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及其社会干预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成长,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
社会工作作为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力量之一,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其他各方面介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以保障儿童的安全和权益。
社会工作介入应以儿童安全和保护为出发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家庭干预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上,家庭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实际上,儿童家庭暴力往往是由家庭关系问题引起的,因此,通过家庭干预,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可以减少或避免家庭暴力的发生。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家庭干预:1. 婚姻、家庭和解:家庭暴力问题的产生多是由婚姻家庭问题引起的,所以帮助夫妻处理婚姻矛盾、协调关系可以消除一些潜在的问题。
2. 家庭治疗:对于以家庭关系问题引起的暴力行为,家庭治疗可以有效地处理和帮助家庭成员理解和解决问题。
3. 结构性家庭干预:针对家庭中受暴儿童,适当的家庭干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到儿童的需求及其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其保护意识。
二、儿童保护儿童是最脆弱的群体,需要最好的保护。
针对受到家庭暴力的儿童,社会工作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立即保护儿童:针对刚刚发生的暴力行为,必须立即行动,将受威胁的儿童转移到安全场所。
2. 建立儿童保护机构:在社区范围内建立儿童保护机构,以提供儿童权益保护、临时庇护和咨询服务等,帮助重建儿童信心和安全感。
3. 儿童心理疏导:向受到暴力伤害的儿童提供儿童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受到暴力伤害带来的心理创伤。
三、社区预防社区预防是避免儿童家庭暴力发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社会工作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进行社区预防:1. 宣传教育:加强对儿童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和家庭成员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2.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儿童保护和支持的社会支持网络,为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儿童提供支持和帮助。
3. 提高法规意识:教育家庭成员和社会公众提高法律意识,防止法律薄弱环节被滥用,让儿童得到更好的法律保护。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创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作为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儿童家庭暴力问题时,需要积极介入,为受害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持与保护。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上的介入方式,以期为相关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与指导。
社会工作者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上的介入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
他们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家庭暴力的形式、影响儿童的因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技能,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危机干预能力、案件管理能力等。
这些知识与技能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干预儿童家庭暴力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上的介入需要关注多层面的问题。
他们需要与受害儿童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需要与受害儿童的家庭成员进行沟通,了解家庭暴力问题的成因和发展情况。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与相关的社会资源机构进行合作,为受害儿童提供庇护、医疗、心理咨询等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保护受害儿童的隐私,避免他们再次受到伤害。
社会工作者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上的介入需要注重家庭干预和社区干预。
对于受害儿童的家庭,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化解暴力冲突,提供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对于社区来说,社会工作者需要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儿童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社会对问题的关注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上的介入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敏感度,增强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和技术,提高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发展,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可行性。
家庭暴力干预与社会工作
家庭暴力干预与社会工作家庭暴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工作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干预家庭暴力问题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受暴力影响的家庭成员提供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干预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工作在干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采取侵犯、伤害或控制行为的行为。
统计数据显示,家庭暴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普遍性。
受暴力影响的对象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等,而施暴者可能是配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
由于家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纷纷采取了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并非常重视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干预中的作用。
二、家庭暴力干预的重要性家庭暴力干预的目的是保护受害者免受暴力伤害,同时也需要帮助施暴者改变其侵害行为。
合理的干预措施能够在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后提供紧急支持和安全保护,避免进一步伤害的发生。
家庭暴力干预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受害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够在家庭暴力事件中为受害者提供安全的庇护场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重建信心和独立能力。
2. 制止暴力行为:通过对施暴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暴力行为的错误性质,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改变侵害行为。
3. 处理后续问题:家庭暴力后,幸存者往往面临着多种问题,如法律纠纷、工作失去、心理创伤等。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干预过程中不仅提供安全支持,同时也需要提供现实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
三、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干预中的角色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干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存在,既关注受害者的利益,又关注施暴者的改变和复原。
以下是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干预中的具体职责:1. 评估和干预计划:在干预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需要全面评估家庭暴力事件的情况,包括暴力的频率、严重性和受害者的需求等。
根据评估结果,他们会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以确保受害者的安全和施暴者的改变。
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和应对
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和应对近年来,儿童暴力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儿童暴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儿童自身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暴力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家庭冲突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出现。
首先,家庭暴力是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儿童在家庭中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暴力事件时,他们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并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此外,家庭暴力还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使他们产生愤怒、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促使他们采取暴力行为来宣泄情绪。
其次,家庭冲突也会对儿童暴力行为产生影响。
当父母之间存在频繁的争吵和冲突时,儿童可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他们可能会学到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观念,并将其应用于与同伴的争执中。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儿童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
过度严厉或过度宽容的父母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暴力行为。
过度严厉的父母可能会对儿童施加过多的压力和惩罚,导致儿童产生愤怒和反抗的情绪。
而过度宽容的父母则可能忽视儿童的不当行为,使其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社会环境对儿童暴力行为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外,社会环境也对儿童暴力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暴力、同伴关系和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学校暴力是儿童暴力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儿童在学校中遭受欺凌或暴力行为时,他们可能会受到心理上的创伤,并产生攻击性行为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
学校应该加强对欺凌行为的管理和教育,以减少儿童暴力行为的发生。
其次,同伴关系也会对儿童暴力行为产生影响。
当儿童与同伴之间存在紧张和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具体策略
之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儿童家庭暴力事件。 (三)未成年人监护监督机制存在不足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是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一项重要制
度。在国际社会倡导“儿童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我国也 建立了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以保障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未成年人的权益,但由于相应的监护监督机制存在不足,难 以保障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在现实中落实。同时,现行的关于 未成年人监护监督的规定过于分散笼统,即未明确由哪些具 体的监护监督人或监护监督机构来监督监护人有没有履行 责任,也缺乏具体的监护监督内容规定,难以有力地保障未 成年人的权益。
三、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优势
(一)国家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工作在保障儿童权益方 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 于反家暴和儿童保护的政策法规都提到了社会工作。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社会工作组织在家 庭暴力预防和处置中的角色定位及权利责任。近期修订的新 《未成年人保护法》更对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做出了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建章立制,为社会 工作者参与儿童保护工作提供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 (二)专业的优势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性助人活 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拥有一套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完 善的专业方法,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专业优势 [4]。 社会工作者秉承专业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 预防、发现、干预儿童家庭暴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够将各种分散的、潜在的正式和非正式资源整合起来,为 遭受家暴的儿童提供多元化服务,使其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有效解决面临的多重问题。
如何应对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干预与支持策略
如何应对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干预与支持策略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严重而令人震惊的问题。
无论在哪个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角色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一些家庭却没有正确履行这一角色,而是对孩子进行暴力行为或虐待。
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干预和支持策略来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
首先,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禁止家庭暴力与虐待行为,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热线或网站,为受虐待儿童提供举报渠道和援助服务。
同时,政府应该提供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成员关于家庭暴力、虐待问题的认识和宣传。
其次,学校教育也扮演着预防和干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重要角色。
学校应该在教育课程中加入相关的内容,教导学生认识到家庭暴力和虐待的危害,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而对于受虐待的学生,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和帮助。
此外,媒体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报道家庭暴力与虐待事件时,不仅要关注施暴者和受害者,还要强调该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真实案例,引发公众的关注,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提供干预与支持策略。
他们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受暴力和虐待的家庭成员重新建立自信和自尊,摆脱困境。
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开展公益活动,提醒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介入到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中。
在个人层面,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加强对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关注和防范。
如果身边有发现有家庭暴力和虐待的情况,应该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及时报警或向相关机构举报,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之,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媒体、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与儿童虐待防治中的实践与挑战
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与儿童虐待防治中的实践与挑战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与儿童虐待防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中的实践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一、简介家庭暴力和儿童虐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数百万家庭遭受家庭暴力的侵害,儿童虐待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其中,提供帮助和支持,以确保受害者的安全与康复。
二、社会工作实践1. 家庭暴力干预家庭暴力干预是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防治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社会工作者通过建立联系、提供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受害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还可以组织家庭成员进行心理辅导,以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疏导紧张情绪。
2. 儿童虐待干预社会工作职业在儿童虐待防治中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者通过教育家长和监护人有关儿童权益的知识,提供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依据,并提供个案管理和辅导服务,旨在保护儿童的权益和安全。
三、挑战与困境1. 资源有限由于家庭暴力和儿童虐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中之一是资源的有限性,包括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等。
这限制了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无法提供足够的帮助与支持。
2. 政策和制度问题家庭暴力和儿童虐待的防治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关制度的配合。
然而,现实情况中政策和制度存在缺陷,不完善的法律保护和执行机制使得实际工作难以开展。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政府机构和相关组织密切合作,推动制度性改革。
3. 文化与社会观念家庭暴力和儿童虐待问题受到一些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这对于社会工作也带来了挑战。
一些文化认为家庭内部问题应该在家庭内部解决,儿童权益问题可能被忽视。
社会工作者需要教育和引导不同文化的社区成员,并推动公众意识的提升。
四、未来展望为了更好地应对家庭暴力与儿童虐待问题,社会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支持与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
其次,建立完善的政策和制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对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暴力的影响更为深远。
本文将对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及形式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身体、心理或性方面的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等。
二、未成年人在家庭暴力中的地位未成年人在家庭暴力中通常是受害者,他们往往无力保护自己,受到暴力行为的直接影响。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伤害。
三、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1. 身体健康影响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身体伤害、疾病等问题。
2. 心理健康影响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更为深远的影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3. 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造成影响,可能导致孤僻、不信任他人等问题。
四、预防和干预措施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教育意识,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2. 心理辅导为受到家庭暴力影响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3. 法律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体系,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五、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心理干预1.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对于家庭暴力受害的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建自信。
2. 心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3. 心理干预的效果心理干预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效果是显著的,可以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六、结论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干预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是指儿童在家庭环境中遭受到的身体、心理或性侵害行为。
这种暴力可能来自父母、监护人、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员,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极大伤害。
社会工作者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儿童的保护者,也是家庭的支持者,需要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来帮助受暴儿童和他们的家庭。
社会工作者需要及时介入并提供安全保护。
当有儿童家庭暴力的线索时,社会工作者需要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联系,确保受害儿童的安全。
他们需要与警察、法院、儿童保护机构等合作,采取措施保护受害儿童,例如将受虐儿童暂时送往庇护所,以保障其生命安全。
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安全评估,帮助他们寻求安全的居住环境,防止暴力再次发生。
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心理支持和辅导。
受暴儿童通常会受到严重的创伤,他们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导。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心理治疗师合作,为受害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创伤,重建自信和勇气。
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儿童家庭暴力的危害,引导他们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提升家庭成员的亲子关系和沟通技能。
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法律援助和协调。
在儿童家庭暴力案件中,法律援助和协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受害儿童争取其应得的合法权益,例如通过协助他们起诉施暴者,申请法律保护令等方式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协调各方资源,如律师、法官、儿童保护机构等,帮助受害儿童和家庭解决法律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家庭重建和社会融入。
在儿童家庭暴力问题得到解决后,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帮助家庭重建和社会融入。
他们可以组织家庭成员参加相关培训和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提升家庭教养技能,重建亲子关系。
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协调与学校、社区、医院等机构合作,帮助受害儿童顺利融入社会,重返学校和社交圈。
儿童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的介入和干预。
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问题中的干预与解决
社会工作在家庭暴力问题中的干预与解决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技能,旨在改善和解决社会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家庭暴力的干预与解决。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存在的身体、心理或性侵犯行为。
这个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受害者从暴力关系中解脱出来,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源。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和形式家庭暴力包括了多种形式,例如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和性暴力等。
身体暴力是指对受害者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心理暴力是指制造恐惧、控制和威胁受害者的行为,性暴力是指行使权力强迫受害者进行性交的行为。
了解家庭暴力的不同形式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分析和评估受害者所处的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干预计划。
二、社会工作的干预角色与方法社会工作者在家庭暴力的干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职责包括评估受害者的情况,提供安全的避难所,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咨询,协助受害者获得法律援助,并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独立性。
1. 评估受害者的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评估受害者的情况,包括了解暴力事件的频率、严重程度以及受害者的心理状态。
这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判断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2. 提供安全的避难所对于受害者来说,逃离暴力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工作者需要提供安全的避难所,保护受害者免受施暴者的侵害。
这些避难所通常提供住宿、饮食和安全咨询等服务。
3. 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咨询受害者往往在身心上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们需要情绪支持和心理咨询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和重建自我意识。
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教授他们应对发生暴力事件的方法。
4. 协助受害者获得法律援助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受害者获得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申请保护令、起诉施暴者或寻求离婚等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受害者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保护和支持。
5. 帮助重建自信和独立性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帮助受害者重建自信和独立性。
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影响与干预
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影响与干预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然而,有些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影响青少年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 心理影响家庭暴力往往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
他们可能出现自卑、无助、易怒、孤立等心理问题,长期受虐的青少年还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2. 社交问题受家庭暴力困扰的青少年常常对人产生戒备心理,对他人缺乏信任,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自我封闭、孤立等问题,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3. 学业表现青少年家庭暴力还可能导致学业表现下降。
暴力环境的压力和紧张常常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此外,暴力经历也可能导致他们对学校和教育产生厌恶情绪,从而降低对学习的积极性。
4. 生理健康问题长期暴力环境下,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也容易受到影响。
暴力经历可能导致他们的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统紊乱、睡眠问题等。
同时,暴力经历还可能增加他们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
二、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针对青少年家庭暴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 提供安全环境首先,需要为受暴力困扰的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环境。
这包括提供给他们的住所安全,使他们免受进一步的暴力伤害。
有关部门可以提供住房援助,确保他们有一个稳定的住所。
2. 心理支持和咨询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对于受暴力影响的青少年非常重要。
心理专业人员可以帮助他们处理恐惧、焦虑、自卑等问题,并提供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同时,心理支持还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改善社交能力。
3. 建立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儿童保护机制是预防和干预家庭暴力的关键措施。
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建立举报渠道和保护网络,确保每一个受家庭暴力影响的青少年能够获得及时的帮助和庇护。
社会工作中的家庭暴力干预与治疗方法分析
社会工作中的家庭暴力干预与治疗方法分析家庭暴力是当前社会中一大关注问题,它对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作为社会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家庭暴力的干预与治疗方法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本文将深入分析家庭暴力的干预与治疗方法,以期能够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家庭暴力的干预方法1. 暴力干预热线与危机援助暴力干预热线的建立对于及时援助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者可以搭建一个受害者倾述与咨询的平台,通过热线电话、在线聊天等方式提供危机援助和法律知识咨询,为受害者提供保护和引导。
2. 家庭暴力现场干预一旦社会工作者接到家庭暴力报案或发现家庭暴力情况,需要立即前往现场进行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全程记录现场情况、受害者言行等信息,同时,也要对施暴者进行风险评估,以确保受害者的安全。
3. 家庭暴力干预计划家庭暴力干预计划是指社会工作者根据受害者的个体情况和家庭背景设计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制定保护令、提供法律援助、寻找安全住所、协助经济独立等方面的支持。
干预计划应基于对受害者的深入了解,以满足其特定需求。
二、家庭暴力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家庭暴力干预的重要环节。
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受害者恢复自尊、改善心理健康,并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家庭矫正治疗针对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家庭矫正治疗可以帮助其认识并改变暴力行为。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施暴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和辅导,帮助其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并引导其寻找替代性的积极行为。
3. 社区支持治疗家庭暴力的治疗不仅需要个体层面的干预,也需要社区的支持和参与。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一些相关的座谈会、工作坊等活动,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性,提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心理支持。
三、家庭暴力干预与治疗的难点与挑战1. 宣传教育的不足目前,家庭暴力问题的宣传教育仍存在不足,许多人对家庭暴力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深层次问题的了解。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近年来,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儿童攻击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敌对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攻击对象带来伤害,也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1.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其攻击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监管不力等因素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家庭暴力会模仿和学习的方式影响儿童,使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采取攻击性的方式。
而亲子关系紧张和父母监管不力则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寻求关注。
1.2 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儿童的同伴关系也对其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在同伴中学会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同伴间的攻击行为会相互传递和强化。
如果儿童身处于一个攻击性的同伴群体中,他们更容易采纳和表现出攻击行为。
此外,与同伴关系紧张、孤立或者受欺凌的儿童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作为自我保护和应对策略。
1.3 社会文化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和表现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社会对于攻击行为的接纳程度和态度不同,这会影响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认同度和采纳程度。
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会塑造儿童的行为模式。
比如,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攻击行为可能被视为成功和权力的象征,从而在儿童群体中被广泛接受。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2.1 家庭干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因此家庭干预对于解决儿童攻击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建立积极、支持性的亲子关系,提升儿童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从而减少其采取攻击行为的需求。
此外,父母应当加强对儿童的监管,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界限,引导儿童学会以更适当的方式应对挫折和冲突。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具体策略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具体策略意识唤醒是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第一步。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媒体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对儿童家庭暴力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暴力对儿童的危害和后果。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防范儿童家庭暴力的氛围。
风险评估是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重要环节。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与儿童和家庭成员的沟通、观察和记录,全面了解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暴力风险。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工具和方法,对儿童和家庭进行风险评估,评估暴力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接下来,安全计划是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儿童和家庭成员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安全计划,帮助儿童和家庭成员掌握应对暴力的技巧和策略。
安全计划可以包括寻找安全的住所、制定应急联系人、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等内容,以帮助儿童和家庭成员在暴力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儿童保护是介入儿童家庭暴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确保儿童的权益得到保护和落实。
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儿童和家庭成员寻求法律援助,提供法律知识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和行使自己的权益。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需与儿童保护机构合作,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确保儿童能够获得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家庭辅导也是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家庭成员进行个别或家庭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冲突、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成员的亲子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辅导可以包括家庭会谈、冲突解决技巧的培训、亲子关系的重建等内容,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社会支持也是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资源合作,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包括心理咨询、经济援助、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帮助,以提高儿童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策略。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儿童受到身体、心理、性或经济上的伤害或虐待的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可能来自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或其他家庭成员。
儿童家庭暴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被虐待的儿童可能会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导致他们在学校表现不佳,情绪不稳定,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也受到影响。
对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正义的实践。
在儿童家庭暴力的情况下,社会工作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受虐待的儿童提供支持和保护。
以下是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的一些主要措施:1.评估和干预:社会工作师需要对家庭暴力情况进行评估。
他们可以与受虐待儿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他们也会与家庭成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面谈,收集更多信息。
根据评估结果,社会工作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为儿童提供支持和保护,同时也提供支持和培训给家庭成员,帮助他们改变暴力行为。
2.保护和安全计划:在儿童家庭暴力的情况下,保护受虐待儿童的安全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师可以与儿童一起制定安全计划,教他们如何处理危险情况,并提供紧急联系方式。
在高风险的情况下,社会工作师还可以与警察和相关机构合作,确保儿童的安全。
3.心理支持和咨询:受虐待的儿童经历了创伤,需要心理支持和咨询来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社会工作师可以提供心理支持的服务,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提供合适的建议和引导。
他们还可以为儿童提供持续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逐渐从暴力的创伤中恢复过来。
4.法律援助和司法程序支持:社会工作师可以在法律援助方面提供支持。
他们可以向受虐待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法律知识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协助他们寻找合适的法律援助机构。
社会工作师还可以在司法程序中提供支持,例如陪同儿童和家庭出庭作证,保护他们的权益。
儿童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种方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受害者本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同时也对整个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未成年人作为家庭暴力的直接目标之一,更容易受到其影响,造成长期的身心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的角度,探讨家庭暴力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直接影响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在家庭暴力环境中,未成年人可能会受到直接的暴力伤害,导致身体受伤,甚至出现残疾。
另外,长期处于恐惧和压力之下,未成年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都会受到损害,导致各种身体疾病的产生。
此外,家庭暴力也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导致其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其他严重心理疾病。
二、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家庭暴力不仅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受到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往往会产生不信任他人的心理,难以建立稳固的社会关系。
他们可能会出现社交回避、孤独、自闭等问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
长期下去,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就业和婚姻关系,造成较长期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的阻碍家庭暴力还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未成年人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导致其无法正常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意识。
他们可能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情绪调节困难等问题,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展。
一些未成年人甚至可能在成年后出现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等问题,给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威胁。
四、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家庭暴力也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受到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往往在学业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可能辍学。
在职业发展上,他们可能因为心理问题或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而难以顺利就业,找不到合适的职业。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身体上的伤害,以及精神上的虐待。
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暴力可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
1.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儿童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儿童经历了身心的伤害,他们对未来感到不安全,担心自己或其他亲人会再次受到伤害。
其次,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
他们可能会模仿家庭暴力中的行为模式,对他人采取暴力行为,也可能在学校或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
此外,儿童还可能出现自尊心受损的问题,他们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无助和自责的情绪。
最后,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导致逃学、辍学的问题。
2.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幸运的是,纠正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可能的,以下是一些干预措施。
2.1 提供安全的环境保护儿童的身体安全至关重要。
当儿童暴露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时,及早将他们转移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例如亲朋好友家或专门的庇护所。
这样能帮助他们恢复安全感,减少心理创伤。
2.2 心理辅导和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对儿童的恢复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与儿童的交流和讨论,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应对策略。
2.3 建立支持体系建立儿童支持体系是另一个重要的干预措施。
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合作,提供帮助和支持。
学校可以设立儿童支持小组,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活动,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宽松的环境。
2.4 记录和报告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时,人们应当记录事件的时间、地点和细节,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例如警察或社会工作人员。
这样可以制止暴力行为,保护儿童的权益。
2.5 家庭治疗对于家庭暴力问题,仅仅干预和治疗儿童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全家人的治疗。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
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儿童实施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行为。
这种行为会给儿童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对其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社会工作者在家庭暴力干预和介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角度探讨儿童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并提出一些建议。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儿童家庭暴力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通过对家庭暴力案件的风险评估,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他们所经历的暴力程度。
这有助于社会工作者确定干预的紧急程度和方向,制定合适的干预计划,保护受害儿童的权益。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其他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合作,共同介入儿童家庭暴力问题。
这些机构和人士包括警察、法律部门、心理医生、教育机构等。
他们可以提供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协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复杂的家庭暴力问题。
通过合作,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需求,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儿童可能因为家庭暴力而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产生自杀的意念。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情感支持等方式,帮助儿童调整心态,重建自信,克服心理困难。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儿童家庭一起共同解决问题,重建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和谐。
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参与到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进中。
针对儿童家庭暴力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比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严格的惩罚机制、加强对家庭的社会工作干预等。
通过参与政策制定和改进,社会工作者可以促进社会对儿童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和完善。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更好地介入儿童家庭暴力问题。
比如加强心理辅导技能、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等。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严格遵守职业规范,保护儿童的权益和利益。
幼儿园家庭暴力的防范与干预幼儿园教师教育
幼儿园家庭暴力的防范与干预一、幼儿园家庭暴力的背景和现状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上的伤害,也会对其周围的人产生负面影响。
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家庭暴力的防范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曾受到过家庭暴力的影响,这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二、幼儿园家庭暴力的危害与影响1.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家庭暴力会给受害儿童带来心理创伤,使他们在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方面产生严重的问题。
2.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影响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幼儿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可能异常,给教师的管理和教学带来困难。
三、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重要性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点环节,幼儿园教师教育尤其重要。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师教育,才能提高教师对幼儿家庭暴力的辨识能力和处理能力。
2.提高对幼儿心理的关注宝宝们在幼儿园度过了半天或一天的时光,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
只有对幼儿的心理状况了如指掌,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有问题的幼儿。
四、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1. 观察力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孩子的微表情、言行、行为中发现可能的家庭暴力问题。
2. 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具备相关的家庭暴力防范和干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有效地干预。
3. 沟通与倾听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积极引导和帮助有问题的孩子。
五、幼儿园家庭暴力的防范与干预策略1. 提高教师的家庭暴力认知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知水平,增强对敏感问题的敏感性。
2. 建立健全的幼儿保护制度幼儿园应建立健全的幼儿保护制度,明确工作流程与措施,确保家庭暴力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3. 加强家庭教育幼儿园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家庭和谐稳定。
六、结语幼儿园家庭暴力问题的防范与干预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相关的素质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幼儿园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
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 (化名) 向我们的调 查 人 员 讲 述 了 他 在 家 里 挨 !) 岁的陶凯 打的经历: 我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改嫁后我跟继父生活在一起。 可以说, 我是在挨打中 长大的,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很多事都跟挨打有关。从两岁开始, 继父打我就成了家常 便饭, 还伴随着训斥与责骂。本来挨打跟我的淘气有关, 可后来, 父母吵架, 学习成绩不好, 拿家里的钱都免不了一顿狠揍。 由于不能忍受继父的虐待, 我 !! 岁的时候就从家里跑了出 来, 也不上学了, 从此开始了在社会上的流浪生活。从北京到天津、 南京、 徐州、 连云港…… 我住过车站、 扒过火车、 偷东西、 吸毒, 最后因吸毒钱不够花, 和两个朋友抢了一男一女的 两部手机, 犯抢劫罪, 被判处 * 年徒刑。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从这个被继父打了 " 年、 被打出家门、 闲散在社会上 ’ 年、 最终犯罪的陶凯 身 上 , 我们看到了未成年犯由 “挨 打 ” 走向犯罪的轨迹。在未成年犯管教 所, 一些孩子犯罪与家庭暴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 之苦, 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 (一) 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我们用未成年 犯 的 “性 格 特 点 ” 与 “家 里 人 对 你 怎 样 ” 进行的交互分析表明, 在家里被 “自 卑 ” , 有 %%+!- 的 孩 子 “冷 “经 常 打 骂 ” 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有 %’+,- 的 孩 子 酷” , 有 ’)+’- 的孩子 “暴躁” 。自述性格 “暴躁” 的城市闲散未成年犯有 ’’+%- , 比城市普通 未成年人高出整 ! 倍!也就是说, 性格暴躁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 而父母的打 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有个孩子曾因为打架时用刀子扎伤了人而被送 拘留了, 他说: “ 我打人是逼出来的。我的命不好, 摊上了个严厉的父亲, 我从小只要犯一点
一、 家庭暴力的社会现实
本文关注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 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社会现实: 一是未成年犯罪人 经历过家庭暴力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给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 在一定 程度上催化了他 们 的 不 良 行 为 乃 至 犯 罪 行 为 的 产 生 ; 然而另一方面, 在我国, 对家庭暴力 受害人的关注, 绝大多数集中于已婚女性, 即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而对于比已婚女性受害 人更多的儿童则远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全国未成年犯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未成年犯自述在犯罪前曾经被家人 “经常打骂” 的有 被 “赶 出 家 门 ” 的 有 (&%’ ; 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 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 #%&#’ ,
城市闲散未成年犯被家里人 “经常打骂” 的是普通未成年人的 ’%$ 倍, “ 赶出家门” 的是 普通未成年人的近 !( 倍。 需要说明的是, 本次调查涉及家庭暴力的指标是 “经常” 打骂、 和 “通常” 采取的教育方 式, 即在程度上是指频繁出现的家庭暴力, 不包括 “有时” 和 “偶尔” 的情况。另有中国青少 年研究中心 “中小学生人身伤害的处理与防范” 课题组的调查 !显示, 有 )%’" 的孩子在家里 “经常” 挨打, “ 偶尔” 挨打的高达 ’&%’" , 表示 “从未” 挨过打的有 )*%!" ; 有 !$%*" 的孩子在 表示 “从未” 挨过骂的只有 !’%+" 。也就是说, 家里 “经常” 挨骂, “ 偶尔” 挨骂的高达 &+%)" , 在我国, 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儿童占了大多数。相比较而言, 未成年犯是受家庭暴力伤害更 深的群体。 与儿童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 在我国, 无论是在社会舆论、 学术 研究, 还是社会干预措施上, 对家庭暴力的关注, 大多集中于家庭中的已婚妇女, 甚至把儿 童排除在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之外。叶晖在 “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析” 一文中指 出: “ 尽管家庭暴力一词明显带有中立性, 但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学术界的调查资料都表明, 家庭暴力几乎始终表现为一种针对性别的犯罪, 且受害者多为女性” 。与此相联系, 在对家 庭暴力特征的分析上亦未包括对儿童的直接伤害, 而只是家庭暴力造成的夫妻关系和家庭 结构问题对儿童的间接伤害: “ 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创伤,而且会直接 导致家庭和婚姻的破裂, 尤其对家庭中的青少年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 "又如王
此外, 由于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 当孩子 “学习成绩不好” 时, 通常有 #$%&" 的父亲 和 !$%#" 的母亲以打骂方式教育孩子。 用城市闲散未成年犯与城市普通学生的调查资料相对照我们看到, 两组未成年人家人 的经常性的暴力行为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见表 # 。
表# 不同群体未成年人家人暴力行为比较 (" )
・ #) ・
志红在 “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负效应” 一文对家庭暴力的解释是: “ 家庭主要成
! 员主要是夫妻双方之间经常性的暴力冲突” , 并未涉及父母对子女的暴力行为。在 “中国
知网” 自 !""# 年 $%&&’ 年 ( 月收录的以 “家庭暴力” 为 文 章 标 题 检 索 词 的 全 部 #)! 篇 文 章 中, 绝大多数是论述丈夫对妻子的暴 力 , 二次检索标题直接涉及 “儿 童 ” 、 “子 女 ” 、 “未 成 年 人” 的仅 ( 篇, 其中将父母对孩子直接实施打骂等行为作为家庭暴力分析的只有 ’ 篇。学 术界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以及对儿童受家庭暴力侵害的研究状况,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整个社 会对这一问题的忽视。 在我国的家庭中对孩子施以暴力, 主要是打骂孩子, 通常被认为是不良教育方式受到 大多数人的谴责, 但是依然屡禁不止。纠其原因主要是: 在观念上, “ 不打不成材” 是我国相 当多的父母信奉的一条古训, 这一认识的基础一是孩子是父母的, 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 义的; 二是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 “ 外人” 没有权利干涉; 三是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 打孩 子的父母没有过错; 四是很多人都知道 “打 人 犯 法 ” , 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 在法律 上,尽管现行的相关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作出了规定,但非到打孩子致伤、 致 残、 致死即触犯刑律的情况下, 父母很难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干预机构和措施上, 更远没有 达到保护儿童不受家庭暴力伤害的程度。因此, 有必要站在保护儿童的立场上, 认识家庭 暴力对儿童的伤害, 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 %# ・
小错就得挨打。他希望我成为好孩子, 可我却恨他。上初中了, 论学习成绩我是班里前 !" 名, 可还经常挨打。更使我想不通的是, 在一次体育课上, 体育老师也打了我。我为什么总 要挨打? 一气之下, 我还了手。 这样一来, 大祸临头, 学校要送我上工读学校, 为了躲避我只 得退学了。” 他说: “ 冰冷的家, 坎坷的境遇, 使我变成了一个忧愁而暴躁的人。” (二) 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相当多的未成年犯被父母打骂, 是父母 “恨铁不成钢” , 是 “为了孩 子好” , 他们企图用打骂使孩子改变不良行为, 但是事与愿违, 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分析表 明, 被家里人 “经 常 打 骂 ” 的孩子, 有一般不良行为的比例均高于没有被 “经 常 打 骂 ” 的孩 子, “夜不归宿” “打架斗殴” “看黄色录象、图书等” “小偷小摸” ##$!% , #&$’% , (’$(% , “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均高于没有选择被家里人 “经常打骂” 的比例。另一 )&$)% , )#$(% , 方面, 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 家庭成员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 对象。许多打骂孩子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暴力行为所给予的孩子的是攻击性示 范。 调查结果显示, 被家人 “经常打骂” 的未成年犯的暴力行为明显偏高。 如犯罪前有 “携带 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 “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 、 “ 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等暴力行为的比例分别 高于未选择被家人 “经常打骂” 的比例 ($& 、 是 *+$)% 、 ’&$*% 、 ,&$,% , +$) 、 !’$( 个百分点。 (三) 造成家庭关系不良以及孩子的报复心理和行为 在调查数据分析中我们看到, 在选中被家里人 “经常打骂” 的未成年犯中, 与父亲关系 “非常好 ” 和 “比 较 好 ” 的 分 别 是 !!$&% 和 !&$)% , 而 “不 太 好 ” 和 “很 不 好 ” 的 分 别 是 ’"$* 和 (!* -,*$#)* ./-’ 01"$""! ) ; 与母亲关系 “非常好” 和 “比较好” 的 分 别 是 !*$#% 和 ,!$&% 而 “不太好” 和 “很不好” 的分别是 ’#$& 和 ’,$#% (!*-’!$*)! ./-’ 01"$""! ) 。也就是 *’$+% , 说,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是不好, 被打骂的比例越高; 或者说越是打骂孩子, 孩子与父母的 关系越不好, 二者互为因果。更有甚者, 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还容易产生强烈的报复心 理和反抗行为。 在未成年犯中, 对亲生父母动刀、 动斧、 投毒、 绳勒的无所不有。 有个用老鼠 药毒死父亲的孩子想法很简单: 就是要 “警告” 一下对他过于严厉、 经常打骂他的父亲。而 这位可怜的父亲至死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对自己痛下毒手。如果说, 孩子是杀害父亲的凶 手,那么逼孩子行凶的无疑就是这个长期打骂孩子的父亲自己!他不仅自己丧命黄泉, 也 毁了孩子的一生。 (四) 家庭暴力使孩子背离家庭, 容易结交不良伙伴 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 是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 体会不到家庭的温馨, 并成 为 “离家出走” 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 在全部未成年犯中, 有 )($’% 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 他 们 离 家 出 走 有 一 半 以 上 与 父 母 打 骂 和 责 备 有 关 , 其 中 )$&% 是 “父 母 无 缘 无 故 打 骂 ” , “自己犯错误怕父母责备” , “自己犯错误被父母打骂” 。通过对城市闲散未 *($&% 是 !($(% 是 成年犯与城市普 通 未 成 年 人 “离 家 出 走 的 直 接 原 因 ” 的分析中我们看到, 城市闲散未成年 犯有过 “离家出走经历” 的高达 (+$+% , 城市普通未成年人仅有 )$&% , 两者相差非常悬殊。 但是涉及到 “父母无缘无故打骂” 、 “ 自己犯错误被父母打骂” 两项原因, 城市闲散未成年犯 共计 *#$)% , 城市普通未成年人达到 ,*$!% , 明显高于其他选择。由此我们看到, 家庭暴力 是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此外, 自述在家中被 “经常打骂 “的未成年犯, 犯罪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