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三章)
第3章__色差、色深与白度
* * * * C a a b b sp std sp std * ab 2 2
1
2
总色差
E
* ab
L * a * b *
2 2
2
1
2
色调差
H
* ab
E
* 2 ab
L * C
k L、kC、k H
参数因子(通常为常数)
SL 1
如果色差刺激符合参照条件,则 k L kC k H 1 对于纺织行业,建议采用 kC k H 1 ,k L 2
* SH 1 0.015Cab ,x
* SC 1 0.045Cab ,x
参照条件 照明光源:模拟 D65相对光谱功率分布的光源。 照度:10001x 观察者:具有正常色觉。 背景:具有中等明度(L* = 50)的均匀灰色。 观察模式:物体色。 色样大小:大于4o视场。 色样间隔:一对色样的两个样品边缘直接接触, 使色样对的间距最小。 色样的色差幅度:0 至5 个CIELAB色差单位。 色样表面结构:颜色均匀单一,无可见的花纹 或不均匀性。
T 1-0.17cos(h ' 30o ) 0.24 cos(2h ') 0.32(3h ' 6o ) 0.2 c os(4h' 63o )
注意: h´≠165o
hstd´=30o h´=345o hsp´=300o
3. 旋转函数
RT sin(2 ) RC h ' 275o 30o exp o 25 C' RC 2 7 C ' 257
一、 色差公式
第三章 综合性色彩构成配色法
近年来,对于色彩构成在色彩的研究和探讨上愈加细分化。由视觉生理到视觉心理,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领域(包括第一章所述内容),不管它涉及范围多广、道理多深,但其出发点均是研究和掌握色彩美的因素构成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色彩的各种性质,把它们有秩序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画面的规律,是教学考虑的核心问题。 纵观色彩构成课的程序,大都是根据色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而分段设立的。
4、九宫格颜色之间有统一的整体要求。首先是要求画面有统一的主题色调,符合变化统一与对比和谐的规律。其次要求在整体上构成的色彩是平衡的,不但要有严谨的秩序感,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这里包括三个方面:明度、色相、纯度,这些要素之间既要形成一个色彩整体(指统一色调)、构成平衡(指明度)、有较强秩序性的色彩构成画面,又要符合自然规律及形式美的要求。
一类是从色彩的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出发,来研究色彩,即关于面积和位置的改变对色彩构成的影响,以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等;
另一类是依托传统绘画或客观世界宏观和微观物质的自然色彩内在组合关系,组织出与此相一致的新的色彩秩序。 既然色彩构成训练的目的是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那么作为构成美的要素,对构成色彩美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张色彩画面里,都要将各种构成美的要素作为主要矛盾来处理,并且要分清主次,总结出它们的构成关系,即色彩美的规律。这对创造新的层出不穷的色彩美的秩序,是一项十分必要的色彩训练内容。 典型的色彩个性训练方法,对于全面了解色彩构成美的要素,掌握其美的规律是必要的,适合于长期、科学、全面地对色彩进行研究,为创造出和谐、新的色彩秩序打下雄厚的基础。但这种方法不仅时间长、见效慢,还缺乏对学生在色彩的创造性与灵活性上的掌握与运用的训练,很容易形成基础训练与实际设计相脱节、自然规律与艺术规律相脱节、使学生仅仅掌握了空洞技术的局面。 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以纯粹的明度推移,色相渐变或纯度渐变,以及那种特殊味觉的酸甜苦辣;色彩冷暖分明的春夏秋冬;近似蝴蝶翅膀、鱼身、斑马或雨花石的颜色而构成的色彩是少有的,而与传统绘画相一致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就更为少见了。所以说,色彩组织设计,即构成色彩美的诸多要素同时的综合的出现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之中,是常用的表现形式。因此得出结论:在色彩构成训练中,应以综合训练为重点,紧紧围绕多种矛盾(指色彩不同的个性),摆正它们之间的秩序关系,是色彩训练的中心内容。
第三、四章颜色的配色定律
international
配色技术
Tinting Technology
Color
international
第三章 色光加色法
可见光波长范围:380-780nm
➢ 红色(R) ➢ 橙色(O) ➢ 黃色(Y) ➢ 绿色(G) ➢ 青色(C) ➢ 蓝色(B) ➢ 紫色(V)
- 780 to 630 nm - 630 to 600 nm. 红光(600-700 nm ) - 600 to 570 nm. - 570 to 500 nm. 绿光(500-570 nm ) - 500 to 470 nm. - 470 to 420 nm. 蓝光(400-470 nm ) - 420 to 380 nm
绿光G+蓝光B=青光C
2、色光加色法 按红、绿、蓝原色光的加色混合
原理生成新色光的方法。 色光相加,能量增加,越加越亮。
蓝光+ 绿光+ 红光= 白光
互补色: 任何两种色光混合后得到白光,这两种
色光就称为互补色光。
中间色:任意两种非补色光混合产生的色光。
红光
绿光
蓝光
红光
黄光
青光
品红光
3、色光加色法的应用
M
B
C
2)复色形成规律 复色:三种原色料混合得到的颜色。
①三种原色料等量混合,可得到黑色或灰色
2)复色形成规律
②三种原色料不等量混合,可得到一系列复色
品红 黄 青 品红 黄 蓝
红
绿蓝
红绿
古
橄
紫铜榄红源自色色色复色比间色和原色明度降低、颜色暗淡。
2)复色形成规律
②三种原色料不等量混合,可得到一系列复色
2、色料的三原色(三原色料)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Color measurement and computer color matching
L/O/G/O
小组成员介绍
• 组长:王 想
•
组员:柴琼芳、陈缘晴、陆芳、沈欢、 王成波、朱文浩
2
仅仅拥有测色仪器不能定量解决配色问题;
3
计算机配色系统准确性好、效率高且经济节约。
第一节 计算机配色的特性与功能
Content 01 Content 02 Content 03
迅速提供合理 的配方,使染 料的成本会降 至最少,降低 配色次数,提 高打样效率。
•对变色现象进 行预测,预先得 知配方颜色的品 质。具有精确的 修色功能。提高 对色率。
主要学习内容:
1.计算机配色的特性与功能 2.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3.计算机的配色理论 4.计算机配色的基本原理
5.计算机配色的实施步骤 6.精明配色
Question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1
传统配色有很多的困惑。如首次配色时间长、次数多。 并且人眼具有局限性,会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 异;
L/O/G色号归档检索:把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
值分类编号、存档,需要时输出,可以避
免实样保存中的变褪色问题,但对许多新
的色泽往往只能提供近似的配方。
第二节
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2、反射光谱匹配:决定纺织品最终颜色的是反射
光谱。因此使产品的反射光谱匹配标样的反射光
谱是最完善的配色,又称为无条件匹配。
计算机测配色全解
2.三刺激值配色法(条件配色)
原理
三刺激值相等的两个颜色,即使它们的光谱反射 率曲线不相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也是相同的,能 达到颜色匹配——同色异谱 达到等色的前提是影响三刺激值的各个因素(如 照明体、观察者和测色仪器)都相同,否则会引 起色差 最有实用意义的配色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 的配色法
于当织物中的染料为单位浓度﹝1%(owf)或
1g/L﹞时的K/S值。
对Kubelka—Munk函数的讨论:
1.含ρ0的一项可以省略,变成K/S =(1-ρ)2/2ρ条
件是:
①ρ值较小(深色);
②在比较两样品的相对表面色深度时。
2.同P应该取最大吸收波长对应的值,即ρ min。 3. 若吸收峰平坦,无明显ρ min时,λmax是一个范围,
表面色深度测试和计算的意义
牢度比较;
研究染料的染色性能。
常用测试项目:
染料上染百分率(%)
owf
(%)
表面深度
常用K/S值
(一)、库贝尔—卡 蒙克(Kubelka—Munk)函数 颜料涂布于某基质后,通过研究其表面深度与颜
料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到该函数。
原函数相当复杂,常用的是简化式:
通常,不需要K、S的
物K—当体系—颜的数被料吸测涂收层无K限/S厚=具(,的体1比没-数ρ值“值有,K,/光)因S仅”值此透2计/称2算过ρ作K时/S :
S——被测物体的
散射系数
ρ ——被测 物体为无限 厚时的反射
率因数
Kubelka—Munk函数与固体试样中的有色物质
浓度之间的关系:
K/S =(1-ρ)2/2ρ -(1-ρ0)2/2ρ0 = k*c 式中:ρ0 ——不含有色物质固体试样的反射率; k —— 比例常数; c ——固体试样中有色物质浓度。其值等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方案
散射光反射
织物纹路表面
光源
B 观察者
A 观察者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少量的镜面光反射效果
光照射至透明物体后 , 光波会穿透 此物体而透射出光线。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正常的穿透
透 射— 吸 收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一般的传送方式
光 的 散 射——半 透 明 物 体
光照射至半透明物体后 , 某些波 长会穿透此物体 , 有些色光会散射出 而无法经此半透明物体透射出。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散射式的穿透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四、人的视觉系统 —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视网膜 视觉神经
眼睛
光源
透视膜 虹膜
眼角膜
光源 瞳孔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人眼睛的视觉特性:
1.视角
视角为被观察对象的大小对人眼睛形成的
张角。其大小决定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
CIE 观测者
2°
2°视角
1931
10 °
10°视 角
1964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视角α的特征:
tan = A 2 2D
A:物体面积的大小; D: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
因此,视角的大小决定于:(1)物体面积的大小;
(2)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距离一定,物体大,则视角大; 同一物体,距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参考书 1. 《测色及电子计算机配色》,董振礼、郑宝海、轷
桂芬编,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2. 《测色配色CAD应用手册》,“纺织工业CAD系列丛
书” 金远同、李勤等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3. 《色度学》,荆其诚等,科学出版社出版 4. 《颜色科学》,何国兴,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5. 《计算机测色与配色新技术》,徐海松,中国纺织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三章)
a* = 500 (X/Xn)1/3 - 500 (Y/Yn)1/3
-a
0
+a
a*: 红—绿轴
+a*:偏红(不够绿) -a*: 偏绿(不够红)
CIE L* a* b* 颜色空间
+b
b* = 200 (Y/Yn)1/3 - 200 (Z/Zn)1/3
b* : 黄—蓝 轴
0
+b* :偏黄(不够蓝)
a *= a * bat – a *std (+表示偏红, -表示偏绿)
b *=
b
*
bat
–
b
*
std
(+表示偏黄,
-表示偏蓝)
E *= ( L2 + a2 + b2)1/2 ( 差异值 )
CIE L*C*h* 色 差 公 式
批次样与标准样之间的差异:
L* = L*bat – L*std (+表示较浅, -表示较深)
CIELAB计算得出的亮度差、饱和度差、 色相差。
SL=0.040975*L std/(1+0.0176*5L std) 当 L* std < 16 , SL=0.511时
SC=[0.0638 C* std /(1+0.0131* C
std )]+0.638
SH=SC(tf+1*-f), *
其中f=﹝C std4/(C *std4+1900)½﹞
1. 总色差: E = ( L*2 + a *2 + b* 2)1/2
3. 色相角差: H *=H *sp – H *std
计算机测配色正式稿
计算机测配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工拼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熟悉Datacolor SF600系列软件的使用;3.了解计算机测配色数据库的建立;4.根据数据库测出标准样的配方;5.了解人工拼色与计算机测配色的差别与成本;二、实验原理1.拼色原理拼色是以“减法”混色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的。
实际应用中由于找不到理想的三原色,常以红、黄、蓝作为代用三原色(也称一次色)。
如果用两种不同的一次色拼混,可以得到橙、绿、紫等二次色;若以两种不同的二次色拼混,或以任意一种原色与灰色相拼,可得到三次色。
拼色结果如下所示:一次色红黄蓝红黄二次色橙绿紫橙三次色黄灰蓝灰红灰(棕) (橄榄) (咖啡)2.计算机配色仪工作原理照明光投射于不透明织物时,除少量表面反射外,大部分光线被织物吸收和散射。
光的吸收主要是染料所致,不同的染料选择吸收的光的波长不同,导致织物呈现各种色泽。
同时,染料越多,吸收地越多,反射出来的光线越少,可见,染料浓度和该织物反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Kubelka-Munk的K/S 函数可作为测配色中的理论依据。
(K/S)λ=(1-Rλ)2 /2 Rλ式中R为反射率,λ为波长。
因为假设散射作用全由纺织妨碍了所致,即S与染料浓度无关,则:(K/S)λ=KλC在可见光400-700nm范围内,以20nm作间隔,取16个波长点测量,可得到一下方程组:(K/S)λ,400=(K/S)λ,400 + K1,400·C1 + K2,400·C2 + … + K n,400·C n (K/S)λ,420=(K/S)λ,420 + K1,420·C1 + K2,420·C2 + … + K n,420·C n ···(K/S)λ,700=(K/S)λ,700 + K1,700·C1 + K2,700·C2 + … + K n,700·C n 根据Mc Ginnis 的研究,用三种浓度满足上式,则浓度上的自由度很小,不妨先考虑考虑在一些波长上上式两边出现微小差异,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求极小差值是的解,即产生了配方。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三章)
SC=[0.0638 C std /(1+0.0131C std )]+0.638
SH=SC(tf+1-f), 其中f=﹝C std4/(C std4+1900)½﹞
当 164º≤ H std<345º时:
std+168)|
t=0.56+|0.2cos(H
当 345º≤ H std<164º时:
t=0.36+|0.4cos(H std+35)|
CIE1976—LAB(或L*a*b*)系统,现在已被世界各国正 式采用并作为国际通用的测色标准。它适用于一切光源色或 物体色的表示与计算方法。
CIE1976—L*a*b* 色彩空间由CIEXYZ系统通过数学方法转 换得到,转换公式为:
式中X、Y、Z是物体的三刺激值;X0、Y0、Z0为 CIE标准照
在1989年美国AATCC(美国染色化学 家协会) 采用,形成AATCC试验方法173—1989,后修订为 173—1992,并于1995年成为小色差计算国际标准 (ISO 105 J03 Calculation of small colour
difference)。
三、CIE94色差公式
R.S.Berns于1991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于1995 年以CIE技术报告的形式发表。
KL: KC : KH=1: 1: 1
四、ISO色差式
ISO色差式,是ISO标准对染色纺织品染色牢度进 行仪器评价时选定的公式,ISO色差式也是我国国家 标准中用仪器评价染色纺织品染色牢度,选定的色差 计算公式。
它与CMC(l: c)等色差式一样,也是在CIELAB色差 式的基础上,对明度差、饱和度差、色相差进行加权 处理建立起来的色差式。
现代色度学-第三章 其它表色系统
第三部分其它表色系统3.1孟塞尔系统(Munsell Color System)3.2奥斯特瓦尔得系统(Ostwald)3.3瑞士自然色系(NCS) (Nature Color System)3.4美国OSA 色标(OSA:美国光学学会) 3.5中国颜色体系3.6日本CC5000色彩图(还有cosmos )3.7四色印刷色谱3.8德国的DIN前言:表色系统即是一种颜色描述方法。
CIE 色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表色系统,但不是唯一的系统。
早在它出现前,人们就采用样卡的方法传输颜色信息。
这类系统使用方便,故为许多行业采用。
国际上一些表色系统:white3.1 孟塞尔系统(Munsell Color System)z由孟塞尔所创立的色相(H-Hue)、明度(V-Value)和彩度(C-chroma)表示颜色的方法,以颜色的视觉特性来制定颜色分类和标定系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汇集到的实际色样,按目视色彩感觉等間隔的排列方式,用HVC 把各种表面的特性表示出来,给以颜色标号,并按此精心制作成许多标准颜色样品,汇编成颜色图冊。
图3-1孟塞尔颜色立体示意图z它是一个三维类似球体的空间模型,把物体各种表面色的三种基本属性色相、明度、彩度全部表示出来。
z目前国际上已广泛采用孟塞尔颜色系统作为分类和标定表面色。
z最初(1915年)的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发现不太准确,即排列的不完全符合等距原则。
z1929年和1943年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和美国光学会(OSA)对孟塞尔颜色系统作了进一步研究,由孟塞尔颜色编排小组委员会对孟塞尔色样进行了光谱光度测量及视觉实验,并按视觉上等距的原则对孟塞尔图冊中的色样进行了修正和增补,重新编排了孟塞尔图冊中的色样,制定了《孟塞尔新標系統》。
新标系统中的色样编排在视觉上更接近等距,而且对每一色样都給出相应的CIE1931色度学系统的色度坐标,即Y、x、y值,这个新标系统的颜色样品代表在CIE标准光源C的照明下可制出的所有表面色(非荧光材料)。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
黑、白及从最暗到最亮的各种灰色
黑
深灰
中灰
浅灰
白
2.彩色
非彩色以外的各种颜色,
都称为(有)彩色
R/% R/%
λ/nm
λ/nm
• 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呈现不同颜色,是因为 物体具有对落在其表面的光谱成分有选择 地透射、吸收和反射的特性,这种特性称 为物体的光谱特性。
• 透明体的颜色(滤色片,胶片)主要由透 过的光谱组成决定。
• 不透明体的颜色主要由反射的光谱组成决 定。
(一)有色物质的浓度
• 光照射在透明物体上,一部分光透过物体, 另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概述 第一章 光与色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光和色 •第二节 颜色的分类和表征 •第三节 颜色的混合
感
觉
是 认 识
的客 开观 端世
听 觉
视 觉 神经
系统
对 外 界 现 象 和
界
味
知
觉
识
事 物 产
的
嗅
源
觉
泉
生 认 识
视觉是感觉中重要的一种 眼睛是一种高级的光学系统,能够反映外界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人的眼睛仅对380~780nm的光波敏感 颜色视觉决定于光源(illuminant)、
质浓度和有色物质的状态、物体的表面积大小、表面性质、照
明光源以及入射角大小等物理因素有关。
温度和湿度
如:纤维中染 料的多少
还原染料皂煮前 后的色光变化
色彩基础第三章 第一节2 明度9调
明度中对比
8
二、明度对比---明度九调的特点:
6、中短调
画面构成以中明度 色彩为主,色阶跨 度在3级以内的配 色方法,称为中短 调。特点:华丽、 丰富、模糊、火热。
明度弱对比
9
二、明度对比---明度九调的特点:
7、低长调
画面构成以低明度 色彩为主,色阶跨 度在6级或6级以上 的配色方法,称为 低长调。特点:强 烈,威严、庄重、 生硬、有力量。
第三章
第一节
初步把握色彩ຫໍສະໝຸດ 色彩对比理论之明度九调二、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是色彩明暗程度的对比。也称色彩的黑白度对 比,明度对比是色彩中最重要的对比因素,色彩的层次与空间 主要依靠色彩的明度对比来表现。 如果我们把黑白等比相混,建立一个9级的明度色标,并 分为三组: 1、低明度基调-----1-3级的暗色组成的基调。 2、中明度基调------4-6级的中明度基调。 3、高明度基调----7-9极的亮色组成的基调。 明度对比的强弱决定于色彩明度差别的大小。 1、明度弱对比——相差3级内的对比又称短调。 2、明度中对比——相差4-5级之内的对比又称中调。 3、明度强对比——相差6级以及6级以上的对比又称长调。
2、高中调
画面构成以高明度 色彩为主,色阶跨 度在4-5级以内的 配色方法,称为高 中调。特点:明朗、 有力、和煦、阳光。
明度中对比
5
二、明度对比---明度九调的特点:
3、高短调
画面构成以高明度 色彩为主,色阶跨 度在3级以内的配 色方法,称为高短 调。特点:淡雅、 温柔、柔弱、含蓄、 模糊、有层次、象 征女性。 明度弱对比
6
二、明度对比---明度九调的特点:
4、中长调
画面构成以中明度 色彩为主,色阶跨 度在6级或6级以上 的配色方法,称为 中长调。特点:艳 丽、活泼、明快、 热情、象征青年。
计算机测色配色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色度学原理 颜色测量
为什么用斜视眺望夜里的星 星时会感到更明亮?
颜色品质管理 杆体细胞在暗视觉条件下起作用
测色与配色
颜色传递
光与颜色 色度学原理 颜色测量 颜色品质管理 测色与配色 颜色传递
计算机测色配色及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2.2 人眼对光的适应性和光谱光视效率
天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明亮程度都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人眼 在照度为105 lx(勒克斯)的直射日光下,以及在照度为0.0003 lx的 没有月光的夜晚都能看到物体。为了适应如此宽广的照度范围,人 眼可用改变相当于照相机光圈的瞳孔大小来调节光量。瞳孔直径的 变化范围为2-7 mm,由瞳孔实现的光量调节能力达到12倍。
光与颜色 色度学原理 颜色测量 颜色品质管理 测色与配色 颜色传递
计算机测色配色及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光与颜色 色度学原理 颜色测量 颜色品质管理 测色与配色 颜色传递
计算机测色配色及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图 视网膜的构造
光与颜色 色度学原理 颜色测量 颜色品质管理 测色与配色 颜色传递
计算机测色配色及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单色光的机会不多,一般接触到的都 是如自然界中的太阳光等复色光。这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合 而成的混色光。复色光的不同波长辐射的相对功率分布决定了人 们对它的颜色感觉。所以,一定组分的复色光对应一种确定的颜 色。但是,一种颜色感觉并不只对应一种光谱组合,即两种组分 完全不同的复色光,有可能引起完全相同的颜色感觉,这就是颜 色科学中很重要的同色异谱问题。
不同波长的光引起人眼的感受程度是不同的。即使功率相同但 波长不同的单色光,人眼感到的明亮程度也是不同的。
在明视觉条件下,用不同波长单色光匹配一固定亮度所需要的 相对辐射能量,在400nm波长附近有很大的值,在555nm处降到最 小值,到700nm以后又增加到很大值。这说明人眼对红光及蓝光和 紫光的感受性很低,对黄绿光最敏感。
第三章---配色模纹织物分析教学内容
7.若织物成纱的捻度不同时,则捻度大的多数为 经向,捻度小的为纬向。
8.如织物的经纬纱线密度、捻向、捻度都差异不 大,则纱线的条干均匀,光泽较好的为经纱。
(四)测定织物的经、纬纱密度
织物单位长度中排列的经、纬纱根数称为 织物的经、纬纱密度。测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
1.称重法
G g ' 104 Lb
式中:G——样品每平方米无浆干重(克/平方米) ——样品的无浆干重(克)
L——样品长度(厘米) b——样品宽度(厘米)
2.计算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称重法不够准确时,可根据前面分析所得的经、 纬纱的线密度,经、纬密度,经、纬纱缩率进行计算。 其计算式如下:
G (g) 1 [ P jTtj P w Ttw] m 2 100(1W ) (1aj) (1aw)
(八)测定色经排列顺序、色纬排列顺序、
色经循环、色纬循环和配色模纹循环
色经排列顺序重复一次所需的经纱数称色 经循环;色纬排列顺序重复一次所需的纬纱数 称色纬循环,配色模纹的大小应等于色纱循环 和组织循环的最小公倍数。
分析与填写色纱排列顺序时,任一色别均 可作为起点,直至模纹色别到循环为止。
(九)绘配色模纹图和上机图
1.如被分析织物的样品是有布边的,则与布边平行 的纱线便是经纱,与布边垂直的则是纬纱。
2.含有浆的是经纱,不含浆的是纬纱。
3.一般织物密度大的一方为经纱,密度小的一方为 纬纱。
4.筘痕明显的织物,则筘痕方向为织物的经向。
5.织物中若纱线的一组是股线,而另一组是单纱 时,则通常股线为经纱,单纱为纬纱。
意匠纸分成四个区,如下图Ⅰ区绘组织图; Ⅱ区绘色纬排列顺序;Ⅲ区绘色经排列顺序;Ⅳ区 绘配色模纹图。
计算机测配色
计算机测配色实验班级: 08轻化3班学号: A08130328姓名:赵钰铖一、实验目的:1、掌握染料拼色染色技术拼色: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混拼色,来获得一定的光泽,这个过程为拼色或者配色。
染料的相互混拼属于减法混色。
减法混色的总亮度降低。
2、熟悉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和配色方法根据所给染料,配制成一定的浓度的染料溶液。
用同一种染料不同的浓度(浓度分档8档,按常用染料的一般浓度划分: 0.05%,0.15%,0.30%,0.60%,1.20%,1.80%,2.40%,3.00%)上染织物,然后测定每一种单色样。
将多种染料制成数据库。
对与给定的拼色样品,利用计算机侧配,计算出配方,按照配方进行染色,然后再进行测定,并进行计算机修色。
3、了解效应值概念直接染料染色的温度效应和盐效应一、温度效应温度对直接染料的上染速率影响不同。
结构比较简单的,易溶解,对纤维的亲和力小,扩散速率高;结构比较复杂的,难溶解,对纤维的亲和力高,扩散速率低。
扩散速率高低是染料的一种特性,扩散速率高,移染性能好,匀染性好,水洗牢度差,高温提高扩散速率,但降低平衡上染百分率,扩散速率高、亲和力低的染料,宜采用较低温度染色,获得较高上染百分率。
反之,要采用较高温度染色,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上染百分率,粘胶等再生纤维素纤维,无定形区大小及取向度不同,会造成上染不匀,提高温度促进移染,降低染色不匀。
二、盐效应在水中离解成色素阴离子上染纤维素纤维。
纤维素纤维在中性或弱碱性染浴中带负电荷。
元明粉或食盐对直接染料所起的增进上染的作用称为促染。
通过盐的促染作用,可提高染料的上染速率及上染百分率。
4、了解组织结构和颜色关系织物的颜色与织物的组织结构有关系,织物的表观深度随着织物组织结构的不同而不同,表面越光滑,织物的镜面反射就越多,对视觉颜色影响就比较大。
同时织物结构也会影响织物的反射率,织物的漫反射率越高,织物的表观颜色深度越大。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PPT文档63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
红—绿轴
+a*:偏红(不够绿)
-a*: 偏绿(不够红)
CIE L a b 颜色空间 * * *
b = 200 (Z/Zn)1/3
*
1/3 (Y/Yn)
- 200
+b
b* : 黄—蓝 轴
+b* :偏黄(不够蓝)
-b* :偏蓝(不够黄)
0
-b
彩
度
对于有些明暗度相同的颜色, 还得考虑用彩度指标
1936~1976年为一个阶段,有20多个公式,分三类,一是以
Munsell系统为基础,对CIE色度图进行非线性变换;二是对
CIE色度图进行线性变换;三是以麦 克亚当椭圆为基础。
1976年后为一个阶段,多数以CIE L*a*b*色差公 式为基础进 行修正,实用性大大提高。
常见色差公式
CIEL*a*b* CMC(l:c) l=c=1 或 l=2,c=1 ANLAB FMC—2 1936 ~ 1976 蓝色 JPC79 1976后 红色 MS89 CIE1976—LUV CIE94
HUNTERLab
常见色差公式的准确性
色差公式
CIE 1964 Cube—Root FMC—2 Godlove (Visual) CIELAB M&S JPC79
误判比率/ %
20.9 20.2 19.5 24.4 17.1 20.2 14.3 11.5 11.2 修正过后的 M&S 色差约为 11.8%
λ±Δ λ
λ
莱特线段:人眼对颜色的恰
可分辨范围。
线段的不同长度,表示人
眼对光谱不同部位的颜色辨
别宽容度。
各线段的相对长度并不代
表波长变化(dλ)绝对 值
的大小,因为色度图中光谱 轨迹的波长不是等距离的。
麦克亚当椭圆
结论:
椭圆大小不一,说明在
色度图的不同位置,颜色的
宽容度不同。
椭圆长轴方向不同,说
来描述颜色的差异。
CIELAB
C
* * *
彩度值的制定
*2
: 彩度指标
C
C
= (a
+ b*2)1/2
= 色样在 a* b* 色彩图形位置距中心点的距离。
*
低彩度的颜色 (灰色): C
高彩度的颜色; C
*
略大于 0。
在 70 ~ 90。
彩
度
越
来
越
高
( C )
饱和度:C
*
标准样
-a *
+b* +a *
-b 表示蓝色
* +L
+b* C* -a *
+h*
+a *
-b*
色空间的描述 CIELAB 色彩空间
X 、 Y 、Z
CIELAB公式
L*a*b*C*H*
L*:明暗轴 (LIGHTNESS),指颜色明暗的强度。
a*:红 —绿轴
b*:黄 —蓝轴
C*:彩度,指颜色的鲜艳程度。
H*:色相,指颜色的相貌。
明不同的颜色,引起颜色宽
容度变化的因素不同。
注 25个椭圆是经过适当放大的(10倍)。
从麦克亚当椭圆和莱特线段可以得出结论:
在x—y 色度图中,距离相等的两个颜色,
在人的颜色感觉上,不一定有同等的色差。因此不能以
例如一对黄色色样和一对黑色色样 颜色点之间的距离来表示色差。 在人眼睛看来色差级别大致差不多, 但是在不均匀的色度空间中,用数字 同时说明,CIE1931-XYZ颜色空间是不均匀的。图上 来表示时却相差很多。解决问题的办 相等的空间在视觉上不等差,不能正确反映颜色的视觉 法是使颜色空间均匀化。
﹕ CMC(2 1)
一、CIE1976—L*a*b*(CIELAB)色差式
CIE1976—LAB(或L*a*b*)系统,现在 已被世界各国正式采用并作为国际通用的测色标准。 它适用于一切光源色或物体色的表示与计算方法。 CIE1976—L*a*b* 色彩空间由CIEXYZ系统通过数学
方法转换得到,转换公式为:
表达。 理论上是可以的颜色
的感觉为基准的。
问题2:CIE推荐的XYZ系统是以光的混合为基础建
立的。
那么,在x—y 色度图中距离相等的两个颜色,在 人的颜色感觉上,是否能够有同等的色差呢? 让实验来证明吧!
在CIE色度图中,每个点代表一种颜色,但是当这点的坐标
*
标准品
-a
*
-b
*
+b +a*
*
样品
b* =b* –b * sp std
b*
饱和度差: Cs = (Asp2+ Bsp2)1/2 - (Astd2+ Bstd2)1/2
色相差: H = (CC2- CS2)1/2
或H = (E2- L2 - Cs2)1/2
+b
颜色空间 L*C*H
CIE1976均匀颜色空间
1931 x—y色度图
1976 u'—v'色度图
为了进一步改进和统一颜色评价的方法,1976
年CIE推荐了新的颜色空间及其有关色差公式,即
CIE1976(L*u*v* )空间、CIE1976—LAB(或L*a* b* )
空间和相对应的色差公式。
虽然CIE1976(L*u*v*)颜色空间比CIE1960—UCS颜色 空间更加均匀,但是在计算物体色的色差时,仍然不能与 人的知觉相匹配。
式中X、Y、Z是物体的三刺激值;X0、Y0、Z0为
CIE标准照明体的三刺激值;L* 表示心理明度;a* 、
b* 为心理色度。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由X、Y、Z变 换为L*、
a *、b* 时包含有立方根的函数变换,经过这种非线
形变换后,原来的马蹄形光谱轨迹不再保持。
转换后的空间用笛卡儿直角坐标体 系 表示,形
第三章 色差及色差计算
过去,工业上使用标准样卡来评定颜色的差别,
例如3级色差、4级半(4.5级)色差等。
标准色度观察者X、Y、Z三刺激值的建立, 了用数字表达颜色的问题。 能否也用数字来表达 解决
色差呢?
色差的含义
通常色差是指两个颜色经测色仪器测量后,再经色差
公式计算出这两个颜色的差异值, 称之为色差。 经过视觉估计后, 决定出颜色间差异及方向, 但并不 是指颜色间等级上的差距。 比色法:颜色间的差异值。 色差值可提供色彩品管、配方计算及修色的应用。
刺激值的比例关系。
从CIE1931—XYZ到CIE1960—UCS系 统,将 1931
x—y色度图作了线形变换,从而使颜色空间的均匀性
得到改善,但亮度因数没有均匀化。
CIE1976—LAB系统一直在向均匀化发展。
CIE1931颜色空间和CIE1960 UCS均匀颜色空间 1931 x—y色度图 1960 u—v色度图 这个CIE1931色度图对 这个是CIE1960—UCS 于人的视觉并不是一个匹 均匀颜色空间色 度 图, 配的系统。对于色度图的 用CIE1931色度图的x, 改变将试图修正失真,归 y坐标可以转换为该图的 整出一个唯一近似均匀的 u,v坐标。同样,也 可 色度空间。 导 出 用 于 计 算 机 CIE1960—UCS 图 标 准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 u(λ)、v(λ)、w (λ) ,当然1976 的 色度图在适用性上有更 好的改进。
效果。
若想用颜色点之间的距离来表示色差,必须对原来的 CIE1931—XYZ颜色空间进一步修正为能够适应人眼的均 匀颜色空间。
第二节 均匀颜色空间与色差计算
为了方便色差的计算,CIE从1960年开始进行均匀
颜色空间的建立和相应色差式的建立。
均匀颜色空间建立途径不同,计算色差的公式就
不同,计算出来的色差和视觉的相关性也不同。
为了获得物体色在知觉上均匀的空间,并能够反映准
确的色差,1976年CIE还推荐了第二个均匀颜色空间和与之 相对应的色差的计算方法。即CIE1976—LAB(或L*a*b*)空 间及其色差公式。
常见色差公式简介
以上介绍了几种均匀颜色空间,一般颜色空间均匀性
好,计算出来的色差与视觉的相关性就好。 研究表明,行业不同,色相、明度、饱和度对总色差 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各个行业都对建立在均匀颜色空间 基础上的色差公式进 行 了“加权”处理,以便与人的视
成了对立色坐标表述的心理颜色空间。
如图所示。 在坐标系统中 +a 表示红色, -a 表示绿色, +b 表示黄色, -b 表示蓝色, 颜色的明度由
CIE L*a*b* 色 彩 空 间
.
L 的百分数表示。
CIE L a b
* * *
色
彩空间
*
*
色 相
.
+a 表示红色 -a 表示绿色 +b 表示黄色
选取不同波长(λ )光谱色
视场分两半,一半波长固定,另一半改 变波长,直到观察者分辨出颜色不同。 两半视场亮度保持相等。 结果是: 490nm和600nm一带,视觉分辨颜色能力 很高,只有1nm变化就可分辨出来。 430nm和650nm一带,视觉分辨颜色能力 很低,Δ λ =5~ 6nm才能分辨出来。
觉有更好的相关性,适应本行业的需要。
色
差
的
表 示
计算颜色间的差异值以(DE或Δ E)表示
D:希腊字母,表示某方面的差别。 E:德语单词Empfindung(感觉)的第一 个字母。 DE:两个颜色彼此间的差异值。 ΔE:色彩空间内表示两个色样彼此间的 距离差距。
实际计算时,色差公式有许多种, 且各具优缺点,实际使用中与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 行业特点有重要关系。
C*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