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用量规律探析_辛增平
中药药物剂量应返璞归真
中药药物剂量应返璞归真1,关于细辛的用量,古人有“用不过钱”之说,始发此论者,乃宋人陈承,他说:“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
”嗣后,医家大都承袭其说。
但也有反对者,如张隐庵、陈修园等皆持异议,陈氏将其斥为“邪说”。
然而对于这种用量习惯终亦难以力抗之。
至今临床,对细辛多不敢用过一钱。
作者应用此药之经验,每用于危重疑难之病症,获效良多,且其用量也不为一钱所限。
林×,男,46岁。
七天前畏冷高热,继即上吐下泻,日数十次,旋而吐下黑褐色粘液,神识昏迷,住某医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伴休克”,邀请作者会诊。
患者面色黯晦,气微息短,昏迷不醒,四肢厥冷,吐泻不止,粘液中带有血丝,不腥不臭,口唇虽干,饮则欲呕、舌质淡、苔白滑,六脉有如游丝,重按全无,乃亡阳之证,处以人参四逆汤合吴茱萸汤加减,药用西洋参7克、吴茱萸14克、细辛14克、制附子16克、干姜12克、花椒10克、炙甘草12克,水煎频服。
连尽三剂,神清泻止,继以健脾补气,以善其后。
方中细辛的用量14克,超过了四钱,且连进三服,起病人于垂危。
治疗冷哮也可重用细辛,如辜××,男,56岁。
哮喘十余年,秋冬为甚,半夜后剧,痰多白粘,口干、胸闷、心悸、喘剧则不能平卧、小便频数而有余沥,大便溏薄。
舌淡紫,苔白腻、脉细弱。
病因脾肾阳虚,元根不固,华盖失煦,气机失纳。
因以胎盘粉、西洋参、蛤蚧、钟乳石、川贝母研末为散,治其本,并用桑白皮、苏子、芥子、陈皮、半夏、枇杷叶、冬瓜仁、沉香、炙甘草、细辛等煎汤以治其标。
其中细辛的用量达到了15克。
复诊时诸恙皆减轻,予前方出入,仍用细辛10克,服六剂。
续用散剂及肾气丸而向愈。
脾肾阳虚的泄泻,多有寒湿凝聚。
在健脾温肾之时,还加以祛散之品,而细辛亦为要药。
如方××,女,38岁。
腹泻月余,屡治无效。
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症见脐周闷痛,腹中雷鸣,便如腐酱而不臭,日三四次,食欲不振,小便清长,神疲体瘦,舌苔淡白,脉沉细弱。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第34卷总目次
七情之 七#及各情涵义 ………… 张光霁, 张 燕( 3) : 297 基于 络病#理论的消渴变症病机探析 ……………………
………………… 郭丽群, 张红丽, 刘巧芬, 等( 3) : 299 食材内涵古今辨析 …… 谷英敏, 柴可夫, 马 纲( 3) : 301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 ………………… 杨素芳( 3) : 303 孟河马培之外科学术思想探析 ……………………………
宋金元伤寒学中审证求因理论的发展 …………………… ……………………… 黄兰英, 李其忠( 指导) ( 5) : 642
关于 时病论! 的文献研究 ……………… 郑秋霞( 5) : 644 温经汤论 ………………………………… 何 任( 6) : 801
湿热病篇! 对下焦湿热证的论治探讨 …………………… ……………………… 宋恩峰, 项 琼, 刘 蒙( 6) : 802
………………………………… 梁茂新, 范 颖( 1) : 19 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 章 健( 1) : 21 中医 疫病#病名规范化初探 ………………………………
……………………… 陈少丽, 陈德兴, 文小平( 1) : 23 绮石虚劳方配伍规律探析 ……… 于华芸, 赵 艳( 1) : 24 浅谈方剂配伍 …………… 杨力强, 刘濮滑, 李 丹( 1) : 26 浅谈吴茱萸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
……………………… 周奇峰, 吴亚旭, 路 晔( 3) : 305 六经表证临床症状规范化初探 ………… 黄建波( 4) : 456 现实与传统的冲撞和对接 读 伤寒论现代解读! ……
………………………………………… 张再良( 4) : 467 浅谈中西医的 分#与 合# …………………………………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作者:路鹏胡久略郭娟等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5期关键词: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方剂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18-03仲景之方素以组方严谨,功效卓著垂范于世,其所创制的方剂,不但方证对应,而且用药精炼,其中尚寓有至精至妙的配伍方法,诚为后世用药配伍组方之典范。
笔者仅就仲景对辛味药物配伍运用的规律探讨如下。
1辛苦合用1.1辛开苦降味辛多升提性散,能通、能行、能开结,具有开结除痞,升清降浊之功;味苦能降能泄,具降泄清热、燥湿、逐瘀之效。
辛苦相合,可通气开结,泄邪降逆,升清降浊,消痞除满,后世称之为辛开苦降,或辛通苦泄之法,能分解寒热、祛痰湿、蕴热、瘀血等。
其特点是通过辛开苦降而使清浊各循其道。
仲景常用干姜或生姜、半夏等辛温之品,配黄连、黄芩等苦寒之药,组成苦辛通降之剂,运用于痞满、结胸等病。
如半夏泻心汤治少阳病误下,损伤中阳,邪热内陷中焦,以致寒热互结,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痞塞之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以干姜之辛热以温脾祛寒,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降泄邪热,伍以半夏之辛散开结、和胃降逆,参、枣、甘草益气补中,以正升降,是仲景治寒热错杂,虚实兼夹致痞的常用配伍。
他如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皆亦仿此。
仲景小陷胸汤用黄连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痞,半夏之辛燥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二者合用辛开苦降,清热涤痰,除痰热互结于心下之痞。
又味苦降泄下瘀,辛能通行血脉,有助祛瘀,故辛苦并用有行血祛瘀之功,如仲景桃核承气汤中桃仁味苦破血祛瘀,大黄苦寒下瘀泄热,桂枝辛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大黄破血祛瘀之力,又防寒凉凝血之弊,如此相伍能破血下瘀,治下焦蓄血之证。
后世之方如左金丸、香连丸、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均合辛开苦降之意。
1.2辛苦宣降辛能开宣肺气,苦能降泄肺气。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
且肺气宣降相因,肺气不宣则可致上逆,肺气不降则有碍宣发。
方剂配伍实验研究近况及思考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辨证, 确立相应的治 法之后, 按照组方原则, 选择恰当的药物和剂量, 制成一定 剂型, 用于防治疾病, 增进健康的用药形式。方剂的配伍理 论是方剂学理论的精髓, 方剂配伍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 到 其 临 床 疗 效 。方 剂 的 配 伍 规 律 一 直 是 古 今 医 家 苦 苦 探 寻 的焦点, 也是近年来方剂研究的重点课题。长期以来, 对复 方中药与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凭经验来理解的, 传统的配 伍理论包含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经验认识, 但现代科学要 求我们不仅要观察和描述事物的现象, 更要解释和说明其 本质。时代的进步, 技术的发展, 使通过实验研究来认识配 伍理论, 并为从实验理解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可能。 而且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 就必须要有强有力 的证据证明组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因此复方配伍的实验 研究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占 有 重 要 的 位 置 。 自 上 世 纪 60 年代以来, 对中药复方配伍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重视, 而且取得了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进 一步丰富了方剂学理论, 也有效地促进了方剂的临床应 用。本文就近年来方剂配伍的实验研究概况作一回顾, 并 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下: 1 方剂配伍的实验研究近况 1. 1 方剂配伍的药理研究 从药理角度探讨方剂的配伍 关系, 主要是以经方研究为配伍研究的切入点, 明确方剂 配 伍 中 君 药 的 作 用 , 药 物 配 伍 中 相 使 、相 杀 等 配 伍 药 物 之 间的关系。
《 甘肃中医》2006 年第 19 卷第 10 期
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有温度的中药宝典)方剂的运用,既有严格性,又有灵活性,但加减贵在变通,古人所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医生只有知常达变,才能适应盘根错节的病情。
组织药方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所谓“病有千变,方亦有千变”,但方剂的组成,又是极为严密的。
同一方剂,如果有一味药的加减或者剂量有所变更,整个方剂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清热的黄连,配半夏则止呕,合木香则止痢,伍吴莱萸则治吞酸。
又如黄芩,配猪胆汁能泻肝火,配桑皮能泻肺火,合白术则安胎,伍白芍能止痢。
方剂的变化形式,约有以下四种:1.药味增减的变化即指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使该方作用更切合病情。
至于主药,只可增(如麻黄汤增石膏同为主药之大青龙汤)不可减,否则属另组新方了。
例如:桂枝汤主治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等,若兼喘咳,则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降逆平喘。
又如养阴方中,如相火过亢者,则加知母、黄柏以泻相火之有余;如系肾阳虚衰者,则加附子、肉桂以阴阳并补;兼肝虚目暗、眩晕者,则加袧杞、菊花以滋补肝肾。
2.药量轻重的变化方剂中的药量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同一方剂,药量不同,效果迥异。
如病证急重,如不相应重用方药,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证情较缓,剂量倘不减少,则又药过病所而反为害。
故清代王清任说:“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
“日本人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
“如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同由厚朴、积实、大黄组成,前者以厚朴为主,主治腹部胀满;后者以大黄为君,主治便秘。
加大四逆汤中附子、干姜之用量,增加其通脉之功,名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芍药汤,主药仍是桂枝,只在方中倍加芍药以缓急止痛,主治桂枝汤证兼腹满时痛者,扩大了原方的治疗范围。
不但经方如此,后世方亦可从之演变。
例如《金匮》之积术汤,金元时张元素改为积术丸。
同由积实与白术组成,积术汤重用积实,主治胱腹积滞坚满,积术丸以白术为君,则成为健脾和中,扶益中焦的方剂。
肾气丸功用主治探疑
肾气丸功用主治探疑作者:辛增平张爱玲杨宜花【摘要】肾气丸为补益方,各类教材均以其为功用补肾阳、主治肾阳亏虚证。
试从肾气丸的方名、组方配伍用药、原方组方思路、主治病证、临床应用变化方面探析其功用、主治疑点,并由此提出该方功用为补肾气非补肾阳,主治肾气亏虚,气化失司证而非肾阳亏虚证。
【关键词】肾气丸;功用主治;疑点探析肾气丸源于《金匮要略》,又称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八仙丸、补肾八味丸。
1至5版《方剂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均以为功用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证,6版、7版及“十一五”《方剂学》规划教材功用均改为补肾助阳,虽已纠正“温补”之明显错误,但对肾气丸的功用、主治、药物配伍内涵理解仍未脱离固有的认识圈。
对此,笔者颇有不同见解,认为作用应是补肾气,化气利水,主治当属肾气亏虚,气化失司证。
本文就该方组方原旨、配伍用药、功用主治方面提出拙见。
1 主治证当属肾气亏虚而不是肾阳不足。
肾虚的病证大体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精虚、肾气虚四个方面,四者间既有紧密的联系,也具独立性,《中医基础学》(全国统编教材)明言:“若肾虚而无明显寒象或热象的病证,一般常称为肾气虚或肾精亏损”。
所以,习惯上把肾虚而寒象明显的病证称为肾阳虚,把肾虚而热象明显的病证称为肾阴虚,把肾虚尤生长发育、生殖失调的病证称为肾精亏虚,把肾虚以水液代谢失调和肾不摄藏为主的病证称为肾气亏虚。
追溯肾气丸的原方主治共五条:一是脚气;二是虚劳腰痛而小便不利;三是痰饮;四是消渴小便反多;五是妇人转胞不得溺。
不难看出,上述五种病症名称有异,但病机皆为肾气亏虚,气化开合失司所致水液代谢失调而无明显寒热征象的病证。
病虽各异,治同肾气丸,意在振奋肾气,调整气化而病愈。
《方剂学》教材认为主治是肾阳不足,并提出“身半以下常有冷感、阳萎、早泄”的症状要点欠妥,不符合原方主治证病理范围,究其因,不外两点:一是受古代医家对本方临床变化运用的影响。
肾气丸历经1千多年,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方中的桂枝改为肉桂、桂附用量各增至2两伊始,为了适应临床病理变化的需要,药物及用量调整加减各异,其间不乏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等补阳药物加味使用者,由此,也逐渐演变成一首可治肾阳亏虚证的方剂。
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药配伍规律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
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中药配伍规律百味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介绍方剂药效与剂量的关系中医临床治疗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遣药组方,确立药味多少,定其用量大小。
因病有轻重之分,表里之别,虚实不同,亦有上、中、下三焦之属,只有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确定药量大小,才能把握治疗效果。
方中药必适量,过大过小对治疗都有影响,如果病重药轻则杯水车薪,不足以胜病,病轻药重更会耗伤正气或造成中毒,甚至置人于死地,所以正确掌握中药的用量至关重要。
1:方剂中主药剂量改变致使功用改变《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
小承气汤中大黄用量倍于厚朴,其功能泻热通便、消痞除满;厚朴三物汤中厚朴倍于大黄,治腹满痛而大便秘结。
厚朴大黄汤,则治支饮胸满,兼有腑实便秘者。
其药量在三方中各不相同,功效侧重点亦不同。
《金匮要略》枳术汤方、《内外伤辨》枳术丸,两方同为枳实、白术二药组成,但枳实汤中的枳实用量(70克),倍于白术(30g),故以消积导滞为主;枳实丸中的白术用量(60g)倍于枳实(30g),故以健脾和中为主。
补阳还五汤中用不同剂量的黄芪治疗脑梗塞恢复期对比观察,黄芪剂量为其余各药量总和的5倍以上,用黄芪每剂为120g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最明显,而60g者次之,30g者最不明显。
药理研究证实,甘草与甘遂配伍应用,用量相等时无相反作用,且能解除甘遂的毒性,若甘草用量大于甘遂时,则有明显的毒性反应,甘草用量越大毒性也越大。
按中药理论,甘草反甘遂,药理研究又证实其解毒作用,这进一步又说明药物在配伍时,剂量的大小、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疗效的影响很大,一旦比例发生改变,则导致药理作用改变。
以上说明,临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辨证正确、针对主症重用主药,组方合理,配伍严谨,药量比例合适,中药质量货真道地,调剂和煎制认真,疗效方可突出。
2:方剂中主药剂量变化导致疗效下降徐灵胎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五脏病证方剂配伍规律探讨(二)
江西中医药 2 0 07年 6月第 6期总 3 卷第 2 4 8 9 期
五脏 病证方剂 配伍规律 探讨 二)
★
赵 海梅
刘端勇
许锴
辛增 平
( 江西 中医学 院
3 00 ) 3 0 6
关键词 : 脏病证 ; 五 配伍 规 律
中图分类 号 : 8 . R295
脾主运化 、 升清及统血 , 其性喜燥而恶湿。外感
六淫 、 饮食 不节 、 志 不 畅 、 天 禀 赋 不 足 等各 种 原 情 先 因均可 导致脾 脏 功能 失调 , 虚 、 湿是 脾 系病 证 的 脾 脾 两个 主要 方 面 , 失健 运 , 脾 水谷 不化 , 湿 内停 , 水 脾气
苡仁、 白扁豆 、 茯苓等 。但若脾 阳不足或 胃阳
连 朴饮 中用 黄连 、 子 , 连 平 胃散 中配芩 连 以疗湿 栀 芩 郁化 热 干 姜 、 () 生 姜温脾 暖 胃 , 中平 胃散 中干 姜 以温 中散 寒 以除 理 湿, 实脾 散 中配 干姜 、 附子 温 中健脾 以利水 。 33 脾 虚病 主 方 配伍 特 点 . 饮食不节 、 老久病、 年 情 志不 畅 、 感 六邪 均可 导致 脾气 亏 虚 , 外 脾气 亏虚又 是 引发 多种 虚证 的根 源之 一 。 因此 调 补脾 胃是 治疗 虚证 的一 个 关 键 , 补 脾 胃 的方 法 , 仅 能起 到 益 调 不
・
气、 生血 、 祛湿、 化痰之功 , 还能因治疗脾虚而改善其
1 ・ 9
维普资讯
J A G dJ RN  ̄ N X OU AL OFT A I I N HI E E ME C N E R D T O AL C N S DI I
它脏腑的功能。调补脾 胃除了在上述用药特点 中谈 及的特点之外 , 还有下面两点值得注意 : () 1补脾必先开 胃。胃主受纳 、 腐熟水谷 , 为脾
五脏病证方剂配伍规律探讨(一)
3 讨 论
病植 物神经 病 变 的早期诊 断 指标之 一 。补脾 益气 汤
具有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和调节 胃肠运动作用 , 可降 低血清 胃泌素水平 , 促进受损植 物神经功 能恢 复。 补脾益气汤治疗糖尿病腹泻临床疗效可靠 , 明显 无 不良反应 ,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注 : 清 胃泌 素 正 常 参 考 值 为 ( 4 5 2 5 n / 血 6 . ±3 . )g L
两组血清 胃泌素在治疗前 明显升高, 治疗后均 明显下降 , 且治疗组明显低 于对照组 。 23临床疗效 治疗组 临床治愈 2 例 , 效 9例 , . 1 有 无效 2 , 例 总有效率为 9 . %; 3 8 对照组临床治愈 1 8 例, 有效 1 , 0例 无效 3例 , 总有效率 为 9 .%。经 03
情 志所伤 , 禀赋 不足 , 老体衰 , 年 久病失养等 常易导致心 生理 功能 异常 , 引起血脉运行 障碍和神 志精 神活 动异常 。心
症状无 明显改善, 舌脉象无明显好转 , 大便不成形或
服药期 间腹 泻次 数 尚能减 少 , 停药 后立 即复 发者 。
湿止泻; 肉豆蔻涩肠止泻 ; 五味子和胃生津。诸药合 用, 健脾益气 , 化湿止泻。本研究观察到补脾益气汤 治疗能较好改善患者腹泻症 状 , 总有效率高 于易蒙
停。
2 2 对血 清胃泌素的影响 .
见表 1 。
表 1 治疗前后 两组血清 胃泌素水平 比较 ( ±5 / g L ) n・一
糖尿病腹泻一直是糖尿病治疗 中的难点之一 , 糖尿病腹泻时血清 胃泌素水平 明显升高。现代医学 研究表明[ , 3 血清 胃泌素水平 的升高 可作为糖尿 ,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
中医方剂药量增减的变化与其药力作用药量加减变化是最大多数一种情况,平时临床上多用的一类,是主病、主证没有变化,你改变药量是改变方剂的药力。
主病、主证不变,药物的结构、配伍关系,君臣佐使基本不变,原方它确定的量,甚至于有些量的比例,你给他改变了,增大了,或者减少了。
那是为了什么?主病、主证不变,它病情的轻重和兼证程度不同。
你再调整。
这种情况,那我们改变原有选择方剂的用量常见的。
所以在这里这种药量增减变化,不是作为讨论主要的。
因为我们现在,像中医曾使用当中,都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的在用量。
极少就是完全按古方,它是多少就多少。
仲景用三两,那我们现在就折合时代特点,大致三钱,就是十克左右。
并非如此。
很多所谓的量,要学生记的量,除了少数方以外,大多是它用量特点。
特点就包括比例。
常用方用量范围里,大剂量、中剂量、小剂量,这类的一个特点。
不是死记的就是几克。
因为中医它要结合,因人因地因时来确定。
不像西医,西医你是东北的,海南岛的,按公斤体重一算就完了。
这个用量一出来以后,美国的、中国的、英国的,因为大家都是公斤体重这样来计算,到了一段时间发现,中国用量应该适当怎么样?但是他总体是一样的。
公斤体重,这类计算是一样的。
那中医这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很突出,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后面各论,所要求记的用量特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比例,很多方中药物之间一个比例,而不是什么绝对用量。
还有一些用量,历史上用方当中,大家都比较强调的,往往有啊,这类作为常识要知道。
但起用量不见得是那么大。
比如像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用四两,120克了,从当时,清代后期那个时候这个秤来讲,度量衡来讲,还不止120克,四两还要多一些。
那我们起动、起用的时候,可以根据证、病情、身体状况,从60克开始。
有的时候30克开始递增,逐渐增。
但你要知道它可以到这个量。
但是你不能记它是死的,就是这个量。
中风后遗症来了,你不管他体质状况,年龄状况,性别状况,全是来120克就开始行吗?那个不行。
方剂用量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方剂用量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辛增平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4(035)004
【摘要】中医方剂的用量,是方剂配伍的灵魂,运用恰当与否,与疗效、用药安全度息息相关,其中奥秘,难以言表,古今医家治病,用量大小各异,既有成功经验,也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就方剂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拙见,以供研究参考。
【总页数】1页(P21)
【作者】辛增平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9
【相关文献】
1.明代方剂用量用法与剂型研究 [J], 赵艳;
2.补气及补血方剂中白术,黄芪用量与党参用量关系分析 [J], 陈和利
3.基于方剂数据分析的中药用量历史变迁规律研究 [J], 王安妮;于晓;张瑜;朱琳;王晓菲;李学博;王振国;付先军
4.《回回药方》残卷方剂巴豆用量及炮制规律探要 [J], 贾戌生; 贾孟辉; 王娜琳; 马玉炜; 冯佳婷; 王佩佩; 刘丽; 左艳丽
5.张仲景解表方剂中麻黄的用法用量初探 [J], 秦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剂配伍实验研究近况及思考
方剂配伍实验研究近况及思考
孙有智;赵益;辛增平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06(019)010
【摘要】作为方剂学理论精髓的方剂配伍理论,历来是古今医家研究的重点.而方剂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通过对近些年来方剂配伍的实验研究概况的简要回顾,以期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反思和探讨.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孙有智;赵益;辛增平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03
【相关文献】
1.中药方剂配伍研究近况 [J],
2.中药方剂配伍研究近况 [J], 霍丹群;张伟;刘佳;侯长军;谢果
3.浅析方剂配伍规律实验研究概况 [J], 赵志亮;靳晓非
4.方剂配伍实验研究概述 [J], 富杭育
5.方剂配伍增加中药方剂活性——一项来自毒理学的实验研究 [J], 史鹏程;沈洪昇;胡人杰;姚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大剂量用药
浅谈大剂量用药
辛增平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1992(023)001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辛增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浅谈局部长期或大剂量用药致角膜,结膜的损害 [J], 杨秀珍;程付芳
2.大剂量附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 [J], 陈嘉斌;陈伟;徐国暑;王胜;胡琴琴;施云福;余志红;柴可群
3.基于"五因三全"原则浅谈沈宗国大剂量用药经验 [J], 赖继伟;郑峰
4.临床药师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排泄延迟致急性肾损伤伴癫痫发作患者的用药分析和监护 [J], 汪皖青;黄立峰;朱建国;陈蓉;侯幸赟;伊佳;陈万生
5.大剂量甲氨蝶呤的用药规范性及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J], 张小丹;孙言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辛散_圣济总录卷一一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细辛散_圣济总录卷一一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细辛散_圣济总录卷一一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细辛(去苗叶)1两,芎䓖1两,藁本(去苗土)1两,独活(去芦头)1两,地骨皮半两,蒺藜子3分。
(5)1.2.功效:牙齿疼痛,头面浮肿,吃冷热物不得;头风鼻塞。
(5)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57%:独活散 (5)2.1.组成:独活、地骨皮、细辛、芎䓖、菊花、防风(去叉)、甘草(炙)各等分。
(5)2.2.原方对照:细辛(去苗叶)1两,芎䓖1两,藁本(去苗土)1两,独活(去芦头)1两,地骨皮半两,蒺藜子3分。
(5)2.3.加:菊花、防风、甘草 (5)2.4.减:藁本、蒺藜子 (5)2.5.功效:气虚感风,或惊恐相乘,肝胆受邪,使上气不守正位,致头招摇,手足颤掉,渐成目昏。
(5)2.6.来源:《三因》卷二。
(5)3.相似度50%:芎䓖汤 (5)3.1.组成:芎䓖3两,当归3两,独活4两,细辛4两,白芷4两。
(5)3.2.原方对照:细辛(去苗叶)1两,芎䓖1两,藁本(去苗土)1两,独活(去芦头)1两,地骨皮半两,蒺藜子3分。
(5)3.3.加:当归、白芷 (5)3.4.减:藁本、地骨皮、蒺藜子 (6)3.5.功效:风齿,口气臭。
(6)3.6.来源:《外台》卷二十二引《广济方》。
(6)4.相似度50%:芎䓖散 (6)4.1.组成:芎䓖2两,薏苡仁2两,细辛1两,防风(去芦头)1两,地骨皮1两,柳枝(锉)1两。
(6)4.2.原方对照:细辛(去苗叶)1两,芎䓖1两,藁本(去苗土)1两,独活(去芦头)1两,地骨皮半两,蒺藜子3分。
(6)4.3.加:薏苡仁、防风、柳枝 (6)4.4.减:藁本、独活、蒺藜子 (6)4.5.功效:牙齿动摇疼痛。
(6)4.6.来源:《圣惠》卷三十四。
(6)5.相似度50%:芎䓖散 (6)5.1.组成:芎䓖1两,当归1两,独活2两,细辛半两,白芷半两。
中医治疗--中医方剂用药剂量?说明
中医治疗--中医方剂用药剂量说明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01—中医用药的剂量日人渡边熙言:“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
药量的决定,须根据患者体质、症状、居住地域、气候等多方面考虑。
经方人人可知,药量却难刻舟求剑。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乃艺术最高境界,医术亦如此。
说到用量的艺术,“随证施量”是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根据证本身的轻浅来选择剂量。
如果是证轻的时候,就没有必要用那么重剂;而重证的时候就一定要用到重剂。
像乌头桂枝汤方后面注释说:“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之五合。
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这是无效的时候不断加量的过程,而“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才是真正有效、有感觉的时候。
临床上,我们看到服用乌头出现这种症状,立刻吓得不得了,认为是乌头中毒,并且赶紧抢救,其实这只是“知”的表现。
我以前碰到过两例类似的情况。
其中一个是用60g乌头的病人,本来在我们医院抓药时吃得非常好,第一个月后疼痛等各方面症状都明显减轻。
但是第二个月的时候,病人忽然给我们一个学生打电话,说是吃药以后非常晕,感觉天旋地转,同时胃难受得吐了。
学生转告我的时候,我说让他赶紧去急诊室看一下,结果去了之后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特别处理,慢慢地症状就自动过去了。
后来把他的药拿过来仔细看,发现是在他当地抓的药,乌头完全没有炮制,是生的,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其实他的晕和吐就是“如醉状”、“得吐”的表现,提示着方药有效。
临床上我们见到病人有一些不良反应的时候,不应该立刻就停止用药,而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因为这可能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有效症状。
我举个例子,马钱子,一般用0.6g以下,最大剂量是0.9g。
当时病房有个病人,护士拿了4包马钱子粉给他,并嘱咐分4天吃,每天1包,也就是0.9g。
结果他把4包放在一块,一下子冲来吃了,相等于用了3.6g马钱子。
吃完药就开始出现比较兴奋,特别爱说,多言多语。
其实,这正说明3.6g对他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剂量,所以才会出现多言多语和相对兴奋。
中药服药之我见
中药服药之我见
曾繁平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中药服药方法得当与否,能否正确地掌握,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环节,故当予以重视,现就几个问题探讨之。
日服次数中药的日服次数,是中药最常用的服药方法之一。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所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对每首方剂的日服次数均予以详细注明。
书中根据病情和内服药物之不同,每剂药有二服、三服、四服、
【总页数】2页(P185-186)
【作者】曾繁平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545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零售药房加强服药方法指导之我见 [J], 高捷;应雪珍
2.改良服药器具及每次服药量对服用中药汤剂依从性的影响 [J], 董新寨; 艾永宁; 王丽华; 武庆君
3.象形图结合文字对老年患者中药煎剂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J], 刘辽; 程玲; 田和炳; 杨代喜; 王令权; 向蕊雪; 徐晓蓉
4.推拿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口服药物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J], 张素玲
5.口服药物中药用辅料对胃肠渗透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张靖;李盼盼;杨锐;肖新月;邹健;涂家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8 Aug .,2011星6g,地龙12g,乳香10g,没药10g,生地黄30g,粳米25g。
6剂,1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二诊: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
之后,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治疗30余剂,关节活动自如,疼痛解除。
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肩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辨为寒,再根据气短乏力辨为气虚。
方以麻黄、细辛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附子温壮阳气,散寒止痛;加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生南星通络散寒,化痰止痛;地龙通络舒筋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化瘀止痛;粳米顾护胃气,兼防辛散药伤胃。
诸药合用,以奏其功。
◆方剂用量规律探析辛增平,丁舸,姚凤云(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收稿日期:2011-05-18作者简介:辛增平(1953-),男,江西万载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抗衰老及保健方药的配方及临床研究。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
方剂是由中药特定的配伍及其用量、剂型、用法构成。
而用量的合理性则是方剂疗效与否举足轻重的因素。
自古以来,有大方重剂取效者,也有小方轻剂建功者,这说明,量不拘泥于轻重,关键在合理,正如张锡纯所倡导的,“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但如何控制好用量的火候,又无客观标准,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之说。
本文试从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探讨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1 方剂配伍需要用量宜有大小一般说,君药用量大,使药量宜小,方剂中主要部分药物用量宜大,辅助部分药物用量宜小。
方剂配伍有科学的原则,每种药物有特定的位置和作用,君药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量不大则药力不强,不能起主导作用;佐使药是方中的次要成分,必须量轻,否则,会分散药力,甚至改变方剂的寒温补泻升降性质。
故李东垣云:“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防病矣”。
岳美中说使药不过钱,而尤其是当一些特殊病证配方需要时,君药更要大剂量的投入。
例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君药为生地,宜重用,原方用量1斤,现代处方用量宜50~100g,佐使药桂枝、生姜、酒宜轻用。
临床体验生地非重用不足以补虚复脉,该方效与不效,与地黄的用量轻重着密切的关系。
岳美中曾谈及某医治一脉结代、心动悸者,投炙甘草汤无效,请其明示,究其原因,即因处方药量未按原方要求,后增生地用量服之,4剂病效。
再如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的补阳还五汤,重用君药黄芪4两,轻用佐药归尾、赤芍、红花、桃仁、地龙、川芎各1钱,黄芪5倍于行血药总量,这样才能大补元气起废痿,使气旺血行。
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具溶栓和抗凝作用,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对18例瘀血病患者和23例健康人的血浆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瘀血病患者的血浆纤溶酶活性远比健康人低,纤维蛋白质则高于健康人组织的水平,应用本方后,明显提高溶酶的活性,降低纤维蛋白质。
上述两个作用,通过不同药量组的比较,结果证明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黄芪高剂量组作用显著,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
日本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表明,用本方治疗脑血栓,有效率95%,而黄芪是一味至关重要的药物,虽不是血分药物,但能促进淋巴的循环,如果去掉或减量,患者则感头晕,身体不适,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故黄芪5倍于它药确属临床经验,本方的配伍,着实令人惊奇。
2 方剂规格不同用量宜有大小小方剂量宜大,大方剂量宜小。
小方少则1、2味药,多不过3、4味药,需要加大用量,才能起到力专效宏的目的。
例如治热毒炽盛之脱疽的《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金银花3两,玄参3两,当归2两,甘草1两,水煎服,连服10剂。
该方取效的特点,就在于量大力专,连续服药,临床也体会到,如量小时间短则难见疗效。
又如《千金要方·消渴病》黄连丸,重用生地配黄连,现代有人以30~90g 生地配1.5~5g 摘 要:方剂用量的合理性与方剂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但自古以来,中医方剂用量尚无客观标准。
文章以中医名方之配伍及现代研究、古今医家用药之经验为研究资料,试从方剂配伍需要有用量大小变化、方剂规格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病情轻重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年龄体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脏腑特性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地区季节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药物性质不同有用量大小变化、剂型之不同而有用量大小变化8个方面探究方剂配伍的用量规律。
关键词:方剂用量;规律探析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054- 02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黄连为汤剂,治疗糖尿病获良效。
历代医家中,以小方量大治病者可谓不乏其人,已成共识,张仲景323方,5味药以内的占70%以上,230余方,很多都是药少量重之小方,故仲景方以“药专力宏”而著称。
诸如白虎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茵陈蒿汤、五苓散等。
大方剂量宜小,大方多味药配伍,可协同增强疗效,故用量不宜太大,原则宜轻,太大则容易产生毒副作用,适得其反。
历代医家中,善用大方量小者,当属李东垣。
例如《脾胃论》清暑益气汤:黄芪、苍术、升麻各1钱,人参、神曲、橘皮、白术各5分,麦冬、当归、炙草各3分,青皮2分半,黄柏、葛根、五味子各2分。
补中益气汤:黄芪5分,炙草5分,人参、陈皮、白术、升麻、柴胡各3分,当归2分,为药多量轻典型大方。
3 病情轻重不同用量宜有大小危重急证剂量宜大,病轻慢性病剂量宜小。
病情危重,病机深重,病发新暴之时,非大剂量不足以治之,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病重药重,则病当之。
例如清代余师愚之清瘟败毒散,共14味药,方中生石膏大剂6~8两,生地大剂6钱,黄连大剂4~6钱,犀角大剂6~8钱。
意在急以大队寒凉之品,直折火毒燔灼之势。
又如张锡纯镇肝熄风汤,主治阴虚阳亢、气血逆乱证,方中牛膝、代赭石各1两,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各5钱,意在迅速镇潜肝阳而治标,以除重证阳亢、甚或阳亢化风之中风危重病象。
邪轻正衰,用药不能纯补、峻泻,不能过偏寒热,处方药物可多量宜轻,药多便于全面兼顾,量小取其药力平缓无太过之虞,否则有损正气,或虚不受补。
例如八珍汤,人参、白术各1钱,甘草5分,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慢性病气血亏虚。
又如《和剂局方》逍遥散,8药研粗散,每服2钱,水煎服。
吴鞠通言此方治肝气郁结,用量甚少,配以精神劝导,常获良效。
4 年龄体质不同用量宜有大小年轻体壮剂量宜大,老幼体弱剂量宜小。
年轻体壮,血气方刚,抗御力强,患病之后非大剂量不足以祛邪,因为体质壮者机体反应性强,感邪程度也重,必须效专力宏。
老年人体质渐衰,幼儿体小质嫩,正气未充,均难以胜药,抵不住强效攻击,轻者加重病情,重则危及生命,故用量宁小勿大,要恰到好处,现代儿科名医董廷瑶提出小儿用药六字诀:轻、巧、简、活、廉、效,轻即包含着处方用量宜轻。
例如张仲景《伤寒论》十枣汤,“强人一钱匕,羸人半钱匕;四逆汤,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提出根据体质调整用量。
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众多儿科补泻方,泻白散、导赤散、泻黄散、泻青丸、六味地黄丸等整体用量均轻。
重庆陈源生之母患颠顶痛,胸口手足冷、呕吐,投吴茱萸汤,不料药后吐甚病加剧,为此求教其叔祖父陈济普,诊后方药对路,思之年老体弱,认为吴茱萸量过重,减其半,并加黄连5分以制之,一剂而安。
5 脏腑特性不同用量宜有大小一般而言,肺、脾脏腑病证剂量偏轻,因为肺为娇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宜轻灵不滞中,泻宜祛邪不伤中。
例如治肺咳的《温病条辨》桑菊饮:桑叶最重2钱半,薄荷8分,称辛凉轻剂;桑杏汤:桑叶1钱,杏仁1.5钱,沙参2钱,贝母1钱,香豉1钱,栀皮1践,梨皮1钱;《博济方》华盖散为散服2钱水煎服。
诸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药物用量均在3钱以下,大多1钱左右。
脾病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二陈汤、平胃散等,整体用量均轻。
薛生白《湿热病篇》载:“湿热证,呕吐不止,昼夜不安,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3~4分,苏叶2~3分,两味煎汤,服下即止”(王孟英作注:药只两味,分不及钱,不但治上焦宜小剂,而轻药也可治重病)。
肝肾病证用量偏重,因为肝肾位于下焦,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例如主治阴虚阳亢证的镇肝熄风汤,牛膝、代赭石各1两;主治肾虚火旺证的大补阴丸,龟板、熟地各1两;一贯煎生地1两。
6 地区季节不同用量宜有大小方剂用量的大小,还要考虑季节、气候、地区差异。
中医素来强调天地人相应,注意四时气候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一般而言,炎夏季节气温较高,应用温药、解表方药,通下方药剂量宜小;严寒季节,气温较低,应用寒凉方药、通下方药用量宜小;阴寒潮湿地区,应用温热药量宜大;干燥少雨,温热地区,剂量宜小;北方寒冷地区,温热药用药宜大;江南气温较高,用量宜轻。
从五行相克和脏腑相关的角度来看,用量的增减随季节而异是十分必要的。
7 药物性质不同用量宜有大小一般而言,矿物、贝壳类药物体质沉重,三五钱不过一小撮,量轻难显药力,故用量一般宜重,多在30g以上,药性特别平和,无毒力缓,及含较多水分新鲜药物用量宜偏重。
例如牡蛎散,牡蛎多用30~50g;五生饮:生韭菜、生藕、生地、生侧柏叶重用,各取汁1杯,以童便和汁服,治因热所致一切上焦出血证。
另外,炮制后质地变重了,用量比未炮制前宜大,如:熟地黄、炙甘草、炙枇杷叶、炙麻黄等,同等量的药物所含的生药成分多少不一,要想取到相应的功效,自当加大用量;炮制后作用加强了,用量宜减小,如醋延胡用于止痛比炮制前作用强;炮制后毒烈性减小,用量宜加大,如法半夏、制附子、制南星、熟大黄。
8 剂型不同用量宜有大小一般说,就同一首方剂,同一味药物,汤剂用量宜大,丸散剂用量宜小。
例如大黄,入汤剂常用量为12g,入散剂为3g,张锡纯说:一钱大黄散剂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石膏为末服6g,可抵煎汤者30g。
故有些即可汤剂又可散剂的药物,方剂用量应按剂型不同而增减,诸如川连、川贝、紫河车、细辛等。
方例四君子汤:原方散剂,四药总量2钱,现代汤剂煎服,人参10~30g,白术12g,茯苓10g;大补阴丸:原方丸剂,总量15g,现代汤剂:熟地30~45g,龟板15g,黄柏12g,知母12g,散剂用量相当于汤剂总量1/10~1/5。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