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内容梳理
第10课《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文言文的统称。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多数人。
三、古今异义(1)师①我从而师之以......为师②不耻相师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道芷阳间行取道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3)从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③樊哙从良坐依傍④从此道至吾军自、由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⑥吾从而师之跟随、跟从⑦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表叔伯关系(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zhuan四声)(5)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n.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adj.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6)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不要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示疑问语气“吗”四、虚词(1)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表停顿③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句末表陈述④何时而乐也?句末表疑问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知识道理③择师而教之代词,人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类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消独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⑦吾欲之南海到⑧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标志(3)于(介词)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④不拘于时被(4)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做定语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今之众人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个”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多么⑤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五、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容词做名词年龄大(小)的(3)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不耻相师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8)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9)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看不起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学生版+教师版】
【学生版】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师说[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道”“或”两字及次常用字“师”“传”。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3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知识归类整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定语后置句”略解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 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格式“中心词+而+定语+ 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4.《劝学》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 ? 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所以“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的作用,学习的作用能够弥补不足,“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 ③方法和态度。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
三 论证方法比较鉴赏
1.对照鲜明,立论严密。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明确】 《劝学》第四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 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 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 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 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 单元
《劝学》《师说》群文比较阅读
文言知识归纳+内容比较+写法比较+素材运用
一 文言知识归纳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锲而不舍:
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题型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崖州城作[注]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 处。
答案: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 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 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5.双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请对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分 析。
答案:“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表达了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答题建模】
【回顾拓展】 请填写下表,把握各种修辞手法。
修辞
内涵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
答案:比喻。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 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 作雪飞。”(韩愈《晚春》)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赏 析。
答案: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木”本属无情物, 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 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 雪飞。
正侧结合。前两联正面描写,后两联侧面烘托,正侧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丰 满,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5)根据位置判断(放在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 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 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 阙。”(李白《忆秦娥》)这首词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
《师说》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
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
在京城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
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决心借助国子监这
背景介绍
学习目标
壹 积累、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贰 学习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 叁 培养谦虚好学的精神和尊师重教的品德。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 宗”之誉。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与柳宗元、欧阳 修、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 大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中唐时期文学家、思想家、 政治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曾出 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 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 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病逝后追 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 文公”。后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 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倡导“文道 合一”、“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 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 黎集》等。
古文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 等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对于中国文学的 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古文运动时期的文章被人 成为“散文楷模”。
朗
梳
读
理
课
文
文
意
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句读( dòu )
近谀( yú) 作师说以贻( yí)之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 dān)
语文高中必修3古文北师大《师说》课文详解
语文高中古文《师说》课文详解一古①之学者②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①古:古代,指先秦和汉。
②学者:求学的人。
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
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
学生必须严守老师的解说,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立异端杂说。
如治《易经》的孟喜得到一本《易》家有关阴阳灾变的书,谎称是他的老师田王孙死时枕在他的膝上独自传给他的,他的同学梁丘贺揭露说,他们的老师田王孙死在施雠处,那时孟喜已经回老家了,不可能从老师手中得到这部书。
皇帝听说孟喜改变师法,就不任用他当经学博士。
)师者,所以①传道受②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①所以:意思是“用来……的”,或者“……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②受:同“授”。
)人非生而知之①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②,终不解矣。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①之:指代上句的“道”和“业”。
②其为惑也:这里的“惑”,指的是“道”与“业”中的那些疑难问题。
“为”是强意词,只对“惑”起强调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好比“其为人也”,只能译成“他这个人”一样。
)生乎吾前①,其闻②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③;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在我的前头,我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
①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后面略去“者”,译为“……的人”;“先乎吾后”与此同。
“乎”,介词,同“于”,在。
②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③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吾师①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何必知道他是在我的前头出生呢,还是在我的后头出生呢?①师:动词,学习。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所著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围绕师生关系展开,表达了对教育和师道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是对《师说》的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结构:《师说》由序、上、中、下、后序共五部分组成。
序部是文章的开篇,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动机和目的;上、中、下部则分别展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的描述和思考;后序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触动。
2. 内容概述:文章以师生关系为线索,围绕指导、界定、引导、陶冶、启发、激发等关键词展开,分别探讨了师生相互启示、相互感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章通过师道和教育的层面,展现了教育者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 语言特点:《师说》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语言较为正式、庄重、凝练。
句式多为对偶句、排比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优美。
4. 师道意义:《师说》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质朴、宽宏、奉公、忍让等。
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的正面引导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5. 学生态度:文章中也涉及到学生的态度问题,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积极学习与尊重老师的经验和指导。
6. 教育观念:文章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让学生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反对刻板印象:文章中反对了刻板印象的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8. 修身养性:文章中倡导了教育者要先修身养性,要求教育者自己具备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仅为《师说》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说》优秀课件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古之学者
之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复
吾从而师之
其皆出于皆乎
而耻学于师
于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燕王拜送于庭
代词,他们 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代“六艺经传”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他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翻译,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 这位同学提一个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针对性建议。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要到老师那里去(学习),老师也不 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有各自攻 打的方向,像这样罢了。
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翻译,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 这位同学提一个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针对性建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疑惑的不解,有的是老师的责任, 有的却不是的,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 看见他们的明白。
5.词类活用
词语 下 圣、愚 小、大 习 师 耻
例句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而耻学于师
解析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不及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使动用法,使……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第2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它在论证上有两大特点:使用对比,气 盛言宜。说说该段用了几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作用。抓住一些 标志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高中语文《师说》知识点总结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3)生乎吾前…… 3.宾语前置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提宾标志)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取独)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独)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取独) (7)圣人之所以为圣(同上)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11)郯子之徒(代词,这) (12)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四、文学文化常识 1.六艺,含义有二: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
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即:《师说》中的“六 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②,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⑥解惑⑦也。
人非生而知⑧之⑨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⑩,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11)吾前,其闻(12)道也固先乎(13)吾,吾从而师之(1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15)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16)道也。
夫(17)庸知(18)其年(19)之(20)先后生于吾乎?是故(21)无(22)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3)也。
嗟乎!师道(24)之(25)不传也久矣!欲人之(26)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7)也远矣,犹且(28)从师而问焉(29);今之众人(30),其下(31)圣人也亦远矣,而耻(32)学于(33)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4)。
圣人之所以(35)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36)皆出于(37)此乎?爱其(38)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39)也,则耻师(40)焉(41),惑(42)矣。
彼(43)童子之师,授之(44)书而习其句读(45)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6),小学而大遗(47),吾未见其明(48)也。
巫医(49)乐师(81百)工(50)之人(51),不耻(52)相师(53)。
士大夫(54)之族(55),曰(56)师曰弟子云者(57),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58)与彼年相若(59)也,道(60)相似也,位卑(61)则足(62)羞,官盛(63)则近(64)谀(65)。
”呜呼!师道之(66)不复(67)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68),今其智乃(69)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0)!圣人无常(71)师。
孔子师郯子(72)、苌弘(73)、师襄(74)、老聃(75)。
郯子之徒,其贤(76)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77)不如师,师不必贤于(78)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79)有专攻(80),如是(82)而已。
《师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22《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
2022《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第一部分古
代诗文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全篇理解性默写课件23张PPT
答案
25.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6.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受业解惑也。
所以传道
2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根据意思默写从师和年龄无关的8句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 跟从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 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 小呢? 根据意思默写从师不是看年龄地位的4句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 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
答案 16.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1.《师说》开篇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交代 了老师的哪些作用? 22.交代韩愈做《师说》的原因的句子是? 23.交代古代底层各种工匠能相互从师学习 的句子 24.作者叹惜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还比不上 底层工匠的两句
第二段 根据意思默写出全文论点和老师职责的3句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 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根据意思默写出不从师便很难解决疑惑的5句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 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 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第二段 根据意思默写出作者感慨师道不流传的3句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 有疑惑难啊! 根据意思默写出圣人与普通人作对比的11句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 教;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 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 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2.3.2.5任务五 因事见理,体情悟志,概括内容要点
任务五因事见理,体情悟志,概括内容要点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
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主要有三大题型:层(段)意概括题、特定信息概括题、主旨概括题,其中特定信息概括题是考查重点。
概括内容要点,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
【知识图解】,【备考建议】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
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
题型一层(段)意概括题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进行概括。
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
虽然这类题型高考很少直接考查,但因正确概括层(段)意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的前提,故本书依然单列题型讲解。
【必备知识学习】一、解答局部文意概括题目应注意的问题二、解答不同类型的局部文意概括题活动一精练巧练,掌握几种归纳概括的方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四、文言常见句式知识清单
四、文言常见句式知识清单
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补”。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中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
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参看下表: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称凝固结构,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
参看下表:。
总结师说知识点
总结师说知识点
首先,师说知识点的内涵及其特点。
师说知识点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师说的知识点需要具备科学性、系统性、简洁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来精准把握知识点。
其次,师说知识点的设计与表述。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师说知识点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要符合课程要求、体现教学重点、照顾学生实际能力等。
同时,师说知识点的表述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简练明了,语言生动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在实际教学行中,教师应该注重多种表述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再次,师说知识点的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来进行师说知识点的教学,比如通过讲解、解析、引导、提问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师说知识点的评价与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便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全面评价,不仅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师说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策略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全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次总结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加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八、写作素材
1.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
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于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师说
一、重点字词
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读书(dú)传道(chuán)
从容(cōng)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贻(yí)冉(rǎn)
潘(pān)长幼(zhǎng)须臾(yú)怡(yí)
二、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教育儿童少年的
学校。
四、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齐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五、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六、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式)(介宾短语后置)
七、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师说》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三、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
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道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能力”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