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海洋101 陈家莹 101005

摘要:夜光藻是我国沿岸低盐海域浮游生物种群的主要组成者之一,由夜光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赤潮是中国沿岸的常发性赤潮,约占我国常发赤潮的50%。夜光藻在中国整个近海可以大量采到,而在河口附近水域的数量更多。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夜光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本文主要介绍夜光藻主要分布及形成的赤潮影响

关键词:夜光藻南海长江口赤潮

引言: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隶属甲藻门(Pyrrophy-ta),横裂甲藻纲,环沟藻目,夜光藻科。其个体大小范围为340~2200μm,具有营养繁殖和两性繁殖两种生活史。夜光藻赤潮在我国的许多近岸海域比较普遍,持续时间不等,有的一两天就消失,有的则可持续长达20多天。许多学者曾经对发生于我国沿海的夜光藻赤潮进行过相关的报道和分析。而夜光藻的繁殖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对于通过一般监测手段得到的环境变量的变化数据,我们需要从中提取关于赤潮的有用信息,探索赤潮发生规律。

一、夜光藻的形态特征

夜光藻藻体近于圆球形,游泳生活。细胞直径为150-2000μm。细胞壁透明,由两层胶状物质组成,表面有许多微孔。口腔位于细胞前端,上面有一条长的触手,触手基部有一条短小的鞭毛,靠近触手的齿状突出横沟退化的痕迹,纵沟在细胞的腹面中央。细胞背面有一杆状器,使细胞作前后游动。细胞内原生质淡红色,细胞核小球形,由中央原生质包围。细胞质内有大量液泡和发光颗粒。当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发出闪光。

二、夜光藻的繁殖特性

夜光藻的营养细胞均可进行二分裂和核分裂。二分裂进行时体内有很丰富的食物泡,分裂平均历时约6~7 h。1991-1992年对青岛湾夜光藻种群的生态调查中发现,在3月下旬,调查海区发现有较大数量的二分裂个体,随后夜光藻的种

群密度迅速增加,至4月达一年的最高峰。二分裂与夜光藻种群数量年变动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在数量峰值时二分裂比例最大,其变化趋势与种群数量一致,对于二分裂个体观察也发现二分裂最终总能形成新的营养细胞并生长发育。夜光藻种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核分裂个体,比例最高可达 5.3%。核分裂过程中细胞形态出现变化。首先触手消失,细胞外形呈圆球形,食物泡消失,核质仅靠细胞膜,有些隆起,然后核一分为二。夜光藻核分裂按2n (n<=10)方式进行。由核分裂而产生的单鞭毛配子相结合的机会很小,虽然结合子可以变化和发育,最终不能发育成正常的营养细胞而死亡。

三、我国沿海夜光藻赤潮概况

(一)、夜光藻赤潮在南海的时空分布:

根据表1统计,夜光藻赤潮的持续时间基本在7d之内,平均持续时间是310d。与南海全部类型赤潮事件平均持续时间(515d)相比,夜光藻赤潮的持续时间较短。根据已有研究,近10a南海全部类型赤潮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比前10a 的平均持续时间延长了1倍多。其原因之一是赤潮引发生物种发生更替所致。近10a主要由棕囊藻、锥形斯氏藻、中肋骨条藻引发赤潮,这些种类的赤潮大多持续时间都较长,而前10a,主要由夜光藻引发赤潮,夜光藻赤潮持续时间总是较短。夜光藻赤潮大部分发生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与南海全部赤潮事件大部分发生于该海域是一致的。南海赤潮多发生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和海域海水质量状况所造成的。南海夜光藻赤潮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10d,短于其它类别的赤潮。近10a南海赤潮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比前10a延长了1倍多,其原因之一就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种类发生了更替。绝大部分南海夜光藻赤潮发

生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海域海水质量状况所造成。(二)、长江口附近夜光藻分布

由表 1。夜光藻丰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冬秋季低而夏春季高的特征,特别是 2002 年春季夜光藻丰度极高,最高丰度达 48576.00 ind/m3。夜光藻出现率表现为 2002 年春夏季显著高于其它年份和季节。例如 2002 年春夏季出现率分别为96.30%和 88.46%,远远高于其它季节。从丛生指标看,夜光藻爆发时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别是 2002 年春季,丛生指标达到 19309.12。其次是1959 年夏季,为 163.24。一般而言,该种在秋冬季聚集强度值较低,呈现均匀分布的特征。

春季长江口夜光藻的最高丰度可以达到48576.00ind/m3,出现率为96.30%。该种在春季有明显的集群性,其它季节聚集强度指标值较低。盐度是影响夜光藻的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长江口夜光藻适温范围较窄。仅仅在 15—20℃之间有较高的数量。

在长江口,夜光藻往往生活在在长江径流和外海水形成的河口锋水域。因而是暖温性近海种。近年来在春季,长江口夜光藻数量明显增多,夜光藻数量的年间变化特征可能与长江口富营养化相关。夜光藻赤潮的爆发就是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的结果之一。

(三)、辽宁近海夜光藻分布

根据1989~1998年辽宁近海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区的夜光藻赤潮发生时浮游植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夜光藻密度呈正相关,在每次夜光藻赤潮发生前均有一个浮游植物的繁殖高峰,且以硅藻类中的丹麦细柱藻、海链藻、园筛藻、角毛藻、尖刺菱形藻、奇异菱形藻为主。1989年以来,

在辽宁近海观测到的有数据记录的赤潮10次,其中夜光藻赤潮6次

如下表:

三个夜光藻赤潮发生区域(石城岛海域、王家岛海域、辽东湾)和一个未发生赤潮区域,赤潮发生前后的夜光藻密度与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含量变化如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每次夜光藻密度的峰值前均有一个浮游植物和叶绿素同步的峰值,随着夜光藻密度的增大,浮游植物数量呈下降趋势,其后夜光藻密度也随之衰减。这是由于适宜的环境条件(无机氮和无机磷等)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为夜光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另一方面,浮游植物的骤增,消耗营养盐,使水体营养物质日渐贫乏,从而抑制了藻类的生长,使高密度繁殖的夜光藻因水体饵料缺乏,环境条件的恶化而衰败。

四、总结

夜光藻不是有毒甲藻,它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夜光藻暴发性增殖后大量累积死亡,在其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流行区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