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螳螂捕蝉》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小学语文
成语积累宝库
狐假虎威 鹤立鸡群 虎背熊腰 兔死狗烹 龙飞凤舞 万马奔腾 亡羊补牢 螳螂捕蝉 兔死狐悲 狼奔豕突 龙凤呈祥 对牛弹琴 守株待兔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鼠目寸光 龙马精神 马到成功 叶公好龙 狡兔三窟 虎头蛇尾 九牛一毛 生龙活虎 羊肠小道
小肚鸡肠
狗急跳墙
胆小如鼠
狼狈为奸
《说苑·第九卷·正谏》
——刘向
小学语文
默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 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 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巧妙地 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小学语文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 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 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 堪设想。
吴王攻楚,齐越在后
小学语文
学到这里,你们对吴王有 什么了解呢?
㈠固执
㈡知错就改
小学语文
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 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 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 打楚国的念头。
小学语文
诸侯国 侍奉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固执 啄食 瞄准
处死他 弹弓 转来转去 禀报大王
打着鸟 举起前爪
小学语文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 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儿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 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 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小学语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 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 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 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 后之有患也。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螳螂捕蝉》ppt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螳螂捕蝉》ppt

3、我们能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这个故事, 并复述。想想如何复述才准确。 (ABC-4) 4、《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 们什么道理?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例 子吗?举一两个例子和同学们交流交 流。(ABC-4)
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1、吴王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吴王 听懂少年的故事了吗?从哪里能看出 来。你如果是吴王,会说些什么呢? 想象一下会有怎样不堪设想的后果? (ABC-4) 2、如果大臣们的劝告是“直 劝”“硬劝”,那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什么呢?少年有什么特点?他的话巧 妙在哪里?(ABC-4)
10.螳螂捕蝉
你还知道哪些八字成 语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玉蚌相争,渔翁得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么是寓言?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 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1.我能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我会读下列词语,并用借助工具书或上下文,用自己的话 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ABC-3) 螳螂 诸侯 禀报 固执 啄食 侍奉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3.我能再读课文,理清各角色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它们的眼前利 益和隐藏祸患。(ABC-3) 蝉←( )螳螂←( )黄雀←( ) 本文是一篇 。讲的是一位少年以“ ” 的故事,告诫吴王,并使吴王 。 4.我能试着为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谈一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AB-3)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材分析】本课是十二册第三单元里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一位少年为劝诫吴王,举了树上的螳螂想要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例子。

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却忘了自己的处境。

全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和吴王醒悟。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结构来看,本文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饱满,使文章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很全面,尤其对于八字成语更是一知半解。

尽管以前已经接触过寓言的学习,可是要真正理清文章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不是易事。

对此,教师应强化积累,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合作式学习的教学主线,即引导学生填表格和分角色对话表演等形式。

由于这篇文章对学生的领悟能力要求偏高,所以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角色,更好的把握文章寓意。

同时,在课堂上也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达方式来演绎,最后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不用繁琐的解析,作为一名旁观者的身份来协调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或者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并能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根据寓意了解本文的实际意义。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2.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教学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熟读课文,解决字词——理清思路,划清层次——再读课文,感受变化——布置作业,小结内容。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类别:小学语文编号:【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劝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并充分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为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个性化、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吴王为什么会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螳螂捕蝉苏教版[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青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立即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预备攻打楚国→青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管、生动有味、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1、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明白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明白得“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缘故。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制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明白得。

[重点、难点]、重点:明白得螳螂捕蝉那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包蕴的深刻道理。

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什么缘故会听了青年的话,同时体会青年的计策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存,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谐者、合作者和鼓舞者,努力创设自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明白得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对教材大胆处理,不拘泥于面面俱到;重视学生参与,关注知识生成,表达了教学多元化。

整节课围绕“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再读明白得-研读内化-拓展升华”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抓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讨论、读议结合、启发说话等方式解决问题,明白得课文,领会寓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辉煌明珠,“螳螂捕蝉”既是个有味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发人聪慧的成语故事。

新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螳螂捕蝉 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螳螂捕蝉 说课稿

10.《螳螂捕蝉》说课稿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

因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

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10 螳螂捕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10 螳螂捕蝉

1.能复述课文。 2.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 ”之间的关系。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 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 的道理。
自学展示一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 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 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 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什么故事呢?请同 学们读课文并思考。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
你觉得故事中哪一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 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陈艳玲
1.学会生字词语,并能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自学展示一
我能读好下列的字词,并能理解画线词语。
吴王攻楚,齐越在后
思考:
同样的观点,同样是劝吴王,为什么 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成功了呢?
大臣——直劝、力劝 少年——智劝、巧劝
谈谈:
学到这里,你觉得吴王是个怎样的 人?少年呢?
固执 机智
知错就改 聪明
自学展示三
分角色读课文:
画出吴王和少年的对话,小组合作分 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一人扮演吴王, 一人扮演少年,一人读旁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大 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 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 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 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 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 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 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 后之有患也。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无拘无束”、“茅塞顿开”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轻忽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白得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明白得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轻忽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刻: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窗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碰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形。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明白得。

投影出示:若是其它诸侯国浑水摸鱼,后果将不堪假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无拘无束地喝着露珠。

听了青年这番话,吴王茅塞顿开。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明白得。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通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通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判。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无拘无束”、“茅塞顿开”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螳螂捕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 道理,用简单的事实表现较深刻的道理的带 有劝喻、讽刺意义的小故事。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他们(它、它们)或他的、他们的(它的、
它们的)。
你能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么?
你觉得螳螂捕蝉的寓意是 什么?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 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 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 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 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当堂检测
• 一、用“—”标出红色字的正确读音。 • 捕蝉(cá n chá n)禀报(bǐng bǐn) • 处罚(chŭ chù )诸侯(hÓu hòu)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 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 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 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 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
文言文尝试
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其”在本课中均作代词用,指代他、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 眼前的利益,却没有 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 着祸患呢!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 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 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 告诫我们不能只顾眼前 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 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 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 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 果将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趁着空虚 进入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 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 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 果将不堪设想。
不堪设想:事情 的结果无法想象, 会向更坏、更危 险的方向发展。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 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 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想 去劝说吴王。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他 是怎样劝说吴王的?结果如何? (学习课文2—12自然段组内研究讨论)
我能行
tánɡ lánɡ chán hóu b ǐn ɡ
螳 螂 蝉 侯 禀
螳螂 蟑螂 蝉联 诸侯
封侯
禀报
禀告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 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儿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 在心里。 不堪设想:堪 :能。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 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乘虚而入:乘:趁;虚:空隙。趁着空虚 进入。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眼前的利益 蝉 眼前的露水
隐伏的祸患 身后的螳螂
螳螂
黄雀 吴王
眼前的蝉
眼前的螳螂 眼前的楚国Leabharlann 身后的黄雀树下的少年
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听了少年这番话,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 说:“对!对!你讲 得太有道理了!”于 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 念头。
【因为吴王明白了:自己就像故 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 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攻打楚 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侯 国乘虚而入,后果就不堪设想。 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眼前的利益 蝉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眼前的利益 蝉 眼前的露水
隐伏的祸患 身后的螳螂
螳螂
黄雀
眼前的蝉
眼前的螳螂
身后的黄雀
树下的少年
听了少年这番话,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 说:“对!对!你讲 得太有道理了!”于 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 念头。
【因为吴王明白了:自己就像故 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 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攻打楚 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侯 国乘虚而入,后果就不堪设想。 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 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 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 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 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 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 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 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 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 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 了。
吴王问道:“你早 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 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 湿了!” 少年回答说:“禀 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 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 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 有意思的事。”
大臣——直劝、力劝
少年——智劝、巧劝
中心意思:
•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文中的 少年机智聪明,巧妙地通过一个故事使 吴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故事也告诉我 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 忘记了身后的祸患。
与本则寓言故事意思相近的成 语: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顾此失彼 坐山观虎斗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成语积累宝库
狐假虎威 鹤立鸡群 虎背熊腰 兔死狗烹 龙飞凤舞 万马奔腾 小肚鸡肠 亡羊补牢 螳螂捕蝉 兔死狐悲 狼奔豕突 龙凤呈祥 对牛弹琴 狗急跳墙 守株待兔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鼠目寸光 龙马精神 马到成功 胆小如鼠 叶公好龙 狡兔三窟 虎头蛇尾 九牛一毛 生龙活虎 羊肠小道 狼狈为奸
螳螂长长的脖颈上,顶着一个 扁平的能向任何方向转动的头,还 有一对长长的、多节的丝状触角。 3对足当中,前一对足长得特别强 壮,还生有两排锐利的锯齿,举起 时活像两把大刀,因而有人称它 “刀螂”。这两把“大刀”,是螳 螂捕杀“敌人”的武器。
做事情要瞻前顾后 我从吴王的身上体会到——————。 处理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我从少年的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做事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要顾及 到身后隐伏的祸患。
四、阅读答题
•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利益,却 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蝉眼前的利益是 • 1、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是___________
• • •
树上的汁液,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蝉,黄雀眼前的利益是螳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国 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少年说的话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来概括。 提醒吴王不可轻易攻打楚国 少年说这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段 足智多谋 话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知错就改 的人。 3.从全文看吴王是个___________
quàn 劝 阻 miáo 瞄 准
bǐng 禀 报
táng láng 螳 螂
chán 蝉
shì fèng zhí 侍 奉 固 执
huǎng 恍 然 大 悟
hó u 诸 侯 隐伏
祸患
夸奖
乘虚而入
默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 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 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 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巧妙地劝 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 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 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 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 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 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 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 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 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 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呢!”

大臣(ché n ché ng)乘虚而入(ché ng chè ng) 二、根据意思写成语。 1、趁着空虚进入。( ) 2、指事情的结果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 ) 3、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别 人也在算计他。( ) 4、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 )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 吴王的少年。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许多道理:
自由读第一段,同桌之间交 流以下几个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是什么?
( (3)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4)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吴王准备出兵攻 打楚国,遭到了一些 大臣的反对。大臣们 认为,攻打楚国虽然 取胜的希望很大,但 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 而入,后果将不堪设 想。可是吴王固执地 说:“谁敢来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 事劝说吴王的经过。 告诫我们什么? 告诫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 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 则后患无穷。 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少年聪明机智,吴王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
同样的观点,同样是劝吴王, 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成 功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