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合集下载

超微囊藻毒素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超微囊藻毒素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超微囊藻毒素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超微囊藻毒素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超微囊藻毒素的概述超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蓝藻产生的毒素,它主要在夏季和秋季的高温时期产生。

在污染环境中,蓝藻繁殖能力极强,它会大量积聚在水体表面。

蓝藻中所含有的超微囊藻毒素容易通过生物链进入鱼类、水鸟等动物的体内,危害到生物的生命健康。

二、超微囊藻毒素的危害超微囊藻毒素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蓝藻大量繁殖会造成水中氧气浓度的下降,导致其他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影响水的味道、色泽和透明度:超微囊藻毒素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水的味道、色泽和透明度也会受到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3. 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人们长期接触超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体,容易引起中毒,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三、超微囊藻毒素的治理方法超微囊藻毒素污染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治理超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生态修复:通过增加湖泊中的微生物群落,提高水质和透明度,使蓝藻的生长受到限制。

2. 机械清除:通过机械手段清除湖泊表面的蓝藻和超微囊藻毒素,减少其对水生态的影响。

3. 化学药剂:可以通过投放一定的化学药剂来杀灭湖泊中的蓝藻,达到减轻超微囊藻毒素污染的目的。

以上三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治理超微囊藻毒素需要因地制宜。

四、超微囊藻毒素的预防控制超微囊藻毒素污染的预防控制是比后期治理更为重要的环节。

预防控制涉及到整个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监管:对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全面监管,限制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2. 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升级:提高饮用水的处理技术,确保饮用水安全。

3. 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行动。

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

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

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
研究背景:
微囊藻毒素是污染水环境的主要原因。

它们会引发许多毒理作用,可能通过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对网络生态系统有害。

为了减轻微囊藻毒素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毒性危害,十分必要的是开发有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实现安全饮用水和水质保护。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集中研究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E-NTU法作为我们探讨的重点。

本研究将探讨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例如水温,加药量,pH值,来水流量和沉积时间等,以及膜过滤和活性炭及其他技术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还将针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时的工艺经济性进行评估。

研究进程:
本研究将以实验室和室内水处理系统为主要研究载体,主要研究步骤如下:
(1)详细研究微囊藻毒素的分类,观察其出现在水中的状况及其分布特征。

(2)测定不同pH值下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汞板培养及凝集剂),并深入研究去除机理。

(3)应用E-NTU法进行微囊藻毒素去除实验,探讨水温、加药量、pH值、来水流量和沉积时间等条件下的E-NTU法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

(4)研究膜过滤、活性炭和其他技术的去除效果,并探讨去除效果的机理,对比不同技术在同等条件下对微囊藻毒素去除效率的区别。

(5)本研究将建立模型,测算技术在各个参数下的经济性分析,以评估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经济性。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张庭廷;张胜娟【摘要】微囊藻毒素在蓝藻水华污染中是出现频率高、产量大、危害最为严重的蓝藻毒素,其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机理、理化性质,并详细介绍了微囊藻毒素对生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的危害及微囊藻毒素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微囊藻毒素的测定分析技术和污染防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7)001【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蓝藻;毒性;HPLC;ELISA【作者】张庭廷;张胜娟【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3蓝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陆生环境的光能自养型革兰氏阴性微生物,常在夏季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大量繁殖,并形成一层蓝绿色、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微囊藻毒素(Cicrocystins, MCs)在蓝藻水华污染中是出现频率高、产量大、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蓝藻毒素,主要是蓝藻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和念珠藻等产生的次级代谢物[1].迄今已发现90多种MCs异构体,均具有肝毒性,其中毒性较强、产量较大的MCs是MC-LR、MC-RR和MC-YR[2].所有MCs均属于胞内毒素,通常对数期合成明显增加,对数末期达到最大含量,藻细胞死亡解体时,胞内毒素就被释放出来,造成水质恶化并威胁野生动植物及人类健康.MCs是一种单环七肽,结构相当稳定,不易沉淀,不易被沉淀物和悬浮颗粒物吸附,在水中的溶解度>1g/L,具有水溶性和耐热性.常规条件下MCs很难被去除,然而,在阳光和光敏剂存在时,自然水体中的MCs可发生光催化以促进其降解.富营养化水体因其透明度低、浊度高,光降解作用很微小.MCs是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合成的.合成MCs的结构基因在其基因组中以基因簇形式存在,称为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簇(mcy)[3].mcy基因簇含有2个反向转录的相邻操纵子,包括10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mcyD-mcyJ,mcyA-mcyC.整个基因簇编码一系列的酶,并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各种酶的相互作用最终合成MCs.MCs拥有细胞外信号分子的功能,当部分蓝藻因受环境因素诱发历经细胞凋亡和裂解时,胞内MCs和其它的二级肽即被释放;同时,该环境压力信号能被剩余蓝藻群体所感知,并通过调节MCs的生物合成,增强群体在环境中的适应性[4].研究显示[5],在产毒铜绿微囊藻(toxic Microcystis sp. KLL MG)藻液中,添加加顿多甲藻(Peridinium gatunense)滤液,将使约75%铜绿微囊藻细胞溶解,同时,促使其余存活的微囊藻细胞McyB基因的转录活性增加.进一步实验发现,用铜绿微囊藻细胞抽提物或MC-LR处理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内累积的MCs和McyB明显比对照组多,这说明微囊藻细胞溶解,释放出MCs和其它肽,诱导了大量McyB的基因转录,提高了剩余微囊藻细胞中McyB和MCs的生产效率[6].此外,本课题组研究还发现,在某些抑藻物质如亚油酸存在时,MCs转录增强,细胞内的MC-RR亦增加[7].2.1 微囊藻毒素对植物及其它藻类的危害MCs是一种生态生长调节素,可促使蓝藻获得竞争优势.高浓度MCs通过对水生植物产生化感作用与氧化胁迫而影响水生植物种类的多样性;MCs还可通过参与浮游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与种群调节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如,MC-LR可以改变芦苇幼苗的微观结构,并致使植株根部出现异常[8].又如,MC-LR以一种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除自身以外的所有蓝藻的生长.MC-LR可在很多位点活动,并通过能量约束干扰灰色念珠藻(Nostoc muscorum)、地木耳(Nostoc commune)、筒形鱼腥藻(Anabaena doliolum)和大型筒孢藻(Cylinderospermum majus)等的固氮作用、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9].将与根瘤菌共生的蚕豆幼苗暴露在铜绿微囊藻抽提物中,发现其影响蚕豆的生理和生物活性,降低蚕豆的光合活性,根瘤数和氮同化性[10].2.2 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影响长期暴露于MCs的鱼类、虾蟹等水生动物也会受MCs危害.例如,MC-RR、MC-LR和MC-YR可在维多利亚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不同器官(肠道、肌肉和肝脏)中富集[11].分别以两种藻类(蓝藻为可产毒的水华鱼腥藻,绿藻为月牙藻)饲养淡水贝类,就会发现,喂食水华鱼腥藻的贻贝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脂质过氧化酶活性均比用月牙藻饲养的贻贝高,即造成能量消耗和氧化应激性[12].研究还发现MCs主要以结合蛋白形式在牙汉鱼(Odontesthes bonariensis)的肝脏和肠等组织中快速累积,随后虽可通过这些组织被消化,但也会使这些组织受到损伤[13].Lance等[14]以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agardhii)产生的去甲基化MCs(dmMC-LR、dmMC-RR)和MC-YR处理椎实螺体(Lymnaeidae),则其腹足、精子和卵母细胞中出现MCs富集,并导致其消化腺和肾受损.另外,MCs还会对雄性兔子的生殖系统产生毒性损伤[15].总之,MCs不仅以肝脏和肾脏为靶器官,还会向心脏和其他器官如神经和脑部、呼吸系统、睾丸和附睾等发动攻击,破坏它们的结构或功能.2.3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的危害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致表明,MCs可破坏细胞内的蛋白磷酸化平衡,改变多种酶活性,引起肝脏病变,具有强烈促肝癌作用.接触和饮用受污染水体、食用受污染食物、口服受污染蓝藻类保健品、尤其是食用富集MCs的水生动物等,均可对人类健康带来威胁[16].如曾饮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Malpas水库之水的高肝损伤率、我国厦门市同安地区、江苏海门市、东南沿海地区的高肝癌死亡率、巴西Carurau肾透析事件等均与MCs污染相关[17].无论是纯的MCs、浓缩物还是其稀释水样都能给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且剂量越大,损伤越重[18].Chen等[19]以巢湖35个专业渔民为对象,研究了慢性MCs暴露对其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渔民血清中均存在MCs,且其在血清中的含量与主要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20],烹饪会加剧鲤鱼肌肉中的MCs对食用者的危害.目前,国内外对水体中MCs的检测技术主要分为生物毒理检测、化学分析、生物化学分析三大类.其中,生物毒理检测是通过对动物注射给毒进行藻毒素毒性的鉴定;化学检测技术依赖于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分析(LC-MS)及毛细管电泳等化学检测手段,可对藻毒素精确定性和定量;生物化学分析主要包括酶联分析法(ELISA)、蛋白磷酸酶抑制分析法(PPIA)、免疫检测法、蛋白磷酸酶抑制法-比色法、放射性免疫等方法,同时具有分析速度快和较高的灵敏度.此外,实时荧光定量PCR在MCs被释放之前,能够对微囊藻的产毒能力进行判断,为高危水体的早期监测和评估提供保障.下面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应用较广泛的几种检测方法和微囊藻的产毒能力检测技术进行详细介绍.3.1 蛋白磷酸酶抑制法MCs能抑制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的活性,依据这种特异性抑制程度对MCs进行检测的方法,称为蛋白磷酸酶抑制法.该方法在分析测定时多数以32P标记的糖原磷酸化酶a为底物,此底物只能被PP1和PP2A水解,而PP1和PP2A又可被MCs等抑制.最后根据蛋白磷酸酶水解糖原磷酸化酶a释放出32P的量来计算毒素的量.这种方法灵敏度高、测定用时短、适宜于环境检测,但它只反映MCs总量,不能用于藻毒素同系物的鉴别.Covaci等[21]在人工神经网(artificial mearal network)基础上进行酶抑制试验,可辨别MC-LR和MC-YR,且其分析混合物的浓度范围是8-98pM MC-LR和31-373pM MC-YR,理想状态的最佳检测极限是21.2pM MC-LR.3.2 酶免检测法酶联免疫测定(ELISA)是根据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通过MCs诱发免疫反应来对各种毒素进行检测的,水体中MCs的检测,不需要样品预浓缩.该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强,在具备MCs抗体、标准纯毒素和有关试剂的前提下,可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初筛,简单快捷.Theerasak等[22]采用ELISA对泰国四个娱乐水体中的MCs 和拟柱孢藻毒素进行监测,发现其平均最高含量分别达为0.913μgL-1和0.463μgL-1.该法针对的是MCs的功能,测定的是具有相同功能的MCs总量,如检测所用的某种抗体对MCs其他异构体的亲和性较低,则不能检测出所有的毒素.此外,易出现假阳性,识别MCs异构体的广谱抗体缺乏,试剂盒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检验[23].3.3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利用MCs的物化性质和光电技术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配有紫外可见光检测器的反相-HPLC,以固定相和流动相来鉴别待测样品中MCs异构体.一般采用C18为填料的反相柱或HLB小柱,而HLB的回收率较高.在实际操作中常采用多种流动相,这样能鉴别10种以上极性不同的MCs同分异构体[23].该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对不同MCs进行定性和定量;缺点是MCs需预处理和专业操作人员.李铮等[24]通过研究固相萃取、富集、净化这些环节,对前处理及HPLC分析方法进行优化,使水体样品中MC-RR、MC-YR和MC-LR均可被检测.Elbert 等[25]制备的胍盐末端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精氨酸]-MCs的胍盐末端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能够用于鉴别和提取水中所有[精氨酸]-MCs.因此,它的合成对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鉴别所有[精氨酸]-MCs提供了基础.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质谱(MS)可根据待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来精确测定微量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因此,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液相色谱与各种形式质谱串联进行MCs检测的技术.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技术在仅知毒素分子量,缺乏标准毒素的条件下,就能对样品进行定量[26].此方法不受标准品的限制,灵敏性高、选择性和可靠性高,还能同时分析出多种MCs,适宜于水域中痕量和超痕量MCs的定性定量[27].但技术含量高、设备昂贵、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等要求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3.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在微囊藻毒素被释放之前,上述检测技术均无法对微囊藻的产毒能力进行判断,若能通过早期监测高危水体,评估由产毒微囊藻引发蓝藻水华的风险,则对微囊藻毒素的污染防治具有重大实用价值.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现了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Juliana等[2]在测序了MCs合成酶mcyD基因的基础上,设计mcyD特异片段的引物,采用qRT-PCR评估水样中MCs生产者——蓝藻的数量.该方法具有效率高、引物特异性强,并能检测不同蓝藻属物种.Kyoung-Hee等[28]通过设计引物扩增样品中mcyA基因,将qRT-PCR进行开发和优化,可用于评估产生MCs的铜绿微囊藻在混合蓝藻种群中的比例.因此,采用qRT-PCR技术可进行早期和有效地监测高危水体,以此评估由产毒微囊藻引发蓝藻水华的风险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淡水湖泊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程度都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研究表明,MCs对植物、藻类、动物以及人类都具有严重危害,其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环境难题;本文从MCs的检测方法及其发生风险的评估两个方面提出以下见解.(1)生物化学分析技术与化学检测手段联用将是MCs检测方法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MCs分析方法受各方面的束缚,都无法广泛应用于实践,因此具体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取长补短.如ELISA和HPLC各具特色,较理想的检测程序是先用ELISA对水样进行初步快速检测,若含有藻毒素,再应用化学检测技术HPLC对其进行鉴定和含量测定,这样就充分将前者的前处理要求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和后者的准确定性定量等优点结合起来了.(2)要重视对富养化水环境进行早期监测和MCs发生风险评估.在了解MCs的起源、特性和危害后,更应该重视对富养化水环境进行早期监测,可利用qRT-PCR方法对毒微囊藻是否产毒进行早期评估,采用有效的生物学方法对蓝藻水华进行治理[29-30],从而降低蓝藻尤其是MCs对水环境的影响,保证水环境安全,确保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文献】[1] NEILAN BA, PEARSON LA, MUENCHHOFF J, et 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toxin biosynthesis in cyanobacteria[J].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3,15(5):1239-1253.[2] JULIANA SMP, ALESSANDRA G. Estimating toxic cyanobacteria in a Brazilian reservoir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based on the microcystin synthetase D gene[J].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2013,25(5):1545-1554.[3] NISHIZAWA T, UEDA A, ASAYAMA M, et al. Polyketide synthase gene coupled to the peptide synthetase module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cyclic heptapeptide microcystin[J].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000,127(5):779-789.[4] REHAB ES, ELENA G, FRANCISCA FP, FRANCISCA FC. Global warming and hepatotoxin production by cyanobacteria: what can we learn from experiments[J]. Water Research 2012,46:1420-1429.[5] VARDI A, SCHATZ D, BEERI K, et al. Dinoflagellate-cyanobacterium communication may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 in a mesotrophic lake[J]. Current Biology,2002, 12:1767-1772.[6] DANIELLA S, YAEL K,ASSAF V, et al. 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the biological role of microcystins, a family of cyanobacterial toxins[J].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7,9(4):965-970.[7] 章典.复合化感物质抑藻效应及其对微囊藻毒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56-66.[8] Máthé C, BEYER D. Microcystin-LR induces abnormal root development by altering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in tissue-cultured common reed (Phragmitesaustralis) plantlets[J]. Aquatic Toxicology,2009,92:112-130.[9] RAKHI B, NAVEEN KS, ASHWANI KR. Physi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s microcystin-LR to be a part of quantitative chemical defense system[J].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13,25(5):1575-1585.[10] MAJIDA L, KHALID O, FATIMA El,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efense reactions of Vicia faba L.-Rhizobium symbiosis face to chronic exposure to cyanobacterial bloom extract containing microcysti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3,20(8):5405-5415.[11] NYAKAIRU GW,NAGAWA CB,M bABAZII J. Assessment of cyanobacteria toxins in freshwater fish: a case study of Murchison Bay (Lake Victoria) and LakeMburo, Uganda[J]. Toxicology, 2010,55(5):939-946.[12] MALORIE G, MARLE`NE F, ANDRE L, et al. Energy status and immune system alterations in Elliptio complanata after ingestion of cyanobacteria Anabaena flos-aquae[J]. Ecotoxicology, 2013,22:457-468.[13] FLAVIA B, VIRGINIA AB, CARLOS ML. Accumulation and biochemical effects of microcystin-LR on the Patagonian pejerrey (Odontesthes hatcheri) fed with the toxic cyanobacteria Microcystis aeruginosa[J].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3,39(5):1309-1321.[14] LANCE E, JOSSO C, DIETRICH D, et al. Histopathology and microcystin distributionin Lymnaeastagnalis(Gastropoda ) following toxic cyanobacterial or dissolved microcystin-LR exposure[J]. Aquatic Toxicology,2010,98(3):211-220.[15] LIU Y, XIE P,QIU T, et al. Microcystin extracts induce ultrastructural damage and biochemical disturbance in male rabbit testi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2009,25(2):9-17.[16] CHEN J, XIE P.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hepatotoxic microcystins in various organsof four freshwater bivalves from the large eutrophic Lake Taihu of the subtropical China and the risk to human consumption[J]. Environ Toxicol, 2005,20:572-584.[17] 谢平.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研究的回顾[J].湖泊科学,2009,21(5):603-613.[18] 王伟琴,金永堂,吴斌,等.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4):468-476.[19] CHEN J, XIE P, LI L, et al.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the hepatotoxic microcystins in the serum of a chronically exposed human population together with indication of hepatocellular damage[J]. Toxicological Sciences,2009,108:81-89.[20] ZHANG D, XIE P, CHEN J.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stability of microcystins in muscle of fish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food safety[J]. Bulletin of Environment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10,84(2):202-207.[21] COVACI OI, SASSOLAS A, ALONSO GA, et al.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LR and YR microcystins based on protein phosphatases and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2,404:711-720.[22] THEERASAK S, TUNYALUK K, ANCHANA S. Monitoring toxic cyanobacteria and cyanotoxins (microcystins and cylindrospermopsins) in four recreational reservoirs (Khon Kaen, Thailand)[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3,185(11):9521-9529.[23] 杨振宇.水和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7-9.[24] 李铮,杜克久,赵兴茹,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方法优化[J].环境化学,2012,31(4):545-551.[25] ELBERT AM, TITUS AMM, BHEKIE BM. Preparation of guanidinium terminus-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selective recognition and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of [arginine]-microcystins[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3,DOI10.1007/s00216-013-6791-7.[26] 陈晴,许克,居君彪,等.微囊藻毒素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12,25(2):19-22.[27] 范赛,赵榕,李兵,等.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色谱,2012,30(5):434-439.[28] Kyoung-Hee O, Dong-Hwan J, Young-Cheol C. Quantification of Toxigenic Microcystis spp. in Freshwaters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Based on the MicrocystinSynthetase A gene[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3,51(1):18-24.[29] 郑春艳,张庭廷.鞣花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斜藻的生长抑制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5):469-472.[30] HU W, ZHANG D, RAN YX, ZHANG TT. The allelopahy and allelopathic mechanism of Mgriophyllum spicatum on freshwater alage[J]. Journal of Anhui Normal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1,34(4):359-364.。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调查与分析--食品安全与卫生论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依靠食物来提供能量继续生存下去,甚至于世界上所有生命都需要食物,而且每一刻都在某个地方存在进食的现象,俗话也说“民以食为天”。

所以,食物,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都是尤为重要的,自然而然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就是攸关生死的大事了,对于食物中所含毒素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通过学习这门通识课,我学到很多,也发现其中乐趣之多,感到这门课非常值得学习。

既然我是水产学院的一员,相对而言就对水产品更为熟悉,所以就选择调查分析一些常见的食品鱼类所含毒素。

作为满足人类食物要求的重要产业,淡水水产养殖业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给养殖区域的水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2001年7、11月有人对太湖水域进行调查,发现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C对水体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采自太湖的28尾淡水鱼体内均检出MC,其中,肝脏中MC含量远远高于肌肉中含量。

肝脏中含量最高的是鲤鱼、鲢鱼和鳙鱼,肌肉中最高的是鲢鱼和鳙鱼。

间接证明我国局部地区人群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癌的高发可能与当地的水源、食品鱼类有密切关系。

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水华,如固氮的鱼腥藻、束丝藻、拟柱胞藻、胶刺藻和节球藻等暴发所产生的一种肝毒素,它对蛋白磷酸酶1 和蛋白磷酸酶2A 具有抑制作用,因此与肿瘤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

微囊藻毒素为七肽单环肝毒素,结构中存在着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因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它能够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当细胞破裂或衰老时毒素释放进入水中,同时它还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

MC具有水溶性和耐热性,易溶于水,甲醇或丙酮,不挥发,抗pH 变化。

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自然降解过程十分缓慢。

1996年巴西一透析中心因透析液遭MC污染最终导致53人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江西鄱阳湖的调查显示,水体微囊藻毒素最大为1 036. 9pg·ml-1,同时发现鱼体内有毒素积累。

我国水环境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研究

我国水环境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研究
早在 2 0世纪 6 o年代 , 南京地理所在进行太湖科学考察时就 曾发现有条状分布的蓝藻 出现 】 。上世纪 8 年代初 , 0 对我 国 3 4 个湖泊水源水质进行调查表明 , /2以上 的湖泊面积处于富营养 1 化状态 】 。上世纪 9 年代 以来 , 国淡水水体 富营养状态 日益严 o 我
维普资讯



V1 9 N . o1 . o3
Mcoyt otmi t ni i csi C na n i r n ao n 我 国 水 环 境 微 囊 q ai E v o m n n e l c r h 藻 毒 素 污 染 及 其 A u t n i n e ta dH at 健 康 危 害研 究 H zr td hn aadSuyi C i n a
1 微囊 藻毒 素
M C是 一 类 环 状 七 肽 化 合 物 ,在 蓝 藻 水 华 污 染 中 出 现 频 率 重 , 围 不 断 扩 大 , o 的天 然 淡 水 湖 泊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富 营 养 化 范 6% 高 、产 量 大 , 而 且 危 害 严 重 , 主 要 由 淡 水 藻 类 铜 绿 微 囊 藻 污 染 现 象 。除 了云 南 滇 池 、 苏 太 湖 和 安徽 巢 湖 3 淡 水 湖 泊 已 江 大 ( i oyt euio ) 生 , 的 产 生 受 到 藻类 的 遗传 和环 境 因 发 生严 重 的蓝 藻 水 华 外 , 江 、 mc cssarg s 产 r i na 它 长 黄河 、 花 江 中下 游 等 主 要 河 流 以 松
许 川 舒 为群 , 曹 / / 佳
X h a 。S e q n ’, A Ja U C u n ,HU W i u 。 C O i -
( . 三 军 医 大学 军 事 预 防 医 学 院 环 境 卫 生学 1第 教研室 , 庆 重 40 3 ;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军 事 0 0 82 4 03 ) 008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治理研究进展微囊藻毒素是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后产生的最大危险物质之一,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文章主要从藻毒素的危害、致毒机理、分析检测方法及其去除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对藻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标签:微囊藻毒素;检测;去除方法微囊藻毒素(MC)是由微囊藻(Microcystis)、浮游蓝丝藻(Plankt othrix)、鱼腥藻(Anabaena)和颤藻(Oscillat oria)等淡水藻类产生的环七肽肝毒素[1]。

微囊藻毒素是”水华”产生的最大危险物质之一。

它不仅直接污染饮用水源,还可以在水生生物中富集,通过食物链而进入高等级生物体内,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1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根据藻毒素对生理系统、器官和细胞等主要器官的不同影响,一般分为肝毒素、神经毒素和接触、肠胃刺激性毒素。

有报告指出藻毒素可能促进肿瘤的发生[2]。

微囊藻毒素可以促进机体内脂类物质过氧化反应,破坏机体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的平衡,而体内自由基和许多疾病和外源性损伤的病理过程都有关联[3]。

2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水环境中MC的分析检测是研究其在水环境中分布和迁移规律以及去除方法的基础。

目前MC的检测方法可以简单分为:生物检测法、免疫检测法、蛋白磷酸酶抑制法、色谱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

2.1 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分为动物实验和细胞学实验。

动物实验是通过研究藻毒素对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来验证其毒理效应。

但其缺点是不能进行定性分析,且检测灵敏度不高。

细胞学实验是利用原代肝细胞来检测藻毒素,可大大减少受试动物的使用量,同时受试细胞的同质性还可避免在动物实验各出现的个体差异,缺点是对操作者要求较高,要求操作人员掌握一定细胞培养技术。

2.2 色谱分析法分析MC的色谱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毛细管电泳技术(CE)等。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环境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对藻类毒素及其同系物可做到定性和定量分析,是了解藻类毒素化学性质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1毒性综述对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李效宇等曾进行了综述。

文献报导微囊藻毒素可通过对肝脏中的肝细胞和肝巨噬细胞的作用, 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 诱发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 导致疾病产生; 高浓度时,可引起急性反应如肝炎症、肝出血, 甚至肝坏死[1]。

自从1878年Franics首次发现泡沫节球藻水华能够引起家畜、禽类中毒、死亡以来,有关藻类水华引起的野生动物、鱼类、家畜、家禽及宠物中毒、死亡的报道很多,其中以微囊藻水华的危害最严重、广泛. 动物通过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而中毒,中毒症状主要有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 甚至在数小时以至数天内死亡.研究证明,中毒死亡主要是由于肝损伤,微囊藻毒素造成肝内出血甚至肝坏死。

[3]虽然早在1878年就有泡沫节球藻水华引起家畜及禽类中毒死亡的研究报道,但MC分子结构和毒理的研究只有10a左右的历史。

研究结果显示M的致毒机理是通过与蛋白磷酸酶( pro tein pho sphatase) 中的丝氨酸/苏氨酸亚基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使肝充血肿大,动物失血休克死亡。

另外,由于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这样就相对增加了蛋白激酶的活力,打破了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肿瘤的发生。

M C-L R对小白鼠的致死量LD50在36到122μg /kg 之间。

饮用水中微量M C的存在与人群中原发性肝癌、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很大的相关性[2]。

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毒害程度主要与水华密度、水体毒素含量有关,也与动物种类和大小有关.单胃动物没有反自动物和鸟类敏感[3]。

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 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甚至死亡。

病理病变有肝脏肿大、充血或坏死,肠炎出血、肺水肿等[2]。

2对动物的毒性水体中含一定浓度的M C可导致鱼卵变形, 蚤类死亡,鱼类行为和生长异常及死亡。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

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其中,富营养化现象引起极大的关注。

微囊藻毒素是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成为了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内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及其生态学研究微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水生微生物。

其生长发育旺盛,能够在水体中迅速繁殖,并产生微囊藻毒素。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能够影响脊椎动物、贝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及免疫系统的毒素。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广泛存在,不仅对水生动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生态学研究应作为富营养化问题的重要环节加以关注。

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水体温度、酸碱度、PH值、水深、营养盐等因素息息相关。

通过对这些环境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有效防治微囊藻毒素提供理论依据。

2. 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微囊藻毒素在生态环境中的毒理学效应与其在机体内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

微囊藻毒素在人体内进入肝细胞及其他器官,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变高、纤维蛋白原合成、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和荷尔蒙合成等生物过程受到抑制或干扰,使人体细胞交流信号失常,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中毒和死亡。

因此,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成为寻找有效控制水生生物污染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暴露实验来研究微囊藻毒素在生物体内的毒性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实验结果表明,在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水后会影响人体内的脑部神经细胞,甚至导致瘫痪和死亡。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会对人体内多种器官造成伤害,破坏人体正常代谢和免疫系统,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 微囊藻毒素的治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水环境的快速破坏,微囊藻毒素对生态系统的危害逐渐加剧。

治理微囊藻毒素的措施包括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增加水体流动性、减少污染源、降低水体温度和营养盐含量等措施。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收稿日期] 2003-06-26[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3C32902),广东省水利厅水资源保护重点项目[作者简介] 王朝晖(1968-),女,副教授,副教授,研究方向:污染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王朝晖1, 许忠能1, 胡 韧1, 林秋奇1,韩博平1, 章诗芳2(1.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2.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水质部,广东广州510160)[摘 要]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 )是一类环状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淡水水体分布广泛,许多大型水体和供水水库都已发生微囊藻水华,一些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HP LC )和酶联免疫法(E LIS A ),但目前仍缺乏一种快速、经济的常规检测方法.要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去除手段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控制手段.[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地表水; 肝毒素; 监测技术; 控制方法[中图分类号] X 17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965(2004)01-0110-06 我国城市饮水的主要来源为河流、湖泊(含水库)等地面水体.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程度加剧.其结果导致一些小型的耐污性蓝绿藻大量繁殖生长,水华时常发生.许多蓝藻能产生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 )为代表的毒素,危害人类健康[1].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饮用水源发生蓝藻水华并监测出微囊藻毒素[2~5].本文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危害、检测、控制方面的研究动态及其在我国地表水中的分布和危害,为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及结构和性质微囊藻毒素(MC )是由蓝藻中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 )、鱼腥藻属(Anabaena )、颤藻属(Oscillatoria )及念珠藻属(Nostoc )的某些种类或品系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1].MC 是一类单环七肽物质,一般结构为环(D -丙氨酸-L -X -赤-β-甲基-D 异天冬氨酸-L -Y-Ad 2da -D -异谷氨酸-N -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 为一种特殊的氨基酸,结构为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4,6-二烯酸,X 、Y 为两种可变的L 氨基酸.由于X 、Y 两种L 氨基酸的不同以及天冬氨酸、脱氢丙氨酸的甲基化(去甲基化),可以构成不同的异构体,目前已从不同的微囊藻藻株中分离鉴定出60多种异构体,其中存在最普遍也是含量较多的是LR 、RR 、Y R ,其中L 、R 、Y 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由于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微囊藻毒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加热到300℃很长时间仍未能使之分解,而且尽管它们是多肽类物质,但普通的蛋白质水解酶对它们不起作用[6].微囊藻毒素在阳光下也较稳定,但在蓝藻色素存在的条件下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光降解速度加快[7]. 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25No.1 Feb.20042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和危害微囊藻毒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和肝巨噬细胞,诱导肝巨噬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 的产生,强烈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8],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肝中毒.微囊藻毒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由微囊藻毒素所引起的人类急性、慢性中毒事件时有报道.近30年来,约有10000人由于饮用或直接接触污染微囊藻毒素的水而造成急性中毒,其中100多人死亡[9].特别是在1996年,巴西的一个血液渗透中心,由于使用了被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而导致116位血液渗透病人出现急性肝中毒症状,其中53人死亡[10].由于饮用水源中毒素含量一般较低,人们较为普遍关注的是微囊藻毒素所引起的慢性中毒.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强的肝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可引起肝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如江苏海门、启东和广西绥远地区的原发性肝癌与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高本底含量密切相关[11~14].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健康,1998年国际卫生组织(WH O )出版的《饮用水卫生基准》制定了微囊藻毒素的饮用水标准,推荐源水中LR 的标准为1μg/L ,我国卫生部也在2001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推荐饮用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标准,与WH O 相同. 微囊藻对动物也具有一定毒性,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微囊藻毒素的水后,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等症状,甚至死亡.自从1878年Francis 首次报道了微囊藻毒素引起动物中毒死亡事件后,世界各地由微囊藻毒素引起鸟类、鱼类、家畜中毒事件频繁发生,我国内蒙古达赉湖由于鱼腥藻、微囊藻水华,每年都造成牛羊等家禽死亡[5].虽然有报道认为微囊藻水华能引起鱼类和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15],实验室研究也证实了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毒性,但也有研究表明,鲢鱼能被利用控制微囊藻水华,作为富营养化的一种生物防治手段[16].总体来说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如鱼类、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不大,在动物体内也无较强的生物积累作用,但能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和行为等.可能由于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细胞内毒素,微囊藻群体被水生动物滤食时,细胞未被完全破坏消化,水生动物取食首先从胶囊和附着在胶囊上的细菌获得营养,毒素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对水生动物的毒害较小.3 微囊藻毒素在我国地面水的分布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我国淡水水体水华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在我国大多数淡水水体发生的蓝藻水华的优势种类主要是微囊藻,其中80%是产毒种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型湖泊都发生了大规模微囊藻水华,90年代以后,水体污染程度加剧,水华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滇池的微囊藻水华常年不消退,水质腐败,毒素含量居高不下,使附近自来水厂被迫关闭[1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一些供水水库也常发生有毒的微囊藻水华.我国城市饮用水源多为河流、湖泊、水库等地面水,湖泊、水库等淡水水体发生的有毒微囊藻水华直接危害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调查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一些地区水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质量浓度已超过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1μg/L )[3],个别地区夏季出厂水毒素含量超过使人慢性中毒阈值(011μg/L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饮用水来源于河滨水、池塘水及浅井水,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市县如浙江的海宁[12]、江苏的启东和海门[13]、广西的扶绥[14]等是原发性肝癌、大肠癌高发区,这些地区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 质量浓度最高可超过1μg/L.4 微囊藻毒素的分析监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要确保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就有必要对水体中毒素进行监测和危险评估,而高效、灵敏、经济的监测技术是普及毒性常规监测的关键,现在用于微囊藻分析监测方法主要有生物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化学监测法等.生物监测法是最直观、最经济的监测方法,提取毒素后直接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根据小鼠的死亡时间来确定毒性大小.此方法灵敏度低,只能监测到具有急性毒性效应的毒素浓度,而且实验结果与小鼠的品系有关,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目前一般较少采用.111第1期王朝晖等: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化学分析法包括气相色谱(G C )、薄层色谱(T LC )、高效液相色谱(HP LC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LC/MS )等,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为HP LC.目前HP LC 一般采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监测限一般为ng 级.HP LC 测定往往需要标准样品,而目前已发现微囊藻毒素60多种,大多数缺少标准样品,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微囊藻毒素的定性、定量监测,但对于常见的几种毒素都有标准毒素出售,因此,用HP LC 方法监测毒素含量是目前常规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生物化学分析微囊藻毒素主要有酶联免疫(E LIS A )技术和蛋白磷酸酶抑制监测(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 2tion Assay ,PPI A )技术.20世纪80年代开始,E LIS A 技术应用于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中,此后E LIS A 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Chu 等[18]首先提出了用E LIS A 方法监测微囊藻毒素的完整步骤,监测限度为012μg/L ,随后1995年Nagata 等[19]建立起一套完整的E LIS A 监测技术,其监测限为25ng/L.E LIS A 方法专一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而且目前已有毒素LR 的商品试剂盒出售,灵敏度可达ng/L 级水平,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方法.但E LIS A 法只能监测某一特定毒素,对某些毒素的交叉反应低,不能监测所有的毒素,而且试剂盒(Microcystin test kit )目前费用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常规监测中的运用.PPI A 技术主要根据微囊藻毒素能抑制蛋白磷酸酶I 和2A 的活性,从而通过酶活性的受抑制程度来监测毒素含量,该技术监测限度可达pg 级[20],而我国一些科研机构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工作[21,22].这种监测技术灵敏度高,但监测的是毒素总量,而且蓝藻本身具有的内源蛋白磷酸酶活性有可能使监测结果偏低.由于特殊的多肽合成酶基因mcy B 仅存在于产毒的微囊藻藻株中,因此可通过对该基因的PCR 扩增、检测来判断产毒株和非产毒株微囊藻[23].微囊藻产毒特征的PCR 监测法仅局限于产毒株和非产毒株的判断,不能定性、定量监测毒素含量,此外DNA 样品的制备过程复杂,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运用.此方法一般可应用于有毒微囊藻分布规律研究及有毒水华的预测预警.5 微囊藻毒素的控制要减少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必需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深水井中几乎未检出微囊藻毒素,以深水井为饮用水源的人群肝癌的发病率也明显低于饮用河滨水、池塘水和浅井水人群[13],因此解决了农村饮用水源问题,就能有效地控制地域性肝癌的发病率.此外,饮用水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与其在源水含量正相关,要控制城市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应当控制源水中毒素的污染,也就是说防止水体有毒蓝藻水华的发生.蓝绿藻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必然结果,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则是控制蓝绿藻水华最根本且有效的措施.要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首先要控制营养盐的输入,降低水体营养水平,从而限制藻类特别是蓝绿藻的生长,达到控制水华和微囊藻毒素含量的目的.由于淡水水体大多为磷限制性水体,但随着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富磷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藻类生长不再受到水体中磷含量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微囊藻极易占据优势,形成有毒微囊藻水华,并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应提倡使用含磷量少或不含磷的洗涤剂,控制磷的输入,从而防止有毒蓝藻水华的发生.蓝藻水华还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控制和治理.机械的物理除藻方法费用比较大,技术成分较高,一般较少采用;化学方法使用杀藻剂除藻,比较快速高效,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景观,但藻细胞死亡后仍向水体释放毒素,毒素并未清除出水体,此外,杀藻剂是重金属盐等化学物质,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而利用黏土[24]及经水降解的水稻草、大麦秸[25]等天然无毒物质对微囊藻水华有较好的治理作用.生物手段主要是利用水生高等植物对营养物质的竞争[26]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克制作用[27]、食草性鱼类的牧食[16]、光合细菌对微环境的修复[28]等来抑制蓝藻的生长,从而控制蓝藻水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研究,在武汉东湖放养鲢、鳙等食草性鱼类,并种植水生高等植物,成功地控制了东湖的富营养化,使其14年未再爆发微囊藻水华[29].利用有益微生物群落修复和重建水体微生态平衡是富营养化治理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有关技术应用于城市景观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上,证实能有效地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浓度和叶绿素a 含量,并且其恢复过程具有不可逆性[28].因此,微生物技术在大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面的应用具有广211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阔的前景.对于饮用源水中的微囊藻及其毒素也需寻求经济、快速、高效的水处理方法进行去除.由于微囊藻毒素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普通的加热煮沸不能消除和减轻毒性.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及水过滤系统等物理处理手段对毒性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而利用臭氧、氯气、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等化学氧化剂能有效去除毒素[30],但真正经济有效的去除手段和水处理工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 LAWT ON L A ,C ODD G A.Cyanobacteria (blue -green algae )toxi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UK and Europeanwaters[J ].J Inst Water Environ Manage ,1991,5:461-465.[2] 孟玉珍,张 丁,王兴国等.郑州市水源水藻类和藻类毒素污染调查[J ].卫生研究,1999,28(2):100-101.[3] 董传辉,俞顺章,陈 刚等.某湖周围水厂源水及出厂水微囊藻毒素调查[J ].卫生研究,1998,27(2):100-102.[4] 董传辉,俞顺章,陈 刚等.江苏几个地区与某湖周围水厂不同类型水微囊藻毒素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1998,15(3):111-113.[5] 乔明彦,何振荣,沈 智等.达赉湖鱼腥藻水华对羊的毒害作用及毒素分离[J ].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8(1):19-20.[6] DUY T N ,LAM P K S ,SH AW G R ,et al.T oxi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reshwater cyanobacteria (blue -greenalgae )toxic in water[J ].Rev Environ C ontam T oxicon ,2000,163:113-186.[7] TS U J I K,W AT ANUKIT T ,K ONDO F ,et al.S tability of microcystins from cyanobacteria -II.E ffect of UV light ondecomposition and is omerization[J ].T oxicon ,1995,33:1619-1631.[8] 李效宇,宋立荣,刘永定.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检测和毒理学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1999,23(5):517-523.[9] C ODD G A.Cyanobacterial toxins ,the percep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the prioritisation of eutrophication control[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0,16:51-60.[10] AZE VE DO S M F O ,C ARMICH AE L W W ,JOCHI MSE N E M ,et al.Human intoxication by microcystins duringrenal dialysis treatment in Caruaru Brazil[J ].T oxicology ,2002,181-182:441-446.[11] 俞顺章,赵 宁,资小林等.饮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2):96-99.[12] 周 伦,鱼 达,余 海等.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24-226.[13] 陈 刚,俞顺章,卫国荣等.肝癌高发区不同饮用水类型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1):6-9.[14] 张明东,俞顺章,梁任详等.广西扶绥县原发性肝癌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3,14(1):14-17.[15] PE NA LOZ A R.T oxicity of a s oluble peptide from Microcystin sp.to zooplankton and fish [J ].Freshwater Biol ,1990,24:233-240.[16] 陈少莲,刘肖芳,胡传林等.论鲢、鳙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J ].水生生物学报,1990,14(1):49-58.[17] 刘丽萍.滇池水华特征及成因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36-37.[18] CH U F S ,H UANG X ,WEI R D.Enzyme -linked immunos orbent assay for microcystins in blue -green algalblooms[J ].J Ass o Anal Chem ,1990,73:451-456.[19] NAG AT A S ,S OUT OME H ,Y OSHI DA F ,et al.N ovel m 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icrocystin and their protec 2tive activity for hepatotoxicity[J ].Nat T oxins ,1995,3(2):78-86.311第1期王朝晖等: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20] H ONK ANE N R E ,C AP LAN F R.Development of a protein phosphatases -based assay for detection of phosphataseinhibitors in crude whole cell/animal extracts[J ].T oxicon ,1996,34(2):307-308.[21] 徐立红,陈家平,许建明等.微囊藻毒素对蛋白磷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1999,19(5):536-539.[22] X U L H ,LAM R K S ,CHE N J e of 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tion assay to detect microcystins in D onghuLake and a fish pond in China[J ].Chem osphere ,2000,41:53-58.[23] NEI LAN B A ,DITT M ANN E ,BORNER T.N ornribos omal peptide synthesis and toxigenicity of cyanobacteria[J ].JBacteriol ,1999,181(13):4089-4097.[24] M ORRIS R J ,WI LLI AMS D E ,LUU H A ,et al.The ads orption of microcystin -LR by natural clay particles[J ].T oxicon ,2000,38:303-308.[25] 万 宏,张 昀.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485-488.[26] 王国详,濮培民,张圣照等.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10-414.[27] 庄源益,赵 凡.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的克制作用[J ].环境科学进展,1995,3(6):44-49.[28] 于 明,周云龙.从浮游植物的变化看光合细菌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5):680-684.[29] 刘健康,谢 平.揭开武汉东湖水华消失之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312-316.[30] 穆丽娜,俞顺章.消除水中蓝绿藻肝毒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1):55-58.Adverse effects and control of microcystinsin surface w ater (A revie w)W ANG Zhao -hui 1, X U Zhong -neng 1, H U Ren 1, LI N Qiu -qi 1,H AN Bo -ping 1, ZH ANG Shi -fang 2(1.Institue of Hyd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2,China ;2.Dept.of Water Quality ,Water Supply C ompany of G uangzhou ,G uangzhou 510160,China)[Abstract] Microcystin (MC )is a kind of hepatotoxic peptide produced by s ome species of cyanophyta (blue algae ),which distribute in w orldwide eutrophic water.MC has caused pois oning of animals and posed human healthy hazards as well.MC occurs widely in China ,where toxic blue -green algal blooms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intensively in lakes and reserv oirs.M oreover ,even the drinking -water res ources have been contaminated by MC in s ome places.The main techniques for MC assessment are HP LC and E LIS A ,however ,no rapid and economic methods have been used in general m onitoring yet.The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y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m prove drinking water quality.Whereas ,prevention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restoration of eutrophic water are the m ost efficient and basic ways and als o urgent tasks for us to eliminate MC in drinking water res ources.[K ey w ords] microcystin ; surface water ; hepatotoxin ; m onitoring techniques ; control method[责任编辑:黄建军]411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自来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防控

自来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防控

自来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防控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而对于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近年来,微囊藻毒素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自来水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对健康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来源微囊藻毒素是由蓝藻中的微囊藻所产生的一类毒素,其主要来源包括湖泊、江河等自然水源。

蓝藻是一种水生植物,其生长速度极快,特别适合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水域中繁殖。

当水中富含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时,就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进而产生微囊藻毒素。

二、微囊藻毒素对健康的危害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长期饮用含有微囊藻毒素的自来水可能引发急性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更为严重的是,微囊藻毒素还可能引发慢性中毒,长期摄入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甚至致癌。

三、微囊藻毒素污染的防控措施针对微囊藻毒素污染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控:1. 源头治理:加强对湖泊、江河等水源的保护,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蓝藻的生长。

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发现水体中微囊藻的繁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2. 提高自来水处理技术:在自来水处理过程中引入先进的藻类去除技术,如混凝剂絮凝、植物活性炭吸附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

3. 强化水厂监管:加强对自来水厂的监督检查,确保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加大投入,提高自来水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确保水质达到标准要求。

4. 增强公众意识:增加对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和了解。

推广健康饮水知识,引导人们选择安全的水源,尤其是在自来水受到污染的地区,使用安全的过滤设备或者选择其他水源进行饮水。

综上所述,微囊藻毒素污染是自来水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应引起广泛的关注。

只有通过源头治理、提高自来水处理技术、加强水厂监管以及增强公众意识,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微囊藻毒素的污染,保障人民饮水安全。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概述: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由淡水藻类产生的有毒化合物。

当水体中存在大量微囊藻毒素时,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分析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防控方法。

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和分布:微囊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等产生,这些藻类通常在温暖、浅水和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繁殖迅速。

全球范围内,微囊藻毒素的存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问题。

其分布主要受到气候、水体营养状况以及水体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

2. 微囊藻毒素对水体的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存在对水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首先,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会使水体呈现绿色或蓝绿色,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这会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交换,从而导致水体富氧层下降,死亡生物的腐烂进一步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其次,微囊藻毒素对水体中的底栖生物和浮游植物具有毒性。

微囊藻毒素进入食物链后,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中毒效应,甚至引起生物大量死亡。

这对水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对水体中游泳和饮水等人类活动构成潜在威胁。

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存在时,人们接触受污染的水体可能会引发皮肤过敏、呼吸道感染和肝毒作用等健康问题。

3. 微囊藻毒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存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可能导致大量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稳定性。

这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还直接影响渔业和周边社区的生计。

此外,微囊藻毒素还可能影响湖泊和河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某些物种对微囊藻毒素更为敏感,而其他物种可能对其相对具有抗性。

这可能导致物种结构的改变,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4. 防控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为了减轻微囊藻毒素对水体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是防控微囊藻毒素的关键所在。

通过减少污水排放、限制化肥使用以及控制水体流动性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抑制微囊藻的生长。

精养池塘微囊藻的危害及控制

精养池塘微囊藻的危害及控制
时 ,其 繁殖速 度最 快 ,生物 量 可达 到最大 。
12 暴 发 原 因 .
年发生过微囊藻危害的池塘更应做到这一点。
32合理放 养 .
以饲养吃食性鱼类为主的高产塘要加大滤食性鱼类 鲢、 鳙鱼种的放养比例 , 使其放养比例达到 2 % 一 0 5 3% ( 鲢鱼种 占9 %, 5 平均规格 10 , 鳙鱼种 占5 ) 待 0 尾; g % , 清塘药物毒性消失后立即放养 , 通过鲢鳙滤食作用控制 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群和数量 ;同时搭配 3 %的鲫鱼种 ( 规格 3 ~ 0 ) 0 5 ,清除残饵 、搅动底泥 ,避免残饵污染 g
很难准确。 实际上鱼在生病后往往停食 , 内服的方法很难 奏效 , 只能通过外用泼洒杀菌药的方法杀灭水体中的病菌 避免感染健康鱼, 挽救一些病情较轻的鱼, 对于病情较重 的个体是很难治愈的, 并且, 即便能够治愈 , 也耗费了药 品和人工, 影响了鱼的生长和繁殖, 在经济上已造成了损
失。 因此 , 防重于治 的观点一 定要树 立。 有些 养殖户往 往
开哥渔业 0 年 2 第 9期 2 6 第 3卷 0
S adn i e e 20, ( hnog Fs r s 062 9 h i 3)
精养池 塘微囊藻 的危害及控制
于 世涛
随着吃食性 鱼类放养密度的加大和投饵量的增加, 养殖水体 自身污染 日趋严重 , 夏秋高温季节微囊藻危害 频发 , 防治不当的池塘由微囊藻引起的死鱼现象时有发
水体 。
3 3适 时适 量施肥 .
1 . 水质老化 精养高产塘到养殖 中、后期,随着投饵 .1 2 量增加,鱼类排泄物和残饵增多 , 水体中有机物大量积
累,耗氧因子增加,造成水体 中溶氧量下降 ,水体物质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进展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进展

Advance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进展, 2018, 8(3), 91-102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aachttps:///10.12677/aac.2018.83012The Harmful Effects of Microcystins and the Analytical MethodsLi Zhong, Wenqi Xu, Jingwen Hu, Dahai Zhang*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Chemistry Theory and Technolog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Qingdao ShandongReceived: Jul. 6th, 2018; accepted: Jul. 26th, 2018; published: Aug. 2nd, 2018AbstractThe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the Microcystis blooms are called microcystins and pose a great threat to the ecosystem.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cause a large amou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s to be discharged into freshwater bodies and leading to the outbreak of wa-ter bloom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n the generation, ecotoxicology and re-moval methods of microcystins at home and abroad, especially focusing on analysis method and proposes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pective.KeywordsMicrocystins, Research Status, Ecotoxicity, Removal Method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分析方法进展钟力,徐文琦,胡静文,张大海*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收稿日期:2018年7月6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26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日摘要微囊藻水华可产生微囊藻毒素,严重威胁生态系统。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分析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日益加剧,蓝藻水华爆发带来的微囊藻毒素污染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是由蓝藻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肝毒素,其分子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以痕量形式稳定存在于各类富营养化的天然水体中。

有资料表明,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可能是除黄曲霉毒素以外导致肝癌的另一个重要诱因,随着世界各国对微囊藻毒素的重视,中国也在相关水质标准中新增了微囊藻毒素这一指标,如今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与控制已变得非常重要。

一、微囊藻毒素的简介1.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一般认为MCs 为细胞内毒素,在藻类死亡、细胞破裂后从细胞内释放到环境中。

但是,已有研究发现,藻类在死亡之前也会向水体中分泌毒素。

关于MCs 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由遗传学因素主导;另一种认为是环境因素主导。

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微囊藻毒素是由水体中蓝绿藻如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鱼腥藻(Anabaena spp.)、颤藻(Oscillatoriaruescens)等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化合物,其可表示为环(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

其中,Adda(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MCs 生物活性表达所必需的;X、Z为两个可变的氨基酸残基,这两个可变的L-氨基酸的更替及其它氨基酸的去甲基化,衍生出众多的毒素类型,至今已发现MCs有60多种变体。

在众多变体中存在最普遍、含量较多、毒性较大、研究详细的是MC-RR、MC-LR,R、L分别代表精氨酸、亮氨酸。

3. 微囊藻毒素的性质MCs的性质稳定,在水中为中性或带负电荷的分子集团,可溶于水(溶解度>1g/L),在水中的自然降解过程缓慢,仅有少量能被水体微粒吸附沉淀。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贺 燕1,黄先智2,丁晓雯1,*(1.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6;2.西南大学科技处,重庆 400716)摘 要:近年来,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大量繁殖及相关藻毒素污染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报道。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 )是由微囊藻属、鱼腥藻属等藻类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强,可通过饮用水、水产品和农作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具有毒性效应,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对MCs 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对防治MCs 对人体健康危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毒性效应;毒性作用机理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icrocystinsHE Yan 1, HUANG Xianzhi 2, DING Xiaowen 1,*(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xcessive reproduction of harmful algae caused by the eutrophication of freshwater and the consequent algal toxin contamination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worldwide. Microcystins (MCs), toxic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algae such as Microcystis and Anabaena ,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have stable structure and high toxicity. MCs can enter the human body through drinking water, aquatic products and crops, and have toxic effects on the liver, kidney,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nervous system,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n this paper, the 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C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We believe that this review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MCs from causing any harm to human health.Keywords: microcystins; toxic effects; toxicological mechanism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0408-078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20)05-0290-09引文格式:贺燕, 黄先智, 丁晓雯. 微囊藻毒素毒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 41(5): 290-298.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0408-078. HE Yan, HUANG Xianzhi, DING Xiaowen.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icrocystins[J]. Food Science, 2020, 41(5): 290-29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0408-078. 收稿日期:2019-04-08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8)第一作者简介:贺燕(1994—)(ORCID: 0000-0001-6759-957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功能食品。

农田土壤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农田土壤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S c h o o l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J i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Gu a n g z h o u 5 1 0 6 3 2 ,Ch i n a ;2 . De p a r t me n t o f Ec o l o g y ,J i n a n
( 1 .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a t e r / S o i l T o x i c P o l l u t a n t s C o n t r o l a n d B i o r e me d i a t i o n o f G u ng a d o n g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中国环境科学
2 0 1 5 。 3 5 ( 7 ) :2 1 2 9 - 2 1 3 6
C h i n a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农 田土 壤 中微 囊 藻毒 素 污 染 特 征 及 风 险评 价
詹 晓静 , 向 垒 ' _ , 李彦 文 ' 2 聿 , 莫测 辉 , 邓哲 深 , 黄缤 慧 , 温宏 飞 , 蔡全 英 , 赵海 明 1 , 2 ( 1 . 暨南大学环境
Ya n. we n , 。

MO C e - h u i , D E NG Z h e . s h e n , H UA NG B i n . h u i , WE N Ho n g . f e i , C AI Qu a t r . y i n g , Z HAO Ha i . mi n g ,
学 院, 广东省高校水土环境毒害性污染物防治与生物修复重 点实验 室, 广东 广 卅 I 5 1 0 6 3 2 ; 2 . 暨南 大学 生态学系, 广 东 广州 5 1 0 6 3 2 )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和毒效应及其检测方法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和毒效应及其检测方法

简称 A d ; d a6位上是 G u l 一异谷氨酸 ; 7位上是 M h … da N 甲基脱氢 丙氨酸或 D a 脱 氢丙氨酸。其 中 A d h一 da是~秽
特殊 的含 2 0个碳原子 的氨基 酸 , 是微囊 藻毒素牛 硅 陆
到同种微囊藻毒素 的毒性会 有很大的差异。
2 微 囊 藻 毒 素 的 产 生 机 制
成多种 M c的异构体, 其中3 种主要微囊藻毒素异构体为
藻水华 是最 常见 的淡水 水华 , 它们大多 数是有 毒 的。而 M L 、 C— R MC—R MC—Y 。L R Y分别 代表亮 氨酸 、 R、 R 、、 微囊藻毒素是 一种 在蓝 藻水华 污染 中出现频率最 高 , 产 精氨酸和酪 氨酸 。世 界上 含 量较 多 , 布较 为广泛 的是 分
21 第2 0 0年 2卷 第 5期
2 1 V 12 . 0 0, o . 2 No 5
上 海 预 防 医学 杂志
S a g a o r ̄ o rv nieMe iie h n h i un J fPe e t dcn v
文 章 编 号 :04— 2 1 2 1 )5—06 0 10 9 3 (0 0 0 23— 4
近年来 , 国各类 水体都 存在不 同程度 的富营养 化 我
问题 , 湖泊水库 表现 得尤 为明显。据 19 9 9年对 全 国 10 3 余个湖泊的调查 资料显 示 , 高营 养化湖 泊 占调查 总数 的 4 .% , 35 中营养化湖泊 占调查 总数 的 4 。 % ; 50 在我 国东南
明, 由于微生物作用, 溶液中
在水华 蓝藻产生的毒素 中 , 以铜绿微 囊藻 、 鱼腥 藻和 降解。张维吴等㈦的 颤藻等所产生 的微 囊藻毒 素最为普 遍。微囊藻 毒素 ( i m.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王朝晖;许忠能;胡韧;林秋奇;韩博平;章诗芳【期刊名称】《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年(卷),期】2004(025)001【摘要】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一类环状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淡水水体分布广泛,许多大型水体和供水水库都已发生微囊藻水华,一些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酶联免疫法(ELISA),但目前仍缺乏一种快速、经济的常规检测方法.要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去除手段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控制手段.【总页数】5页(P110-114)【作者】王朝晖;许忠能;胡韧;林秋奇;韩博平;章诗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水质部,广东,广州,510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相关文献】1.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法快速测定地表水和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 [J], 陈金花2.海河流域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J], 张俊; 孟宪智; 张世禄; 王乙震; 贺君钰3.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LR的方法优化 [J], 刘畅4.UPLC-MS/MS测定地表水中总微囊藻毒素的快速前处理方法探究 [J], 陈婧;支红峰;胡中豪;杨璐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法同时测定地表水中7种微囊藻毒素 [J], 沈斐;许燕娟;姜晟;赵斌;石浚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防治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防治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防治
樊有赋;詹寿发;甘金莲;彭琴;陈晔;王萍兰;伍仕林
【期刊名称】《生命的化学》
【年(卷),期】2008(28)1
【摘要】本文对微囊藻毒素的化学结构及其危害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微囊藻的综合防治对策。

【总页数】3页(P101-103)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危害;综合防治
【作者】樊有赋;詹寿发;甘金莲;彭琴;陈晔;王萍兰;伍仕林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2;X52
【相关文献】
1.微囊藻毒素标准品及微囊藻毒素ELISA检测试剂盒 [J],
2.量子点CdSe/CdS-微囊藻毒素-LR抗体生物共轭体测定环境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LR [J], 孟元华;周晓盼;陶冠红
3.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与藻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的关系研究 [J], 蔡金傍;李文奇;逄勇;杨旭光
4.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r检测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 [J], 李晨;马颖;李洪鑫;傅玉
5.微囊藻毒素的LC-MS/MS测定 LC-MS/MS测定鲫鱼中的5种微囊藻毒素[J], 刘飞;王勇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3-06-26[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3C32902),广东省水利厅水资源保护重点项目[作者简介] 王朝晖(1968-),女,副教授,副教授,研究方向:污染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王朝晖1, 许忠能1, 胡 韧1, 林秋奇1,韩博平1, 章诗芳2(1.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2.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水质部,广东广州510160)[摘 要]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 )是一类环状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淡水水体分布广泛,许多大型水体和供水水库都已发生微囊藻水华,一些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HP LC )和酶联免疫法(E LIS A ),但目前仍缺乏一种快速、经济的常规检测方法.要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去除手段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控制手段.[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地表水; 肝毒素; 监测技术; 控制方法[中图分类号] X 17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965(2004)01-0110-06 我国城市饮水的主要来源为河流、湖泊(含水库)等地面水体.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程度加剧.其结果导致一些小型的耐污性蓝绿藻大量繁殖生长,水华时常发生.许多蓝藻能产生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 )为代表的毒素,危害人类健康[1].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饮用水源发生蓝藻水华并监测出微囊藻毒素[2~5].本文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危害、检测、控制方面的研究动态及其在我国地表水中的分布和危害,为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微囊藻毒素的来源及结构和性质微囊藻毒素(MC )是由蓝藻中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 )、鱼腥藻属(Anabaena )、颤藻属(Oscillatoria )及念珠藻属(Nostoc )的某些种类或品系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1].MC 是一类单环七肽物质,一般结构为环(D -丙氨酸-L -X -赤-β-甲基-D 异天冬氨酸-L -Y-Ad 2da -D -异谷氨酸-N -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 为一种特殊的氨基酸,结构为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4,6-二烯酸,X 、Y 为两种可变的L 氨基酸.由于X 、Y 两种L 氨基酸的不同以及天冬氨酸、脱氢丙氨酸的甲基化(去甲基化),可以构成不同的异构体,目前已从不同的微囊藻藻株中分离鉴定出60多种异构体,其中存在最普遍也是含量较多的是LR 、RR 、Y R ,其中L 、R 、Y 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由于环状结构和间隔双键,微囊藻毒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加热到300℃很长时间仍未能使之分解,而且尽管它们是多肽类物质,但普通的蛋白质水解酶对它们不起作用[6].微囊藻毒素在阳光下也较稳定,但在蓝藻色素存在的条件下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光降解速度加快[7]. 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25No.1 Feb.20042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和危害微囊藻毒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和肝巨噬细胞,诱导肝巨噬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 的产生,强烈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8],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肝中毒.微囊藻毒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由微囊藻毒素所引起的人类急性、慢性中毒事件时有报道.近30年来,约有10000人由于饮用或直接接触污染微囊藻毒素的水而造成急性中毒,其中100多人死亡[9].特别是在1996年,巴西的一个血液渗透中心,由于使用了被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而导致116位血液渗透病人出现急性肝中毒症状,其中53人死亡[10].由于饮用水源中毒素含量一般较低,人们较为普遍关注的是微囊藻毒素所引起的慢性中毒.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强的肝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可引起肝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如江苏海门、启东和广西绥远地区的原发性肝癌与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高本底含量密切相关[11~14].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健康,1998年国际卫生组织(WH O )出版的《饮用水卫生基准》制定了微囊藻毒素的饮用水标准,推荐源水中LR 的标准为1μg/L ,我国卫生部也在2001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推荐饮用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标准,与WH O 相同. 微囊藻对动物也具有一定毒性,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微囊藻毒素的水后,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等症状,甚至死亡.自从1878年Francis 首次报道了微囊藻毒素引起动物中毒死亡事件后,世界各地由微囊藻毒素引起鸟类、鱼类、家畜中毒事件频繁发生,我国内蒙古达赉湖由于鱼腥藻、微囊藻水华,每年都造成牛羊等家禽死亡[5].虽然有报道认为微囊藻水华能引起鱼类和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15],实验室研究也证实了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毒性,但也有研究表明,鲢鱼能被利用控制微囊藻水华,作为富营养化的一种生物防治手段[16].总体来说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如鱼类、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不大,在动物体内也无较强的生物积累作用,但能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和行为等.可能由于微囊藻毒素是一种细胞内毒素,微囊藻群体被水生动物滤食时,细胞未被完全破坏消化,水生动物取食首先从胶囊和附着在胶囊上的细菌获得营养,毒素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对水生动物的毒害较小.3 微囊藻毒素在我国地面水的分布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我国淡水水体水华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在我国大多数淡水水体发生的蓝藻水华的优势种类主要是微囊藻,其中80%是产毒种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型湖泊都发生了大规模微囊藻水华,90年代以后,水体污染程度加剧,水华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滇池的微囊藻水华常年不消退,水质腐败,毒素含量居高不下,使附近自来水厂被迫关闭[1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一些供水水库也常发生有毒的微囊藻水华.我国城市饮用水源多为河流、湖泊、水库等地面水,湖泊、水库等淡水水体发生的有毒微囊藻水华直接危害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调查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一些地区水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质量浓度已超过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1μg/L )[3],个别地区夏季出厂水毒素含量超过使人慢性中毒阈值(011μg/L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饮用水来源于河滨水、池塘水及浅井水,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市县如浙江的海宁[12]、江苏的启东和海门[13]、广西的扶绥[14]等是原发性肝癌、大肠癌高发区,这些地区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 质量浓度最高可超过1μg/L.4 微囊藻毒素的分析监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要确保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就有必要对水体中毒素进行监测和危险评估,而高效、灵敏、经济的监测技术是普及毒性常规监测的关键,现在用于微囊藻分析监测方法主要有生物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化学监测法等.生物监测法是最直观、最经济的监测方法,提取毒素后直接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根据小鼠的死亡时间来确定毒性大小.此方法灵敏度低,只能监测到具有急性毒性效应的毒素浓度,而且实验结果与小鼠的品系有关,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目前一般较少采用.111第1期王朝晖等: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化学分析法包括气相色谱(G C )、薄层色谱(T LC )、高效液相色谱(HP LC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LC/MS )等,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为HP LC.目前HP LC 一般采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监测限一般为ng 级.HP LC 测定往往需要标准样品,而目前已发现微囊藻毒素60多种,大多数缺少标准样品,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微囊藻毒素的定性、定量监测,但对于常见的几种毒素都有标准毒素出售,因此,用HP LC 方法监测毒素含量是目前常规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生物化学分析微囊藻毒素主要有酶联免疫(E LIS A )技术和蛋白磷酸酶抑制监测(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 2tion Assay ,PPI A )技术.20世纪80年代开始,E LIS A 技术应用于微囊藻毒素的监测中,此后E LIS A 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Chu 等[18]首先提出了用E LIS A 方法监测微囊藻毒素的完整步骤,监测限度为012μg/L ,随后1995年Nagata 等[19]建立起一套完整的E LIS A 监测技术,其监测限为25ng/L.E LIS A 方法专一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而且目前已有毒素LR 的商品试剂盒出售,灵敏度可达ng/L 级水平,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方法.但E LIS A 法只能监测某一特定毒素,对某些毒素的交叉反应低,不能监测所有的毒素,而且试剂盒(Microcystin test kit )目前费用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常规监测中的运用.PPI A 技术主要根据微囊藻毒素能抑制蛋白磷酸酶I 和2A 的活性,从而通过酶活性的受抑制程度来监测毒素含量,该技术监测限度可达pg 级[20],而我国一些科研机构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工作[21,22].这种监测技术灵敏度高,但监测的是毒素总量,而且蓝藻本身具有的内源蛋白磷酸酶活性有可能使监测结果偏低.由于特殊的多肽合成酶基因mcy B 仅存在于产毒的微囊藻藻株中,因此可通过对该基因的PCR 扩增、检测来判断产毒株和非产毒株微囊藻[23].微囊藻产毒特征的PCR 监测法仅局限于产毒株和非产毒株的判断,不能定性、定量监测毒素含量,此外DNA 样品的制备过程复杂,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运用.此方法一般可应用于有毒微囊藻分布规律研究及有毒水华的预测预警.5 微囊藻毒素的控制要减少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必需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深水井中几乎未检出微囊藻毒素,以深水井为饮用水源的人群肝癌的发病率也明显低于饮用河滨水、池塘水和浅井水人群[13],因此解决了农村饮用水源问题,就能有效地控制地域性肝癌的发病率.此外,饮用水出厂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与其在源水含量正相关,要控制城市自来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应当控制源水中毒素的污染,也就是说防止水体有毒蓝藻水华的发生.蓝绿藻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必然结果,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则是控制蓝绿藻水华最根本且有效的措施.要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首先要控制营养盐的输入,降低水体营养水平,从而限制藻类特别是蓝绿藻的生长,达到控制水华和微囊藻毒素含量的目的.由于淡水水体大多为磷限制性水体,但随着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富磷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藻类生长不再受到水体中磷含量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微囊藻极易占据优势,形成有毒微囊藻水华,并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应提倡使用含磷量少或不含磷的洗涤剂,控制磷的输入,从而防止有毒蓝藻水华的发生.蓝藻水华还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控制和治理.机械的物理除藻方法费用比较大,技术成分较高,一般较少采用;化学方法使用杀藻剂除藻,比较快速高效,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景观,但藻细胞死亡后仍向水体释放毒素,毒素并未清除出水体,此外,杀藻剂是重金属盐等化学物质,易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而利用黏土[24]及经水降解的水稻草、大麦秸[25]等天然无毒物质对微囊藻水华有较好的治理作用.生物手段主要是利用水生高等植物对营养物质的竞争[26]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克制作用[27]、食草性鱼类的牧食[16]、光合细菌对微环境的修复[28]等来抑制蓝藻的生长,从而控制蓝藻水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研究,在武汉东湖放养鲢、鳙等食草性鱼类,并种植水生高等植物,成功地控制了东湖的富营养化,使其14年未再爆发微囊藻水华[29].利用有益微生物群落修复和重建水体微生态平衡是富营养化治理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有关技术应用于城市景观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上,证实能有效地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浓度和叶绿素a 含量,并且其恢复过程具有不可逆性[28].因此,微生物技术在大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面的应用具有广211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阔的前景.对于饮用源水中的微囊藻及其毒素也需寻求经济、快速、高效的水处理方法进行去除.由于微囊藻毒素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普通的加热煮沸不能消除和减轻毒性.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及水过滤系统等物理处理手段对毒性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而利用臭氧、氯气、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等化学氧化剂能有效去除毒素[30],但真正经济有效的去除手段和水处理工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 LAWT ON L A ,C ODD G A.Cyanobacteria (blue -green algae )toxi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UK and Europeanwaters[J ].J Inst Water Environ Manage ,1991,5:461-465.[2] 孟玉珍,张 丁,王兴国等.郑州市水源水藻类和藻类毒素污染调查[J ].卫生研究,1999,28(2):100-101.[3] 董传辉,俞顺章,陈 刚等.某湖周围水厂源水及出厂水微囊藻毒素调查[J ].卫生研究,1998,27(2):100-102.[4] 董传辉,俞顺章,陈 刚等.江苏几个地区与某湖周围水厂不同类型水微囊藻毒素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1998,15(3):111-113.[5] 乔明彦,何振荣,沈 智等.达赉湖鱼腥藻水华对羊的毒害作用及毒素分离[J ].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8(1):19-20.[6] DUY T N ,LAM P K S ,SH AW G R ,et al.T oxi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reshwater cyanobacteria (blue -greenalgae )toxic in water[J ].Rev Environ C ontam T oxicon ,2000,163:113-186.[7] TS U J I K,W AT ANUKIT T ,K ONDO F ,et al.S tability of microcystins from cyanobacteria -II.E ffect of UV light ondecomposition and is omerization[J ].T oxicon ,1995,33:1619-1631.[8] 李效宇,宋立荣,刘永定.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检测和毒理学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1999,23(5):517-523.[9] C ODD G A.Cyanobacterial toxins ,the percep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the prioritisation of eutrophication control[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0,16:51-60.[10] AZE VE DO S M F O ,C ARMICH AE L W W ,JOCHI MSE N E M ,et al.Human intoxication by microcystins duringrenal dialysis treatment in Caruaru Brazil[J ].T oxicology ,2002,181-182:441-446.[11] 俞顺章,赵 宁,资小林等.饮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我国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2):96-99.[12] 周 伦,鱼 达,余 海等.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24-226.[13] 陈 刚,俞顺章,卫国荣等.肝癌高发区不同饮用水类型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1):6-9.[14] 张明东,俞顺章,梁任详等.广西扶绥县原发性肝癌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3,14(1):14-17.[15] PE NA LOZ A R.T oxicity of a s oluble peptide from Microcystin sp.to zooplankton and fish [J ].Freshwater Biol ,1990,24:233-240.[16] 陈少莲,刘肖芳,胡传林等.论鲢、鳙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J ].水生生物学报,1990,14(1):49-58.[17] 刘丽萍.滇池水华特征及成因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36-37.[18] CH U F S ,H UANG X ,WEI R D.Enzyme -linked immunos orbent assay for microcystins in blue -green algalblooms[J ].J Ass o Anal Chem ,1990,73:451-456.[19] NAG AT A S ,S OUT OME H ,Y OSHI DA F ,et al.N ovel m 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icrocystin and their protec 2tive activity for hepatotoxicity[J ].Nat T oxins ,1995,3(2):78-86.311第1期王朝晖等: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20] H ONK ANE N R E ,C AP LAN F R.Development of a protein phosphatases -based assay for detection of phosphataseinhibitors in crude whole cell/animal extracts[J ].T oxicon ,1996,34(2):307-308.[21] 徐立红,陈家平,许建明等.微囊藻毒素对蛋白磷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1999,19(5):536-539.[22] X U L H ,LAM R K S ,CHE N J e of 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tion assay to detect microcystins in D onghuLake and a fish pond in China[J ].Chem osphere ,2000,41:53-58.[23] NEI LAN B A ,DITT M ANN E ,BORNER T.N ornribos omal peptide synthesis and toxigenicity of cyanobacteria[J ].JBacteriol ,1999,181(13):4089-4097.[24] M ORRIS R J ,WI LLI AMS D E ,LUU H A ,et al.The ads orption of microcystin -LR by natural clay particles[J ].T oxicon ,2000,38:303-308.[25] 万 宏,张 昀.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485-488.[26] 王国详,濮培民,张圣照等.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10-414.[27] 庄源益,赵 凡.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的克制作用[J ].环境科学进展,1995,3(6):44-49.[28] 于 明,周云龙.从浮游植物的变化看光合细菌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作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5):680-684.[29] 刘健康,谢 平.揭开武汉东湖水华消失之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312-316.[30] 穆丽娜,俞顺章.消除水中蓝绿藻肝毒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1):55-58.Adverse effects and control of microcystinsin surface w ater (A revie w)W ANG Zhao -hui 1, X U Zhong -neng 1, H U Ren 1, LI N Qiu -qi 1,H AN Bo -ping 1, ZH ANG Shi -fang 2(1.Institue of Hyddrobiology ,Jinan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2,China ;2.Dept.of Water Quality ,Water Supply C ompany of G uangzhou ,G uangzhou 510160,China)[Abstract] Microcystin (MC )is a kind of hepatotoxic peptide produced by s ome species of cyanophyta (blue algae ),which distribute in w orldwide eutrophic water.MC has caused pois oning of animals and posed human healthy hazards as well.MC occurs widely in China ,where toxic blue -green algal blooms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intensively in lakes and reserv oirs.M oreover ,even the drinking -water res ources have been contaminated by MC in s ome places.The main techniques for MC assessment are HP LC and E LIS A ,however ,no rapid and economic methods have been used in general m onitoring yet.The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y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m prove drinking water quality.Whereas ,prevention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restoration of eutrophic water are the m ost efficient and basic ways and als o urgent tasks for us to eliminate MC in drinking water res ources.[K ey w ords] microcystin ; surface water ; hepatotoxin ; m onitoring techniques ; control method[责任编辑:黄建军]411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