最佳时期。

然而,日本是全球电器的生产强国,产品技术成熟,消费者对本土品牌认同度高,因此海尔通过并购大规模进入日本市场,好比足球赛踢客场,“挑战巨大”。

当然,海尔在亚洲市场具备相当的影响力,转换进程的妥善把握将有利于品牌过渡。

如何良好消化是许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海尔收购后可充分获取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多年经营所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业务模式以及品牌、研发、制造、渠道、销售、服务等各种资源,但如何与海尔模式融汇贯通,是摆在海尔人面前的现实问题。

国际化和全球化很不同,前者是用企业自身资源闯出一条路,而后者是要整合全球的资源。

正如海尔集团副总裁杜镜国所说:“最终的成功取决于文化和经营理念的融合”,鉴于历史上早有磨合,相信海尔在此已做好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