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整理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古代辉煌的历程
发展时期殷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明清
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
想、“敬德
保民”思想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有意识地统
一思想和文
化
儒家思想
进一步发
展
古代中华
文化高速
发展,并
以广泛吸
收外域文
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
辉煌、并在史学、
文学艺术、科学
等方面成就巨
大,并产生宋明
理学
近代西方文
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发源时期,
对早期中华
文化产生深
刻影响
初步形成
时期,逐
渐形成了
古代中华
文化思想
雏形
促进了统一
的民族文化
的发展,在
中华文化史
上具有划时
代意义
确立了儒
家学说的
至尊和正
统地位
进入气势
恢宏的全
盛时期
推动中华文化发
展,其中宋明理
学对后期封建社
会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文
化开始面临
冲击
举例青铜器、甲
骨文诸子百家统一文字和
度量衡;修
筑长城
佛教、道
教和儒家
和谐共存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①含义:“源远流长”是相对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的断代而言,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②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所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内因)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外因) (2)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区别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点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作用中国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
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生动体现。
联系都是中华文化极为丰富的重要内容,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①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有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环境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它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歇力量之源。
注: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第二,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2.如何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是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具体表现。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③(课本P81)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那么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注:历史证明,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