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讲义

中外教育史讲义

专题1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一、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1、劳动起源说——是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的延伸;2、生物起源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流变;3、儿童模仿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提出4、需要起源说5、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提出6、其他种说法如: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等;研究教育起源的目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为什么会存在教育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需要不仅仅是先天的,更重要是后天的、人属的,它使人不再是动物;教育正在于养成并为了这些需要;2、教育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劳动、意识、语言、学习模仿、交往;3、教育的原型是什么教育的原型是动物的本能授受活动; 4、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①生存技能的教育人的行为有四种基本功能:获取食物、安全防卫、生殖和传递信息;a.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教育血缘群婚氏族群婚即普那路亚婚对偶婚b.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教育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工具使用②生产劳动的教育人工取火活动及其教育工具制造及其教育采集狩猎技术及其教育农业、畜牧业及其教育③原始宗教与教育祭祀活动内容自然崇拜、农作物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④艺术与教育音乐艺术及其教育绘画艺术及其教育二、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学校产生的条件1、经济基础社会中要有一定的劳动剩余产品及劳动力,促使社会出现大而细的社会化大分工,人口数量要有所发展,私有制已逐步形成;2、政治条件出现阶级和阶级压迫;统治者必然要垄断文化科学知识,垄断教育,以利于培养为他们统治服务的大大小小的公职人员和官吏,使教育成为巩固他们特权地位的重要工具;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化;当社会物质生产丰富到足以使一部分人可以从物质产生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如巫、祝、卜、史等;出现了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与管理、经营或治理国事,以及从事科学文化、宗教艺术等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随着这场分工的日益扩大,培养少数特权分子的社会需求也与日俱增,必然需要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构;4、文字的出现当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中的科学文化知识要丰富到非文字不能较好传承的程度,文字就产生了;5、专职教师出现文字出现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必需依靠专职教师来完成;当上述所有的条件全部具备后,学校就产生了;二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较之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此后,教育被赋予更广泛的意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愈加息息相关,也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三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1、古代东方社会与文化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创立了最早的文字,出现了最早的文化繁荣景象;2、古代东方教育的性质——奴隶制3、家庭教育——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4、学校教育①宫廷学校②僧侣学校③文士学校④古儒学校5、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特点①人类的教育以东方国家为先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十分重视道德教育④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⑤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⑥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家庭教育占较大的比重⑦尊师重道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一章中国教育的起源第一节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节中国教育的起源根据考古发现,约从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有人类便有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第三节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学校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学校的产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一、汉字的产生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工具;汉字的发生与发展仓颉音洁造字是中国最早关于文字的传说,它是黄帝时代的贡献,距今约五千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正式以此为计算起点;距今约七千年的仰韶遗址,就发现长方形骨板的刻画,并被认作是“图形文字的萌芽”;甲骨文已是较成熟的文字;二、中国古代学校的传说关于中国古代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而且众说纷纭;①明堂——宗教祠堂祭祀的场所②成均之学——习乐的地方③虞庠之学——社会教化④序——习箭的地方⑤校——养马之地——练兵之地这里主要介绍两种:1、成均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五帝之学;”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即“成均”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成均”以音乐教育为主;2、虞庠礼记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郑玄解释说:米廪“藏养人之物”,即粮仓;说文指出:庠“从广羊声”,即食羊者所居之地,养老敬老的地方;孟子说:“庠者,养也;” 即把有道德、有经验的老者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工作;礼记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虞庠以德教孝的教育为主;此外,相传神农氏始设“明堂”施行社会教育,周礼有“六厩成校”的说法;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的创建夏~春秋战国第一节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初步建立一、夏的教育夏朝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国家的重要社会活动,它由奴隶主贵族控制,由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育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夏的教育除了沿袭“虞舜”时期的“庠”之外,还有“序”和“校”两种学校;1、“序”“序”是在国都设立的学校;礼记·王制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曰:“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关于“序”的内容,孟子·滕文公上说:“序者,射也;”即“序”是习射的场所;除具有教育的职能之外,“序”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和养老的场所;2、“校”“校”是在地方设立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校者,教也”说文:“校,从木,交声;” “校”是乡学;史记:“乡里有教,夏曰校;”同“序”一样,“校”也是一种以习武为主的军事训练场所;总之,教育是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为政治服务;夏朝教育目的是为奴隶主贵族培养能征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注重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说:“皆所以明人伦也;”,后来朱熹解释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所以明此而已;”二、商代的教育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教育已出现“大学”、“瞽宗”、“庠”、“序”、“学” 等名称;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设立在王都;商代在地方上也设有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解释说:“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商代的“庠”“序”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的,其中“庠”以养老为主,同时对年青一代进行教化;“序”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商代的教育内容1思想教育;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二是“孝”的教育,“尽孝”是一种社会准则,这点从甲骨文中“教”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政治教育;学习先王的治国经验,巩固统治地位;3军事教育;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车马,诗·鲁颂中说:上古“车兵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4礼乐教育;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相应的礼仪和音乐,包括歌诗、奏乐和舞蹈等;5书数教育;即读写算教育;以上教育内容为西周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总之,到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文字、教育阶段大学、小学、教育内容“六艺”;第二节西周的教育一、西周王朝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制;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刑不上大夫”;在思想意识上,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还强调遵守礼制,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礼制不用于奴隶“礼不下庶人”;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二、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上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西周的官学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①国学中央官学“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升级关系;国学小学的学生主要来源为贵胄子弟,也招收从地方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者;国学大学分等级尊卑、分学科、分层次教学;②乡学地方官学即“乡学”指设在王都外乡一级行政区中的官学;初等教育性质;1、国学设在王都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开设,按学生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的大司乐兼管即“官师合一”;小学教育:贵族子弟经过家庭教育后进入小学,入学年龄有所不同,王室和诸侯子弟8岁入学,卿和大夫子弟10或13岁入学,部分平民子弟15岁入学;学习年限是7年;小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由担任王宫守卫队长的师氏和保氏兼任教师,教育内容是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面;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种:“辟雍”和“泮pan宫”,也称学宫;“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泮宫”设在诸侯的国都;礼记·王制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有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四学”之称;东学是习舞的场所,由乐师主持西学是习礼的场所,由礼官主持南学是习乐的场所,由大司乐主持北学是习书之所, 由诏书者主持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射御次之;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以礼乐;”大学教学开始有计划性,有固定的内容、时间、场所和人员;2、乡学设在地方地方乡学有四学:塾、庠、序、校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字之误有序,国有学;”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周礼·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周官学对学生实行考核和奖励制度,对不合格的学生采取告戒和流放的措施;对合格的学生给予官职、爵位和俸禄等奖励;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这种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政教合一”;三、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其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的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主要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射御是贵族子弟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御马车的技术;书数是指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训练,包括文字和算法;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如注重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实用技能、文事武备、内心修养、礼仪规范等等;它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许多借鉴之处;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变革背景: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改革;这种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是私学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文化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袭特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各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此外,战乱与官学的废弛使得文化典籍和文化职官流落民间,原来西周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学者开始出现,他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各种新学说,推动了私学的兴起;即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二、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士阶层的兴起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私学的繁荣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处于贵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层;它本来只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低级官吏,即“公卿大夫士”中的士,又是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的士;“士”有文士和武士之分;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文士的队伍不断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春秋时期人们大多把社会上一批不狩不猎、不农不工、不贾不商,脱离生产劳动的人称为“士”;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他们四处游说,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求进身之阶,成为社会上非常活跃的一股势力;2、私学的兴起在诸侯争霸,七国称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和公卿大夫为了壮大势力,扩大影响,都争相养士,于是不管王室还是私门养士之风盛行;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由于各国统治者竞相养士,使得“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人们纷纷学习做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士”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成为私学大发展的重要力量;3、百家争鸣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发轫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诸子纷争局面;“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诸子百家通常指“九流十家”,包括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它们在众多知识领域内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和见解,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后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在百家争鸣中提出或萌芽了;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等,其创始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称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弟子必须绝对服从首领称为“钜ju子”,如有违背,必依法处罚;该派在自然科学如数学、光学、力学和逻辑学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道家私学;代表没落贵族阶级,创始人是老聃和庄周合称老庄,提倡消极隐遁的人生观,反对学习知识,对当时的统治者抱有反感;老庄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和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法家私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创始人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提倡变法、耕战、积极进取、实行法治;以上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利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方案,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各学派之间既相互渗透,又展开激烈争论,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三、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高等学府,因齐国君主在都城的稷门附近设立学宫而得名;稷下学宫历史悠久,它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历时150年;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养士之风走向制度化的产物,也是各学派展开思想论战的园地;它由官方主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自由讲学、着书立说、培养人才、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最大特色是学术自由,其办学方针是“来者不拒,包容百家”,各家各派均可在这里设坛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稷下学宫集中了各家学者,各学派的学术地位平等,它们之间相互吸收、融合,兼收并蓄,政治的多元化使得学术争鸣成为时尚;稷下学宫的学者享有优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在物质上则享受上大夫的俸禄;稷下学宫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发展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教育上,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着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的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讲学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方针,以及尊重知识分子的政策等,都为当时树立了一个教育典范,对后世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也有启发意义;第四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创建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的拓荒者;孔子对我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由他的弟子汇编而成一书中;1. 教育作用2. 教育对象3. 教育目的4. 教育内容5. 教学方法6. 道德教育7. 为师之道8. 简评1. 教育作用关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安分守纪;“富而不教则如禽兽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关于教育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着名论断;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就比平民聪明、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理论依据;但在论语里,孔子把人的智力分成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这里他把人性分成三等:上智、中人和下愚;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明孔子在认识论上存在先天决定论的错误,是其人性论的一个缺陷;2. 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他说:“自行束修一束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据史籍记载,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国籍,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有教无类”与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教育等级制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3.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优”是指有余力或优秀的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为官从政尽职尽责,在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应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即出仕为官;孔子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官职俸禄,即“学也禄在其中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有无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孔子培养的弟子大多参与了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但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是有条件的,他告戒学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教育学生只有在国家有道时才能从政,邦无道,不能行道时,要退而隐其身;“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成为推动当时人们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是对奴隶制世袭制的巨大冲。

《中外教育史》课程简介

《中外教育史》课程简介

《中外教育史》课程介绍一、课程背景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早的氏族部落的教育到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开设了《中外教育史》这门课程。

本课程将介绍世界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以及教育变革等。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2. 培养同学们对教育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3. 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古代教育:介绍世界和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2. 中世纪教育:介绍中世纪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宗教教育、大学教育等;3. 近代教育:介绍近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现代教育 ** 等;4. 现代教育:介绍现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等;5. 中国现代教育史: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我们将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史的发展。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将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课程意义学习中外教育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还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学习中外教育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中外教育史完整PPT

•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 –课程设置‍灵活,学生自学讨论,重平时考核; –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 –经费自主; –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允许不同学‍派讲学; –入学不受地域限制;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具有良好的职 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 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 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 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 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 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 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 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 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 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 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0.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 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8.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经历多个朝代1300余年的 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 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 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2、有教无类3、中国科学社4、《理想国》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

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3、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

5、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6、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三、论述(每题10分,共40分)1、论述评孔子的教育思想.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3、当代欧美教育思潮有哪些?请对各教育思潮作简要陈述。

4、论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答:《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2、有教无类答: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3、中国科学社答: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

1918年迁回国内,1959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

4、《理想国》答:《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

体现政策连续性与规划创新性



1、二十字教育方针体师了《教育规划纲要》 的政策连续性 2、教育战略目标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 的创新性 3、《教育规划纲要》中体现创新性的具体 措施
二十字教育方针体师了政策连续性


作为国家政策,应具有连续性,而作为一定时期 的规划应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具有创新性。《纲 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都不是首 次提出。“优”是2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育”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也有10多年了;“改” 都提出20多年了;“促”以前常说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十七大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至于“提”那更是永恒主题。 所以,20字工作方针,体现了连续性,是教育系 统今后十年应坚持的指南。
新中国60年:教育历经风雨-跨越发展
单位:万人
年份 1949 1980 2000 2009
高等教育在校生 高中阶段在校生
11.72 43.88
271.93 1720.61
939.85 2447.1
2826.5 4624.44
初中阶段在校生
初等教育在校生 幼儿园在园儿童 各级各类教育总计
83.18
3765.9 --
*引自刘延东国务委员在20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规划纲要的实践依据
规划纲要的背景和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
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 筹兼顾。)
2020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4854.31
1150.8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1. 古代教育- 先秦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唐宋时期的教育-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2. 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二、西方教育史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和他们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校类型和课程设置2.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 欧洲中世纪时期贵族子弟接受什么样的私人家庭式培训?3.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到二战前夕的教育变革和发展4. 美国教育史- 美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美国私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中外教育史比较1. 教育理念比较-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异同点有哪些?- 中西方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是什么?2. 教育制度比较-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相似之处?-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不同之处?3. 教育课程比较- 中西方教育课程设置上有哪些异同点?- 中西方对于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4. 教师角色比较- 中西方对于教师角色定位上存在哪些差异?- 中西方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评价等方面存在哪些不同?5. 教育管理比较- 中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西方对于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简明中外教育史外国部分第一章

简明中外教育史外国部分第一章

种姓制度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 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 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 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 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 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 “再生”人。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 “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 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 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 “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 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 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状况与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
学校பைடு நூலகம்产生
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教育
苏美尔和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埃及 古代希伯来
一、教育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理论流派
•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让人弃绝人间享 乐,追求涅槃和虚幻的 来世。 主要场所在寺院,学习内 容为佛教经典,将讲道 和个人钻研结合起来, 一般学习12年。 学生为“比丘”与“比 丘尼”。 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 , 也是学术机构。
宣讲
传法、办识字班
向 首 陀 罗 布 道
收女弟子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1)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设立在国王 所在地的宫廷里,专供王 子或高级官吏子弟就学, 以培养奴隶主国家高级文 武官吏为主要任务。宫廷 学校是在古埃及最早出现 的学校,也是最高一级的 学校。

《中外教育史》授课计划

《中外教育史》授课计划

《中外教育史》授课计划一、授课目标本课程将介绍中外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外教育的发展脉络,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二、授课内容第一部分:古代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2. 西方古代教育: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等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第二部分:近代教育史1. 中国近代教育:包括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演变。

2. 西方近代教育:包括工业革命、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演变,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部分:现代教育史1. 中国现代教育史: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以及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演变。

2. 西方现代教育史: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演变。

三、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授课时间本课程共计48学时,每周2学时,共计3周。

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适合对教育史感兴趣的学生,以及对教育有深入了解需求的学生。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将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1. 请学生按时参加课程,遵守课堂纪律,尊重授课教师和其他同学。

2. 学生应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3.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建议学生在学习前先进行相关准备。

4. 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中外教育史》课程标准

《中外教育史》课程标准

《中外教育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性质:《中外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是教育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够了解中外教育的起源、发展、变革及现状,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能够比较中外教育制度的异同,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1. 中外教育史概述:介绍中外教育的起源、发展、变革及现状。

2. 教育制度比较:比较中外教育制度的异同,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三、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分的30%。

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察学生对中外教育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分的50%。

课题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教育史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占总评分的20%。

四、课程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使用中外教育史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参考资料:包括中外教育史相关论文及研究报告、教育博物馆展览资料及教育视频资料,以及互联网上有关中外教育史的相关资源。

五、课程学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讲授16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其余学时可用于课堂讨论、学生报告等活动。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教育案例,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国家教育制度的优劣和适应性,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中外教育史12幼儿教育

中外教育史12幼儿教育

当代教育
当代中国教育在改革和发 展中,注重素质教育、创 新教育和国际化发展。
外国教育史概述
古代教育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注 重哲学、文学和修辞学, 培养公民素质。
近现代教育
近现代西方教育的特点是 个人主义、科学主义和民 主化,注重个性发展和实 用技能。
当代教育
当代西方教育在多元化、 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 注重创新、合作和可持续 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完善国内教育体系
在国内幼儿教育体系中,应注重平衡知识传授、纪律与创造力培养 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出既具备规范意识又能独立思考的孩子。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中外幼儿教育的相互了解和学习, 推动全球幼儿教育的共同发展。
05 未来幼儿教育的展望
未来幼儿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幼儿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方式落后、家庭教育缺失等。
中外教育史12幼儿教育
目录
• 中外教育史概述 • 幼儿教育发展历程 • 幼儿教育理念与实践 •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与借鉴 • 未来幼儿教育的展望
01 中外教育史概述
中国教育史概述
01
02
03
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 想为核心,注重道德教育 和人文素养。
近现代教育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特点是 吸收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 逐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家庭与社区参与
强调家庭和社区在幼儿教育中 的重要角色,认为它们是幼儿
园教育的补充和支持。
幼儿教育实践
项目制学习
幼儿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进 行深入探究,过程中强调幼儿
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德国 1.几乎没有专门的师范机构,
英国 1.一开始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担
任教师,教会学校则一般由僧侣担任 教师。2.非国教派信徒兰卡斯特和国 教派传教士贝尔各自创立了“导生制 ”。3.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凯·沙图华兹。以个人名义创办了一 所旨在培训贫困儿童教学的巴特西师 范学院,也称圣约翰学院。1844年, 该学校转由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管 理,主要致力于制造业和采矿区地区 培养师资,成为英国师范教育的开端 。
导体制
的形成
和演变 俄国 1.1649年颁布《会典》。
2.1786年,俄国颁布了第一个《国民 学校章程》。3.1802年,成立教育部 。4.1817年,成立了“宗教事务与国 民教育部”。5.1835年,沙俄政府颁 布了新的《大学规程》。6.19世纪60 年代,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沙俄政府废 除了农奴制。
堂,高等教育也不架设贵族和上层阶 作主要是组织考试和授予学位。2.大学 洪堡德在费希特等人协助下创建了柏林
级的特权,广大资产阶级子弟拥有了 开始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 大学;教育目的是大学应该在学术研究
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在新大学运 方向发展。如语文成为了独立的专业, 方面有所建树,从而为国家发展创建出
传和识字教育,免费入学。4.1833年 关的知识。此外,还规定必须经过专门 堡德按照人文主义思想对各级学校进行
英国政府通过第一个工厂法。5.1870 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才可重任教师 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5.1854年,
年教育署长W.F.福特斯提出了《初等 。2.1881年~1882年,法国教育部部长 普鲁士颁布了一个教育法案。6.1872年
俄国 1.1632年成立的基辅莫吉拉学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一、填空:1、新三艺旧三艺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旧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古希腊)2、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各教育家及创办的学校名称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的,强调仁、爱、礼。

韩非子。

--法家的,强调强制力。

老子、庄子。

--道家的,强调无为而治。

董仲舒。

--汉代改良后的儒家。

强调大一统思想。

万木草堂1891年长兴里;时务学堂1897·10长沙,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创办;爱国女学与爱国学社 1902蔡元培、章太炎;通州师范1903年创办王国维、日籍教师等10余人任课南开学校 1904年,1907年改称“南开中学堂”, 1919年成立大学部复旦公学1903年马相伯 1917年更复旦大学集美学校等浙江大学竺可桢任校长二、选择、判断、名词解释:文教政策:焚书坑儒、兼容并包(蔡元培)、思想自由夏—重武文字;商—重神,先鬼,后礼,占卜,乐教;西周—资料来源,重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的宗法性,森严的等级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春秋:中原问鼎,官学衰败、士人下移。

东周文教政策的特点:文化多元,用士养士,百花齐放。

汉代:1.黄老之术(百家争鸣余绪、大趋势、帝王要素)2.独尊儒术(刘邦不重儒,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尊孔、厘订古籍)魏晋南北朝:多元与变幻的文教政策1.儒术独尊的破产2.佛教的传播与观念更易3.道教的回应性发展与玄学滥觞。

隋唐:一、文明开放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的主导原则1.尊孔封文宣王;弟子亦册封2.立孔庙国子监立庙,中央官学立牌位3.重知识重人才28学士4.整理儒家经典五经定本(颜),五经正义(孔)(二)兼容佛道玄的宽松态度宋:重文国策的强化1.重文国策2.尊孔崇儒儒家伦理纲常的地位。

至圣文宣王,拜谒孔庙3.崇道抑佛4.弘扬理学理学以儒为基本,结合道家的独立意识和佛教精巧的思辩性元:元重武轻文(宗教宽容、人分四等、遵用汉法重程朱)明清:极端专制的文教政策1、文治为重——“世治宜用文。

简明中外教育史

简明中外教育史
三组
主要内容
1 秦的教育政策
2 汉的文教制度
3 学校制度的建立 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秦的教育政策
公元前 221年,秦王赢政
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 王朝。为了维护秦王朝 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 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
书同文:小篆
内容回顾
秦的教育 政策
董仲舒的 教育思想
秦汉的 教育
学校制度 的建立
汉的文 教制度
丞相李斯编的《仓颉》,中书令赵高编的《爱历》,太 史令胡毋敬编的《博学》成为当时蒙童读书识字的标准 版本。
行同伦
匡正异风异俗,使原六国旧的 风尚习俗合乎秦的法度。
设三老以掌教化
秦实行郡县制,县下有乡“三老”是乡官之一, 负责向乡民宣教统治阶级的思想,法度,纲纪, 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学校制度的建立
秦的学校制度 ——吏学制
原因:秦王朝时期的统治者,采取以法律代替教育,
以官吏代替教师,对学校教育采取否定的态度,
也就是否定了教育对国家的作用,因此没有完整
的教育机构,所以建立了吏学制。
学校制度的建立
中央官学
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官邸学 学 校 庠 序汉代学校地方官学
私学
经馆 书馆

重 选 举 , 以 选 用 贤 才
化兴 美学 习校 俗以 养 士 , 行 教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董 仲 舒 的 教 育 思 想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影响?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 儒家的教育思想,强 调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要注意言传身教, 遵循教育规律,使教 学出神入化,从而取 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历 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历 史影响。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苟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或理论?答:(1)适合他们生活、生产劳动,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不仅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适应繁衍的需要;(3)从其产生就是有意识进行的,是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母系氏族: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生产劳动的教育(石器);(2)生活习俗的教育(成人礼);(3)原始的宗教教育(灵魂崇拜);(4)原始的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给饰、雕刻等);(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了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活、生产中进行;(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的人员。

第二章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教育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个方面:(1)礼乐,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仪节,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

乐包括器乐、诗歌、舞蹈等,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

(2)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

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即识字、习字教学。

数的教学,包括教儿童数数、学习记日法,以及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

书、数的教学,主要是在儿童时期进行,因而它们被称为小艺。

2、春秋时期历史性教育变革有何表现?答:(1)官学衰退。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上卷中国教育史第⼀章夏、商、⻄周时期的教育1.⻄周的教育⾏政体制——“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第⼀,政教合⼀;第⼆,官师合⼀。

2.⻄周的教育内容——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射御为“⼤艺”,属于⼤学课程,书数为“⼩艺”,属于⼩学课程。

3.周宣王时太史籀做作的《史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童识字课本。

第⼆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的教育思想论教育对象与教育⽬的教育对象——“有教⽆类”孔⼦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旧习,扩⼤教育对象的范围。

“有教⽆类”是孔⼦创办私学的⼀条基本原则。

⼀,种族,即招收学⽣时不分⺠族、国别。

⼆,类别,即招收学⽣时不问等级出⽣、不分贫富贵贱。

三,定规,即招收学⽣时灵活机动、不循成规。

对年龄没有限制,对智⼒性情没有限制,对学习态度也没有限制。

2.教育⽬的——“学⽽优则仕”教学⽅法:因材施教⾸先要求教师承认学⽣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并充分了解学⽣对个性特征和才能志趣。

p23句⼦例⼦3.《⼤学》中的教育思想(1)三纲领“⼤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在⽌于⾄善。

”这是对于⼤学教育⽬的的纲领性概括。

明明德,就是使天⽣的善性——“明德”得到明复和发扬。

亲⺠,即新⺠,就是推⼰及⼈,把个⼈⾃身的善转化为他⼈乃⾄全体⺠众的善。

⽌于⾄善,就是要以达到⾄善的境界为最终⽬标。

(2)⼋条⽬⼋个教育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是⼤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其任务在于学习儒家德⾏艺能等⽅⾯的知识。

诚意、正⼼、修身,属于意志和情感⽅⾯的综合修养阶段。

诚意指意念和动机的纯正;正⼼指摆脱情绪的影响,保持认识的中正和信念的坚定;修身,指超越个⼈的⾃省和⾃律,在与他⼈的相互关系中再认识和提⾼⾃我。

⻬家治国平天下,是⼤学教育的实践⽬标。

⻬家,成为家族的楷模;治国是⻬家的扩⼤和深化,平天下是治国的扩⼤和深化。

4.《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篇专⻔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中外教育史教学大纲内容

中外教育史教学大纲内容

有关“中外教育史”的教学大纲内容有关“中外教育史”的教学大纲内容如下: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探讨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揭示其规律。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大部分。

中国教育史部分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家等方面的内容;外国教育史部分主要探讨西方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产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理解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PPT演示、视频展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考核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标准主要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具体标准根据学校和课程要求而定。

五、教学资源与推荐读物1.教学资源:本课程提供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目和在线资源等,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2.推荐读物:推荐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现代中学名词解释中外教育史

现代中学名词解释中外教育史

现代中学名词解释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在现代中学里就像是一座神秘又充满宝藏的大房子。

这房子里呀,藏着好多好多关于教育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故事呢。

咱先说中国教育史吧。

中国的教育那可是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从古老的时代一直流淌到现在。

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围绕着儒家思想展开的,那时候的学校啊,像私塾,就像是一个个小火炉,先生在里面把儒家经典这些燃料不断地添进去,学生们就在旁边吸收着知识的热量。

你看那些摇头晃脑背诵四书五经的学子,就像在努力储存过冬粮食的小松鼠一样,为的就是有一天能通过科举考试,在社会上有个好前程。

科举考试可不得了,那在当时就像是一座独木桥,无数人挤破头想通过它走向官场的康庄大道。

这种教育体系持续了好长时间,虽然现在科举没了,但它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就像大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在土里,到现在还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再看看西方教育史呢,就像一片广阔的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树木,也就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古希腊的时候,就有了像柏拉图学园这样的地方,那简直就是智慧的乐园。

哲学家们在里面谈论着哲学、数学、政治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就像一群鸟儿在树林里叽叽喳喳分享着自己找到的最美味的虫子一样。

那时候的教育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体育、音乐、哲学都得学,这和咱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点像呢。

后来西方进入中世纪,教育就像是被乌云遮住了阳光,宗教掌控了教育的大权,学校里教的大多是和宗教相关的东西,就像所有的花草都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生长,有点单调。

不过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就像被春风吹过的大地,又重新焕发生机。

人文主义的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视人的价值,教育也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在现代中学里学习中外教育史啊,就像是一次奇妙的旅行。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这对我们理解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呢。

比如说现在的素质教育,我们就可以从古代西方的全面教育理念中找到一些影子,而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也给现代教育很多启示。

《中外教育史》课程思政元素

《中外教育史》课程思政元素

《中外教育史》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介绍《中外教育史》是一门涵盖中外教育发展历程、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实践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思想、制度和实践的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思政元素1. 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中国教育史时,要强调中国教育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道德品质教育在讲解中外教育家和教育思想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孔子提倡的“仁爱、诚信、礼义”等道德观念,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3. 法治意识教育在讲解教育制度时,要强调法律法规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西方国家的教育法制建设对保障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法治建设,增强其法治观念。

4. 实践创新教育在讲解中外教育实践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现代教育的技术化、信息化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教育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结合中外教育史上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因素,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外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拓宽其知识面和视野。

四、总结《中外教育史》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富思政元素的课程,通过讲解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家和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实践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汉代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始于
A.汉高祖时 B.汉武帝时
C.文景之治时 D.东汉灵帝时
2.唐代确定的文教政策是
A.重振儒术 B.独尊儒术
C.遵用汉法 D.崇玄重道
3.《问孔》《刺孟》的作者是
A.董仲舒 B.王充
C.颜之推 D.韩愈
4.首开我国近代公费留学教育先河的是
A.顽固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洋务派
5.提出“尚自然、展个性”思想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陶行知
C.陈鹤琴 D.黄炎培
6.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的理论体系是
A.中体西用 B.中体中用
C.西体中用 D.西体西用
7.创办北洋水师学堂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革命派 D.维新派
8.洋务派创建的外国语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
A.外语教师 B.外语研究人员
C.翻译人员 D.文秘人员
9.1905年清政府设立的统辖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A.学部 B.教育部
C.提学使司 D.学务处
10.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教育家是
A.毛泽东 B.杨贤江
C.张骞 D.蔡元培
11.在彼得一世进行教育改革以前,俄国教育的主要管理者是
A.天主教教会 B.东正教教会
C.国家机构 D.地方机构
12.1879年日本颁布的《教育令》,放宽中央对地方教育的限制,主要依据是A.美国经验 B.法国经验
C.德国经验 D.俄国经验
13.卢梭认为,促进人的才能和器官内在发展的是
A.自我的教育 B.事物的教育
C.人的教育 D.自然的教育
14.20世纪前半期在美国教育史上被称为
A.理想主义教育时期 B.人本主义教育时期
C.进步主义教育时期 D.结构主义教育时期
15.现在日本最高的教育领导机构是
A.教育部 B.文部省
C.科学部 D.科学教育部
16.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是
A.美国人 B.英国人
C.意大利人 D.德国人
l7.存在主义教育流派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
A.“我与你们” B.“我与你”
C.“我与物” D.“我与它”
18.在西欧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为
A.宫廷学校 B.城市学校
C.体育馆 D.教会学校
19.1801年,拿破仑与罗马教皇签订了旨在控制教会的条约,一般称为
A.教会公约 B.教务专约
C.政教专约 D.教会专约
20.洛克主张绅士教育应当在
A.家庭中进行 B.学校中进行
C.农村中进行 D.社区中进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以下命题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有
A.有教无类 B.化性起伪
C.举一反三 D.学而优则仕
E.盈科而进
22.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主要标准是
A.富贵不能淫 B.贫贱不能移
C.以浅持博 D.威武不能屈
E.以古持今
23.下列儒家经典中,属于《五经》的是
A.《尚书》 B.《春秋》
C.《论语》 D.《孟子》
E.《礼记》
24.集中反映了古罗马教育思想成果的是
A.智者派 B.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C.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D.奥里根的教育思想
E.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5.“实验教育学”在德国的杰出代表有
A.莫伊曼 B.洪堡
C.赖伊 D.桑代克
E.杜威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中,_________被认为是“成教于国”的基础。

27.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创设了_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大学。

28.朱熹提出了为学之方,其总纲是_________。

29.1898年创建的_________开创了我国近代新型综合型大学的先河。

30.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国第一个以研究推行职业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社团是_________。

31.卢梭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_________。

32.联邦德国的高等学校一般都拥有较大的_________权。

3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改造和挽救违法青少年的教育机构是“高尔基工学”和“_________”。

34.1890年,日本天皇为了规定日本教育发展的准则而颁布了_________。

35.“新学校运动”的理论代表是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家狄摩林和瑞士教育家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l2分)
36.“虚壹而静”
37.庚款留学
38.智者
39.《教育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

41.简述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校训“敬业乐群”的含义。

42.简述“要素教育论”。

43.简述现代派改造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45.简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