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整理
核医学汇总
核医学汇总1、核医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核医学的分类: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3、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4、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5、临床核医学分类: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6、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 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 vitro)诊断法。
7、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8、核医学的特点:1、安全、无创2、分子功能现象3、超敏感和特异性强4、定量分析5、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9、分子功能影像: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10、锝-99m(99mTc)特点:核性能优良,为纯γ光子发射体,能量140keV,T1/2为6.02h,99mT c是现象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11、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31I是治疗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12、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一、核物理基础(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
(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EC)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
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N0:t=0时原子核数N:t时间后原子核数e:自然对数的底(e≈2.718)λ:衰变常数(λ=0.693/T1/2)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1/Te=1/T1/2+1/ Tb放射性活度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的物理量。
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1Ci=3.7×1010Bq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核医学整理
B标记核素的脱标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不同的脏器、组织或病变选择性聚集显像剂的机理:
1.合成代谢:131I甲状腺
2.细胞吞噬:99mTc-硫胶体 肝、脾、骨髓
3.循环通路:99mTc-RBC心血池,99mTc-DTPA胃排空
4.选择性浓聚:99mTc-PYP 心肌梗塞灶
物理鉴定:性状、放射性活度与比活度、放射性核纯度。
化学鉴定:pH值、化学纯度与化学量、放射化学纯度。
天然本底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感生放射性核素、地球辐射。
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经典的外照射防护三原则:时间防护、距离~、屏蔽防护。
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放置衰变、浓缩存储、稀释排放。
确定性效应(determinate effect):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s):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发射出来的射线,达到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踪迹的目的,用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
2)甲亢和甲减的辅助诊断。
3)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诊断。
4)了解甲状腺的碘代谢或碘负荷情况
5)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和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
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禁忌证: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甲状腺摄131碘试验临床意义:
1)甲亢的诊断和治疗 2)甲减的诊断 3)甲状腺肿的诊断 4)甲状腺炎的诊断 5)有效半衰期的测定
核医学重点整理
核医学重点整理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
核衰变的原因:当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多或过少时,原子核便不稳定,这时的原子核就会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期。
放射性活度(有效半衰期):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贝克勒尔(Bq)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1电离: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
2激发: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这种作用称为激发。
3散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4韧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低速度,电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X射线发射出来。
5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 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6吸收:射线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耗尽,射线不再存在,称为吸收,其最终结果是使物质的温度升高。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光电效应:γ光子和原子中内层壳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成为自由光子的过程。
2康普顿效应: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康普顿效应。
3电子对生成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
特点:1具有放射性。
2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
3计量单位和使用量。
4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来源: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医用回旋加速器和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
核医学要点总结
核医学要点总结核医学要点总结1、放射性核衰变:原子核只有在中子和质子的数目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时才稳定。
当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少或过多,原子核便不稳定。
这时的原子核就会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这个过程称~或蜕变(简称核衰变)。
2、核衰变的类型:(1)α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而变成另一个核素的过程称~(2)β衰变:放射性核素的核内放射出β粒子的衰变。
(3)β+衰变(正电子衰变):β+衰变主要发生在中子相对不足的核素。
可以看做是β衰变相反的过程,即核中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释出一个正电子及一个中微子,故核子总数也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而原子质量数不变。
(4)电子俘获衰变:(5)γ衰变:即γ跃迁/同质异能跃迁,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通过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能量的过程。
3、韧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低速度,电子的一部分货全部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某射线发射出来,称~。
韧致辐射释放的能量与所通过介质的原子序数的平方成正比,与带电粒子的质量成反比,并且随带电粒子的能量增大而增大。
4、电离辐射的作用机制:(1)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①直接作用:指放射线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的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功能和代谢的障碍。
②间接作用:指放射线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产物自由基,继而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损伤。
(2)电离辐射的继发作用:5、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时间防护:缩短受照时间,时间与剂量成正比。
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场逗留。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距离与剂量成反比。
(3)屏蔽保护:人与源之间设置防护屏障。
根据辐射源种类,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
6、γ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注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发射出γ射线,经过准直器准直进入NaI晶体,使晶体分子受激发产生荧光光子,后入射到光电倍增管,通过光电效应产生光电子,光电倍增管有多个联极可以倍增光电子,光电子聚集在阳极产生电位差,随之阳极电压又恢复到原来水平,不断重复形成一系列脉冲讯号经前置器放大,再经计算机处理还原成图像或数据。
核医学总结汇总
一、核医学基础知识同位素:同一元素中,有些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则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如上例各种碘互为碘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如果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但是核的能级状态不同,那么它们互为同质异能素。
核素: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核能级处于同一状态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核衰变:放射性核素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自发地放出而变为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而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为“核衰变”。
1、5种衰变方式: α、β─、β╋、k、γα衰变:AZX--A-4Z-2Y+42He+Qα粒子特性:←α粒子实质上是He原子核,←α衰变发生在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元素核素←α粒子的速度约为光速的1/10,即2万km/s,2s绕地球1周。
←在空气中的射程约为3-8cm,在水中或机体内为0.06-0.16mm。
←因其质量大,射程短,穿透力弱,一张纸即可阻挡←但α粒子的电离能力很强。
β衰变:←核衰变时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核素的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但质量数不变。
←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类型。
←β粒子的速度为20万km/s。
β-粒子的特性:←β-粒子实质是负电子;←衰变后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加1。
←能量分布具有连续能谱,穿透力比a粒子大←电离能量比a粒子弱,能被铝和机体吸收,←β-粒子在软组织中的射程为厘米水平。
β+粒子的特性:←β+粒子实质是正电子;←衰变后子核质量数不变,但质子数减1.←β+也为连续能谱;←天然核素不发生β+衰变,只有人工核素才发生。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EC):核衰变时原子核从内层轨道(K)俘获一个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化为一个中子。
它是核内中子数相对不足所致。
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放出γ射线的过程也称为γ跃迁(γtransition);γ衰变后子核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能量改变。
γ射线特性:←γ射线为光子流,不带电,穿透力强,电离能力弱;←γ射线在真空中速度为30万km/s。
核医学知识总结
核医学知识总结一、核医学基本概念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核技术来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的科学。
它涉及到核辐射、放射性核素、核素标记化合物以及相关的仪器和测量技术。
核医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核辐射与防护核辐射是指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能量。
核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在核医学中,主要涉及的是电离辐射,它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此,在核医学实践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三、放射性核素与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它们能够自发地释放出射线。
在核医学中,放射性核素可以用于显像、功能研究、体外分析和治疗等多种应用。
标记化合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化合物上,使其具有放射性,以便进行测量和分析。
四、核医学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通过相应的仪器和测量技术,获得生物体内的图像。
目前常用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包括SPECT、PET和PET/CT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无创、无痛、无损的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核素显像与功能研究核素显像是核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应用,它可以用于显示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利用相应的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器官或组织的图像,进而了解其功能状态。
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神经、肿瘤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六、体外分析技术体外分析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通过测量其放射性强度,来分析生物体内的成分或生理过程。
体外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定量准确等优点。
常用的体外分析技术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受体结合试验等,它们在临床诊断和科研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七、放射性药物与治疗放射性药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药物上,使其具有治疗作用。
放射性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通过射线的作用,破坏病变组织或抑制其生长。
核医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我国核医学分为临床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
核素(nuclide):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同位素(isotope):是表示核素间相互关系的名称,凡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或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极为稳定而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几率极小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核衰变(nuclear decay):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核衰变实质上就是放射性核素趋于稳定的过程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α粒子的电离能力极强,故重点防护内照射。
β-粒子的射程较短,穿透力较弱,而电离能力较强,因此不能用来作显像,但可用作核素内照射治疗。
γ衰变(γdecay):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发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也称为γ跃迁。
γ衰变只是能量状态改变,γ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电子俘获衰变: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电子俘获时,因核外内层轨道缺少了电子,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去补充,外层电子比内层电子的能量大,跃迁中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放出,称其为特征x射线,若不放出特征x射线,而把多余的能量传给更外层的电子,使其成为自由电子放出,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ation)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除发射γ射线外也可将多余的能量直接传给核外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轨道电子获得足够能量后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此过程称为内转换,这种自由电子叫做内转换电子衰变公式:Nt=No e衰变常数: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核在单位时间内自发衰变的几率它反映该核素衰变的速度和特性;λ值大衰变快,小则衰变慢,不受任何影响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λ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即单位时间的核衰变次数;A=dN/dt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每秒衰变的原子数,目前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为贝克(Bq),也就是每秒有一个原子衰变,一克的镭放射性活度有3.7×1010Bq。
核医学知识点汇总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章核物理知识1、湮灭辐射:18F、11C、13N、15O等正电子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产生)正电子,正电子与原子核周围的轨道电子(负电子)发生结合,同时释放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511kev),这种现象就叫正电子湮灭辐射现象。
2、物理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如131碘的半衰期是8.04天。
3、临床核医学:是将核技术应用于临床领域的学科,是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4、核素:指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
5、放射性衰变的定义: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6、放射性活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单位为Ci(居里),1Ci=3.7x1010Bq7、放射性核素发射器:从长半衰期的母体分离短半衰期的子体的装置,又称为“母牛”。
8、个人剂量监测仪:是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用来测量个人接受外照射剂量的仪器,射线探测器部分体积较小,可佩戴在身体的适当部位。
9、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来检测其行踪,借此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及其变化规律的技术。
10、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由于病灶放射性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如放射免疫显像、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肝血管瘤血池显像等。
11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正常的脏器、组织因摄取显像剂而显影,其中的病变组织因失去正常功能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减少而呈现放射性缺损或减低,故又称“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12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药物。
核医学整理
1、核医学 : 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 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 核素:质子数、 中字数均相同, 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 核素。
3、 同位素 : 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4、同质异能素 :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锝:4399rc (基态)T1/2=21 万年 锝:4399T C (激发态)T1/2=6.02hr5、 放射性活度( A ) : 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贝克勒尔:每秒发生核衰变的次数。
1Bq=1/S 居里: 1Ci=3.7X1010Bq6、 物理半衰期Tb :体内核素由于生物体内代谢排出过程而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Teff :由于放射性物理衰变和生物排除的双重综合作用,使核素9、湮灭辐射:P ?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 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相当于1.022MeV 的能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 0.511MeV 的丫光子而自身消失。
10、SPECT 单管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采用探测器环绕人体长轴,在人体外从不同角度进行直线扫描;记录在每一条线上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集合 成一个投影截面,完成后将信号放大和模数转换,在计算机内按预定程序重 建成放射性密度分布的三维断层突向。
定位准确,分辨率高。
11 1213、随机效应: 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11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仪。
正电子与周围介质作用,发生“湮没辐射”。
产生 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光子。
具有分辨时间达到 10-8 秒的符合电路的双 探头断层装置进行采集显像的仪器装置。
12 确定性效应 : 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计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 计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1.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负荷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症、结果判断和临床应用。
2.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第二章骨骼系统1.骨显像原理,骨显像的放射性药物,骨显像的方法以及适应证。
2.影像分析要点正常影像,异常影像。
3.骨显像的临床应用第三章泌尿系统1.肾图的原理、适应症、检查方法、正常肾图及其分析指标、异常肾图及临床意义。
2.肾动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
3.介入试验巯甲丙脯酸试验的原理、适应症、方法及结果分析;利尿剂介入试验的原理、适应症、方法、及曲线结果分析与临床意义。
4.肾有效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原理、适应症、显像剂、方法、影像分析与临床价值。
5.肾静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显像方法、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
6.膀胱输尿管返流测定的原理、适应症、显像方法及结果分析。
7.生殖器官显像阴囊及睾丸显像的原理;放射性核素子宫输尿管造影术的方法及影像解释第四章消化系统1.胃肠道出血的原理、方法、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2.异位胃粘膜显像的原理、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3.唾液腺显像的原理、方法、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4.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方法、适应症、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5.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的概述、原理、显像技术、适应证、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6.胃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原理、方法、适应证、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第五章内分泌系统1.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判定、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的原理、正常值、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甲状腺功能测定的综合评价。
2.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
3.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
第六章血液、淋巴系统1.血液和淋巴显像的原理。
2.血液和淋巴显像的显像剂。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一、前三章:1、基本概念:①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②核素nuclide :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③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④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⑤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⑥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⑦SPECT: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是利用注入人体内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像,构成断层影像。
⑧PET: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⑨小PET:即经济型PET,也叫SPECT_PET_CT,是对SPECT进行稍加工后,使其可行使PET的功能。
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⑾放射性核素纯度:也称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质的量有关;⑿放射化学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闪烁现象(flarephenomenon):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着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加速器生产11C、13N 、15O 、18F 、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99mTc 3、核衰变的类型和用途:①α衰变: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射程短,穿透力弱,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因此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方面有潜在优势;②β衰变:指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的衰变,穿透力弱,可用于治疗;③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射线)的衰变,可用于PET 显像;④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可能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因此可用于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和放射性核素治疗;⑤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的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穿透力强,电离作用小,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
核医学整理资料
核素:凡原子核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以及一定能量状态的原子,即称为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种元素的核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又称为不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能自发地产生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变成另一种核素,变化时伴有射线的发射。
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时,不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
放射性衰变:不稳定原子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改变,并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的过程。
α衰变:是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衰变。
β-衰变:中子过剩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β+衰变:中子数相对不足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电子俘获衰变:中子相对不足(Z较大时)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的过程。
半衰期:指某核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有效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生物代谢和放射性衰变的共同作用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用Te表示。
电离:带电粒子使物质的中性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离子的过程。
激发:带电粒子使受作用原子轨道电子从内层轨道跃迁到外层轨道的过程。
散射:指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因受到物质原子核库仑电场力的作用而改变其本身运动方向的现象,而作用前后带电粒子的总动能不变。
β射线比α射线更容易出现散射。
韧致辐射:高速电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因受到原子核库仑电场力的作用减速时,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X射线或γ光子形式的辐射。
湮灭辐射:当β╋粒子穿过物质,丧失动能后与自由电子e结合,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光子,这种现象称为湮灭辐射。
光电效应:γ光子经过物质时,把全部能量交给轨道电子而释出形成光电子的过程。
康普顿散射:γ光子经过物质时,与一个核外电子发生碰撞,γ光子将部分能量传给该电子,使之以θ角度释出,而本身的运动方向也发生θ角度偏转的过程。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
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
指数衰减规律e-λtN = N(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N0: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
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
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一、前三章:1、基本概念:①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②核素nuclide: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③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④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⑤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⑥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⑦SPECT: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是利用注入人体内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像,构成断层影像。
⑧PET: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⑨小PET:即经济型PET,也叫SPECT_PET_CT,是对SPECT 进行稍加工后,使其可行使PET的功能。
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⑾放射性核素纯度:也称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质的量有关;⑿放射化学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闪烁现象(flarephenomenon):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着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加速器生产11C、13N、15O、18F、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99mTc3、核衰变的类型和用途:①α衰变: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射程短,穿透力弱,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因此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方面有潜在优势;②β衰变:指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的衰变,穿透力弱,可用于治疗;③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射线)的衰变,可用于PET 显像;④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可能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因此可用于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和放射性核素治疗;⑤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的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穿透力强,电离作用小,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一、核医学基础核医学使用的射线为核射线,包括α、β-、β+、γ四种;而放射科使用的射线为X射线。
A、原子结构核素(nuclide):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且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及核子数而核能态不同的核素为同质异能素。
B、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衰变(radiation)/核衰变(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放出射线,并转变成新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β―衰变(β―decay):因核内中子数过多,中子、质子数不平衡,由中子转化为质子的同时由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增加1。
β+衰变(β+decay):因核内质子数过多,质子、中子数目不平衡,由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由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的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
γ衰变(γdecay):是一种能量跃迁。
激发态的原子核以放出γ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跃迁到较低能量级的过程称γ衰变,也称γ跃迁。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活度(activity):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单位时间为“秒”。
其单位为贝可(Bq),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一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即1Bq=1/s。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其原有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简称半衰期(T1/2)。
有效半衰期(effective half life):某生物系统中某单一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由物理衰变与生物代谢共同作用而使放射性活度减少至原有值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 c)。
C、射线与物质的作用电离(ionization):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同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自由电子(负离子)和正离子的过程称电离。
核医学完整版-复习考试必备,全面有重点资料
第一章核物理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元素(element)——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3、核素(nuclid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4、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5、同位素(isotope)——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6、稳定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7、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8、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9、放射性衰变方式:1)α衰变;2)β- 衰变:实质:高速运动的电子流;3)正电子衰变(β+衰变);4)电子俘获;5)γ衰变。
10、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11、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2、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湮灭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γ光子与介质原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发射出来,而整个光子被吸收消失。
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13、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核医学整理
31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达到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主要反映脏器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信息。
32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显像。其不仅可以反映脏器的动脉血流灌注和组织内早期血液分布情况,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33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正常的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改变的影响。
34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不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的组织器官的形态,病灶组织呈放射分布稀疏或缺损改变。
39S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是高性能、大视野、多功能的γ照相机和支架旋转装置、计算机和图像重建软件等组成,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数据采集,最后将获得的多幅二维投影图像,利用计算机重建软件显示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种断层显像,完成各种脏器的动静态显像。
40内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内照射
1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1)201Tl的生物学特性类似K+借助心肌细胞上Na+-K+-ATP酶主动转运机制被心肌细胞摄取,因此心肌对201Tl的摄取不仅与局部心肌细胞血流量呈正相关,也是心肌细胞存在完整细胞膜的标志。有再分布显像。(2)99mTc标记化合物:一般稳定存在5小时以上,故无“再分布”
3电离和激发作用是放射性探测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基础。
第二章核医学仪器
1y相机的机构:准直器、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预放大器、XY位置电路、总和电路、脉冲高度分析器、显示记录器件等。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1. 核医学的基本原理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发出粒子或电磁辐射进行衰变,这种衰变过程是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
核医学主要有三种应用方式:核医学诊断、核医学治疗和分子影像学。
核医学诊断主要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特点,来观察生物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核医学治疗则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作用,直接破坏肿瘤细胞或者调节机体的生理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分子影像学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来研究生物体内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2. 核医学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核医学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碘-131、钴-60、钴-57、镉-109等。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碘-131广泛用于甲状腺诊断和治疗。
在甲状腺诊断中,碘-131被甲状腺摄取,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γ射线,从而实现对甲状腺功能和结构的评估;在甲状腺治疗中,碘-131被甲状腺直接摄取,在体内发射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钴-60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源,广泛用于放射治疗、癌症治疗等。
钴-57可用于心肌灌注显像,可用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评估。
镉-109可用于骨矿物质密度测定,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3.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核医学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可以通过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血液灌注情况等特征,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例如,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CT)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定位和评估,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2)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可以通过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脏功能评价等技术,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核医学: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核素:质子数、中字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3、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4、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锝:4399Tc(基态) T1/2=21万年锝:4399Tc(激发态)T1/2=6.02hr5、放射性活度(A):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贝克勒尔:每秒发生核衰变的次数。
1Bq=1/S居里:1Ci=3.7X1010Bq6、物理半衰期T1/2:放射性强度衰减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7、生物半衰期Tb:体内核素由于生物体内代谢排出过程而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8、有效半衰期Teff:由于放射性物理衰变和生物排除的双重综合作用,使核素在体内放射性强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1/Teff=1/T⅟2+1/Tb9、湮灭辐射: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相当于1.022MeV的能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10、SPECT:单管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采用探测器环绕人体长轴,在人体外从不同角度进行直线扫描;记录在每一条线上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集合成一个投影截面,完成后将信号放大和模数转换,在计算机内按预定程序重建成放射性密度分布的三维断层突向。
定位准确,分辨率高。
11、PET:正电子发射断层仪。
正电子与周围介质作用,发生“湮没辐射”。
产生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光子。
具有分辨时间达到10-8秒的符合电路的双探头断层装置进行采集显像的仪器装置。
12、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计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计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13、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14、交叉失联络现象: rCBF显像在脑梗死的早期即呈现异常,表现为病变对侧小脑放射性分布减低。
15、“炸面圈”征: 病灶中心呈冷区,而环绕冷区周围呈现环形热区。
表示病灶中心以溶骨破坏为主,占优势,而四周伴随不同活跃程度的成骨性骨损伤修复。
16、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的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却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膀胱内放射性分布很少,软组织内亦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
17、SUV:标准化摄取值。
根据病人的实际给药活度、体重以及病灶局部的放射性活度计算获得。
SUV=单位重量的放射性活度(MBq/g)/注射活度(MBq)/体重(g)18、“闪烁”现象: 某些肿瘤经过治疗后一段时间临床表现明显好转,但骨显像复查却见转移部位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而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退或改善。
机制是骨愈合修复改善,多见于放疗后。
19、过度填充: 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提示病变血供丰富,见于海绵状血管瘤。
1.核衰变的类型(α、β、EC、γ)1)α衰变: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
发生于原子序数>82的核素中。
(Z > 82)衰变后母核的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在元素周期表中子核的位置比母核左移两位。
α射线由24He组成:Z A X→Z-2A-4Y+24He+Q2)β衰变:核电荷改变,核子数不变的核衰变。
包括三种方式:β-β+ ECβ-衰变:富中子核素的中子数过剩──中子转换为质子。
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Z A X→Z+1A Y+β⁻+ν+Q(ν为反中微子)β+衰变:贫中子(质子过剩)核素──质子数转换为中子。
发生湮灭辐射,可用于PET显像。
Z A X→Z-1A Y+β⁺+ν+Q(ν为中微子)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EC):贫中子核素从核外靠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一个轨道电子,使核内质子转换为中子。
Z A X→Z-1A YN+1+Xray3)γ衰变: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向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时,将过剩能量以γ光子形式发射。
又称同质异能跃迁(或γ跃迁)。
通常伴随α或β衰变一起发生。
电子俘获有时也伴随γ射线。
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不带电荷,运动速度快。
Z Am X→ZA Y+γ规律1)衰变常数: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总放射性都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随机和自发):N=N0e-λt N=N0e-0.693t/T1/2(N0是初始放射性原子数,N是经t时间衰变后的原子数,e是自然对数底,λ是衰变常数)各个核素的衰变速度不一,都有自己快慢独特的半衰期T1/2。
2)半衰期3)放射性活度A: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A=A0e-λt(A为初始时间的放射性活度,A为经过t时间的放射性活度)2.常见的核仪器有几类?主要有哪些?原理分类:电离探测仪、闪烁探测仪(光电效应)、感光等用途分类:脏器功能探测仪器:肾图仪、甲功仪(闪烁)样品分析剂量仪器:活度剂、辐射监测(电离)放射性显像仪器:γ照相机、SPECT(闪烁)放射性治疗仪器:敷贴器、粒子植入器(电离)放射性防护仪器:照射、吸收剂量仪(电离)3.核医学的防护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辐射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方法1)外照射防护:减少接触时间防护(直线相关)增大距离防护(平方反比规律)设置屏蔽防护(剂量呈指数衰减)2.)内照射防护:关键:控制和预防。
尽可能切断一切途径,防止放射性核素由口鼻、呼吸道、皮肤、伤口进入体内,减少污染,定期监测,控制个人剂量限值。
原则:放射性物质围封、隔离防止扩散、除污保洁、防止污染、讲究个人防护、做好放射性废物处理。
4.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类型有哪些?静态显像 static imaging 动态显像 dynamic imaging三相显像 three-phase(bone) imaging(灌注-血池-延迟静态)局部显像 regional imaging 全身显像 whole body imaging平面显像 planar imaging 断层显像 tomographic imaging早期显像 early imaging 延迟显像 delay imaging阴性显像 negative imaging 阳性显像 positive imaging冷区显像 cold spot imaging 热区显像 pot spot imaging静息显像 rast imaging 负荷显像 stress imaging介入显像 interventional imaging5.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书P50(一)竞争抑制结合反应:放射免疫分析是在体外条件下,由足量的非标记抗原(Ag)与定量的标记抗原(*Ag)对限量的特异性抗体(Ab)的竞争抑制结合反应。
*Ag + Ab ⇌ *Ag-Ab + *Ag+Ag⇕Ag-Ab + Ag*Ag:标记抗原 Ag:非标记抗原 Ab:特异性抗体Ag-Ab:抗原抗体复合物 *Ag-Ab: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测定*Ag-Ab的量或*Ag即可推算出被测的Ag量。
(二)剂量反应曲线:标准曲线标记物与被测物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表示。
剂量反应曲线是用一系列标准抗原反应而绘制出来的,所以又叫标准曲线。
标准抗原(标准品)是厂家在试剂盒中提供的已知剂量的非标记抗原。
未知样品的测量在同等条件下,用待测抗原与一定量的标记抗原与限量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并用同样的方法分离待测抗原的B和F,测量其放射性,计算出B/F,在剂量反应曲线上就可以查出对应的抗原浓度。
6.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心肌细胞对某些阳离子具有选择性摄取能力,通过放射性标记后使心肌显影,局部心肌聚集放射性药物的多少与该区域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呈正比。
显像剂:99m Tc-MIBI:异腈类化合物,在较低水平血流情况,心肌摄取对99m Tc-MIBI 的影响较201Tl显著。
201Tl:生物学特性与K+类似,201Tl的心肌摄取量与冠脉血流量呈线性相关。
方法:1)平面显像(已很少应用)2)断层显像(心律不齐时使用)3)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最常用)影像分析1)可逆性缺损(reversible defects):在负荷影像中存在有缺损,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恢复到正常)意义: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reversible ischemia)2)固定缺损:指在运动和静息影像中都存在缺损而没有变化,通常提示心肌梗死或疤痕组织。
3)混合性缺损:在负荷影像中出现放射性稀疏缺损影,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部分分布或充填(未恢复到正常)意义:常提示心肌缺血与梗死混合存在(mixed defect)4)反向再分布:这类图像在心肌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却显示出新的放射性减低;或静息显像的结果较负荷显像更为严重。
通常认为该情况下缺血区的代偿能力较强。
预后较好。
临床应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评价心肌梗死的评价心肌灌注显像用于术前心脏事件的预测7.肝胶体显像原理:静脉注入小分子放射性胶体颗粒随血流入肝,约90%被肝脏枯否氏细胞吞噬而均匀规则地分布于肝内,从而用显像设备可显示肝内放射性的分布,以了解肝实质的功能状态。
若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放射性稀疏缺损,则提示该部位吞噬功能的降低或丧失即肝组织的损伤或破坏。
脾和骨髓亦含吞噬细胞,可轻度显影。
肝硬化时可有脾亢表现(肝脏变小、影淡、不均、脾影大而浓)。
显像剂: 99m Tc-硫胶体99m Tc-植酸钠临床应用:1)肝位置异常:肝下垂、膈疝、内脏转位。
2)大小形态异常:弥漫性肝病、肝硬化、占位。
3)放射性分布异常:单个或多个局限性稀疏缺损区:肝占位(原发或转移性)弥漫性稀疏: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局限性热区:肝静脉或上腔静脉栓塞、错构瘤肝血池显像原理:肝脏含血丰富,由肝动脉(25%)和门静脉(75%)同时供血。
静脉“弹丸”式注入显像剂99m Tc-RBC后随血流进入肝脏,此时对肝区实施连续动态采集可获得血流灌注影像(动脉相);待显像剂在肝血池内分布达到平衡后,可采集静态血池影像即血池相。
显像剂:99m Tc-RBC临床应用:1) 肝海绵状血管瘤 (最常见良性肿瘤)血流灌注相:动脉期无早期灌注;静脉期低于正肝。
血池相:在胶体显像中的缺损区出现“过度填充”。
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 甚至达到心血池程度,提示病变血供丰富,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
具很高特异性,假阳性很少。
其他良性病变和绝大部分恶性病变无此特征,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可达90%以上。
因此可作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但在血管瘤体积较小如直径 <1cm 或有瘤内机化、钙化、栓塞形成时可没有“过度填充” 表现,此时不能完全排除血管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