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ICS **.*** SCM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SCM-C 0008-2011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三审通过)20**-**-** 发布 20**-**-** 实施目次前言 (2)引言 (5)1范围 (8)2规范性引用文件 (8)3术语和定义 (8)附录A (32)参考文献 (36)本标准为规范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而定。

规定了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基本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1《中医整脊科技术古籍文献考》附录2《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本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以宗整脊医学研究院本标准参与起草的单位: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北京电力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New York College Of Health Professions,Toronto Acupuncture Center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王秀光,陈文治,林远方,李俊杰,赵勇,汤耿民(加拿大),宋阿丽(美国)本标准参与起草人及审阅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中国:陈文治,陈小砖,曹向阳,李俊杰,林远方,康雄,莫文,潘东华,庞振龙,孙永章,田新宇,韦以宗, 韦春德,韦松德,王秀光,王慧敏,王松,赵勇,赵光宇,周霞,张汉卿,张鸿振,张盛强,邹培美国:Christine Capurso,Philip Meng, william Reynolds,宋阿丽韩国:申秉澈日本:田中小百合马来西亚:陈联国, 苏圣仁新西兰:李蔷薇加拿大:汤耿民德国:Med Jurgen Bachmann中华台北:江智宏中国香港:张国仪印度尼西亚:郭健学本标准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处发布的世界中联秘发2011(20号)文件《世界中联各专业委员会专业技术标准制定实施办法》。

中医整脊技术操作规范:推拿理筋法之扳法

中医整脊技术操作规范:推拿理筋法之扳法

中医整脊技术操作规范:推拿理筋法之扳法学习中医推拿,手法是重点。

前面我们学习了推拿理筋法中的摇法、背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手法——扳法。

用双手同时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协调扳动某关节,使关节产生伸展、屈曲或旋转等运动形式的手法,称之为扳法。

扳法是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

【分类及使用部位】根据扳动的关节不同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关节扳法、肘关节扳法、腕关节扳法、髋关节扳法、膝关节扳法、踝关节扳法。

【操作方法】1、颈椎扳法包括颈椎斜扳法、旋转定位扳法、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1)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颈项放松,头略前俯或中立位,术者立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头顶部,另一手托握住其下颏部,两手协调反向运动,使颈椎做侧方旋转,当旋至最大限度稍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双手用“巧力寸劲”协调、快速扳动,使颈椎过旋,此时颈椎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可按同法做另一侧的扳动。

亦可在患者仰卧位时操作,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用一手托握住其下颏部,另一手扶持住其枕后部,两手协调用力,在适当地做颈椎牵引的同时,使颈椎做侧方旋转,当旋至最大限度稍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双手用“巧力寸劲”协调、快速扳动,使颈椎过旋,此时颈椎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头颈微前屈,颈项放松。

术者立于其棘突偏歪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兜托住下颏部,在适当地做向上牵引颈椎的同时,将其头部缓慢的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相反方向的扳动,即兜托下颏部的一手略向上提,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用力向对侧外上方推动,此时颈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随即松手。

(3)环枢关节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头颈微前屈,颈项放松。

术者立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第二颈椎棘突旁,另一手以肘弯部兜托住下颏部,肘臂部协调用力,将颈椎均匀的向上拔伸,在维持牵引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快速扳动,同时顶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时做相反方向的推动,此时颈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随即松手。

医院中医科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中医科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中医科推拿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软组织损伤,关节功能障碍,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肢体循环障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神经痛,肌肉萎缩等。

二、禁忌症急性传染病,皮肤化脓性炎症,烧伤,静脉炎,严重出血倾向。

三、准备工作治疗巾或大浴巾。

四、操作方法(一)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二)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三)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四)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2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

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理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在进行中医理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术前准备1.环境准备:保持治疗室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影响患者舒适度。

2.设备准备:确保使用的理疗仪器完好无损,库存足够,能够满足各种理疗需求。

3.细菌防护:理疗师应佩戴清洁的工作服,勤洗手,戴上口罩、帽子和手套,保持治疗区域的清洁与无菌。

二、患者接待1.询问病史:理疗师应向患者了解详细的病史,包括主诉、既往病史、个人习惯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检查体征:通过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解释治疗: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获得患者的同意,并告知治疗可能带来的一些不适反应。

三、理疗操作1.按摩手法:理疗师应熟悉各种按摩手法的基本技巧,如推拿、捏揉、搓揉、刮痧等。

在进行按摩时,要掌握力度适中、方向正确等原则。

2.穴位定位:理疗师应熟悉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分布,准确找到治疗所需的穴位。

在进行穴位按摩时,要掌握力度、时间和频率的控制。

3.理疗技术:理疗师应掌握各种中医理疗技术,如拍打、推拿、拨罐、刮痧等。

在使用技术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频率合理等原则。

4.病情观察:治疗过程中,理疗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症状、体征、舒适度等。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5.理疗期间的沟通:理疗师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调整。

四、治疗后处理1.清理污物:治疗后,理疗师应及时清理治疗区域的污物,如按摩油、汗水、刮痧痕迹等。

保持治疗室的清洁卫生。

2.护理指导:理疗师应向患者提供护理指导,包括饮食、锻炼、生活习惯等,帮助患者加强自我保健。

3.再次约定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理疗师应与患者再次约定治疗计划,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要求规范一、保障设施和环境的要求1.1严格按照医疗设施规定的要求,配置中医医疗所需的设备、仪器和器械,保证其正常运转和使用。

1.2确保医疗场所的病房、手术室、诊疗室等环境整洁、清洁,有良好的通风和卫生条件。

1.3配备足够数量和规格的医疗用品,包括消毒用品、手术用品、药品和特殊治疗器械等。

并设置科学的消毒和储存制度。

1.4建立医疗废物、污染物、有害物质的分类处理和处置制度,确保安全无害的处理方式,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医护人员操作要求2.1医生和护士需具备合格医务人员执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执照,在规定范围内开展中医医疗技术操作。

2.2医务人员需了解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的操作规范,必要时参加相关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

2.3所有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应进行手消毒,并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帽子、手术衣等。

2.4在操作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明确同意。

2.5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6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随时留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式和力度。

2.7在操作后,医护人员应对操作器械进行及时清洗和消毒。

三、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3.1在开展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2在手术和治疗操作中,医护人员需遵守手术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控制手术感染的风险。

3.3在针灸和推拿等操作中,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力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3.4在采集病历和进行中药治疗时,医护人员需准确记录患者的信息,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5在中医诊疗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反馈,及时纠正操作中的不足。

四、记录和事件处理要求4.1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准确记录操作时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操作的具体内容和过程、操作前后的变化等。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为了规范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点:一、设备和环境的准备1.中医药相关的治疗设备和器械应符合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

2.治疗环境应保持整洁、通风,设施设备摆放整齐,操作区域应做好消毒和隔离。

二、操作前的准备1.医务人员应按照严格的手卫生程序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

2.应确保患者的了解和同意,并对治疗过程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交流。

3.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其它相关信息,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操作过程1.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操作前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2.操作过程应细致、规范,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进行。

如针灸操作中,应注意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深浅、针头的角度等。

3.药物的使用应按照临床指南和相关标准进行,遵循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应用。

4.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和监测,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细心呵护患者,了解其反应和感受,及时解释和安慰。

四、操作后的处理1.治疗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区域,并整理、清洁相关设备和器械。

2.患者离开后应对病历进行记录和归档,妥善保存。

3.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五、安全措施和意外事件应对1.医务人员应熟悉医疗安全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并应急预案。

2.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治疗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3.在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安全监护,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和并发症发生。

4.对于治疗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做好记录、通报和处理。

对于严重的意外事件,应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六、继续教育和培训1.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医务人员应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形成共享的学习氛围。

3.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激励医务人员持续学习和提高。

中医操作规程标准最新版

中医操作规程标准最新版

中医操作规程标准最新版中医操作规程标准(以下简称《规程》)是中医临床操作的指导和规范,旨在保障中医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标准经过多方专家的讨论和研究,是中医临床操作的最新版本。

一、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中医操作应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考虑,操作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 个体化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年龄等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操作设计,以达到最佳疗效。

3. 循证医学:中医操作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依据循证医学原则,结合中医的经验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操作要求1. 操作流程:中医操作应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包括患者身体检查、望闻问切四诊和操作的具体步骤等。

2. 操作环境:中医操作应在清洁、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确保操作场所的卫生和安全。

3. 操作设备:中医操作所需设备应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操作技术:中医操作人员应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 操作记录:中医操作应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操作过程的描述和结果等,以便于回顾和评估。

三、常见操作规范1. 针灸操作:针灸操作应遵循穴位选择的原则,注射用针头应具备合适的长度和强度,避免造成损伤和感染等风险。

操作前需对针灸部位进行皮肤消毒,操作时需掌握插入和旋转的技巧,避免出现异常症状。

2. 推拿按摩操作:推拿按摩操作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等特点,选用适当的推拿手法和力度,同时注意手法的协调和节律感,避免造成不适和伤害。

3. 中草药煎煮操作:中草药煎煮操作应掌握一定的煎煮原理和方法,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确保药物煎煮的质量和效果。

4. 中草药外敷操作:中草药外敷操作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肤质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草药和外敷方法,遵循清洁和消毒的原则,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

四、操作安全和风险防范1. 操作安全:中医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和掌握操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质量。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版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版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行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章操作对象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从事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

第三章操作原则第三条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准确、规范;(二)患者至上,以病人的安全和健康为首要考虑;(三)尊重患者意愿,尊重患者隐私;(四)维护医疗机构的声誉和信誉;(五)保护自身安全和职业声誉。

第四章操作要求第四条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要求如下:(一)操作前应认真审查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过敏史等相关信息;(二)操作前应准备充分,包括确保操作器械的干净、无损坏、无污染;(三)操作过程中应专心致志,不得有过失行为;(四)操作结束后应做好卫生清理工作,并及时记录操作情况。

第五章操作注意事项第五条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选择适宜的操作方法;(二)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三)操作中应注意操作动作的轻缓与稳定,切勿粗暴对待患者;(四)操作中应注意器械的清洁与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五)操作后应帮助患者整理衣物,提供必要的照顾和安抚。

第六章操作流程第六条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流程应包括:(一)准备环节,包括查阅患者病历、准备操作器械等;(二)操作环节,包括操作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步骤;(三)结束环节,包括卫生清理和记录操作情况等。

第七章管理措施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的管理,包括:(一)建立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明确操作人员的职责和要求;(二)定期开展操作技术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三)及时处理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中的意外事故和纠纷,维护患者权益;(四)定期对操作流程和操作人员进行评估,持续改进操作质量。

第八章督察第八条卫生监管部门应定期对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进行督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对合格机构和操作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

中医整脊科正脊调曲法操作规范化研究简述

中医整脊科正脊调曲法操作规范化研究简述
Pa n Don ghu a ,Su Yo z ng , n ng ha GaoTe W e unde , anXi ng , iCh Ti nyu
韦 以宗 , 王之 虹 。王 秀光 刘 明军 潘 东 华 , , , ,孙 永 章 。, 高腾 ,韦春 德 田新宇 ,
中医整 脊 科 ,是 运用 中医 原创 思维 研 究人 体 脊柱 系 统功 能解 剖 、运 动 力 学 ,用手 法 为主 的中 医疗 法调 整气 血 、 筋骨 ,使 气 血协 调 并恢 复 或 改善 脊柱 力 学平
M e ii te t n n t o l f us s o ma ua d cne r a me t o n y oc e n n l m a i l to or g l t , l od t n nsa ne , u n pu a i n t e u a eqi b o , e do ndbo s b t i as lnc sqia d b oo ,a ela her c e y a t lo baa e n l d sw l st e ov r nd
( 、Be igC agPn a g n optl f r o e i . in 0 2 0 2 h n cu C U ies y 1 in h n —igGu n migH si t p dc Be ig1 2 0 ; 、C a g h nT M nvri , j ao O h s j t C a g h n1 0 ; 、C ia sca o f C B in 0 0 9 h n c u 3 3 hn o i ino M, e ig 10 2 ) 17 1 As t T j (、 1 北京 昌平 区光 明骨 伤 医 院, 京 12 0 ; 、 春 中医 药大 学 , 北 02 0 2 长 长春 10 1 ; 、 3 17 3 中华 中 医药学 会 , 京 1 0 2 ) 北 0 09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一、操作目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中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操作范围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中医医师进行诊疗操作,包括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煎煮等操作。

三、操作条件1. 中医医师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2. 在进行操作前,应保证操作环境的整洁,操作器材的清洁消毒。

3. 患者应接受相应的治疗前评估,排除禁忌症和不适宜的情况。

四、操作流程1. 在进行操作前,中医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2.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3. 在进行操作时,应准确、细致地操作,避免造成患者的不适或伤害。

4. 治疗结束后,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指导。

五、操作注意事项1.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或有特殊情况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特别慎重,在诊疗前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

2. 在操作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3. 对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中医医师应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并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

六、操作后处理1. 治疗结束后,应对操作器材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2. 对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给予明确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并定期进行随访和复诊。

七、操作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医师进行临床操作的基本准则,中医医师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通过《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规范操作,可以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技术水平,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促进中医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中医正骨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正骨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正骨技术操作规范标准1 正脊骨法1.1 按脊松枢法1.1.1 适应证需要理筋、调曲的各种脊柱伤病。

1.1.2 禁忌证1.1.2.1脊柱骨结核。

1.1.2.2脊柱骨肿瘤。

1.1.2.3脊柱骨髓炎。

1.1.2.4严重的骨质疏松者。

1.1.2.5 腰椎滑脱者不宜在腰椎按压。

1.1.3 注意事项1.1.3.1 按压时缓慢移动。

1.1.3.2 力度因人而异,逐渐增加。

1.1.3.3 对枢纽关节处叩击注意力度,以患者无痛苦为宜。

1.1.4 操作方法[术式一]患者俯卧位,医者用双拇指指腹自大椎穴开始,自上而下,垂直按压在脊柱双侧椎板上,反复3-5遍;然后让患者侧卧,屈曲脊柱,医者握拳,用小鱼际肌侧拳叩击颈胸枢纽、胸腰枢纽及腰骶枢纽。

[术式二] 又称“过伸足蹬法”,本法适用于青壮年,不宜用于中老年患者。

方法:患者俯卧,医者将患者一下肢提起过伸牵拉,用另一足跟沿大椎以下一个一个椎体轻轻踩压。

1.2 寰枢端转法1.2.1 适应证寰枢关节错位。

1.2.2 禁忌证1.2.2.1 寰枢椎先天畸形。

1.2.2.2 外伤所致寰枢关节错位急性期。

1.2.3 注意事项1.2.3.1 端提时间不要超过1分钟,否则影响患者吞咽活动。

1.2.3.2 端提时要持续用力,不可用暴力1.2.3.3 旋转头颅不宜超过10°。

1.2.4 操作方法患者端坐,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

医者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寰椎两侧(相当于两侧风池穴位置),另一肘托起患者下颌,两手同时稍用力将患者头颅轻轻向上提,然后轻轻向突出一方旋转10°以内,稍旋即放下,每次端转不超过1分钟,做3-5次欲合先离手法后,再反向端转,即可感到突出的侧凸下有空虚感,无压痛,表明已复位。

1.3 牵颈折顶法1.3.1 适应证颈椎曲度变浅、消失、反弓及成角类的颈椎病。

1.3.2 禁忌证1.3.2.1 各种颈部疾病急性期。

1.3.2.2 颈椎结核。

1.3.2.3 颈椎肿瘤。

中医特色疗法(三维正脊)治疗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疗法(三维正脊)治疗操作规范

中医院康复科中医特色疗法
三维正脊疗法操作常规
(一)名称:三维正脊疗法
(二)适应症:腰椎间盘膨隆、腰椎间盘突出。

(三)禁忌症:
1·腰椎间盘脱出;
2·合并有腰椎滑脱、结核、肿瘤;
3·胸廓畸形、合并肋骨骨折、骨盆骨折;
4·严重骨质疏松症;
5·孕妇、体质虚弱,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
6·不愿接受此方法治疗者。

(四)操作规范:
1·患者取俯卧位,腰部位于牵引床中部连接部,季肋部和髂部分别用固定带固定于牵引床上;
2·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的形态、部位、类型选择牵引模式(8种牵引力模式);3·牵引力大小为患者体重的1/2-1倍的大小、持续时间为3分钟、间隔时间为1分钟、旋转角度-25——25度、倾角为+3——-5度、总时间为30-40分钟;
4·术中腰椎牵开后,用大手法(椎节按压、突出侧椎旁一指禅手法促其复位)协助复位;
5·术毕,患者系腰围推床返回病房,卧床3天。

(五)注意事项:
1·治疗前30分钟,予以20%甘露醇250ml ivgtt , 安定5mg im。

2·术中患者出现剧烈腰痛、胸痛、呼吸困难、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立刻停止治疗。

3·术前必须签订特殊治疗同意书。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医疗人员要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并持有相应资格证书。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要具备专业的中医知识和操作技能,医疗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学历背景和临床经验,同时需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考核。

二、医疗设备要维护良好,并符合相关的验收标准。

中医医疗技术中常用的设备如针灸针头、艾灸器具等需要保持清洁、无损坏,并定期进行消毒、检测和维修。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必须详细记录。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医疗人员应当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和效果等,以便于日后的跟踪和评估。

四、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进行合理的诊疗程序。

医疗人员在进行中医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诊疗工作,包括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以确保对患者的诊断准确。

医疗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进行解释和沟通。

五、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要严格控制风险。

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医疗人员需要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操作时,医疗人员需要注重操作的细节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意外事故。

六、医疗人员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医疗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注重患者隐私保护和尊重,确保患者权益。

七、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规范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八、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有明确的治疗目标。

医疗人员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目标,明确治疗的重点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的次数和间隔。

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和评估。

九、医疗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

在进行中医治疗后,医疗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疗效不佳或过度治疗。

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标准

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标准

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标准中医技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疗环境的变化,如何规范和标准化中医技术的操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三个方面探讨中医技术的规范化问题。

首先,在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方面,关键是确保医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

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操作流程。

这些常用的中医诊断方法在中医临床中至关重要,医生应当确保在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运用。

其次是经络刺激和针灸治疗的操作规范。

经络刺激和针灸作为中医技术的重要手段,医生需要明确穴位的选择和操作方法,以及适用病症和治疗效果的判断。

此外,还应根据具体病症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确保中医技术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规范、科学、安全。

其次,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评价和比较中医技术质量的重要依据。

中医技术的技术标准应包括操作方法、治疗效果和疗程安排等方面的要求。

在制定技术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中医理论的要求,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技术,确保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此外,技术标准的制定还应考虑到不同病种和不同临床情况的差异性,确保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最后,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中医技术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中医技术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中医技术操作者的要求和培训。

中医技术的操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需要了解和遵守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

其次是对中医技术设备和药材的质量控制。

中医技术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和药材来完成诊断和治疗,因此需确保设备和药材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此外,还应建立中医技术的效果评估体系,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研究等手段,评估中医技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提升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提供参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规范1.理疗师应穿着整洁,佩戴干净的工作服和手套,保持个人卫生。

2.每次操作前需要洗手,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工作区域和操作器具。

3.在接待患者前,应认真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资料,确认患者的身份和疾病情况。

4.在开始操作之前,理疗师应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疼痛程度等,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理疗师在操作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疼痛程度,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痛点调整力度和频率,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6.理疗师在操作时要注意自身的力度和姿势,避免过度使用力量和不正确的姿势,造成损伤或疲劳。

7.在使用理疗仪器时,理疗师应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安全要求,确保患者的安全。

8.在操作中,理疗师应随时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合理安排操作时间和次数,避免过度操作导致患者疲劳或不适。

二、技术要求1.按摩:对于按摩操作,理疗师应熟练掌握按摩技巧和手法,包括揉、挤、按、推、捶等手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和力度。

2.推拿:理疗师在进行推拿操作时,应熟悉经络穴位的位置和按摩方法,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推拿,注意力度和频率的把握。

3.拔罐、刮痧:理疗师在进行拔罐和刮痧操作时,应熟悉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注意操作的力度和时间,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针灸:理疗师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应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严格遵守针灸操作的规范和要求,注意针头的消毒和操作的安全性。

5.理疗仪器:理疗师在使用理疗仪器时,应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求,注意仪器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合理调整仪器的参数。

6.水疗:在进行水疗操作时,理疗师应确保水温的适宜和清洁,避免患者感染或不适,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结: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有助于确保中医康复理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理疗师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持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中医康复理疗服务。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Chiropractic Chinese Medicine—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指导原则. 14 准备工作. 14.1施术部位选择. 14.2 体位选择. 14.3介质选择. 25 操作方法. 25.1 传统脊柱推拿. 25.2 现代常规脊柱推拿. 46 禁忌症. 57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6 7.1意外情况. 67.2处理措施. 6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庞军,雷龙鸣,伦轼芳,唐宏亮,甘炜,周海丰,潘科佑,王开龙,莫巧明,李建敏,高丽芳,芦玥,胡耀赏,黄忠军,李文琼。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脊柱推拿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推拿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ICS **.***SCM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SCM-C 0008-20 11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三审通过)20**-**-** 发布20**-**-** 实施目次2前言........................................................................................................................................................................5引言........................................................................................................................................................................ 1范围.............................................................................................................................................................................88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832附录A ..........................................................................................................................................................................36参考文献.....................................................................................................................................................................前言本标准为规范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 SCM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SCM-C 0008-20 11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三审通过)20**-**-** 发布20**-**-** 实施目次前言 (2)引言 (5)1范围 (8)2规范性引用文件 (8)3术语和定义 (8)附录A (32)参考文献 (36)前言本标准为规范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而定。

规定了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基本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1《中医整脊科技术古籍文献考》附录2《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本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以宗整脊医学研究院本标准参与起草的单位: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北京电力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New York College Of Health Professions,Toronto Acupuncture Center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王秀光,陈文治,林远方,李俊杰,赵勇,汤耿民(加拿大),宋阿丽(美国)本标准参与起草人及审阅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中国:陈文治,陈小砖,曹向阳,李俊杰,林远方,康雄,莫文,潘东华,庞振龙,孙永章,田新宇,韦以宗, 韦春德,韦松德,王秀光,王慧敏,王松,赵勇,赵光宇,周霞,张汉卿,张鸿振,张盛强,邹培美国:Christine Capurso,Philip Meng, william Reynolds,宋阿丽韩国:申秉澈日本:田中小百合马来西亚:陈联国, 苏圣仁新西兰:李蔷薇加拿大:汤耿民德国:Med Jurgen Bachmann中华台北:江智宏中国香港:张国仪印度尼西亚:郭健学本标准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处发布的世界中联秘发2011(20号)文件《世界中联各专业委员会专业技术标准制定实施办法》。

本标准在年月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审议通过。

本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所有。

引言在国际上,对颈腰椎的牵引技术,还被误认为是西医的专利,严重影响中医的传播和海外发展。

2013年,韦以宗教授应美国纽约卫生职业大学邀请讲学,该校将韦教授讲学课程包括中国整脊诊疗技术申报美国东方医学针灸认证中心(NCCAOM),批准列为该校继续教育项目,进入美国医学。

国家职业大典新版发布,已列中医整脊科医师为中医师职业,中医整脊科的理论和诊疗技术将在全国推广普及。

为适应此学科发展的趋势,对其主要治疗技术进行标准规范化研究,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学科健康发展之急需。

中医整脊科是以恢复或改善颈腰椎曲为目标治疗脊柱劳损病的中医专科,为此,应用的正脊骨技术,牵引调曲技术是主要临床技能,对二大项治疗技术进行规范标准的研究,是医疗质量的保证,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目前临床常用的正脊骨十法,即“按脊松枢法”、“寰枢端转法”、“牵颈折顶法”、“颈椎旋提法”、“提胸过伸法”、“胸腰旋转法”、“腰椎旋转法”、“腰骶侧扳法”、“过伸压盆法”和“手牵顶盆法”,几乎都是继承传统中医的技术方法。

例如,“颈椎旋转法”源自《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胸腰旋转法”和“腰椎旋转法”源自唐朝《备急千金要方》(公元640年),“牵颈折顶法”、“过伸压盆法”源自元朝《回回药方》(公元1368年),“提胸过伸法”、“腰骶侧扳法”、“手牵顶盆法”源自清朝《中国接骨图说》(公元1807年)。

在牵引调曲法中,“颈椎布兜牵引法”和“骨盆牵引法”源自元朝《永类钤方》(公元1331年),“四维悬吊牵引法”源自元朝《世医得效方》(公元1345年)。

(附件1)这些治疗技术,经千百年来临床应用传袭至今,并经申请者通过动物实验,X线动态下观察和临床研究,初步明确了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步骤。

在十二五计划《诊疗指南》研究中,经全国60多位专家论证,已作为《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主要的治疗技术,已收编于该《指南》附录之中(附件2)。

《指南》发布后3年,获得临床医生的欢迎,据出版社讯息《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发行量2万多册,且从未出现医疗意外的报导。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整脊科诊疗优势,对其主要技术开展规范标准的研究,将提高这套技术的科学价值,提高临床疗效并应对国际竟争,为中医向世界传播奠定基础,也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大课题。

承担单位自2009年起,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25个病的制订,2015年又承担15个病制修订,均能按时完成任务。

单位由有高级职称8名所承办的世界中联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有22个国家、500多理事,其中高级职称专家400多人,近期又派出专家参加世中联举办的GRADE培训班,团队具备制订国际标准的技术力量。

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1 正脊骨法1.1 按脊松枢法1.1.1 适应证需要理筋、调曲的各种脊柱伤病。

1.1.2 禁忌证1.1.2.1 脊柱骨结核。

1.1.2.2 脊柱骨肿瘤。

1.1.2.3 脊柱骨髓炎。

1.1.2.4 严重的骨质疏松者。

1.1.2.5 腰椎滑脱者不宜在腰椎按压。

1.1.3 注意事项1.1.3.1 按压时缓慢移动。

1.1.3.2 力度因人而异,逐渐增加。

1.1.3.3 对枢纽关节处叩击注意力度,以患者无痛苦为宜。

1.1.4 操作方法[术式一]患者俯卧位,医者用双拇指指腹自大椎穴开始,自上而下,垂直按压在脊柱双侧椎板上,反复3-5遍;然后让患者侧卧,屈曲脊柱,医者握拳,用小鱼际肌侧拳叩击颈胸枢纽、胸腰枢纽及腰骶枢纽。

[术式二] 又称“过伸足蹬法”,本法适用于青壮年,不宜用于中老年患者。

方法:患者俯卧,医者将患者一下肢提起过伸牵拉,用另一足跟沿大椎以下一个一个椎体轻轻踩压。

1.2 寰枢端转法1.2.1 适应证寰枢关节错位。

1.2.2 禁忌证1.2.2.1 寰枢椎先天畸形。

1.2.2.2 外伤所致寰枢关节错位急性期。

1.2.3 注意事项1.2.3.1 端提时间不要超过1分钟,否则影响患者吞咽活动。

1.2.3.2 端提时要持续用力,不可用暴力。

1.2.3.3 旋转头颅不宜超过10°。

1.2.4 操作方法患者端坐,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

医者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寰椎两侧(相当于两侧风池穴位置),另一肘托起患者下颌,两手同时稍用力将患者头颅轻轻向上提,然后轻轻向突出一方旋转10°以内,稍旋即放下,每次端转不超过1分钟,做3-5次欲合先离手法后,再反向端转,即可感到突出的侧凸下有空虚感,无压痛,表明已复位。

1.3 牵颈折顶法1.3.1 适应证颈椎曲度变浅、消失、反弓及成角类的颈椎病。

1.3.2 禁忌证1.3.2.1 各种颈部疾病急性期。

1.3.2.2 颈椎结核。

1.3.2.3 颈椎肿瘤。

1.3.2.4 颈椎骨髓炎。

1.3.2.5 颈椎曲度加大者。

1.3.3注意事项1.3.3.1 在松筋后实施该法。

1.3.3.2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管狭窄症慎用。

1.3.4 操作方法[术式一] 患者仰卧位,先对颈部施以理筋松筋手法,然后医者用双手掌抱住枕部对颈椎牵拉1到3分钟,再用四指指腹在颈项后背部,从第7颈椎往前随牵、随揉、随折顶颈椎棘突,反复牵、顶,约20分钟。

[术式二] 旋转解锁法:让患者自我高度旋转颈椎,医者一手牵拉后枕,另一手前臂提下巴,肘部按压对侧肩关节,两手对抗用力,将颈6、7椎和胸椎拉开。

1.4 颈椎旋提法1.4.1 适应证颈椎棘突偏歪的各类颈椎病。

1.4.2 禁忌证1.4.2.1 诊断不明确,未具备X线照片排除先天畸形及骨病者。

1.4.2.2 60岁以上患者和16岁以下儿童,或合并脊椎骨质疏松者。

1.4.2.3 严重心脏病、甲亢患者。

1.4.2.4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脊膜囊大于二分之一者。

1.4.2.5 颈椎手术后。

1.4.2.6 颈椎陈旧性骨折脱位者。

1.4.2.7 牵引下禁用此法。

1.4.2.8 颈曲消失、反弓者慎用。

1.4.3 注意事项1.4.3.1 切忌暴力旋转,超过颈部正常旋转范围的旋转,应视为暴力旋转。

1.4.3.2 旋转到位即可,不宜盲目追求“咯嗒”声。

1.4.3.3 旋转法慎用中立位,因此法旋转剪力多在第5椎以上,容易造成骨折脱位。

1.4.4 操作方法患者端坐,医者立于患者后方,先用推拿法松解颈肌,嘱患者头颈屈曲,医者用四指按压后枕,嘱患者头颈向右旋转至最大,医者右肘兜患者下颌,左手拇指按压患椎左侧,并轻轻兜颌向上,即可听到颈部“咯”的一声,表明复位成功。

右侧与左侧操作相反。

1.5 提胸过伸法1.5.1 适应证1.5.1.1 合并胸椎侧凸的各类颈椎病。

1.5.1.2 胸椎侧弯症。

1.5.1.3 脊椎骨骺软骨病。

1.5.1.4 脊源性心律紊乱症。

1.5.1.5 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症。

1.5.2 禁忌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1.5.3 注意事项膝顶法向前顶力不能过大。

1.5.4 操作方法有三种术式:[术式一]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十指交叉抱项部,医者站在患者后方,用一膝顶上段胸椎,双手自患者肩上伸向两侧胁部,然后双手抱两胁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

[术式二]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十指交叉抱项部,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自患者腋下穿过,向上反握其双前臂,用前胸顶患者胸背,然后双手用力,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

[术式三]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臂于前胸交叉,双手抱肩,医者坐在患者背后,从腋下双手拉患者对侧肘关节,使肩胛拉开,然后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

1.6 胸腰旋转法1.6.1 适应证1.6.1.1 胸腰椎小关节紊乱。

1.6.1.2 腰椎滑脱症。

1.6.1.3 腰椎间盘突出症。

1.6.1.4 腰椎管狭窄症。

1.6.1.5 脊柱侧弯症。

1.6.1.6 脊源性月经紊乱症。

1.6.1.7 脊源性下肢骨性关节炎。

1.6.1.8 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症。

1.6.1.9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症。

1.6.2 禁忌证1.6.2.1 胸腰椎手术后。

1.6.2.2 腰椎严重骨质疏松。

1.6.2.3 孕妇。

1.6.2.4 胸腰椎骨肿瘤。

1.6.2.5 胸腰椎骨结核。

1.6.2.6 胸腰椎骨髓炎。

1.6.2.7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慎用。

1.6.2.8 腰僵未缓解者慎用。

1.6.3 注意事项1.6.3.1 施法时需有助手固定髋部。

1.6.3.2 忌为强求响声,反复旋转。

1.6.4 操作方法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交叉抱后枕部,略向前屈至以胸12腰1为顶点。

以左侧为例,助手固定患者右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后方,左手经过患者左臂前、至颈胸背部(大椎以下),右手固定于胸腰枢纽关节左侧,左手旋转患者胸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即左手向左旋转的同时右手向右推,可听到局部“咯嗒”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