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
中音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
以卖唱奏乐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员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但只初步录了6首,遗憾是他于1950年冬病故。
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代表作:《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蔡元培自任会长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一个新型音乐社团。
先后组建了国乐和西乐两部分,并设中乐唱歌班等。
聘请萧友梅为导师,并实际主持该会。
因此。
音研会实为北京大学所设一所业余音乐学校。
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3、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为院长。
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学生以当时黄自“四大弟子”之称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4、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1919年取字子恺,浙江桐乡人。
是李叔同的学生。
“五四”时期同吴梦非、刘志平,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
是一位美术家,中国漫画的创始人,是文学家,翻译家,音乐理论家。
编写翻译编译了《孩子们的音乐》、《音乐的常识》、《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等。
5、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开始;(1)标志:国力音专成立抗日救国会,进行爱国主义歌曲创作;(2)代表作品:《抗敌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3)代表人物:黄自、聂耳等2、第二阶段:1935年初;(1)标志:“民众歌咏会”、“业余歌咏团”等抗日爱国音乐社团的相继成立;(2)代表作品:《救国军歌》、《松花江上》等;(3)代表人物:吕骥、任光、冼星海等。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一.名词解释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
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
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
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
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
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1938年夏作于延安。
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
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
中音史上学期复习材料
中音史上学期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的六部乐舞。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但三分损益法中出现的“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在运用中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成为后来历代的律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春秋末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风: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作品词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楚辞:伟大诗人屈原作品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
)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
《诗经》、《楚辞》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术著作。
总结了秦代以前音乐美学思想成果。
内容:1、关于音乐的本质,肯定音乐史表达感情的艺术。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正气、礼制、伦理教育等想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意义:《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乐府:早在秦代就已设立,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任务: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
意义: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中国经典音乐通识课复习资料
中国经典音乐复习资料·白毛女历史成就:在上演后,立即在当时成了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
在表演内容与形式上更切实的体现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间性和大众化,成为中国歌剧的里程碑,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在当时也被称为“新歌剧”,即在中国民族音乐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而创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戏剧、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和表演为主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有别于西洋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
当年《白毛女》在表演上的成功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歌唱语言,戏剧性的舞台动作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合理化处理等。
1、音乐与剧诗的结合——表现人物性格和进行人物塑造以核心人物喜儿的悲惨命运与遭遇(主线)——突出社会矛盾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2、音乐演唱和表演——塑造歌剧人物形象以喜儿出场所唱的“北风吹,雪花飘”——奠定人物形象基础3、剧中还运用了西洋歌剧主题贯穿发展的方法来突出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出了歌剧人物在性格上的复杂变化4、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经过提炼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与歇后语(如穆仁智说的“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吃不了兜着走”“胳膊抗不过大腿”etc.)5、歌词凝练、深刻,一般采用传统戏曲唱段中句句押韵的方式,言韵和谐、铿锵、朗朗上口,同时学习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抒情写意的方式。
大量使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语言表现力·江姐音乐分析歌剧音乐素材的选取,对歌剧的写作,是有直接影响力的,是歌剧音乐风格,色彩的基础,有时甚至是整个歌剧成败的关键1、经典唱段《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尽》《五洲人民齐欢笑》被几代人不断传唱,流传至今。
一度震撼无数观众的心灵。
2、创作过程——江姐为四川人(由人物确定音乐风格)——收集音乐素材(戏曲和曲艺形式融汇)——从戏曲音乐及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
(以四川名歌为基础,广泛汲取川剧、四川清音和越剧、沪剧、杭剧、京剧等诸多剧种加以创作,取其精华,音乐风格上力图体现自己民族的特点和风格)——奠定全局基调。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音乐史总复习
音乐史总复习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历史的文物是什么。
(河南舞阳骨笛)2、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周朝)。
3、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事哪种分类法?(周代琶音)4、我国最早论说音乐本质为“他律论”的文献是哪部?(《乐记》)5、“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特有的记谱法?(古琴)6、宋代词人中若有附曲谱的词集并流传至今的是哪位宋代词人?(姜夔)7、“新法密率”的发明者是哪位?(朱载堉)8、1927年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独立高等音乐学府是哪所?(国立音乐院)9、儿童舞剧《可怜的秋香》的创作作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体裁的首创者是哪位?(黎锦晖)10、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部?(《怀旧》11、乐府的设置可以上朔到哪个朝代?(秦代)12、苟况的《成相篇》属于什么形式的音乐?(说唱音乐)13、先秦时期“非乐”观点的提出作者是谁?(墨子)14、隋朝宫廷七部乐中,属于汉代传统民间音乐的是哪部?(清商伎?)15、我国最早刑印的古琴曲集是哪部?(神奇秘谱)16、在昆山腔的发展过程中,将昆山士戏改为“水磨腔”的人是哪位?(魏良辅)17、音诗《台湾舞曲》的作者是谁?(江文也)18、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哪部(黄自的“长恨歌”19.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首次把世界音乐划分为三大乐系,即“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刺伯乐系”的人是谁?(王光祈)20唐代的音乐理论着述有哪些?《乐书要录》《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通典》《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
21、宋元时期流行说唱音乐形式主要有哪些?《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
22、姜夔自度曲中的代表作有哪些?《扬州慢》《杏花天影》23、元代着名的杂剧作家有哪些?(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乔吉甫)。
中音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简史1.新法密率: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
所谓新法,是有别于三分损益法而言;所谓密率,即采用数学方法求得十二平均律每律的等比数后再产生十二平均律,记载于《乐律全书》。
2.神奇秘谱:由明代朱权所编辑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下、中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48首古代名曲。
3.梆子腔:○1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原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民间曲调,又有秦腔、乱弹、西秦腔之称。
○2梆子腔运用整齐句势和板式变化为主的音乐结构,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辞通俗易懂。
○3梆子腔开创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即以一个基本的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
这种结构方式有别于之前出现在戏曲、说唱音乐中曲牌体结构。
4.兴隆笙: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
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5.俗讲○1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是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脚本叫做变文。
○2变文是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又叫做俗讲、讲经文。
(讲经文是唐代一种说唱艺术形式)○3变文内容:a.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b.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
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
变文有三类形式:a.只唱不说;b.只说不唱;c.有唱有说(占多数)。
6.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包括:○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星宿命;○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的音乐;○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5商汤时的《大濩》,内容描写商汤伐桀;○6周朝当代的《大武》,孔子评“尽美矣,未尽善也”。
中音史复习——精选推荐
中⾳史复习中⾳史(上)考试复习重点1.⾻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笛”。
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司乐周初建⽴的我国最早的宫廷⾳乐机构。
重要职能:⾳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统治。
达到“礼乐治国”。
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政管理;⾳乐表演职能。
3.伯⽛杰出的古琴演奏家。
伯⽛和钟⼦期《⾼⼭流⽔》。
4、《楚辞》南⽅民歌⼤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部诗歌总集。
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居》《渔夫》《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整理⽽成。
有浓重的巫风⾊彩及浪漫⾊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
结尾采⽤了“乱”的⼿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种⾳乐创作⼿法。
⼀般⽤于⾳乐结尾的地⽅,也是全曲的⾼潮所在。
5.⽼⼦的⾳乐思想题倡“⼤⾳希声、⼤象⽆形”。
提倡“⽆知⽆欲”,反对⼀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乐是⽆声的,这种⽆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种虚⽆主义⾳乐观。
6.《⼴陵散》⼜名《⼴陵⽌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成的⼤曲。
规模宏⼤,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拍》蔡⽂姬拍:表⽰乐曲段落全曲共⼗⼋段,⾳乐⽤宫、徵、⽻三种调式,表现了蔡⽂姬远嫁匈奴,思念故⼟,以后⼜惜别幼⼦的痛苦⼼情。
8.《梅花三弄》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乐中⼀种曲式⼿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字谱是⽤⽂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位的⼀种记谱法。
《碣⽯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唯⼀留存的⽂字谱。
10.《碣⽯调幽兰》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存留的⽂字谱。
中音史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 5.我国第一首“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是 》,作者是 。 《 • 6.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史诗性的大型声 乐作品是《 》 ,该作品的作者是 。 • 7.有毛泽东亲自题名的“人民音乐家”分别 有 、 、 。 • 8.中国歌舞音乐的开拓者是 ,他创作的 《 》是我国近代第一首流行歌曲。
• 9.中国近代第一部大型歌剧是《 》,作者 是 。 》是我国第一部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使 • 10.《 用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其作者是 。 • 11.青主的音乐美学论著主要有《 》和 《 》。 • 12.中国人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获奖的 》,作者是 。 第一部作品是《
• 13.我国近代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干 部而创立的第一所最高艺术学府是 。 • 14.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是《 》, 诞生于 年。 • 15.京剧的唱腔以 、 为主。 • 16.“四大名旦”分别 是 、 、 、 。
8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创办于1927年11月的91924年萧友梅创作第一首以纪念五四运动为主题的歌曲是10有中国舒伯特之称的是清华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11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合唱曲的出现
一、填空题
• 1、李映庚编于1905年的《 》,是我国 近代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军乐文献。 • 2、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 《 》。 • 3、我国第一部三部合唱曲是《 》,作者 是 。 • 4、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曲是《 》, 作者是 。
• • •
中音史重点!!
《中音史》重点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六代乐舞:黄帝时的乐舞叫《云门大卷》;唐尧时的《大咸》;虞舜时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
2、《成相篇》:战国时期荀子参照民间歌曲的结构编写的一首歌词,它可能是后世说唱音乐的最初形式。
3、大司乐: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世界上出现得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
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弟子,以及由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
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世子、国子们学会统治之术,而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亲自去表演这类东西。
大司乐贵族子弟学习乐与礼,是为了让他们懂得礼乐制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有效措施。
4、采风制度:周朝制定的一种收集民间歌曲的制度。
周王朝从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通过采风来了解民意,改正施政中的错误。
采风整个过程:①派人采集民间歌曲②派人筛选和修改歌词③由国王亲自审查其内容是否违反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以及决定对选中的歌词如何利用。
5、八音:周代把不同的乐器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
6、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以振动弦分的长度代表音的高低关系的律制,称作“三分损益律”。
《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五声音阶的计算法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音律计算方法。
7、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更加发展了的说唱形式。
常是成本的长篇说唱形式,音乐非常复杂,突破了一个宫调一个曲牌的范围,已经能够适应表现内容较为复杂的故事。
它的音乐结构,由多种多样的曲式单元所组成。
最早出现于11世纪北宋时期,首创者是民间艺人孔三传。
8、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属于板腔体)、皮黄腔(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组合而成)。
二、问答题1、远古至周代时期的乐器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远古时期的乐器,主要以打击乐和管乐器,乐器的构造简单,就地取材,并出现二音,三音的音阶形式。
例如鼓,早期是陶土制的,到殷代才是木制和铜制;还有磬、足鼓等。
南艺钱慧中音史要点(下)可直接缩印
明清音乐明朝纪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前后经历了276年。
明清集与小曲:种类传统民谣,新兴俗曲。
内容内容广泛,多以情歌为主。
特点通俗,直白,口语化出现的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俗曲的产生于流行奠定了重要的时代基础。
2、出版印刷业的普及与漕运交通的发达为俗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便利。
3、明代文人对民间艺术的关注。
说唱音乐五大类:1、鼓词类明清时期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
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及二胡、四胡。
现存最早曲本是明代《大唐秦王词话》代表:梨花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
2、弹词类: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
代表:四明南词、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
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三人的“三档”。
代表人物:陈遇乾“陈调”创始人。
俞秀山“俞调”创始人。
马如飞“马调”。
3、牌子曲类:牌子曲就是将明清流行的各类民间小曲或戏曲曲牌,联接成一个套曲,用来说唱故事的形式。
代表:山东聊城八角鼓,四川清音,扬州清曲。
4、渔鼓道情类:常用乐器是渔鼓和长竹片。
代表:青海道情,内蒙道情,广西渔鼓。
5、琴书类:琴书又称“扬琴”。
代表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贵州扬琴。
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是四大声腔。
1、海盐腔最迟在元代末期已经萌芽。
海盐腔成了南北各地官僚士大夫所喜好的戏曲声腔。
当昆山腔风靡后,海盐腔的衰亡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2、余姚腔明初时已广为流行。
3、戈阳腔源于江西戈阳,唱腔高亢激昂又称高腔。
多用方言。
4、昆山腔又名昆曲明嘉靖间魏良辅改革节奏方面:在慢板中长加入赠板,使节奏放慢一倍;运腔中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形成了一种“转音若丝”的唱腔风格。
伴奏方面:以笛为主,箫、管、三弦、琵琶等相互配合。
新昆曲上演《浣纱记》。
受到士大夫和市民阶级欢迎,标志着昆曲正是成熟。
后经历200余年流行,到清中叶,逐步被梆子与皮黄两大声腔系统剧中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的乐舞。
雅乐: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房中乐也是一种燕乡食乐,一般用于后妃们侍宴时演唱。
四夷之乐中的四夷指周代对四方边疆的称呼,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骆狄。
主要是为了炫耀统治阶级的文武武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出现的十五国的民间歌曲。
《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典型的句式是四言体,多采用重叠反复的章法。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由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成为它的主体,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其中《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工,整理而成。
《九章》由九首歌曲组成,主要反映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荀子的《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歌唱家有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杰出的演奏家如弹琴的伯牙(《高山》和《流水》),成连,击筑的高渐离。
周代的“八音”分类法,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周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乐器125件,曾候乙墓编钟共65件,最上层是钮钟19件,分别悬挂于上层三根横梁上,中层上层为甬钟45件,其中镈钟原本不在编钟内,应当是曾候乙死后下葬时临时移入。
三分损益法是乐律计算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它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
其缺点是“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不能自如地进行旋宫转调。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第一孔子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时“尽善尽美”。
他推崇《韶》,认为它尽善尽美,评价《大武》尽美未尽善。
第二,崇雅贬郑。
第三,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荀子的《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遍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标志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勤俭节用,反对儒家的亲疏贵贱之别。
他作有《墨子·非乐》,他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以美感,其次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他提倡“无知无欲”,反对听“五音”,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第一,批判儒家礼乐思想,第二,推崇自然之乐,提出“人籁”,“地籁”与“天籁’的概念。
两汉汉承秦制,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别隶属“奉常”和“少府”。
太乐掌管“宗庙礼仪”的雅乐,乐府掌管黄帝巡行,郊祀,宴享等月礼大典事宜的俗乐。
“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摩柯兜勒》改编为《新声二十八解》,用作军乐,成为当时横吹曲的代表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由“徒歌”到“但歌”到“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有平,清,瑟“三调”后加楚,侧二调。
伴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张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合大曲”。
由“艳”“曲”“趋”与“乱”,“艳”可能是一个序曲或序歌,起到引子作用。
“曲”是乐曲主体,“趋”与“乱”应该是乐曲的煞尾部分。
鼓吹乐有短箫铙歌,黄门鼓吹,骑吹,横吹,铙歌。
黄门鼓吹指天子宴乡食群臣时在殿延上所举之乐,共十三曲。
骑吹指皇家仪仗时的“从行鼓吹”,有《务成》等曲。
短箫铙歌亦称铙歌,所用乐器以排箫,铙为主,是军队奏凯,献功时奏唱于皇家社庙之乐。
横吹所用乐器以鼓,角为主,故有“鼓角横吹曲”之称,为在马上所奏的“军中乐”,其中有“新声二十八解”。
两汉的民间歌舞:《公莫》,《巴渝》,《颦舞》,《铎舞》,《拂舞》等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
琴曲:《广陵散》嵇康,《酒狂》阮籍,《琴操》蔡邕所载于《聂政刺韩王曲》。
琵琶:作为这时期抱弹类乐器的总称。
箜篌有卧箜篌和竖箜篌。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书中的观点又有对前人的继承,又能独辟蹊径,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关系。
董仲舒的美学思想,首先总结了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由之路。
其次强调音乐起于“人心之动”,它必须是“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最后针对礼乐提出了辩证而全面的文质观。
《乐记》是儒家美学思想著作,着重对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征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做出了新的贡献,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被奉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将音乐是为教化的工具。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文章。
嵇康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
围绕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等问题,《声无哀乐论》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讨论,还涉及了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实际上是针对代表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儒家《史记》的,其思想实质正是“越名教而任然”,即反对音乐的异化,要求音乐的解放和回归。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其意义一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烦传统的现实意义。
其二若将《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
其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肯定了有声之乐,并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
其四如果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
西汉京房六十律,京房,字君明,在乐律研究方面,他最主要的贡献便是提出了开创性的六十律理论,为此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两晋南北朝《碣石调·幽兰》谱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留存的文字谱,是南朝梁丘明所传。
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吴歌有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节歌,曲尾常有用虚字唱出的衬腔,称谓“送声”。
代表作《子夜》。
西曲:表演形式舞曲,代表曲《倚歌》。
歌舞戏:以歌演舞,代表作《踏谣娘》,《代面》又称《大面》,《苏中郎》,《拔头》。
何乘天“新律”为中国传统生律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计算方法,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调整。
评价:已经非常接近十二平均律。
笛律:东晋荀勖“管口校正法”,制成十二笛以应十二律。
隋唐五代曲子:小曲是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多用长短句型,是经过艺人,文人和演唱者加工的民歌,它已不同于一般的民歌,艺术性得到了提升。
从歌词句式看,有齐言的,其中以王维的《阳关曲》影响最广。
歌词原诗作名为《送元二使安西》,经过乐人的创作编存流于世,又名《渭城》,又因为在唐代此曲有三叠的唱法,到了北宋就有了《阳关三叠》的名称。
“曲子”已经突破了原有民歌的形式而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发展了,它们已经是经艺人们加工而成的艺术歌曲了,从曲式结构而言,有单个的只曲,有同曲配上多节歌辞,连续歌唱的。
隋“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隋“九部乐”:西凉乐,清商乐,高丽乐,天竺乐,安国乐,龟兹乐,文康乐,康国乐,疏勒乐燕乐体制:多部乐(七部乐到十部乐),二部伎(坐部伎到立部伎)。
唐“九部乐”燕乐,西凉乐,清商乐,高丽乐,安国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挟雨乐唐代的燕乐:它融胡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是俗乐的宫廷化,俗乐是燕乐的民间基础。
广义上的“燕乐”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上的“燕乐”乃是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它融胡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上是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的《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唐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语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
由“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类型有清乐大曲,法曲大曲,胡乐大曲。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底本,内容可分二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是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文本形式:散韵结合。
唐朝有四个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
前两个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隶属宫廷。
大乐署既管“雅乐”又管“燕乐”,还管乐师们的成绩考核。
鼓吹署是专管仪仗音乐的机构。
教坊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和散乐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