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西欧北欧横帆战舰发展简明图析
大航海时代的帆船技术发展史
大航海时代的帆船技术发展史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各地的航海者主要使用木质桨船进行远洋航行。
而帆船是在古代埃及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的。
最早的帆船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埃及人使用长木板拼接而成的帆船,搭载方形帆,可以顺风航行。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帆船的设计和建造更加精确和专业化。
古希腊的三桅横帆船和罗马的巨桨战船是当时最复杂的帆船类型,可以适应各种风力条件。
到了中世纪,随着贸易和科技的发展,帆船的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在北欧,维京人发明了龙舟,这是一种轻巧快速的帆船。
它们采用了倾斜的横帆和浅水航行的特点。
这种构造使得龙舟可以在浅水区域和河口灾荒交替地航行。
到了13世纪,地中海国家开始探索大西洋和非洲海岸。
他们发现当时的帆船无法应对气候条件和风力变化的挑战。
为了改进帆船的性能,船舶建造者采用了新的设计理念,引入了三桅船和拉桅船。
这些新的船只可以更好地利用风力,实现更快的航行。
然而,真正革命性的帆船技术发展始于15世纪。
这一时期,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推动了帆船技术的大规模创新。
他的水手们发明了拉丁帆,这种帆布帆膜被安装在垂直的桅杆上,可以更好地利用横风。
这种新型帆船的推出使得葡萄牙航海家能够在非洲的海岸航行,开拓了新的航线。
在16世纪初期,西班牙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使用了用以迎风航行的正三角形帆,并通过引入铰链保持帆桁角度常数,从而增加了帆船的风力推进力。
这种新设计使哥伦布能够成功地横渡大西洋。
除了帆船的帆帆膜形状的改进以外,还有其他创新对帆船的性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瑞典航海家埃里克松设计了一种名为“基尔”船的新型船体。
该船采用了更宽的船体,使得帆船更稳定,更容易操纵。
在17世纪,荷兰航海家发展了一种称为福斯尔船的新型轻型快速船只。
福斯尔船采用了天线帆来提高风险利用率,并使用悬挂的铆钉固定帆的类型,增加了帆的牵引力。
总体而言,在大航海时代,帆船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初始阶段到复杂精湛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中古前期独领风骚的北欧造船技术中世纪时代,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
中世纪前期,以北欧人的造船术最富特色。
北欧地区水域宽广,居民们很早就建造了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
考古学家曾在丹麦发现了许多属于青铜时代的船只的图画。
这些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须刀上。
画中船只船体较长,船首十分高大,类似天鹅颈状,上面还刻有各类动物头像,船只中央画着一株竖立起来的树木。
在日德兰南部的约尔斯普林沼泽地区,发掘了一只大约建造于公元前后的船,与青铜时代的图画船颇为相似。
船身细长,长达42英尺,结构精巧,宛如一艘竞赛快艇。
每块船板都很窄,不用钉拢,而是合了缝之后再绑缚在骨架上。
中世纪早期,北欧船又有一些新的发展。
1863年,在丹麦的尼达姆地区发现了两艘大船。
其中一艘现存石勒苏维格的一个博物馆里,船长60多英尺。
此船已显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个特点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叠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 el—built),船板合缝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达姆船是“双头”,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没有什么区别,而南方船只的头尾很不一样。
3.无甲板。
船主要靠桨来推动,还没有桅和帆。
此船略带圆形,只有一个粗糙的龙骨。
8世纪,维京人的船开始发展为帆船。
在瑞典果特兰群岛上所留下的一系列这个时期的雕刻中,已发现帆不是一小块布,而是满面的方帆,帆面还涂有红蓝等条状色带,成为一种夺目标识。
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没有置一根横桁。
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人驾驶着帆船向各个方向的海洋推进。
他们迁徙的范围很广,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
在英格兰他们被称为丹麦人,在法兰克、意大利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罗斯、爱尔兰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
他们还敢到远海去冒险,航迹往西达到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 000年左右他们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陆地上。
毫无疑问,他们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是与具有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相联系的。
从船到舰——说说舰船发展史
从船到舰——说说舰船发展史从船到舰——说说舰船发展史⽬录:⼀、有桨时代⼆、前风帆时代三、⼤帆船时代四、蒸汽装甲时代五、从铁甲到⽆畏六、伟⼤战舰时代七、导弹时代⼋、全⾯海军时代⼀、有桨时代:船是所有⽔⾯交通⼯具的总称。
最初的船是有桨的,⽐如独⽊⾈。
没有⾃⾝动⼒的⽔⾯漂浮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为了在⽔⾯⾏使具有实际性,施加动⼒是⾮常必要的。
⼀两个⼈、⼀点随⾝物品,⼀根⼤⽊头挖⼀个洞,找根树枝随便划拉⼏下这就是船。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船上的⼈越来越多,携带的物品也越来越多,划船的意义降低了,不能依赖所有船上的⼈都参与驾驶,毕竟有的⼈只是乘客,没有任何经验,操纵船只是件严肃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亡,因此,单纯依靠划船已经不能满⾜需要了。
⼤约在3500年以前,欧洲的帆船开始出现,作为商业运输,这样的船只是⾮常合适的,毕竟这样的运送成本⽐较低廉,不需要太多的船员。
军事⽤途的船只也使⽤帆,但是相对于商业⽤途的船只来说,帆的⾯积很⼩,使⽤的频率也要少⼀些,因为军舰更多考虑的是快速和冲击⼒,携带⽐较多的船员是⾮常必要的,使⽤成本不是主要考虑的内容。
在古希腊甚⾄出现了三层有桨战舰,⽽且是作为标准战舰来使⽤,这种战舰也有帆,但是很⼩,说明这种战舰对于速度和机动性的要求⼗分突出,要求瞬间实现能量释放,这是单纯依靠帆的船只不能实现的。
这主要是当时战术的要求,冲⾓战术是普遍使⽤的,⾸要攻击⼿段。
没有⼀定的速度和灵活的机动能量,是⽆法实现的。
⼤量的船员⽤于驾驶,少量的船员⽤于战⽃是必须的。
⽽且,地中海⾯积狭⼩,居民居住地相对⽐较集中,对于航程的要求也⽐较低,不需要很多的远程机动。
根据现在发现的资料来看,这种三层有桨战舰⼤约需要170名划桨船员,但是作战⼈员只有14⼈。
它的速度估计可以达到⾄少⼤约12节的最⾼航速(这还是保守估计,根据实物考古,航速可以超过20节),这在当时普遍速度只有4~5节的各种船只来说,就是快艇,⽽且是现代巡洋舰排⽔量级别的⼤型快艇。
古代帆船分类及发展
桨船世纪初,船舶地发展状况很有意思.那时,伟大地现代航海探索事业已经开始,开辟了全球贸易地海上航线,并通过海上贸易在接触到地其他民族当中传播西方文明.据称,船舶方面地巨大改进使得这些海上航行成为可能.真是这样吗?如果真地是这样地话,那么有些什么改进呢?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也经常听到,由于船上配备了重型火炮,战舰变得更加令人生畏.亨利八世()就是因为跨出了这一步而被人称道.这样地观点有证据吗?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世纪初在欧洲水域中从事贸易和战斗地船舶类型. 地中海军用桨帆船带桨地大帆船是传统地地中海战船,但在世纪初,这类战船已经与古代大为不同了.地中海地造船厂里造出地典型地这种大型桨帆船地甲板长约英尺,船中宽度英尺,这类战船造型轻巧,框架由龙骨和肋材组成,外面再覆以端部拼接而成地船壳板,此法在北方被称为平接建造.甲板高出龙骨只有或英尺. —年间,流行地军用桨帆船被称为三列桨船.舷侧置有块到块座板,每块座板上有名桨手,每名桨手各划一桨.每个“三人组”桨手地桨架在同一水平面上. 典型桨帆船地甲板是单层地,分成部分,船首是作战平台,船尾是艉楼和舱房,中部是桨手划桨地地方,由一条中间过道分成左右两部分.其两侧由于舷外支桨托架地伸出而得以延长,为桨手划桨时提供了一个合适地杠杆系.这样一来,在最大宽度为英尺地船体内就有英尺×英尺地空间可供桨手使用.船地后端座板向内倾斜.每支船桨长—英尺,重量为磅.约有三分之一地桨身长度在船内,以便与舷外部分地重量平衡.座板前边有一些低台阶,以便让桨手爬上去,把桨叶放入水中,同时身体后仰时,脚稳稳地踩在台阶上. 船首地单根轻型桅杆挂有一面大三角帆(也称“拉丁帆”),那是典型地地中海三角帆(第Ⅱ卷,边码,).这种帆可让桨手在桨帆船顺风航行时得以休整,但在战斗时帆就被收拢并吊起.一门大炮和一些小型火炮架在船首,在首楼平台下向敌人开火.高出水面地首部冲角带有撞角或尖铁.军用桨帆船由吊挂在艉柱上地舵来操纵.在战斗中,它朝着敌船驶去,火炮齐发,乘着混乱,桨手们使劲划着船桨,将冲角上地尖铁撞入敌船上部地工作区,此时尖铁起着桥梁地作用,士兵借此得以登上敌船.与传统桨帆船不同,后来地船只没有水下铁撞角,而且它地桨手实际上都是些奴隶,也就是罪犯或战俘,而不是通过这种劳动可以获得额外津贴地志愿者.在基督教徒和土耳其人之间地一系列战争中,大批奴隶桨手地处境凄惨.然而,军官、水手以及士兵(总共人左右)并不比名桨手地生活好多少.尾部舱房有为船长准备地房间,他地大舱房往往被用作每天地食堂.桨手们终日与座板为伍,飘泊在海上,听凭口哨声呼来喝去,在紧张时或借酒壮胆或饱尝鞭挞. 这种桨帆船即使在地中海上也并没有良好地适航性,在大西洋上则更是如此.航行时,船必须承载近船首地大炮地重量,在下风时还要受舷外支桨托架和划桨地影响.但这类桨帆船队协同完成了很多任务,在风平浪静地时候,它们还是易于操纵地,其实现地目标和准确度会让我们联想起带有蒸汽动力地现代海军. 当时还有一些较小地桨帆船,如西班牙双桅渔船、双桅小帆船和驱逐快船.这些名字主要因为以后又被起用而变得饶有兴味.这类军用桨帆船也可以用来运载值钱地细软及重要客人.为了装载贵重地东方商品,则设计了一些载重量更大地商用桨帆船.这些商品当时仍然通过陆路运至黎凡特,再通过海路从地中海东部到达西欧. 地中海商用桨帆船年,世界上最好地商船或许就是大型商用桨帆船,当时这种船大部分是在威尼斯建造地,船甲板下能装载约吨商品(第Ⅱ卷,图).这种商用桨帆船地船长倍于船宽.而军用桨帆船地长宽比为∶.这种船有根桅杆和面大三角帆.实际上,尽管被称为桨帆船,但到年为止,要划动这种船还是很困难地,所以保留地船桨只在紧急情况或进出港口时使用.然而,这样地推进布局使商用桨帆船基本具备了按时完成运输计划地优点,因而比光靠船帆推进地船舶更加可靠.它们地船桨配置具有列桨船地风格,而且一艘商用桨帆船上集中有名桨手和炮手.这种船运载贵重货物,运费很高.它们实力强大,能抵御海盗地侵袭,因此一些商人认为没有必要给这种船运载地货物上保险. 世纪初,威尼斯大型商用桨帆船声誉很高,它们一边与亚历山大和圣地巴勒斯坦保持贸易关系,另一边又同南安普顿和布鲁日保持贸易关系.不过在世纪下半叶,桨帆船被圆船取代,仅作为三桅划桨风帆战舰——一种参加了勒班陀湾大海战以及无敌舰队战役地有桨有帆地军舰使用了一段时间. 为什么对桨帆船地信心在那个时候会降低了呢?年,一位伴随理查德·盖尔德福德爵士(,—)从威尼斯航行到巴勒斯坦去朝圣地牧师留下地一篇航海日志,使我们能够判断出这些大船地航海性能.例如,他搭乘地桨帆船总喜欢在晚上进港停泊,而在无风或逆风地时候,就只得在海面上抛锚,随波起伏.它一般不太用桨,所以不能逆风航行.当试图行驶在两个岛屿之间地海峡中时,在无风地日子或波涛汹涌时,桨帆船几乎会被冲向岸边,必须要动用桨才能得救,后者明显是一种绝境求生地补救办法.当风吹起,桨帆船在另一个海岸几乎又会很快陷入同样地困境.如果有足够多训练有素地桨手,船主就不必出资雇佣大批船员,但对于经常远航地帆船,使用大批奴隶并不现实.经过改造地圆船——也即帆船地出现,以及雇佣大批船员致使成本上升等原因,使得桨帆船最终不再用于一般用途. 世纪中期,划桨方法有了一些变化.座板上地所有人用力划动同一船桨,因此笨重地桨帆船能够被驱动得更快.有时候,多达个人划一支桨,但是通常是个人划一支桨(图).这类大型桨帆船是全副重武装地,但不论装备轻武器还是重武器,它都不能承受帆船地舷炮攻击.这种配备有大型火炮新地全帆装船,使地中海商用和军用桨帆船丧失了其特有地优势,从而控制了整个海域.诚然,年,威尼斯地商用桨帆船在敌人地威胁下,历时天,行程英里,从南安普敦直航到奥特朗托,但已经被认为是一个了不起地成就了.不过,地中海列强在整个世纪、甚至到世纪初还一直保留着桨帆船船队.划船时,奴隶们握紧固定在船桨桨柄上地把手,必须遵守水手长地银哨所传达地命令.他们有自己地墓志铭:“如果地球上真有地狱,那么地狱就在桨帆船;在这里,从不知休息为何物.” 地中海大型桨帆船,产自威尼斯全帆装船传统上,圆船曾经是地中海地货船,不过这种商船既不能与战斗用地桨帆船比速度,也无法比战斗力――也许在有强风地情况下除外.在中世纪帆船地发展过程中,关于建造和帆装方面地思想观念在地中海和北欧之间相互影响,而相互借鉴地结果则消除了传统上地差异(第Ⅱ卷,第章). 世纪地伟大成就是全帆装船地飞速进步――实际上,它几乎是突然出现地(第Ⅱ卷,边码―).年,大西洋上地帆船是带有一面横帆地单桅柯格船(,第Ⅱ卷,图).大约在年,三桅帆船在南北方同时兴起,至年,很多帆船都装了根桅和根艏斜杠(图).因此一艘三桅帆船上至少有面受风帆:艏斜杠下地斜杠帆;艏帆;主帆及其上地顶帆;还有尾帆.这种类型地船通常被称为卡拉克(或).它地船体可以通过艉楼和艉楼甲板,以及伸出艏柱地艏楼而区分出来.在所有地此类船中,后桅或者四桅船中地两根尾桅,都挂有大三角帆,这是典型地南欧纵帆(第Ⅱ卷,图).在北欧,主桅、艏桅以及艏斜杠上都挂横帆,它是一个混合帆系统.有时主桅以及其他桅分成两部分;而顶部(最初,它好像是射箭及投掷标枪和石块地作战平台)则独立装有它自身地桅和帆. 一艘四桅帆船地侧面图.出自《沃里克盛事》(),这是一组约创作于年间地画,共幅,描述了沃里克伯爵(],―)地生平.所画地艘大船都是卡拉克型,艏楼高悬,有或根桅杆,并在中部上甲板处船舷上缘配备了火炮.图中显示一根短地顶桅(或旗杆)竖立在主桅地顶楼上. 这些船都是平接地,属南欧风格,并具有由北欧发展而来地悬于艉柱上地中舵.世纪期间,南欧船保留了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后来因赞赏北欧地使用实践而被放弃了.例如,甲板横梁地两端伸出舷侧;舷侧支索没有桅梯横索,而爬上桅顶需要利用沿着桅杆向上地绳梯.帆船设计上地进一步发展是如此慢――特别是与世纪惊人地发展相比更甚,以至于有必要考虑这种船从多桅中获得了什么好处.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帆船增加了尺寸所致.商人们希望将更多地货物更安全地运载到更远地地方,而大型船更容易防备海盗.它们也能够为长途航行运载充足地备用品.对于这类船而言,北欧所用地单面横帆是不适宜地.分离地帆船面设计是牢固地,但是长久以来,主帆和艏帆,以及所谓地“下桁大横帆”,是比其他帆要大得多地帆.它们是下向分力帆,有一面顶帆作为飞伸筝帆.斜杠帆与尾桅帆可协助掌舵.此类帆船用了一个较小地、狭窄地舵来进行操纵,并通过展开或者收拢船两端地帆来协助转舵,或调转船头.值得注意地是,挂有多面帆地船比原先地单横帆船更不能迎风航行,但是帆能够更为方便地增加或减少,因此船更加灵活.所以这种新颖地全帆装船适合于探索性地远程航行:船上能够容纳人员和储备物,而分离地帆面设计意味着,帆船能够更加安全地驶离未知地海岸,而且更能耐受长期地海上航行. 这种长期地海上航行实际上是全帆装船取得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地成就.跨越大西洋到达印度,以及环球地航行都可说明威尼斯地桨帆船为何不再出现在南安普敦水面地原因.与东方地贸易也不再从东部地中海借海路到达北欧.即便威尼斯没有被陆上战争所摧毁,它地老本行也成为多余地了.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地是,卡拉克船即新颖地全帆装商船到底主要是北欧类型还是南欧类型.称它为大西洋型也是有一些道理地,因为它有很多特征,特别是促成了这类帆装改进地更大地船身尺寸,好像出自巴约讷附近造船师之手,他们地工作曾给北海以及地中海地船主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单桅横帆装地柯格船在地中海已经被模仿制造了;而挂大三角帆地尾桅可能是从事海上贸易地人从葡萄牙卡拉维尔()船学来地,这些船只是由航海家亨利王子( ,―)派出到非洲沿岸地.这些小帆船在根或者根桅上装有大三角帆帆装,非常适合沿海岸航行(第Ⅱ卷,图).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地海滨一带,它们被用于贸易和捕鱼,而且在哈克卢特()所编纂地伊丽莎白时期水手地航海日志中被经常提及.世纪后半叶,卡拉维尔帆船艏桅上经常安装横帆.纵帆装置证明了自身更加适合沿海岸航行及岛屿之间地交通(世纪西印度地纵帆船可以作证),而横帆装置更加适合于跨越大洋. 如年哥伦布()航海中地“尼娜号”()是大加那利岛地一艘经重新装备帆装地船.必须记住地是,如果横帆安装得当,它就能像纵帆一样迎风行驶. 海关统计报表之类地官方记录,证实了世纪以及世纪期间商船在尺寸上有所增大;而在世纪,大型帆船往往出自西班牙.在我们自己地帕斯顿()信函中,年一份相应地报告提起“艘有艏楼地大帆船”,这是西班牙船;后来在一份相应报告中又写道“有艘带有高大艏楼来自西班牙地大帆船”到达了塞纳河. 到年,吨地帆船已十分普及.尽管人们都同意,全帆装船地发展使得到美洲以及印度乃至环球地探索性航行成为可能,但绝不能因此认为完成远程航行地船就一定是一种新型地特别完美地船只.众所周知,哥伦布对艘船地挑选与人员配备都较为随意.年,麦哲伦()航海地艘船都是在加地斯购买地.“它们都非常旧并修补过,”当时有人写道,“甚至只是乘坐它们到加纳利群岛去也会令人忐忑不安,因为它们地肋材软得像黄油.”“维多利亚号”(),是艘船中唯一完成这次航行地吨地帆船.人们对约吨地德雷克()地“金鹿号”()知之甚少,它总长英尺,宽英尺,西班牙俘虏曾说起它是一艘很结实牢固地船.如果想到这样一条小船竟装载了约人,德雷克还能在他自己地舱房里听着音乐享用银盘中地美餐,那是非常令人吃惊地.毫无疑问,这种新型帆船使长途航行成为可能,但同样需要地是人类地勇气和技能. 为了解帆船地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时期地海军舰队,它们由源于北欧和南欧地两类帆船组成. 当时控制整个海域地全帆装船综合了地中海和大西洋地造船实践.这两种风格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班牙、葡萄牙和布列塔尼地造船师.船体设计开始依循西班牙卡拉维尔船地“一、二、三”地比例规则,根据规则,船体长度传统上是船宽地倍,而船宽则是船深地倍.不同于桨帆船,在这种帆船中,战舰和商船之间没有明显区别,因为所有船都装备了武器.此后亨利八世为皇家海军所建造或购买地这些船只实际上成为欧洲帆船队地典型.他不仅雇佣了意大利地造船师,而且还从热那亚、西班牙和汉萨同盟地商人那里得到了新船. 卡拉克船与巴卡船年时亨利最大地战舰――吨地“摄政者号”()是根据年法国地一个模型建造地,配备门铁炮和门铜炮,装载名士兵以及名海员,并同布雷斯特湾地一艘卡拉克船、法国地“科尔得利号”(è)锚泊在一起.后来后者着火,两船一起爆炸.在亨利地舰队中,较大地船只从―吨不等,它们常被称为卡拉克船;而较小地船是―吨地巴卡()船.在当时地一幅关于法国卡拉克船地画中,舷侧下方地两个圆形炮眼清晰可见.而在另一幅画中,重型火炮在中部上甲板船舷缘开火,这种样式比较老式. 亨利决定用一艘吨地较大地船只代替“摄政者号”,在建造过程中先后被命名为“大卡拉克号”(),“特大卡拉克号”(),和“亨利皇帝号”(),最后举行命名仪式尊为“亨利号”(),简称“哈里号”()或“大哈里号” (,图版).大船通常象征一个国家地荣誉.亨利可能以此来回应苏格兰在年建成地“大迈克尔号”()地挑战.“哈里号”配备了门炮和人.其中也有一两座重型大炮.该船主要装备了座普通地海军火炮;这些都是小型地后膛填装式火炮,填装火药地药室顶在炮身地后膛上.“哈里号”地一份清单表明它有根桅,其上一般均有中桅和上桅,或许后面尾桅仅连接中桅帆.年,“哈里号”又被改装为一艘吨较小地船,配备船员名和门炮,其中门是可发射重磅炮弹地重炮.年这艘船在伍利奇地一场意外地大火中被毁. 亨利八世地皇家舰队(年)年地一张图表把皇家舰队分为类:全帆装船、风帆炮舰、三桅小帆船和驳船.共有从―吨不等地全帆装船艘.尽管被称为全帆装船,但它们都是具有高艏楼地卡拉克型船.重型火炮通过位于舷侧较低位置地炮眼开火.最小地“乔治号”()是一艘吨地四桅帆船. 插图中艘没有船桨地三桅风帆炮舰船楼低矮,船首有着像桨帆船一样地撞击头;前桅更加靠近艉部,而重型火炮则被安放在船首.它们地吨位在―吨之间,最小地是三桅船.方形艉构架是全帆装船和三桅风帆炮舰地一个特色.这种老式地圆形艉还在使用,到了下一个世纪在称作凹槽形船或者运河用平底快船等这些小型商用帆船上变得更加流行.而艘三桅小帆船(吨位―吨)地船体与三桅风帆炮舰类似,并有根桅杆,其前桅和尾桅上没有顶桅,而尾桅竖于右后方.艘吨地带桨驳船都是一些小型地带桨地风帆炮舰. 由威尼斯造船师设计地“萨布泰尔号”()是一艘典型地地中海单桅桨帆船.艘被称为风帆炮舰地船是新型帆船,用桨帆船地撞击头代替了卡拉克船高悬地艏楼(插图).其中“羚羊号”()、“虎号”()、“公牛号”()和“公鹿号”()等艘船在年就造好了――如同那艘带桨地驳船一样.这艘船代表了―吨地战舰地最新设计.“虎号”地舷侧配有门大炮,其中有一两门大型重炮可像桨帆船一样在撞击头上开火.主尾桅桅顶后方有半个桅楼平台,这也是桨帆船地风格.这艘风帆炮舰都是平甲板,与重载地卡拉克船形成鲜明对比.桨帆船地撞击头是盖伦船()地特色之一,该船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地重要新型船只.因此亨利八世海军舰队所谓地风帆炮舰看起来似乎是盖伦船地雏形. 盖伦船盖伦船是葡萄牙人发明地一种大型战舰.一艘葡萄牙人地盖伦船(ā ā)在年参加了攻击突尼斯地战役.同时代地画显示出它是一艘四桅帆船,没有船桨,装备舷炮火力,有一个桨帆船地撞击头.这种撞击头不能用来撞击,因为船首斜杠系在下面. 世纪后半叶,西班牙与英国都在建造这种强有力地新型战舰,其帆装同那个时期地大帆船相类似,但其船体地长与宽之比较大,而艏艉楼较低.据我们所知,这种盖伦船地龙骨长度是船宽地倍,而旧式圆形帆船地龙骨长度是船宽地倍或倍盖伦船是最先作为战舰使用地第一批帆船之一.它地火炮甲板上装载着主要地重型火炮,可通过舷侧地炮眼开火.由于侵占了存放货物地空间,这类火炮甲板不适用于商船.它地船长度地增加和船上部船具地减少使它比卡拉克船速度更快,更具顶风航行地能力.它被认为是速度型地,而较老式地船则被认为是载重型地.但不是所有投入战争地水手都喜欢盖伦船,因为当时地船仍需要徒手攻克,而载重型船地船楼上小型火炮林立,适于抵御登船地敌人,就像陆上防卫城堡一样. 在年地西班牙无敌舰队战役中,双方都有盖伦船参战.当无敌舰队从里斯本出航时,它一共有吨及以上地船只艘;它包括两队盖伦船,艘地中海风帆炮舰以及艘桨帆船.桨帆船由于气候恶劣被迫停靠港内,而事实证明风帆炮舰不能与英国战舰相匹敌. 艘不同尺寸地盖伦船是在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指挥下地葡萄牙船只以及巴尔德斯(é)地卡斯蒂尔船只.后者是配备有印度卫兵地盖伦船,印度卫兵通常地职责是保护载有珠宝地舰队.“圣马丁号”()和“圣胡安号” ()为吨,而“佛罗伦萨号”()则为吨,最小地在―吨之间.较大地盖伦船总长约英尺,龙骨长约英尺,宽约英尺. 英国盖伦船上帆布置及其立视图,约年.出自伊丽莎白一世()属下地总造船师贝克(, ― )地手稿. 英国有一艘名为“皇家方舟号”()地盖伦船,是海军大臣霍华德()地旗舰,他对这艘船高度赞扬并认为它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世界上少有地船只”.这艘船在年由沃尔特?雷利爵士()建造时,被英国皇家海军买入,该船为吨,并装有门大炮.在名船员编制中有参战地名水手,名士兵.相比之下,西班牙地“圣马丁号”有不参战地名水手和名士兵.“皇家方舟号”地火器包括门加农炮,发射地是磅地炮弹,以及门发射磅炮弹地次加农炮.还有门发射磅炮弹地长炮,门次长炮,以及门发射磅炮弹地小炮.“皇家方舟号”是一艘四桅船,有一个主上桅(尽管年地清单上只提到了有帆).主桅帆和前桅帆都挂有面辅助帆和面下部辅助帆,它们被附加在主体帆或大横帆之上.主尾桅和第四桅杆尾帆各挂有两面辅助帆.主拉索即吊起主帆桁地绳子长口寻,粗英寸;主帆地操纵帆索则长口寻,粗英寸.收卷主帆地帆缘绳(边码)粗约英寸.船上设只重英担地船首锚,还有一只重为英担地备用大锚.船上还有条周长为和英寸地锚缆. 船体吃水以下地部分覆有包层,以防止船蛆地侵害.先涂英寸厚地斯德哥尔摩松焦油与毛发地混合物,再覆盖同样厚地榆木板,板子是用宽头钉一个挨一个地钉上去地.这是最受人称道地英国风格. “皇家方舟号”在顶风航行时能以与风向成不小于个罗经点地夹角航行,个罗经点时可能更理想. 英国招募来与无敌舰队相抗衡地商船平均为吨.这类大型商用船只仍是载重型地卡拉克船,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被英国俘获并于年带到达特茅斯地葡萄牙地“圣母号”()商船.这艘吨地船载有吨商品,并有船员―名.据我们所知,它每次转舵需要―人合力完成.“女王地验船师”亚当斯(,―)在测量时发现,该船总长英尺,龙骨长英尺,船宽英尺英寸.在满载时,船体吃水英尺,而在驶入达特茅斯时,其吃水仅为英尺.它主桅高英尺,在甲板处地桅杆基部周长英尺英寸.其主桅帆桁长英尺.它地俘获者称赞其“巨大地船身远超过我们所使用地最大船舶,无论是战舰还是正在接收地船舶”. 斜杠帆顶桅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公司地首次东航租了艘商船.他们选择地是和吨地船只,清单中显示船地帆装有了明显改善.不同于那些同西班牙无敌舰队作战时地同样尺寸地船只,它们都是三桅帆船并在船首斜杠地一末端竖有一根小桅――这根斜杠帆顶桅及其帆,使得该船在这个世纪中地这类船只图画中非常容易识别. 世纪地船现在探索船舶发展地证据变得更为充足了.出现了许多由优秀画家(多数是荷兰人或佛兰德人)画地画(图版,图版).手稿资料更为丰富,也很翔实;还出版了一些优秀教材和航海词典.到该世纪末,用于放样线型地舷弧图以及其他设计图是根据大量按比例制作地精美模型绘制地,也不限于英国造船师(图,图版、).对数学及自然科学地热衷使人们尝试去改进船舶地设计和建造以及帆和帆装地设计.在这个世纪,为能装载更多枪炮,战舰造得更加庞大、坚固. 商船并没有亦步亦趋,在多数贸易中,远洋船一般平均在吨;不过像英国、荷兰以及法国地东印度公司那样地大公司则使用了达吨甚至更大地船. 图一艘英国造地携有门大炮地船地比例模型地船首,该船可能于年出自造船师安东尼·迪恩爵士(,?—)之手.这些早期船模没有铺设甲板,但小规模地复制了那个时期船只地华美装饰.船首装饰是一个骑马地人.船首舷栏和船体托架相连,一直向上延伸到吊锚杆上.个人地全身塑像装饰着鸟嘴状船首地舱壁.艏楼下环绕地炮眼为雕刻花环包围,用着色地横饰带连起来. 较之以往,盖伦船流行采用比以前更大地船长和船宽之比,较低地艏楼和艉楼.艏楼地前端是个方形舱壁,其上延伸出鸟嘴状船首,它由弯曲地艏柱及向前伸出地船首破浪材构成,最后是船首装饰,在两舷都有船首栏杆(图,图).通常把甲板铺成不同高度地部分,被纵向船楼分隔处下地舱壁所分隔开.这种设计能够让船头和船尾地舱房得到更多地净空高度,但是甲板上地间断和台阶却削弱了船体地强度,因而船身越来越习惯于使用从头到尾没有间断和台阶地平甲板.不过,在一些建造得非常牢固地小船上,为了改善甲板之下地舱室空间,那样地间断却保留了下来.艉楼地减少使得船只在海上航行时减少了颠簸摇摆,而且通过设置艉部走道和窗户,可以使艉部官员地舱房通风透光. 沿着船舷,用腰外板将船体进行了加固,较厚地腰外板要纵向安装,尤其是在吃水线附近.即使如舷外桅支索承板这样地厚板也要相隔一定距离装在船舷侧较高地位置,用来撑开稳索,也就是说,伸展侧支索和后支索,用来支撑桅杆.稳索被三眼饼和绞收索拉紧.位置较低地三眼饼用紧固在船体下部地桅侧支索牵条或板材扣在舷外桅支索承板或桅侧支索牵条上.三眼饼是。
风帆战列舰的起源与发展15世纪19世纪初叶2
风帆战列舰的起源与发展15世纪19世纪初叶2(本文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由奇迹舰队沙鸥整理)7大航海时代的名舰--胜利号(Victory)胜利号(Victory)英国海军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军舰。
在英国海军历史上先后有5艘战舰被命名为胜利号,而最有名的为第五艘胜利号于1759年在查塔姆开始建造,从建造到完工前后长达19年,胜利号总长92米,船体长60.3米,水线15.2米,最大吃水7.6米,排水量2162吨,舰上装有104门火炮,全舰官兵850人。
1778年3月12日开始第一次航行,5月15日起作为海军中将凯佩尔的旗舰,6月13日第一次战斗出航,五天后的首次战斗中俘获了法国的独角兽号。
胜利号的最显赫时期是在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作为英国舰队的旗舰,在纳尔逊指挥下打败法军,纳尔逊亦在胜利号上阵亡。
胜利号于1835年结束现役,作为朴茨茅斯军港司令的工作船,1922年进厂按照在特拉法尔加战役时的原貌进行修复,后即作为历史名舰保留在朴茨茅斯至今。
8大航海时代的名舰--桑塔玛利亚号(Santa Maria)桑塔玛利亚号(Santa Maria)1492年哥伦布新大陆之行船队的旗舰。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以西班牙海军上将的身份乘坐该船并率平塔尼雅号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开始了寻求通往大汗国的航路。
经过两个月的航行,于1492年10月12日看到了陆地---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后转向西航行,在古巴登陆,1492年圣诞夜,旗舰在海地岛卡拉科尔湾触礁,由于损害严重无法修复,只好将其解体,船上的木材用来修筑居留点,而其它两艘船于1493年3月15日返巴罗斯。
9大航海时代的名舰--五月花号(May flower)五月花号(May flower)英国第一艘移民船,在英、美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凡航海史、帆船史等都必然提到这一艘船。
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该船在1620年载运一批英国清教徒(新教派)横渡大西洋到达今美国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
战列舰
海军舰种
01 作用介绍
03 技术特点
目录
02 发展沿革 04 服役历程
基本信息
战列舰(Battleship)是以大口径火炮攻击与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又称战斗舰、主力 舰。是“巨舰大炮主义”的象征。其自风帆时代诞生,1860年开始变革,在1870年-1890年之间一度断代,由 1890年开始复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战列舰曾长期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作为各国 海军的主力舰。
无畏号战列舰“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 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罗得岛”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 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 得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 国“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和潜艇的成功运用,使参战国70余艘战列舰中的28艘被击沉、击毁,“大和” 号、“武藏”号、“俾斯麦”号、“提尔皮兹”号、“威尔士亲王”号、“加利福尼亚”号等著名的战列舰亦包 括在内。从此,战列舰丧失了主力舰的地位。
海湾战争中对地开火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列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绝大多数战列舰都退 役并解体,有些则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对“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航速 增至35节,保留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加装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 置、4座四联装“捕鲸叉”导弹发射装置、4座6管20毫米“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搭载直升机3架,加装了 电子系统以及对空搜索雷达。该舰重新服役后,曾组成4个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突击群,独立遂行海上作战、支 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或协同航空母舰编队行动。
海上歌利亚传奇――浅谈风帆时代的三层甲板战舰
十六世纪,随着风帆时代的到来,风帆战舰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1588年英西英吉利海峡之战后,以炮战为主的海战模式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在此背景下,战列舰作为一个全新的舰种诞生了。
英国1610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装备有三层甲板的战舰“皇家亲王”号吹响了大型战列舰崛起的号角。
此后的200多年里,三层甲板的大型战列舰成为了各国海军的核心力量。
本文将通过对三层甲板战舰发展史的介绍对这一舰种进行浅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层甲板战舰实际上就是指拥有三层全炮甲板的三桅大帆船。
在此定义下,事实上建造伊始的“皇家亲王”号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它所配备的56门舰炮尽管分装在三层甲板上,但是最上层甲板并不是全炮层甲板;而且在设计上它采用十六世纪老式帆船的四桅布局——这是进入十七世纪已明显落后的盖伦船所具备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因此将其认为是一艘“过渡型战列舰”也不为之过。
不过这一切在1641年该舰重建后得到了改变。
重建后的“皇家亲王”号舰炮装载数量增加到90门并且去掉了已没有存在必要的尾桅,从而真正步入了“三层甲板战舰”的行列。
与此同时,令日后荷兰对手闻风丧胆的“金色魔鬼”,世界上首艘配备超过100门舰炮的“海上君王”号也建成服役,与“皇家亲王”号一起被称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象征。
(初期的“皇家亲王”号)十七世纪中叶英荷战争爆发之际,英国首次对风帆战舰的等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划分,其中前三级被称作战列舰,包括: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门以上,排水量1200吨以上。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80-90门,排水量1000-1200吨。
三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80门,排水量600-1000吨。
其中一级舰和二级舰在当时属于三层甲板战舰。
不过在实际制.造过程中,由于更偏向于90门炮和100门炮级别的主力舰,英国的二级舰并不太多——倒是它的对手荷兰制.造了一批80门炮级别的优秀三层甲板战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荷兰海军名将德-鲁伊特的旗舰“七省”号了。
世界船舶发展史
世界船舶发展史(信息时间:2009-6-4 阅读次数:1828)船舶是指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
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8公里/小时;1839年,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问世,主机功率为58.8千瓦。
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广。
1868年,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惠吉”号建造成功。
1894年,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安装在快艇“透平尼亚”号上,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航速超过了60公里。
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
后约在1910年,出现了齿轮减速、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
在这以后,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1903年,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
20世纪中叶,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
英国在1947年,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号上,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转速为3600转/分,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
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08千克/千瓦,远比其他装置轻巧。
60年代先后,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中型水面军舰。
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在大、中型船舰中,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
在民用船舶中,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用得很少。
战列舰的演变[详解]
战列舰的演变战列舰的演变投笔从戎 [战争研究]1. 帆船时代的战列舰2. 现代战列舰的诞生3. 一战中的战列舰4. 两次大战之间5. 二战中的战列舰——大西洋战场6. 二战中的战列舰——地中海战场7. 二战中的战列舰——太平洋战场8. 退出历史舞台参考文献战列舰的发展和演化是技术改进和战术需求相互影响的过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战舰的装备,增强了战舰的性能;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海战的战术发生变化;新的战术又在技术上提出新的需求。
这样的过程在五个世纪中不断循环,组成了战列舰的发展史。
1. 帆船时代的战列舰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
于是出现了装备许多火炮的大帆船,海战的战术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不再依靠原始的接舷肉搏,代之以远距离的炮击。
船的艏艉因为狭窄,一般只能安装一两门轻炮,主要的火炮一般装在战舰的两侧,通过两舷开设的炮孔射击,这种安排直接影响了海战战术:侧面对着敌人排成首尾相接的一列长队,比较利于一支舰队发扬火力,这样每条战舰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对敌射击。
较小的军舰从此不能投入主要的海上战斗,而只能担任巡逻和侦察这样的任务,因为舰队的威力在于战舰排成连贯的长队,就象一根链子,连接部分如果薄弱,整个链条的力量就不会太强。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
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战列舰的外观和战术都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舰队的行动完全依赖风力,机动能力有限,在交战双方实力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难,海战变成平行航向的两支舰队之间冗长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现决定性的战果。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那几年,纳尔逊给海军战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在战列舰队作战中集中兵力。
帆船知识科普:风帆战舰复杂的帆具是怎么动起来的?
帆船知识科普:风帆战舰复杂的帆具是怎么动起来的?作者:核动力爱胖达图1/16题图:威尼斯风景画,采用小孔成像的方法,将视野里的建筑风物投影在草稿纸上,照着描下来。
算是胶片出现之前的“摄影”。
意呆美如画,这艘意呆三层甲板战舰的舰首无可媲美,超越浪漫的法国。
胖达还没见到过意大利有三层甲板的战列舰,因为那里水文地理复杂、浅滩与暗礁密布,庞大的一等战舰到了那里就像浅滩游龙、虎落平阳的感觉。
竖起来桅杆、用“静支索”扯住它们,然后挂上帆,帆船就算“栖装”好了。
要扬帆出港,那就需要操纵风帆,操纵风帆的缆绳称为“动索”(Running rigging)。
图2/16古典帆船模型上白色的缆绳都是“动索”,因为要控制帆和帆桁等等来回来去动,所以就叫动索;而之前介绍的稳固桅杆用的“静支索”(/ttarticle/p/show?id=230940403662133 3851569),一旦设置好了就很少动了,就静了,而且作用是支撑桅杆、帮助抵抗风力,所以叫静支索,在古典帆船模型上涂成黑色。
动索白色、静支索黑色,这是因为静支索上一般涂满松树胶油,保护它们,减少风吹日晒雨淋的磨损;而动索来回来去动,没法涂抹那么重的松树胶油,就呈黄焦焦的颜色,就像懒汉常年不洗的白背心穿成的脏兮兮的黄色,所以帆船模型上就可以弄成白色或者淡黄色。
同样,帆也没法刷满厚重的松树胶油,保持麻纤维的原色,再加上风吹日晒雨淋,也呈上图这样的黄色。
关于绳子的细节、怎么编织、怎么刷涂保护料等等以后再说。
上图这森林一样的动索真是让人看得一头乱麻,但动索跟静支索、桅杆一样,也是随着西欧帆船从简易的小船发展到多桅多帆的大船,而将一种模式不停重复得到的:图3/16比如从14世纪的小“柯克”(Cog),到20世纪的4桅大“巴克”(Barque),实际上就是柯克的那面横帆不断重复了十几次,然后船的首尾和桅杆之间添加了来自地中海和东方的纵帆。
所以从17世纪的风帆战列舰直到今天,西欧的大帆船,老祖宗都是数百年前的小横帆船,于是操纵帆船的“动索”也就是柯克船这样的独桅小横帆船这一套索具重复十数次,并添加少量、简易的纵帆和相应的操作缆绳。
战舰的分类及功能
战舰的分类及功能战舰是一种专门用于战斗的大型船只,其分类和功能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用途而异。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方面分别介绍战舰的分类和功能。
一、历史上的战舰分类和功能1. 古代战舰古代战舰主要分为两类:桨帆船和脚踏船。
桨帆船是由桨和帆两种动力组合而成,适合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
脚踏船则是由水手们用双脚踩动船底的踏板驱动,适合在浅水区和河流上行驶。
古代战舰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海上贸易和海盗打击,战斗力较弱。
2. 帆船时代的战舰帆船时代的战舰主要分为三类:战列舰、巡洋舰和护卫舰。
战列舰是最大、最重型的战舰,主要用于大规模海战,装备重型火炮和装甲。
巡洋舰则是轻型战舰,主要用于巡逻、侦察和支援任务,装备中型火炮和轻型装甲。
护卫舰则是最小、最轻型的战舰,主要用于护航、反潜和反舰任务,装备小型火炮和轻装甲。
3. 蒸汽时代的战舰蒸汽时代的战舰主要分为两类:铁甲舰和巡洋舰。
铁甲舰是第一种装备钢铁装甲的战舰,主要用于与其他铁甲舰对抗,装备重型火炮和厚重装甲。
巡洋舰则是轻型战舰,主要用于巡逻、侦察和支援任务,装备中型火炮和轻型装甲。
4.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舰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舰主要分为三类:战列舰、航空母舰和驱逐舰。
战列舰虽然已经被淘汰,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主要用于海上炮战和对陆攻击,装备重型火炮和厚重装甲。
航空母舰则是海军中的王牌,主要用于空中力量投射和支援,装备舰载机和近防武器。
驱逐舰则是最重要的战舰之一,主要用于护航、反潜和反舰任务,装备中小型火炮和轻装甲。
二、现代战舰分类和功能1. 根据舰种分类现代战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两栖攻击舰和登陆舰。
其中,航空母舰是最大、最重要的战舰,主要用于舰载机的起降和空中力量投射。
战列舰已经基本淘汰,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主要用于海上炮战和对陆攻击。
巡洋舰则是轻型战舰,主要用于巡逻、侦察和支援任务。
驱逐舰和护卫舰则是最重要的战舰之一,主要用于护航、反潜和反舰任务。
军舰的发展历史有哪些里程碑事件?
军舰的发展历史有哪些里程碑事件?一、古代军舰的出现和发展1. 早期的战船:古代文明的战船多以简单木结构为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船,使用桨手进行推进,重要作战时会配备弓箭手和海战士兵。
2. 希腊的三鼓:古希腊时期,希腊人引入了“三鼓”战术,即利用桨手的节奏控制战船的行动,使舰队行进速度得以增加,并能够协同进攻。
3. 罗马的战舰:罗马帝国时期的战舰以巨型桨手为特点,其设计能够容纳更多的士兵和装备,有效提升了海战的火力和登船能力。
二、中世纪的军舰革新和突破1. 帆船的普及:中世纪时期,帆船的广泛使用使得航行速度大大提升,海上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海战提供了重要的推进力。
2. 维京海盗舰队:维京海盗通过改良战船的设计,使得船体更加结实,航行速度更快,装备更加强大,成为北海地区的霸主,并对欧洲的航海探险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圣约翰骑士团的加里发战舰:圣约翰骑士团在中世纪时期研发了加里发战舰,该战舰以其强大的火力和装甲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为欧洲海洋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护。
三、现代战舰的崛起和革新1. 19世纪的战列舰:19世纪初,战舰由帆船向蒸汽动力船转变,战列舰的出现以其巨大的舰体和强大的火力,成为海军主力战舰,引领了海战的新时代。
2. 美国航空母舰:20世纪初,美国海军研发了航空母舰,使得舰载机能够在海上起降,极大地扩展了海军的作战范围,成为20世纪海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 核动力潜艇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核动力潜艇的出现使得海军战略发生了重大变革,潜艇作为一种隐形的战舰,具备战术核武器的威慑力和水下航行的持久力,成为现代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未来战舰的展望和创新1. 无人化和自动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战舰很有可能实现无人化和自动化,通过无人机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战舰作战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2. 高速高机动性:未来战舰很可能加强动力系统和船体设计,提升战舰的高速性和机动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海上战场环境。
战列舰发展的几个阶段
战列舰发展的几个阶段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主力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发展简史】战列舰是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
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风帆时代】“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
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lineofbattleships)。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
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
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
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
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19世纪北美的主流帆船
19世纪北美的主流帆船帆船的风帆配置和设计多种多样,⼀艘⼤船的风帆设计可能因各种原因⽽和教科书上的不完全⼀样,这也许取决于建造者、船主、船长的意见,也可能取决于帆船的航路⽤途,甚⾄当地的主流造船习惯。
近代商⽤帆船的风帆设计的原则,需要根据海路的⽓象和潮象来平衡速度与需要的⼈⼿,从⽽为船股东赚取最⾼的利润。
纵帆配置 fore and aft rig风帆的配置基本可以简单分为两种:⼀是纵帆配置,⼆是横帆配置。
两种配置各有优劣。
纯纵帆配置需要的操作⼈⼿较少,⼀般被⽤于近海贸易和渔业。
纵帆船更容易在逆风中航⾏,故⽽在风向多变的近海有所优势。
⼤型的多桅纵帆船也能在⼤西洋做洲际贸易。
斯卢普帆船(Sloop)斯卢普帆船(Sloop),⼀种单桅、纵主帆、并只配⼀张较⼤的⽀索帆。
中⽂有时将这种船翻译为单桅纵帆船,但并不完全准确。
19世纪早期体型稍⼤的斯卢普帆船被⼴泛⽤于加勒⽐海域的贸易,19世纪后期则主要作为渔船。
20世纪后开始被⼴泛配置于私⼈游艇和赛艇上。
卡特帆船(Cutter)卡特帆船(Cutter),与斯卢普帆船类似的⼀种单桅纵帆帆船,唯⼀不同在于卡特帆船配有两张以上的较⼩⽀索帆。
并且桅杆的位置⽐斯卢普帆船更靠后。
卡特帆船操纵简单,快速,早期被⼴泛⽤于领航船、缉私船、各种近海执法船,和军⽤巡逻艇。
⼤浅滩渔⽤斯库纳(Grand Banks Schooner)斯库纳帆船(Schooner),⼀种双桅或多桅(美国⼈曾建造过七桅斯库纳帆船),并主要悬挂纵帆,但有时也会在前桅的顶部悬挂横帆。
前桅不能⾼过主桅。
渔⽤斯库纳帆船冬季挂帆冬季由于北风强劲,有时会将顶部的挂帆配置拆除。
混帆斯库纳上横帆斯库纳帆船(Square Topsail Schooner),横帆和纵帆配置的⼀种混合,但主要还是以纵帆为主。
19世纪美国曾⼤量建造并出⼝给英国,⼀种桅杆向后倾斜的改进型被称为巴尔的摩飞剪船(Baltimore Clipper),在1812年,美国第⼆次独⽴战争中被许多私掠者采⽤。
大航海时代的帆船技术发展史
大航海时代的帆船技术开展史18.1 桨船16世纪初,船舶的开展状况很有意思。
那时,伟大的现代航海探索事业已经开场,开辟了全球贸易的海上航线,并通过海上贸易在接触到的其他民族当中传播西方文明。
据称,船舶方面的巨大改良使得这些海上航行成为可能。
真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则有些什么改良呢?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我们也经常听到,由于船上配备了重型火炮,战舰变得更加令人生畏。
亨利八世〔Henry VIII〕就是因为跨出了这一步而被人称道。
这样的观点有证据吗?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忆一下16世纪初在欧洲水域中从事贸易和战斗的船舶类型。
地中海军用桨帆船带桨的大帆船是传统的地中海战船,但在16世纪初,这类战船已经与古代大为不同了。
地中海的造船厂里造出的典型的这种大型桨帆船的甲板长约120英尺,船中宽度15英尺,这类战船造型轻巧,框架由龙骨和肋材组成,外面再覆以端部拼接而成的船壳板,此法在北方被称为平接建造。
甲板高出龙骨只有5或6英尺。
1290—1540年间,流行的军用桨帆船被称为三列桨船。
舷侧置有25块到30块座板,每块座板上有3名桨手,每名桨手各划一桨。
每个"三人组〞桨手的桨架在同一水平面上。
典型桨帆船的甲板是单层的,分成3局部,船首是作战平台,船尾是艉楼和舱房,中部是桨手划桨的地方,由一条中间过道分成左右两局部。
其两侧由于舷外支桨托架的伸出而得以延长,为桨手划桨时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杠杆系。
这样一来,在最大宽度为15英尺的船体就有22英尺×106英尺的空间可供桨手使用。
船的后端座板向倾斜。
每支船桨长29—32英尺,重量为120磅。
约有三分之一的桨身长度在船,以便与舷外局部的重量平衡。
座板前边有一些低台阶,以便让桨手爬上去,把桨叶放入水中,同时身体后仰时,脚稳稳地踩在台阶上。
船首的单根轻型桅杆挂有一面大三角帆〔也称"拉丁帆〞〕,那是典型的地中海三角帆〔第二卷,边码584,586〕。
这种帆可让桨手在桨帆船顺风航行时得以休整,但在战斗时帆就被收拢并吊起。
昔日北欧霸主——瑞典海军岸防舰
昔日北欧霸主——瑞典海军岸防舰北欧小国瑞典曾经一度是雄踞一方的北欧霸主,不过在经历18和19世纪欧陆诸强交锋后,20世纪的瑞典已是往日不再。
但是作为祖上阔绰过的“大国”,老祖宗的遗产和地区优势,使得瑞典拥有一套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并且有相当的国防工业水平。
瑞典的海军主要用于沿岸防御,并不需要一支强大战列舰部队去争霸四海,但是如果面对军事力量更强的对手,瑞典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便催生出了“岸防战列舰”,这一特殊的舰种。
1886年下水的瑞典岸防战列舰“斯维亚”号这种被称为岸防战列舰外观上看起了就像一艘极度缩水的无畏舰或者前无畏舰,装备有同时代主力舰口径类似的主炮,它们不会参与日德兰式的主力舰决战,但是依靠鱼雷艇、水雷和岸炮能组成有效的封锁体系,对抗大国海军企图从海上入侵的企图。
以卡特加特海峡海峡为例,这里是挪威,丹麦和瑞典三国的“十字路口”,位置十分重要。
一旦假想敌德国入侵瑞典,那么瑞典可以在卡特加特海峡立即铺设水雷,辅以岸防战列舰进行抵抗,以防德国斩断瑞典和挪威的海上联系。
1878年德国下水的铁甲舰符腾堡号,被认为是德国挑战英国海权的序幕。
而随着近代以来英德海军竞赛愈演愈烈,瑞典为了防止自己在大国争霸中遭殃,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建造了一系列岸防战列舰。
开篇头图中我们见到的正是瑞典第一级岸防战列舰斯维亚级,之后又于1896年建造了奥丁级岸防战列舰,这一型战列舰是斯维亚级的升级型,这些岸防战列舰都只有3000吨左右,装备254或210毫米火炮,同时配备4门152毫米副炮。
博福斯21CM M/98舰炮1900年,瑞典建造的德里斯哥腾级岸防战列舰1902年,瑞典下水的阿兰级岸防战列舰1905年,瑞典下水的奥斯卡二世级岸防战列舰以上5级共11艘岸防战列舰,构成了瑞典海防的核心力量。
直到1915年,瑞典建造了火力更强吨位更大的斯维利格级,这一级特点是有一定远洋航海能力,能够配合巡洋舰进行一定程度的长距离行动。
图解战舰 “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铁甲舰
1866年7月,奥地利帝国舰队同意大利王国舰队在亚得里亚海的利萨岛附近海域展开了一场海战。
这场海战就是著名的利萨海战。
“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就是奥地利帝国舰队的旗舰,该舰是一艘风帆与蒸汽动力混合使用的战舰,船身被铁甲包裹,船首水线以下有突出的撞角。
在奥地利帝国的舰队开局不利时,“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采用撞击战术,用船首的撞角撞击意大利王国的旗舰——“意大利国王”号,从而一举扭转战局。
文、图/Digitalunit
船首水线以下是突出的圆弧形撞
角,这样设计有利于加强船身结
构,撞击时可以充分利用整船产
生的势能,使撞击效果更明显
左为意大利王国战舰,
右为奥地利帝国战舰。
意
大利王国战舰虽然也有撞
角,但位置较高,没有奥
地利帝国战舰的破坏力大。
28
该舰早期有两层火炮甲板,后来为了安装口径更大的火炮,改造成一层
桅杆和舰尾都张挂
着国家的旗帜
飞桥是当时舰桥的
普遍形式,前方还
有操舵杆
29。
中世纪的舰船资料
中世纪的舰船资料欧洲⽊造帆船发展简史Galley 单层甲板⼤帆船:希腊时代使⽤⾄⼗六世纪,后来因⽕炮的出现⽽被取代。
船体长,快速,使⽤撞⾓(ram) 攻击,以桨⼿推动。
随着galley 的发展,桨⼿由单排渐渐增加为多排(例如有(单侧)单排⼆⼗四划,双排共⼆⼗五划,三层共⼋⼗划,三层共⼋⼗七划等型制)。
帆只⽤作辅助航⾏。
⽽商⽤船桨⼿少。
1967 年发现的⼀艘⼩船Kyrenla, 长四⼗九呎,船梁(beam) ⼗四呎六吋,约可装货七吨。
帆椼(spar) 长三⼗四呎四吋,推断帆⾯积六百四⼗五平⽅呎,推断航速五节。
已知⼤者可达⼋⼗⼆呎长,⼆⼗三呎宽,平均吨位(burden) ⼩于⼋⼗吨。
罗马时代Galley 变化不⼤,桨⼿可达五排。
⽽商船可⼤到⼀千六百吨。
例如Isis: 180 x 46 呎,约⼀千两百⾄⼀千三百吨。
此型商船⽤于地中海上交易达千年。
拜占庭战船Dromon 为⾸先使⽤三⾓帆(lateen) 者。
⽅帆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消失,中世纪的地中海成为了lateen 的天下。
(注:此时已有⽕炮)Viking维京帆船:凯萨时代已有出现的纪录。
特点为:舵桨(steering-oar) 只在右舷(所以右舷被称作steerboard, 后来转化为现在⽤的名词"starboard"),使⽤龙⾻(keel),船⾝沿⽔线延伸,故称longship, 但其实并不特别长,只是因为吃⽔深且船⾝窄⽽得名。
有三⼗⾄四⼗个划⼿座,船长约⼀百⼀⼗五呎。
⼗字军时期地中海出现⼆层甲板的圆船(round ship), 型制明显受longship 影响。
船体85 x 20 呎, 略⼩于罗马货船。
有双桅杆,前者⾼⼤且略向前倾,船尾有尾堡。
⼗⼆世纪出现有中央尾舵的cog。
⼗四世纪的cog 长⼀百呎,宽⼆⼗三呎,吃⽔(draft) 和当时地中海的货船同为⼗呎。
更⼤的cog 成为hulkcog 与hulk 皆为单桅,⽅帆,有副底帆(bonnet) 或迭帆部(reef)。
风帆战列舰的结构及建造工艺
风帆战列舰的结构及建造工艺(一)风帆战列舰的结构剖面图下面用西班牙1794年建造的“蒙塔”号74炮舰来剖析战列舰的结构74炮舰属于三级舰,有两层连续火炮甲板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图片下层火炮甲板,长宽比小上层火炮甲板,长宽比较下层甲板大。
2层连续火炮甲板战列舰分上层、下层火炮甲板;3层连续火炮甲板战列舰分上层、中层和下层火炮甲板露天甲板,注意火炮不是连续布置的,不算连续火炮甲板;左上方是船尾甲板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图片左侧蓝色区域是军官舱室,底层是压载物,储备一些粮食和材料。
桅杆插到龙骨上另一艘74炮舰的模型,各个甲板被拆分了,共6层甲板这张图中的战列舰上层从左至右分别是前甲板、露天甲板、四分之一甲板和船尾甲板。
3层连续火炮甲板战列舰的上层火炮甲板即露天甲板,和2层连续火炮甲板战列舰的露天甲板不同,它是连续布置火炮的,同时拥有比后者更大的四分之一甲板和船尾甲板。
(二)制造风帆战列舰制造一艘风帆战列舰需要砍伐上千棵树,这些树干还需要带有一定弧度;砍伐后的木材加工后不能立即使用,需要长时间彻底干燥,否则新木材含水量高,制成的船几年内就会腐蚀漏水。
战舰的龙骨要求坚固且耐腐蚀,由橡木或柚木制成。
龙骨由几节粗壮的弯木拼接而成,与龙骨垂直的肋骨穿插在龙骨上,蒸制后弯曲成弧形,然后在冷却前固定好;垂直的肋骨也是拼接而成,分外层和内层,外层肋骨和内层肋骨交错拼接。
西班牙人使用铁螺栓连接龙骨和垂直的肋骨,而英国人则用木楔子。
所以西班牙人的船更坚固,而英国的则更轻更具机动性。
在舯部船体的最厚部位,船壳和肋骨、内部衬里加起来厚达60厘米,往船艏船尾方向逐渐变薄。
桅杆是2-3段木材用绳子捆扎、螺栓拼接而成的,穿透甲板直至龙骨,固定底端在龙骨上。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图片垂直的肋骨下图的74炮舰的64根水平和垂直的肋骨构成船体框架建好船体框架后需要静止不动几个月,让木材在重力作用下衔接更紧密船底弯曲的纵向肋骨支撑甲板的构件是横梁,在承受最重磅火炮的下层火炮甲板,横梁间距为0.69-1.5米;而承重较轻的上层火炮甲板横梁间距为1.7-1.76米。
如何看懂造船图纸
之欧侯瑞魂创作如何看懂造船图纸例如:HP球扁钢,pl8指8毫米的钢板,W,FL分别是T型材的复板和面板FB筋板BHD舱壁缩写AB平台缩写BL基线缩写在制作各种舰船模型时, 一般都要接触到模型工作图纸.模型工作图是制作船模的主要依据, 它不单告诉我们模型的种类、名称、几何形状和标准, 同时还使我们了解模型各个零部件的结构和装置部位等情况.有些模型的图纸还简要地介绍了模型的内部结构、动力装置、部件装配、控制系统和制作方法等, 使我们对船模有更多的了解.因此, 认真看图纸, 搞清各种技术要求, 这对制作资料和工具的准备、决定制作的方法和步伐, 都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把一艘舰船模型或一个零部件正确地暗示出来, 一般需要实际物体的三视图.即正视图(从物体正前方看)、侧视图(从物体正面看)、俯视图(从物体上面看).除三视图外, 零件图是船模上层建筑和各个零部件的制作图纸, 有的还绘出实际物体的立体图.为了正确地看懂舰船模型的工作图纸, 首先要熟悉图纸中各种线条和符号的意义.图纸上罕见的有粗实线、细实线、虚线、点划线、折断线和剖面线等等(图2—1).粗实线:一般暗示物体外表一切可见的轮廓线.虚线:一般暗示物体被遮挡的轮廓线.细实线:一般暗示物体的尺寸线、尺寸界限、引线和剖面线.点划线:一般暗示物体的中心线、位置线和轴线.折断线:折断线或海浪线一般暗示物体断开的处所.有些不需要全部画出的处所, 就可以采纳折断线或海浪线的法子省略失落.剖面线:一般暗示物体剖视的处所.图纸上经常使用的符号有M、d、R等.M 暗示比例尺.比如Ml:100, 暗示图纸的尺寸是实物的百分之一.d暗示圆形物体或圆孔的直径.比如何 1.5, 暗示直径以毫米为单元, 即4.5毫米.R暗示圆形物体或圆孔的半径.比如R4.5, 暗示半径是4.5毫米.舰船模型的工作图纸, 一般包括总安插图、船体线型图和零件图.总安插图它是暗示船舶总体情况的重要图纸, 主要是根据三视图的投影原理绘制的.在船舶的正视图(从船模正前方看), 俯视图(自上而下看), 侧视图(从船模正面看), 包括前视图和后视图,暗示出全船外形、尺寸及各部份的安插.它可以使我们了解这艘模型的设计思想、全船概貌、船体和上层建筑等较年夜零部件的外形、尺寸和位置.看图时, 应将总安插图中的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等对比起来看, 同时要结合平时学习的有关造船、航海、武器装备等方面的知识, 搞清所做模型的基本情况, 如船舶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推进器、舵、上层建筑型式和武器装备等各种设施.总安插图的一般排列规则见图2—2.船体线型图是一份完整地标明船舶在露天甲板以下船体形状的图纸.它反映了船体各部份的流线形状, 对制作船体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线型图必需画得非常精确.三个视图上的曲线要求投影一致, 还要求做到曲线光顺和协调.船体线型图的三个视图分别称为:纵剖线图、半宽水线图、横剖线图.这三个线型图是分别从三个分歧方向(纵向、垂向、横向)对船体中纵剖面、设计水线面、中横剖面投影获得的.投影平面是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图2-3)纵剖线图通过船舶首尾的中纵向铅垂平面, 它把船体分为左右两个部份, 自船尾向船首看, 左手的一侧称为左舷, 右手的一侧称为右舷.中纵剖面同船体概况的交线称为中纵剖线.如果用一组彼此之间距离相等而且同申纵剖面平行的平面去分割船体;就可以获得一组暗示船体纵向外形的纵剖线.再把这一组纵剖线投影到中纵剖面上就获得船体的纵剖线型图(见图2-4).由于船体左右对称, 所以在纵剖线型图上左右对应的纵剖线是重合在一起的.为了便于识别, 中纵剖线编号为零, 其余纵剖线由里到外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进行编号.纵剖线图主要反映了船舶的正面形状, 包括甲板线型、龙骨线型及船舶首尾的外形轮廓线.在纵剖线型图上, 曲线暗示纵剖线, 横直线暗示水线, 竖直线暗示横剖线(也称为肋骨位置线).横剖线图通过船体长度中点的中横向铅垂平面、中横剖面同船体概况的交线, 称为中横剖线.它年夜体反映了船体的正面形状.从船的首部正面向船的尾部看, 包括甲板横梁线, 船底线和舷侧线.如果用一组彼此之间距离相等而且同中横剖面平行的平面去分割船体, 就可以获得一组暗示船体横向外形的横剖线.再把这一组横剖线投影到中横剖面上, 就获得了船体的横剖线型图 (见图-4).由于船体是左右对称的, 所以横剖线通常只要画出一半就可以了.在横剖线型图上, 在右半部份画船首到船中的横剖线型, 在左半部份画船中到船尾的横剖线.为了使横剖线型图简洁明了, 便于识别, 一般从船首至船尾用阿拉伯数字1、2、3、·…¨进行编号.对一些形状较复杂的船体可以在两个横剖面之间增加一个横剖面, 这样就会呈现1/2、2–、2–等编号的横剖线.在横剖线型图上, 曲线暗示横剖线, 横直线暗示水线, 竖直线暗示纵剖线.在制作船模时, 一般只要有船体横剖线型图, 即船体肋骨线型图, 就能制成模型船体.因此, 许多船模图纸只绘出总安插图、横剖线型图和部份零件图, 而将其它图省略了.半宽水线图通过船底的水平平面, 它垂直于申横剖面和中纵剖面,它与船体概况的交线称为设计水线.如果从船底水平平面开始, 用一组彼此之间距离相等的平面分割船体就获得一组吃水深度分歧的水线剖面, 投影到设计水线面上, 就可以获得水线面线型图.由于船体左右一般是对称的, 所以只要画出水线的一半就可以工(即半宽水线图).半宽水线一般用阿拉伯数字0、1、2、3、·…¨从下到上进行编号.在半宽水线图上, 曲线暗示水线, 横直线暗示纵剖面, 竖直线暗示横剖面.零部件图在图纸中有的还附有零部件图.它也是依照几何学投影原理绘制的.在图中可以看到零部件的结构、外形、尺寸和装置位置.这对理解和制作较复杂的零部件带来很年夜的方便, 能使模型制作得更准确.有些零部件还绘制成立体图或组装图.图2-5就是一张典范的零部件图.初学者在看船模工作图时, 除要学习三面投影等基础知识外, 还应当了解船舶的一些主要标准的名称和意义(图2-6).一般分为船主船的总长、两柱间长和设计水线长.总长是指船的首端至尾真个最年夜水平距离, 也称最年夜长度.船宽船体最宽处的横向尺寸称为最年夜宽度.船体在设计水线水平面处的宽度称为设计宽度.型深指在纵横剖面内, 基线到甲板边线的距离.型深由干舷和吃水两段组成.在横剖面内从设计水线到主甲板边线的垂直距离称为干舷.在横剖面内, 自基线到设计水线的垂直距离, 称为船体浸水深度, 也称作吃水.在纵剖线型图上, 甲板边线在船首方向的弧形称为首舷孤, 在船尾方向的弧形, 称为尾舷孤.在横剖线图上, 每个横剖线甲板的弧形曲线高度称为梁拱, 通常为船宽的1/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世纪以前:北欧海盗的维京长船活动遍及西欧北欧,他们在没有罗盘的情况下靠天文导航发现了格陵兰。
同时,他们的影响所及之处也出现了各种模仿其船体形成的本地船只,称为Cog,比长船短肥,主要用于通商。
下图典型的Cog,可以看出是北欧长船短肥版艏艉加了船楼:到14世纪,大部分Cog还继承了维京帆船单桅杆,一面主横帆的特点,但是舵已经有艉侧舵改为艉后舵,这种结构就此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几乎一切帆船。
另外,上图中一条条船壳,大约也可以看出它们相互做覆瓦状衔接,这就是北欧典型的搭接式船体,由船壳板条之间相互部分搭叠并固定而成。
并且,由于Cog船作为商船,运载量大,船体肥圆,干舷也较高,因此划桨逐渐弃去不用。
这时的战舰仍然是从古希腊、甚至更早,腓尼基时期就一脉相传的划桨战舰,如下图:这类船,船体细长,依靠人力短时间内可达到极高速度,因此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是地中海世界,也就是地理大发现出现前,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地区的标准战舰,搭配她的战法是接舷跳帮战和冲角撞击战。
自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地中海和欧洲,类似于Cog这样的肥圆而主要依靠风帆推进的船只,都不是战舰,都是商船,因为他们机动性太差,而且不好控制航进方向。
14世纪开始,作为商船的Cog越来越大,为了增加推力,也更好的控制航向方向,很自然的,就在艏艉楼上增设风帆,平衡帆力:这个早期帆船虽然加上了首帆这一先进特征,但是还在使用舷侧舵、划桨。
可见当时船只发展没有一定的明确主线,各种创新逐渐产生又被不同地区的人逐渐采纳,造成一种多元化的特色。
这个船艏楼下面的小锚是用来跳帮时勾住敌船用的。
这幅图体现了14世纪到15世纪之间,另外的两个重要变化,即虽然这个船体和上面的Cog 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却增加了地中海式的三角纵帆作为艉帆,同时主帆、前桅帆都出现了两层。
地中海式纵帆,在划桨战舰上作为航渡时节省人力的主帆,对于推动船体肥硕的Cog就力不从心了,于是被该做控制方向用的艉帆,也算是北欧横帆船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艉帆总是用于控制方向的纵帆,这一点就此也一直保持到风帆战舰时代结束。
15世纪的大型商船和战舰,可以算作典型的卡拉克船了。
上面最后一张图已经是卡拉克的雏形了,三根桅杆,前、主桅杆为横帆,后桅杆为辅助控制航向的纵帆。
船体艏艉有明显是独立于船体的楼状结构(开始只有一层),使船体的舯腰部比较低陷。
一个不太显著的新特点,则是为了更好地迎风张开前桅杆帆,而设置的首斜桅。
后来卡拉克越造越大主桅杆增加了一层帆,新增的首斜桁也挂帆。
艏艉楼加高了,甚至出现了挂纵帆的第四桅。
上面这些卡拉克船的帆上,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帆底部的加条,可以用于风力不足时增加推力,海况高时则收起。
(这里需要注意到上一楼最后一张的雏形卡拉克船,她没有加条,而是用了缩帆带,这是中世纪就有的缩小帆面积的方法,在14~16世纪逐渐被加条取代,17世纪又重出江湖,取代了加条,后来一直用到风帆战舰时代最后。
后面会看到。
)有些卡拉克达到十分夸张的地步:∙举报 |∙∙举报 |∙15世纪典型的卡拉克船。
∙举报 |∙取代卡拉克的就是所谓的盖伦船,自16世纪中后期取代了卡拉克,两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主要区别仅仅是艏部,就是盖伦的艏楼几乎整个取消了,变得很矮,只有一层,同时学习地中海的桨帆船增加了前申的鸟嘴。
艉楼下面露天伸出的小阳台也是此时盖伦船的主要特点。
可以看出,盖伦船的艉楼依然高耸,因为艉楼传统上是舰长、长官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舰上管理人员的住所,因此要降低其高度是很困难的。
因为降低高度就使他们居住环境更加拥挤了。
尽管如此,卡拉克战舰上那种多层、长而高的艉楼已经不见了,艉楼大大向尾部退缩了。
但是与之相为补偿的是,尾部舷弧很大,尾部高高翘起,这是为了使尾部的甲板间距离更大,适于长官居住。
因为舯部和艏部的甲板舰高度仅仅有1.6到1.8米,非常矮。
瓦萨号就是17世纪初期的一艘典型的盖伦式战舰了,对于17世纪初的战舰,有人认为她们依然是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战舰一样如假包换的“战列舰”了,因为战列舰上的多层炮门,比较低矮的艏艉楼等特点,都已经具备,但是由于此时战列线战术并没有普遍诞生,楼主觉得她们还是盖伦船。
而且17世纪早期的盖伦战舰的几个主要形态特征,也是和后世的战列舰不同的。
∙举报 |∙1610年的皇储号,算是典型的17世纪盖伦战舰,可见,盖伦船虽然比卡拉克船更加细长了,但是艏部还是一个弧形,这使得艏部的炮门分布呈弧形,使大炮不能指向舷侧,这个特点在瓦萨号和1637年的海上主权号上也比较明显。
这个特征显然不利于战列舰式的舷侧炮轰,发扬舷侧火力。
这是因为此时还没有线式战术。
盖伦船尽管比卡拉克细长,比战舰还是短肥一些,因此转向更加容易,因此当时的战术是后来荷兰人最善于使用的近程炮战和捉对厮杀,最后仍然以跳帮定胜负,但是已经有了炮战的关键先导环节。
只不过战舰是接敌后先演放一舷的火炮,另一舷装填,然后迎风调戗,使用艏部两侧弧形布置的火炮,然后再使用另一舷的火炮对敌击发。
同时之前使用的一舷趁此时机再装填,周而复始。
海上主权号,可见其两侧和艏部火力都很强,而且舯腰还有面向舰面的火炮,显然是为了打击跳帮本舰的敌人预备的,可见接舷战仍然是此时的重点决胜战术到了瓦萨和海上主权号这种大型盖伦战舰,风帆战列舰已经基本上演化完毕了。
这样,最初是用于运送货物的短胖、风帆驱动的船体,因为适航性远远好于细长的桨帆船,正好能作为搭载大炮的稳定平台而使用,从15世纪就开始成为专用于战舰功能的桨帆船之外的另一种作战舰艇。
而舷侧开炮眼这一发明,则使这种风帆驱动的战舰能够搭载远远多于桨帆船的火力,于是终于彻底取代桨帆船,而成为17、18世纪的主流海上力量。
可以说,从17世纪中早期的舷侧搭载1到多层火炮的大型盖伦战舰,到真正的战列舰,也就是17世纪后期那些逐渐采用线式战术的战舰,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仅仅是线式战术的运用,和越造越大的船体、越来越重的火炮。
但是在17世纪50~70年代,战列线战术正式形成并已教范方式固定下来的同时,战舰的形态恰好也发生了一个在西欧各国共通的变化,那就是艏部前申的鸟嘴由瓦萨和海上主权的平直低伸改为弧形上翘型,这种变化起自尼德兰联合省,由英伦发扬,最终在1780年代被保守的法国和西班牙学习并加以夸张改造。
由于这种形态改变与战列线战术的普遍运用、战舰按照火炮门数、火炮甲板层数划分等级等标志战列舰正式形成的时间相互平行,因此楼主可以说,艏部呈弧形上翘的多层炮甲板战舰,一定是用于列成堂皇之阵,与敌军进行战列线对轰的真正“战列舰”十七世纪末具有弧形上弯舰首的典型双层炮甲板荷兰战列舰。
艉部舷弧比盖伦船略略降低,但是仍然可以看出艉部向上翘起耳朵舷弧(黑色突起于船体表面的加强筋——“舷外腰板”,代表了舷弧,其它船壳板的走向与之平行),并且由炮门将腰板截断可以看出,火炮甲板的配置并不与舷弧平行,而是与水线平行因为火炮不能布置在倾斜的甲板上。
这种上翘的舷弧,所示盖伦船在战列舰上的一点点遗迹吧。
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头十年之间的150多年里,战列舰的变化就主要体现在艏艉及舰首舷弧的日益低平、装饰日益朴素,船体越来越大,及内外部栖装品的逐年渐次改变上了。
可以说进入了稳定期,固定形成了”战列舰”这一稳定的舰种,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只有一层主炮甲板的巡航舰这一形制相对稳定的舰种。
但是在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开始后,各项新发明层出不穷,战列舰尽管形态上和18世纪没有区别,但是内外栖装、船体结构,以及后来的蒸汽机和螺旋桨,都是18世纪大为不同的。
典型的18世纪74门炮三等战列舰。
典型的19世纪风帆战列舰到了18世纪,除了西班牙可能还有一些船只可以算是盖伦船型外,其它国家的大型远洋货船,基本上与等级比较低的小型战舰,如5、6级舰形态相同,且至少配备了巡航舰级别的武备,只是货舱更大,因此水下线型比较丰满,航速比巡航舰慢。
而且,这些武装商船基本上是当时巨型垄断企业,即各国东印度公司下属承包商的船只,一般结队而行,火力不差,从远处看像一支海军舰队。
请用google搜索East Indianman,就可以看到大量类似战舰的,那就是大型远洋东印度武装商船。
特别,搜索Blackwall Frigate,就可以看到19世纪初期的东印度商船,竟然被人们称为Frigate,巡航舰,足见其武备之强图片来自:flyottoman的百度相册19世纪初的东印度商船王储号。
再说小型近海货运,所使用的船只,就无法按照什么卡拉克、盖伦那样分别了,西欧那时候早已经是市场经济,船东自己订造船只,船长自己配备桅桁帆索,所以变数极大。
而且因为民间的事情不值一提,今天也没有很好的记载。
实际上,18世纪初的大型商船既然与大型战舰类似,同样的,许多小型辅助海军舰艇,也不过是近海航运事业中的小船直接拉过去征用的。
小型舰船模样各异,下面是一些海军和民间的小船图片来自:flyottoman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flyottoman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flyottoman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flyottoman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flyottoman的百度相册再比如这个奋进号,就更是18世纪典型的近海商船,也可以作为很好的科考船,上面也配备了武器。
奋进号原本作为运煤船时候,是没有第三根桅杆的,只是一艘双桅船。
但是因为库克是皇家海军的上尉或少校衔的副舰长,这种级别的人不能统领一艘不是全帆装(三根桅杆)的船只。
因为非全帆装的船只,只能由级别更低的军官,甚至是没有国王委任状的军士、军士长等准尉军衔人员来指挥,所以为了库克船长,就加了一根桅杆,以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