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西欧北欧横帆战舰发展简明图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世纪以前:北欧海盗的维京长船活动遍及西欧北欧,他们在没有罗盘的情况下靠天文导航发现了格陵兰。

同时,他们的影响所及之处也出现了各种模仿其船体形成的本地船只,称为Cog,比长船短肥,主要用于通商。下图典型的Cog,可以看出是北欧长船短肥版艏艉加了船楼:

到14世纪,大部分Cog还继承了维京帆船单桅杆,一面主横帆的特点,但是舵已经有艉侧舵改为艉后舵,这种结构就此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几乎一切帆船。

另外,上图中一条条船壳,大约也可以看出它们相互做覆瓦状衔接,这就是北欧典型的搭接式船体,由船壳板条之间相互部分搭叠并固定而成。

并且,由于Cog船作为商船,运载量大,船体肥圆,干舷也较高,因此划桨逐渐弃去不用。这时的战舰仍然是从古希腊、甚至更早,腓尼基时期就一脉相传的划桨战舰,如下图:

这类船,船体细长,依靠人力短时间内可达到极高速度,因此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是地中海世界,也就是地理大发现出现前,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地区的标准战舰,搭配她的战法是接舷跳帮战和冲角撞击战。

自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地中海和欧洲,类似于Cog这样的肥圆而主要依靠风帆推进的船只,都不是战舰,都是商船,因为他们机动性太差,而且不好控制航进方向。

14世纪开始,作为商船的Cog越来越大,为了增加推力,也更好的控制航向方向,很自然的,就在艏艉楼上增设风帆,平衡帆力:

这个早期帆船虽然加上了首帆这一先进特征,但是还在使用舷侧舵、划桨。可见当时船只发展没有一定的明确主线,各种创新逐渐产生又被不同地区的人逐渐采纳,造成一种多元化的特色。

这个船艏楼下面的小锚是用来跳帮时勾住敌船用的。

这幅图体现了14世纪到15世纪之间,另外的两个重要变化,即虽然这个船体和上面的Cog 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却增加了地中海式的三角纵帆作为艉帆,同时主帆、前桅帆都出现了两层。

地中海式纵帆,在划桨战舰上作为航渡时节省人力的主帆,对于推动船体肥硕的Cog就力不从心了,于是被该做控制方向用的艉帆,也算是北欧横帆船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艉帆总是用于控制方向的纵帆,这一点就此也一直保持到风帆战舰时代结束。

15世纪的大型商船和战舰,可以算作典型的卡拉克船了。

上面最后一张图已经是卡拉克的雏形了,三根桅杆,前、主桅杆为横帆,后桅杆为辅助控制航向的纵帆。船体艏艉有明显是独立于船体的楼状结构(开始只有一层),使船体的舯腰部比较低陷。

一个不太显著的新特点,则是为了更好地迎风张开前桅杆帆,而设置的首斜桅。

后来卡拉克越造越大

主桅杆增加了一层帆,新增的首斜桁也挂帆。

艏艉楼加高了,甚至出现了挂纵帆的第四桅。

上面这些卡拉克船的帆上,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帆底部的加条,可以用于风力不足时增加推力,海况高时则收起。(这里需要注意到上一楼最后一张的雏形卡拉克船,她没有加

条,而是用了缩帆带,这是中世纪就有的缩小帆面积的方法,在14~16世纪逐渐被加条取代,17世纪又重出江湖,取代了加条,后来一直用到风帆战舰时代最后。后面会看到。)有些卡拉克达到十分夸张的地步:

∙举报 |

∙举报 |

15世纪典型的卡拉克船。

∙举报 |

取代卡拉克的就是所谓的盖伦船,自16世纪中后期取代了卡拉克,两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主要区别仅仅是艏部,就是盖伦的艏楼几乎整个取消了,变得很矮,只有一层,同时学习地中海的桨帆船增加了前申的鸟嘴。

艉楼下面露天伸出的小阳台也是此时盖伦船的主要特点。

可以看出,盖伦船的艉楼依然高耸,因为艉楼传统上是舰长、长官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舰上管理人员的住所,因此要降低其高度是很困难的。因为降低高度就使他们居住环境更加拥挤了。尽管如此,卡拉克战舰上那种多层、长而高的艉楼已经不见了,艉楼大大向尾部退缩了。但是与之相为补偿的是,尾部舷弧很大,尾部高高翘起,这是为了使尾部的甲板间距离更大,适于长官居住。因为舯部和艏部的甲板舰高度仅仅有1.6到1.8米,非常矮。

瓦萨号就是17世纪初期的一艘典型的盖伦式战舰了,对于17世纪初的战舰,有人认为她们依然是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战舰一样如假包换的“战列舰”了,因为战列舰上的多层炮门,比较低矮的艏艉楼等特点,都已经具备,但是由于此时战列线战术并没有普遍诞生,楼主觉得她们还是盖伦船。

而且17世纪早期的盖伦战舰的几个主要形态特征,也是和后世的战列舰不同的。

∙举报 |

1610年的皇储号,算是典型的17世纪盖伦战舰,可见,盖伦船虽然比卡拉克船更加细长了,但是艏部还是一个弧形,这使得艏部的炮门分布呈弧形,使大炮不能指向舷侧,这个特点在瓦萨号和1637年的海上主权号上也比较明显。这个特征显然不利于战列舰式的舷侧炮轰,发扬舷侧火力。这是因为此时还没有线式战术。盖伦船尽管比卡拉克细长,比战舰还是短肥一些,因此转向更加容易,因此当时的战术是后来荷兰人最善于使用的近程炮战和捉对厮杀,最后仍然以跳帮定胜负,但是已经有了炮战的关键先导环节。只不过战舰是接敌后先演放一舷的火炮,另一舷装填,然后迎风调戗,使用艏部两侧弧形布置的火炮,然后再使用另一舷的火炮对敌击发。同时之前使用的一舷趁此时机再装填,周而复始。

海上主权号,可见其两侧和艏部火力都很强,而且舯腰还有面向舰面的火炮,显然是为了打击跳帮本舰的敌人预备的,可见接舷战仍然是此时的重点决胜战术

到了瓦萨和海上主权号这种大型盖伦战舰,风帆战列舰已经基本上演化完毕了。这样,最初

是用于运送货物的短胖、风帆驱动的船体,因为适航性远远好于细长的桨帆船,正好能作为搭载大炮的稳定平台而使用,从15世纪就开始成为专用于战舰功能的桨帆船之外的另一种作战舰艇。而舷侧开炮眼这一发明,则使这种风帆驱动的战舰能够搭载远远多于桨帆船的火力,于是终于彻底取代桨帆船,而成为17、18世纪的主流海上力量。

可以说,从17世纪中早期的舷侧搭载1到多层火炮的大型盖伦战舰,到真正的战列舰,也就是17世纪后期那些逐渐采用线式战术的战舰,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仅仅是线式战术的运用,和越造越大的船体、越来越重的火炮。

但是在17世纪50~70年代,战列线战术正式形成并已教范方式固定下来的同时,战舰的形态恰好也发生了一个在西欧各国共通的变化,那就是艏部前申的鸟嘴由瓦萨和海上主权的平直低伸改为弧形上翘型,这种变化起自尼德兰联合省,由英伦发扬,最终在1780年代被保守的法国和西班牙学习并加以夸张改造。由于这种形态改变与战列线战术的普遍运用、战舰按照火炮门数、火炮甲板层数划分等级等标志战列舰正式形成的时间相互平行,因此楼主可以说,艏部呈弧形上翘的多层炮甲板战舰,一定是用于列成堂皇之阵,与敌军进行战列线对轰的真正“战列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