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现实主义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作者介绍
• 易卜生(1828—1906)挪威伟大的剧作家, 易卜生( )挪威伟大的剧作家, 享有“现代戏剧之父”的美誉。 享有“现代戏剧之父”的美誉。 • 早期(1850—1868)浪漫主义历史剧。 早期( )浪漫主义历史剧。 过渡作品:哲理剧《布朗德》 培尔金特》 过渡作品:哲理剧《布朗德》、《培尔金特》 • 中期(1868—1891)现实主义“社会问题 中期( )现实主义“ 剧” • 后期(1891—1906)象征主义心理剧。 后期( )象征主义心理剧。 建筑师》 小艾友夫》 《建筑师》、《小艾友夫》、《我们死人醒 来的时候》 来的时候》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小说《红与黑》—斯丹达尔 话剧《玩偶之家》—易卜生
斯丹达尔(1784----1842),原名:亨利•贝尔。 斯丹达尔(1784----1842),原名:亨利•贝尔。自 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19世纪中期法国杰 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19世纪中期法国杰 出的实现主义作家, 出的实现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的奠基人之一。 成长环境:母亲早逝,父亲冷漠,神父严格, 成长环境:母亲早逝,父亲冷漠,神父严格,外 祖父的启蒙思想的影响 个人经历:随拿破仑南征北伐,意大利侨居, 个人经历:随拿破仑南征北伐,意大利侨居,被 作为烧炭党人驱逐出境,离开情人返回法国 作为烧炭党人驱逐出境,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米兰时期,《意大利绘画史》最先提出了有关 米兰时期, 意大利绘画史》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2、巴黎时期:(高峰时期)。主要成就:文艺评 巴黎时期:(高峰时期)。主要成就: :(高峰时期)。主要成就 论和小说。 拉辛与莎士比亚》 论和小说。《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1827年发表了 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1827年发表了 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 1829年著名的意大利 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29年著名的意大利 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1830年长篇小 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1830年长篇小 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 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 3、奇维塔维基亚时期:《吕西安•娄凡》(《红 奇维塔维基亚时期: 吕西安•娄凡》 与白》 巴马修道院》 与白》)《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的墓碑 亨利. 亨利.贝尔 米兰人 生活过 写作过 恋爱过

外国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条件: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社会基础:19世纪初,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新秩序下,金钱主宰一切的冷酷现实,使欧洲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现实由不安到失望,不满情绪日益加深,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2.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学说都很丰富。

哲学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自然科学成就则有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

这些成就从整体上启发人们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并研究世界,探求表现现实的新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3.人道主义精神4.现实主义以叙述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欧美各国现实主义特点: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性和揭露性。

批判锋芒由强到弱,与浪漫主义共同发展。

英国:产生于30年代,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70年代后逐渐衰落。

主要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

俄国: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70到8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衰落。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直指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

(普希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塑造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形象)美国:真正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这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有关。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龚古尔兄弟是其倡导者。

论真实性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不同表现

论真实性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不同表现

论真实性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不同表现——文学0807班201011120727王玥琅摘要: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地再现生活一直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在历史到现在的文学思潮中, 真实性的概念有了新的意义。

本文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四个方面追溯了艺术真实性的不同追求表现。

关键词:真实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释义真实大致可分为三类: 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和政治真实。

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 政治真实一般高于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须以生活真实为根据、为源泉,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艺术真实应当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包含着作家主观的思想倾向,艺术理想与审美评价,是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的统一。

对于艺术真实,艺术家创造的产物,是一种主观认定的、虚构的真实。

艺术真实性的追求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古典主义中的具有的不同表现。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在20世纪仍在发展。

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也吸收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手法,从而艺术地揭示了20世纪的新过程和新特征,并且出现了像R.罗兰和法朗士、海明威和德莱塞等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浪漫主义是一种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创作方法。

自由是浪漫主义者追求的目标。

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反应。

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

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自然主义的先声。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

西方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

西方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

西⽅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在19 世纪,资本主义的欧洲,迅速发展的⼯业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变化。

⼤都市⾥集聚了众多⼈⼝,⼴⼤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落到少数⼈⼿中,贫富的悬殊令敏感的⽂学家和艺术家难以忘怀,他们把⽬光转向⾝边发⽣的现象,把新的现实化成作品。

他们如实地再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使以往难以闯⼊⽂艺殿堂的现象涌了进来,扩展了⽂艺的地域。

这批⽂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理论和实践,构成了现实主义的潮流。

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松派的出现,反映了⼀些画家希望通过⾃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由的理想,⽤⾃⼰的作品揭⽰社会的⽭盾和不公,表现普通⼈和他们的⽣活,颂扬他们⼼灵中的美好东西。

在19 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绘画普遍出现在欧洲等地,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的⼜⼀重要现象。

巴⽐松画派的重要性,不仅在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

《头戴珍珠的⼥郎》法国柯罗布上油画 70CM×55CM巴黎卢浮宫藏此幅画是柯罗晚年的精⼼之作。

从画中可以看出⼈物的构图安排与处理⼿法,都受了达·芬奇的影响。

然⽽不同的是画家笔下的⼥性是沉静的,眉黛间微露淡淡的忧思之感。

她的魅⼒在于善良、纯洁和富于内涵的性格特征。

这幅肖像画的另⼀优点是画家对⾊调的处理。

画家⽤⾊调古雅的服饰和背景来衬托少⼥的青春之美,同时给⼈以浑厚、沉着之感。

作于1868~1870年间,是⼀幅优美的肖像杰作,⼀个戴着⽤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观众把这个影⼦误认作珍珠。

这虽是⼀个错觉,却表达了这幅画所追求的审美理想。

《头戴珍珠的⼥郎》在卢浮宫展出时,是与安格尔的《⼟⽿其浴室》并排的,观众⾮常清晰地⽐较出两者的艺术观念的差别。

柯罗笔下妇⼥的表情,都有⼀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模特⼉按照画家指定的意⼤利民间服饰来进⾏打扮。

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物画上的风格的统⼀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产⽣诗⼀般清新和浓郁的⽓氛,如他的风景画那样。

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

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

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浅析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结果,首先在法国、英国出现萌芽,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最终达到整个欧美文化的高峰,成为十九世纪西方一个主要的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是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所以这个时代的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恶的本性,以及人类历史中周而复始的经验悲剧。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在时代交迭中移易更新,现实主义有着高扬低回的曲折发展过程,但因其所固有的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使它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分析和把握,也有益于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发展。

本论文把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研究的着重点投放在对作品的体验与把握中,因为作品不仅是个人化的文学传达方式,更是倾注了作家对于广大民众生存境况与生活命运的同情关心和理解拯救的呈现。

从十九世纪的艺术立场上反映广大民众对于现实变革利害攸关的联系和价值判断的作品,也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营养的丰富性和多维度提供了良好基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无论是从创作手法还是写作视角上都呈现出单一到多样化发展,并在后期形成多种流派,这一基本特征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多元化发展的出现,例如心理现实主义、纪实现实主义、象征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守望等文学流派,都可以看作是对十九世纪文学的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一、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共性特征目前我国对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共同的特征研究得比较全面和成熟,概括起来其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客观具体,追求真实的艺术模式,强调如实反映生活。

偏重于冷静地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展现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相符合。

现实主义的先驱——十九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

现实主义的先驱——十九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

现实主义的先驱——十九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论文关键词]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风景画[论文摘要]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欧洲画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艺术越来越紧密地与社会生活发生联系。

为了追求真实性,以柯罗、卢梭、米勒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画家,齐聚巴黎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他们遵循“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创作原那么,在大自然中直接进行风景画的创作,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一巴比松画派。

文中将对其创作原那么与美学特征进行相关的阐述。

一、巴比松的地域环境及人文环境19世纪的法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资产阶级进行直接的对抗。

人们开始对资产阶级的各种生活方式产生不满,要求直接面对现实生活。

此时,艺术家也把目光转向现实,随之也产生了许多新思想。

现实主义美术就在这个时期诞生,巴比松画派可谓其中的代表。

巴比松是位于法国巴黎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在激荡的历史洪流中显得格外安静、祥和。

它位于著名的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处,以其优美的风景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在那里作画,甚至定居于此,形成文明于世的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又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米勒的一个学生曾于1855年在那里住过,他写到:“巴比松是一个地道的乡村那里既无教堂和公墓,也无邮政所和学校。

没有小铺,也没有任何商贩;没有社交生活的中心,甚至没有乡村小酒馆,只有两家小客栈,在夏季供画家租用。

〞正是这个闭塞的“世外桃源〞成就了那些伟大的风景画家。

二欧洲风景画开展的新阶段在欧洲,风景画最早是在古希腊、罗马的宗教神话故事中以“背景〞的身份出现的。

直到l7世纪,以纯粹描绘乡村景色的荷兰风景画的出现,它才真正从“背景〞中独立出来。

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风景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风景画的开展。

到了l9世纪中期,一批不满现实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满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真诚,先后来到了巴比松,这个巴黎南郊五十多公里处的小村庄。

他们酷爱大自然,坚决反对学院派虚假造作的历史风景画程式,提出了“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宣言,决定以自然为师,直接描绘真实动人的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巴比松画派。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翁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

本文将分析‎小说作者司‎汤达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理论‎主张。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司汤达红与黑典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源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揭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

18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扩展到‎整个欧洲。

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次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首先在法国‎开始。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司汤达有他‎独特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贬斥过时‎的新古典主‎义,而肯定浪漫‎主义,实际上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

他自己解释‎说:“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

这种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给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张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且以为这‎种摹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
争生活 为 20 世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 展奠定基础 代表人物:鲍狄埃《国际歌》,米 雪儿《红石花》,于勒·瓦莱斯
巴黎公社文学特征 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 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 ② 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 权利而斗争的主题。 ③ 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 ④ 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
福楼拜(1821-1880)
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事实和精雕细刻, 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 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 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是其的最
高成
就。
小仲马 小说家,剧作家 代 表 作 : 《 茶 花 女 》 ( 1848 ) , 作品描写巴黎高级妓女玛格丽特的 爱情悲剧。
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 詹姆斯,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
代表作:《苔瑟·密勒》 欧·亨利,世界三大短篇大师之一。代表作 《麦琪的礼物》等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 马克·吐温,被称为“文学中的林肯”。代表 作:《竞选州长》,《镀金时代》等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自然派、多余人、俄国小人物、新人 形象
1.
法国文学。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 的策源地。 特征: ①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矛盾 ② 揭露金钱的罪恶 ③ 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
斯丹达尔
法 国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的 奠
基人 1830 年 发 表 法 国 第 一 部 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
巴尔扎克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一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术语解释
(1)自然派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的

西方文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

西方文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

4、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 、
要对生活冷静客观的分析,通过细节的真实描绘,表现生活的本质。 要对生活冷静客观的分析,通过细节的真实描绘,表现生活的本质。 要通过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创造,让艺术达到高于生活的目的, 要通过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创造,让艺术达到高于生活的目的,对生活本 质面貌的揭示更加集中鲜明。 质面貌的揭示更加集中鲜明。 恩格斯总结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理论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 恩格斯总结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理论说: 据我看来, 除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除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 世纪现实主义文论
一、社会背景和艺术创作情况
1、功利务实的时代精神
资产阶级的政权确立,理想、热情、英雄主义、原则等过去引以为 资产阶级的政权确立,理想、热情、英雄主义、 崇高的东西消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充满了黑暗和丑恶,金钱成为社 崇高的东西消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充满了黑暗和丑恶, 会权力的第一杠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犯罪普遍。失望与冷静务实之 会权力的第一杠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犯罪普遍。 风汇合,转化成为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 风汇合,转化成为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
艺术品要表现事物的重要特征; 艺术品要表现事物的重要特征; 要表现有益的特征,表现被时代理想加工过的典型人物, 要表现有益的特征,表现被时代理想加工过的典型人物,可 以帮助人们发展幸福; 以帮助人们发展幸福; 表现事物主要特征的集中程度,就是指效果。 表现事物主要特征的集中程度,就是指效果。
(3)俄国现实主义文论 ) 别林斯基
3、文艺复兴以来文学实践的总结和继承
短小说、市民喜剧、 现实主义传统是相当强大 ,短小说、市民喜剧、理论家狄德罗 还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限, 还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限,描写 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说, 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说,古今 文学实际的传统, 引发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洪流。 文学实际的传统, 引发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洪流。

论现实主义视角下文学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安琪拉的灰烬》为例 (1)

论现实主义视角下文学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安琪拉的灰烬》为例 (1)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盛,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文化方面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大量关于现实主义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他们分别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学术史的角度打开这个富有歧义和混乱的场域,做出了不乏精彩的论述。富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温儒敏先生首次从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实践方面详细探讨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过程,艾晓明先生追溯中国革命文学的思想源头,对左 翼文学思潮影响下的现实主义作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剖析;陈思和先生在其《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对现实主义与中国新文学结缘的历程做了详细的分析:陈顺馨女士则重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转化问题;俞兆平先生从五四时期科学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现实主义的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提出了别一种看法,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则从理论史的角度阐述了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旷新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中从学术史的角度专列出一个章节对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几次概念变化做了探讨。国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代表论著有美国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捷克高利克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在这些论著中,他们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视野对现实主义这一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与内部冲突做了中肯的分析。
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1.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文献资料筛选和总结归纳:现实主义因在文学史上研究的人不计其数,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料也让人数不胜数,所以对文献的筛选至关重要,此外在资料查找并做相应的笔记和归纳时对综合方法的运用也不是很熟悉,综述时总是过于冗长。
2.关于《安琪拉的灰烬》文献资料筛选和总结归纳:由于这是一本2006年所出的书,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文献,前人的总结大多数是读后感,虽然可以细读,但广度和深度仍不够深入。

现实主义与与时俱进——读《歌德谈话录》

现实主义与与时俱进——读《歌德谈话录》

现实主义与与时俱进——读《歌德谈话录》胡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作者对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的解读。

对<歌德谈话录>中歌德的一些现点进行总结:对现点中有关现实主义的描述进行归纳.总结出歌德关于现实主义的主要现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在多元化的过程中。

主要针对其鹿幻现实主义进行分析.并结合庞幻现实主义的典型作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将其与歌德时代的现实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区别和联系.以及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歌德谈话录>;现实主义;庞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一、<歌德谈话录)及其文艺观歌德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歌德谈话录)是他的秘书爱克曼辑录的歌德晚年的言论集,对歌德作了细致而深刻的描绘。

向世一百多年来。

在许多国家流传很广。

此书真实的记录了歌德晚年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议论的范围以文学、美学、哲学和当时欧洲一般文化动态为主.还涉及一些文艺理论,创作实践以及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

得到了文艺批评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一般读者的共同爱好。

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意义非凡。

书中表现出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天才论、文艺观和他对古典主义、浪漫注意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思想的体现。

<谈话录)中讲了很多东西,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其中关于文艺创作和理论实践部分。

歌德的文艺观中最基本的~条就是:文艺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其实,在歌德那个时代.。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初露头角。

他所推祟的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古典主义就是现实主义b歌德的文艺观具有威武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性质。

他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平都是来自现实生活。

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是形成文学作品的基础。

艺术家既要反映自然,又要在作品中显示出他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

歌德提倡要抓住亲身经历的个别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特征。

例如在一八三八年九月十八日的谈话里。

现实主义文论与实证主义文论的比较

现实主义文论与实证主义文论的比较

现实主义文论与实证主义文论的比较【摘要】现实主义文论和实证主义文论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坛上两支重要的文论派别,它们的产生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

它们都要求文学反映真实,但如何反映及反映怎样的“真实”的问题上各有说法——塑造“典型”或运用科学的手段反映客观真实;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或反映广阔的社会面。

【关键词】现实主义实证主义真实典型科学现实主义文论与实证主义文论最初都兴起于19世纪的法国。

作为两种在当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学理论,二者兴起之时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所以它们有着必然的交叉关系;但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存在,它们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社会中,没落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劳苦大众作为两种处境不同的利益集团存在着。

“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一些清醒的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理性的解剖刀去分析那个罪恶社会的弊端和病症,批判现实的理性在经过浪漫主义的短暂迷茫之后重新回归。

”①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在这时应运而生了。

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狄更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而实证主义文论的产生是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对实证主义文论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只有人类感觉所经验到的现象或现实,才是“确实的”、“实证的”,至于事物的本质,则已超出经验感觉的范围,是不可能认识的。

其次,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已完成,近代工业社会开始建立起来。

工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带动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又导致人们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空前提高,这使得人们相信自己已经或即将解开世界的全部秘密,使人们相信那些形而上学的抽象实体和命题已经毫无意义。

加之18世纪以来延续下来的文论,如:斯达尔夫人的文学社会学等,实证主义理论者将这些观点共同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实证主义文论诞生了。

这些背景使两大文论表现出了共同的特点——反映真实现实主义文论要求作家创作从实际出发,按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将形象与观念融为一体,把行动和梦想有机统一,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

简爱 论文

简爱 论文

简化的感情——简•爱的形象简析作者简介: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

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与两个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并称为“勃朗特三姐妹”。

30岁时,她写出长篇小说《教师》,却被出版商退回。

她没有气馁,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简•爱》,不到一年就脱稿了。

小说出版后夏洛蒂一举成名。

此后她还写出小说《谢利》和未完稿的小说《爱玛》等。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顽强地表现出了女性独立与自主的呼声,在英国文学史上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她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故事梗概:襁褓中父母双亡的简•爱被舅舅收养,舅父死后,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终于将她送入慈善学校;在这里备受摧残和凌辱。

成年后,她被聘为家庭教师,与愤世嫉俗的主人罗切斯特真诚相爱;及行婚礼,发生不测,罗切斯特被证明早已结婚,其妻因疾病被私关密室。

简不愿作人情妇,只身远离,历尽磨难,最后被牧师圣·约翰收留。

他请求简嫁给他,被简拒绝。

之后,简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

简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简•爱》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有流浪汉小说的特点;男女主人公激情的爱和描写的抒情性,有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桑菲尔德庄园的神秘色彩,有哥特式小说的特点。

不过,从总体上讲,小说的故事叙述和情节描写是现实主义的,尤其是,小说塑造了简•爱这个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一个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维护人格尊严,具有反抗性的女性形象。

夏洛蒂着力挖掘的是她精神方面的深刻内涵。

简·爱强韧的个性从幼年时代就显露出来了,慈善学校的生活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里,小说家避开了过多表现她与环境冲突的场面,而重点刻画另一受损害的女孩子海伦,是两种性格形成鲜明对照,以衬托主人公的嫉恶如仇。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点总结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点总结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知识点总结19世纪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下面是一些关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知识点总结。

1. 现实主义的起源: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关。

现实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文学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和道德堕落现象。

2. 托尔斯泰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俗社会的道德困境。

3. 工业化对文学的影响: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现实主义作家通过描绘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展示了工业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艺术与政治: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义。

现实主义作家通过揭示社会问题,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价值的关注。

5. 社会观察与个人经历:现实主义作家注重对社会的观察和描写,他们通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为素材创作作品。

通过真实的描述,现实主义作家试图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6. 历史与社会背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背景中的历史和社会变革对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描绘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来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本质。

总之,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试图揭示社会的真实面貌,并探索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居斯塔夫·库尔贝:法国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有一幅油画,名字叫《狩猎结束后(after the hunt)》,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在1859前后创作的。

画中各种猎物的尸体特别引人注目:一只野猪、一只鹌鹑、一只鹿、一只野兔。

这情景叫人想起17世纪的佛兰德绘画风格。

无论是风格、规模,还是构思,这幅画都和库贝尔1857年作的在沙龙上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一幅狩猎画《采石场(The Quarry)》极为相似。

作为一个狂热的狩猎爱好者,库贝尔一生作过大约80幅以狩猎为主题的图画。

采石场(The Quarry)1856库尔贝是法国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曾经说过:“我只画我所能看到的东西。

”1849年完成的《石工》,就是一件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偌大的画布上,只有两个真人般大小的石工——一老一少,穿着粗布衣,脚蹬简陋的木底鞋,正在路边凿打和搬运石块。

背景处的炊具、四周围荒芜的山坡、炙人的烈日、遮顶的山岗、仅透露出一角的蓝天、道旁干涸的沟渠……所有的一切,都诉说着野外采石工劳动和生活的艰辛。

石工画这幅画时,他给朋友写信说:我乘了我们的四轮马车到梅齐埃尔附近的圣·但尼宫去。

在路上我停下来看了一下两个在路旁打石头的工人。

比这更充分地表现出贫困的场面,是不大容易碰见的。

于是,他把这两个石工到自己的画室做模特儿。

《筛麦的妇女》中的筛麦女子朴实无华,健康、结实的身体,裸露的颈项,除了衣服没有任何装饰,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

筛麦的妇女《画室》是一件充满民主和现实主义思想的作品。

画中的人物极其微妙,但库尔贝处理得相当成功。

整幅画中多达三十多人。

画面中,所有人物排列成一个半圆形,中间是画家自己,他正在画一幅风景画。

画前的小孩,代表“无邪的眼睛”;裸体女模特儿,代表画家心目中的缪斯,或者说是真理;后面十字架上钉着的是圣徒圣赛巴先,代表僵死的学院派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阅读书目与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阅读书目与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阅读书目注:标有“*”的为必读书。

参考文献1、《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法国文学史》(上、中、下),柳鸣九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3、《德国文学简史》,冯至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4、《俄国文学史》,曹靖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美国文学简史》,[美] 哈里·布拉迈尔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外国文学作品选》(四卷),周煦良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7、《欧洲文学史》(四卷),李赋宁总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朱维之赵澧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外国文学史》(四册),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小说的兴起》,(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等著,三联书店,1992年版。

11、《外国文学作品选》(四卷),聂珍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法国文学简史》,(俄)M·雅洪托娃等著,郭家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3、《外国文学》(上、下),陈应祥、傅希春、王慧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外国文学名著选介》(三册),傅希春、陈应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英国文学简史》,(英)艾弗·埃文斯著,宗齐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美)韦勒克著,刘象愚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美国小说发展史》,毛信德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法国小说发展史》,吴岳添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英国小说发展史》,蒋承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俄苏小说发展史》,王志耕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作者:周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于连生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的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也使于连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事业、爱情和时代三个方面来分析于连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作者简介:周颖(1992-),女,吉林舒兰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历史车轮滚进,西方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红与黑》疑使重要且独特的。

《红与黑》是者司汤达在一份《法院公报》上读到了一桩刑事案件的材料:一个青年教师开枪射杀的他的女主人,因为这位女主人是他的旧情人,用一封举报信阻挡了他和一位贵族小姐的婚姻。

司汤达经过见到的构思写出一本现实主义小说《于连》,后更名为《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小说虽然第三人称的叙述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分析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动态,尤其是主人公于连的心理。

所有次要人物的心理围绕于连展开,有反过来衬托于连,使于连这一形象饱满深刻。

一、野性的斗争者《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出身平民阶级、欠缺教养的青年,但他却有高度的自尊心和无比坚强的意志。

小说记述了他十九岁到二十一岁四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于连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飞黄腾达”。

要想“飞黄腾达”摆在于连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教士、士兵,也就是小说的寓意性标题:红与黑。

于连天资聪慧,能够熟练的背诵出拉丁文的《神经》,也跟随教士学习,所以才能够成为德·瑞那市长家的家庭教师。

在一开始的时候于连并不想接受家庭教师这个职位,在他心里更渴望成为一个士兵跟随拿破仑。

但接下来小说展现了他丰富多变的内心活动,时而想象这可以使自己的命运改观,时而又揣测市长家中的新奇,时而又自言自语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1],可是又不想放弃这么好的位置,最终答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参考文献
*《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张德明国外文学2002年第1期*白日梦、男权思想、女性意识——三个家庭教师形象背后的作家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回归母爱——精神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
宋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以系统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蒋承勇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
*于连和高加林于洪笙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3期
个人选择和历史境遇中的生存——于连、拉斯蒂涅、高加林形象比较岳斌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7年
*(法)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法)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圣伯夫与巴尔扎克》,《驳圣伯夫》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5月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2-463页
*(法)巴尔扎克著巴尔扎克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3月
*高老头和李尔王父爱比较研究易宋江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

*巴尔扎克全集(3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蒋芳巴尔扎克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刘白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童真狄更斯与中国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严幸智狄更斯与他的时代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002
*罗经国狄更斯的创作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法)莫洛亚著狄更斯评传王人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任子峰俄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刘文飞阅读普希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张铁夫等普希金新论——文化视域中的俄罗斯诗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
*格非《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复调》《花城》2010年第3期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