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eb1f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e.png)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农业技术、手工业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2.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
3.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2.呈现(10分钟)讲述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展示相关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市兴起有什么影响?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对西欧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5.拓展(5分钟)对比中古中国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古中国社会之间的异同。
2018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案(含课后反思)
![2018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案(含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a416314431b90d6c85c7da.png)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欧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西欧社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以及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通过分组收集、整理、对比相关资料信息,多方面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
【教学难点】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佛罗伦萨是中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国家。
14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的纺织业由传统的行会生产转变为工场手工业,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通过第9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的部分成员演变成早期的资产阶级,而破产的工匠、帮工、学徒及失掉土地后涌入城市的农民则成为早期雇佣工人阶级。
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城市兴起给发展中的西欧社会注入了活力,也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
那么,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欧洲绝大多数的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庄园属于领主所有,佃户是庄园的主要生产者。
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
但是,这种局面在11世纪以后发生了变化。
那么,欧洲农村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有的垦殖由领主组织,多数是农民自发开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6c671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9.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欧洲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需要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因此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此外,学生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较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西欧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2.难点:西欧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西欧发展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欧发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社会的变化。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重点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分析西欧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a2d02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2.png)
部编版本历史九年级《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课题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单元五学科历史年级九学习目标知道欧洲中世纪晚期在农村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逐渐瓦解着西欧的封建制度;理解农村城市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难点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材料:中世纪晚期(11---15世纪),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是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
提问: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倒推变革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并推导出变革的影响。
讲授新课 1.提问: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
2.介绍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3.以图例来展示租地农场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
4.展示材料,提问: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概括租地农场的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5.展示马克思的论述,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6.提问:阅读课本,找一找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特征)?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通过看得见的变化,推出背后的原因。
训练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对比现在的工厂或者7.通过提问说明手工工场出现的背景和发展变化。
8.提问:阅读材料,概括手工工场的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9.归纳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的意义。
10.阅读材料,说说农村阶级状况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1.阅读材料,了解城市居民的地位变化,回答问题。
12.提问:你觉得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阶级的的出现,会给西欧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公司的运转。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3fca4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f.png)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本课为本单元中的第一课,起承上启下,开篇之作用,本单元的标题是“走向近代”,主要是讲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其中包含三件大事:文艺复习——解放思想、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积累资本,而本课主要讲述早期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上述三大事件发生的背景,也是西欧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
2.本课分为两个板块: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第一板块主要叙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分别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生产关系出现了变化,进而导致了第二板块社会结构的改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本课主要承接第三单元第8、9课的西欧中世纪庄园和城市的发展相关内容,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庄园的衰落和瓦解,租地农场在农村出现,以富裕农民为主的租地农场主阶层成为农村的新生力量;农业的发展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手工工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了市民阶层,在西欧城市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两股力量成为了推动西欧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300字以内)1.通过观察示意图,对比归纳,了解中世纪晚期西欧经济和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史料实证),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唯物史观),认识西欧社会开始在经济上走向近代这一阶段特征。
2.通过对预设问题串的思考,调动已有知识,理解、解释(历史解释)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经济开始走向近代这一阶段特征。
3.认同近代西欧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理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时空观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1.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
2.理解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的性质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1.新课导入。
展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西欧封建庄园”两张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欧庄园的相关知识,进而叙述在中世纪后期,西欧的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引入正课。
13《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13《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04f66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a.png)
13《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课标内容从⼿⼯⼯场和租地农场的产⽣,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已具有⼀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学⽣的思考交流范围较窄,课堂参与机会较少,有很多同学平⽇有积极参与动机,但没有机会或缺少勇⽓在课堂上发⾔。
本课的内容较为枯燥,因此本课多采⽤问题式教学,让学⽣参与进来。
三、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教版;2.在课程⽬录下选择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并提醒学⽣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键加⼊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录下查看本课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录。
四、教学⽬标1.核⼼素养:历史学科五⼤核⼼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式,进⾏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进⽽促使其历史学科核⼼素养的养成。
2.学习⽬标⽬标1:结合电⼦教材或者教材,识记11世纪后,农业、⼿⼯业、商业的变化表现,富裕农民的形成及市民阶级享有的权利等基本史实。
⽬标2:归纳西欧新的⽣产⽅式和经营⽅式发⽣的变化;(重点)⽬标3:简述西欧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认识市民阶级的发展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师:中世纪的庄园⾥⽣活着哪些⼈,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到11世纪以后,他们的关系发⽣了怎样的变化呢?2.讲授新课⽣:⼤贵族没落,新的阶级⼒量出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71614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3.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插图,为学生展示了西欧社会从封建割据到统一市场的形成,为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实证来支持他们的理解。
此外,对于西欧历史的了解多数停留在表面,对于其深层次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发展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难点: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西欧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经济和社会还能得到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课的学习。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呈现西欧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分工、商业的网络、城市的兴起等。
九上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九上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21e9a0daef5ef7bb0d3c00.png)
3、意义: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____________,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归纳手工业工场的生产特点:1、雇佣关系2、面向市场
(3)土地集中:
①背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_________成为一种趋势。
②方式: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方式。
(4)租地农场:①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________,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②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_________。
重难点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的萌芽.
新课导入:
中世纪发展历程时间轴:
中世纪晚期(11---15世纪),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
目标引领:
1、了解中世纪西欧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建立及特点;
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目标升华:图示本课知识框架
当堂诊学:完成名师测控
强化补清:整理笔记,订正名师测控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 13、14世纪的欧洲,农村和城市的哪些阶层逐步发展和转化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引导探究: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
(1)垦殖运动: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了_______,_______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这些地区成为具有独立_____和__________权的地区。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adab7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2.png)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主要介绍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封建社会这一段历史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城市的兴起及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展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史料和案例。
3.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7427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2.png)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西欧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中古社会的历史发展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后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阅读分析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后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论文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教材和参考资料,呈现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4638d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5.png)
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西欧租地农场的兴起和过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工场产生的条件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市民阶层兴起的基本史实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分析和总结西欧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史实,了解资本主义各经济因素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逻辑性;通过学习市民阶层兴起的内容,了解西欧经济发展,在政治领域产生了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西欧租地农场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世纪时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
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留下来的遗产,在那个时候,学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文化与中世纪时期的文化相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
事实上,关于中世纪的争论很多,曾经"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1904年后,这个术语更多的限于"中世纪早期"。
(二)、讲授新课: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1、出现背景: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
中世纪晚期(11---15世纪),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旧制度,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庄园衰落和瓦解11世纪前后的西欧社会相对趋于稳定,人口持续增长。
1050-1350年间,欧洲人口增加了3倍。
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原有的庄园所拥有的土地己不足以供所有人使用,庄园中出现许多无地或少地的人,流浪汉增加。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beb2e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3.png)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2.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3.掌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1.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2.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并寻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工业革命等相关概念有多少了解。
2. 概念解释(20分钟)介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历程。
3. 主题讨论(30分钟)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4. 具体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讲解几个典型的案例来说明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重点强调工业革命的动员和推动作用,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分析城市化现象触发的问题和一些解决方案。
5. 总结(10分钟)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讲解今天学到的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和城市化问题等。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预习下一堂课程的主题和概念,为下一次讨论和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六、教学总结这节课主要围绕着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掌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和具体案例分析,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历程。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ea482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9.png)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 教材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欧在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西欧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古欧洲社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宗教文化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欧中世纪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等级制度、宗教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宗教文化在西欧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2.西欧等级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宗教文化在西欧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科学技术进步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欧社会的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就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西欧社会的地理环境、城市风貌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图片资料:收集与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4.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论文和书籍,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介绍西欧地理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西欧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131dc0e009581b6bd9eb7a.png)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1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农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得到加强。
过程与方法: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欧洲庄园的衰落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林地、沼泽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扩大,有的是领主主持开发的,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通过纳税迁徙,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生束缚的机会。
3、庄园的衰落:农民取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上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4、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美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b54600f111f18583d05a46.png)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分析: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0a2e5a76c66137ef06194b.png)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册书共有7个单元,3、5、4、7单元讲述了西欧、瓦解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
第五单元是个过渡单元,欧洲进入中世纪后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孕育。
13课承上启下,前面8、9课描述了西欧庄园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后面是文艺复兴、探寻新航路、早起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内容是全新的,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导入】情景导入:哈罗,我叫威廉。
我生活在15世纪的英国,在帕斯顿村有5到6英亩地,多半是吉明瀚家的领地,小河边有一个不大的水磨,除此之外,我没有任何其他的生计或宅地,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地方的财产。
问题设置:你们猜到我和吉明瀚的身份了吗?我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什么呢?一、一场悄然兴起的新运动——垦殖运动【情景一】材料1:11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相对趋于稳定,人口持续增长。
1050-1350年间,欧洲人口增加了3倍。
问题设置:结合材料1及书本思考:为什么在庄园生活越来越难了?新垦区怎么出现的?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述: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人口增长,庄园土地己不足以供所有人使用, 11世纪以后出现了垦殖运动。
农民成为垦殖运动的主体。
垦殖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土地面积的扩大。
【过渡】垦殖运动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了社会新变化。
首先对庄园产生了冲击。
二、一些时移势迁的新变化1、从庄园到租地农场问题设置:结合书本及材料,如何在新垦区获得土地和住宅?新垦区与旧庄园有何不同?会产生什么连锁反应?答案:新开发土地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居民是自由的。
封建庄园人口锐减,劳力短缺,耕地荒芜,庄园制度逐渐衰落。
【过渡】除了直接导致庄园劳动力流失,还对庄园产生了间接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8fb2a3f121dd36a32d82cd.png)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
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5.13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5.13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a016e1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1.png)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知识综述11世纪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西欧农村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一些领主把直营地出租,依靠租金生活,庄园经济逐渐衰落和瓦解,随着土地的集中,租地农场逐渐形成,富裕的农民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土地,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
由于农场品的富余和城市需求的增加,农场品逐渐市场化,这一时期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手工业者脱离农业,手工工场形成。
13、14世纪由于经济不断的发展和生产形式的变化,富裕农民成为农村最又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的市民阶级逐渐成为强化王权需要的政治力量。
二、课标要求与教材解读(一)内容标准本课包括两部分内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的农民和市民阶层。
知道农村的垦殖运动,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建立的过程及其特点,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产生的原因,以及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租地农场的产生,手工业经营的特点,以及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探究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取和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知西欧到手工工厂和租地农场的变化,初步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变化,深刻认识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三)教材解读中世纪的西欧由垦殖运动开始租地农场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衰落和瓦解。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工场的进步,手工业者脱离农村后城乡交流的需求增加,导致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雇用工人劳作,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出现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思考交流范围较窄,在课堂上参与的机会较少,本课时间跨度较大、面广、内容比较枯燥,事件比较抽象,因此本课多采用问题式教学,直击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36457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8.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涉及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视频、文字等素材的课件;2.教材:准备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观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产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分析该事件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的;了解手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手工工场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过程和影响。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点和出现的意义
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出示《西欧庄园》的图片。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
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庄园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5.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6.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7.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西欧庄园经济的变化
(1)首先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11世纪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其次是自由劳动力的增加,庄园瓦解。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租地农场的出现
(1)原因:①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一些领主不善经营.
③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租地农场的形成:
①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
领主依靠
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②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
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
建立租地农庄。
(3)租地农场的特点: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3.手工业发展为手工工场
原因: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另一方面他们更多为市场而生产。
第三,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
集中的手工工场特点
(1)商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
(2)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3)在共同的地点集中劳动。
4.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的意义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三)拓展延伸
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的最早,也最典型。
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
到16世纪末,英国已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层,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彼此签订契约,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
据统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
(四)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概括手工工场的特征:
材料一: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材料二:•这种生产直接面向市场,由“商人直接支配生产”,手工业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很快,其他部门也出现了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分离。
1.雇佣
2.分工
3.面向市场
资本主义性质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3页,完成下列问题:1.富裕农民出现的原因和影响;2.市民阶层的组成和影响。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富裕农民
形成原因:贵族抵押或变卖土地,富裕农民、骑士、乡绅不断集中土地。
影响: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市民阶级
组成:手工业者、商人
享有权利: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特殊法律保护;
政治影响: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三)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说说农村阶级状况的变化:
材料: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国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
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
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贵族→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阅读材料,了解城市居民的地位变化,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城市居民。
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
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