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创新政策和创新体系

合集下载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

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

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

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德国科技创新的政.

德国科技创新的政.
19世纪以前,德国是一个发展缓慢、在 经济和技术领域都落后于英美的国家。但是, 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开始迈向现代工业社 会,德国科技随之进入繁荣时期,并迅速走 向世界前列。德国的科技之所以能迅速崛起 并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德 国不断创新的科技政策及良好的科技体制有 着密切关系。本文对德国的科技政策及其体 制特点进行分析,试图以此来揭示德国科技 领先的原因。
• 1999年和2000年,德国政府先后发布了《技术政策—经 • •

济增长与就业之途》和《德国联邦政府创新资助政策及举 措》两个科技政策纲领,确立了德国在科技资助与科技创 新方面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策略。 2006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又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涵盖所 有政策范围的《德国高技术战略》,以期持续加强创新力 量。为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功能,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新技 术发展的挑战, 2010年7月,德国政府颁发了《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报 告,报告汇编了德国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研究和创新举措, 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高技术战略创新的整体方案和创新政 策,确定了不同领域创新目标的优先顺序和新方式,如集 群竞争、创新联盟等。 2012年,联邦教研部又推出了一个专项计划“2020一创 新伙伴计划”,计划在2013至2019年间投入5亿欧元,以 支持德国东西部研发创新合作,形成研发创新合作联合体 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技术创新结构。
一、德国的科技创新成就

创新原本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概 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J A } Schumper,1883-1950年) 教授在其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 中首次使用了“创新”creative) 一词,并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 的建立”,其意思是指新技术、 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后 来随着“创新”一词的广泛使用, 其含义逐渐泛化,现在己拓展到 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科学 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 管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创新。 但国际上在谈论一个国家的创新 能力时,主要仍以科技创新为参 数。

德国研究报告心得

德国研究报告心得

德国研究报告心得一、引言最近我阅读了一份关于德国研究的报告,该报告着重介绍了德国在科学、教育、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成就和经验。

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总结一下我对这份报告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科学技术创新德国一直以来都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报告中提到,德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不仅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而且在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

这些努力带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德国的贡献。

三、教育体制报告中还着重介绍了德国的教育体制。

德国一直以来注重教育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引导,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有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在这个体系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并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在德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创新与产业转型德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转型。

报告中提到,德国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支持政策和资金。

德国的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特别是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的创新表现优秀。

德国企业更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而不是低成本竞争,这也是德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有着较好声誉的原因之一。

五、环境保护意识德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报告中指出,德国以其世界领先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政策而闻名。

德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并鼓励企业采取先进的环保措施。

德国的环保科技在处理废物、减少污染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也很强,习惯于生活中的节约和环保行为。

六、个人体会通过阅读这份德国研究报告,我对德国在科学、教育、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不仅有着先进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

德国行政体制创新认识

德国行政体制创新认识

德国行政体制创新认识德国作为欧洲大国之一,其行政体制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德国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创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下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德国的行政体制创新认识。

一、发展市场化经济模式,实现行政体制的市场化近年来,德国政府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建设,推进了行政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这个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地参与经济发展,在实践中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其中,政府扶持和支持私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也成为这个过程中的关键。

二、提高政府效率,解决行政审批难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措施,提高行政效率。

其中,政府对于行政审批的限制和要求更加严格,加强了对于各类行业的监管,推进了各种行政措施的审核和审批工作,使得行政审批的程序更加公正和透明,并且有效地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强化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德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对于社会治理的强化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生活治理体系。

政府通过引入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治理,把重点放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政府与民众的良好互动。

四、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近年来,德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使得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预防。

同时,德国政府还为绿色发展做出了贡献,力图推进德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德国政府在近年来的行政体制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市场化改革,行政审批的透明化、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当然,德国行政体制的创新,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其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已经为世界所瞩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浅析及借鉴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浅析及借鉴

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浅析及借鉴摘要:为了完善我国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本文将中德两国促进企业的创新政策进行了比较。

首先阐述了德国促进企业创新的几方面政策,再通过选取德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的成功之处并与我国的进行比较,发现我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通过分析借鉴,取长补短,提出了要促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和各创新单位之间的联系,完善创新信息服务系统,适当加强促进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等建议。

关键词:企业;创新政策;比较在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受到广泛重视。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推动我国企业进行创新,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国家创新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创新,通常通过制定相应的创新政策来得以实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快速,但如何确保更深层次的发展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挑战,创新成为了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之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技发展主要依赖技术进口,科学与技术的提升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始终落后于经济增长,但这个趋势在前几年有所改变,国家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德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于促进企业创新高度重视,很早就致力于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重视并积极促进创新活动,已成为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德国历届政府和企业界始终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其科研成果转变成商品的转化率高,有较多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产品。

在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方面,德国的经验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创新和创新政策(一)创新理论起源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1912年发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从而开创了创新理论的先河。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德国政府促进创新创业的主要政策和举措

德国政府促进创新创业的主要政策和举措


1 5—
◇王敬华
赵清华 :德国政府促进创新创业的主要政策和举措
促进德国高校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成为对经济 不过 这些 增长 主要 来 自大型 企业 ,中小 企业 的创 新 和社会各界有吸引力 的创新伙伴。高等技术学院开 投入在过去几年并没有持续增加。小企业和创新型 展 以应用 和解 决方 案为 导 向的研 究 ,并 和 当地企 业 初创企业 因其灵活性和贴近市场 ,往往容易产生创 开展紧密合作 ,帮助其在竞争 中形成新的和改进型 新成果。但 由于没有足够的自有资本和外部融资 , 产 品和服务。为了使高等技术学院的创新潜力更好 这些企业特别需要公共资金支持和私人风险投资。 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联邦政府有针对性地强化它 因此 , 联邦政府的研究和创新资金要特别关注 ,并 们与企业在共 同研发领域建立网络并开展战略合作。 以适 当的措施提高创新型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数 1 . 3 促 进 科技成 果转 化应 用 量和规模 。公共资金支持措施能够为企业成果进入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德国联邦政府通 市 场提供 重要 帮 助 ,创 造新 的增 长和 就业 p ] 。 德 国联邦 政府的创新 支持计划重点支持两类 研究与经济应用之间的创新空隙 ;以广义的创新概 项 目 :一类 是 围绕 某一 特定 技术 领域 、面 向所 有企 念为 基础 ,强 调技术 创新 和社 会创 新具 有 同等重 要 业的支持项 目, 这类项 目 大多要与研究机构合作 ; 性 ,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验证 的支持措施 ;在 “ 保 另一类是不限定技术领域 、面向中小企业的资助计 护商业应用创意” ( S I G N O) 计划中,进一步提高 划 。 后者是技术开放式的, 程序透 明、 方便和简单 , 公 共研究成果 向经济界转移相关支持措施 的灵活 为 企业 提供 了将创 新 的理念 和解 决方 案快 速转 化为 性 ,特别 是改 善对早 期 需要利 用 专利技 术进 行再 开 具 有进 入市 场能 力 的产 品或服务 的机 会 。 发的资助条件 ;组织价值链所有相关主体开展产业 2 . 1 提 升 中小 企 业创新 能 力

德国创新体系

德国创新体系

德国创新体系"五问"新闻中心-中国网时间:2013-05-02发表评论>>政府角色:创新的设计者还是参与者?创新体系这个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政府视为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更关注如何通过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服务来更好地参与创新活动,而不是一个凌驾于其他主体之上的设计者。

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都不完善,政府期望在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往往会发挥设计和指导作用,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

并且,这种现象并非发展中国家独有,有些发达国家(如芬兰),政府在其创新体系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设计和主导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各种市场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其他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在对整个创新体系进行规划时,要重视发挥第三方机构(或中介机构)的作用,简化政府职能。

目前我国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政府部门往往要同时履行决策权、监督权以及具体项目的管理权,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信息。

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这种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政府建设与其他创新主体间专业化中介机构的经验。

创新政策的价值取向:择优还是扶弱?有选择地扶持大企业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三星、大宇和L G等韩国大型企业,无不是在“国家选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也恰恰因为过于关注大企业而忽视小企业的成长,目前韩国创新体系也面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两极分化的挑战。

并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大企业的实力,还取决于这些大企业是否具有参与竞争所必须的社会资本,其中企业间协作关系是重要内容。

在企业合作过程中,高水平的中小企业不仅可以为大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供应,还能将其独特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反向传递给与之合作的大企业,激发大企业的创新活动。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也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颁布和执行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德国蓝色计划

德国蓝色计划

德国蓝色计划导言德国蓝色计划(German Blue Plan)是德国政府在二战后推出的一项重要计划,旨在重建和振兴战后的德国经济。

该计划以其各项政策和措施,成功地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介绍德国蓝色计划的背景、目标和重要举措,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背景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经济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资源短缺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混乱。

为了从这一窘境中解脱出来,德国政府急需制定一项全面而有效的经济复苏计划。

目标德国蓝色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目标,旨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经济增长:重建经济基础设施,提高生产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2.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物资短缺问题。

3.技术创新: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德国产业竞争力。

4.社会稳定:改善社会福利,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重要举措德国蓝色计划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以实现制定的目标。

1.重建基础设施:大量投资重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复苏打下坚实基础。

2.振兴制造业:通过提供贷款和减税等政策吸引投资,重振德国制造业,提高出口竞争力。

3.推动工人培训:增加对工人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4.科研投入:增加科研经费,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德国产业智能化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失业救济等福利待遇,增强社会稳定性。

影响德国蓝色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经济复苏:通过重建和振兴经济,德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战后20年,德国经济年均增速超过5%,迅速恢复成为欧洲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2.就业机会增加:德国蓝色计划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功地减少失业率。

这不仅改善了德国人民的经济状况,还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3.技术创新:通过鼓励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德国产业迅速升级,提高了德国商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各国科技创新政策成功案例分析

各国科技创新政策成功案例分析

各国科技创新政策成功案例分析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然而,在实施科技创新政策时,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结合世界各国的实际案例来分析科技创新政策的成功和失败,为各国政府寻求科技创新的参考和指导。

一、美国创新政策的成功案例作为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在实施创新政策方面,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其中最成功的一项政策是美国国家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的设立。

PCAST成立于1960年代,是美国总统的科技顾问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总统提供科技政策建议和意见,以支持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PCAST聚集了国家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依据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提出新的科技政策建议和方向。

通过PCAST,美国政府可以及时获取最前沿的技术需求和科研成果,以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

并且,PCAST还与智库、企业等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的推广和应用。

二、韩国创新政策的成功案例韩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东亚国家之一。

在实施科技创新政策上,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为韩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其中最为成功的政策是国家引进专业人才的计划。

该计划旨在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回到韩国,为韩国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该计划对于吸引、评估与引领各领域国际性优秀人才在韩国实施研究开发业务,发挥引领性人才在研究开发、重要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秀能力,以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计划还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资助引进人才的科研项目。

同时,评估和奖励机制也非常完善,对于成功的项目将给予丰厚的奖励。

这一政策激发了韩国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促进了韩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德国创新政策的成功案例作为欧洲大陆的中心国家,德国拥有发达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体系。

在实施创新政策方面,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其中最为成功的政策是创新中心计划(EXIST)。

该计划旨在支持初创企业和科学园区的创业和创新,帮助培养和发展科技企业。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2011年12月13日[摘要]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是世界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们创新的勇气与潜能;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创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德国;创新政策;创新活动;创新主体[中图分类号]F151.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2-0103-02德国很早就致力于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活动,已建成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目前,德国教育普及率高,高等教育发达,知识传播系统完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崇尚科学的传统。

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对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资助渠道宽广,来源多样化,除了公共财政和企业的资助外,还有私人机构及国外的投资。

德国通过建立宽松和完善的法律环境,形成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学术自由,机构自治,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

德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实力雄厚,设置合理,协作程度和资源利用率高,成果显著。

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产品商业化程度、科技型创新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比重等都很高。

德国的创新政策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在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预算中,联邦教研部获得80.2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4.3亿欧元,增长率为5.6%。

其中,仅项目资助就达到23.3亿欧元,占预算总额的14%,比上年有了显著提高。

预算中还有一栏1亿欧元的“精英大学”专项基金,用来资助慕尼黑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等首批选出的“精英大学”建设。

德国政府还宣布,未来4年,将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60亿欧元的研究经费,其中40亿欧元归教研部支配,主要用于“精英大学”竞争计划、三大高校外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德意志研究会的项目新增费用、生命科学、安全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创新让德国成为“思想工厂”——德国促进技术创新的措施

创新让德国成为“思想工厂”——德国促进技术创新的措施
成 果 曾不 断 改变着 划 以及政 府投 资计 划等 多种 方式 支
世界 。
— —

持创 新 。企 业 则 为研 发 投 入 的主 力 ,
营造 促进创 新 的 良好环 境 {

国 民富有 科学传 统 和创 新 企 业 投 入 占 总 投 入 的 的 比 例 超 过
各州在 科研领 域 的权 限 、责任 和 义


一般采用政府 资助中小企业 推动 高校 和科 研机 构 的 应 速成长 ,
务。政府 以政策 、 政和计 划等手段 用研究成果转化 , 财 在确保政府委托研 研发 和创 新融 资的 间接 方式及政 府 对科研 与创 新加 以宏观引导。 科研 机 究项 目的前提下 . 根据市场需求调 整 行为风险投 资的直接 方式 构的定位在传统 方向基础 上 , 可以随 研 究 方 向 。 学科 、 技术发 展以及 国家科技 发展 战
在 以下 方面 :
— — — —
学术 自由, 构 机 学、 敢于创新 。 德国实行 l 年制义务 好 的科研 协调机 制 ; 3
政府宏观管理协调。 期以来 , 长 科研 实力雄厚 . 创新创意层 教 育 .高校 入学率约为 l ,, /l 3 7的就 自治 ,
教师为 国家 《 基本法》 规定 的科研 学术 自由、 管理 出不穷。在基础研 究领域 , 德国科学 业 人 口接 受过高等教育 ,
础研究与应 用研 究之间的距离 . 引发 技 术 、 境科学 、 环 车辆 制造 、 工程 学 、


全社会高度重视 教育 、 研究
了公 众 对研 发 、 新 及 其 可 能 后 果 的 纳米技术 、 创 研 渠 光学 技术 、 系统技术 、 微 神 与创 新 . 发 投 入 逐 年 递 增 . 道 畅

德国的企业创新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德国的企业创新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德国的企业创新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近年来,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备受世界瞩目。

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来说。

本文将探讨德国企业的创新模式,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德国企业的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文化的重视德国企业注重培养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且倡导团队合作。

他们认识到创新只有在积极的企业文化氛围下才能得以实现。

德国企业通常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研究项目和人才交流来推动创新。

这一点对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中国企业应该重视建立积极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并且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

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以高质量的工程和技术教育而闻名于世。

德国的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进入职场后能够迅速适应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德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此外,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也是促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研发投入德国企业严格控制研发投入,并将其视为促进创新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他们注重中长期的研发规划,并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来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

此外,德国的创新政策也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激励。

中国企业可以从德国的经验中学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并促进企业间的合作,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四、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升级德国企业以其高品质的产品而闻名于世。

他们对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的提升非常重视,并且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紧密合作来不断改进产品性能。

德国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来增强其竞争力。

中国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

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

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作者:张明妍摘要:德国作为全球创新领先国家,从普鲁士开始统一进程,到经历一战二战再统一,最终实现经济腾飞和政治科技稳定发展,创新驱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成效十分显著。

本文对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战略主线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创新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最后形成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德国,科技,战略,创新体系汉诺威工博会助推第四次工业革命,图为西门子公司的智能工厂模型(新华社记者张帆摄)一、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战略主线德国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在19世纪末由普鲁士开始统一进程,发现国家落后的原因是技术落后、缺乏人才,于是开始办现代大学,搞教育、学技术、出人才。

20世纪初就已经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

作为二战的发起者和战败国,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流失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员,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一度落后。

二战后,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复苏和发展,西德开始经济腾飞,注重工业基础与技术创新的结合。

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并辅以政策举措的配合,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和研发体系,德国重新回到了科技大国和创新强国的行列。

随着欧盟的成立,德国开始拓展科研力量,引领深化欧洲科技合作。

140年来,德国的政治变化急剧、频繁,德国所经历的变化和调整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

在动荡的岁月中,德国体制的整体应变能力由此展现了出来。

(一)19世纪德国的科技发展(普鲁士统一德国至二战前)直到1871年德国才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此时英、法、俄早在数百年前就实现了统一。

在欧洲国家当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方面,德国都是一个后来者。

在这个时期, 德国主要面向国外,特别是英国和比利时,来寻求新机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以为其产业带来先进的技术。

德国的棉纺、毛纺和麻纺产业的新型机器、第一台蒸汽机以及第一个机车,都是从英国进口的。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欧洲,德国和瑞典是两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德国的创新体系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瑞典则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建立了一流的教育体系和研究机构,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资源。

在美国,硅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创新区域。

硅谷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包括领先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投资风险资本的容易获取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硅谷还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了一个碰撞创新的生态系统。

此外,以色列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尽管地理上非常狭小,但以色列在技术创新和初创企业方面的表现却非常出色。

这得益于其政府对创新的大力支持,包括创业基金的设立、科研机构的投资以及对初创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还存在一些体制和文化上的障碍,不够灵活和创新。

政府在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也不够,同时缺乏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精神。

另一方面,中国的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差距,一些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环境相对较弱。

但是,中国也有一些成功的创新区域,如深圳和杭州。

这些地区在创新政策、人才引进和产业支持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举措,成为中国创新的典范。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以下经验:首先,重视产学研合作。

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制定创新政策,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高校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企业可以提供市场需求和实践机会。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

创新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支持,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管理者等。

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同时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

再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需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

政府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

最后,改善创新环境。

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研发投入的激励措施、税收减免政策、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等。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及其创新指标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及其创新指标
科学领 域 , 还是在 社 会科 学 方 面 , 利 于科学 发 展与技 术 进步 的科 学 训 。这 个 体 系 的最 大 特 点 就 是 政
企 科 或者 是在 文学艺 术 领域 。德 国文 体制 :通过把传统大学改造成科 府 、 业 和 人 的 统 一 : 研 人 员 出 企 国家 出政 策 并 化对 世界 文 明进 步 的 贡献都 是 无 研 与教学 融 为一体 的 、面 向经济 成 果 。 业 出 资 本 ,
维普资讯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及其创新指标
■ 黄 群
而 人 们 在 谈 论 德 意 志 文化 时 。 化作为心理支撑 。 有积极进取的 仅包 括 初 始 的 科 研 开 发 工作 , 且 往 往 都 会 联 想 到 严 谨 的哲 学 态 科研传统作 为强国手段 。还在于 还 包 括 科 研 成 果 转 化 为 市 场 产 品 科技 成 果 和科 技 知 识 度 、积极进取的科研传 统与追求 它能 够适应 科 学发 展 的规律 以及 的增值 过 程 、 完美 的生 活情趣 。无 论 是在 自然 科 技 进步 的新 特点 。创 造 出 了有 的传 播 以及 人 力 资 源 的 教 育 与 培
学 国家创 新体 系对生 产率 和增 术 转移 ” 仅仅 是对 相互 作 用 的 、 复 新 与技 术 分 析 ’ 跟踪 具 有 决定 性 来
长有 高度影 响 ,而 国家创新模 式 杂 的创 新过 程 中两个 主要 阶段 的 意 义 的课 题 。 以便 早 期 识 别 可能 出 的差 异则主 要原 自担 负知识 产 生 抽 象概 括 。 际上 , 实 与创 新相 关 的 现 的风 险 、 出行 为抉 择 或 者提 出 做 与扩 散任务 的机构 差 异 。以及 与 各 个层 级 的各种 要素 都存 在 着对 新 的创 新 方 向 。 ” 为重 要 的反 馈 作 二者 相关 的各种 内 、外在要 素方 整 个创 新机 制 、 阶段 、 步骤 与路 径 机 制 , 与 IA项 目的 主要 有 以下 参 T 面 的差异 。因此 。 新体 系研 究 , 的正 向或者 负 向反馈 机制 。 创 无 论 是广义 的经济 学研 究还 是相 3种 主体 : 政治 活 动 家 , A 将 为鉴 I T

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Mindset & Innovation 39网印工业Screen Printing Industry2016.07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是“中国制造”引以为豪的发展名片,但如此快速的“中国速度”与市场美誉度之间所形成的隐形落差需要用“中国质量”来补位。

反观2013年,欧债危机下的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

究其根本,德国制造业的长盛稳定,无疑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

如下三则小故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德国制造”:一、帐篷的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区陆续收到各国援助的帐篷等救灾物资。

灾民们相互打听住的是哪个国家的帐篷,而住德国帐篷的灾民往往引来周遭羡慕,因为德国的帐篷质量是最好的。

二、钟表的故事:德国殖民时期在青岛江苏路修建的基督教堂的钟表迄今运转正常。

2010年,在华投资生产大型齿轮的一名德国商人陪父亲在青岛游览时看见了这座钟表,老人顿时认出了钟表所用的齿轮便是由他的家族企业供应的。

据悉这些齿轮还能再用上300年。

三、桥梁的故事:1906年,德国泰来洋行承建甘肃兰州中山桥,1909年建成。

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证坚固80年。

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桥面木板被烧,纵梁留下弹痕,但桥身安稳如常。

1989年,距桥梁建成80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如今,中山桥仍然照常使用,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迄今长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德国制造业科技创新、标准化建立的体系保障。

一、科技创新体系德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概述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2.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特点二、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1.科研体系2.政策环境3.企业创新4.技术转移与合作三、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2.挑战四、对我国的启示1.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2.加强政策环境建设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4.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正文一、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概述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德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其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具有显著特点。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以科研体系、政策环境、企业创新和技术转移与合作为四大支柱,通过各种渠道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1.科研体系:德国的科研体系以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为主,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网络。

德国的大学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进行前沿科学研究为己任,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支持。

2.政策环境: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此外,德国政府还通过设立研究基金、奖励优秀科研成果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3.企业创新: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德国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4.技术转移与合作:德国政府和企业积极推动技术转移与合作,通过技术许可、专利交易、合作研发等方式,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同时,德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其他国家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三、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具有完善的科研体系、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大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广泛的国际合作,这使得德国在许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2.挑战:虽然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科研资源分配不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转化效率较低等问题,需要德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解决。

德国和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什么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什么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什么不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德国和中国这两个科技强国,它们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差异有什么具体表现呢?一、研究教育环境差异德国和中国在研究教育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

德国的研究教育以产业合作为主,实践性强,注重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而中国在研究教育中更加注重基础研究,理论性强,注重探究科学本质。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差异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德国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存在明显差异。

德国相对于中国的投入更多,且建设更加成熟。

德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重点投资于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更注重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和优化。

三、企业创新模式不同在企业创新模式上,德国和中国也存在巨大差异。

德国企业创新模式注重高度集成的创新体系以及高质量、高成本的产品生产,追求精益求精。

而中国企业创新模式注重低成本、大规模、快速制造,注重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敏感性,追求快速响应,快速市场反应。

四、知识产权意识差异知识产权的能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知识产权意识上,德国和中国也存在明显差异。

德国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的监管,鼓励企业注重知识产权的管理。

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追求快速发展的大势下,很多公司并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了很多的版权和商标侵权行为。

总结:德国和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企业创新模式、知识产权意识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德国和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将会继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路共享、线路容量转售、网络 服务商预选等措施,为网络服务
商人网提供便利。优化调控手 讯技术在社会、经济、管理方面 的应用得到迅速普及。
段,在确保竞争有序的前提下,
逐步将政府调控的范围、强度降 低到最小。
・实施电子商务法和签名 法,确保与欧洲其他国家开展电 子商务。实施数据保护法、消费 者保护法以及著作权法,保障网
・实施“高校生存创业快速
计划”,在研究机构、创业基金的 支持下,为创业者提供一定时间 的生活费和咨询服务,对处于萌 芽阶段的创业想法给予支持。 ・实施“小型企业风险投资 计划”和“小型企业早期风险投
・继续实施绿卡计划,打通
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短缺的瓶 颈。通过修改移民法,为国外科 学家、高素质技术工人、大学毕 业生在德国居留、就业提供便 利。
息技术的继续教育方案,推广信 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4)企业创建政策
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
・改善各种教育形式之间,
企业创建政策的核心是:保
护、发展自主创业文化,鼓励小
特别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
间的’通性与透明度,开辟通过 职业教育、继续培训获得高等教 育的途径,系统发展依托电子信 息技术的继续教育系统。
(2)市场开放政策 市场开放政策的核心是:继
2002年,德国联邦教育研 究部与联邦劳动经济部联合发
表了由创新社会政策、市场开放
续开放国内、国际市场,完善必 要的法律法规,支持经济界利用 新技术开发市场,在研究、创新 政策中突出未来关键技术的重
要地位。 ・加强通讯市场竞争,通过
政策、人力资源政策、企业创建
研究方向。 ・取消高校教师发明成果
・实施“专业高等学校应用
研究开发计划”,对高等专科学 校的研究项目给予资助,支持中 小企业与高等专科学校在联邦 政府专业计划框架内开展合 作。 ・通过项目资助,支持东部 地区工业研究机构和研发服务
新要求计划”,促进企业形成高 效、常态的学习文化,提高雇员
从业能力,提高劳动过程中的自 主学习、实践经验学习积极性。
政策、中型企业创新政策、应用 研究政策、合作网络政策、区域 创新网络政策、国际创新网络政 策等9个部分组成的政府创新 政策。 (1)创新社会政策 创新社会政策的核心是:重 点支持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技 术领域并开展早期研究,加强与 社会公众对话,以期得到社会公 众对新技术的认同。 ・加强科技界与社会公众
优先拥有权,使高校拥有使用教
师、科研人员发明、以学校名义
为发明申请专利、自负盈亏地进
行成果转化的权利,发挥高校在
供应商加强与客户、市场的联 系,促进研发成果向市场转化。
(7)合作网络政策 合作网络政策的核心是:支 持研究、创新合作网建没,根据 有经济界共同参与的研究资助 系统评估结果对资助结构进行 调整。 ・支持中型企业依托工业
・在项目资助中优先考虑 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最大潜力
的技术领域,如:纳米技术、光学
视为世界研发基地的德国来说 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宣传新
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技术、信息通讯技术。
・将基因研究作为项目资 助重中之重,利用uMTs频段拍
促进经济界、科技界和社会各界 开展对话,共同确定促进科技发
展的手段、机制和优先领域,分 工负责地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
优势。
跨行业研究项目。 -实施“创新网络资助计
划”,支持由2个以上研究机构 和4个以上中小企业参与的产 品、工艺和服务开发项目,为非
・开展“创新区域竞赛”,支 持东部参赛区域实施由科技界、
教育界、经济界、政府部门共同 制定的创新方案,重点资助参
工业研究协会联合会成员或联
合会尚未覆盖区域的企业开展
接、合作提供咨询。
科研基地的宣传,实施“德国高 准备。
教、科研基地国际市场推销行动
计划”和“德国造就国际职业生 涯计划”,吸引在海外的年轻顶 尖人才回国服务,吸引国外人才 到德国工作。
・实施“高校生存创业计 划”和“高校生存创业移植计
划”,支持科技界、经济界、政界 参与的区域合作网建设。
保持同步,实现邮件投递市场逐
步开放,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就国
生学习资助方案的区域合作网 络给予支持。 ・改善继续教育文凭的可 比性与可评性,提高培训水平和
资计划”,鼓励为新建小型技术
企业提供风险资金。 ・实施“资助东部技术企业 2000计划”,通过咨询、补贴以 及德国清算银行技术风险投资 公司提供的静态风险投资,支持 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研发计划, 为无法得到商业风险投资的企 业提供发展机遇。 ・实施“生物机遇计划”,支 持新建生物技术企业,发掘生物 技术领域技术潜力,推动创新研 究成果向市场转化。 ・实施“多媒体创建竞赛计 划”,推动多媒体领域的企业创 建活动。每年表彰100个具有成 功希望、能保持企业发展、创新 的经营思路的企业家,并为获奖 者与投资者对接提供帮助。 ・实施“主题汁划”,鼓励公 益研究机构向员工创建的企业
究机构之间的联合研究计划;为
创新发展移
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学习计 划”,探索以提高培训质量、接受
程度为目的的自发组织学习模 式,形成示范效应。
培训,帮助研究人员树立专利. 评估意识,协助研究人员围绕自 己的发明与高校、专利代理、评
估代理开展合作。 ・坚持将有关新发明保护
・支持电子商务区域协作
中心以及职业培训点建设,开展
中型企业技术转让提供咨询。 ・实施“欧洲复兴计划的创
新计划”,通过重建信贷银行为 中型企业的创新计划提供长期
期限的条款写入欧洲专利法,保
证研究人员与企业之间能就研 究成果发表、产品开发、专利保 护等更好地进行协调。支持在欧 洲范围内引入联合专利,以降低 专利申请费用。
依托信息技术的创新服务企业
方案竞赛,提高手工业服务能
力。支持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劳
动组织试点和中型企业示范应 用方案的制定。
优惠贷款或风险投资,政府将补 偿商业银行和风险投资者的部 分风险损失,为风险投资者提供
更多的优惠条件。 ・实施“东部地区研发特殊
・实施“技术访问与信息交 通计划”,支持从事创新工作的
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开展互 访与经验交流。
・实施“中小企业专利行
究机构提供补贴,使高价值、高
风险、高市场回报项目能够得以 实施。
技术转让与创新资助代理为企 业创新项目提供咨询和管理服 务,企业需根据咨询内容支付一
定的补贴性费用。 (6)应用研究政策 应用研究政策的核心是:推
机构自我责任感,逐步实行与成
果转化挂钩的业绩工资制。在海
・实施“联邦技术专业计 划”,依托区域合作网,为中小创 新企业提供资金外的支持。通过
・通过试点项目,支持中型
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技术推广 积极性。实施“依托网络的中型
研究协会联合会形成行业协作
万 方数据
奄创新发展

全球科技经济隙望
各环节的区域技术协作中心,加 强经济界、科技界、金融界合作
与创新活动的协调。
网,支持企业以联合研究成果为 基础,开发各具特色的新工艺、
新产品。实施“中小企业未来技 术计划”,支持极具发展前景的
学、中学、大学设置相关课程,鼓 励大学、研究机构人员创建企
业,推动风险投资市场发展。 ・实施鼓励中学生创建公 司的“青少年计划”,歼展针对职 业学校、文理中学学生、以网络
投资,使企业在获得资金的同
时,公益研究机构能在企业成功 后获得适当的经济利益。 (5)中型企业创新政策 中型企业创新政策的核心
・实施高校人事法,提高对

全球科技经济嘹望
经济全球化使工业发达国 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科技合作
日益密切,形成既是竞争对手+ 又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发达国家 企业增加在海外投资,推动了国 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和人才流 动。科技飞速发展使基础研究和 对话,开展“科学对话”活动和科
创新发展一
学主题年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围 绕科技成果应用前景展开讨论, 培养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
・实施“创新型劳动组织 ——劳动的未来”研究计划,支 持企业在企业结构、劳动组织从 传统向创新过渡、新型劳动组织
形式等方面制定战略、采取措 施,提高创新能力。
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性。
・为高校延长专利保护期 提供补贴,支持专业化的专利、
评估代理机构建设,在发明、专 利、评估方面为高校提供支持。 支持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海姆 霍茨研究中心设立评估代理。 ・支持研究人员、科研管理 机构开展专利、评估信息交流与
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政府
创新政策,结合政府资助计划并 通过适当的项目支持中型企业 开展技术引进。
置有关创业的课程,使学生在学
习阶段就做好今后独立创业的
・加强德国作为国际高教、
万型企业实际需要, 通过3条途径提供支持:既通过 提供服务对新建技术企业的产 品开发给予支持;支持企业与研
新设咨询网点、扩大咨询服务项 目、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等措施, 提高中小企业专业计划的吸引 力。 ・实施“学习文化与能力开 发计划”和“工业技术人员能力
姆霍茨大研究中心的政府拨款 中引入竞争机制,由机构资助向
项目资助过渡,形成以业绩为依 据的资助形式。
动公益研究机构的应用研究成 果转化,在确保政府委托研究项 目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
新意识。 ・实施“未来研究对话计 划”,通过与社会公众对话,探讨
应用研究趋于合二为一,科研网
络化和科技进步的综合性日益
社会公众普遍认同、期待的社会 发展前景——未来图景,根据未 来图景确定研究重点和优先领
域。
明显,研发经费持续增长,社会 公众的认同与评价成为制约科
研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这一切,对长期以来始终自
能力资助计划”,支持企业开展 国际科技合作,欢迎外国科技人 员在德国中小企业从事研发工
作。 ・支持工业研究协会联合 会、德国工商大会和弗朗霍夫学 会共同实施的“技术合作网络计 划”,为德国中型企业与中欧、东 欧、亚洲、拉美地区合作伙伴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