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二讲心理的实质

合集下载

1.2心理的实质2

1.2心理的实质2
1脑2脊髓
3和4外周神经系统
(一)外周神经系统
1.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咽部及气管、肺、主动脉和腹腔内脏。
2.脊神经:共31对,进出脊髓,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3.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体。
外周神经系统遍布全身,使脑和脊髓的中枢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
(二)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位于脊髓管内。完成躯体动作和内脏活动的基本反射,传导神经冲动。
巴甫洛夫针对人类具有语言、词这一特点,把条件反射活动分为两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练习
(见学案)
四、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试举例什么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和脑的机能结构
三、心理是脑的反映机能




2.条件反射:这是在后天一定生活条件下学会的反射。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称做条件刺激。例如,铃声通常并不引起动物分泌唾液,但如果首先发出铃声刺激,1~2秒后出现食物,并使铃声和食物结合出现10~20秒,这样反复结合数次以后,动物单独听到铃声,也即引起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便是条件反射,铃声便是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能在一定条件下消失。例如,铃声可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之后,应及时给予食物强化,这种反射才能得到巩固。如果在铃声之后,不再给予食物强化,数次之后,学会的条件反射便将消退,铃声不再能引起唾液分泌。
三、心理是脑的反映机能
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1849—1936)曾把动物和人类的反射分为两类。
1.无条件反射:这是不学而能、遗传而来的反射。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1、日常生活经验是使人们认识到心理活动是与脑联系从古代“胸有成竹”到生活中发现人在酒醉、麻醉、昏迷时心脏正常而心理活动却发生很大变化,人在脑部受伤后,很多心理发生变化,如失忆、痴呆等,停留在主观推测阶段,如,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但脑是怎样活动产生心理,脑的结构和机不清楚能。

2、医学和生理解剖学的研究验证了心理是脑的机能自然科学的发展,医生、心理学家开始采用脑切除、电刺激法等研究动物的行为变化,1861年法国医生布落卡对一位失语症(不能说话能理解语言)病人脑解剖研究,发现左侧大脑皮层一个区域细胞(额下回)有器质性损伤,进而提出语言与这一区域有关,命名为布落卡区(Broca),科学的验证了心理与脑的关系。

3、物种发展史看,心理是物质高级阶段产物>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多细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一-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一节肢动物节状神经系统一-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一两栖类动物前脑发展两半球一爬行类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

如,猩猩,美国夫妻六年时间训练四个单词,“好、爸爸、杯子、上头”效果很慢,不具备发音器官,现的脑重决定了与人不同。

见PPt 课件图一动物的脑进化图14、从个体发育过程看,人的心理随脑的发育而逐渐发展脑重、皮层沟回、神经细胞等不同,孩子需要、情绪、记忆、思维和成人很大不同。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1.脱离客观现实,不能产生人的心理,2.不同的客观现实,产生的心理也不同(二)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1.人的心理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心理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实践越丰富,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如、狼孩的故事、猪孩故事2.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途径(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人反映客观现实必然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人的心理带有主观性的特点。

(四)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反映客观现实是有目的性、选择性、自觉性、创造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二章心理学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学的实质

(四)高级神经活动及其规律
(1)两种基本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 (2)神经过程的运动规律:扩散与集中、相 互诱导。 (3)大脑两半球的分析与综合机能 (4)大脑半球机能的系统性和动力定型 (5)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 号系统
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反映、心理与意识的演化
二、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 三、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四、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第二章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内容摘要:
人的心理是实质什么?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 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能动反映。 关键词: 神经元 反射 反射弧 条件反射 兴奋 抑制
第一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人的神经系统的构造和机能
(一)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
(二)神经元和神经
3、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刺激在先, 应答行为在后。强化物是同刺激相结合,使无关刺激变成 条件(信号)刺激。强化作用主要是增加刺激-反应的联 结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操作反应发生在 刺激之前,强化物是同反应相结合,强化作用主要是增加 操作的强度(即操作发生概率)。强化是一个关键的变量。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机能的物质结构
2、脑机能的集中表现----反射活动
条件刺激
经典条件反射
“随意”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用无条件刺激对特定条件刺 激进行强化
用奖赏对特定“随意” 反应进行强化
1、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都具有不学而能、 生来就会的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主要 有食物反射、反射防御和性反射等。
2、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 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包括有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 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 福、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人本主义理论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动机所驱动的,这些动机包括追求幸福、满足感和成 就感等。该理论主张心理学应该关注这些内在动机的实现和满足,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成 长。
总结词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所获得的 。
详细描述
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到个体的外部行为表 现,从而推断其内在心理状态。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实验室实
验和临床治疗等。
实验法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性较强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的 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法可以通过实验室 实验、现场实验和生物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
04
决策与创造力
决策与创造力也是管理心 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如何提高组织的 决策水平和创新能力。例 如,群体决策、创新管理 以及问题解决等都是重要 的决策与创造力研究主题。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治疗是临床心理学中的 核心内容,它涉及到各种心 理治疗方法的应用。例如, 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 法和心理分析等都是常见的 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评估与诊断是临床心理 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 如何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和 行为表现来评估和诊断心理 障碍。例如,人格测验、智 力测验和心理健康量表等都 是常用的评估工具。
预防与干预是临床心理学中 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 到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 和治疗心理障碍。例如,心 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常 用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心理的实质》PPT课件

《心理的实质》PPT课件

a
11
第二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二、劳动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客观基础
a
12
第三节 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
一、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主要表现为储 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无意识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在正常状态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 觉调控的心理成分。
二、人类意识的特点
1、概括性
2、目的性
3、主观能动性
4、社会制约性
三、动物语言问题
a
13
a
6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中枢神经系统(脑)
a
7
二、心理的神经机制
1、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a
8
二、心理的神经机制
2、反射的种类
反射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9
二、心理的神经机制
3、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 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条件刺激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 射系统。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a
1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
a
2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a
3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a
4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
a

part2心理的实质(网络版)

part2心理的实质(网络版)

第二讲心理的实质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从物种发展史可以看出,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神经系统的进化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1、网状神经系统阶段代表动物——腔肠动物,如水螅、水母、海葵等。

网状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雏形,无中枢,以泛化的方式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尚未达感觉阶段。

2、链状神经系统阶段代表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蚂蟥等;节肢动物,如蜜蜂、蝗虫等。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呈链索状,可分为中枢和外围2个部分,并且出现了神经节,其中头部神经节是脑的雏形。

初步具备感觉能力。

3、管状神经系统阶段(1)低等脊椎动物代表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

低等脊椎动物具有管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真正的脑。

两栖动物的脑分成了两半球,爬行动物的脑出现了大脑皮层。

心理发展达到知觉阶段。

(2)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代表动物——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食肉类和灵长类动物,如老鼠、猫、猩猩等。

高等脊椎动物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外形、结构和机能已经接近人脑,不仅有感觉、知觉、各种情绪反应,还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达到了思维的萌芽阶段。

(3)发达的人脑①脑量的变化。

②皮层相对大小和结构的变化。

③新机能区的出现。

如出现了言语中枢,包括布洛卡语言区、温尔尼克语言区。

④心理发展达到意识水平。

总结:动物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神经系统日益复杂和完善,其心理水平也不断提高,依次经历了感应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意识阶段。

由此可见,心理水平受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发展水平的制约,神经系统越复杂,心理水平越高。

所以说,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从个体发展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与脑的发育完善密切相联。

(1)从感知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2)从形象阶段发展到抽象阶段;(3)自我意识由外部控制发展到自我内部控制;(4)心理现象从无意性发展到有意性。

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2012.9)

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2012.9)

(3)、大脑额中回后部损伤——失写症; (4)、脑颞上回后部损伤——感觉失语症; (5)、大脑角回损伤——失读症; (6)、1823年,德国生理学家弗罗伦对鸽子 进行研究,切除鸽子大脑后,失去适应 环境的能力;
(7)、1830年中国清代名医王清任提出“脑髓说” ,明确指出脑髓是心理的器官,脑髓通过经络 与全身相联系; (8)、1870年弗里奇和希齐格发现大脑皮层运动中 枢; (9)、1874年,俄国生理学家贝兹在大脑皮层第五 层发现了锥体细胞; (10)、1900年,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 3. 所有这些,说明脑才是心理活动的载体,是 心理的器官,右视野,病人能够报告“ 杯子”。右视野-左半球。
呈现在左视野,不能命名,但能够用左 手找出“杯子”。 说明语言功能定位于那个半球?
后来大量实验均证明,这一事实。
中脑:中脑中存在视觉 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瞳孔、眼球、毛壮肌 等均由它控制。
②网状结构 :上行激
活系统和下行激活系 统。上行系统维持大 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下行系统能加强或者
减弱肌肉的活动。
脑干对维持个体的生命非常重要。心跳、呼 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与脑干有关。 中脑:中脑中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瞳孔、眼球、毛壮肌等均由它控制。 网状结构 :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激活系统 。上行系统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下行 系统能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
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化学物 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神经兴奋 --- 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内存储 的神经递质释放 --- 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突 触后膜, --- 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改变了 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实现了神经兴奋的传递。 这种传递方式称为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普通心理学》讲义

《普通心理学》讲义

第1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过程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1. 心理是脑的机能,2.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3.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2)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3)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动物发展的心理历程: 1. 感觉阶段:从低等的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到脊索动物 2. 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3. 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单细胞动物:直接接触后产生“运动反应”(无心理现象) 动物(低至环节动物):产生“条件反射”(有了心理现象)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思维,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萌芽。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生物学纲要》,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2.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或中间学科) 第2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 神经系统与脑 第一节:神经系统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 - 传递信息 - 整合信息。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又分为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延脑:呼吸中枢核心跳中枢,因此被称为“活命中枢”。

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脑干网络结构:决定觉醒状态。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除嗅觉外,还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种树,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 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 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 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只要有 关刺激一旦出现,人们就表现出一系列的自动化的动作 反应,这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 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 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 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我们的负 担而提高功效。
颞叶 - 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枕叶 - 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1. 反射的概念 2. 反射弧、反射环 3. 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4. 条件反射的系统性:动力定型、两种信号系统 ▪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在大脑皮层上有几个功能相对集中的中枢和联 合区,分管一定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大脑皮层的机 能定位:
感觉中枢: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
运动中枢: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 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身体每一部分的运动都在皮层上有 相应的代表区,代表区域的大小与身体运动的复杂程度有关。 大脑每一半球的运动中枢只控制对侧躯体的运动。 言语中枢: 说话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
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生理机制
❖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认为,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上暂 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无条件刺激 物和无关刺激分别在大脑皮层上 形成两个兴奋点 ,其中无条件刺 激物所引起的兴奋灶比较强,而 无关刺激物所引起的兴奋灶比较 弱,这两种刺激物在多次结合的 过程中,较强的兴奋灶吸引较弱 的兴奋灶,并且较弱的兴奋灶通 过扩散,最终在两个兴奋灶之间 形成了在功能上的暂时接通,从 而无关刺激物变成了条件刺激物, 当它单独作用时,引起的兴奋可 沿暂时神经联系引起无条件反射 皮层区的兴奋,而发生相应的反 射活动。
❖ 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 而能的、固定下来的反射活动,它是有机体的本能 行为。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无条件刺激。无 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中枢在脊髓和脑干等低级中枢。
❖ 无条件反射主要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 御反射、朝向反射、性的反射。
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 天学习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 性抑制两大类
非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非条 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
1.外抑制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
为外抑制。如突然出现强声,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 。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刺激的出现引起皮层相 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 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2.超限抑制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体积占中枢神经系 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的总重量的 70%左右。在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一层2~5毫 米厚的灰质,叫大脑皮层或皮质,总面积约 2200厘米~2600厘米,约140亿个神经细胞。 大脑半球表面布满了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 之间的隆起称回,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主要的 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了四个叶。
基本规律: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反射的概念
❖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来自内外环 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的具体程序是:
客观 刺激
感觉神经 感觉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 (脑或脊髓)
运动神经 效应器官
反射弧
❖ 感觉器官 ❖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 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 ❖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 效应器官
两种信号系统
1927年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把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 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兴奋过程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 动或加强相联系的。
抑制过程
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 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第二讲 心理的实质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 神经元
1、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 神经元 树突
轴突
细胞核 细胞膜 细胞浆
2、神经元的功能
兴奋功能:神经元接受刺激而进入活动状态的功能。
整合功能:细胞体把各方面传来的兴奋加以整合,使兴奋加强或减弱。
操作性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把一只饿鼠放 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即喂食以强化这一动 作,经多次重复,鼠即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动物只对某一个特定信号,如灯光、铃 声出现后,作出踩杠杆的动作,才给以食物强化,这类必 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 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同伴团体、 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双关图
1、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
面反映着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2、个人经验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3、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
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 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 诱导。相互诱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 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或同一部位的兴奋过 程称为正诱导。
例如,由睡眠到觉醒;小孩临睡前的“闹觉”均是正 诱导现象。专心于某一工作,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由觉醒到睡眠均是负诱导现象。
传导功能:细胞体Βιβλιοθήκη 整合后的兴奋作为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
3、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受器
中间神经元
效应器
4、突触
❖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躯体神经系统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系统
脑 脊髓

❖ 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 重要的物质基础。
1、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人的行动的必要条件。
2、人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活动中发生,形成的。
3、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也可在实践
活动中接受检验和校正。
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
2.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
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 抑制。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 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 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和抑 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 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客观现实是指在人的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着的一切 事物,它们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通常把这 些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客观现实
自然环境:各种自然现象,如天体宇宙、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包括 人造环境如城市、农村、住宅、交通等。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 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 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例如 ,当人体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 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 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而只有中 等强度的皮肤刺激,我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这说 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
❖ 脑的结构与功能
脑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 脑,通常把延脑、桥脑、中脑合称脑干。另外还 有两个结构也很重要,分别是网状结构和边缘系 统。
大脑
❖ 大脑位于间脑之上,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人体的 “最高司令部”,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因此,我们通 常将大脑称为高级神经中枢。
▪ 大脑的结构
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 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这叫超限抑制。这时,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 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坏,因此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病儿的沉睡,动物的“假死” ,都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条件性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 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消退抑制
❖ 条件反射包括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 反射两种。
经典性条件反射
❖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 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 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 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 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 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 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 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 射就是条件反射。
反射环
❖ 反射弧的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反射活动的结束,在
通常情况下,由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动作又将成为
对有机体的一种新鲜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