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秦可卿与红楼梦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秦可卿与《红楼梦》

的悲剧主题

崔丽

内容提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伟大作品,与《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它以荣国府为和谐,以黛玉、宝玉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衰落为暗线,揭露了封建社会最终必将走向灭亡的社会发展规律。本文以此为背景,以《红楼梦》中的纲领性悲剧人物--秦可卿为研究对象,从隔簾花影--秦可卿、知“情”之人--秦可卿以及秦可卿之死与《红楼梦》的悲剧主题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秦可卿的悲剧与《红楼梦》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红楼梦》;秦可卿;悲剧主题

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悲剧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曹雪芹心头强烈而不加掩饰的悲剧主题思维,这种悲剧以文字语言为载体,以《红楼梦》所塑造的故事情节为依托,将作者复杂悲凉的人生经历展示在其中。可以说,《红楼梦》所营造出的悲剧主题正是作者人生悲剧的体现。秦可卿作为《红楼梦》当中的纲领性悲剧人物,是全文中贾宝玉唯一的知情之人,曹雪芹对于“情”字的理解在秦可卿这一角色的当中

展露无余。秦可卿过于短暂的一生更是提前揭示了《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必然。笔者现就秦可卿与《红楼梦》的悲剧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隔簾花影--秦可卿

就现存的《红楼梦》前八十回原稿而言,秦可卿是《红楼梦》金陵十二衩当中唯一一位有始有终的人物。她在整部《红楼梦》当中仅仅出现了九回,甚至在《红楼梦》故事情节还未进入高潮之前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退出了《红楼梦》的舞台。秦可卿作为《红楼梦》金陵十二衩当中的第一位悲剧性人物,是作者对于《红楼梦》悲剧性写作意图的伏笔。曹雪芹在《红楼梦》原稿第八回当中就秦可卿的出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秦可卿是秦业由养生堂保养而来的养女,身形阿罗多姿,是贾府贾蓉的结发妻子。在《红楼梦》当中,所有涉及到秦可卿的文字性描述多以赞誉性为主,曹雪芹意图将其塑造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完美女性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完美女性形象,却在曹雪芹笔下附着上了一些男女苟且不堪之事,这也使得大部分读者对曹雪芹的写作意图以及秦可卿突出起来的死亡表现出了诸多的疑惑与不解。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来看,曹雪芹笔下的秦可卿在性格上呈现出一正一反的两个对立面,再加上其少之又少的故事描述,《红楼梦》当中的秦可卿就好似隔簾花影一般,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去研究。

2.知“情”之人--秦可卿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红楼梦》最关键的创作意图在于诠释一种以“意淫”为本质的“情不情”的情感特征。贾宝玉一生最中最关键的两位女性--林黛玉与薛宝钗受其性格局限,均无法真正意义上的与贾宝玉自身的情感认知达成共识。纵观《红楼梦》当中丰富多彩的人物角色,贾宝玉一生当中唯一的知“情”之人便是秦可卿。那么,秦可卿为何是贾宝玉的知“情”之人呢?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写作当中惯于以谐音就其本身对于某个角色或某件事物的看法进行艺术表现。秦可卿谐音做“情可情”,这与贾宝玉所高喊的“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之情感表征是不谋而合的,他们在对待感情的态度上都强调了情与情之间的体会及沟通。由此即可说明秦可卿才是贾宝玉真正的知“情”之人。

(二)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曾以花暗喻秦可卿的“情”。《红楼梦》在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当中写道:薛府薛姨妈拿出了十二支宫花送给荣府的各位姐妹,王熙凤又顺势携了两支交给秦可卿。贾宝玉的知“情”之人即可从各个角色接花态度的不同窥知一二。贾探春与贾惜春两姐妹对于宫花抱有比较明显的无所谓态度,贾惜春还自顾自的开起了宫花的玩笑话,而林黛玉根本不稀罕这宫花,唯有秦可卿的惜花意图明显。从这一角度来说,惜花之人秦可卿才是贾宝玉的知“情”之人。

(三)曹雪芹在《红楼梦》太虚幻境的描述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警幻仙子之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这一角色作为秦可卿的化身在于贾宝玉进行“意淫”之情的讨论中幻化了一起行云雨之事,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了曹

雪芹有关行云雨之事,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了曹雪芹有关“好色即淫,知情更淫”观点的论证。而林黛玉与薛宝钗在情与欲上均没有秦可卿来得通透,因而在整部《红楼梦》当中,只有秦可卿才称得上是贾宝玉的知“情”之人,同时她也是作者对于“情”一切向往与幻想的化身。

(四)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为秦可卿设定了一个一定意义上的替身--香菱。曹雪芹通过对香菱与贾宝玉之间关系的描写来暗示了秦可卿与贾宝玉在“情”上原本应有的关系。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当中写道:香菱自傲与登官等人斗草的过程中将新换上的石榴红绞裙弄湿了,贾宝玉见此情况立即吩咐袭人取来一新裙子替香菱换上。这也就是说,在曹雪芹的写作思维当中,只有香菱作为秦可卿的替代品,才会是贾宝玉的知“情”之人,也才能与贾宝玉相般配。而文中后续提到的“宝玉埋草”的故事情节更多的表达了宝玉对于自己与秦可卿之间只能存在与太虚幻境当中,而无法成真的感情的祭奠。正因为如此,秦可卿才是作者笔下贾宝玉真正意义上的知“情”之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可卿也正是曹雪芹自己的知“情”之人。

3.秦可卿之死与《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红楼梦》从女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巅峰入手,对其逐步衰落的过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展示了四大家族女性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剧色彩。而在《红楼梦》所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当中,秦可卿无疑是最能够体现曹雪芹本人人生态度与追求的关键角色。她作为贾蓉的结发妻子多次机缘巧合,通过凤姐见到了贾宝玉,引领并者宝玉环游太虚幻境,幻境中的一次巫山云雨启蒙了秦可卿的性意识,这对其自身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后曹雪芹良苦用心安排秦可卿生命的终结,宝玉听闻秦可卿死讯时心中喷出的那口血恰到好处的证明了秦可卿在宝玉心中的知“情”之人地位。秦可卿的死是整部《红楼梦》暗线思想传递的终结。随即而来的是《红楼梦》众多女性的悲剧结局--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结合直接导致了黛玉之死与宝钗守寡两大人物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并非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情”字,更多的是一种顺从家族利益的悲剧体现;妙玉的死则深刻的折射出了现实封建社会的浑浊不堪;晴雯的死则可以归集到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制约问题当中;而王熙凤的悲剧则在于她纵有一身才能与实力,却身为女儿身,在封建社会守旧思想的制约之下成为了道德伦理的牺牲品。可以说《红楼梦》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剪影,它以宁国府的衰败堕落为例意指整个封建社会的污浊与动荡,揭示了《红楼梦》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主题。

作者一切“情”之所系的秦可卿一角的悲剧需要归集到宁国府大家长--贾珍的身上。在封建社会固有思想制约之下,秦可卿身为女性的地下地位与其自身的性格弱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在于贾珍不正当的关系行为当中不可能占据主动地位,贾珍作为悲剧的源头应当为秦可卿的死负责。曹雪芹笔下秦可卿之死的悲剧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曹雪芹自身对以宁国府为代表的整个肮脏、堕落封建社会的控诉,并揭示了作者宣扬的“色空”观念的社会基础。这也正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