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古夏商时期

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

《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

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

乐县:。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的乐舞。

雅乐: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房中乐也是一种燕乡食乐,一般用于后妃们侍宴时演唱。

四夷之乐中的四夷指周代对四方边疆的称呼,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骆狄。主要是为了炫耀统治阶级的文武武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出现的十五国的民间歌曲。《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典型的句式是四言体,多采用重叠反复的章法。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由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成为它的主体,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其中《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工,整理而成。《九章》由九首歌曲组成,主要反映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荀子的《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歌唱家有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杰出的演奏家如弹琴的伯牙(《高山》和《流水》),成连,击筑的高渐离。

周代的“八音”分类法,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周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乐器125件,曾候乙墓编钟共65件,最上层是钮钟19件,分别悬挂于上层三根横梁上,中层上层为甬钟45件,其中镈钟原本不在编钟内,应当是曾候乙死后下葬时临时移入。

三分损益法是乐律计算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如加上它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其缺点是“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不能自如地进行旋宫转调。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第一孔子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时“尽善尽美”。他推崇《韶》,认为它尽善尽美,评价《大武》尽美未尽善。第二,崇雅贬郑。第三,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荀子的《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遍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标志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勤俭节用,反对儒家的亲疏贵贱之别。他作有《墨子·非乐》,他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以美感,其次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他提倡“无知无欲”,反对听“五音”,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战国时哲学家,第一,批判儒家礼乐思想,第二,推崇自然之乐,提出“人籁”,“地籁”与“天籁’的概念。

两汉

汉承秦制,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别隶属“奉常”和“少府”。太乐掌管“宗庙礼仪”的雅乐,乐府掌管黄帝巡行,郊祀,宴享等月礼大典事宜的俗乐。

“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摩柯兜勒》改编为《新声二十八解》,用作军乐,成为当时横吹曲的代表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由“徒歌”到“但歌”到“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相和歌”。有平,清,瑟“三调”后加楚,侧二调。

伴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张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合大曲”。由“艳”“曲”“趋”与“乱”,“艳”可能是一个序曲或序歌,起到引子作用。“曲”是乐曲主体,“趋”与“乱”应该是乐曲的煞尾部分。

鼓吹乐有短箫铙歌,黄门鼓吹,骑吹,横吹,铙歌。黄门鼓吹指天子宴乡食群臣时在殿延上所举之乐,共十三曲。骑吹指皇家仪仗时的“从行鼓吹”,有《务成》等曲。短箫铙歌亦称铙歌,所用乐器以排箫,铙为主,是军队奏凯,献功时奏唱于皇家社庙之乐。横吹所用乐器以鼓,角为主,故有“鼓角横吹曲”之称,为在马上所奏的“军中乐”,其中有“新声二十八解”。

两汉的民间歌舞:《公莫》,《巴渝》,《颦舞》,《铎舞》,《拂舞》等

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

琴曲:《广陵散》嵇康,《酒狂》阮籍,《琴操》蔡邕所载于《聂政刺韩王曲》。

琵琶:作为这时期抱弹类乐器的总称。箜篌有卧箜篌和竖箜篌。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书中的观点又有对前人的继承,又能独辟蹊径,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关系。

董仲舒的美学思想,首先总结了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由之路。其次强调音乐起于“人心之动”,它必须是“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最后针对礼乐提出了辩证而全面的文质观。

《乐记》是儒家美学思想著作,着重对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征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做出了新的贡献,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被奉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将音乐是为教化的工具。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文章。嵇康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围绕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等问题,《声无哀乐论》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讨论,还涉及了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实际上是针对代表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儒家《史记》的,其思想实质正是“越名教而任然”,即反对音乐的异化,要求音乐的解放和回归。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意义一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烦传统的现实意义。其二若将《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其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肯定了有声之乐,并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其四如果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

西汉京房六十律,京房,字君明,在乐律研究方面,他最主要的贡献便是提出了开创性的六十律理论,为此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