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肛肠手术中常用麻醉方式——超声骶管麻醉

肛肠手术中常用麻醉方式——超声骶管麻醉

健康域麻醉现今社会中,肛肠疾病患病率高,已成为困扰人们的常见问题,而手术是治疗肛肠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大部分人对于手术和相关麻醉的知识了解甚少,而患者知晓麻醉的方式和具体操作,不仅有利于手术的进行,还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

就目前临床来说,肛肠疾病手术治疗中的麻醉方式包括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腰麻、全麻等。

而常用骶管麻醉在传统的操作中有较高的失败概率。

随着超声的普及,临床中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的麻醉能够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精准操作,明显降低并发症和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为患者生命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本文就来聊聊使用较为广泛且安全性较高的麻醉方式: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

传统方法实施骶管穿刺和骶管阻滞麻醉的局限性1.早期传统盲法穿刺在骶管麻醉发展的早期阶段,所应用的麻醉方式被称为传统法。

在传统法中,患者可采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进行麻醉。

以侧卧位为例,麻醉师指导患者侧卧位躺好,背部与手术台边沿相齐、与床面垂直,头下弯、手抱膝,尽量将腰部向后弯曲,充分显露骶尾部。

在骶尾部以目测等腰三角形;以手指触摸尾骨定位,用食指摸到尾骨尖拇指向上4—6厘米,以拇指按压此处突出的标志,然后在其中心触摸凹陷和裂孔,做十字切痕,为穿刺点。

虽然传统方式操作简单,但是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恒定,还会因患者肥胖、老龄骨纤维化、体位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定位困难或不准确。

有文献研究发现,有3%的研究对象骶裂孔闭合,导致定位困难,从而增加骶管麻醉的失败概率,致使手术开展困难及患者术中疼痛。

1162.传统体表定位判断骶管阻滞麻醉成功的局限性传统骶管麻醉实施过程中,麻醉医师主要依靠进针突破落空感、患者疼痛判断麻醉是否成功,并无更加确切的方式进行麻醉效果的评估。

另有一种辅助评估标准称为“s m o t h”试验,具体是指:在患者下腰位置,予以药液注射,药液注射过程中闻及流水声,便可证明麻醉药物注入成功,此试验是一种较科学、准确的判断方式,但是只能对麻醉药物注入软组织的情况进行判断,无法判断注入的具体位置和具体层次。

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有什么用处

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有什么用处

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有什么用处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超声显像技术在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

超声技术的作用领域在于重症监护、手术麻醉和疼痛治疗方面。

超声技术作为可视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麻醉过程中能取得更好的进展,超声技术在麻醉手术时必定掀起新的浪潮。

很多人对于超声技术在麻醉过程中的意义不够了解,下文介绍了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用处。

一、什么是超声技术?所谓超声技术就是利用超声波对患者进行检查,由于超声波方向性更好而且穿透能力强,所以常常被用于测量、检测、消毒杀菌等等,超声波在医学、农业、工业上都有很好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医学上的主要应用在于血管穿刺、麻醉、临床监护和指导治疗方面。

值得说明的是超声技术已经逐步进入临床麻醉中,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二、超声技术在麻醉过程中的作用在早期对病情的评估中,超声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师在进行麻醉过程中,要仔细观察二维超声心电图,对室壁运动幅度、心腔大小、壁室厚度进行准确的测量。

超声技术在不同的麻醉手术中起到做的作用也不一样,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吧。

(一)超声技术在小儿麻醉的应用充分的术前评估关系这患儿安危,超声引导早小儿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上有着关键的作用,超声引导下可以观察外周神经分布以及周围的血管和脏器等等。

在注射麻药是可以观察到麻药扩散的过程,减少麻药的使用量,根据麻药的扩散明确神经的阻滞的作用时长。

超声技术的引用,很大程度的解决了传统神经的阻滞的盲目性,大大的提高了麻醉的作用效果。

超声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小儿麻醉的效率,减少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患病风险。

(二)经食道超声在麻醉中的作用对于目前的医疗条件来说,经食道超声可以更好的避开肺、骨组织的干扰。

经过超声的检测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

通过对心脏和大血管超声,更加准确的了解心脏的负荷状态,了解心室和大血管的充盈情况,从而指导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手术过程中连续观察的影像技术。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

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很多人在医院做手术时都需要麻醉,麻醉是麻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麻醉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及历史的沉积,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二级学科。

麻醉科作为手术的枢纽科室、平台科室,其学科水平将体现医疗机构的整体学科水准。

21世纪以来,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医学技术也迅猛革新。

超声可视化技术异军突起,在快速康复外科和精准医疗领域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声技术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该领域的创新与变革,也推动了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超声在临床麻醉的多种应用途径吧!一、超声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在百年的麻醉发展历史中,区域麻醉逐渐成为麻醉学科极其重要的一项核心技术,并在临床麻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

如何提高区域麻醉的准确性,降低区域麻醉并发症或神经损伤的风险,是临床麻醉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自从有了超声用于引导区域麻醉穿刺的报道,随着超声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和麻醉工作者不断的探索,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在短短3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预见超声技术未来会成为麻醉科关键核心技术之一。

麻醉医师对于学习和掌握超声引导区域麻醉技术的热情也很高。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采用超声引导区域阻滞能使麻醉效果更确切,也能明显减少麻醉并发症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在临床区域麻醉工作中,我们主要将超声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超声引导上肢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以及臂丛神经分支阻滞;2、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包括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股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股后皮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等。

3、超声引导腰骶部神经阻滞,包括腰丛神经、腰神经根、骶神经阻滞、阴部神经阻滞、骶管阻滞等。

特别提到的是超声引导在腰段椎管内穿刺的应用。

腰段椎管内阻滞在麻醉镇痛和慢性疼痛治疗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超声成像原理: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如反射、散射、折射、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等与人体组织器官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像或其他数据等,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成像方法。

目前,临床中应用的超声波,其频率通常会设置在2.0-50.0MHz之间。

频率越高,分辨率越好,穿透性越低,反之亦然。

频率在不断提升,声波分辨率也会逐渐提升,那么就具有更高的图像清晰度,穿透性也就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声波的穿透性和分辨率之间是呈反比的。

因为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产生超声衰减,在同一介质中,频率越高,衰减越多。

因此,在通过超声检查患者的外周神经时,需要以患者的神经解剖结构的特点为基础,合理选择超声波的频率,通过针对性设置,提升超声波的传递效果。

比如:对于浅表神经多的位置,就需要使用具有更高频率的超声波,对于深处神经,则需要选择更低频率的超声波。

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①临床中的超声引导定位技术一般包括两种,分别为体表标志术和超声引导下的实时定位技术。

体表标志术相对简单,容易操作,只需要检查者在患者的体表标志处进行定位,然后使用超声仪对标志处不断扫查,对外周神经以及附近组织进行准确识别,在患者的皮肤上标注外周神经标识,然后需要以标注情况为根据,对患者作神经阻滞。

使用体表标志术进行引导时,可以以神经解剖结构为根据,首先,需要对体表浅丛神经、周围组织进行清晰的识别,然后对识别的神经进行标记,之后再通过常规的方法作出穿刺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实时定位技术则要求医生的操作技术足够熟练、高超,需要医生一手持住超声探头,使用平面内技术对靶神经进行准确定位,另一手则需要手持长针,通过超声引导沿着声束轴线方向穿刺,阻滞针则需要以相同的方向,向组织中缓缓刺入,最后可以在超声诊断仪的显像器上,将全部的阻滞针的形态进行清晰观察,等到阻滞针和神经靠近之后,就可以缓缓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可以通过显示器对麻醉药物的注入扩散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麻醉药物成功注入并且向整个外周神经附近弥散。

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在小儿腹部手术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在小儿腹部手术的研究进展

健康域·临床骶管阻滞是小儿麻醉中最常用的一种区域阻滞技术,优于年龄为1~3周岁至小儿的脊柱生理弯曲比成人的小,呈现出一种短直形态,皮下组织薄软,韧带密度较低,骶裂孔较大,体表解剖标志清晰,经触摸就可较容易地确定其骶裂孔情况,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因此在小儿腹部手术中较常用到骶管阻滞麻醉方式[1]。

通过骶管阻滞,使患儿的腹部、下肢以及会阴部都得到有效的麻醉及镇痛。

但是传统的骶管阻滞主要是医务人员经手盲探法穿刺部位来完成操作,这大大降低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患儿造成较大的伤害[2]。

近年来,临床在各个医学领域都广泛用到超声技术,而在小儿神经阻滞中也逐渐用到超声技术,本文主要分析超声骶管阻滞应用于小儿腹部手术中的效果,综述如下。

1骶管阻滞应用于小儿腹部手术中的作用在行腹部手术的小儿中应用骶管阻滞,能显著减少患儿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抑制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发生,效果确切,操作简单[3]。

此外,手术之后,还能尽快让患儿机体可以恢复平稳苏醒,完善患儿术后镇痛。

2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腹部手术中的局限性2.1盲探解剖分辨上的局限性传统骶管阻滞麻醉都是医师通过手指来触碰患儿的尾骨,并逐渐向头侧移动,触碰患儿的软性及可凹陷处,通过确定裂孔顶部和上方两侧的骼后上嵴所呈现出来的等腰三角形,对需要进针的部位以及角度进行大致的确定。

但骶管解剖的等腰三角形并不具备恒定一致的特性,不同年龄阶段三角形会不同,因此经触诊所得体表标志有可能和实际位置不一样,也就是利用等腰三角形来识别患儿的骶管裂孔位置不具有绝对的准确性,存在误差[4]。

陈伟[5]等人研究显示,对比超声引导与传统方法来识别60例腹部手术患儿的骶管裂孔,分别利用这两种方式测量患儿骶管裂孔距离与髂后上嵴之间距离,可知实际的骶管裂孔顶部并不与髂后上嵴呈现出等腰三角形,即说明了利用等腰三角形来对患儿的骶管裂孔进行识别的可靠性不足。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其次,小儿患者年龄小、体型小、生理特征不同于成人患者,需要更加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护理和操作;再者,小儿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哭闹等情绪反应,影响麻醉/镇静效果和检查结果。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需要专业的小儿麻醉医生和护士团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检查或治疗。

同时,还需要注意麻醉/镇静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二、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过敏史、手术史、疾病史、药物史等。

2.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包括焦虑、恐惧、哭闹、好动、不配合等情况,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麻醉/镇静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性质和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态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以及确定给药途径和速度等。

4.麻醉/镇静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的准备: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准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以备不时之需。

5.麻醉/镇静过程中的护理和安全措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在麻醉/镇静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三、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剂量计算,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

2.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镇静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应急箱和监测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4.在手术/检查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观察和护理,避免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超声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4 2 8・
I , J 』
盘 2 0 1 5 年1 0 月第 l 4 卷第5 期J o u r n a l o f C l m i c d P e d i a t i r c S u r g e r y , O c t o b e r 2 0 1 5 , V o 1 . 1 4 , L 麻 醉 中 的应 用进 展
杜 真 综述 张溪英 屈双 权 审校
随着 微 电子技术 、 生物 技术 的飞速 发展 , 超声 的
成像模式 、 数字处理及显像设备的改进 , 高分辨率探
准确地在 目标脊神经节段周围扩散 , 减少局麻药 的 用量。同时降低了传统神经阻滞方法可能出现的神 经内、 血管 内注射等的发生率, 提高硬膜外穿刺成功 率, 减少出血及穿刺后腰疼等并发症 , 提高麻醉的安
全性 引。
头技术及便携式超声设备 的出现, 使超声技术在临
床麻醉中的应用得以不断扩展。现从超声引导下的 神经 阻滞 、 血管穿 刺 置 管 和危 重 症 患儿 围麻 醉期 床 旁超声监测与治疗三个方面来介绍超声技术在t l , J L 临床 麻醉 中 的应 用进 展 。 超声引导下 的神经阻滞 目前超 声被认 为是 近年 来小 儿区域 麻醉 中神经 定位 方 面 的一 大 进 步 J 。 由于 小 儿 的生 理 功 能 和
颈内静脉到皮肤的距离及角度同时可动态观察穿15suresh等研究发现在超声引导下行小儿tap能刺针针尖的所在位置通过改变探头方向和位置找22提供的平面在t10l1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其出最佳穿刺路经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有起效时间较长故在阻滞后20min才开始切皮以保效避免了依据体表解剖标志盲穿出现的并发症23
率高 、 镇 痛效果 好 。Y a n g等 报 道 了 4例接 受 上肢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编者上官王宁,尹宁,左云霞,冯春,刘金柱,李超(共同执笔人)杨狄,连庆泉,邹小华,宋兴荣(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康荣田,蓝雨雁,叶茂随着门诊手术、各种有创或无创检查和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室外接受麻醉/镇静。

这些需要接受手术室外麻醉的领域包括无痛胃肠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介入诊断/治疗、超声影像检查等。

儿童是特殊的医疗群体,即使在进行一些成人能配合的无创无痛检查(如心脏彩超、磁共振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时,也会因为害怕、哭闹而无法配合完成检查。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

我国目前开展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医疗单位日渐增多,迫切需要新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因此,在广泛查询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征求小儿麻醉医护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2017版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以便规范其实施条件、操作流程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利于我国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安全开展和推广。

一、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种类和特点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指在手术室以外的场所,为接受手术、诊断性检查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所实施的麻醉/镇静。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磁共振(MRI)检查、CT检查、特殊B超检查(眼部、髋关节、血管等)等。

2.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眼科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诱发电位、脑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3.穿刺性检查蛛网膜下隙穿刺、骨髓穿刺等。

4.内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膀胱镜检查术等。

5.介入检查和治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呼吸病介入治疗、血管造影、局部硬化治疗和经动脉血管栓塞治疗等。

6.小儿门诊手术外科手术(如包皮环切、疝囊高位结扎术、小清创缝合、体表小肿物切除、组织活检、马蹄足石膏外固定)、口腔手术(舌系带松解、补牙、拔牙)、眼科手术(霰粒肿切除术、外眼拆线术)、耳鼻喉科手术(鼻腔异物取出术、耳道异物取出术、腺样体消融术、扁桃体消融术)等。

超声引导在麻醉、疼痛科的应用

超声引导在麻醉、疼痛科的应用
更广的临床应用,相信未来超声会是每个麻醉医生都掌握一 项技术 ➢ 超声仪会象无影灯一样,成为每个手术室必备的设备
星状神经节阻滞 --观察到针尖和药物的扩散; --安全性提高;并发症↓
小关节源性疼痛
小关节源性 小关节功能紊乱 小关节退行性变
小关节的神经支配 脊神经背支内侧支
总结
➢ 可视化是临床医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 超声是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可视化医疗的得力助手 ➢ 不仅仅是用来引导神经阻滞和深动、静脉置管术,还有更多
慢性疼痛 持续时间较长 (>3 个月 )
病因可能不明 预后不明
酸痛,烧灼样痛 需多学科综合治疗 腰痛,癌痛,骨转移痛
疼痛科常用微创技术和治疗
➢ 冲击波技术(软组织痛) ➢ 椎间孔(孔镜)技术
疼痛科常规手术和治疗
一级手术 硬膜外阻滞手术、关节腔注射、外周神经阻滞、神经干扰手术、 外周神经射频手术 二级手术 深部神经、神经干及神经丛阻滞及射频、椎体成形术 三级手术 卵圆孔半月板神经节射频毁损、颈腰椎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胸腰 椎椎间孔镜手术、癌痛介入手术 四级手术 鞘内吗啡泵植入术、脊神经电刺激植入术
目前临床上穿刺主要采用盲探操作,凭借体表标志和阻力消失技 术确定导管位置,失败率达2%~3%。
硬膜外镇痛(阻滞)的局限性
➢ 双侧阻滞 ➢ 循环不稳定 ➢ 对凝血功能要求严格 ➢ 并发症严重而持久
硬膜外脓肿 硬膜外血肿 脊髓损伤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硬膜外阻滞
周围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周围神经阻滞
传统方法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体表解剖标志、动脉搏动、寻求异感或 采用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 问题: 1)需要操作者经验丰富,解剖知识熟悉,麻醉技术要求高。 2)易出现将局麻药注入到血管,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可 能性。

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超声引导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起,超声技术逐 渐应用于麻醉领域,随着超声设 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麻醉 科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原理及优势特点
原理
实时性
准确性
可视化
无创性
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 传播速度不同,通过测 量反射波的幅度和时间 ,可以计算出组织结构 的距离和形状,从而生 成实时图像。
能够实时显示组织结构 ,为麻醉医生提供即时 的穿刺和定位信息。
感染处理
感染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抗感染 治疗,包括局部消毒、使用抗生素 等,确保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05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技术创新方向探讨
超声图像增强技术
通过算法优化和图像处理技术,提高超声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解剖结构和病变。
超声引导下精准穿刺技术
结合实时超声图像和穿刺针的定位,实现精准穿刺,减少并发症和 患者痛苦。
3
拓展应用领域
超声引导技术不仅在麻醉科有广泛应用,未来还 有望拓展到疼痛治疗、重症医学等相关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麻醉操作更加直观、 可视化,便于医生掌握 和操作。
无需切开皮肤或穿刺深 部组织,减少患者痛苦 和感染风险。
适应症与禁忌症
神经阻滞
如臂丛神经、坐骨神经等阻滞。
血管穿刺
如中心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等。
适应症与禁忌症
气道管理
如双腔气管插管定位、气道异物取出等。
疼痛治疗
如关节注射、肌肉注射等。
适应症与禁忌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如严重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凝血功能障碍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
适应症与禁忌症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在医疗卫生行业麻醉医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应用在众多方面,比如:疼痛医学、重症监护医学、围手术期临床麻醉等。

在麻醉过程中超声技术的运用已经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而且凭借可重复、实时性、无创性、便携性等特点,比传统的MRI、CT等影像技术更受到认可。

那么,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具体的应用及效果如何,本文做全面讲解。

一、在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在临床中椎管麻醉有着比较广的应用范围,不过在麻醉操作中存在盲目性,麻醉医生在确定导管位置时,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依据落空感、体表标志,再结合硬膜外麻醉过程中定位的硬膜外隙,之后再实施麻醉。

操作中容易定位有偏差、解剖标志不清。

尤其是孕妇、肥胖等患者,体表标志确定困难,如果是采用这种传统的方法行椎管内麻醉,容易降低穿刺成功率。

而先进的超声技术应用到操作过程中,能弥补传统操作的不足,穿刺过程可以在超声辅助下完成,首先可以将患者体表标志快速、准确的定位到,其次在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借助超声技术,能最大程度减少反复穿刺率,降低多次穿刺而诱发不良反应。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操作容易受到患者骨骼影响,一般要有两人相配合才能完成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一人负责固定超声探头位置,另一人负责硬膜外穿刺;另外,受到操作空间的影响,也难以充分发挥超声技术的效用。

二、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1、气道管理:因为从下颚顶端开始至气管中段之间的组织可以通过超声技术显示出来,所以可以应用到全身麻醉困难评估中。

通过术前超声检查,能够对肥胖患者麻醉困难程度进行有效预测,指导后续操作,同时还能在超声中评估气管狭窄、喉部狭窄等情况。

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操作中,超声技术的应用能防止导管误入食道。

此外,超声扫描还能有效确定环甲膜和气管,给环甲膜穿剌、气管切开提供指导意见。

2、术中血容量评估:全身麻醉患者在容量复苏过程中,为了准确判断容量,呼吸和下腔静脉直径变化是重要指标,而剑突下经胸超声可以准确观察和测量下腔静脉变化,所以有助于指导容量复苏。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826 •中华全科医学2〇2〇年 5 月第丨8 卷第 5 期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May 2020,VoL 18,No. 5•医学综述•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潘蓓\程伟波2,李江悦11.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安徽芜湖241000;2.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摘要:骶管麻醉因为阻滞范围局限,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具有循环稳定的优势。

传统骶管阻滞根据骨性标志来定位。

大多数成年人解剖标志不清楚,或因为患者肥胖、解剖变异、畸形等情况,常难以扪及慨角,骶裂孔定位不准,导致穿刺困难,麻醉失败率高,临床上慨管阻滞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较少应用于成人。

随着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床边超声以便携、无创、安全、可视化、可重复的强大优势在临床麻醉中被广泛应用。

超声扫描,可以识别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关节等组织。

超声引导下的骶管阻滞,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识别骶管结构,骶管内空间,测量空间深度,准确定位骶裂孔,指导穿刺路径,直视穿刺过程,减少反复穿刺,显著降低骶管阻滞的失败率,减少血管神经损伤,局麻药毒性反应等情况,同时可观察和监测药物注人过程,客观评估麻醉效果,极大提高了骶管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超声引导下,从单次慨管阻滞到连续骶管阻滞,从短小手术到长时间复杂手术,骶管麻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术后镇痛。

随着设备的普及,快速康复理念的深入,未来亦可用于门诊检查、疼痛治疗、康复医学,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适用人群会逐步扩展到全体患者。

本文就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超声;骶管阻滞;临床麻醉;应用中图分类号:R614.4 R4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52(2020)05~0826^04D01:10. 16766/ki. issn. 1674 -4152.001367Application of caudal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in clinical anesthesiaP A N Bei* , C H E N G Wei-bo, LI Jiang-yue*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annanMedic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Abstract : Sacral anesthesia has the advantage of stable circulation because of i t s limited blockade scope and l i t t l e influ­ence on cardiovascular system. The traditional way of sacral block anesthesia i s based on bony markers. Most adult ana­tomical markers are not clear, or because of obesity, anatomical variation, deformity and other conditions, i t i s often d if­f i c u l t t o palpate the sacral horn, inaccurate location of sacral hiatus, leading to puncture difficulties, high failure rate ofanesthesia. Therefore, sacral block i s mostly used in pediatric short surgery, but seldom used in adults. With the rapid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and microelectronics, bedside ultrasou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anesthesia for i t spowerful advantages of portability, non-invasiveness,safety, visualization and repeatability. Ultrasound scanning can i-dentify blood vessels, nerves, muscles, tendons, joints and other tissues. Ultrasound-guided sacral block can identify sa­cral canal structure, sacral canal space, measure space depth, accurately locate sacral hiatus, guide puncture path, di­rect puncture process, reduce repeated puncture,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ailure rate of sacral block, vascular nerve inju-ry, toxic reaction of local anesthetics, etc. At the same time, i t can observe and monitor the process of drug injection andevaluate the anesthetic e f f e c t.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acral block were greatly improved. Under the guidance ofultrasound, sacral anesthesia i s widely used i n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ranging from single sacralblock to continuous sacral block, from short operation t o long complex operation.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equipment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i t can also be used in outpatient examination, pain treatment and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 the future.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 w i l l he more and more, and the applicable population w i l lgradually expand t o a l l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sacral block i n clinical anesthe­s i a.Key words :Ultrasound ; Caudal block ; Clinical anesthesia ; Application将局麻药经骶裂孔注入骶部硬膜外间隙,阻滞骶 神经,使其支配区域暂时性麻痹,称骶管阻滞,简称骶 麻[11。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时加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形术术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时加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形术术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ꎻ骶管阻滞ꎻ右美托咪定ꎻ镇痛作用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as an Adjuvant to Ultrasound ̄Guided Sacral Block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for
Children Hip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Correction Surgery ZHU Fenga ꎬZHAO Congconga ꎬQIN Qianb ꎬCHONG Haoa ꎬ
ZHENG Shaoqiang a ꎬZHOU Yan a ꎬWANG Geng a . ( a.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ꎬb.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Orthopedicsꎬ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ꎬBeijing 100035ꎬChina)
1 μg / kg) 混合液ꎬ混合液使用量为 1 mL / kgꎻ对照组单纯使用 0. 20% 罗哌卡因ꎬ容量为 1 mL / kgꎮ 在骶管注药前和
注药后 5、10、20、30、60、120、180 min 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MAP) ꎬ并记录两组患儿术中丙泊酚和
芬太尼用量ꎮ 测定术后 2、4、6、12、24、36 和 48 h 的改良面部表情评分( FLACC) 以及术后首次觅求系统性镇痛药物
Between May 2016 and Dec. 2018ꎬ46 children with DDH undergoing selective correction surgery in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ꎬand allocated into a study group( dexmedetomidine added to ropivacaineꎬn = 23) and a

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骶管穿刺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骶管穿刺中的临床应用
呼 吸频 率 , 给予 持 续 面 罩 吸氧 。 并 待 患 儿 安静 入 睡 后将 其 置 于 侧 卧屈 膝 位 用 使 M.ub T ro超 声 波 系 统 ( o o i , c B te ,WA) Sn St i . o l en hl , 浅表 成 像模 式 :换 能 器 选 择 H L 8/ 3 6MHz F 3x 1— 线 阵探 头 ( o o i , c B tel S n St i . oh l e n ,WA) 。用 25 .%碘 伏 消毒 手 术粘 贴 巾 , 以换 能 器探 头 顶 部 为 中心包 裹 探 头 及 近端 导 线 , 使 之 紧贴 探 头 表 面 。耦 合 剂 选 择 并 无 菌 09 .%生 理盐 水
区域 即骶 裂 孔 。
术用 于 辅 助J D 管 穿刺 的可 行性 以及 临床 价 值 。 bJ 骶 1 资 料 与方 法
11 一般 资 料 . 在 患 儿 家 长 签署 麻 醉 知情 同 意 书 后, 选择 5 0例行 下 肢 手术 患 儿 , 龄 2 年 0~7 2个 月 , A A I Ⅱ级 。如 患儿 合 并 有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 血 S 或 凝 功 能 异 常 、 尾 部 畸 形 或 穿 刺 部 位 感 染 , 被 排 除 骶 将
膜 下 腔 阻滞 或 全 脊庥 、 骨 髓 腔 内注 射 等 并 发 症 结 论 : 声 引 导 技 术 在 小 儿 骶 管 穿刺 时 可 以做 到 准 确 定 位 骶 超 骶 裂孔 , 时监 测 穿刺 过 程 , 为 影 像 学 辅 助 方 法 , 临床 麻 醉 提 供 有 效 的 信 息 。 实 作 为 关 键 词 穿刺 术 : 超 声 引 导 : 小儿
图 1 探头垂 直身体长轴 扫描确定骶裂孔 位置

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的进展分析

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的进展分析

1922018 年第 5 卷第 36 期2018 Vol.5 No.36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的进展分析杨天明1,2,赵路远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三医院麻醉科,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埌东医院麻醉科,广西 南宁 530028)【摘要】随着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技术发展具有质的飞跃。

超声检查技术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除常规医学检查,同时应用于手术麻醉中。

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无创、实时以及动态和可视化特点,逐渐受到患者、临床医师喜爱,并逐渐在麻醉工作中得到应用。

高分辨率高清的彩色超声图像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在超声直视下借助超声检查技术的引导实施骶管定位和麻醉穿刺阻滞,穿刺阻滞过程更加精确和顺利,临床效果更好。

超声引导技术在骶管定位和麻醉穿刺阻滞中具有实用意义,能够解决临床上骶管麻醉定位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明显降低了骶管阻滞、骶管穿刺的并发症和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超声引导;骶管麻醉;进展分析;疾病诊断【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6.192.03随着临床医学事业不断发展,其床旁超声、手术室超声引导麻醉穿刺阻滞、血管内穿刺置管、麻醉科骶管麻醉超声引导定位穿刺等等,在医学领域中应用逐渐广泛。

超声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超声科医师检查,现已经逐渐扩大至临床科室中,由临床医师实施超声检查、超声引导定位已经很常见[1-2]。

现代急诊患者的特点是患者病情多样化、复杂化改变,有时会出现大批量急危重症患者。

大多数危重患者在未有得到充分的术前检查和手术前准备就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超声作为无创技术能减少床旁搬运患者次数,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多次进行筛查诊断,快速诊断[3-4]。

而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的应用能够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精准操作,明显降低了神经阻滞、神经穿刺的并发症和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发生率[5]。

小儿麻醉经验

小儿麻醉经验
维库溴铵,在等待药物作用达峰手控呼吸时间内吸入3%七氟醚,然后插管。诱导前准备合适的口咽通气道和吸引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拔管都是类似于深麻醉下拔管。在自主呼吸恢复前持续吸入七氟醚或者异丙酚,一般0.4Mac以上的吸入麻醉药或者3mg/kg/h持续泵入的异丙酚会令患儿耐管。带自主呼吸恢复并能够维持通气的前提下拔管,因为七氟醚和异丙酚代谢很快,即使在深麻醉下拔管,拔管后托下颌面罩吸氧几分钟后,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患儿即可苏醒,避免了患儿在浅麻醉下拔管的不良反应。当然饱胃患儿除外。拔管后吸引,托下颌吸氧,听诊,三个步骤保证患儿呼吸道是通畅的。
??
??
??
??
Hale Waihona Puke 5. 论坛中讨论的大部分是小儿疝气。我们医院都是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我们一般常规麻醉诱导,超声引导下双侧腹壁神经阻滞,进针点在腋前线与脐水平交界点,腹内斜肌与腹横机之间注射0.25%罗哌卡因 0.2ml/kg单侧。自主呼吸恢复后,深麻醉下拔管,吸引,托下颌吸氧,听诊。这样拔管比较平稳,避免了浅麻醉下拔管的弊端。
2. 非饱胃的病人。下肢,鞍区手术均可以用骶管神经阻滞,一般用0.25%的罗哌卡因0.8-1.0ml/kg能达到所需平面,此时吸入3%七氟醚或泵入3mg/kg/h的异丙酚镇静,七氟醚和异丙酚在这个浓度下,患儿多能保证通气。此时也可置入喉罩。上肢手术可以选用臂丛,七氟醚及异丙酚镇静。
3. 小儿全麻。术前药依然是阿托品0.01mg/kg,咪唑安定0.05-0.1mg/kg静脉注射,异丙酚2.5-3.0 mg/kg,芬太尼2ug/kg,
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经验。
1. 我所在的医院患儿液体都是在病房打的,由父母陪伴下进入手术室,给予阿托品0.01mg/kg,咪唑安定0.05-0.1mg/kg静脉注射,注意咪唑安定的用量,比较合适的用量是患儿处在一种镇静配合的状态,而非让患儿入睡,若患儿入睡说明咪唑安定过量(具体见米勒麻醉学)。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在小儿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在小儿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在小儿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王亚琴;陈培章;张凯;石翊飒;罗炜;黄生辉【期刊名称】《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年(卷),期】2024(23)3【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PENG)阻滞与骶管阻滞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hip,DDH)手术患儿中的镇痛效果,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用于小儿髋关节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单侧DDH开放复位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1~5岁,体重10~21 kg,ASA分级Ⅰ~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骶管阻滞组(C 组)和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各20例。

患儿均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2组均采用0.2%罗哌卡因1 mL/kg。

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七氟醚的总用量,术后1 h、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 的疼痛行为评分(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FLACC),术后48 h内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和补救镇痛总量(布洛芬混悬液),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家长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C组比较,P组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明显延长[4(4,8)h比12(8,40.5)h],补救镇痛布洛芬总量明显减少[(227.0±142.2)mg比(142.0±114.4)mg],家长满意度评分更高[(3.0±0.7)分比(3.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9.1±3.4)μg比(8.8±2.6)μg]、七氟醚消耗量[(29.0±4.8)mL比(28.8±5.6)mL]、术后住院时间[(7.2±1.2)d比(6.9±0.9)d]、术后各时点FLACC评分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武建洪;罗晓波;高国一【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TAP block in pediatric hernia surgery. Methods Forty six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hernia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by basic anesthesia and ultrasound-guided TAP block, an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basic anes-thesia only. The incision reaction, the KLS agent dosage, the recovery time after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AP and H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skin inci-sion (P>0.05),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skin incision (P<0.05). The KLS agent dos-age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anal-gesia satisfactory postoperati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 guided TAP block in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 surger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providing analgesic.%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小儿疝气手术中的效果。

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及其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及其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及其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金宝伟;郭建荣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年(卷),期】2024(29)3
【摘要】艾司氯胺酮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拮抗剂,通过与NMDA受体、阿片受体、M胆碱受体、单胺受体、腺苷受体和其他嘌呤受体相互作用发挥抗焦虑、催眠、镇静和镇痛作用。

作为氯胺酮更强效的S型异构体,效力大约是氯胺酮的2倍。

与氯胺酮相比,艾司氯胺酮具有起效和代谢快、强镇痛、呼吸抑制轻微、认知功能恢复快、精神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成为小儿临床麻醉药物的新选择。

本文就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和近年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小儿围手术期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328-333)
【作者】金宝伟;郭建荣
【作者单位】绍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相关文献】
1.艾司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价值
2.艾司氯胺酮静脉推注麻醉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3.艾司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4.艾司氯胺酮与氯胺酮在小儿眼科不插管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效果

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效果

小儿发育性髋脱位矫正术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效果杨小宇【期刊名称】《《武警医学》》【年(卷),期】2019(030)008【总页数】4页(P672-675)【关键词】超声; 骶管阻滞; 发育性髋脱位; 小儿; 麻醉【作者】杨小宇【作者单位】100035 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6.8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临床上小儿常见的骨骼系统发育性疾病之一,在我国DDH的发病率为 1%~10%[1]。

DDH早期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髋关节不稳定,若发病后在婴幼儿时期得不到正确的矫正治疗,则可引发各种退行性病变,进而对患儿造成各种后遗症。

DDH现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通常需要进行髋臼成形、股骨截骨等治疗手段进行矫正[2]。

小儿麻醉一直是临床麻醉关注的焦点,婴幼儿全身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麻醉风险高于成人。

目前针对小儿下肢手术,区域阻滞作为全麻的辅助或补充得到广泛应用[3]。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具有超声定位准确、镇痛效果确切的特点,已被应用于小儿术中镇痛,但该技术需要结合超声影像和传统解剖定位,需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因而并未被普及应用。

腰部硬膜外阻滞亦是小儿下肢及腹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是临床麻醉师最常使用的麻醉方法[4]。

本研究将这两种骶管阻滞方式应用于DDH矫形术,观察其在术中及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及术后麻醉并发症。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16-06至2018-06在我院小儿骨科住院进行DDH矫正手术治疗的患儿70例,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2~6岁。

纳入标准:符合手术指征进行DDH矫正术的患儿,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存在生理解剖结构异常;(2)术后出现穿刺部位感染;(3)神经系统疾病;(4)凝血功能异常;(5)麻醉药物过敏;(6)BMI>30kg/m2。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儿分为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组(试验组)35例及腰部硬膜外阻滞组(对照组)35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07T16:16:14.11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作者:何家璇雷晓鸣魏海东孟丽华魏亚娟
[导读]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为骶管麻醉,骶管阻滞因效果确切操作方便而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何家璇雷晓鸣魏海东孟丽华魏亚娟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04【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的80例小儿手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依据传统阻力消失法法行骶管麻醉,观察组在高频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观察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骶管阻滞成功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骶管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行,优于传统骶管阻滞方法.【关键词】高频超声;骶管麻醉;小儿Applicationofhighfrequencyultrasoundguidedcaudalblockanesthesiainpediatricsurgery【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diagnosticvalueofhighfrequencyultrasoundguidedcanalblockanesthesiainpediatricsurgery.Methods:80casespediatGric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observationgroup(n=40)andcontrolgroup(n=40).
Incontrolgroup,canalblockanesthesiawasguidedbythetraditionallossofresistancemethod.
Inobservationgroup,caudalblockanesthesiawasguidedbyhighfrequencyultrasoundguided.Observerelatedindicatorsof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
Results:Comparedwithcontrolgrouppunctureattempttimeswerelessinobservationgroup,92,5% patientssucceededwithonepuncture(P<0.05),andthetimeofoperationwaslessinobservationgroup(P<0.05).
Conclusion:Caudalblockanesthesiaguidedbyhighfrequencyultrasoundinped【iKaetryicwporatdise】ntsisaclinicalvaluablemethod.highfrequencyultrasound;caudalblockanesthesia;pediatric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46-02
小儿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为骶管麻醉,骶管阻滞因效果确切操作方便而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小儿骶管腔有一定的解剖变异情况或者肥胖小儿患者定位困难,所以骶管阻滞在临床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医疗超声技术不断发展,高频超声探头被广泛使用在临床操作和检查诊疗中,但是其临床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为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骶管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小儿手术患者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80例小儿手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 女16例.年龄在1.2-5.5岁之间,平均年龄(3.17±1.13)岁.体重在15-35kg之间,平均体重为(20.37±5.13)kg.手术类型包括鞘膜积液11例、尿道畸形矫正手术23例、包皮环切术21例、会阴部手术13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及手术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凝血异常、穿刺部位畸形或感染、多次手术患儿. 1.2方法术前所有患儿均禁饮食6小时,术前监护状态下肌注氯胺酮8mg/kg、长托宁0.01mg/kg,术前已经开放静脉通路的患儿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长托宁0.01mg/kg.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标并且给予面罩吸氧.基础麻醉后的患儿摆放左侧屈膝体位.观察组患儿先用超声(GE公司LogicBookXP,频率2-5MHz)对骶管和骶裂孔实施扫描,使用无菌内镜隔离包膜包裹高频探头,涂抹一次性无菌耦合剂,采集到清晰的骶管超声影像后对探头进行固定,然后使用22G 留置针头在距离探头尾侧的0.5cm-1cm 处进针.经穿刺针回抽确定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0.5%的利多卡因1-2ml,观察有无局麻药中毒及全脊麻表现,无上述征象即给予0.25%的罗哌卡因0.5-1ml/kg.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骶管穿刺,传统体表标志骶裂孔定位,阻力消失法确定硬膜外间隙置管,之后给药同观察组.两组均在药物注入10min后用针刺法在其手术区域测试阻滞效果:患儿安静、循环稳定、术中无体动视为阻滞成功.手术中给予复合丙泊酚静脉泵注维持镇静麻醉,阻滞失败的给予气管插管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儿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骶管阻滞成功率.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患儿穿刺次数减少、穿刺时间短、骶管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超声在临床麻醉的神经阻滞、血管穿刺等方面的应用报道越来越多[2-4].超声影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外周神经阻滞已有10多年的历史,超声成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可视化的便利.骶管麻醉属于区域麻醉,其不仅能解除疼痛,改善麻醉效果,更能减少全身麻醉的负面作用.因骶管解剖变异性很大,骶裂孔畸形、解剖变异、骶裂孔闭锁等变异会导致穿刺过程比较困难,采用传统的阻力消失法行骶管阻滞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失败率.研究发现[5],传统骶管阻滞麻醉方法时骶管内注入空气可在脊神经周围形成气泡,使得阻滞效果呈现出斑片状,致使麻醉失败且有空气栓塞的可能性.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是一个方向.在超声直视的状态下可以使用超声系统实时的观察到注射生理盐水或者麻药到硬膜外腔或者骶管腔出现的硬膜外腔扩张或者液体流动.有学者[6]发现,超声引导在骶管麻醉中导管或者针的位置正确的敏感度可达96%,在临床运用中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骶管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对小儿手术患者在高频超声定位和引导下行骶管阻滞麻醉简单安全,明显减少穿刺时间和次数,并且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该方法在麻醉工作中安全有效,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李立,张奉超,彭蓓,等.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与联合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腔镜手术应用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1):174-175.2] 韩传刚,江云,王力基,等.超声实时引导在肥胖患者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3):258-259. [3] 张勇,张中军,陈肖,等.超声实时引导在肥胖患者腰段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5):458-459. [4] 吴婕,程达,周敏.超声引导在小儿骶管阻滞穿刺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 2014,36(9)802-803. [5] 陈煜.实用小儿麻醉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8.6]
SchwartzD,RaghunathanK,DunnS,etal.Ultrasonographyandpediatriccaudals[J].AnesthAnalg,2008,106:97-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