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节 海陆的变迁(1)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课件(新版)新
海陆的变迁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 状况?是什么原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人类的活动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成 沧海,这种变化的事例有许多。现代科 学研究表面,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 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 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背离运动(张裂):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海陆的变迁
活 动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现代测量表面,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海陆的变迁
红海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地中海将消失! 喜马拉雅山脉会继续长高!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个有趣 的现象:在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 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 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 是吻合的。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 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 个整体。
海陆的变迁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 漂移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 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在一 起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 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 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 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状况。
七年级地理第2章第2节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证据: 沧海桑田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问题?
海陆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 中发现了“鱼龙”化石。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 “喜马拉雅鱼龙”。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 洋中。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珍藏版)
海陆分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板块构造学说:
由板块拼合而成 六大板块 不断地运动着
地壳比较活跃
地壳比较稳定 多火山地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是胡说,证据确凿!
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
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 中 海 ∣ 喜 马 拉 雅 山 火 山 地 震 带
环 太 平 洋 火 山 地 震 带
? ?
? ?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呢?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 理学家、天文学家大 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魏格纳
●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 林,1930年11月在格陵 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陆 漂 移 假 说
大 洲 轮 廓 的 吻 合 性
大 陆 两 侧 物 种 的 相 似 性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世间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 海洋和陆地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
地壳的变动
沧海桑田
海平面的升降
台湾海峡
沧海桑田
人 类 活 动
填海造陆
红 海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大 西 洋
阿联酋 人造岛屿
日本海上城市
●各大洲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 ●他们的位置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大陆漂移假说
?
?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变化
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大陆漂移假说: ( )国科学家(
1.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提出
证据:
2.大陆两侧物种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假说: 内容:
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分六大板块,板块不断的运动着 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海陆变迁的课件(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海陆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师: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海陆的变迁,成语“沧海桑田”就讲的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合作探究一】沧海桑田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遗迹,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2.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呢?请看37页文字部分找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变迁的原因出示课件3.出示练习课件4.学生连读三遍,默写,一人板书,教师批改部分,学生互改。
1.2条是自然原因,3条是人为原因。
注: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2.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2.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指导1.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海陆变迁有初步的感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海陆变迁的地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1. 巩固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演变过程;2.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和实例分析;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信息整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课堂知识梳理:学生需根据本课所学内容,梳理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原理等知识要点,并尝试绘制简要的板块构造示意图。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如大西洋的扩张),分析其成因、过程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河流的流向、海岸线的变化等,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海陆变迁因素。
三、作业要求1. 课堂知识梳理部分:学生需将知识点整理成笔记形式,并确保示意图清晰明了,能够准确反映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2. 案例分析部分:学生需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分析内容准确、逻辑清晰。
案例分析需包含成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并附有详实的解释和说明。
3. 实践活动部分:学生需实地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结果需结合所学知识,体现出海陆变迁的地理规律。
观察记录需详细、真实,分析结果需合理、有据。
4.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课堂知识梳理部分:评价学生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示意图的绘制水平。
2.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对案例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和说明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 实践活动部分: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据性。
4. 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和评语,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
2. 针对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彼此的作业成果和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和进步。
新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说 六大板块
张裂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 碰撞运动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
原因:地壳的变动
实例2: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遗址。
说明了东海在古代 曾经是陆地。
原因:海平面的升降或地壳的变动
实例3: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说明了人 类活动对 海平面的 作用。
原因:人类的活动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我国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 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大地多么坚固、稳 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观察地图:
魏格纳的故事(P41)
南 美 洲
大 西 洋
非 洲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 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魏格纳的故事
————大陆漂移说
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 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 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喜马拉雅山脉
B:两块大陆继 续靠近,相互挤 压的力量使地面 不断隆起。
D C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不停的碰撞挤压。
C: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合 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 D: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 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 山脉和青藏高原。
地壳的变动
原因: 海平面升降
海 陆 变 迁
人类活动
魏格纳的故事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 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 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 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 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 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人教版 地理 七年级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海陆的变迁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带 :
a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 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七年级 上册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三、板块的运动
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其实,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证据
鹦鹉螺化石
鱼化石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
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
喜马拉雅山脉风景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主要原因)自然原因
2、海平面的升降
人为原因
3、人类活动
海陆的变迁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地图中,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 轮廓线十分相似。
海陆的变迁
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 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 几乎吻合的。
海陆的变迁
阅读课本41页 阅读材料
海陆的变迁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这好比撕碎了 的一张报纸, 拼合以后的印 刷文字和行列 也一一对应。
海陆的变迁
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 变化着 a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 峰,平均每年以1.8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24张PPT)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
自然因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上升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考你?连连线:
喜马拉雅山上的 海洋生物化石
东部海底的 古河流遗迹
荷兰的围海大坝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如填海造陆
地壳的变动
2.再搜集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1)旅游者在峨眉山山顶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 (2)南京雨花台盛产美丽的雨花石。 (3)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景导入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它的原意是指什么? 现在用来比喻什么?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 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 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 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 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 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 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合作探究】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观看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南 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 吻合。
1.读世界地图,思考: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 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2.阅读课本P41页的材料,向学生介绍魏格纳的事迹 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 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 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状况,而且这种分布状况还在缓慢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主要问题:
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
2.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经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一些教学特色创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特色创新方面,我做得比较好的有三点:
1.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我在课堂上引入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和青藏高原的形成等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开展小组讨论: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各自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海陆变迁的实例: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青藏高原的形成等。
3.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海岸线的变迁对沿海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难点:
1.理解并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现象,增强其地理实践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沿海地区会出现海岸线的侵蚀或沉积,导致海岸线的位置发生变化。另外,青藏高原的形成也是一次巨大的海陆变迁过程,曾经的海洋经过地壳运动抬升形成了现在的高原。
初中地理仁爱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变迁-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只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洋是()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解答】只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其他大洋既在东半球也在西半球。
2.【答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A.非洲、大西洋B.南极洲、北冰洋C.北美洲、太平洋D.南美洲、印度洋【答案】B【分析】本题是对大洋大洲的知识考查。
【解答】所有的经线都经过南北两极点,南极洲位于南极点附近,而北冰洋位于北极点附近,所有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答题】大洲和大洋中国跨经度最多的组合是A.亚洲、太平洋B.北美洲、大西洋C.南极洲、北冰洋D.南美洲、印度洋【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大洲与大洋的分布。
【解答】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与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4.【答题】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A.大洋洲B.南美洲C.非洲D.亚洲【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解答】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根据题意,选D。
5.【答题】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A.亚洲B.北美洲C.南极洲D.南美洲【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七大洲的有关知识【解答】世界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的是南极洲,因为所有的经线都汇集在南北两个极点,亚洲是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的大洲,选C.6.【答题】亚洲和北美洲共同濒临的大洋()A.大西洋、北冰洋B.太平洋、大西洋C.太平洋、北冰洋D.大西洋、北冰洋【答案】C【分析】本题是对大洋大洲的知识考查。
【解答】亚洲所濒临的大洋是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北美洲濒临的大洋是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故答案选C。
7.【答题】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哪一幅图表示的是2亿年前大陆的分布状况A. B.C. D.【答案】C【分析】本题是对板块漂移说的知识考查。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2.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找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活动:搜寻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证据1——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这好比撕碎 了的一张报 纸,拼合以 后的印刷文 字和行列也 一一对应。
证据2——动物的相似性
我只能生活 在热带浅海,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我不会飞,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1:地球表层由 6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在 不断的运动中
(
板 运
动
块 方
向
运 不
同
动 )
使地表隆起抬升 使地表发生断裂
高山
板块1
板块2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所产生的现象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
裂谷和海洋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产生的现象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 42分56秒,我国河北省唐山 市发生了一次7.8级强烈地 震。死亡的人员有24.24万, 受伤人员有83万。
东京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 日本东京发生8.3级地 震,至少14万人死亡。
学以致用
你能用板块理论 解释四川地震吗
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遭受海啸 泰国旅游胜地海啸后满目疮夷
印度洋海啸
印度洋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震中央位于印度尼 西亚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 中心测得强度分别为8.9和9.0。这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四的地 震。有数十万人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死亡,一些地区的海啸 高达十多米。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 地壳的变动 ➢ 海平面的升降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讲解: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讲解: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一、知识讲解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A、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震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B、板块的运动方式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挤压碰撞)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二、跟踪训练1.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漫画反映的是()A.地心说 B.日心说 C.大陆漂移说 D.盖天说2.“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含义是()A.填海造陆种田 B.世事的变迁C.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3.下列原因不属于海陆变迁主要原因的是()A.人类活动 B.刮风下雨C.地壳运动 D.海平面的升降4.下列现象是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是()A.唐山大地震 B.在地下放入炸药把山地炸平C.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D.华北平原的形成5.下列是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A.台湾海峡的形成 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C.青藏高原的形成 D.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形成6.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A.① B.② C.③ D.④7.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陆变迁的证据是()A.喜马拉雅山上又众多的湖泊B.有森林遗迹C.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D.有海洋生物化石8.地壳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①断裂陷落②地表隆起③形成高大山脉④形成新的海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东部和西南部处于板块交界处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C.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D.人们在改造自然时造成的结果10.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1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A.亚欧板块与非洲碰撞挤压的结果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1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鲁教五四学制六上
《海陆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海陆的变迁》这一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世界主要的海陆变迁实例及其地理意义;了解地质年代变迁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一)课前准备1. 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海陆变迁的历史事件、现代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的上升、海岸线的变化等。
2. 预习《海陆的变迁》课程,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课堂学习1. 老师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听讲后,完成对海陆变迁主要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
(三)作业实践1. 书面作业: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原因、影响等要点。
2. 实践作业:结合课本知识及搜集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某个具体海陆变迁实例的分析报告,包括变迁过程、原因分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三、作业要求1. 书面作业要求整洁、清晰,知识点准确无误。
2. 实践作业要求内容充实,分析深入,逻辑清晰。
学生需根据所搜集的资料,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和阐述。
3. 两者均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按时提交作业。
4.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困惑,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四、作业评价1. 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从内容、逻辑、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优秀的作业,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
3. 对于不足之处,老师将给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2.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老师将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3. 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总结本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方面的练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海陆的变迁》这一课题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同时,通过作业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历史与科学机制的理解,通过完成本课时作业,使学生能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最终将消失
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
不断增高
红海不断扩张
理由 喜马拉雅山脉是__亚__欧____板块和 __印__度_洋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 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之中,珠穆朗玛 峰会不断增高 红海是__非__洲__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__板块张 裂运动形成的,最终会形成新的大洋
典例分析: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质 时期这里曾经是海洋,故 A 正确;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 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故 B 正确;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 撞挤压,故 C 正确;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 张裂拉伸处,其面积扩大,故 D 错误。故选 D。
(C ) ①航空运输业
②海洋运输业
③金融服务业
④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东亚东部琉球群岛的形成的原因是( B ) A.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D.地处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读“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位置示意”,请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9~12 题。
(3)墨西哥位于___西_____(东/西)半球。为了减轻地震 带来的灾害,墨西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建筑物要防震,建立地震预警制度。
(4)请解释同样是岛屿,为什么台湾岛多火山地震, 而海南岛却很少火山地震呢?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位于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跃,板块不稳定,因此多 火山地震;而海南岛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 定,因此很少火山地震。
两大火山 __地__中__海__—__喜__马__拉__雅__地__带____火山地震带和 地震带 __环__太__平__洋__地__带____火山地震带
5.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现象
理由
地中海在__亚__欧____板块和__非__洲____板块
地中海不断缩小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作用下不断缩
综 合提 升
13.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截至 12 月 22 日,2017 年全球共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8 次,最大地震为 9 月 8 日 墨西哥近海沿岸 8.2 级地震。如图为 2017 年全球≥7 级 地震震中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示板块名称。 A_太_平__洋____板块 B__亚__欧____板块 C___美_洲____板块 D_印_度_洋_____板块 (2)2017 年地震≥7 级的震中主要集中在_环_太_平_洋____火 山地震带,世界上另一个火山地震带是__地_中_海__—_喜_马______ __拉_雅_____带。
B.火山爆发
C.珠峰抬升
D.海啸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地运动与变化之 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 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科学考察发现,喜马拉雅山 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 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最新测定的 数据表明,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 高 1 厘米多。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 地表的形态,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故选 C。
考点一 沧海桑田 例 1 下列关于沧海桑田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质时期这里曾经 是海洋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陆地可 以变成海洋 C.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 碰撞挤压 D.红海的形成是因为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解析: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属于海洋 变陆地现象,故 A 错误;冬季塔里木河干枯露出河床, 是水量变小导致的,与海陆变迁无关,故 B 错误;台湾 海峡海底有古河道的遗址,属于陆地变海洋的现象,故 C 错误;香港的填海造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海陆变迁, 故 D 错误。故选 B。
考点二 大陆漂移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 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3~4 题。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自主预习 典例精讲 课后巩固
考点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的原因。
原因
举例
__地__壳_的_变__动______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 石
_海_平_面__的_升_降_______ 我国东部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河道和 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__人_类__活_动________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 有 1/4 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3.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证据
举例
__南__美____洲东岸和___非_____洲西岸的大陆 大陆轮廓
轮廓基本吻合
古地质 古生物
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和非洲岩石的岩性构 造都有惊人的相似 __南__美____洲和___非_____洲有相似的物种, 例如鸵鸟、海牛等
考点三 板块构造学说
4.板块构造学说。 (1)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___板__块___拼合而成
【考点训练】 7.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哪些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 (D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2019 年 4 月 18 日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 月 18 日 13 时 01 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 24.02 度,东经 121.65 度)发生 6.7 级地震。福建全省、闽南震感强烈, 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亦有震感。读图,回答 8~9 题。
考点三 板块构造学说
例 3 据统计,全球 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
环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与环太平洋火
山地震带形成无关的是( D )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典例分析: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 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 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环太平洋火山地震 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 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故选 D。
9.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脉考察时,发现岩 石中含有鱼、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 A )
A.曾经是海洋 B.曾有人来旅游过 C.生物在不断进化 D.地壳稳定没有变化
10.图中甲位于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属于的板块是
(B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1. 根据板块 构造学说观 点,下列 说法正确 的是 (B )
8.读图分析台湾海峡附近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A ) A.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 C.位于板块内部 D.位于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9.福建全省、闽南震感强烈,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亦有
震感。以下关于防震减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C )
①要牢记紧急逃生路线及附近安全疏散地
“沧海桑田”原意是指___海_陆_变__迁_________,比喻世 事变化很大。
考点二 大陆漂移说 2.__魏_格_纳____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 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陆地,它的周围是一片
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 形成了今天___七_____大洲、___四_____大洋的分布状况。
能力 挑战
14.下列哪个地理事物的成因与其他各项不同( C )
A.阿尔卑斯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大西洋
D.喜马拉雅山脉
解析: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都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大西洋是板块张裂的结果。
故选 C。
15.地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下列哪
种变化我们感觉不到( C )
A.地震
市东部平原,它是几千年来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
逐渐堆积而成。贝壳堤说明了天津的( B )
A.聚落变化
B.海陆变迁
C.人口迁移
D.水土流失
2.下列事例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B ) A.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B.冬季塔里木河干枯露出河床 C.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河道的遗址 D.香港的填海造陆
3.右图中插旗的小岛处由陆地变成了海洋,引起这 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B )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下降 D.大陆漂移
考点二 大陆漂移说 例 2 读图,判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D ) A.由海牛和鸵鸟的分布可以 推测甲、丙两块陆地曾经连在一起 B.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 丙是非洲 C.图示是大陆漂移说的一项科学依据 D.甲位于南美洲板块上,丙位于非洲板块上
典例分析:海牛和鸵鸟都没有远涉重洋的能力,在 两大洲都有分布,说明了甲、丙两块陆地曾经连在一起, 故 A 正确;读图可知,甲是南美洲,丙是非洲,两大洲 隔着乙大西洋,故 B 正确;图示反映了大西洋两岸生物 的相似性,它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故 C 正确; 甲是南美洲,位于美洲板块上,故 D 不正确。故选 D。
B.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6.在下列叙述中,与大陆漂移假说不相符合的是 (D )
A.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 B.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C.原始大陆后来分裂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七大洲、 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D.大陆漂移假说认为现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状 况以后不会再发生变化
内容 (2)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稳__定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 地带,地壳比较_活__跃_____
六大板块 A_亚__欧__板__块___,B_非__洲__板__块___,C_印_度__洋__板__块__, 名称 D_太__平__洋__板__块___,E_南__极__洲__板__块___,F_美__洲__板__块___ 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