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多媒体时代: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6..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历史性的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①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1)时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①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全党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误区警示] 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十五大”报告,而不是中共“十四大”报告。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内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中共十五大(1997年)(1)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人教版必修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学法指导】课程标准内容: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所做的努力,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了解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基本过程。
1.关于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要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全国大陆的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各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农村引导农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技术改革;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
2.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要知道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作了规划,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则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3.关于三大改造,要掌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方针,正确评价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和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要认识到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最基本条件。
【知识网络构建】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重难点导析】1.关于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
它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五种经济成份中,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占很大比重,再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有成份,这样就造成私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背景,措施,意义
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五”计划的实施 (1953-1957年)
基本任务 特点
成果及意义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
方法,实质,结果,意义
召开中共八大
时间,内容,意义
正确的探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伟大决策
意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 以来经济体 制的转变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城市: 国有企 业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所有制改革字方针
探索与失误
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出,内容,评价,影响
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影响
出现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国民经济的劫难
原因,表现 调整与整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背景
中共历史上三 次工作重心的
转移
时间
思想路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特点,过程,意义
经济特区的创办
过程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浦东的开放和开发
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影响
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趣味探究演示安徽凤阳改革前后流行的花彭词,以及当地农民打花彭庆丰收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改革前后的变化,感受党的政策的伟大性和英明性。
花鼓词如下:“文革”时期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请分析凤阳历史上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强调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含义:指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各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 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C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 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B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试办时期:1978—1984年;(2)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3、影响:(1)积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高中历史三大改造的知识点
⾼中历史三⼤改造的知识点三⼤改造是中华⼈民共和国建⽴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三个⾏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么接下来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历史三⼤改造的知识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历史三⼤改造的知识⼀、农业、⼿⼯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产的发展,农产品满⾜不了国家⼯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互助合作的要求2、⽅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产合作社,⾛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实⾏⾃愿互利的原则。
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产合作社到⾼级农业⽣产合作社三个阶段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潮。
1956年,全国绝⼤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产合作社4、⼿⼯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业者参加了⼿⼯业⽣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1、⼯商业改造⽅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双⽅共同经营企业,公⽅代表居于领导地位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业公私合营的⾼潮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产资料实⾏赎买政策,即按全⾏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三⼤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起来,我国从此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中历史三⼤改造同步练习1、三⼤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产组织形式是( )A.互助组B.家庭个体劳动C.农业合作社D.⼈民公社化2、下列关于⼿⼯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1955年,90%以上的个体⼿⼯业者参加了⼿⼯业⽣产合作社C.1956年⼿⼯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建⽴⼿⼯业⽣产合作社3、我国对资本主义⼯商业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赎买政策B.成⽴⽣产合作社C.建⽴⼈民公社D.实⾏“⼀国两制”4、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店。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经济制度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经济制度中国近代的经济制度是一个复杂而且多变的话题。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经济制度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中,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和改变,也经历了蒋介石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时期的变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经济制度:传统的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辛亥革命后的财政银行制度、国民政府提出的“政府统制资本主义”方针、中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一、传统的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制度非常独特,主要特点是“天下为公”、“农本”、“手工业优先”和“物权不重人权重”。
在这个制度下,官府征收重税,土地私有制极为稀缺,大部分人都以农业为生,手工制造业是主要的生产形式。
而且,“物权”是一个比人权更重要的概念,这意味着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的所有权,就可以随意支配这个物品,甚至对其他人的生命和财产权造成损害。
这种经济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市场竞争和效率低下,致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二、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19世纪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经济形势日益严峻。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启蒙运动,这个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开矿、制造、造船和修路等方面。
洋务运动是一次为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探索,但它所关注的技术革新以及资本积累,都是以官方控制为前提的,私人投资和市场竞争十分有限,这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发展速度缓慢,效果不佳。
三、辛亥革命后的财政银行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上的全面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在财政银行制度上,中华民国最初的方针是资本证券化,准备按照美国的方案,建立一套股票和债券市场,这种制度可以使得股东和债权人对银行的投资和收益作出自由选择。
但是由于美国经验不适用于中国,同时又面临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个制度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
高中历史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精解素材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初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我们在讲到这段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应从何时开始理解不清;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关问题也理解不了,甚至产生了误解。
为此,特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关于过渡时期传统的观点,通常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时期。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过渡时期,一是由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而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份,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所以说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的阶段。
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
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
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的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决定的。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记一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结构填一填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题术语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辨一辨1.怎样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高中历史 高三通史复习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年)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必修1第20课、第25课;必修2第11课;必修3课第17课)●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上和路线、方针上的准备;④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2)成立:①组织准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简称人民政协)(1949.9)地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宪法、临时宪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民主联合政府);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1)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①解放全国大陆,1950年夏,大陆基本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1952年底):目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特点:保护富民经济意义:a.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b.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年)基本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2)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背景:①“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 (1) 时间:1840---1949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化的表现: (1)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2)经济上:商品化、工业化 (3)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
(三)工业革命冲击作用:
(1)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推动近代化进程; (2)政治:促进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 阶级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 定阶级基础;(3)思想:冲击了正 统的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概述:
1、特点: (1)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先: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工业结构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未 形成完整体系 (2)两重性:①革命性:反帝反封建;② 妥协性和软弱性:先天不足,依赖于封建 势力与外国资本,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 路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发展的不利因素: (1)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帝国 主义、官僚资本、封建主义三座大 山的压迫 (3)战争、革命不断、政局动荡 (4)国家政策
3、有利因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国家政策鼓励发展实业(清 末新政、临时政府、国民政府); (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精神
4、认识: (1)半殖半封的中国,民族工业无 法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2)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3)国家政策的影响; (4)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证 (5)帝国主义入侵是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主要障碍
5、地位:
(1)代表先进生产力,符合历史发 展潮流;(2)在近代史上始终未能 占主导地位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外国资本主义产生(外商企); (3)洋务运动开展,中国近代工业诞 生;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文档:专题概览3 含答案 精品
专题概览(三)一、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控为辅的经济。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①必要性: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 务之急。 ②可能性: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3)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我国的工业化建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功的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重要决议: ①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在经济上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 方针。这次大会是在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情况下的一次成功探索。 B.“八字”方针的提出: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 这种情况下,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 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 改善。 (2)探索中的失误
(2)在阶级斗争上: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符合实际的分析,不能扩 大化; 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 神化领袖的作法; ④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2021学年度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12课从方案经济到市场经济[目标导航]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开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意义。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本史实。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开展的关系。
3.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重大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根底。
(3)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立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思维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场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立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措施①经营方式: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整合【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并特别指出:“美国如果愿意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美国阻挠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发挥作用
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 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外交突破(1)扬眉吐气: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C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知识反馈
2、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
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
发展战略
A.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B.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A
C.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D.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
知识反馈
3、1953年,一位中央领导人说:“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 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 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这一认识 A.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一时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了逆转,国民经济 濒临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 伟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主题整合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对抗(新 ①根本原因是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②第
中国成立到20世纪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
5、认识“文革”的错误及教训(性质、教训)P165
教训:(1)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
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梳理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核心考点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特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劳动者原始人奴隶农民工人生产工具石器广泛使用金属工具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机器二、各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比较合作的关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同①都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都结成了平等互助关系。
②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③各自对应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前途不同。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必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在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1.2.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内容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直接原因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五、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核心考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二、《共产党宣言》三、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次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怎样创造性地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发展与变革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发展与变革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经济发展与变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
它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塑造了我们如今所生活的世界。
从古代社会开始,经济的形态和发展模式就在不断演变。
在农业文明时期,农业是经济的核心支柱。
人们依靠土地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当时的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逐渐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灌溉工程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同时,封建王朝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的地位,但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和手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商人阶层逐渐壮大,他们通过贸易积累了财富,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在中国,唐宋时期商业活动繁荣,城市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货币的使用也更加广泛,纸币“交子”的出现便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这一时期,手工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如纺织、陶瓷、冶铁等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远销海外。
到了近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成为主流。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贸易范围迅速扩大。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工厂的出现促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科技的飞速进步,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断推动着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和商业模式。
同时,国际贸易和投资日益频繁,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制度
(1)原因: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