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合集下载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分析与思考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分析与思考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分析与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地区已经成为了资源型城市。

然而,由于受制于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转型难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和思考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

第一层面:资源结构转型对于许多资源型城市来说,其主要经济支柱往往是资源开发和加工。

这一经济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也会给城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依赖等。

因此,资源型城市应当在资源结构上进行转型,逐渐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型。

这意味着城市需要从单一的生产型城市转变为创新型、服务型城市。

第二层面:产业升级与转型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中一直强调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

同样,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也是如此。

除了转型资源结构外,资源型城市还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积极推进“双创”和“双改”等政策。

同时,资源型城市也应培育新的产业,如生态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来增加城市产业种类,降低对资源的依赖。

第三层面: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与资源结构和产业升级一样,城市文化和形象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等手段,可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第四层面: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增长和人口发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

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必须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城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规范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管理。

此外,城市应鼓励绿色能源的使用,这样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利于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

通过以上多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发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适应新发展模式和政策环境,由单一资源依赖型城市向多元化的城市模式转型,在城市形象、文化、经济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全面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

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支撑的传统产业已经出现瓶颈,无法再维持高速增长。

同时,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

基于这些挑战,我国开始着力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型城市往往以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为主导,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而环境问题不仅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也限制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对环境保护力度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政府要求其进行环境整治,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政府鼓励资源型城市发展环保产业,推动经济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环境保护的保障。

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当前的主导产业通常为传统的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这使得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我国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外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对外商投资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鼓励资源型城市开展对外合作和经贸交流。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人才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型城市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此,政府加大了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力度。

一方面,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资源型城市的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对于有优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政府提供丰厚的薪资和待遇,以吸引他们前往资源型城市发展。

四、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型城市通常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机会有限。

为了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政府加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研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剧,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资源环境依存度高,面临着诸如资源枯竭、能源消耗、污染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发展。

本文将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入手,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其特点资源型城市,指依赖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形成的经济型城市。

这种城市一般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指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藏等资源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缺乏多元化产业。

2、资源环境依存度高: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并存,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3、城市规模较小:由于高度依赖资源开发,因而城市规模有限。

4、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单一的经济结构,城市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建设,设施相对薄弱。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1、资源枯竭: 由于资源开采量巨大,加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很容易导致资源枯竭。

2、能源消耗: 资源型开发模式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加大了环境负担。

3、环境污染: 资源型产业难以避免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

4、社会矛盾: 单一的经济结构可能会导致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矛盾容易产生。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1、加强环保措施:资源型城市应该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多元化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应该尽快发展多元化产业,降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3、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型城市应该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4、创新科技成果:资源型城市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扶持民间经济:资源型城市应该加大对民间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小型企业、农村经济等的发展。

四、案例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市是“国家资源型城市”、“中国黄金城市”,拥有百色沙滩等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业、渔业和沿海工业成为烟台的三大支柱产业。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烟台市也加速发展海洋经济、机械制造业等多元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向多元化城市的转变。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资源型城市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些城市主要依靠矿产资源生产和出口。

然而,由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面临发展困境。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城市需要转型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城市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其次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挑战,最后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希望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一、引言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点,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然而,这些城市也面临着充满挑战和风险的发展过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减弱,城市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讨旨在研究如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探索符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二、资源型城市的特征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通常是以矿产资源为主要支柱产业,其特征如下:1.资源占据主导地位。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是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占据了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2.经济单一。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个或几个矿产资源,因此其经济相对单一。

3.社会结构单一。

由于经济相对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很单一。

城市的职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方面。

4.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5.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较落后。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依赖于周边地区,造成周边地区的发展相对较落后。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变化的快速进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某种或某类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加工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它们往往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技术的进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1. 经济结构单一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通常依赖单一或少数几类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因此当资源耗尽时,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面临严重的困境。

另外,新产业的发展和新的经济来源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计划。

2. 人才流失与引才难随着经济结构转型,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但因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历史原因,使得人才在资源配置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日益显著,进一步导致人才的流失。

同时,引才和留才工作困难也增加了城市的压力。

3.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长期的资源开采和生产加工,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较弱,对污染的处理效率不高,使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持续存在。

4. 社会稳定与矛盾处理由于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收入差距等问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对策研究1. 调整经济结构(1) 促进产业多元化: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和支持新的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2) 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城市自身优势和特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旅游等,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3) 强化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

2. 优化人才政策(1) 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吸引人才。

同时,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探析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探析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探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和挑战。

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资源型城市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从传统的“依靠资源”的发展模式向以技术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还需要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城市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现状与问题以及转型路径等方面分析,以探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许多地方分别发现了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此作为其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因此,我国便出现了一批资源型城市,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山西的大同市等等,这些城市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排占了主导地位,这种靠“资源吃饭”的发展方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已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资源逐渐枯竭,短期内无法再取得突破性的增长;另一方面,长期过度开采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很大。

这些发展问题,迫使资源型城市必须要寻找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现状及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或者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环境质量也比较糟糕,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依靠资源”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继续支撑城市的发展,而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还未能在资源型城市落地。

在城市经济中,资源型城市的“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传统资源产业的影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不仅对个体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对城市形象和未来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同时,控制能耗和减少排放也是城市发展中新的任务。

除此之外,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差异化和创新增长来源,这也是城市转型难度较大的一点。

城市经济结构与能力不匹配,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顾名思义,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这类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随着资源枯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的暴露,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1. 资源枯竭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往往依赖于某种或某几种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当这些资源逐渐枯竭时,城市的经济增长动力会大幅减弱。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2.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往往属于重工业领域,不仅能耗高、污染重,而且附加值低。

通过经济转型,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提高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3.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经济转型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软实力等措施,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1. 资金与技术瓶颈经济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然而,资源型城市往往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入不足等问题,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

同时,由于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

2. 人才短缺与流失经济转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然而,资源型城市往往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人才短缺。

同时,由于缺乏吸引力,优秀人才可能流向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

3. 生态环境压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解决策略1. 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支持和引导。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资源城市。

这些城市以一个或多个天然资源的开采和开发为基础,如油气、矿山等。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这些城市需要改变以新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这也是国际和国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研究的目的。

一、资源型城市的优缺点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于天然资源,在经济上,它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们有很多机会,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其次它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们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和挣钱。

这有助于城市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公共设施的质量。

此外,因为它们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持发展,所以通常会有更高的生产和利润。

然而,资源型城市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当地的生产公司和政府不一定满足于一个物品的生产和出售。

当地的经济结构可能受到天然资源利用的成本、环境和市场环境的限制。

由于特定的资源和市场环境,城市的生产和出口可能会受到压力和影响。

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使这些城市更具有适应性,以便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挖掘城市的优势。

城市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扩大产业链等多种方式,发挥本质的优势。

提高城市文化、能源、环境、科研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经济转型。

通过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等来逐步减少对原有资源的依赖,以避免其生命周期末期所产生的问题。

3.资源再利用。

在资源城市中,资源的损失常常因为处理方式不当而得不到充分利用。

因此,对于老化、过时、无用或低回收价值的资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和设备,开发新的利用价值,促进当地生态稳定、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4.联合开发。

将资源城市联合起来,来实现共同利益。

通过产业协调、经济合作和政府间的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和互补发展,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

三、经验和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

《2024年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问题突出等挑战。

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1. 应对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主要产业为资源开采,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改善生态环境:资源开采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通过转型,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促进社会和谐:资源型城市往往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就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突出。

转型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及问题1. 转型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困境,转型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

2. 存在问题:(1) 产业升级困难: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2) 资金短缺: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资源型城市往往财力有限。

(3) 人才流失: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4) 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开采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亟待解决。

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扶持力度,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

2. 促进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3. 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为城市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给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单一以及经济增长减缓等问题。

因此,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进行讨论。

经济角度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采和处理为主要经济支撑点,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同样也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化,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型城市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因此,资源型城市应该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针对现状,资源型城市应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的发展,例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产业,以此来扩大城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提高城市的经济门槛,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其次,资源型城市还应该注重生态建设,推广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应该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倡以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撑,以此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

社会角度资源的开采和处理过程往往会固化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地位,导致资源型城市的贫富差距和社会流动性低下。

因此,要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社会转型升级,首先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而这也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步。

其次,资源型城市也应该积极推动教育和文化建设。

城市应当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提升城市教育水平,同时积极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环境角度资源型城市的长期重度污染和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因此,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城市应该加大排污的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环保整体水平。

同时,建立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激励机制,来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环保目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不断快速前进,诸多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实,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经济转型与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摆在城市管理者和经济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世界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良好经验,深入分析国内典型资源型城市的特征,依据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发展规划,探讨并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可行途径。

标签: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04-02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

具体来讲,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我国的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

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我国的大同、邯郸等。

资源型城市依靠自身的天然资源禀赋,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但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城市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巨大考验。

1资源型城市的特点与现状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因此,它具有与其它类型城市所不同的诸多特点。

1.1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集中资源型城市的前期发展一般非常迅速,领先自身的先天资源禀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形成人口、资金、产业的快速集中。

在产业的兴建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是与城市的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经济结构相对集中的经济模式,例如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体基本都是围绕煤炭产业兴起,除了主体经济体之外,其它产业也基本是围绕煤炭生产的辅助和相关从业人员的生活而展开。

1.2城市布局不够丰富和合理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布局受资源生产的制约,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布局呈现出“两半式”,一半是行政区,另一半是资源生产区,整体结构不够丰富和合理,给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3劳动力构成相对单调资源型城市的从业人员基本是围绕城市主产资源而来,极端情况下,有些城市的从业人员就是由资源生产人员和生产辅助人员所构成。

资源型城市转型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探讨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面临转型困境。

如何转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转型的必要性、转型路径、转型的难点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

这种城市一般具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和开发程度很高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人口密度低、经济结构单一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中国的大庆、抚顺、兰州等城市,这些城市在建国初期,以石油、煤炭等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柱,曾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1、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过度的资源开采和加工,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拉低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2、经济效益逐渐下滑随着资源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效益已经逐渐降低,如此一来,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难以跟上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步伐。

3、经济结构单一性影响发展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基本上都是在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上,这也让这些城市的发展现状受限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生产,难以实现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和城市的长远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1、发展新兴产业资源型城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清洁能源、绿色化学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拓展城市经济的新领域。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科技人才,并且研究创新技术,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新兴产业,而且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

3、提升城市形象资源型城市可以在城市形象上下功夫,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吸引外来投资,进行城市形象的转型,在提高城市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的文化、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提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顾名思义,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背景及现状(一)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型城市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曾一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使得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二)现状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传统产业面临资源枯竭、技术落后等问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这使得许多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某一资源产业。

这导致城市的经济稳定性较差,一旦资源产业出现问题,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许多资源型城市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这使得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生活环境较差等原因,许多优秀人才选择离开资源型城市。

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经济困境和人才短缺问题。

四、解决策略(一)优化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应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多元化。

同时,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业附加值。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

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改善人才环境资源型城市应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和留住人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转型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而对于那些曾经依靠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城市来说,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增大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其经济模式也必须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资源型城市的困境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这也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开采进入后期阶段,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遭遇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此外,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资源价格波动剧烈,也加重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压力。

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枯竭。

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所依赖的资源均属于自然资源,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和维护成本的增加,城市的资源储备逐步耗尽,这也使得其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

2. 市场需求降低。

资源型城市所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原材料或半成品,而这些商品的市场需求受到宏观经济波动、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产业增长快速下滑。

3. 环境污染。

资源型城市所生产的产品通常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如水、土壤、空气等污染问题。

在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的今天,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维护环境的目标。

二、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意味着要实现从资源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的转变,主要从企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来实现。

1. 企业升级。

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升级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方面,需要鼓励企业积极转型,扩大产业覆盖面,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实现规模化经营。

2.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对于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及吸引外来投资都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投资建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与思考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

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

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

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

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20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5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50年,进入了老年期。

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

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阜新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急需转型,重振雄风。

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

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

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

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

××市的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煤炭工业,当属此列。

按开采时间××市属于老年期,按可采储量当属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对××的未来应该给以及早的、高度的重视,尽早着手准备转型工作。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转型之路,使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避免重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覆辙。

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

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的立身之本。

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

从资源型城市到创新型城市的转型研究

从资源型城市到创新型城市的转型研究

从资源型城市到创新型城市的转型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开始面临着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话题,包括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转型的原因与必要性、创新型城市的特点及其转型路径等。

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天然资源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

这些天然资源可以是煤炭、石油、金属矿产、森林资源、水利资源等。

这些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开采和加工,其经济格局通常呈现出一种“单一支柱式”结构。

以中国为例,一些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有大庆、鞍山、银川等。

这些城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得益于国家的大规模石油、铁路修建等投资,一度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亮点。

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转型的原因与必要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但如果不进行转型,这些城市日益丧失活力,未来发展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以下几点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原因:1. 全球经济形势及自然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体系正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技术经济转型。

同时,自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必须以可持续性为前提。

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分强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破坏了环境,也让资源浪费严重。

转型至创新型城市,则强调以智力资本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

3. 社会需求的转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居民对美好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社会服务的要求日趋个性化,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必须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三、创新型城市的特点一个创新型城市应该具备高端营商环境、多元化产业集聚、全球合作、优质服务以及创新人才聚集等特点。

(1)高端营商环境,即创新型城市应该构建有利于企业经营、投资和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这样才能吸引优质企业和资本资源。

(2)多元化产业集聚,即城市应该在不断完善现有产业体系的同时,发展更具有未来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3)全球合作,即创新型城市要与全球优秀城市交流学习,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之一。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大量的资源型城市也在迅速崛起。

然而,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如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这些问题让这些城市面临着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目前,中国资源型城市已经达到了30多个,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中南部地区。

这些城市在GDP和利润上的增长非常迅速,贡献了较大的经济收入。

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城市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严重,水、大气、土地等各种污染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资源耗费严重,这导致了能源、水资源等的大量消耗和过度开发;社会不平等日益增加,薪资差异和城市内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需要为了避免资源型城市在高速运转中出现严重危害并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是必要的。

转型的目标是使这些城市更具竞争力,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转型不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并取得成功,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将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对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原则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转型的正确性和执行力。

资金和法规是转型的核心,为了确保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法规必须要与这些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同时,应积极引领企业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应建立健全的自我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管理,鼓励企业开发和使用环保科技。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取得的成果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为核心的绿色转型逐渐成为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展开城市能源变革、降低排放、智能+控制等绿色转型项目的实践;不少城市步入沙漠化防治及扩大生态保护步伐,形成多重防护体系,修复植被、保育物种。

中国已将更多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和资本注入到这些城市中,以推动其现代化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许多城市都经历了从资源型城市(Resource-based Cities) 到服务型城市 (Service-based Cities) 的转型。

资源型城市是指主要依赖于单一或有限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等)生产的城市。

由于对个别资源的依赖,这类城市很难取得可持续的增长,并且在资源价格下跌或其它挑战的情况下,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在尝试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本文将探究资本型城市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并分析其中的路径和方法。

一、转型前景前景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城市都有转型升级的好例子。

比如说,爱丁堡 (Edinburgh ) 在苏格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吸引游客大量涌入。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城市,以良好的创意产业和音乐、电影、艺术等活动闻名。

在中国,南京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做了较多的努力,获得了较大的利润增长。

但是,不同的城市必须采取独特的转型路径和策略,这种策略性的转型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在决定转型路径和实施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因素:1. 市场需求由于市场需求的转变,部分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不再满足市场的需求。

市场需求的转变可以转变为市场缺口 (market gap),这将导致企业和投资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由资源型城市转型至服务型城市,城市发展后能够拥有更高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

这类产业能够吸引许多投资者和年轻的创业者进驻城市。

因此,市场需求是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自然、人文环境及现有产业结构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经济和管理结构的影响也逐渐明显。

工业产业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整个城市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当然,转型还受某些地区的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这意味着有一些城市需要保护其特有的文化遗产。

3. 战略意愿及资本力量对于一出口依赖资源的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任务。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

赵海讲义: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一、引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国外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

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建国前就进行大规模开采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一般来说资源储量的多少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加上传统体制割裂了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联系,造成了地方经济规模偏小,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资源开采后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探明储量减少,开采成本上升,人员过剩,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性衰退现象,那些资源枯竭的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同时,入世后,很多资源和原材料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这就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壮大,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的城市。

这里说的资源大多为矿产资源,当然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包括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

因此,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外延要比矿业城市宽,比如,森工城市、冶金城市不属于矿业城市,但属于资源型城市。

仅仅进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

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是近20年来理论界一直不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总起来说,主要以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存度为依据进行界定,其界定指标主要包括:产值依存度(城市资源型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依存度(资源型产业的职工及家属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重),财政收入依存度(资源型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大多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单一,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赖的资源被持续消耗,产生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及经济下滑等社会问题,其必然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选择。

立足于湖北省黄石市,从黄石市矿产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探究,讨论黄石市转型的必要性,结合转型优势分析,探讨湖北省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标签:资源型城市;矿冶资源;城市转型1湖北省黃石市矿冶资源探究1.1黄石矿产资源开发历史1.1.1古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黄石市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源远流长。

黄石市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源头之一,较中原地区的夏民族稍早发明冶铜术。

先秦时期,以铜绿山为代表的采矿冶铁技术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繁荣发展的技术物质基础,大清同治版《大冶县志·沿革》记载大冶因青山场的冶铁被称为铁都。

1.1.2近现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1908年盛宣怀在黄石市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下辖大冶铁矿)和大冶湖北水泥厂(1951年更名为华新水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用钢大都由大冶特钢制造。

2006年,黄石新冶钢制造的钢材打造的系泊链成为飓风莱恩袭击墨西哥海湾中唯一未断裂的一组系泊链,在世界范围内出名。

自七十年代至今,从东方红一号到神州,嫦娥系列飞行器材中的各种特种钢材也多来自于大冶特钢。

2010年新冶钢开始为“天宫系列”火箭提供无缝钢管,这种部件被运用于一级火箭发动机部分,并且该部件曾在2009年和2015年阅兵仪式上被使用。

1.2黄石市矿产资源种类及分布湖北省黄石市下辖县级市大冶市矿产资源丰富,早有“铁都”,“华中宝地”,“江南聚宝盆”等多重美誉,其自身更是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共发现有有能源,水气矿产,金属和非金属四大类总计六十四种资源。

全市矿产分布相对集中,其中主要金属矿产分布集中于北部地区,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牛头山-黄荆山、三溪口、龙港和韦源口等地。

黄石市铜矿保有储量占湖北省91.8%,金矿保有储量占全省88%,铁矿产量居全省第一且品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海讲义: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青班)一、引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在国外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

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建国前就进行大规模开采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开采相伴而生,一般来说资源储量的多少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加上传统体制割裂了资源开采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联系,造成了地方经济规模偏小,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资源开采后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探明储量减少,开采成本上升,人员过剩,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性衰退现象,那些资源枯竭的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同时,入世后,很多资源和原材料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这就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挑战。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壮大,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的城市。

这里说的资源大多为矿产资源,当然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包括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

因此,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外延要比矿业城市宽,比如,森工城市、冶金城市不属于矿业城市,但属于资源型城市。

仅仅进行定性分析还不足以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

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是近20年来理论界一直不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总起来说,主要以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存度为依据进行界定,其界定指标主要包括:产值依存度(城市资源型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依存度(资源型产业的职工及家属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重),财政收入依存度(资源型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魁先生运用相对数指标和绝对数指标,同时考虑历史沿革、城市发展及统计误差,以1999年为基准,提出界定矿业城市的指标体系:①矿业产值地级市大于1亿元,县级镇级大于4500万元;②矿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于5%;③矿业从业人员人数大于6000人。

符合上述指标之一即入选。

此外,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的新矿业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漏列的矿业城市,虽然低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特别保留。

按照上述统计标准,我国现有矿业城市(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8座,占全国236个地级市的33.05%;地级区盟8座;县级市98座,占全国427座县级市的22.95%;市属县级区26座;县城180个,占全国168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10.7%;建制镇36座。

2002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也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原则和标准。

①资源型城市的确定原则:一是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

一种是先矿后城,也就是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东营、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另一种是先城后矿,城市在资源开发以前已经出现,但是,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发展,如大同、邯郸。

二是动态原则,也就是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注重它的全过程。

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是通过若干年的转型,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已经很小,这些城市就不再是资源型城市。

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原则。

②依据下面四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一是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

采取10%的临界值是因为:全国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6-7%,而我国所有城市的这一比值平均为4-5%;在研究地区支柱产业时,最低要求是其产值比重大于5%。

二是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亿元。

三是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

我国城市中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为2-3%,如果大于5%说明该产业对城市的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是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

根据上述原则、标准和步骤,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有118个。

其中,黑龙江最多,有13个;山西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7-10个。

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

在这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63个,占53%;森工城市21个,占18%;有色冶金城市12个;石油城市9个;黑色冶金城市8个,其它城市5个,分别占10%、8%、7%和4%。

从行政级别看,地级市47个,县级市71个(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二、城市之痛1、就业之痛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下岗失业情况2、生态之痛1958年建市的东川也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曾经是云南省首屈一指的省辖市,被称作“铜都”。

然而,因为资源枯竭,走向衰落的东川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成了省会昆明的一个远郊区。

2001年,累计生产48万吨精铜,创造55亿元财富的东川矿务局也由于资源枯竭而破产。

成百上千年的深度开采,弃渣弃土,再加上过度放牧,陡坡垦殖,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现在的东川被称为“泥石流博物馆”,平均每年发生15次大的泥石流,最多的年份高达28次,生态系统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据中国矿业协会统计,我国390座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

因此,对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未雨绸缪,在资源枯竭之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单一资源采掘向综合性、功能性城市转型。

三、原因分析(一)表面上看是由资源型产业的特点和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决定的1、产业特点(1)生产的时限性。

时限性是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采到最后必须停止生产的特点。

一个地区不论资源储量多么丰富,开采强度多么低,总有开采完毕,停止生产的那么一天。

更进一步讲,资源型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也会导致资源开采的不经济。

比如,在法国核能的大规模应用使煤炭作为能源生产的经济性不断下降,最终被迫停止生产。

(2)生产成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制造业生产一般存在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资源型产品的开发同一般制造业产品的开发不同,其最大区别就在于,资源型产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开采成本总体上不断上升。

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一般是自上而下、由近而远、先易后难、先优后劣,提升和运输距离的延长,增加了资源开采的人工成本和服务性成本。

2、城市特点(1)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高度依赖问题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型产业在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主体,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第一产业多为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第二产业多为采掘业及其配套产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第三产业层次普遍较低,多数是资源开采企业服务的商业和餐饮业,其他像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广告、咨询等处于初级阶段。

(2)人才结构问题我国资源型城市人口的文化程度素质低于一般城市,主要原因是资源开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对技术要求不高。

除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外部迁入以外,大量的劳动力来自周边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工作技能和谋生手段单一。

从人才构成来看,往往是资源开采企业的相关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人才和地方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城市的转型。

(3)城市开发的飞地性与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问题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多数是在资源的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是有一个突发的启动模式,这是资源型城市与一般城市的主要区别。

发现资源以后,国家由于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迅速积累,从而获取大量的能源、矿产。

在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

同时,资源型城市往往不是区域经济的产物,而是国家为了满足对资源的需求而产生的。

他的发展过程要受制于国家的统一规划,城市开发所需要的物质、人才、资金大多不是来自本区域,城市的产品(主要指矿产资源)也不是顾及本地需求,而是考虑到全国生产发展的统一要求,因此,城市的开发具有飞地性特征。

这种带有很明显会战痕迹的城市,按照“指挥靠前”、“随矿建镇”、“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形成了以地下资源为导向的分散矿区布局,呈现出“有市无城”、“似城非城”的局面。

这种缺乏规划的粗放的生产力布局方式不利于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区域形成。

更进一步说,即便是在一些相对集中的区域,也常常因为条块分割造成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现象,给城市的污水处理、供水供热等带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带来难题,不能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

同时城区由于没有预留采油带,这又给城市的环境保护带来了隐患。

煤城、钢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再有,资源型城市布局的分散性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费用、管理费用相应增加,企业又要时常接受名目繁多的摊派。

(4)社会管理机构二元化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往往存在着条块分割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即地方政府和资源开采企业管理机构并存,具体表现为政企不分、企业长期缺乏活力。

长期以来,社会管理机构二元化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十分突出。

企业包揽了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入托、上学、就业问题,医院、学校、福利、治安也由企业负担,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

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管理职能的错位对企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如果说企业承担的这部分社会职能在企业创建之初方便了职工生活,促进了企业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说,企业承担的这部分社会职能向政府移交是国企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虽然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仍然很严重。

比如,大庆的公交由大庆石油管理局经营,白银的城市供水由白银公司负责,鹤岗的城市供热由鹤岗矿业集团负责。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个别资源型城市目前仍然是政企合一,如黑龙江的伊春;大庆虽然作为一级政府,但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财政,政府中相当数量的公务员有大庆石油管理局支付工资,每年约4亿元。

从全国来看这种政府职能的剥离,把资源性企业的学校移交给当地政府,企业有积极性但政府没有积极性,因此进展比较有难度;把医院移交给当地政府,两者都有积极性,进展也比较顺利,原因是医院基本上收支平衡,由谁管理都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