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
本文认为,基础货币难以操纵、货币乘数不稳固、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实证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
然而,中介目标的选择并没有统一模式。
按照经典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要紧是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等认为,利率是中介目标变量的最佳选择。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却认为,不能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只能选择货币供应量。
美国经济学家普尔则又是另一种观点:当实际领域不稳固时,货币供应量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当货币领域不稳固时,利率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
从各国实践来看,常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供应量与汇率。
Bernanke等(1998)的实证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率目标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付出产出缺失的成本(即随着预期的形成,产出在经历短期下降后会恢复到潜在水平)。
但是,Ball与Sheridan(2003)比较了7个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OECD国家与13个没有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却发现通货膨胀目标没有明显改进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Kim、Osborn与Sensier (2002)认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提高利率与降低利率对产出的影响效果显著不一样。
Lai与Chen等(2005)发现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名义GDP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
关于现行的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刘锡良(2003)等认为,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时,建立在完美市场假说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解释力,这使得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全年人 民币公开市 场操作 5 4个交 M2 余额 1. 5 8万亿元 , 增长 1.%. 4 4 略 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 5 亿 高于年初预定的 1 —1%的调控 目 23 3 4 2o 元. 0l 累计回笼基础贷币 82 亿元; .增加 1 9万亿元 .同比增长 59 标 . 2 对利事结构 进行 了徽 下调 ; 加大 了 1.% ; 1 6 基础货币余赣为 4万亿元 . 同 信贷支农的力度 比 增长 1. 增幅比 1 %. 9 上年束高 5 % . 5 正圆购 2 4次 ,金融机 存款利 率平 M 2同 比增 长 1.%. 68 M1同 比增 长 均 下调 n2%.贷款利率 平均下调 1.%。 5 6 8 比上年末高 41 基础货 币同 . %; n5 % 比增长 l I
【 文献标识码】 A
An ay i fEfe tv ne sOn Ch nee M o t r l y Too n A lsso f c e s i s nea y Po c i i l
P AN Hl l i
Ab ta t h f cie eso n tr oiyto eemie t rs l T eman mo eayp l ytosu e hn o ti p n sr c :T ee e t n s n mo eayp l old tr nsi eut h i n tr o c ol sd i C iacnan oe v c s . i n mak t p rt n rsrert , a i rt fh e ta b n , rdt o c,eo ig rds o n,e ua o nec a g r e o a o 。eev i b ss aeo tec nrl a k ce i p l y rla n , e ic u trg lt no x h n emak tecTh e i ao i n i r e, t. e c n rt n ls h wsta temanmo eayp l ytosd r gtep s 0y as 蚰 if e c nmo eaybs ng n rlwhl o ceea ayi s o h t s h i n tr o i ol u i h at1 e r p c n n u n eo l n tr a ei e ea, i e h f c i e ko te fcos s c s q ii a dlrefn so ttn igfrfr g xh n e F r r r, tee e tsw a noh r atr, u ha l udt n ag u d usa dn o o ine c a g . u temoe tet -a f e t i y e h h i me lge c i n itr ata s sinme h ns o mo e r p l yc nn t lya meyrl o mo eayp l yto. nen lrnmis o c a im f n t y i a o pa t l e f n tr o i a o c i o c o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管制手段之一,它是指用货币工具和手段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价格进行调节,以达到调整经济总量、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是考验一个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部分。
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利率、银行流动性等方面,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总量、投资、生产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调整利率水平是对货币市场的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会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同时,货币政策还会对市场利率、抵押物信贷权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或抑制投资和消费支出等经济行为,这些都是货币政策的间接效应。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是一种理论上的必然性,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传导机制的局限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预期的影响、各种市场机制等。
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导链条的中断,即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能完全传导到受影响的实体经济中;二是传导速度的缓慢,即货币政策调整后,其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实体经济中得到反映。
要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的感知和反馈机制,加快市场化决策过程的实现;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各项政策之间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合力,以构建更加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环境;第三,强化货币政策框架的效益调节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货币政策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增强市场的预期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率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间的市场利率以影响实体经济;二是流动性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间的流动性以影响实体经济;三是预期调整机制,即货币政策预期的调整会影响市场预期,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在当前的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基本建立,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却有时不尽如人意。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二 、实证分析
1 .衡 量货 币政 策效果 的标 志 。我 国中央 银行 现行 货 币政 策 目标 是 四个 :稳定 物 价 、经济 增 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 衡 。不 同 的国家 、同一 国家 不 同的历 史时 期 ,所 面 对 的并 不 是所有 货 币政 策 四大 目标 问题 。换 言之 ,货 币政策 四大 目标 的存 在形式 不是并 存性 而是 继起 性 ,从 中央银
百
分
比
%
第2 2卷第 6期
21 0 0年 l 2月
广 东行 政学 院学报
J u n lo a g o g I si t fP b i mi it t n o r a fGu n d n n t u e o u l Ad n s ai t c r o
Vo . 2 No 12 如6 .
城 镇 总人 口 。
了新 的发展 阶段 :市场 供 求 结构 变 化 ,
收稿 日期 :2 l—O — 2 O0 6 4 作者 简 介 :张杰 (9 4 ) 18 一 ,男 ,湖 南 湘潭 人 ,南 京 审 计 学 院金 融 学 院 教 师 ,博 士 。 7 5
出现 了阶段 性生产 过剩 ;经济结 构调整 虽有实 质性进 展 ,但 矛盾仍然 突 出 ;企 业 和商业 银行 的经 营机制正 发生深 刻变化 。我 国经济进入新 的结 构调整 时期 。同时 ,国 际供 给 过剩 ,国际市场 竞争 激 烈 ,我 国的外 部经济 环境不 容乐 观 。在这 个 经济 阶段 ,通 货膨 胀 已不 是经 济 增长 的 主要 矛盾 , 经 济增长速 度会有 所降低 ,就业 压力将 持续居 高不下 ,这对 我 国货 币政策 的制 定 和实施 提 出了新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情况、国际环境、金融机构反应、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等。
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而国际环境和外部影响则可能导致政策受到干扰。
金融机构和市场反应对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也至关重要。
监管体制和执行力决定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则能提升政策的认可度。
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执行力,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沟通效果。
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通过综合多方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经济情况、政策制定、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沟通效果、执行力、政策提升、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中央银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增加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然而,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并通过这些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控制、间接影响和信号作用。
直接控制是指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干预。
例如,当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时,可以刺激存款增加,抑制贷款增加,从而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控制。
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信贷额度、对外汇交易的限制,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
例如,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设定信贷配额、增加贷款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影响。
信号作用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布政策文件、发布货币政策说明会等手段,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
例如,当中央银行公布货币政策报告、召开货币政策例会等,可以通过发出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汇率等。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活动规模和速度。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鼓励银行贷款,从而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调整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物价水平,保持物价稳定。
当通胀压力加强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缩小货币供给等手段,以抑制通胀。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全球化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实施和效果对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以货币为主要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目标的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货币政策逐步从传统的计划调控向市场调节转变。
近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以加强市场化、完善货币供给体系、增强监管等为主要举措,目的是促进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最高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依托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政策制定权,积极引导和调整金融市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尽管这一过程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风险,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在实践中,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过稳定货币供应和控制流动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自去年初的12.8%下降到了不足8%。
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这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支持了中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N O 20, . 201 0
Mo en B s es rd n u ty d r u i s T a eI d s n r
l 0年 第 2 O期
开 放 经济 条 件 下 我 国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分 析
许 林超 王 华 龙
( 波 大学 , 江 宁波 35 1) 宁 浙 1 2 1 摘 要 : 析 了 开放 经 济 对 我 国货 币政 策 的 影 响 , 结 合 改 革 开 放 3 分 并 0多 年 来 中 国 货 币政 策 的 实 践 , 系统 、 渫入 池 分 析 我 国 货 币政 策 在 主 体 、 终 目标 、 最 中介 目标 、 作 工 具 和 传 导 机 制 方 面 存 在 的 突 出 问题 , 此 基 础 上 , 合 我 国 经 济 腱 的 操 在 结 现状 和 要 求 , 我 国货 币政 策 理 论 体 系进 行 层 次梳 理 和 系统 重 构 , 对 提 高 我 国货 币政 策 制 定 的 科 学 性 和 实施 的 有 效 性 提 对 并
再 加 上 世 界 经 济 出 现 复 苏 , 国 经 济 逐 渐 走 出 通 货 紧 缩 的 我 阴 影 , 入 新 一 轮 上 升 周 期 , 济 快 速 增 长 的 趋 势 得 到 确 进 经 () 业银 行信贷 渠道政 策传导 受阻 ; 2商
立 , P、 币 供 应 量 和 信 贷 增 长 迅 速 , 价 水 平 止 跌 回 升 。 GD 货 物
形 最 第 一 阶段 为 2 0 0 1年 一2 0 0 2年 , 一 时 期 我 国 经 济 尚 未 资 产 价 格 、 成 资 产 泡 沫 , 终 对 国 民 经 济 带 来 长 期 负 面 影 这 响 。所 以 目前 状 况 宏 观 调 控 效 果 的 基 础 并 不 稳 旧 、 济 结 经 完 全 走 出 通 货 紧 缩 的 阴 影 , 融 宏 观 调 控 的 主 要 目标 是 减 金 轻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对 我 国 国 民 经 济 造 成 的 不 利 影 响 , 过 实 通 构 不 合 理 、 长 方 式 粗 放 、 制 不 完 善 等 深 层 次 矛 盾 还 没 有 增 体 货 施 较 为 宽 松 的 货 币 政 策 , 持 货 币 供 应 量 和 银 行 信 贷 稳 定 根 本 解 决 , 币 政 策 仍 然 面 临 严 峻 的 挑 战 。 保 . 增 长 , 激 投 资 、 费 和 净 出 口 三 大 需 求 增 长 , 服 物 价 不 1 3 对 影 响 我 国 货 币 政 策 有 效 性 原 因 的简 要 概 括 刺 消 克 断下跌 形成 的压力 。 根 据 以上 分 析 , 国 近 几 年 实 施 的 货 币 政 策 整 体 上 讲 我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过高的现象,央行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自2011年12月30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析
府失灵 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 的挑战 ,古典主义 因此而复活 , 以 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 ,他卸任后 留下 的美 国经济危 机 四伏 , 犹
弗里德 曼(r d n为代表 的货 币主义 在继承传 统货 币数量论 如 一颗 随时可 能爆炸 的炸弹。不幸真 的被言 中, 2 0 Fi ma ) e 自 0 7年底 以
碍 , 中美 关 系 的“ 雨 表 ” 是 晴 。
联合军演 、 军舰互访 以及两军校 际交流等 。但是 , 具体 的军事互
除 以上的论述之 外 , 中美 关系仍 有许 多特点 , 比如合 作 的 信仍局 限在战略层面 的沟通 , 几乎没有实质性 的军 事行动 限制 迫切 性更高 ; 方战略互信严 重不足; 双 斗争的尖锐性更强 ; 双方 措施和行 为规则 , 更缺乏相 互之 间的安全承诺和保证 。 关系空前复杂等 。因为中美两 国的国家 性质、 治制度 以及意 政 有太 大的改变 。
经济观察
对我 国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问题 的分 析
鹿 宁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湖北 武汉 40 6) 304
【 要】 币 摘 货 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的工具变量, 它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其有效性问题有
着重 大的意义。 本文从货 币 策的 内涵开始 , 政 通过分析货 币 政策有效性的 内涵开始 , 国货 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进行梳 理, 对我 力图找
出一 个合适 的方法对我 国货 币政 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 关键词】 币 ; 币 策独 立性 货 化 货 政
理 论 综 述
一
、
咎于政府经济政策 , 尤其是货 币政策 的失误 。虽然 凯恩斯主 义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
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
(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先贷款,目前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
试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
( ) 二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 策是 中央 银行根 据信贷资
金供求情况 , 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
及货币市场的供求 , 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
策。我国再贴 现操作 实行 总量 比例控 制、 期限 比例控制和投
加,0 2 8年和 20 0 09年基础货 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 , 但是绝对量 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 , 使我国经济又面临通货膨胀的隐患。
向比例控 制 , 再贴现所 占基础货币的 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
则在中国人 民银行对 再贴现 限额实行 集 中管理和统一 调度 的管制下 , 显得缺少灵活性 , 一定程 度上制约 了再贴 现政 从
策 的活 力 。
2 我 国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分 析
货 币政策有效性 , 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 的经
各 国宏 观调 控效 率的 现实 问题 。20 以来 , 国 G P增 长 率 03年 我 D
场业务 、 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 、 再贴现 、 利率 政策 等。这些 工具
都 因我 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 陷, 使货币 致
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 制约了货 币政策 效率 的发挥 。 ( ) 开市 场业 务 。中 国人 民银 行灵 活 运 用对 冲工 一 公 具,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 力度 。搭 配使 用中央银行票据 和以特
收支顺差持续增大 ,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 流动 I过 剩依然严重。 生 仅到 3月末 , 占款 已经超过 1 外汇 3万亿元人 民币, 比年初增加 3 3. 亿元人民币, 1 94 6 扣除央行净 回笼的 26 .3万亿元 , 仅外汇占 款一项 , 基础货币新增 约 500亿元。由于外汇 占款的持续增 0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稳定价格水平的一种政策工具。
然而,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议的焦点。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价格稳定。
针对不同的经济失衡问题,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加息来遏制通胀、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增长等等。
但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一直得到肯定。
首先,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状况、政治环境、国际贸易等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相互关联,因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
其次,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时滞,即政策措施的实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经济变化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领先时期对经济状况进行准确判断,以避免错过最佳的政策实施时机,使货币政策效果更加显著。
而第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渠道和证券市场等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从而起到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的作用。
但是,传导机制的阻碍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失灵,政策效果难以实现。
比如,银行可能会选择保留资金而不是放贷,这样就会导致货币政策实施失去效果。
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但是,货币政策仍然是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和风险分析,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此外,货币政策也需要与其他政策措施相互配合,特别是要与财政政策相互补充。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手段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是互补的,二者需要相互搭配,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的综合效果。
总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实现货币政策效果需要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并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政策 , 过 特 定 的传 导 机 制 对 经 济 运行 的影 响程 度 . 货 通 即
币 当局 通 过货 币政 策 的实 施 能 在 多 大程 度 上 达 到 预定 的
行 货 币 政 策 对 物 价水 平 的调 控 能 力 ,但 货 币政 策 对 实 际 产 出 的影 响 能 力 , 而 有 所 加 强囝 反 。谭 旭东 (0 8 基 于政 20 ) 策 时 间 不 一 致性 模 型得 出我 国货 币 政 策 的有 效 性 与 政策 的 可 信性 之 间密 切 相 关 ,随 着货 币政 策 可 信 性 的 提 高其 有 效 性 也 会 相 应 提 高 , 此 央 行 实 行 有 规 则 、 明度 高 、 因 透 连 贯性 强 的货 币 政 策 最 优【 徐 亚 平 (0 9 基 于 理性 预 期 3 1 。 20 )
摘 要 : 币政 策 的 制 定 和 实施是 宏 观 经 济稳 定 运行 的 基本 保 障 , 国 连 续 多 年 的 经 常 项 目和 资 本 、 融 项 目顺 货 我 金 差 积 累 了 巨额 的 外 ;储 备 , 1 2 央行 被 迫 增 发 基础 货 币致 使 通 胀预 期 上升 , 币政 策 在 内外 失衡 时 的作 用 受 到 影 响 。 文 货 本
不健 全 、 率 市 场化 缓 慢 推 进 的 情 况 下 , 利 中央 银 行 政 策 工
的有 效 性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殷 波 (0 9 引 入 投 资 的 时机 效 。 20 ) 应 和资 产 价 格 波 动 , 一般 最 优 利 率 政 策 模 型进 行 扩 展 , 对 通 过 理 论 分 析 和 经验 检验 得 出近 年 来 我 国货 币政 策 低 效 率 的原 因 在 于 央 行 制定 利 率 政 策 时 忽 略 了投 资 的时 机 效
现行利率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现行利率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发挥, 首先是在货币市场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 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需求。
利率是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 但是, 在我国货币调控框架中, 利率只能发挥十分有限的作用。
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看, 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 利率机制仍然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缺陷。
一、我国经济运行中利率的作用在发达国家,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市场利率带动银行信贷利率、其他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 引导经济主体调整经济行为, 最终促使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改变。
从理论上看, 利率的变化能够导致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
利率上升, 消费减少, 储蓄增加, 投资下降, 本币升值, 资本流入增加, 出口相对减少;利率下降, 消费趋于增加, 储蓄减少, 投资上升, 本币趋于贬值, 资本流出增加, 出口相对增加。
我国现实中, 利率机制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
一方面在货币市场上, 利率已经具有市场化的基础, 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利率确定也开始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组成部分的银行存贷款利率仍然由中央银行以行政方式确定, 使利率机制从总体上表现出外生性质。
而对金融系统以外的实体经济产生主要影响的正是这种外生性质的利率。
事实上, 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中, 利率仍是管制利率。
利率变动对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影响效果, 关键在于名义利率变动过程中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否朝着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改变。
从宏观层面上看, 实际上是回答调整利率是否能够使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这可以抽象为利率的变化能否导致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
显然, 这是一个实证问题。
以我国利率与投资的变动关系为例: 我国自2004年10月29日开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截止到2007年9月15日, 我国1年期存贷款利率已经累计上调了2.16个百分点, 但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的固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26.6%、25.7%、29.8%和25.9%。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入手,提出国内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必须结合进行以及汇率和利率政策的搭配问题;提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将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同时将利率作为汇率机制的改革和发挥中的重要联动措施。
标签: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利率协调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机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
开放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客观金融环境的变迁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必然要求国家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相应选择和运用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
我国以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受当时开放程度不高的限制,仅仅注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均衡的作用。
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外部均衡的研究也应得到重视,力求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实现内外均衡的有效结合。
一、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冲突的一般理论(一)米德模型对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论述了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
由此,在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内外状况可以有表1所示的四种搭配(假定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的情形,外部均衡就是经常账户平衡)。
表1描述的第一种情形:为实现内部经济均衡,中央银行应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减少失业;然而要改善国际收支的逆差却应该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和减少对国外商品的进口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同理,表1的第四种情形:为实现内部经济均衡,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然而与国际收支顺差相适应的却是扩张性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等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逐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因素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些问题日渐凸现。
近年来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使用,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文在此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及经济数据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一、引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 keynesianism)的形成与发展。
该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经济现象,滞胀现在又使一批经济学家认识到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古典主义因此而复活,以弗里德曼( friedman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在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价格和工资也相对灵活,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却是无效的,由此他们将滞胀归咎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
新古典经济学以自发均衡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前提,论证了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无效、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
紧接着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政策无效性结论,它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中国,货币政策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多个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工具、执行策略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执行策略1. 货币供应调控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通常,央行可以通过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的总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中国央行通过常规和非常规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调整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是调整利率水平。
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投资、消费者信贷和货币流动性等方面。
通过降低或提高利率,央行可以调控货币供应和需求,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等。
3. 汇率调节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出口、进口和国际收支。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可以采取干预市场汇率的措施,以影响人民币兑美元等外汇汇率,进而对外贸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策略1. 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强调“稳中求进”,注重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灵活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
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通过收紧货币政策保持通胀压力,避免经济过热;而在经济下行时,通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2. 宏观审慎政策中国货币政策还注重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
央行通过相关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等进行监管和指导,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3.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货币政策高度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注重调控金融机构的资本杠杆和债务风险,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通过引导资金流向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减少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
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
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
(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
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先贷款,目前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
三.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八年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八次降息,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积极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注重与财政政策配合,共促国民经济发展。
对这段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综合起来有三种观点,即无效、低效、效果明显。
笔者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相对弱化。
(一)理论上看,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具备。
在通货紧缩时期,人们较多地使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凯恩斯认为,只要不出现“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就有效。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对付通货紧缩,连续降息的效果虽不如人意,但我国没有跌入“流动性陷阱”。
按照凯恩斯和克鲁格曼的理论,分析一个国家经济是否步入“流动性陷阱”,主要从利率水平、货币的需求弹性以及投资的利率弹性等方面进行判断。
首先,我国利率并没有低到不能再降的水平。
其次,人们的流动性需求没有达到完全弹性。
再次,投资对利率并非无弹性。
(二)总体来看,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效果。
我们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抵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保持了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
1998—2002年,GDP增长速度稳定在7%-8%之间,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平稳,M2增长率大致控制在14%-17%之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在11.8%-15.5 %之间,避免了过去信贷、物价、经济增长率大起大落的状况;贷款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个人消费信贷、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占70 %以上,促进了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三)相对而言,货币政策效果弱化。
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减弱,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对称的。
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
四.货币政策弱效的原因
(一)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承受本外币值稳定的双重压力,面临治理通货紧缩和预防经济过热的两难选择,操作空间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大量美元,投放人民币。
由于我国外贸持续顺差,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承受从未有过的升值压力。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外热钱蠢蠢欲动,试图获取不义之财。
同时,某些外国政府公开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必须频繁地进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买进外汇市场多余的外汇。
2.通货紧缩的阴影还未完全褪去,但是我国货币和信贷增长幅度加快,某些部门和地区出现局部投资过热现象,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
虽然从总体上看,2003年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还在低位徘徊,表明通货紧缩的阴影还未消失,但是,我国的货币和信贷增长处在1998年以来的最高位,这使得央行不得不担心有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
3.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缺乏工具,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属迫不得已。
当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正回购不足以对冲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只好另起炉灶发行票据。
虽然发行央行票据增加了央行的财务负担,并且央行自己参与央行票据的买卖,客观存在的财务牵连使这种操作欠缺公正性和超脱性,但是,因为央行缺乏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发行央行票据实属万不得已。
(二)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造成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的不健全,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势必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储蓄与投资转化受阻,使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最重要的前提是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中央银行是可以控制它的。
如果这一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制约。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导致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控制能力有限,货币乘数不稳定,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反映不敏感、不充分,不能紧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传导遇到阻滞。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货币政策作用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实现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具体表现如下:(1)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滞后使传导机制阻滞;(2) 企业转轨时期的特殊性使传导机制被制约;(3) 中央银行调控能力的削弱影响了传导机制的有效性;(4)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滞后削弱了传导机制的调控功能。
(5) 票据市场的不成熟制约传导机制;(6) 国债市场不完善制约传导机制;(7) 居民支出预期不断增加而收入预期悲观,削弱了利率政策的作用;(8) 我国金融体系的多层结构加深了时滞因素的影响。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客观地分析,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
在经过2003年的加速增长以及2004和2005年的调整后,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但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经济增速会适当放慢。
尽管短期出现回调,但中长周期来看,2006年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经济上升期对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稳定。
因此,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我国企业融资过分依赖银行体系,当前经济增长中的“体制性过热”以及政府针对“过热”所采取的宏观调控都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可能再次增加。
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要适当增加货币信贷供应来配合。
由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目前主要体现为投资拉动,消费尚未真正启动,扩大内需仍然任重道远,而且经济运行中原有的结构性问题仍存在。
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注重向鼓励消费倾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尹逊刚、辛莉莉.《浅议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型》[J].北方经贸,2004(8)
[2]邵国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理论讨论2005(1)
[3]黄秋如、李满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4(4)
[4]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2001(3)
[5]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回顾和展望》.《前沿—北大金融论坛精彩演讲》[M],2005年,社会科学出版社
[6]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2000年6月,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