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测色与配色

合集下载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节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节

(3)颜色适应
人眼在颜色的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颜色视觉变 化称为颜色适应。 对某一颜色的光适应后,再观察另外一种颜色, 后者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颜色适应规律:
对某一颜色光适应后,再观察其他颜色,明度会降低。 饱和度变化与两颜色的色相有关。两颜色互为补色时,饱和度会提高,否则饱和度降低。
先后在两种不同的光源下观察颜色,必须考虑前一光源对视觉颜色适应的影响。
反 射 率 曲 线
反 射 率 曲 线
绿色样曲线
波 长/nm
二、颜色的特征 客观地研究颜色的特征,首先要排除干扰因素(物体形状、大 小、性 质、用途、背景等)的影响 非相关色(例如测色仪对颜色的测量,更客观)。 孟塞尔卡集是在特定背景下,以人眼的视觉观察结果为依据制定的,更接近人的感觉,但是容易受到人种、个体、情感、习惯等的影响,更主观些。
视角与颜色视觉有关系吗? 有!
因为感受颜色的视觉细胞在
01
视网膜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02
明亮条件下,人们可以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黑暗条件下,人们只能分辨物体的大致轮廓,分辨不出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原因:人眼的视网膜中,有两种不同的感光细胞分别在不同条件下执行不同的视觉功能,这是视觉的二重性,或称明视觉、暗视觉特性。
无彩色(消色):只有明度,无色相和彩度的颜色,包括白(最高)、灰、黑(最低)三种颜色。 测色学中,将理想的“白”和绝对的“黑”也归入无彩色之列。 无彩色对可见光各个波长的吸收都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图1-12所示)。
一、颜色的分类
1.无彩色
1.2 颜色的分类和特征
白色:各波长的反 射率均大于80%。 纯白——理想的完全 反射物体,反射 率为1。 黑色:各波长的 反射率均小于4%。 纯黑——理想的完全 无反射物体,反 射率为0。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但是这种配色只有在染样与标样的颜色相同纺织材料相同时才能实现在实际生产中却不多第二节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第二节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3三刺激值匹配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
Color measurement and computer color matching
L/O/G/O
小组成员介绍
• 组长:王 想

组员:柴琼芳、陈缘晴、陆芳、沈欢、 王成波、朱文浩
2
仅仅拥有测色仪器不能定量解决配色问题;
3
计算机配色系统准确性好、效率高且经济节约。
第一节 计算机配色的特性与功能
Content 01 Content 02 Content 03
迅速提供合理 的配方,使染 料的成本会降 至最少,降低 配色次数,提 高打样效率。
•对变色现象进 行预测,预先得 知配方颜色的品 质。具有精确的 修色功能。提高 对色率。
主要学习内容:
1.计算机配色的特性与功能 2.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3.计算机的配色理论 4.计算机配色的基本原理
5.计算机配色的实施步骤 6.精明配色
Question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1
传统配色有很多的困惑。如首次配色时间长、次数多。 并且人眼具有局限性,会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 异;
L/O/G色号归档检索:把以往生产的品种按色度
值分类编号、存档,需要时输出,可以避
免实样保存中的变褪色问题,但对许多新
的色泽往往只能提供近似的配方。
第二节
计算机配色的三种方式
2、反射光谱匹配:决定纺织品最终颜色的是反射
光谱。因此使产品的反射光谱匹配标样的反射光
谱是最完善的配色,又称为无条件匹配。

计算机测配色全解

计算机测配色全解
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对拼色时选用的染料品种要求苛刻,数量较多 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
2.三刺激值配色法(条件配色)
原理
三刺激值相等的两个颜色,即使它们的光谱反射 率曲线不相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也是相同的,能 达到颜色匹配——同色异谱 达到等色的前提是影响三刺激值的各个因素(如 照明体、观察者和测色仪器)都相同,否则会引 起色差 最有实用意义的配色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 的配色法
于当织物中的染料为单位浓度﹝1%(owf)或
1g/L﹞时的K/S值。
对Kubelka—Munk函数的讨论:
1.含ρ0的一项可以省略,变成K/S =(1-ρ)2/2ρ条
件是:
①ρ值较小(深色);
②在比较两样品的相对表面色深度时。
2.同P应该取最大吸收波长对应的值,即ρ min。 3. 若吸收峰平坦,无明显ρ min时,λmax是一个范围,
表面色深度测试和计算的意义
牢度比较;
研究染料的染色性能。
常用测试项目:
染料上染百分率(%)
owf
(%)
表面深度
常用K/S值
(一)、库贝尔—卡 蒙克(Kubelka—Munk)函数 颜料涂布于某基质后,通过研究其表面深度与颜
料浓度之间的关系,得到该函数。
原函数相当复杂,常用的是简化式:
通常,不需要K、S的
物K—当体系—颜的数被料吸测涂收层无K限/S厚=具(,的体1比没-数ρ值“值有,K,/光)因S仅”值此透2计/称2算过ρ作K时/S :
S——被测物体的
散射系数
ρ ——被测 物体为无限 厚时的反射
率因数
Kubelka—Munk函数与固体试样中的有色物质
浓度之间的关系:
K/S =(1-ρ)2/2ρ -(1-ρ0)2/2ρ0 = k*c 式中:ρ0 ——不含有色物质固体试样的反射率; k —— 比例常数; c ——固体试样中有色物质浓度。其值等

计算机测配色

计算机测配色

“Hilftypen 标准深度卡 Hilftypen”标准深度卡 Hilftypen 18种颜色在同一档深度水平( 18种颜色在同一档深度水平(由鉴色专家目光确 种颜色 定),1951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承认和采纳,称为 ),1951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承认和采纳, 1951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承认和采纳 1/1标准深度。 1/1标准深度。 标准深度 另外,ISO又增加了2/1、1/3、1/6、1/12、1/25, 另外,ISO又增加了2/1、1/3、1/6、1/12、1/25, 又增加了2/1 1/25有 共有6个档次,其中前 档次有18种颜色,只有1/25 18种颜色 共有6个档次,其中前5个档次有18种颜色,只有1/25有 12种颜色。 12种颜色。 种颜色 另外,还有紫色和黑色色卡,无光3种颜色,有光2 另外,还有紫色和黑色色卡,无光3种颜色,有光2 种颜色。 种颜色。
第三节 染色中的配色方法
染色生产中的配色方法 人工配色—印染厂接到加工样品后,先由配色 工作者凭经验或集存的参考档案估算染色配方, 经多次小样试染和修改满意后,再提交生产。 计算机配色
第二章 计算机测配色的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计算机测配色软件 计算机测配色的方法 染色物的表观色深度的表示
在先进的工业国家, 在先进的工业国家,计算机测配色系统已 是纺织印染行业的基本生产工具。 是纺织印染行业的基本生产工具。为了适应小 批量、多品种、多色号、颜色质量高指标、 批量、多品种、多色号、颜色质量高指标、交 货期短等市场竞争生产方式, 货期短等市场竞争生产方式,印染厂化验室需 要装备自动试样系统,包括电脑测配色系统、 要装备自动试样系统,包括电脑测配色系统、 自动称料配液系统、自动滴料(染液配制 染液配制)系统 自动称料配液系统、自动滴料 染液配制 系统 和自动小样染色机。 和自动小样染色机。中国的纺织印染产品要参 与国际竞争, 与国际竞争,其颜色质量的评价与控制必须符 合国际规范和准则。因此, 合国际规范和准则。因此,中国传统的纺织工 业必须引人先进的设备和方法才能产生薪的动 力和活力, 力和活力,而自动测配色系统便是印染行业挑 战这新一轮变革的起点和基础。 战这新一轮变革的起点和基础。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方案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方案

散射光反射
织物纹路表面
光源
B 观察者
A 观察者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少量的镜面光反射效果
光照射至透明物体后 , 光波会穿透 此物体而透射出光线。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正常的穿透
透 射— 吸 收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一般的传送方式
光 的 散 射——半 透 明 物 体
光照射至半透明物体后 , 某些波 长会穿透此物体 , 有些色光会散射出 而无法经此半透明物体透射出。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散射式的穿透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四、人的视觉系统 —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视网膜 视觉神经
眼睛
光源
透视膜 虹膜
眼角膜
光源 瞳孔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人眼睛的视觉特性:
1.视角
视角为被观察对象的大小对人眼睛形成的
张角。其大小决定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
CIE 观测者

2°视角
1931
10 °
10°视 角
1964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视角α的特征:
tan = A 2 2D
A:物体面积的大小; D: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
因此,视角的大小决定于:(1)物体面积的大小;
(2)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距离一定,物体大,则视角大; 同一物体,距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测色和计算机配色方案
参考书 1. 《测色及电子计算机配色》,董振礼、郑宝海、轷
桂芬编,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2. 《测色配色CAD应用手册》,“纺织工业CAD系列丛
书” 金远同、李勤等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3. 《色度学》,荆其诚等,科学出版社出版 4. 《颜色科学》,何国兴,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5. 《计算机测色与配色新技术》,徐海松,中国纺织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六、七章)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六、七章)

V ——孟塞尔明度;
tanH º——色相常数;
dH5p ——从孟塞尔色相5P开始色相极差的最小值。
四、高尔(Gall)式 表达式:B = K + S · Φ)Y1/2 – 10Y1/2 α( 式中:B ——颜色表面色深度。但是其值不直 接表示深度大小,而是表示与1/1、 1/3等标准深度的接近水平。 K ——常数,其值随颜色深度而变化。如 K1/1=19, K1/3=29, K1/9=41, K1/25=56, K1/200=73。 S ——颜色点与消色点之间的距离,与颜色 的饱和度成比例。标准C光源2°视角 时: S=10[(x-0.3101)2+(y-0.3162)2]1/2 式中:Y ——亮度值; α(Φ)——与色相相关的实验数值。
同色同谱色。
第二种情况下,如何在ρ1 (λ)≠ρ2(λ)的条件下, 使等号两端的式子相等,从 而使它们等色呢?
2. 如果两个色样具有不同的光谱反射 率 曲 线ρ1 (λ)≠ρ2(λ),而却有相同的三刺激值,则称这 两个颜色叫做同色异谱色。
从下式可以看到,当观察者是同一个人的时候
d
d
只有式的两端SD(λ)是不同的数,上式才能成立。
第一节 条件等色
光源导致的色变
标准样 批次样
标准样 批次样
无条件等色
标准样
条件等色 批次样
日光下
同色异谱的一对物体
L* = 68.5 a* = 8.7 b* = 29.7
ΔE = 0.5
L* = 68.5 a* = 8.6 b* = 29.2
不同光源 不同光源 同色异谱的一对物体
L* = 71.2 a* = 12.8 b* = 32.8
染料力份的测定。

计算机测配色正式稿

计算机测配色正式稿

计算机测配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工拼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熟悉Datacolor SF600系列软件的使用;3.了解计算机测配色数据库的建立;4.根据数据库测出标准样的配方;5.了解人工拼色与计算机测配色的差别与成本;二、实验原理1.拼色原理拼色是以“减法”混色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的。

实际应用中由于找不到理想的三原色,常以红、黄、蓝作为代用三原色(也称一次色)。

如果用两种不同的一次色拼混,可以得到橙、绿、紫等二次色;若以两种不同的二次色拼混,或以任意一种原色与灰色相拼,可得到三次色。

拼色结果如下所示:一次色红黄蓝红黄二次色橙绿紫橙三次色黄灰蓝灰红灰(棕) (橄榄) (咖啡)2.计算机配色仪工作原理照明光投射于不透明织物时,除少量表面反射外,大部分光线被织物吸收和散射。

光的吸收主要是染料所致,不同的染料选择吸收的光的波长不同,导致织物呈现各种色泽。

同时,染料越多,吸收地越多,反射出来的光线越少,可见,染料浓度和该织物反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Kubelka-Munk的K/S 函数可作为测配色中的理论依据。

(K/S)λ=(1-Rλ)2 /2 Rλ式中R为反射率,λ为波长。

因为假设散射作用全由纺织妨碍了所致,即S与染料浓度无关,则:(K/S)λ=KλC在可见光400-700nm范围内,以20nm作间隔,取16个波长点测量,可得到一下方程组:(K/S)λ,400=(K/S)λ,400 + K1,400·C1 + K2,400·C2 + … + K n,400·C n (K/S)λ,420=(K/S)λ,420 + K1,420·C1 + K2,420·C2 + … + K n,420·C n ···(K/S)λ,700=(K/S)λ,700 + K1,700·C1 + K2,700·C2 + … + K n,700·C n 根据Mc Ginnis 的研究,用三种浓度满足上式,则浓度上的自由度很小,不妨先考虑考虑在一些波长上上式两边出现微小差异,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求极小差值是的解,即产生了配方。

浅析《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教学

浅析《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教学

2020年1月第1期(总214期)教育园地浅析《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教学张丽云(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福建三明365000)【摘要】阐述了《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定义、课程教材选用与教学标准,分析了本课程原理、仪器使用及操作指南,指出了计算机测色与配色仪在教育教学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认为课程应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实训场地和各地行业企业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实训实验操作,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测色与配色;浅析;课程Doi:10.3969/j.issn.2095-0101.2020.01.079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20)1-0166-020引言《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主要是介绍颜色科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测色和配色基础,让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仪器测色配色原理和纺织印染有关的颜色科学应用领域基础问题,主要是染色布面色差评价、颜色分类及管理和白度等%学习内容包括:颜色光学简介及测色、配色原理、测色配色仪器及其计算机配色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国际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简写为CIE(是一个非盈利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很久以前就推岀了一国际化色、和照明标准,包括在用的色度学和测色01234、计算机色与配色仪器用及操作指南和在用过程中注意事项等%过《计算机色与配色》课程的学习,一面要让高等的学生计算机测色与配色原理有一的了,要掌握计算机测色与配色的基础和基;另一面要高等的学生用计算机测色与配色,掌握应的要领,以操作计算机色与配色的。

1《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及课程教材选用与教学标准《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以计算机辅助测色与配色为主,、用、、学准、学、课学和学等了构,增加了计算机测色与配色企业和操等收稿日期:2019-10-16基金项目: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 2108KY006)。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三章)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三章)

SC=[0.0638 C std /(1+0.0131C std )]+0.638
SH=SC(tf+1-f), 其中f=﹝C std4/(C std4+1900)½﹞
当 164º≤ H std<345º时:
std+168)|
t=0.56+|0.2cos(H
当 345º≤ H std<164º时:
t=0.36+|0.4cos(H std+35)|
CIE1976—LAB(或L*a*b*)系统,现在已被世界各国正 式采用并作为国际通用的测色标准。它适用于一切光源色或 物体色的表示与计算方法。
CIE1976—L*a*b* 色彩空间由CIEXYZ系统通过数学方法转 换得到,转换公式为:
式中X、Y、Z是物体的三刺激值;X0、Y0、Z0为 CIE标准照
在1989年美国AATCC(美国染色化学 家协会) 采用,形成AATCC试验方法173—1989,后修订为 173—1992,并于1995年成为小色差计算国际标准 (ISO 105 J03 Calculation of small colour
difference)。
三、CIE94色差公式
R.S.Berns于1991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于1995 年以CIE技术报告的形式发表。
KL: KC : KH=1: 1: 1
四、ISO色差式
ISO色差式,是ISO标准对染色纺织品染色牢度进 行仪器评价时选定的公式,ISO色差式也是我国国家 标准中用仪器评价染色纺织品染色牢度,选定的色差 计算公式。
它与CMC(l: c)等色差式一样,也是在CIELAB色差 式的基础上,对明度差、饱和度差、色相差进行加权 处理建立起来的色差式。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复习整理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复习整理

测色与计算机配色复习资料整理题型:填空20分;辨析5*4分;简答5*6分;计算2*15分第一章光与色的基础知识1.若要看到一个物体的颜色,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由光源把物体照亮[2].物体把照射到其表面的一部分光散射出来[3].物体散射出来的光投射到人的眼睛中2.有色物质的浓度有色物质浓度越高,物体的颜色也越浓(深)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与光密度之间,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比尔定律I=I0*10-kc 或-lgI/I0=-lgT=kc=D,D是吸光度,也称消光度)固体物质中,有色物质物理状态和分布状态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在染整加工过程中,物理状态的变化以及对颜色造成的影响也往往有很大的差异物体表面光学性质对颜色的影响纤维的比表面积大小不同、织物的组织结构不同、不同的纤维材料以及可以改变织物表面光学性质的加工方法,都会使纤维表面光学性质产生差异当一束白光照射到一束染色纤维上时,一部分光以镜面反射的方式被反射出来,另一部分光则进入纤维内部,在进入纤维内部的光中,一部分被有选择的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被从内部反射出来,称之为内反射,还有一部分光在纤维内部经反复折射而被吸收,也有可能有部分光穿过纤维层而发生透射人们看到的颜色实际上是由镜面反射的白光和内部反射的彩色光等混合后所显示的颜色镜面反射光占的比例越大,颜色显得越淡,也越萎暗,在反射光中,镜面反射所占的比例越小,颜色显得越浓艳折射率越大,物体对入射光的吸收越少,而镜面反射光的比例会增大折射率越大的物质,越难以染得深浓的颜色3.感光细胞有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椎体细胞在明亮的条件下可以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在黑暗条件下可以分辨物体的轮廓,而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4.光谱光视效率函数的概念人的眼睛对于波长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感受性,即相同能量不同波长的光,人的眼睛会有不同明亮程度的感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就是描述人眼中两种感光细胞的规律的函数明视觉的最高感受波长555nm的绿光,最低感受波长为可见光谱的两端,即小于400nm、大于700nm的区域暗觉的最高感受波长507nm,最低感受波长为大于700nm的红色区域5.颜色辨认贝措德--布吕克效应:揭示了除黄(572nm)、绿(503nm)、蓝(478nm)三个波长外,其余波长光的颜色都会随光的强度而变化颜色对比:在视场中,相邻区域两个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做颜色对比如果在一块彩色的背景上,放上一种颜色,由于颜色对比,两颜色会互相影响,使两颜色的色相各自向另一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测色配色实验报告

测色配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计算机测配色
二、实验目的:通过不同布样的测定,掌握计算机测色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核对测色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三、实验原理:在标准照明体和标准观察者下测得不同布样的K/S曲线和
反射率曲线,在通过电脑程序化计算求得X、Y、Z值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步骤:
1.将四块布样分别放在不同的照明体下,观察并比较在不同光源下Lab
值的大小。

所用光源:D65、A、F11。

目测条件:光源与织物呈45°
角,目测视线与织物垂直
2.校正datacolor测色仪,选用最大孔径
3.对于每块布样进行多次检测,取其平均值。

4.整理相关数据。

五、实验数据:
1.目测各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色差
2.实验测得各试样相对于标准样的颜色色差
由1和2可知,在标准照明体D65和F11下,目测试样3的亮度错误,在三种标准照明体下,目测试样3的偏黄蓝出现错误,这可能是试样3和标准样之间的差别很小导致的。

3.D65标准照明体下测得各织物的各项指标值
4.各织物的反射率曲线
5.各织物的K/S曲线。

计算机测色与配色

计算机测色与配色

计算机测色配色系统的研究摘要:简单阐述了电脑测色配色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电脑测色配色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如分光仪配色系统和YP色彩应用配色系统基础资料的建立等;详细的论述了电脑测配色系统在纺织印染中测色和配色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配色系统利用现有的仪器和设备建立一个色彩数据库。

并且配色以后我们还可以检验颜色匹配是否正确。

如果颜色偏差超过△E的要求范围,我们还可以迅速修正配方,直到达到标准。

引言利用计算机配色方法来配色,将油墨颜色的数据储存在计算机里,它的针对性很强,由于每个印刷厂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针对性使得对工作的经验要求减低。

并且它还可以节约时间,减少油墨的浪费,最重要的是节约了成本。

1.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功能简介我们利用计算机配色系统建立一个色彩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的色种是我们印刷时用的基本墨,即CMYK和专色油墨。

然后我们利用仪器测量和专业软件计算,快速得到所需要的配方。

配色以后我们还可以迅速修正配方,直到达到标准。

一般我们以△E为标准来判断我们所得到颜色是否合格。

而传统的配色方法主要通过人工目测和经验来判断色相,再进行实验,然后再通过目测方法和经验对配方进行多次修正,这种方法存在了大量的人为主观因素,不稳定性很大,难以精确控制印刷所需要的颜色。

所以说与传统配色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配色系统配色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减少了油墨的浪费,还更客观地控制印刷品的颜色。

同时计算机配色系统还能把废墨当基础墨输入到数据库里,应用在下次配色中,从而大大降低了油墨成本。

2.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配色基本原理是当一束白光照射到颜色物体表面时,光一部分被吸收另外一部分被物体反射或透射出去,配色系统主要考虑的是反射光。

反射光的波长即决定了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而在计算油墨配方时,简单来讲就是计算机配色系统通过计算光的吸收值K 与光的反射值S,计算反射光谱反射率。

这种配色的结果无论何种光源照明,观察者是谁,产品的颜色总是与实际样品一样。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2)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2)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到测色仪器、色彩理论、色彩管理、色彩应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课程。

本门课程主要掌握测色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色彩理论和色彩管理技术,掌握基于计算机的色彩应用技术,包括数码图像处理、颜色比较、色彩匹配、色彩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掌握测色仪器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2.了解色彩理论和色彩管理技术;3.掌握数字图像处理、颜色比较、色彩匹配和色彩评价等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4.学会使用测色仪器对实物进行测色,并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际应用;三、课程安排第一周1.课程介绍及测色仪器基本原理;2.测色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操作;3.实验一:使用测色仪器测量颜色和亮度的实验操作。

第二周1.色彩理论基础及色彩管理技术;2.色彩空间和色彩模型;3.实验二:使用测色仪器和计算机对实物进行色彩测量和比较。

1.数字图像处理;2.像素和分辨率;3.实验三:使用计算机进行图片色彩处理。

第四周1.颜色比较和色彩匹配;2.色差评价和色彩还原;3.实验四:使用计算机进行颜色比较和色彩匹配。

第五周1.色彩评价和显示;2.ICC色彩管理系统;3.实验五:使用测色仪器和计算机对显示器进行显示测试。

四、课程评估本门课程采用考核、实验、课堂互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评估。

考核考核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两部分。

期末考试占整个课程成绩的60%。

平时考核占整个课程成绩的40%,包括实验报告、作业、课堂测试、课堂表现等内容。

实验实验占整个课程评估的30%。

学生需要参加本门课程的5次实验,并提交相关实验报告。

课堂互动占整个课程评估的10%。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课堂表现得分将直接影响最终评估结果。

五、参考书目1.计算机色彩管理技术朱文捷机械工业出版社;2.计算机色彩应用基础何积丽机械工业出版社;3.数字图像处理奥拉汀尹婷电子工业出版社;4.基本色彩概论林权华泰晤士出版社。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八章幻灯片PPT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二版第八章幻灯片PPT

预测配方的误差
新色样
ΔE = 0.5
基础资料的误差
ΔE = 0.5
化验室的染色误差
预测配方的误差 化验室的染色样
化验室染色可以使误差加倍!!
染色匹配的影响因素
ANLAB (40)
相当于染料浓
units
的差异 /%
产业上所允许的范围
第一次计算机预测配方的结果 在状况良好时 在状况不好时
硬件 / 软件 基础资料的制备 化验室计量的过程
在允许范围内:计算不同光源下的色变指数和成 本,打印结果。
不在允许范围内:修正染料浓度。
修正方法
先计算三刺激值差:
ΔX=(əX/əc1)Δc1+(əX/əc2)Δc2+(əX/əc3)
Δc3
ΔY=(əY/əc1)Δc1+(əY/əc2)Δc2+(əY/əc3)
Δc3
ΔZ=(əZ/əc1)Δc1+(əZ/əc2)Δc2+(əZ/əc3)
全部资料包括:浸染与轧染等不同染色 方式制作的基础资料,包括制作浸染及 连续染色基础资料所有的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
基础资料的制备
基材 染色程序 染料 / 助剂 空白染色 制定染色浓度级数 确认已知配方
基础资料的制备
制定每支染料的浓度 :
0.1% 0.25% 0.5% 1.0% 1.5% 2.0%
0.15
批产品水平
0.2
大货重复性
0.2
实验染色重现性
-经过训练的操作者用传统的移液管配染液 0.8
-未经训练的操作者用自动滴液系统
0.2
分光光度计再现性
0.05~0.2
纤维直径对染料的力度的影响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前言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是现代化设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备计算机测色与配色技术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其将来的设计工作依据提供扎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知识1.掌握色彩认识基础,了解颜色的构成及彩度、明度、色相的关系;2.掌握计算机测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掌握常用配色理论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能力1.具备准确测色的能力,能够对及时掌握色彩信息;2.掌握常用设计领域中配色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

3.独立完成设计作品的色彩搭配,展现测色配色技术的能力。

实践1.通过相应的软件应用,能够较好地完成多种设计作品的配色;2.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技术,提高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课程内容第一课:基础概念1.色彩三要素的概念和联系;2.色光合成和色彩的形成;3.颜色的视觉感受机理。

第二课:测色技术1.计算机测色的基本原理;2.常见测色仪器的原理、性能和应用;3.常见标准颜色的特性及应用。

第三课:基本配色1.配色基本理论:色彩搭配、对比度、互补色、三角配色等;2.配色基础技能:色环、调色板的使用;3.设计案例分析:常见设计领域中典型配色方案。

第四课:实践案例1.运用配色技巧完成设计作品;2.讨论并分享设计案例;3.课程总结及期末作业布置。

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等,占总成绩20%;2.课程设计:独立设计配色,并完成课程设计作品,占总成绩50%;3.期末考试:涵盖课程内容的笔试,占总成绩30%。

参考文献1.彩色图像分析与处理2.基于 Web 的科学研究3.颜色学原理与应用结语本课程设计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努力掌握测色配色技术,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三章

测色及计算机配色第三章
明度、饱和度表示
色差是指两
个颜色在颜色知 觉上的差异,它包 括明度差、彩度 差和如色果相能差够三以方两点的距离表示色差,就实现了
数字
面.
表达.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问题1:色差是知觉色的差异,是以人对物体颜色的 感觉为基准的. 问题2:CIE推荐的XYZ系统是以光的混合为基础建 立的. 那么,在x—y 色度图中距离相等的两个颜色,在 人的颜色感觉上,是否能够有同等的色差呢? 让实验来证明吧!
+a*
样品
L*= L*sp - L*std
标准品
L*
红绿色度差 - a*
色度差:
DCc = <DA2+ D
标准品
B2>1/2
-a*
-b*
+b+*a*
a*
样品
Δ aa * * a =a* s *p SP -a a* *st d s t d
黄蓝色度差: b*
色度差:
DCa = <DA2+ D B2>1/2
经过视觉估计后, 决定出颜色间差异及方向, 但并不 是指颜色间等级上的差距.
比色法:颜色间的差异值. 色差值可提供色彩品管、配方计算及修色的应用.
色度学中的数据
L*a* b*
a* E
5R 5/10
*
L
CIELab C *
XYZ
xyY b* * *
L CH
第一节 引言
心理概念,表示物体表面 色而非光色,常用色相、
CC
色相 H
+a
色 相
可感知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 等.
无色,如黑色、灰色或白色.
CIELAB 色相角的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测色配色系统的研究摘要:简单阐述了电脑测色配色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电脑测色配色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如分光仪配色系统和YP色彩应用配色系统基础资料的建立等;详细的论述了电脑测配色系统在纺织印染中测色和配色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配色系统利用现有的仪器和设备建立一个色彩数据库。

并且配色以后我们还可以检验颜色匹配是否正确。

如果颜色偏差超过△E的要求范围,我们还可以迅速修正配方,直到达到标准。

引言利用计算机配色方法来配色,将油墨颜色的数据储存在计算机里,它的针对性很强,由于每个印刷厂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针对性使得对工作的经验要求减低。

并且它还可以节约时间,减少油墨的浪费,最重要的是节约了成本。

1.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功能简介我们利用计算机配色系统建立一个色彩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的色种是我们印刷时用的基本墨,即CMYK和专色油墨。

然后我们利用仪器测量和专业软件计算,快速得到所需要的配方。

配色以后我们还可以迅速修正配方,直到达到标准。

一般我们以△E为标准来判断我们所得到颜色是否合格。

而传统的配色方法主要通过人工目测和经验来判断色相,再进行实验,然后再通过目测方法和经验对配方进行多次修正,这种方法存在了大量的人为主观因素,不稳定性很大,难以精确控制印刷所需要的颜色。

所以说与传统配色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配色系统配色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减少了油墨的浪费,还更客观地控制印刷品的颜色。

同时计算机配色系统还能把废墨当基础墨输入到数据库里,应用在下次配色中,从而大大降低了油墨成本。

2.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配色基本原理是当一束白光照射到颜色物体表面时,光一部分被吸收另外一部分被物体反射或透射出去,配色系统主要考虑的是反射光。

反射光的波长即决定了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而在计算油墨配方时,简单来讲就是计算机配色系统通过计算光的吸收值K 与光的反射值S,计算反射光谱反射率。

这种配色的结果无论何种光源照明,观察者是谁,产品的颜色总是与实际样品一样。

就能够计算出油墨配方。

但是,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光谱配色对每个波长点进行同等匹配,而实际上,物体不同波长处的同等大小变化,所引起的颜色感知变化却有明显差异,因而应该对不同波长给予不同权重的匹。

配色之前必须先有一个油墨的基础数据库,其中各个基础油墨的K、S 值都需要详细的记录,当要配色时,电脑便会按着不同的百分比来组合相加各基础色油墨的K、S 比例,以得到与所需颜色的K、S 比例最相符的组合。

2.1 三度色彩空间色典2.11色立体空间YP 三度色彩空间色典的色立体空间由色彩的浓度、彩度、向度三属性所形成的圆柱空间(见图1)。

色立体中间轴为浓度不同的标准灰,上端为理想白,浓度值0;下端为理想黑,浓度值100。

所以位置越低,浓度越大。

每个色平面的浓度相同,色样离中间轴越远,彩度越高。

色样与标准灰的连线和黄色与标准灰的连线所形成的夹角称为向度,代表色样的色相角(见图2) 。

2.12色彩表示法YP三度色彩空间的色彩语言以浓度D、彩度C及向度H表示(即D-C-H)。

浓度、彩度以两位数字表示;向度则以四位数字表示,前三位为整数位,最后一位数为小数位,如24-09-060.0,表示浓度D=24、彩度C=9、向度H=60.0。

2.13色典YP三度色彩空间色典又称汉风色典,主要用于混纺织物的配色。

色典以等浓度的色相面排列为主,共24页。

每页色样的浓度相同, 由十几个彩度不同的同心圆构成,中间为无彩度标准灰(C=0),依次以彩度差3向外递增。

每圈的色样数由中间的一个以每圈增加6个向外增加,即每页中间为标准灰(C=0),第一圈彩度C=3有6个色样,第二圈彩度C=6有12个色样,以此类推。

色典共计18500个色样,每页间的浓度差为2,由12到58依次增加[5]。

2.2计算机基本配色方法目前, 虽然有各种形式的计算机配色方法, 但总的来说, 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三刺激值配色和全光谱配色。

2.2.1 三刺激值配色法三刺激值配色是指通过几种染料的组合匹配标准色的三刺激值, 使匹配色和标准色的三刺激值的差别达到最小。

自从Allen 和Micginnis 使用三刺激值配色和全光谱配色方法以来,才开始了现代计算机配色的发展, 虽然有人对计算机配色加以改进,但计算机配色总的形式没有变化。

三刺激值配色的基本思想是使匹配色和标准色的三刺激值相同。

本文通过三刺激值配色和全光谱配色的比较, 将最小二乘法应用于三刺激值配色, 深化了三刺激值配色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具体的配方表达式, 并按照此方法进行计算机配色, 给出了预测配方和预测结果。

对色料混合光学模型的研究发现, 有些情况下不管色料配方发生什么变化, 其散射系数基本不变。

如染色纺织品, 其染料层的光散射受纺织纤维的作用, 加入到纺织品中的染料似乎溶于纤维中而不影响基质的散射能力, 使其中各染料的散射系数相等, 且与基质的散射系数一致, 因此纺织印染自动配色适用Kubelka2Munk 单常数理论[5 ]。

下面以三染料组合为例,说明应用Kubelka2Munk 单常数理论进行三刺激值匹配的算法。

对于完善匹配, 应有)(m s X X =)(, )(m s Y Y =)(,)(m s Z Z =)( , 故由色度学理论可以写成T E [)(s r -)(m r ] = 0 (1)如果不是存在特别严重的光谱异构性, 在任何一个波长上配方的反射比与标准色样的对应值相差不太大, 故可相当精确地写出)(s r -)(m r = D [)(s f -)(m f ] (2)根据Kubelka2Munk 理论的K/S 加和性原理)(m f =)(s f + φC, 与(2) 式一起代入(1) 式并移项和整理后, 得()[])()(1t S f f TED TED C -=-φ 其中X 、Y 、Z 为三刺激值,i ρ表示在波长i(nm)处的光谱反射比,(s)表示标准样, (m)表示配方样品。

Ei 表示在波长i(nm)上光源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ρ指不透明样品的光谱反射比。

上标(s) 指被匹配的样品即标准色样, (t)指匹配的基质;函数()ρf 具体为不透明样品的()ρρ2/12-。

这就是计算得到的初始配方, 它提供了一个相当接近但可能不是刚好的染料比例, 通常尚需进一步迭代改善。

经过迭代计算,染料浓度的修正量是:()t TED C ∆=∆-1φ 最后,由C C C OK new ∆+=1计算出新的浓度矢量再由此确定三刺激值的接近程度, 或达到匹配要求并输出配方及有关参数而结束, 或再次进入下一轮迭代修正直至满足要求。

在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不超过四或五次迭代即可。

其中,X ∆、Y ∆、Z ∆为标准色样与初始配方之间的三刺激值误差, 1c ∆、2c ∆、3c ∆是为使t ∆减小至零所需初始配方的变化量。

2.2.2 全光谱配色法全光谱配色是匹配标准色的光谱, 使得到的光谱曲线与标准色的光谱曲线的差别达到最小。

全光谱匹配方法努力去匹配标准色的光谱曲线而不是匹配标准色的三刺激值, 虽然这种方法不能保证标准色和匹配色的色度学相等, 但是全光谱配色更直观。

全光谱配色算法如下:=C ()1-P P T ()()()t S T f f W D P - 其中, P = W D Y ;W (16×16)为不同波长处的权重因子置于对角线上, 而其余数为零的方阵;Y (16×n ) 代表染料1, 2, ⋯, n 的单位浓度的(K/S)值的矩阵; 但是,不同波长处的光谱反射率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在有的波长处, 光谱变化很小, 却产生较大的颜色感差异, 显示出很强的灵敏性; 在有的波长处, 变化很大, 却感觉不到颜色感知的变化,显示出很强的惰性。

这就要求在计算机配色全光谱匹配方法中对某些波长进行重点匹配, 用较大的权重因子, 对某些波进行非重点匹配, 用较小的权重因子。

这就需要建立适当的权重因子,来满足全光谱匹配的目的。

全光谱匹配计算机配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min 22→∆∑j j j R w λλ ()j w λ是一种权重因子;()j R λ∆为j λ波长处的目标色和匹配色的光谱反射率差异。

要使()()[]min 22→∆∑j j j R w λλ,也就是使()[]∑→∆jj E min 2λ这样,就建立一种权重因子,使得某一波长点的光谱反射率变化所产生的色差为最小。

2.3判定匹配颜色是否合格的参数——色差在判断颜色匹配是否正确的重要参数就是色差△E 。

CIE 在197年推荐用于加混色的CIELUV 颜色空间的同时,还推荐了主要用于如印刷、纺织、印染等表面色料工业减混色(subtractive mixture )的表示和评价的CIE1976L*a*b*颜色空间,也称为CIELAB 颜色空间。

在 CIELAB 颜色空间中,不同区域的色差容限相对比较接近,颜色样品在此空间中的位置由三维的直角坐标表示。

L*、a*、b*的值可以从三刺激值(X ,Y ,Z)计算出来,其中L*表示颜色的明度,a*表示该颜色在红-绿轴方向的投影位置,b*则表示颜色在黄-蓝轴方向的投影位置。

在此颜色空间中,视觉对色差的可察觉性可以用椭球体来表示,球体的三个轴分别代表明度、饱和度(彩度)和色调,其大小由该颜色在颜色空间中的位置所决定(如该球体在黄色区域时比绿色区域变得更狭长)。

作为该空间三维直角坐标的明度L*和色品坐标a*、b*的计算公式为()16/1163/1*-=n Y Y L ()008856.0/>n Y Y ;()()[]3/13/1*//500n n Y Y X X a -= ()008856.0/>n X X ; ()''**13n v v L v -= ()008856.0/>n Z Z ; 式中 :X 、Y 、Z 为颜色样品的三刺激值,Xn 、Yn 、Zn 为CIE 标准照明体照射在完全漫反射体上,然后反射到观察者眼中的三刺激值,其中Yn = 100。

在CIELAB 颜色空间中,色差公式为:△E *ab =[(△L *)2+(△a *)2+(△b *)2]2/1 色差公式中,△L *=L *样-L *标,表示样品与标准的深浅差。

结果如果是正值表示样品比标准浅,如果是负值,表示样品比标准深。

△a *和△b *表示样品和标准在a * b *平面上位置的改变。

色差公式能准确地表达两块颜色在视觉上的差异。

常用的色差单位是NBS ,它是美国国家标准局的缩写。

1NBS色差相当于(0.0015~0.0025)x 或y的色度坐标变化。

E的鉴定标准如下表所示:表1 色差程度的鉴定标准色差程度的鉴定△E(L*a*b*)微量0~0.5轻量0.5~1.5能感觉到 1.5~3.0明显 3.0~6.0很大 6.0~12.0截然不同12.0以上2.4CMYK与RGB之间的颜色转换在进行计算机颜色匹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颜色转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