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以西安市为例
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城市是现代化经济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空间节点,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发展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国家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
本文将分析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背后的机理。
城市规模越大,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就越强。
首先,城市聚集能够形成规模经济。
在城市内,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更加频繁,这让城市成为了业务活动和知识创新的中心。
同时,由于市场规模越大,企业就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强的竞争力享受到更多的流量红利和经济红利。
特别地,一些专业的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例如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和物流公司等,会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中聚集形成,从而为城市创造更为繁荣的经济环境。
其次,城市聚集可以增强创新。
城市中的创新活动往往源于一些互动和提供各自技术优势的企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比较和共享技术,这些企业可以在创新的路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和其他专业组织一般也会选择在城市中去寻找和参与创新活动,以便获得更好的机会,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资助来推动他们的研究。
城市的人口密度以及各种经济资源的高度集聚也给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作为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城市居民通过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薪资,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中的广告、文化和教育等服务也可以更容易地被人们所接触到,从而加强人们的消费以及文化和社交需求。
此外,与其他地方相当的城市,聚集了许多一流的医疗机构、文化设施和交通设施,然而在其他地方,许多城市面临这些资源稀缺的瓶颈。
对于城市的经济而言,这些过程的贡献以及每个过程的相对重要性因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和基础设施情况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
然而,共同的是,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限于某个单一领域的经济活动,而是充满了跨足多个领域的多种机会。
总的来说,城市聚集的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
无论是规模经济、创新活动还是人口密度和城市资源的集聚,城市聚集的效应都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速,城市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聚集作为城市化的核心现象之一,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和原因。
首先,在城市聚集中,人口规模的增加可以带动经济规模的扩张。
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形成庞大的市场需求,激发了生产、销售和消费的活力。
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大,使得企业更有动力在这些城市投资和扩张,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也能够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升级。
其次,城市聚集还促进了人力资源的集聚与流动,从而促进了创新与创业。
城市中聚集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农村地区,这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才的聚集还促进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的发生。
同时,城市中的创新企业往往可以更好地享受到政策支持和创新资源,有更大概率发展成为产业领军者,进而驱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另外,城市聚集也能够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
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
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生活的品质,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企业迁往城市,并持续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然而,城市聚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出现社会不平等和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
部分城市规模增长过快,导致了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诸多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过度的城市聚集可能导致房价上涨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加剧了贫富差距和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聚集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我们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化进程。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其次,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城市的软硬件环境质量,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和生活条件。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是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析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的概念、原因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聚集效应指的是城市内各类资源以及人口的聚集程度。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其聚集效应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是人口规模的聚集效应。
人口规模越大,城市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规模经济效应就越明显。
大量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需求,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其次是人口结构的聚集效应。
城市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劳动力分工更加明确,职业种类更加丰富。
这促进了城市内各类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最后是各类资源的聚集效应。
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包括土地、资本、科技、文化等。
这些资源的集聚使得城市的发展具备了更强的内在动力。
经济集聚效应是城市聚集效应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学领域对城市发展进行分析的重要角度。
经济集聚效应是指在城市内各类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包括产业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和创新集聚效应等。
首先是产业集聚效应。
城市作为产业聚集的平台,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
不同产业的公司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协同发展。
其次是人才集聚效应。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集聚为经济创新和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再者是创新集聚效应。
城市所聚集的企业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创新循环,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规模,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活动的协同发展。
其次,它们推动了城市的创新和产业升级。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
不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最后,它们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西部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西部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姓名:杨粉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政治经济学指导教师:程建华20080401摘要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对企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促进效应。
集聚经济效应是城市化过程的基础效应,强化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显然是提高我国尤其是西部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发展西部城市经济的有效途径。
本文拟对中国西部城市的产业集聚经济效应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
首先通过搜集数据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总体偏低,企业之间存在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各自为政的问题,这说明在西部地区进行产业集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地区12个代表性省会城市的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总括性的描述考察。
最后以区内两大中心城市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利用我国著名学者唐杰、金相郁等所分析的可用于规模经济测度的CES的变式,对西部城市的产业集聚经济效应进行定量测算,并对集聚经济效应h值进行ISE、LOC、UBE的因素分解,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定量分析表明,西安市和成都市的产业集聚效果都比较差。
西安市的集聚经济效应h值历年均小于l,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成都市的集聚经济效应水平先高后低且小于1的总体发展趋势,表明成都市实现的也是集聚不经济。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西安市的城市集聚经济UBE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西安市产业集聚体之间存在许多诸如缺乏专业化分工合作、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度低等问题,而对成都市的集聚效应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成都市某些产业现有生产规模已超过最佳生产规模、一些集聚部门为非比较优势部门或已从比较优势部门转化为非比较优势部门,这说明成都市也存在产业集聚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从而本文从定量实证的角度说明西部地区城市产业集聚状况存在严重问题的事实,弥补了在西部地区进行产业集聚研究缺乏定量实证研究的不足,为西部产业集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西安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西安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杨 粉萍
摘 要: 文章 运用符合 中国实际的 c S生产 函数对 西安 城市产业 E 集聚经济效应进 行 实证研 究表 明, 西安 市的产 业 集聚 效果都 比较 差。 西安 市 的 集 聚 经济 效 应 h值 历 年 均 小 于 1 总 体 上 处 于 规 模 不 经 济 状 。 态。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西安市的城 市集聚 经济 UB E没有通过 显著性检 验。 这说 明 西安 市产 业 集 聚 体之 间 存在 许 多诸 如 缺 乏 专 业 化 分 工 合 作 、 特 色优 势 产业 集 聚 度 低 等 问题 。 关 键词 : 西安 市 产 业 集 聚 区位 集聚 经 济 城 市 集 聚 经 济
中 图分 类 号 :2 0 F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4—4 1 (o 8 O —2 4 3 10 9 4 2 0 )5 6 —0
一
程 建华
产净 值 。 对上述方程 两边取对数 , 得到如下函数 : L P=L A- ̄ n + ̄ n n n II Q ' K -L L 由该 方程 同样可 以推算出集聚经济效果 : h =
() 3
() 4
、
引言
自从 2 O世纪初期 以来 , 集聚经济在经济学领域 已经作 为一个独立 的经济学概念而确立起 来 , 多学者从 不同角度 对其进 行 了大 量的研 众 究, 其中有相当多的学者将 “ 集聚经济” 为分 析城市的产生 、 作 发展和衰 退的“ 公理”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聚的性质 、 因、 征及优势 等方面研 成 特 究居多 , 对产业集 聚经 济效应 的度量较 少 , 的即使进 行 了度 量, 有 研究 对象也多数都是对 中国制造业① ②或中 国发达地 区产 业集 聚固④ 行 的 进 研究, 且多数用区 位基尼 系数@ 来描 述一 个产业 或行业 的产 业集 聚程 度, 而用其衡量产业集 聚和经济增长的联系也不是很 理想 , 的学者对 有 沿海发达地区@ 的产业集聚经济进行 了测算 , 而对不发达地 区尤其是经 济相对落后的西 安市 的产 业集 聚进 行定 量研究 , 乎是学 术界 的一 片 几 盲区 。并且他们并未对 工业 内部 分行业 的具体情 况进行 细化 , 容易忽 略具体工业部 门的问题 。地处我 国西部 的陕西 省西安市 , 人力 资源 充 足, 自然资源较丰裕 , 市场潜力巨大 , 府政策优惠 , 政 其产 业集 聚现状 如 何?产业集聚效 果又 如何 呢?西 安市 应该 如何 更好 发挥 产业 集 聚优 势, 以达到促进这些城市 产业 素质升级 的 目的呢?这些都 是 尚未解 决 的问题 。本文通过收集 、 整理西安市 的产 业集 聚数据 。 西安市 的整 体 对 产业集 聚情况进行定性的描述 。 后运用 E i 统计分 析软件测算 出 然 ve ws 西安市 的产业集 聚经济效应 水平 , 后对西 安市产 业集 聚经济效应 水 最 平的情 况进行分析总结 , 西安市 的产业集 聚现象进行 较 为深入地 分 对
中国西部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
Vo1 8 . No .5
Sep 0 .2 08
中 国 西 部 城 市 产 业 集 聚 经 济 效 应 实 证 分 析
— —
以西安 市和 成都 市为例
袁 晓玲 ,杨 万平
( 西安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与金 融 学 院 ,陕 西 西 安 70 6 ) 10 1
摘
要 :本 文 运 用 符合 中 国 实 际 的 C S生 产 函数 对 西 安 和 成 都 城 市 产 业 集 聚经 济 效 应 进 行 实 证 研 究 表 明 ,西 安 E 市 和 成 都市 的 产 业 集 聚效 果 都 比较 差 。西 安市 的 集 聚 经 济效 应 h值 历 年均 小 于 1 ,总 体 上 处 于 规 模 不 经
从2 o世纪 7 o年代 开 始的 大部分 实证 研究 都采
界还 是一 片盲 区 。并且 以往 的研 究者 并未对 工业 内
收 稿 日期 :2 0 — 5 1 0 80 — 5 基 金 项 目 ;陕 西 省 社科 界 重 大理 论 与 重 大 现 实 问 题 资 助项 目 ( 7 l 1 f“ 8 O Z O ) 9 5工 程 ” 二 期 资 助项 目 ( 7 0 7 1 0200)
进 行 定 性 描 述 , 然 后 运 用 E iws. ve 5 1统 计 分 析 软 件
量 产业集 聚和经 济增 长 的联 系也 不是很 理想 ;有 的
测算 出其产 业集 聚经 济效应 水平 ,最 后对其 产 业集 聚经 济效应 水平 的情况 进行 分 析总结 ,对 产业 集聚
现象进 行较 为深 入的分 析 。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5 期
20 0 8年 9月
中 国地 质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城市聚集效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聚集效应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城市聚集效应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各类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所形成的正向互动效应。
本文将探讨城市聚集效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主要机制。
一、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聚集了各类产业和人才资源。
产业的集聚带来了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效益的增加。
首先,产业集聚提供了供需匹配的便利,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例如,某一城市集聚了多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和投资者,进而带动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其次,产业集聚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创新。
同一领域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便于共享经验、交流技术,并更便捷地进行技术创新。
最后,产业集聚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业链效率。
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生产,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和供应链等资源,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二、人口聚集带来的经济效益城市聚集效应不仅来源于产业集聚,也与人口的集聚密切相关。
人口聚集在城市中形成了强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多重经济效益。
首先,人口聚集推动了城市的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的城市拥有更多的消费需求,吸引了大量商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活动的增长和商业形态的多样化。
其次,人口聚集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城市中企业和组织的集聚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的活跃。
最后,人口聚集带动了城市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
人们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知识的传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城市聚集效应的机制分析城市聚集效应的产生和影响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地理因素是影响城市聚集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或特殊性可导致产业和人口的聚集。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与经济集聚效应的分析一、引言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一直以来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城市聚集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城市聚集效应城市聚集效应,也称为人口聚集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从而产生的各种正向的经济效应。
城市聚集效应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城市聚集效应带来了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扩大时,相对成本会减少,从而带来效益的增加。
在城市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资源分配更加高效。
此外,城市中的专业市场和供应链更加完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原材料和销售产品。
规模经济的体现使得企业在城市中更容易实现高效益。
其次,城市聚集效应带来了技术创新。
城市中人才聚集,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可以更容易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交流和合作激发了创新的思维和灵感。
此外,城市也更容易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技术创新的推动使得城市中的企业与时俱进,保持市场竞争的活力。
第三,城市聚集效应带来了资源集中。
城市更容易吸引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经营环境。
同时,城市中金融机构的密集度更高,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资金支持。
这种资源集中使得城市中的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三、经济集聚效应经济集聚效应是指由于城市聚集效应而形成的其他正向效应。
经济集聚效应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经济集聚效应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
因为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和人口,就业机会更加丰富。
此外,城市中的企业数量和规模较大,旨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种就业机会增加,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前往城市就业,构成了良性的就业发展环境。
其次,经济集聚效应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城市中的企业数量多,类型多样,产业链条较完整。
这为企业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企业间的合作和发展刺激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中国内陆特大城市中心商业区发展布局探讨_以西安城市中心区为例_刘彦随
。
,
0 米 限制高 度在 2 4 米 以 下 ( 北大 限 制高 度 勺 米以 下 2 0 米 外至 4 7 2 因 此 在限 定 区 内 楼宇最高 也 只 有 层 多为 一 3 层 的低 矮 楼层
.
,
,
,
,
所 调 查的 楼 宇 中 高于
层 接
5 层 的高层 楼宇 不是 1 %
.
3
层 及其 以 下 的楼宇 占 9 4
。
,
与一 些 国际性 大城 市 ( 如 纽约
、
伦敦等 ) 相 比较
,
CBD
平面
功 能 结 构显 然 比 较单 一
3 2
垂直 利 用特 点 西安 市
c BD
内部 由于 受 高度分 区规 划的制 约 即在东西 南北 四大 街 两侧 0 2 米 进深
,
,
,
以 内 留 为 透视 走 廊
6 米以 下 ) ① 街为 3
而 获得不 同的 商业 利 润
使得
C
D B
内行业 利用 空 间分 布上表 现 出 明显 的 集 中趋 势 ;
C BD
1
期
刘 彦随
中国 内陆特大城 市中 心 商业 区发展布 局探讨
,
—
以西安城市 中心 区 为例
,
7 1
的 硬核 内部的商 业 活动 以 大 型百 货 商场和 高楼购 物商店 为主 且 居于
,
,
根 据实
地调查
.
底 层 利 用 为零 售 商业 的 楼宇 占 7
,
、
.
5 %
,
零 售 商 业 临 街 总 长 占总 沿 街 长度 的 占n
西安金融产业集聚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1
2 2
1 .3 8 9 6 4
6 .1 9 0 4 2 5 .9 5 3 4 8
( 二)协整检验
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 ,西安金融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两者存在长期 稳定关系 ,并且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 为主动 ,当经济发 展 到一定时期 ,对金融产业集聚会产生促进作用。所 以,加大金融产业集 聚效应是提高西安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西安 目前金融 发 展 现 状 ,认 为 可 以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着 手 : ( 1 )西安市政府应 当加大对金融产业集 聚发展 的支持 。西安市政府 可以建立有关金融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 ,促进金融区的发展 ,协助金 融 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采取简化审批手续 ,降低税 收等政策吸引金融 企 业 人驻金融园区。并且可以吸引跨国金融公 司来西安设 立办事处或者将 总部建在西安 ,提升西安的知名度 ,发挥网络辐射作 用。政府还应 当积 极 推动金融信息技术的建设。信息技术建设 不但可以克服时间及空 间的 延 迟 ,还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提高效率。 ( 2 )推进人才建设 。金融竞争 的核心是金融人才 。目前 ,金融业 缺 乏高级管理人才 ,所以应当加大高校和业界的教育以及后期培训 。也 可 以通过人才政策吸引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海外人才落户西安 ,提高金 融 机构效率 ,进一步壮大金融产业发展。 ( 3 )建立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行业是一个风险集中的行业 ,所以要想金 融业健 康发展必须要 有健全的监管体系。主要做到两点 :保证公 平竞争 环境和市场稳定 。防 范金融风险 ,为市场发展提供安全环境。政府必须 出台相 应的法律和法 规规范金融市场 ,为市场交易的正常及顺利进行创造 良好环境 。金融产 品不断创新 、金融服务方式也不断在改变 ,监管不 能够 落后在这些创新 之后。监管机构应当及时更新监管理念 ,改进监管 手段和工具 ,适应不 断快速发展的金融环境。 ( 4 )加快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西安金融机构应当加大金 融产品、服务的创新 ,实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满 足顾 客不断变化 的金 融要求 ,完善金融工具。积极开拓服务领域 ,扩大服务范 围,创新服务 方式 ,整合金融资源 ,为社 会不 同群 体提 供全方 位 和个性 化 的金融 服 务 ,进一步发挥金融产业集聚效应。 ( 作者单位 :西安工业 大学北方信
西安市大学园区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安市大学园区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在政府、高校、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在城市某部分地区集聚,并发展成为大学园区。
形成以大学园区为区域增长的核心,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
本文就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为例,讨论西安市大学园区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大学园区,集聚效应,经济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是近年来新发展成为的大学园区,位于西安市的边缘地带,远离市中心的繁荣地区。
未央大学园区包含了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尽管大学并不多,但仍然给未央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大学园区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西安市未央区由于远离城市繁荣中心,在发展成为大学园区之前,经济水平落后,居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农业。
而大学园区的建设为该地区整体的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大幅度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土地价值得到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旅游业的兴起,使得该地区经济大幅度的增长。
1.1增加就业机会,改变区域经济结构随着未央大学园区的建立,大量师生涌入未央区,随之而增加的消费需求为未央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地商机,也为当地居民的就业提供了可能。
为了满足大学园区内师生的日常需求,原未央区的居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自主创业,例如各高校门口的流动饮食摊贩以及学校周围的小餐馆,服装店等,成本低,收益高,为该区域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同时大学园区的建立,使得未央区内原本的农业用地成为学校用地,让原本从事第一产业的当地居民转向从事其他行业,把未央区内原本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餐饮、服装、超市、银行、药店医院诊所、通讯营业厅、娱乐、物流等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大量的人加入到未央区的经济发展中来,逐渐改变了未央区的经济结构。
1.2提升区域内部的土地利用价值“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外部环境的重视,而在大多数传统的中国人的思想中认为学校附近能为子女营造一个更为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因此有许多的家长会选择在学校附近购置房产。
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
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
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
通过城郊对比分析,使用1959-2007年3个指标值(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表征西安市热岛效应,引入突变分析
法对近49a西安市热岛效应历年、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热岛效应年变化趋势呈直线型,升温率为
0.322℃/10a,存在1980年、1993年两个突变年,热岛效应上升的主要贡献是低温升高;西安热岛效应季节变化,春季最强,冬、夏季次之,秋季最弱;西安热岛效应与人口数量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城市发
展影响热岛效应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最大,冬、春次之,夏季最小.
陈豫,CHENYu(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张纳伟锐,ZHANGNaw-ei-rui(陕西省西安中学,西安,710016)
孟小绒,MENGXiao-rong(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西安,710016)
胡伟,HUWei(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一团,新疆,博
乐,833411)
杨改河,YANGGai-he(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
陵,712100)。
从经济聚集效果视角对比分析西安高新区的竞争力
扬。
(、 . 1 3西安 交通 大 学 经 济金 融学 院 , 西安 7 0 6 ;. 天通信 控股 集 团股份 有 限公 司) 1 0 1 2航
【 关键词】 西安高新区; 聚集效应; 聚集效果 ; 比研 究 对 【 中图分类号】 1 74 F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编号】 0 2 7 0 (0 8 0 - 0 3 0 文章 1 0 - 4 8 2 0 )8 0 8 - 3
目扩 张 等 ,严 重 制约着 高新 区经济 的进 一步 发展 及其 对所 在地
资源、 约生产成本 、 节 促进企业之 间的分工和 生产灵活性 、 建立信 任 关 系和保 障这种 信任关系 的社 会制度 、 累社会资本 、 积 降低交 易费 用、 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 和仓新扩散 、 J l 隐性经验类 知识 的交流等 。
● ) 内研 究进展 二国
国内关于聚集经济 的研究一般都集中于地区或城市的产业
聚 集以及 该 区域 的竞 争力 ,对 基于 聚 集效应 的高新 区竞 争力 的 研究 相对 比较 少 。文启 和 王缉 慈(9 9将 以“ 谷 ” 19 ) 硅 为代 表 的 国 外 高新 区的发 展模式 与 中 国高新 区的 发展模 式 进行 比较 ,从 高 新 区的发 展模 式 的比较 中发现 中国高 新 区发展 的不 足 。刘 友金 和 黄鲁成 (0 1从产 业集 群 的优势 说 明高 新 区与产 业 集群 的关 20 ) 系 ,论述 高新 区发展 产业 集群 的重 要 性 ,认为 高新 区 要做 大做 强 , 区的企 业必须 迅速 聚集 , 成产业 集群 。【 琳和 陈 晓 高新 以形 崞 红 (o 5 ̄基 于聚集 经济 构建 了高新 区竞 争力 的综 合 评价 指标 2o ) 体 系 。张 忠德 (0 6认 为高新 区发 展 的动 力源 于 区 内大量 高新 20 ) 技 术企业 集群 化形成 聚集 效应 的推 动 。 他将 聚 集对 高新 区发展 的推 动归 纳为 3 个方 面 : 首先 , 集构 建 了信 息 、 术 、 力 资源 聚 技 人 和资本等 要素 储备 的平 台 。众 多相 同和相 似 的高新 技 术企 业及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 区域经济】
22 第 期 总 2 期 0年 2 第 1 1 2
城 市聚集效应 的经济学分 析
以 西 安 市 为 例
梁 闽
( 新疆 财经 大学 经济学 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80 1 ) 30 2
[ 摘 要 ]聚 集效应是 影响城 市化进 程主要 的经济规 律之一 , 经济学的视 角来探 讨城 市聚 集机 制 中的 从 双重乘数 效应 , 以西安 市城 市聚集经济的发展 为例 , 揭示 西安 市城 市聚 集效应过程 中的问题 , 出强化 城 市 指
本密集型产业 ) 由于产业 间的 连锁 效应 大 , 致产 业在 , 导 空间集聚范围上迅 速扩大 , 而加 剧了 资本 、 从 人力等生 产 要素的积累 , 剩余劳动力也开始从 农村 向城市大 量转移 , 推动了第 三产业 的增长 , 市规 模 也随 着经 济的发 展不 城 断扩 大。这一层次 乘数效应 的实质是社 会生 产力的极 大 提高 , 其作用过程的关键 , 不仅仅在于 工业项 目和数量 的 扩张 , 还在于流人城市 内的再 度创 造 的异质 生产 力能 否
化 进程的推 动具 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二 、 市 聚 集 过 程 中 的 乘 数 效 应 城
长并进一步 引发“ 集” 聚 的机理
聚集效应是一种 比较复 杂 的综 合经济 现 象 , 它既 涉
及区域经 济和城市经济 , 又同 产业经 济 中 的组 织结 构 有
关。空间经济理论认 为 , 城市 成长 过程 就是 经济 质的 流
与原有生产力形成 同质 交融 , 通过这 种 相互 融合 变异质
业 化 、 经济 、 规模 外部 经 济 和市 场效 率 的提 高 ( 吕玉 印 ,
经济地理学基于西安分析
《经济地理学》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谈谈你对陕西省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的看法。
中心城市,具有龙头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对其腹地发挥龙头作用,以其巨大的技术经济能量向其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从而带动其腹地的区域经济更快发展。
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若干―中心,如商品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等,中心城市通过这样的―中心,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带动,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是加快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
中心城市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具有引领作用。
市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范畴,其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现有区域经济学理论来看,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内的高速增长点能够通过乘数效应扩展或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并产生―虹吸‖和―墨渍‖双重效应。
通过―墨渍‖效应,生产要素将向外围渗透转移,从而带动和促进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分析西安市中心城市的中心度(注意与相对成熟经济区相比较)凸显“九宫格局”布局特色据了解,对于主城区的规划,在展厅内《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中明确提到,“西安中心城市以中心市区为主题。
主城区内,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
形成一个中心,外围4个副中心,整个城市形成大范围的九宫格局形态”。
主城区规划概括起来就是“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为未来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九宫格局是中国古都的传统格局,西安城市发展继承这一格局。
也就是中心的唐城,东部的工业区,西部的工业区,南部的文教区,北部的经济开发区,东南部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南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发区,西北部的汉城遗址,东北部的产灞生态区。
未来西安发展空间将按着米字形轴线延伸,总体布局仍然保持九宫格局。
另外,“棋盘路网”即市区道路网继承唐长安方格网、棋盘式格局,外围功能区结构也以棋盘路网为特色,形成一个明显的区级中心。
“轴线突出”即以现有的穿越钟楼的南北轴线为中心城市主轴,以大明宫含元殿到大雁塔的南北轴线作为西安重要的景观轴线,两条轴线与穿越东西大街的轴线交汇,形成西安棋盘结构的“十”字型格局。
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
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1. 交通拥堵•人口聚集导致交通需求激增,道路容量不足以满足需求。
•道路不合理布局和规划,导致交通拥堵加剧。
•缺乏有效的交通管理和调控措施,导致交通流量无序增长。
2. 环境污染•工业和交通排放物排放增加,空气质量下降。
•垃圾处理问题,垃圾量增加但处理设施不足。
•水污染问题,废水处理不及时和不合理排放。
3. 城市扩张•城市聚集效应导致城市扩张,农田减少。
•大规模建设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社会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城市周边地区资源匮乏。
4. 房地产泡沫•西安市房价不断上涨,存在房地产市场泡沫。
•高房价导致民众购房压力增大,高杠杆风险加大。
•房地产投资占比过高,对经济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
5. 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聚集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匮乏。
•优质学校资源有限,竞争激烈,教育公平问题凸显。
•学生大量涌入少数热门学校,其他学校面临师资不足和资源紧缺问题。
6. 社会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如医疗、养老等。
•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速度。
•基层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以上是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人口聚集、城市发展等因素所引起的。
对于这些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例如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控制工业和交通排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以及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等。
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应对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资源消耗过多•城市聚集带来了大量的资源需求,导致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能源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能源供应紧张。
•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导致水资源紧缺问题。
8.社会安全问题•人口密集的城市容易出现治安问题,犯罪率增加。
•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公平问题突显,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9.就业压力增大•西安市人口增加,就业岗位需求也增加。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聚集效应——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袁晓玲教授
SCI-TECH INNOVATION &PRODUCTIVITYNo.1Jan.2012,Total No.216文章编号:1674-9146(2012)01-0038-03西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作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西安市正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率先把太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先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新兴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
西安、太原两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担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的重要使命,双方具备许多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记者:袁老师,我们都知道高新技术以新技术产业为基础。
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一旦开发成功,将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短短的20年建设,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已位于全国53个高新区的前三位。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西安高新区的发展历程?袁晓玲: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三大领域。
自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后,便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视察西安高新区。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将西安、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6个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为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做出重大贡献。
据统计,2010西安市GDP 达3100多亿元,其中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就达800亿元。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聚集效应———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袁晓玲教授本刊记者高远园猿愿. All Rights Reserved.西安市总面积10106(含区县)km 2,建成区840km 2,高新区36km 2(三期工程),目前区内世界500强企业60多家,其他企业8000余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期总第212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区域经济】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梁闽(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摘要]聚集效应是影响城市化进程主要的经济规律之一,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城市聚集机制中的双重乘数效应,以西安市城市聚集经济的发展为例,揭示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强化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心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西安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经济核心地位,强调了增强西安市的城市自生发展能力,强化其城市聚集效应可以引领、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聚集效应;双重乘数效应;西安市[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2-0110-03一、引言空间集聚使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聚集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吕玉印,2000)。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来研究城市与聚集经济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至以韦伯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之后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位理论,两者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机制上。
而以佩鲁为代表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则从宏观层面上将城市聚集和区域发展的非均衡联系起来,认为城市化是地区不平衡增长的结果。
我国学者冯云廷(2001)从城市化经济的现象角度研究了个体城市聚集过程及其聚集后产生的效应。
虽然他们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但都提高了聚集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
聚集经济效应制约并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对城市经济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我国目前基本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城市聚集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城市聚集的动力源于不同空间上存在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经济势能差,在由“比较优势利益—功能互补利益—机会选择利益”共同构成的动力机制下,存在利益关系的经济个体便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人口、资源等要素的实际流动。
支撑城市发展的全部要素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相互间发生作用是通过双重乘数效应实现的。
(一)第一层次乘数效应———由“聚集”作用导致城市“成长”的机理第一层次乘数效应的机理是聚集作用于成长,表现为工业的经济增长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
这一层次的乘数效应开始是由始发性的工业推动的,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先是为城市化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如交通运输设备、现代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等,由此带来了人口、资源、企业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集聚并产生乘数效应。
始发性的工业围绕主导部门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工业(如钢铁、机械、电力、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间的连锁效应大,导致产业在空间集聚范围上迅速扩大,从而加剧了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积累,剩余劳动力也开始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城市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
这一层次乘数效应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其作用过程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工业项目和数量的扩张,还在于流入城市内的再度创造的异质生产力能否与原有生产力形成同质交融,通过这种相互融合变异质的要素为同质要素,即实现异质要素同质化。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一层次的乘数效应是通过个体与厂商的理性经济行为将城市的形成与规模内生化,从而把工业化与城市化联系了起来。
(二)第二层次乘数效应———由“成长”引致城市成长并进一步引发“聚集”的机理聚集效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经济现象,它既涉及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又同产业经济中的组织结构有关。
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城市成长过程就是经济质的流动和累积过程,这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聚集规模进一步扩张,并使得城市投资环境和内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分工得以进一步深化,深化和精细的分工使得区域内产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进而就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新思想的产生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提供了环境,继而使得创新活动在城市域内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创新活动深化和逐渐扩展到相关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自身的发展。
所以第二层次的乘数效应中的城市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产业的成长(如第三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加快增长),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和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使得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在空间分布上通过产业链条表现为明显的集中趋势(如图1所示)。
三、城市聚集效应的举例分析———以西安市为例011梁闽: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图1空间经济理论中的城市成长过程(一)第一层次的乘数效应“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西安因为国家战略的推动成为我国工业化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一五”时期,在“迅速工业化”的政策引导下,国家大量投资机械与纺织业,第二产业产值以平均每年37.7%的速度增长。
“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大中型企业由沿海地区迁入、援建,机电工业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成为西安市第一大工业,航空工业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西安从此成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工业的兴起,奠定了西安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基础。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造成了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进而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
西安市的重工业依靠政府强制地集中资源优先发展拥有了雄厚的存量基础,与西安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一起形成了重工业的比较优势,这样的产业结构驱动着西安市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结合第一层次的乘数效应反观这一时期西安市工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生产力要素“外部植入”的特征明显,机械嵌入的生产力要素并没有完全同质化为个体城市成长的内生基础。
因此,西安市的始发性工业在其聚集过程中生产率不高,产品很少与西安市当地需求衔接,与周围地区的联系也较为松散。
此外,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弱。
另一方面,国家工业化这种高强度的积累方式使得居民自主消费不足,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落后,城市聚集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没有充分地带动西安市经济的发展。
(二)第二层次的乘数效应改革开放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国家工业化模式,作为陕西省的中心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加快,西安城市化进程也取得较大的发展,2007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9.5%,2009年西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53.7%,达到521.58万市区人口的城市规模。
现有的城市规模、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以及智力密集的优势,为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9年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10亿元,占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7%,对西安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的大力推动使空间集聚成为以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西安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依靠政府着力构建的技术创新平台,促使了高技术人才、资金、技术和装备向本地区集中,初步形成了功能互补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从西安的城市经济发展来看,对于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来说,西安中心城市的区位比较优势(包括科教资源优势,交通运输、设施水平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所带来的功能互补利益和机会选择利益带动了生产企业进入西安市,促使本地区对资源、资金、人才、产业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的乘数效应发挥作用推动了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张,最终形成产业在该区域的集聚,并且城市聚集的动力与第一层次的乘数效应相比逐渐增强。
高新区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化因素,集聚功能是其基本功能之一。
以西安高新区为例,作为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园区采用创新与孵化型为先导的发展模式(见图2),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依托基础,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运行推力,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汽车四大产业为支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西安市新的资源集聚、信息、技术和创新中心,拓展了西安市城市的内涵并构成西安城市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图2高新区中以创新与孵化型为先导的发展模式利用C -D 生产函数模型可以实证检验集聚效应因素与西安高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西安市高新区存在着明显的集聚经济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效应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以第二层次的乘数效应分析为镜像可以折射出导致西安高新区聚集效应走弱的一些因素。
首先是产业集聚化程度低,西安高新区事实上聚集了大部分只有低端技术的中小企业且行业多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都是由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嵌入的,而不是根据专业化的分工内部自行繁育而成的。
以上两点导致区内产业关联性不强,各企业自成体系,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产业集群发展缓慢。
其次是政府的政策干预忽视聚集经济规律。
企业和行业的进入是有一定规律的,而政府的激励政策会忽视企业与行业本身聚集倾向的差异和园区演化过程中聚集倾向变化规律的分析。
西安高新区实行政府主导的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偏向于从外部吸引大型的跨国公司、鼓励企业通过合并组建大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很难做到从专业化分工、市场细分、价值链延伸以及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上来综合考虑。
城市集聚实际上是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111梁闽: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和集聚,要素的空间集聚从根本上说受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支配。
从聚集效应的结果来分析,脱离原有的产业基础而由政府主导发展起来的高新区会因过分依赖政府的力量而使集聚效应逐渐衰弱,同时自我发展能力也会减弱。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内生性推动作用,增强区内创新资源的聚集力和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西安高新区走出上述路径依赖,更好地发挥其聚集效应。
城市的发展和成长一直伴随着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其中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了中心城市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和经济主导功能;二是人才及技术创新的集聚。
不仅提高了技术创新的生产率也营造出了创新环境,从而提高城市的创新功能和竞争力。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中,西安市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全国56个重要城市中排名位居前列,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良好。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西安列为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城市聚集效应的发挥使得西安市的基础设施、城市规模、经济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在区内占据主导地位,是经济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
西安市的综合区位优势和聚集效应的效果对经济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聚集效应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发挥西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带动作用,引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