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保障理论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通过分散个人的风险,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在中国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优抚制度;概念要素依法建立,立法先行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其他功能社会保障的特点公平性:起点、过程、结果社会化福利性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风险分散机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其他原则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含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有无漏洞通常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的基本依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整性协调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根据业务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层次性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第二章社会保障主要理论思想德国新历史学派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国家至上法律至上社会保障思想:倡导国家保险,缓和劳资矛盾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G. Schmoller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可以避免其经济发展重点弊端;提倡社会改良,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历史价值被政府接受,是德国率先实施的依据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要观点:充分就业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要想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就必须依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价值:被美国政府接受;需求管理成为很多国家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政策主张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社保思想:有限再分配和有限保障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的,最终是为了维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维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措施,只是为了刺激需求和保护生产,以实现充分就业,其政策并非出于对民众福利的真正关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国家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障仅是“有限”保障;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旧福利经济学、卡尔多新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旧福利经济学:福利是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通过国家干预,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现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历史价值: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联系在一起,是福利国家产生的理论依据旧福利经济学基本观点经济福利边际效用价值论①国民收入大小;②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思想:政府干预,实施社保,收入均等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与“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论“相对福利论”论社保思想:补偿变革损失,实现合理分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含义: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之分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是指每个独立个体所获得的社会保障给付量;微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中观: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宏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特点;粘性或者刚性特点、动态性特点、适度性特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超度”客观原因:人口老龄化、失业率增高、医疗费用膨胀;主管原因:政策原因、认识误区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平等与公平公平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义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时期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分歧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参保资格上是否平等、在保险缴费、支付、水平上是否平等、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门槛是否人人相同、在社会保障模式层次上,促进收入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中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内部而言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外部而言的效率外部效率衡量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职职工总收入中社会福利收入占工薪收入的比重,福利分配与工薪就业的关联度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一般公平原则:1生存保障原则;2正向分配原则;3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4普遍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1社会救助原则——选择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受助权利原则、最低生活原则2社会保险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统筹互济原则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3社会福利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4社会优抚原则——励军荣军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不同主义的不同公平原则:1关于国家介入社会保障的程度;2关于社会保障收支问题;3关于“劫富济贫”和福利收入均等化问题4关于社会保险的资格条件问题第四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税方式与征费方式费改税的积极作用提高征收率和降低成本、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有助于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基金安全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费改税的障碍面临着制度障碍和相应成本制度缺失成本与制度摩擦成本、配套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与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制度构架相冲突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型、完全积累型、部分积累型现收现付式:不同人群的代际收入再分配,内涵:利用目前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为现在的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优点: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缺点: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发生动荡时,会增加现有人口和劳动力的负担完全积累式:个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平滑;内涵:未来用于支付保障待遇的基金为投保人在整个缴费期间的缴费额及其储备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积累来满足个人未来的保障需求;特点:费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由有关管理当局通过投资活动予以保值、增值;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基金的筹集与经济条件相联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紧密;缺点: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倍增;每个劳动者分别设立账户且历经多年导致管理难度比较大;部分积累式: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的结合;内涵:将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实行有机结合,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现收现付,另一完全积累;特点: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有机结合作为指导的基金管理方式;实践: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就是部分积累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收支平衡,确保制度正常运行: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般都采取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式;合理负担,维持适度待遇水平:在企业、个人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社会保障费用;综合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一定期间内社会保障项目支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支付准备金规模,剩余部分用于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原则:最基本原则,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收益原则:社保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流动性原则:衡量标准是资产变为现金的能力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决策机构主要是由政府机关充当执行机构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担任监督机构由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任社会保障管理方式集权制管理: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把各个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基金的筹集、待遇给付以及运营监管等实施统一的管理;分权制管理: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自建立起一套执行机构、资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并且各机构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统分结合的管理:将相关性较强的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出来,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分散管理第五章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模式,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衡量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养老养老金替代率即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率;通常作为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重要评价标准;替代目标和公式缴费工资替代率缴费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指数化缴费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社平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地方社会平均工资个人退休前工资替代率个人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退休前工资金替代率根据社会保险的原则,养老金标准的上限应该考虑退休人员已经形成的生活水平,下限应当高于贫困线,即养老保险金必须高于社会救济的标准;国际劳工大会的文件规定:缴费和就业30年并有一个符合养老条件的配偶,正常的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不得低于40%--50%;国外的养老金替代率一般在40%--70%之间,如美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为40%,法国为50%,日本最高为68%;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模式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待遇确定型DB计划,defined benefit指按预先确定的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替代率与支付养老金标准,支付雇员退休时的待遇;“以支定收”例如:养老金水平=该职工退休前若干年的平均工资系数工作年限优点:收益额明确,退休后有收益有保障;缺点:有通货膨胀及待遇刚性增长等风险;缴费确定型DC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是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缴费标准,按照这个缴费标准投保费率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以收定支”养老金水平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优点:简便灵活、雇员选择权;缺点: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三支柱方案、五支柱方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含义: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目前定位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基本模式;建立了以受托人为中心的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由企业发起设立年金计划,并成立年金理事会,确定受托模式后,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通过四个资格管理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第六章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收入弹性较大供方信息垄断医疗服务需求易受心理作用影响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特点医疗服务具有异质性特点医疗服务市场的失灵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风险选择risk selection、撇脂cream-skimming、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医疗服务市场相连:第三方补偿机制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特点:普享的福利制度:本国全体公民资金流向:公民纳税——二次分配——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不存在“第三方付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较强的计划性,市场机制基本不起调节作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特点:国家立法强制居民参保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强调权利与义务先对应,第三方支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保障范围扩大,被保险人自付一定费用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制度,辅之以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的一种医疗保障模式;是把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特点:自愿的契约关系,特殊商品,市场调节,政府责任是制订与监管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第三方支付,强调精算公平储蓄医疗保障模式概念:将医疗费用损失风险自留的一种形式,通过个人账户的积累,以解决家庭成员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特点:法律强制性储蓄的方式,要求每个有收入的国民在年轻时就要为其终生医疗需求储蓄资金;不能分散风险;强调基金积累,突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个人储蓄账户只能用于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医疗消费;患者根据自己经济支付能力自主选择医疗服务项目,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越高,个人自付的费用就越高复杂性:多种制度,主导制度分类依据·:兼顾资金筹集方式、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分担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方式起付线方式起付线方式又被称为扣除法,是指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共同付费方式共同付费方式又称按比例分担,即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按一定比例共同支付医疗费用,这一比例又称共同负担率或共同付给率;最高保险限额方式该方法是先规定一个医疗费用封顶线,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只偿付低于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被保险人或由被保险人与其单位共同负担;混合式混合支付法是将上述多种支付方式综合起来应用的偿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按服务项目支付Fee for Service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协议,按医生和医院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数量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的形式;按住院床日费用支付Per Diem日均住院费用付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院实际提供的住院天数,按每一住院日的费用偿付标准向医院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单病种支付Per Case医院对单纯性疾病按照疾病分类确定支付额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将住院患者的疾病分为若干组,每组分为几级,对某组某级疾病的诊疗全过程一次性向医疗机构偿付费用;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根据医疗结构服务人数,按照每人定额定期由第三方向医疗服务方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为被保险人购买医疗服务的制度;总额预付制度Global Budget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内提供一揽子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资金总额医保两定点、三目录两定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处方外配药品购买;三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起付线社会统筹基金开始分担的医疗费用的金额起点, 为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共付制社会统筹基金分担医疗费用时,要求个人分担一定比例;封顶线社会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第七章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失业的概念: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三要素:年龄、工作能力、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的基本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流动选择机制引起历时较短,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原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较长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事业,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难以预料,后果严重,难以治理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由于季节性变动而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所形成的失业现象,可以预料,容易解决失业陷阱在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下,当失业者失业期间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收入和其他补助与找到工作的净收入相比具有很高的替代率时,失业者宁愿选择失业而不愿再就业;/缩小了失业者和就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支付期限较长,客观上促使长期失业者形成;/等额发放不利于失业者再就业如何应对失业陷阱降低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短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随给付期限累退发放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提前就业给予奖励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失业保险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失业保险向失业预防和就业援助相结合转变失业保险条例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创建的客观必然性以三个法规为线索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初创: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年发展: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年完善: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从三大法规的变化看失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资助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抑制企业解雇员工,稳定就业均等金额给付不论失业前收入水平多高,都规定给付同一绝对金额的津贴均等比例给付按失业前一段时间平均收入水平的同一比率给付津贴递减给付失业津贴占原工资的比例与失业前的工资水平成反比根据失业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给付金额或降低给付比率均等金额线付与均等比例给付相结合失业津贴分为两部分:固定部分、与原工资相联系的部分给付期限最高限额为连续领取8~39周,通常为26周给付期限与失业者的年龄条件、缴费时间以及失业率有关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计算方法连续计算,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最长期限连续计算累计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超出不再享受第八章其他保险工伤保险实施原则无责任补偿原则也称无过失补偿原则;劳动者意外遭遇工伤事故,不论事故责任人是谁,不论雇主、雇员哪方过失,甚至没有过失,劳动者均应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待遇给付与责任追究分开本人犯罪或故意行为除外;个人不缴费原则工伤保险的保费由企业承担,个人不缴费待遇标准从优原则工伤保险待遇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优厚只要符合工伤标准,待遇给付即可获得,不考察年龄、缴费期等其他因素补偿、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从经济补偿转向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及职业康复相结合,这是现代工伤保险的标志也是发展趋势职业病工伤是职业性伤害的简称,内容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工伤包含伤、残、亡三种情况,均为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引起的后果;“伤”指致使身体器官或生理功能受损;“残”指经治疗修养无法复原,以致器官丧失或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亡”指死亡;职业病的范围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即工伤保险范畴内的职业病是国家认定的法定职业病我国工伤认定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前,首先必须对受伤者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其伤残等级,然后按照伤残等级支付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对保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规范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度指导思想:从原来纯粹的生活保障,逐步转向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大环节的一体化保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工伤范围及职业病认定因工伤残等级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与贫困度量贫困的界定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属于社会学范畴,又属于经济学范畴,甚至还涉及心理学领域贫困的度量恩格尔系数市场菜篮子法生活形态调查法我国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保障对象界定;条例规定,低保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保障标准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保障资金来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第四阶段: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恩格尔系数社会救助制度的含义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遭受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即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是一种补救性质的制度,其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避免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社会救助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国家责任。
现代企业管理--4-现代企业制度ppt课件
代 理公司事务,对外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代理公司进行商业
企 活动,是法定必要的公司业务执行机关的主要负责人。
业
制
度
现代企业管理课件
第三节 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 四 章 总经理与董事会、董事长的区别:
首先,总经理是由董事会聘任和解聘,必须服从董事会的有关决
现
议,总经理所作出的各种决定均不能与董事会有关决议相抵触,董事
现
代
公司治理的组织制度坚持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企
三权分立的原则,由此形成了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
业
监事会并存的组织框架。
制
度
1、决策机构
权力机构——股东大会
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
2、执行机构——高层经理人员
3、监督机构——监事会
现代企业管理课件
第三节 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 四
章 (二)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的制衡关系
企 的规定行使职权,决定公司一切重大事项:
业
制
董事的选举和更换
度
公司资本的增加和减少
公司解散与合并
公司章程修改
……
现代企业管理课件
第三节 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
四
章 (2)公司法定必要机构
法律规定:股东大会为公司法定必备机构。
现
股东出资后其对出资享有的所有权转化为股权,不
代 能直接参与经营,但对经营享有表达其意志的权力,这是
现 代
(二)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
企 (三)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
业 四、转变政府职能
制 度
从主要管理国有企业转向面对包括一有企业、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业者等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
规章制度的数量上来了
规章制度的数量上来了一、规章制度的基本概念规章制度是根据法律、法规和组织的章程、制度等规定而制定的为了规范成员行为,维护组织秩序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则。
规章制度一般由组织的领导机构或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起草、讨论、审定,并在全体成员中进行公布和执行。
规章制度通常体现出对于某一方面的具体行为规范,是组织运作中的具体实施细则。
规章制度通常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违反规章制度将受到相应的处理。
规章制度的核心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促进组织发展。
二、规章制度的作用1. 维护组织秩序。
规章制度对于组织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成员在组织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确保成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2. 保障组织利益。
规章制度规定了成员在组织中的行为规范,保障了组织的利益,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有害行为的发生,也促进了组织的正常运转。
3. 促进组织发展。
规章制度规范了组织成员的行为,保障了组织的秩序和稳定,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 调节组织关系。
规章制度可以起到调节组织内部成员关系的作用,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5. 使组织更加规范化。
规章制度规范了成员的行为,使组织运作更加规范化,减少了管理难度,提高了组织的效率。
三、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1. 合法性原则。
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组织的章程、制度等规定,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组织章程。
2. 公开透明原则。
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公开透明,制定过程应当公开公平,充分听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 稳定性原则。
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考虑到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不得频繁修改规章制度,避免给成员造成混乱和困扰。
4. 灵活性原则。
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灵活,能够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5. 便民利民原则。
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便利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符合成员的利益,保障成员的权利和利益。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陈红兵-新2013
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党的 十八大报告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 出了四大重点任务: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
和环境保护力度;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这四项任务中,前三项任务的完成都与“推动 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经济转型”紧密相关。
(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
1、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 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专 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2、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 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 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 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 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
大的杠杆。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旧的生产关系发生不 可逆转的变化,直接参与到不可阻挡的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当中,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二)为实现人类自曲而全面的发展提供 保证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 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 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1.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 劳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 息化和智能化。所有这些不仅大大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 效应器官,而且还大大延伸了人的思维器官,使人类摆脱繁 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些未来学家如托夫勒、贝尔、奈斯比特等,从科学技术 革命(很大程度上是生产力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出发, 提出了“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等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学说。这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足。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生产力,而且 还包括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那种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
第四章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
第四章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制度是指社会、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规范和程序。
它是对社会生活进行规范的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内涵、构成和功能。
本文将就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制度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是一种社会约束力,它通过设定规则和约束行为,使得社会各方在行为上能够更好地协调和合作。
二是制度是一种社会规范,它能够传承并规范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
三是制度是一种社会文化,它能够反映和传承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四是制度是一种社会机制,它通过设立机构和程序,对社会关系进行管理和调控,保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良性发展。
以上这些方面共同组成了制度的内涵,使得制度能够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制度的构成是由规则和流程两个方面组成的。
规则是对行为的规定和设定,是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流程则是指制度的操作方式和程序,是制度落地和执行的具体方式。
二是制度的构成还包括机构和人员两个方面。
机构是制度运行的载体和实施主体,是制度得以贯彻的基本保障;而人员则是制度运行和执行的参与者和主体,他们以个人或组织的形式参与制度的实施。
所以,制度的构成主要就是通过规则和流程以及机构和人员的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最后,制度的功能主要包括规范行为、维护秩序和推动发展三个方面。
一是制度能够规范行为,通过设置和执行规则,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它可以规范和约束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更加有序和稳定。
二是制度能够维护社会秩序,通过设立和实施相应的程序和机制,确保社会在不同层面和领域的正常运转。
它可以平衡各方利益,调和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是制度能够推动社会发展,通过设立和执行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它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分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3章 制度的构成、起源和功能
(3)实施机制
实施机制的建立根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实施机制的建立根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交换的复杂度。 交换的复杂度。 ♠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动机。 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动机。 ♠合作者双方信息不对称 强制性的实施机制是任何契约能够实施的基本前提。 强制性的实施机制是任何契约能够实施的基本前提。 检验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机制是否有效(或是否具有 强制性)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强有力的实施机制 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 将使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使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 将使违约成本极高, 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 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
舒尔茨(Schultz, T. W.) 的制度定义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 济行为。 济行为。 在舒尔茨看来,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他在其 在舒尔茨看来,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 《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对制度作 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 了经典性的分类: 了经典性的分类: (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 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 (2)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 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 如合约、公司、保险。 如合约、公司、保险。 (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 度,如财产制度。 如财产制度。 (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 度,如高速公路、飞机场。 如高速公路、飞机场。
(2)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
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 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 一系列政策法则。 一系列政策法则。 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 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等级结构。 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等级结构。 正式约束可作如下分类: 正式约束可作如下分类: ♠界定两人在分工中的“责任”的规则。 界定两人在分工中的“责任”的规则。 ♠界定每个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的规则。 界定每个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的规则。 ♠关于惩罚的规则。 关于惩罚的规则。 ♠“度量衡”规则 度量衡”
教育学基础作业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教育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征”,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德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这二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
再次,这个定义枪挑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再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教学组织形式等(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第一,教育史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再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几乎,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之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公共政策整理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加粗的为重点)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2.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答: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如:政策系统、政策环境、公共问题等。
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如:政策类型的子概念(外交、国防、经济政策等)。
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如:系统分析、系统仿真决策等。
3.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参考P6)答: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研究方面: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4.古代中国政策研究为什么发达?(参考P24)答: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与路径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答: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性。
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与作用。
答:内容: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作用:(1)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较;(2)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3)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4)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5)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伦理学复习资料说课讲解
道德概念: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正当与不正当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
1.基本问题:(1)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实质)(2)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3)善恶问题(4)现有与应有的关系问题(5)人的自由和道德责任问题2.简述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与性质。
⑴对象:道德⑵伦理学的性质:哲学的分支学科,被称为“道德哲学”。
⑶伦理学的定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本质,道德水平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3.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谈谈如何学习伦理学?1、学习伦理学要同对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
2、要同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结合起来。
3、要批判的汲取人类历史上各种伦理学理论中的有益成分。
4、要把理论学习同道德实践联系起来。
4.伦理学对道德的研究涉及的内容:1.道德的基本理论,包括道德的起源于发展规律,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2.道德规范体系,包括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范畴。
3.道德活动或实践。
包括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建设。
5.伦理学的研究方法:(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2)理性思辨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历史分析方法。
(5)价值分析方法。
第一章伦理学思想传统1.中国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阶段(1)先秦时期:萌生孕育和形成时期(2)秦汉至宋元明清时期:地主阶级伦理思想演变、发展、日益系统化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3)近代时期:传统伦理思想遭受批判和资产阶级伦理思想艰难孕育于曲折发展的时期。
2.中国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1)国家同构基础上的忠孝伦理。
(2)公忠爱国的整体主要精神。
(3)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4)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追求。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第二节产权的属性与功能第三节产权的起源与保护第四节产权安排的多样性及其效率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构成三、产权的类型回目录一、产权的含义(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客体——财产(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一)产权内涵的界定对产权的本质特征,新制度经济学家做出过不少的界定。
大体上可以将这些界定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从人与财产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另一类是以财产为基础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
(一)产权内涵的界定一个被罗马法、普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现行的法律和经济研究基本上同意的产权定义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二)产权的客体——财产 1.财产的概念。
财产是与主体相分离或相对分离、能够被人们拥有、对人们有用的、稀缺的对象,是人们建立产权关系的客观基础。
2.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①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主体(人或人的群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
②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并被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的对象。
③必须对人具有使用价值。
④必须具有稀缺性。
3.财产的不同分类按形态来划分,财产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财产。
按使用方式来划分,财产可以分为生产性财产和非生产性财产。
按可变动性来划分,财产可区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按对象形成的方式来说,财产可分为自然形成的财产和劳动创造的财产。
按照物品本身的消费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财产(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等。
(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产权的本质是人对财产的一种行为权利,这种行为权利又体现了人们之间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可的关系。
人们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系总是离不开产权制度的维系,有产权关系必然存在产权制度。
所谓产权制度,不过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5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
第四专题: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第一节制度的内涵一.对制度的不同视角的界定制度是一个常用的概念,但是人们理解的视角有很大区别1.旧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的界定旧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的本质看成是一种自发演化的习俗、惯例;凡勃伦:“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2.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理解则把制度理解为人为设定的规则。
诺思:“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3。
新古典经济学度制度的解释新古典的解释:主要是把制度看成是理性选择的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可以是外在的舒尔茨:“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资本主义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
4.哈耶克:制度是一种扩展性的自发秩序5博弈论的制度观:博弈规则和博弈均衡系统肖特:在一人口群体P中,当其成员在反复出现情境s下,作为行动人常规性的R 只有在下列条件下而且成为人口P中的共同知识时,它才成为一种制度:(1)每个人都一致遵同R;(2)每个人都预计到他人会遵同R;并且(3)因为S是一个协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致同一的R是一个协调均衡,如是其他人都遵行R时,每个人都愿意遵同R,或者(4)如果任何人偏离了R,人们知道其他人当中的一些或全部将也会偏离,在反复出现的博弈S中采取偏离策略的得益对于所有行为人来说都要比R相对应的得益低。
青木昌彦:制度是关于重复博弈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
博弈论的制度观有价值:(1)解决了制度内生性问题,也说明制度具有不可复制性。
(2)制度不可能是理想化的。
(3)把制度理解为博弈均衡也有重要启示,说明一种制度只有在均衡条件下才是可实现的。
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学习第一章,要清楚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了解本课程的知识框架和公共管理学的演进过程。
本章详细论述了公共管理的内涵和公共管理学的演进历程,同时介绍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本章主要研究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含义、基本类型、特征和作用;以及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与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相关的两个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市场管理的前提。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经济活动中是存在缺陷的,所有的经济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和协调。
另一个理论即教材中重点介绍的政府失效理论,它说明政府干预也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因此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政府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本章的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政府管理社会主要靠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因此可以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公共管理的核心环节。
学习本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针对哪些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应针对的是经过制定政策的主体认定,可以通过特定的公共政策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被称为“政策问题”。
然后理解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原则,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及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规划的原则、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及障碍等知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同时应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多阅读我国已有的公共政策及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著作和文章,可以侧重于本章提供的案例和进一步学习的资料。
第四章公共组织是负责处理日常、大量、繁重的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其组织结构、运作过程和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以及公共目标的实现。
公共政策学思考、练习、案例分析汇总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思考与练习题:1、所谓决策行为,是指政策的直接主体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并预测和设计行为的结果,也就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公共政策学以公共权力组织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的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1)影响政策主体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2)这些影响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3)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2、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核心概念是反映政策分析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
边际概念则指从其它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3、(1)科学的品格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的一致;②以理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③在逻辑上具有严密性和统一性;④简单化原则。
(2)为实现公共政策学科学化的目标,公共政策学的方法论体系包括:①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②政策分析的视野与路径;③政策研究的资料搜集与操作性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学应按照以下程序来做研究设计:①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②确定假设;③收集系统资料;④资料分析;⑤做操作性研究;⑥写作研究报告。
(4)公共政策学的快速、初步分析方法是指,一系列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能迅速运用又理论上可靠以帮助制定好的政策的各类方法。
它包括六个步骤:①认定及细化问题;②建立评估标准;③确认备选方案;④评估备选方案;⑤展示和区分备选方案;⑥监督政策实施。
4、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与西方国家的公共政策学在研究方法的认识论上的不同:(1)西方:偏重与通过运用比较和社会调查等方法而对政治假设进行验证。
(2)中国:主要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对政治现象进行社会经济的考察和社会阶级分析。
5、(1)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①为政得失是古代中国解释政治合法性获得与丧失的重要依据,这使统治者不得不从维护统治的高度去思量公共政策研究;②古代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及科举制度的繁荣也是公共政策研究发达的重要原因。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 (1-14) 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第一章:乡土的意义和内涵本章介绍了乡村和农民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乡村的特点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揭示了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第二章:乡土社会的组织结构本章主要探讨了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层级。
阐述了乡村社会由家庭、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等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织构成。
第三章:乡土经济的特点与问题本章着重研究了乡土经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以及农民面临的土地问题、农产品销售困难等挑战。
第四章:乡土政权本章讨论了乡村政权的特点和功能。
分析了乡村政权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以及政府与农民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土地制度与农村改革本章重点研究了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农村改革。
探讨了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等问题,并介绍了农村改革对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乡村社会生活与乡村文化本章介绍了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讨论了乡村社会的婚姻、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章: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本章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揭示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八章:现代农民与农村工作本章探讨了现代农民的角色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分析了现代农民的特点、职责以及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城乡关系与农村建设本章讨论了城乡关系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强调了加强城乡交流和合作、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第十章:农村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本章关注农村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
讨论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与策略。
第十一章: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本章介绍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
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和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二章:农村社会保障与乡村社会治理本章主要研究了农村社会保障和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
分析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和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挑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 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 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 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 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 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 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 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 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 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的组织保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有: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学会,技术学会,科研院所, 研究中心,科学技术研究联合体,科学家和技术专 家被组织到这些机构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各种科学技术工程出版物,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 学术交流与讨论提供平台; 大学与专科院校,为科学技术界提供源源不竭的智 力资源; 科学技术活动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 动中,国家专门设置关于科学技术的、各层次的决 策、管理与咨询机构。 在各种科学技术组织中,科研组织是核心。但避免 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科研 组织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 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 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 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 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 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 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 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 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 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精品.pdf
考试大纲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
考试内容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高等教育学(精简版)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学概论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名词解释)2、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特有的问题与矛盾,是探寻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思想与理论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等。
(2)大学自治(3)教授治校(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2、洪堡大学理念的意义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意义:促使大学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导致大学教学形式的革新和现代研究制度的产生;丰富了学术自由的内涵。
(2)启示:明确大学本质,准确定位;大学对外自治,对内学术自由;重塑教学地位,教学与科研相统一3、约翰·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1)大学观: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2)大学教育目的论:智力目标和公民目标(3)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大学功能观(职能)(4)自由教育观4、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1)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性质: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四育并举、塑造健全人格的高等教育目标:体、智、德、美(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5、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理想的结果)6、教育效率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7、学术权力指大学里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人员。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活动培养人才的最终质量规格。
(名词解释)2、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填空)3、教育目的的结构:(简答)(1)国家总的教育目的;(2)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学校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5)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6)每课时的教学目标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曾经存在多种观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影响最大。
规章、制度 -回复
规章、制度-回复规章制度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而设立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
它们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法律、教育、经济等。
规章制度的出现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规章制度的定义、作用、制定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一步一步进行阐述。
首先,规章制度是由人们为了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
它们可以是政府主导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制度规定,甚至是社会团体或个人为维护共同利益所制定的规约。
规章制度的内容可以涵盖法律、道德、礼仪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规章制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规章制度能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各个领域的行为,确保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其次,规章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例如,教育制度为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经济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规则和框架。
此外,规章制度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规范行为,减少纠纷和冲突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氛围。
再者,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明确需要制定规章制度的问题和目标。
确定制定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助于规章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进行调研和分析。
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制定规章制度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三,召开讨论和研究会议。
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民意代表等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共识和方案。
第四,起草和制定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
确定规章制度的条文和条款,明确权责和制度程序。
最后,经过审核和批准,正式实施规章制度。
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制定应当合法、公正、透明,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最后,规章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规章制度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
通过制定制度,人们明确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行为,从而自觉遵守规定,提高行为质量。
第四章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
第四章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制度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规则、规范以及组织机制,它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我们将探讨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
首先,制度的内涵是指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制度是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它通过规定行为的标准和规则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制度包括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
形式制度是明确、正式的规则和规定,如法律、法规和政策等;非形式制度是不明确、不正式的规则,如习惯、传统和社会规范等。
制度还包括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机制,即制度的操作方式和机构安排。
其次,制度的构成是指制度的组成要素。
制度的构成包括目标、原则、规则和程序等。
目标是制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它反映了制度设计者的意图和期望。
原则是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它规定了制度的核心价值和行为规范。
规则是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操作步骤,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如何行动。
程序是制度的执行步骤和程序,它规定了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方式。
最后,制度的功能是指制度对社会或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制度的功能包括规范、约束、引导和激励等。
规范是指制度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规定,它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有秩序和规律。
约束是指制度对人们行为的限制和约束,它使人们不能随意行动,从而保护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和安全。
引导是指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导向和引导,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追求制度所设定的目标和价值。
激励是指制度对人们行为的激励和奖惩,它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促使人们遵守制度和规则。
总的来说,制度是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它通过规定行为的标准和规则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制度的内涵包括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构成包括目标、原则、规则和程序等,功能包括规范、约束、引导和激励等。
制度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社会或组织更加有秩序和稳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制度的设计和完善,以推动社会或组织的良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科斯定理及其实质
(1)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1: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 初始权利安排对资源配臵没有什么影响 科斯定理2: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 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 产生影响 科斯定理3: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 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 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制度首先是一种规范,范围十分广泛,从国家的政 治经济制度到日常生活行为规则,从正式的法律、 法规到非正式的伦理道德、习俗、传统等,所有有 关人与人关系的规则、规范都是制度。人类文明的 一切领域都是通过制度来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制度的发展。
制度本质上都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规范,个人无所 谓制度(一个和尚挑水喝不需要制度,两个和尚抬水 喝的时候就要制度了),制度不是处理人与物的关 系,技术规则一般不属于制度,更多的是一种方法 和技巧。
制度是一种合作机制。人们之所以需要制度, 是因为需要合作。任何制度,包括竞争或战争 制度,只要是可实现的制度,都是合作机制。 制度为合作提供框架,促进合作的达成;约束 人们的行为,降低合作成本。 积极合作机制和消极合作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制度: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有效制度总是短 缺的,制度是可以利用来创造价值的,制度 是可以配臵的。 制度的经济价值:服务。合作、降低交易成 本、风险等。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工具。 制度具有公共品性质。俱乐部产品。
实施程序:过程和方式。实体法和程序法,如政务 公开例,程序公正和效率。 实施主体:个人、群体、组织;我国深化改革的
困境:主体的缺失
实施方式:双方机制、第三方机制、自律机 制。(经济分析、事前事后交易成本) 奖惩机制:实施机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 违约成本的大小。(关于腐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企业制度: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外 部治理结构。(内部的三权分离,外部经理
市场、股票市场,金融体系等)
制度结构规定着制度的功能和效率:
制度功能是一种系统功能。国有企业制度的 结构,自由市场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制度
与政治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贫富差 距与民主制度)
制度结构(有效配臵)制约着资源有效配臵。 制度结构与新制度经济学方法的局限。
(3)促进合作效益的创造 任何有效的合作,都需要合作者之间具有一 定的伦理意识而不仅仅是自利的行为。(囚
徒困境与合作博弈)
(4)是一种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
诺思:意识形态是一种能够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 力资本
3.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
区别:可以短期改变和难以改变;实施的强制性和非 强制性;可移植和难以移植。 联系: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思想基础,制约正式 制度作用的发挥; 正式制度保障非正式制度作用的实现,促进非正式制 度的变迁。 二者共同构成人类的制度体系。社会制度体系是否有 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二者是否协调与契合。
民事裁决自动履行率降至5%
为了替一位客户讨回合法债权,拿着法院裁定书 的深圳律师李栋梁,1999年到2006年间先后 10多次前往千里之外的案发地、辛辛苦苦地追讨了 7年。 深圳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庄潮说,深圳的‚民 事裁决自动履行率‛曾经跌到了‚谷底‛。该局提供 的资料表明,2003年,深圳的民事裁决自动履行 率为26.1%;而去年,这一数字已经骤降至5%。 据悉,1993年至2003年,全国生效的民事裁 决的自动履行率从70%下降到了48%。
第四专题:制度的内涵、构成和功能
从仇和铁施政谈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制度的内涵 制度的构成 制度的功能 制度的评价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
一.对制度的不同视角的界定 制度是一个常用的概念,但是人们理解的视 角有很大区别 1.旧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的界定 旧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的本质看成是一种自发 演化的习俗、惯例;凡勃伦:‚制度实质上就是 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 思想习惯……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 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
第三节 制度的功能
一、科斯定理与制度功能 二、新制度经济学家论制度的功能 二、制度的一般功能与经济作用
一、科斯定理与制度功能
外部性解决与科斯定理的提出
科斯认为,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不可能使资源配 臵达到最优化。因为外部侵害问题具有相互性,制 止了甲对乙的侵害,同时也影响了甲的资源配臵。 科斯运用可交易的产权概念,把造成负外部性的行 为看成是一种可交易的权利,他认为,在交易费用 为零以及产权充分界定的条件下,私人之间所达成 的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 本相一致,从而解决外部性,实现资源配臵帕累托 最优配臵。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的基本思想。
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博弈均衡,有效制度安排都 不是那一个人凭一种理念设计出来的、而是制 度相关主体以不同方式博弈达成的均衡解。制 度不会自动演变,而往往是博弈压力促成的。 专制是否是博弈均衡? 制度是博弈均衡说明,1:制度是内生的,不是 外在的,因而,制度是不可能简单移植的。2。 制度要反映相关主体的利益,只反映个别利益 集团利益的制度安排是不均衡的,也是不稳定 的。3。博弈各方的收益受其价值取向影响,不 同文化背景下博弈均衡是不同的,制度安排也 就有差异。
4.哈耶克:制度是一种扩展性的自发秩序
5博弈论的制度观:博弈规则和博弈均衡系统
肖特:在一人口群体P中,当其成员在反复出现情境s下, 作为行动人常规性的R只有在下列条件下而且成为人口P 中的共同知识时,它才成为一种制度:(1)每个人都一致 遵同R;(2)每个人都预计到他人会遵同R;并且(3)因为S 是一个协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致同一的R是一个协调 均衡,如是其他人都遵行R时,每个人都愿意遵同R,或者 (4)如果任何人偏离了R,人们知道其他人当中的一些或 全部将也会偏离,在反复出现的博弈S中采取偏离策略的 得益对于所有行为人来说都要比R相对应的得益低。
二、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
这是为了将制度分析内生化的努力做出的划分。 制度经济学在分析中,依据制度与相关对象的 关联度,将制度分为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 制度安排是直接约束和支配人们经济活动及其 相互关系的规则。制度经济学使用制度概念时 常常是指制度安排。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 基础的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
特点:产生的自发性、表现形式非正规性、 存在的延续性(诺思:持久的生命力,构成 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影响的深广性。 非正式规则首先是从传统中获得,与人的非 自利偏好有关,它能够节约制度成本。它发 生作用与信念价格相关。
作用:非正式规则不像正式规律那些对社会 起着直接的关键作用,但作为普遍的社会规 则,对社会起着十分广泛和深远的作用。诺 思认为,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中,人们大 部分的行为空间是靠非正式规则来约束的。 中国社会生活中非正式制度作用更为突出。 吴思:《潜规则》
2.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理解 制度理解为人为设定的规则。 诺思: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 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 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3。新古典经济学度制度的解释
新古典的解释:主要是把制度看成是理性选择的一 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可以是外在的 舒尔茨:‚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 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们包 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臵与 使用的宪法中所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资本 主义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
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安排看成是经济过程 的内生变量,把制度环境看成是经济活动的 外生变量。 制度环境规定了制度安排选择的空间或选择集 合,并对制安排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为什么‛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国家失败?苏联的 休克疗法为什么几乎使俄国经济休克? 制度如何从一种外在约束成为一种内在约束?
依法治国成本高效率高,以德治国成本低效率低,二者的 互补均衡。和谐社会首先在于制度的和谐,制度和谐的基 础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和谐。
4.制度结构
为什么医药费降价变成‚空降‛?
制度结构的涵义:制度结构是制度构成要 素以及相关制度之间的组合方式。 制度不是抓孤立存在、单独发挥作用的。 制度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不同制度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特点:有意识构建,以正式文字表述,规范 明确完整,外在强制性。 作用:它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规定了人们 行为的基本规则,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起 着根本作用。法制社会。
2. 非正式制度
涵义: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或非正式 约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中逐渐形成的一些观念、习惯和行为规则。 主要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潜规则) 意识形态界定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 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 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群体关于世界应该如此 的价值认知和信念(相对与科学认识)
青木昌彦:制度是关于重复博弈进行的主 要方式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 博弈论的制度观意义:(1)解决了制度 内生性问题,也说明制度具有不可复制性。 (2)制度不可能是理想化的,而是现实权 力关系的反映。
当然,还是有局限。制度不仅仅博弈规则、博 弈均衡,也是合作规则、合作方式。博弈论的 理论模型的简单化和复杂化问题。
一、行为规则与实施机制
提问:为什么有法不依、有规不循现象严重? 行为规则(度):是指约束人们行为的各种准则,确定 人们什么是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以及如何去做等,包括法律规则、契约 规范、道德准则等。 实施机制(制):是实现制度安排功能的相关程序、条 件和措施的总和。实施机制对于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制度、法律的无效率,很大程度上在于实施机 制不健全。执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